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喜歡在良玉上雕刻什麼
① 古代玉佩都雕刻什麼字相愛的人之間
龍鳳呈祥 一龍一鳳和祥雲。龍代表鱗獸類動物的圖騰部落,鳳代表鳥類動版物的圖騰部落。兩部落沖權突,龍勝,合並了鳳,從此,天下太平,五穀豐登,也是高貴吉祥的表現。祥雲代表有好的預兆,表示對未來的美好祝願。現代把結婚之喜比作「龍鳳呈祥」,表示夫妻喜慶。
和合如意 盒、荷、靈芝。盒、荷喻「合和二聖」,靈芝喻如意。指人事和睦,事來興旺,繁榮昌盛。盒、荷與合、和同音,多比喻夫妻和睦,魚水相得。和合如意寓意夫妻和睦則福祿無窮。
百年和合 荷花、盒子、百合、萬年青這四種吉祥物組合成圖案。表示祝賀新婚夫婦和和美美、百年到老。
白頭富貴 白頭鳥、牡丹。中國民間把白頭鳥比作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牡丹花,為富貴花,是寶貴的象徵。圖案既表達了夫妻恩愛百年,又是生活寶貴美好的象徵。
年年有餘 荷葉、蓮藕和鯉魚。蓮意為年,藕指藕斷絲連,為年年不斷;魚為余。指豐衣足食。表示豐慶有餘,生活的富裕。
② 古代人雕塑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古代雕塑是中國古代藝術精華,中國古代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質上都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如秦漢雕塑的粗渾、雄大,魏晉雕塑的健朗和瀟灑,唐宋的豐富、端麗等。中國古代雕塑也充滿了寫意傳神的特點,認真追究起來,很少有像古希臘作品那樣符合現實中的真實標準的。它不習慣於玩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細部,更喜歡那種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覺、意境,引發出一連串遐想的空間,把人們引向一個藝術世界。 古代雕塑題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勞動生活及民俗雕塑。藝術門類有圓雕、浮雕、紀念性雕塑、案頭雕塑、建築及器物裝飾雕塑等,雕刻材料也豐富多采,除了青銅、石、磚、泥、陶等材料外,還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青銅器上的紋案,主要有動物紋、幾何紋。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充滿威嚴而神秘,崇高而怪異的美感。而從這時期考古挖掘中大量出土的雕塑中,唯不見有神像,這是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西周以後,其風格趨於寫實而富於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製做精細。 秦漢時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與青銅器神秘怪異的風格相反,兵馬俑充滿崇高陽剛之美。這數以萬計的兵馬俑,顯示出對人的力量的肯定。人物、戰馬都與真實的一樣大小,毫無誇張之處。以體量的巨大、數量的眾多、形象的真實,產生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動物石刻,手法簡練概括,於渾厚中顯示著雄強的力之美。其中《馬踏匈奴》再一次體驗到中國雕塑藝術的寫意傳神的特點。那馬雖然粗糙笨拙,但它仍然有一種靈動之勢,那淺淺地雕刻的幾筆就是馬腿,它與馬的上身連成一體,多餘的沒有雕空的石料根本不存在,有的是一個完整的馬的形象。 漢代的厚葬風使動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眾多,其造型古樸、神態誇張而強調動勢。漢代世俗生活成為雕塑的素材,舂米、采芋、釀酒以及舞樂百戲等情景在漢代的磚畫象中以浮雕的形式大量存在,宴飲、驅車、習射等土大夫的生活也得到了表現。 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最具有藝術性的。隨著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雲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於這個時代。一般而言,北魏時期的造像在形式風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樣的影響,庄嚴、渾朴,於靜穆中顯示著佛的偉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時尚,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象的新風貌。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嫻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不僅體現著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如果說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在造像上還是模仿印度,那麼到了唐代的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中國雕刻家的技巧已經圓熟,對佛像雕刻藝術的精髓有了深刻的理解。盧舍那佛像已經是中國化的佛像了。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與兵馬俑一脈相承,《昭陵六駿》體現中國古代雕塑的現實手法,沒有失實的誇張,沒有虛化詭異的造型,這些雕刻同樣顯示出對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此外,最能代表唐代雕塑藝術水平的還有那些真實生動的三彩俑和四川大足石窟。大足石窟中各種經變故事中的普通人物更為生活化,現實化,不少作品也完全可以被視為普通人的肖像。 世俗題材的增多和寫實風格的發展是宋、遼、金時期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山西晉祠、山東長清靈岩寺、江蘇直保聖寺彩塑,都生動傳神地表現了世人情態,有很強的寫實性。遼代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造像體態優美,神情含蓄,衣飾華美,大有唐塑遺風。此外小型泥塑,在寫實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古代雕塑有一定局限性,中國的王宮貴族的帝王觀和藝術觀,與西方相比,同樣是出於顯威、歌功頌德的目的,中國的王宮貴族迴避了直接塑造自己而採用了龍鳳、獅子、麒麟等瑞獸以及僕人、軍隊、武士來烘托自己的偉大與神聖。同樣,在佛教雕刻中,古代雕塑家最能發揮現實描寫才能的只是羅漢,菩薩,觀音,創作自由最為有限的是主佛。 古典雕塑可能很容易被人視為太舊,太傳統,但筆者認為,尊重傳統意味著承認藝術史的連續性,雕塑藝術需要不斷創新探索,但任何創新都不是異想天開的標新立異,創新也意味著對傳統的繼承。當今傳統藝術正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越來越強烈挑戰, 新的思潮要摧毀一切舊的傳統,可是今天的藝術家為什麼又紛紛回到被毀的廢墟上尋找殘存的傳統文化呢?塵歸塵,土歸土。讓我們踏上歷史塵土,回味中國古典雕塑藝術魅力。
③ 古代人們會把關公像雕刻在玉佩上佩戴嗎
不會,古代沒有佩戴關公的習慣。近代才出現。
④ 古代人用什麼來雕刻玉石的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術,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鑽孔和打磨等,後來逐漸發展為鏤雕、線刻等。早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和小件工具,後製成禮器或神器。
使用的工具可有以下三種:
1、馬尾線切割法:用馬尾可馬鬃繩充當「鋸條」,不斷地加砂和水,來回往復地拉動「鋸條」磨擦拉鋸,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兩面平整的玉片。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簡單的機械原理作旋轉,從而達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體方法是,在一個水平軸上安裝一個圓盤,然後將纏在圓盤一側的軸上的帶子分別連接在腳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腳交替地踏踩腳踏板,軸子便旋轉起來,旋轉的由子同時帶動被稱為「砣」的圓盤轉動,此時只要在圓盤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類物質,就可以通過磨擦來加工玉器了。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種方法。這是根據良渚玉器上出現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來推測的
⑤ 為什麼古人都愛在玉器上雕龍刻鳳
身處收藏圈,總是時常能夠看到一些雕龍刻鳳的器物,這些器物常用來象徵祥瑞。畢竟,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龍的傳說更是傳遍了整個大陸。而鳳凰,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
在古代,人們認為玉是寶貴之物,以玉為祥瑞之器,故禮器、佩飾、信物等多以玉來製作。故此,在古代流傳下來的諸多器物中,我們不難發現雕龍刻鳳的玉器。比如深藏國家博物館里的諸多古玉。這些不同時代玉器又各有特點。
從這些藏品中,也許我們可以欣賞到古人的很多想法與技藝。
商後期玉龍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器玉質呈墨綠色,間有褐色沁斑。圓雕玉龍,龍首微昂,雙角後伏,「臣」字狀目,眼珠突起,鼻部微凸,張口露齒。龍身於右側盤曲,尾尖內卷,兩短足前屈,各有四趾。中脊飾扉棱,身、尾飾雙線陰勾菱形紋、鱗紋,左足外側飾雲紋。
龍是商代造型藝術中最重要的母題,習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在龍的刻畫中,眼部多作「臣」字狀,身、尾多飾鱗紋、菱形紋,中脊以扉棱表現。這些程式化的紋樣,既反映了商代藝術的成熟,又是時人對於龍的詮釋。
商鳳鳥形內雙援玉戈
青玉,體扁平。鳳鳥冠雕刻一大一小彎弧形援戈,中間有脊鋒,前鋒呈三角形,尖銳,兩側帶刃,大援下部有扉棱和穿孔,可佩系。內為鳳鳥身。
鳳鳥頭後有角,棱形眼,尖喙,雙翅並攏,尾部向上捲起,爪呈鉤狀,尾、足各有鏤孔。翅膀用陰線雕刻,羽翎紋,兩面紋飾相同。
商後期玉鳳佩
黃褐色,鏤空雕刻。形狀為側首回身狀,頭似公雞,頭頂有齒脊狀冠。圓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與尾連成弧線形。短翅長尾,尾翎分開兩叉。爪卧胸下,背中間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圓孔,可佩帶。翅膀上雕刻四條陽線以飾翎紋。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製作精細。
此玉鳳翅上雕琢的羽翎紋用的是淺浮雕的方式。而對於冠、翅、尾翎部位的虛實處理則反映出商代工匠已經熟練掌握了鏤空、鑽孔技術。
春秋玉龍形飾
青綠色,薄片體。為長方形,身體捲曲,頭側視,圓形小眼,吻部前伸,下部似有雙足,另一側有一彎尾。
一面飾勾雲紋,中部身軀鏤空成渦形孔,器物表面有切割痕。
另一面光素無紋。春秋時期琢玉技藝有了很大的進步,制出了更為精美的玉器,紋飾從平面向隱起、從簡單到繁復的方向發展,雕刻技法採用浮雕、鏤空與陰刻相結合。
戰國夔龍形佩
河南輝縣趙固村出土
龍作回首屈身狀,雙面雕刻,遍體以隱起手法雕飾勾雲紋,立體感極強。
龍身中部偏上鑽一個透孔,頸部鑽兩透孔,可以穿綴,應為組佩的飾件之一。
龍身以單卷或雙卷雲紋裝飾,吻、顎、耳等器官及鱗甲等也依卷雲形進行刻畫,形式簡約,頗具動感。
西周曲體玉龍
陝西省長安縣普渡村出土。
器呈黃褐色,造型為「c」字形。頭部較大,長眉,橢圓形長梢眼,口微張,鼻向上勾卷,器身彎曲狀,由粗變細,尾呈尖狀,向上勾卷,器身陰刻勾連雲紋、眼目紋、二字紋等,口部鏤空一小孔。
此器造型是商代卷體玉龍的延續,但造型趨於平面化,背少雕脊齒,紋飾中少見重回紋及雷紋。相比商代,周代早期玉龍在雕刻技法和紋飾上有所變化。
玉龍的嘴部、唇上翹並有角度。周初龍角也比商代小,但根部較大,軀體比商代瘦長,紋飾也較復雜化。西周中晚期,身軀更細長,無角,代替龍角的是花葉形耳朵,東周時出現卷雲形耳。周代玉龍大多不雕刻腿和足。
戰國中期玉鳳鳥佩
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二號墓出土
器呈白色,上有黑色沁斑,尾端稍有殘缺。體扁平,兩面透雕成鳳鳥形狀,身成「s」形。俯首,張口,尖喙較長,並向內勾卷。圓圈形目,頭頂有冠,身體較長,胸前部伸出一爪,較鋒利,呈抓握狀。背部雕有翅羽紋,分成兩叉,一長一短,均向上呈捲曲狀。尾部下垂。器身陰刻雲紋、曲線紋等。
戰國時期,雕刻有大量的精美龍形佩飾,此器的造型與龍形佩有相似之處,但在喙、冠、翅、爪及紋飾上又有著獨特韻味,更顯生動鮮活。
戰國玉夔龍佩
河南省洛陽西郊小屯村出土
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雙面雕刻,紋飾基本相同。夔龍為「s」形,下有足,行進狀。低首,有耳,圓眼,上吻較長並向上翹起,嘴張成圓形。龍身向上拱起,長尾,尾部為叉形尾,一尾向上勾卷,另一尾向內部勾卷。身下有一足,向內彎卷。夔龍身和尾部琢刻陰線紋、斜方格紋和勾雲紋等。
此龍頭頂到下頷處有一垂直透孔,單面鑽成,可系佩。此器雖小,但是做工精細,紋飾極精。
戰國鳳鳥形玉飾
河南省輝縣固圍村六號墓出土
器呈黃色,有褐色沁。扁平體,兩面雕刻,刻一鳳紋,昂首,頭頂高冠向後飄舞。圓眼,尖喙,嘴緊閉並鏤空成一圓孔。腹部前挺,三叉長尾向身後捲曲並高高上揚,緊貼於頭、頸背部。鳳身刻勾雲紋,尾刻翎紋,中間長尾尖部呈扇形,上斜刻陰線紋。
器正中有一穿孔,器下部有榫。造型優美,紋飾精細,線條流暢,是戰國玉雕珍品。
西周龍形玉飾
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62號墓出土
玉為淺綠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澤。體扁平,呈「c」字形狀。龍首雕刻寬大,頭上飾一長角,頭頂起尖脊,橢圓形眼,口部大張,上唇向上勾卷,長舌呈長條形向頸下勾卷。龍軀體捲成彎勾形,尾端平齊。
龍的邊緣隨器形雕琢單陰線輪廓線,身軀中部刻雙線勾雲紋。此器造型優美別致,特別是龍嘴部形狀特殊。玉質光潤亮澤,紋飾流暢。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聯網搜集並整理發布,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推薦閱讀:
漫談宋代玉器的鑒定
到底是誰設計的故宮?
一件「鎮館之寶的傳奇三百年」
北京世園會考古發現古墓1146座包含完好魏晉家族墓地
⑥ 古代的人們都用什麼雕刻玉石
古代的人們都用砣機雕刻玉石一
玉工藝開始孕育於石工藝之中,隨著玉、石分化的過程而逐步分離,玉、石工藝分離的時間晚於玉、石分化。如果說玉、石分化是從舊石器時代人們選擇石器原料時開始,那麼制玉工藝與石器工藝的分化應從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開始。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工藝有直接打擊法、砸擊法、間接打擊法三種方法,與制玉工藝聯系較少,暫可不必考慮,然而直接研究磨製石器工藝對探討玉石工藝分化是大有裨益的。「磨製工藝:是把石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鋒,並把石材磨製成型,這在石器製作上是一項進步。」[1] (頁474)磨製石器的工藝過程是:1. 切割。先將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狀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壓擦,從兩面切成溝狀,然後截斷,往往留截斷痕不加磨刮。2. 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砂研磨,至製成光滑規整的石器。3. 鑽孔。用石鑽、骨椎、木桿或竹管加砂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鑽,或上述兩種方法兼用。由於受技術制約,多從兩面鑽起,在器的中部磨穿成鑽透。兩面孔均呈截頂圓錐形孔,因砂粗細掌握不好,孔坡面會留下旋痕,兩面孔對接不正,往往出現台痕。珠管形器也是從兩面鑽於中部對接打通。
總之,磨製石器工藝是用切割、打磨、鑽孔三種工藝完成的,這三種工藝完全為早期制玉工藝承襲下來。在這一階段玉石分化也已完成,玉器與石器工藝也已分化,自成系列,但制玉工藝與制石工藝並未完全脫離,很可能石玉匠還是在同一作坊內,玉匠仍借用磨製石器工藝來制理玉器。
磨製玉器與磨製石器兩者工藝已如上述是一致的,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兩者的區別,這就是拋光工藝的應用。磨製玉器時大多均利用不同程度的拋光工藝,其表面比石器細膩整潔,光澤柔潤晶瑩,但尚未見其工具。北方的興隆窪文化、查海文化,南方河姆渡、馬家濱、崧澤文化玉器正處於這個階段,此階段的制玉工具均為用於鋸切、磨礱、鑽孔等手工工具。那麼到何時制玉工藝才能從制石器工藝中徹底分化出來呢?標志不在於應用拋光術,而在於砣機的發明和應用。這是一種新式工具的誕生,而不是某種工藝方法的改進,它給制玉工藝帶來了一場革命[2] (頁6-8)。
二
砣機既是制玉工藝的關鍵設備,也是推動玉器工藝從石器工藝中徹底分離的真正動力及玉工藝走向獨立手工業的標志。
砣機即磨玉機,清人稱「水凳」,明人稱「琢玉機」,工人稱「砣子」、「鉈子」,古代記載甚少。我們研究砣機的一種權宜辦法是由今及古,逆流溯源,雖然不易到達源頭,但可以瞻望到它的蹤影,隱約聽到它的瑟瑟琢磨聲。
現代的砣機有兩種:第一種是電動鐵砣機,其砣子是用鑽石粉製成,故稱砂砣,轉速10—5000轉/分[3] (頁33);第二種是蛇皮鑽,類似牙醫的修牙機,其旋轉速度更快,轉速達3000—20000轉/分[3] (頁34)。現代磨玉機——砣機,不用蘸水砂,只用細流水即可,確實方便,但是轉速太快各有利弊,利在速成,比原木砣效率提高若干倍,弊在有些活計不好做。
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高凳,可直接與清代砣機相聯系。
(一)清代砣機的分析
關於清代砣機,現在我們能夠見到比較完整的圖像資料則是《玉作圖說》,李澄淵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應英國醫師卜君要求而作[4]。他「歷觀玉琢琢磨各式繪以成圖(《玉作圖》序)」。也就是經過現場調查作了寫生,盡量如實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圖是可信的。此圖冊名為《玉作圖說》,共十二開,十三圖,每圖附文字說明,可以說是玉作的連環書,是繼《陶治圖》之後出現的又一部紀實的工藝圖書,不僅描繪了玉匠勞動操作的場面,還將重要工具名稱都一一註明。中間是書畫,左右兩側有豎欄各三行,首行書編號和題名。書寫「說」文楷體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為搗沙、研漿、開玉、扎碢、沖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鑽、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個工序,一搗砂圖說,二研漿圖說合為一開,即一圖二說,三至十三這十一工序各為一開,共十二開,每圖書圖說。
《玉作圖說》的圖文通俗易懂,不必解釋,但尚須說明,我們通過李澄淵《玉作圖說》不僅可以了解清末北京玉作的主要設備及其基本工藝,也可窺探清代玉工如何操縱水凳。這種碾機是經過歷代玉匠無數次改進而達到了它的最佳境界,是第一流的古代碾玉設備,可稱為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亦稱「高凳」或「水凳」。
(二)明代至隋唐時期砣機的探討
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5] (頁308)
其解說較簡單,若參照附圖不難了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刊砣機與李澄淵所繪《玉作圖》砣機大體上是一致的,也是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明人往往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圖與說明均甚簡括。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砣機資料只有上述明、清兩代的圖文,以前的砣機尚無材料可尋。當然,這種類型的砣機不會是古代的原本形式,它只是近古的砣機,其上限在於隋唐,不能再早了。這是因為我國起居所用室內傢具大致在隋唐改變了古人席地而坐或在榻上憑幾跽坐的習慣,離開矮踏,高高地坐於墩上或椅上。在這一社會背景之下才可能出現桌式或高腿桌式水凳。所以筆者認為隋唐創造了最初的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唐代已有旋機可由碾證之。所謂碾本為轢物器,即壓碎穀粒成粉的器具,有碾盤、碾砣兩大部分,由牲畜拉動或人推,使其碾砣旋轉粉碎穀粒。唐宋人以「碾」訓「砣」只是借用碾子旋轉以象徵砣機琢玉,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碾玉也就是用砣機制玉之意。砣機的存在確實不容置疑了。而李澄淵所繪砣機和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玉機都是經過千餘年的使用改進後留下來的非常先進的磨玉機,也是隋唐桌式砣機的發展及其完善的形式。可以說隋唐明清與20世紀60年代系同一形式、同一功能的砣機。
(三)南北朝至秦漢時期的鐵砣幾式砣機
從南北朝溯至三代玉器的做工來看,毫無疑問已用砣機來雕琢玉器,這一點研究玉器的人之間沒有任何分歧。當然,這時的砣機還不如隋唐的砣機那樣高效先進,估計在機械原理上當與明清砣機一致,但其結構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如,像漢人那樣跽坐於地上使用砣機,其砣機應是跽坐幾式而非足踏旋轉的桌式。據悉,印度19世紀砣玉機是幾式,一人拉弓帶動砣具旋轉磨玉,可作研究此期磨玉機的參考。我國此時幾式砣機應為何種結構?用幾人操作?須進一步探討,但也不排除另有專司砣機轉動的輔助工人,或許是由2人或3人共同操作的幾式砣機,而不是一人腳踏手托玉砣磨的先進砣機。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發明冶鐵並逐步推廣,用於工具和武器,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蓋於此時不久或遲至秦漢,砣機也自然而然地用上了鐵制的砣子,提高了琢磨效率。
(四)夏商周三代的青銅砣幾式砣機
關於漢代跽坐式多人共同操作的幾式砣機的設想判斷也是來自三代的出土資料,如在殷墟出土的人與獸等石雕和婦好墓出土的坐佣均為跽坐形式。商代人佣的兩種坐式均為席地而坐,所以可證商代砣機應是跽坐式砣機,其前之夏代及其後的周代亦不能例外,均為跽坐式砣機。
跪、跽均為古坐式,坐在機前雙足不能發動砣機旋轉,只可一手拉動弓弦轉動,另一手托玉琢磨。或有另一二人來回拉動使其軸旋轉帶動砣子轉動,可能二三人操一機。所謂玉人就是坐在砣前托玉蘸調水沙磨玉的人。砣機高度約30—50厘米。砣機結構由幾、支架、軸、砣、條帶或弓子等組成,砣子用青銅製作,可自行鑄打而成,比原始砣機效率要高。
(五)原始砣機的發明與改進
砣機何時問世?這是我國玉器工藝史上長期爭論而很難統一的問題。比如國內主張砣機發明於原始社會的有趙汝珍,認為:「至唐虞之時用玉尤為繁多,治玉亦見精良,改用砣磨而不純用手工矣。」[6] 砣磨即指玉工用砣機磨玉。
同時代的劉大同作《古玉辨》辨古玉之真贗,關於制玉特辟「刀工」及「昆吾刀之切玉」二節,其所指之「刀法」乃刻工,主張「玉器時代原無刀工,故指玉斧玉鏟之類存於今者未見其有花紋者,可見上古未開化以來無刀工之可言也」[7]。劉大同認為:「余按古今雕刻一門可分為五大時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是以石制玉時期,可稱最古。一變而為周之昆吾刀,再變而為漢之八刀,又一變而為六朝巧雕,至清之乾隆精刻為最後。今人不見昆吾刀,而以菊花鐵所煉之鋼刀刻玉。」他認為玉器上的圖案文飾均可用刀刻:「昔人雲,自晉魏以來不見昆吾刀,誠然哉。若就雙鉤碾玉法論之,漢時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車制玉則愈趨愈下矣。倘若再用機器製作,則俗惡更不堪設想,可畏也哉!」[7]
所謂「雙鉤碾玉法」出自明人高濂《遵生八箋》,原文如下:「然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如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段續,儼若游絲白描,毫無滯跡。」[8] (頁172)
高濂主張「雙鉤碾玉法」是漢法,而劉大同之意是古有雙鉤玉法,並非漢人的。他既主張從周人始用昆吾刀刻玉,漢用八刀,六朝巧雕,乾隆精刻,今用銅刀等工具刻玉,又接受高濂漢人雙鉤碾玉之說,主張刀刻與砣碾並存,這是不妥的。以刀刻玉的說法不過是一傳說,實不存在,琢玉只能以「他山之石可以錯玉」的說法,以水沙磨玉,這是唯一正確的說法。
西方有人認為砣具產生於迦勒底,後向東西兩側傳播,如波西爾提出:「中國玉工所用器具皆完備足用,其如法亦甚早,若溯其源當亦來自西方,似為迦勒底(Chaledea,地名,古代巴比倫王國之州)及蘇西拿人所發明,然後自其地東行中國,西及歐洲,南至印度者,唯其傳播之時確在何期則代遠年淹沒可考矣。」[9] 現在我們可看到19世紀印度玉工使用砣具的線描畫以及新疆和田玉工所用之旋車均與水凳不同。這是同出一源發展不同還是共源共流?值得研究加以論說。
夏商周三代砣機是一人或多人操作的青銅幾式砣機,來自原始砣機,反過來說原始砣機改進型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早期砣機。
原始砣機發明於何地?是玉器研究界和考古界十分關心的事。過去的主要根據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器型,這些玉器文飾復雜,表面拋光還留下了一些砣痕。王遵國先生據此研究認為:「張陵山的玉蟬背面留有清晰的弧形琢痕。寺墩玉璧M3:22上留下直徑分別為11厘米、16厘米、26厘米的弧形琢痕,說明切割工具當為直徑大小不一的輪鋸,或稱圓砣,古代又稱砂碾。其資料估計是含石英粒的砂面圓盤。從玉璧圓邊和玉琮邊角的勻稱整齊,誤差只在1毫米左右看,除了玉工的熟練技術外,還有固定的琢玉裝置,估計已經出現同本世紀上半葉還使用的水作凳一類的琢玉機。從當時盛行陶器輪制機術來判斷,這是可能的。祝你好運,祝你幸福!
⑦ 古代在玉珠上雕刻一對蟬是干什麼用的
蟬的棲高飲露、蟬聲遠傳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標逸韻。
想表達高風亮節吧。
⑧ 古代人雕刻玉器捨得料就不說,把玉雕刻的如此精美是怎麼做到的!嘖嘖嘖!
首先,樓主要明白,這都不是古代人雕刻的作品,而是現代玉器製品。古代,局限回於加工工答藝和設備,是做不到這類細微的鏤空雕的。
翡翠惜料不假,但如果料子紋裂多,則必須下大力氣摳挖,去除有毛病的部分,留下精華,使作品完美而妙態十足,也是不得已,而為利潤最大化而作。
⑨ 古代玉佩都雕刻什麼字相愛的人八個字
不離不棄。芳齡永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