佛像什麼時候雕刻最好
① 家裡雕刻佛像要怎麼放
有條件就供奉在干凈,恭敬的高一點的地方,沒條件就用凈布包好,也可以送到寺院里去。
② 你知道石雕佛像的保存時間是多久嗎
花崗高密度,材質堅硬,良好的抗腐蝕、耐風化等優秀特質,對雕像的保存內時限、和維持雕塑容的原本面貌的作用上花崗岩石料可以說是這三種材質中最好的一種,但雕刻難度也最高。再說,大理石,例如漢白玉石雕像、米黃石雕產品,天生自帶網狀紋路,密度較花崗岩來說小點,但也是非常堅固、不怕風吹日曬雨打的。雕佛像通常採用的材質為花崗岩和大理石兩種,少數石雕佛像會採用砂岩來雕刻,以砂岩壁雕、砂岩浮雕為主.不同的材質雕刻出來的佛像雕塑,保存時間長短各有差異。
③ 觀音菩薩佛像和財神什麼時候請最合適
隨時隨地都可以的。我把佛理解釋給你聽:
佛菩薩的雕像,其實也是佛菩薩為堅定佛弟子、回信眾答們的信心的示現,「但有佛像處,必有護法神」,又怎麼可能讓這些負能量的東西靠近呢?
實際上,這些只是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恭恭敬敬、誠心誠意才是最關鍵的,所謂「心誠則靈」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常人,對自己木有信心,所以就需要有外在的東西(譬如雕像啊、佛珠啊)來增強;如果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佛,有沒有雕像都不重要了,因為睜眼閉眼、心內心外都是佛。
因此,佛菩薩是大成就者,大慈大悲,法力無邊,如需供奉擺放,不需要選日子、挑時辰、看風水、定方向的,「一佛破萬煞」,不受限制的。
④ 夢中看見雕刻的佛像好不好
女人夢到佛像大吉,預示著事事平安順利,生活幸福。
男人夢到佛像,預示著將會因為個人的錯誤受到懲罰,要小心注意不要做錯事。
⑤ 什麼時候搬佛像最好
看個時辰 如果你是搬新家
最好在晚上12 點後挑個好時辰 人少的時候 佛像底下要放金錢 蓋上紅布 點上香 就行了
⑥ 以什麼雕刻大日如來佛最好
恭敬心最重要
⑦ 最早把黃金雕成佛像的是什麼時候
佛教創立之初,佛教徒們認為佛陀是大智大覺、完美無缺的聖人,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怎能同普通人一樣隨便塑造形象,有著「佛像不可顯現」的傳統思想。在早期佛教藝術作品中,佛教藝術家們一般用佛的腳印、蓮花座、菩提樹等表示佛的存在。
佛像的出現與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希臘雕塑技藝的傳入有著密切的關系。古印度史上有位阿育王,他用非凡的武力消滅了印度半島幾十個國家,建立起強大的孔雀王朝,由於殺戮無數,被稱為「魔鬼阿育」。後來他幡然醒悟,痛改前百,開始大力宣揚佛教。他派遣了許多傳教士到世界各地傳播佛法,一些僧侶帶著宗教信仰來到了有「雕塑王國」之稱的古希臘。
古代希臘的藝術思想、精湛的雕塑技藝,以及對人體美的崇尚和深入細致的觀察,深深地影響著古印度的傳教藝術家和民間工匠們,他們吸取了希臘人對人體藝術的表現形式,打破以往的傳統思想,直接以人物的形象來表現佛陀的容貌和身體。
在公元1世紀前後,由於大乘佛教思想的形式,佛像才慢慢地大量出現,這一時期出現許多大乘佛教經典,經中都極力贊頌造佛像具有巨大的功德,可以得到無窮的福報等等。受大乘佛教影響,藝術家們意識到造佛像和供奉佛像會產生和積累很多功德,都是最好的修行。大乘佛教徒們開始根據佛經里所講到的各種各樣的佛、菩薩像標准像進行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形式與佛教一起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與中國文化互為融合,佛教的雕塑、鑄造以及繪畫等藝術方面的創造對中國的文化影響深遠。佛像形象而直觀,成為佛教徒崇敬禮拜的對象。塑造這些佛、菩薩像,是解釋佛經弘揚佛教教義,也是便於佛教徒宗教修行實踐的需要。
金銅佛在中國佛教初傳期稱作金人或金泥銅像。東漢末年,丹陽人笮融施造可容納3000人的佛寺,於中「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彩」,一般認為即是金銅佛像,這是中國立寺造像首次見於史載。
隨著古代中國與南亞次大陸的佛教文化交流,在印度顯教期出現的犍陀羅、馬土臘和笈多藝術,以及密教期形成的東印度帕拉、尼泊爾、斯瓦特和克什米爾等造像模式先後傳入中國。
查看更多的資料登陸:大庄嚴佛像 資料俱全,內容豐富
⑧ 如何選擇合適的佛像雕塑
雕塑因使用材料不同,製作方法也各有差異。雕塑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回法的總稱。指用各種答可塑材料(如冰、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冰、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這里必須指出,雕和塑是兩種技法,各有所長,綜合運用則更能妙趣橫生。雕,雕鑿之意,是對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等,鑿削多餘部分,留出存在於空間的藝術形象部分,做的是"減法",對於硬質材料來說,減了就不能再加;塑,塑造之意,系針對軟質材料,如青瓷泥、黃泥等可塑性強的材料而言,主要通過做"加法"進行創作,但是塑造細節時往往加減並用。鑒於技法的總體區別,人們有時把泥塑和石膏像叫做雕塑,而把木雕、石雕、銅像等叫做雕刻。
⑨ 龍門石窟佛像是在什麼情況下雕造的,有何特點
遺產遴選標准:龍門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北魏宣武帝、北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北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孝文帝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共用了四年時間。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其中,武則天曾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以助建。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另一品在慈香窯內。
[編輯本段]【簡介】
2000年11月30日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和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大家會看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那樣子生動極了.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那樣子你看了也會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剛力士在怒視著偷盜他的賊人,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龍門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後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而洞口初唐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2600多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龍門風景秀麗,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龍門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篤信佛教的孝文帝遷都的同時,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來,他組織修建僧廟、寺院。在此前後還在洛陽以南的龍門伊水兩岸,一山開窟造像,由此一個神奇大型石窟群,龍門石窟開始創建。
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龍門石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被譽為世界人類文化的遺產。
從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到孝明帝時期的三十五年間,是龍門開窟雕造佛像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龍門的西山上,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葯方洞等十幾個大中型洞窟。
在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的就是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而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年。
古陽洞位於龍門西山以南。窟內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釋迦牟尼,南壁的大龕有釋迦多寶並坐佛,在佛教中又稱「二佛並坐」。南北兩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龕,每列分別為四個相互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的大龕。
釋迦多寶龕的龕楣上雕刻著一套完整的佛傳故事,表現了悉達多王子成道的過程。
古陽洞中大小列龕多達數以百計,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龕上圖案的裝飾也十分精美華麗,嚴謹完整,豐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們所奉獻的,每尊佛像上都記載著敬奉者的祈願經過。從這些造像銘中可以看出,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時期開鑿的主要洞窟還有賓陽三洞。
賓陽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兩邊各有兩個弟子和菩薩侍立,左邊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邊是阿難和普賢菩薩。佛和脅侍面相都清瘦略長,衣紋折疊規整而稠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點。
賓陽中洞頂上雕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拂的伎樂供養天人。洞口的內壁兩側是大型浮雕,分為《維摩變》、《佛本生故事》、《帝後禮佛圖》、《十神王像》四層。龍門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禮佛圖,以賓陽中洞的為最佳,但是已經被盜往國外。
在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葯方洞,葯方洞因其洞窟內刻有大量古代的葯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葯方,還能治療現代人所說的疑難雜症,比如治療消渴,也就是糖尿病。這些葯方比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還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陽龍門開窟造像活動的終結是以賓陽中洞的停工為標志的。
隨著北魏王朝的滅亡,龍門石窟的開鑿趨於衰落,沉寂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從開國到盛唐的一百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歷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先後大體自南而北,集中在龍門的西山,到了武則天時期,一部分才轉移到了東山,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龍門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唐代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是位於龍門西山北端的潛溪寺。這時正是中國佛教「凈土宗」建立的時期。
唐代開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雖然石窟造像屬於佛教藝術,但它跟政治緊密相連。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還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寶座的蹤跡。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為唐高宗、武則天及太子諸王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宮廷大監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等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體為唐高宗及武則天發願雕造的。
在武則天當皇後期間,特別迷信彌勒。為此,她在龍門廣造彌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佛為主尊的洞窟。
龍門石窟成千上萬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於龍門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個南北寬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龕。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盧舍那大佛。大佛通高十七米多,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營的皇家開龕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為此,武則天曾經與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錢二萬貫」。而當地更是傳說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盧舍那佛被賦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眉若新月,眼瞼下垂,雙目俯視,嘴巴微翹而又含笑不露,她莊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傳說,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龍門,參加主佛盧舍那的開光儀式。
龍門石窟在唐代的造像與北魏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唐代的造像題材中彌勒佛的造像數量僅次於阿彌陀佛,釋迦卻顯著減少,菩薩中以大勢至、觀世音為最多。
在藝術上,唐代的圓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紋更加流動飄逸,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適當加以誇張,充滿雄強的氣勢和向外迸發的力量。它們在借鑒外來雕刻的同時,還吸取了中原地區傳統藝術的手法。
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高潮結束於公元705年前後,這一年武則天退位,同年去世,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也就日見絕跡了。而龍門石窟的輝煌歷史,也伴隨著彌勒神靈的消失,從絢爛的頂峰跌落了下來。
龍門石窟自北魏開鑿以來,已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滄桑,它見證了中國歷朝歷代的演變,見證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龍門石窟斷斷續續開鑿了四百多年,經過了四百多年的苦心營造,不同時期的能工巧匠在龍門石窟創造出不朽的藝術作品,被世界稱為我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於公元675年建成完工,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傳說盧舍那大佛的臉是根據武則天的面容建造的。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所謂「龍門二十品」是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朴、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編輯本段]【文物珍藏】
龍門博物館藏有造像36座、題記8塊、雕像48件、器物32件、瓷器64件、青銅器32件、磚雕64塊、石刻16件、書畫碑刻160件、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雕刻風格】
主要以佛像造像為主,延習北魏、唐代雕刻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