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雕刻發生了什麼變化
㈠ 木材燃燒是什麼變化
化學變化
其實木頭燃燒 就是
C+O2=CO2 碳燃燒氧化形成二氧化碳 這是化學內反應 而燃燒時一定時間內缺氧就會發生容炭化反應 這其實是一種變化過程 時間和氧氣允許條件下 木頭會漸漸炭化燃盡 總歸有C+O2=CO2 以及C+O=CO 缺氧 然後由一氧化碳再度變為二氧化碳
㈡ 什麼原因造成木材雕刻機斷刀的呢
用於木材加工來的木工雕刻機在很多自領域都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可是其經常發生的斷刀現象令眾企業苦惱不已。斷裂的刀具不禁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更拖慢了生產進度,影響了企業的效益。於是怎樣減少斷刀發生的可能性就成了各個企業鑽研的重點。不過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知道木工雕刻機發生斷刀的原因。
一般來說,造成木工雕刻機斷刀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1、木工雕刻機的加工程序
加工程序是雕刻加工的指令,它包含了位置指令和速度指令,是機床運動的依據,所以加工程序是否正確和合理直接影響刀具是否會斷刀。
2、機床本身
雕刻機是雕刻加工的執行者,也是雕刻動力的提供者,加工中雕刻機是否選用正確、雕刻機當前的狀態是否正常都會成為斷刀的影響因素。
3、刀具
雕刻機刀具的裝夾狀態也是斷刀的一個影響因素,比如刀具裝夾不整,徑向跳動大,或者刀具深處長度太長,都可能引起斷刀。
㈢ 幾種常用雕刻木材介紹
木雕在木質的選用上比擬的考究,太硬的木材不容易雕琢,太軟的木材不易保管, 直絲的木材容易缺損,在選料上必需軟硬統籌,選擇質地細密而又暢通,堅韌牢實的木材 為之。核桃木、紫檀木、紫柚木、香檀木、青皮木、椿木是運用較多的木材。由於香樟樹 和椿樹具有自然的抗病蟲才能,而且質地細膩柔韌,材源豐厚,所以運用較普遍,核桃木 青皮木、水冬瓜木、豆花木、楸木、野櫻桃木、杜鵑木等運用也較多,紫檀木由於消費量 小,比擬昂貴,運用較小,此外,還有許多 產的雜木、松木。各地工匠習氣量體裁衣 合理應用當地出產的或容易取得的適宜木材。介紹幾種高擋雕刻用木材:
1、紫檀木
在各種硬木中紫檀木質地最為細密,木材的份量最重,木紋不明顯。紫檀木的木花放在白酒中,木花將立即分解成粉紅色,且與酒形成較粘的膠狀物,傾倒時能連成線,這是鑒別紫檀木的有效方法。紫檀木的產地主要在印度,我國的雲南、兩廣等地也有生產。其中有兩種分布於我國:一為紫檀,俗稱小葉檀;一為薔薇木,俗稱大葉檀。小葉檀很少有大料,材料直徑多在20厘米以內,再大就會空心而無法使用,小葉檀木紋不明顯,色澤紫黑,有的黝黑如漆,幾乎看不出紋理。一般認為中國從印度進口的紫檀木是薔薇木,即大葉檀。大葉檀紋理較粗些,顏色較淺些。打磨後有明顯木線,即棕眼出現。我國自古認為紫檀木是最名貴的木材,由於過於名貴,故紫檀器物比黃花梨的要少。雖然紫檀不及黃花梨那樣華美,但靜穆沉古是任何木材都不能比擬的。
2、黃花梨
這種材料顏色不靜不喧,恰到好處,紋理或隱或現,生動多變。花梨木顏色從淺黃到紫赤,木質堅實,花紋精美,成八字型,鋸解時芳香四溢,中國海南產的花梨木最佳,其顯著特點是花紋面上有鬼臉,即樹結子為最佳,花粗色淡者為低。另一特點是其心材和邊材差異很大,其心材紅褐至深紅褐或紫紅褐色,深淺不勻,常帶有黑褐色條紋。其邊材灰黃褐或淺黃褐色。黃花梨古無此名,只有「花梨」或寫作「花櫚」,後來冠之黃花梨,主要是區別現在的所謂「新花梨」,因為海南花梨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砍伐殆盡,所以現在用料多為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進口花梨木,但品種繁多,質次各異,品質相差很大。
3、雞翅木
雞翅木屬紅豆科,計約四十到六十種,在我國有二十六種,主要產於福建省。因其花紋秀美似雞翅膀而改名。匠師普通認為雞翅木有新、老兩種,新雞翅木木質粗糙,紫黑相間,紋理渾濁不清,僵直無旋轉之勢,且木絲有時容易翹裂、起茬。老雞翅木肌理細致緊密,紫褐色深淺相間成文。尤其是縱切面絲細浮動,具有禽鳥頭翅那樣燦爛閃耀的光輝。目前市場的雞翅木,絕大部分是新雞翅木。
4、鐵力木
鐵力木或作「鐵犁木」或「鐵栗木」,在幾種硬木中長的最高大,價值又較低廉。鐵力木有時有花紋,似雞翅木而較粗,過去傢具商曾用它冒充雞翅木出售。鐵力木是較大的常綠喬木,樹干直立,高可十餘丈,直徑達丈余。原產東印度。我國兩廣皆有分布:木質堅硬耐久,心材暗紅色,色澤及紋理略似雞翅木,質糙紋粗,棕眼顯著。在熱帶多用於建築,極經久耐用。
5、櫸木 6
櫸木屬榆種,產於江、浙等地,別名櫸榆或大葉榆,木材堅致,色澤兼美,用途極廣,頗為貴重,其老齡木材帶赤色故名「血櫸」。又叫紅櫸。它比一般木材堅實,但不能算是硬木,故老匠師及明式傢具的真正愛好者都予以重視,認為不應因用料較差而貶低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櫸木材質堅硬,色紋兼美,有很美麗的大花紋,層層如山巒重疊,被木工稱之為「寶塔紋」。
6、沉香
A 進口沉香 ,又名沉水香、燕口香、蓬萊香、密香、芝蘭香、青桂香等。來自瑞香科植物沉香的含樹脂的心材。主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伊朗、泰國等地。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所產的沉香習稱新州香,質量最好,燃之香味清幽,並能持久。越南產的沉香習稱會安香,質量稍次,燃之香味甚善,帶有甜味,但不能持久。
進口沉香多呈圓柱形或不規則棒狀,表面為黃棕色或灰黑色;質堅硬而重,能沉於水或半沉於水;氣味較濃,燃之發濃煙,香氣強烈。進口沉香性微溫,味苦辛。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的功效,葯效比白木香佳。
B國產沉香,又名沉水香、沉香木、耳香、上沉、白木香、海南沉香、女兒香、莞香、嶺南沉刀香。來自瑞香科植物白木香的含樹脂的心材。
土沉香分為一號香(質重香濃)、二號香(質堅香濃)、三號香(質較松、香味佳)、四號香(質浮鬆、香淡)四種規格。其狀不規則,表面多呈朽木狀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見黑褐色樹脂與黃白色木質相間的斑紋。
7、黑檀木
黑檀木屬柿樹類,主要產於印度、印尼、泰國、緬甸等國。黑檀木心邊材區別明顯,邊材白色(帶黃褐或青灰)至淺紅褐色;心材黑色(沌黑色或略帶綠玉色)及不規則黑色心材(其深淺相間排列條紋)。木材有光澤、無特殊氣味。紋理黑白相間,直至淺交錯,結構緬而勻,耐腐、耐久性強、材質硬重、細膩,是一種十分稀少的珍貴傢具及工藝品用材。
8、綠檀木
綠檀主要生長在亞熱帶地區,主要為印度越南、非洲,我國雲南也有少量分布,因其木質堅硬,香氣怡人,色彩絢麗多樣,且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其中,硒、鈷為抗癌物質,其香味需經攝氏35度以上方可蒸發出,而人體正常體溫為攝氏37.5度,中醫理論認為檀香味能起到定心、安神、醒腦、鎮邪、通竅等,所以人們常把它作為吉祥物,自己佩戴或饋贈親友。
9、檀香木
檀香木是檀香的芯材部分,不包括檀香的邊材(沒有香氣,呈白色)。檀香隸檀香科檀香屬,是一種半寄生性小喬木,高可達8至15米,胸徑約20至30厘米,小者僅3至5厘米。原產地為印度哥達維利亞河流域,南至邁索爾邦及印度尼西亞,東、西努沙登加省及東帝汶。檀香木一般呈黃褐色或深褐色,時間長了則顏色稍深,光澤好,包漿不如紫檀或黃花梨明顯。香氣醇厚,經久不散,久則不甚明顯,但用刀片刮削,仍香氣濃郁,與香樟、香楠刺鼻的濃香相比略顯清淡、檀香分老山香,新山香,地門香,雪梨香。
10、酸枝木
酸枝木有多種,為豆科植物中蝶形花亞科黃檀屬植物。在黃檀屬植物中,除海南島降香黃檀被稱為「香枝」(俗稱黃花梨)外,其餘盡屬酸枝類。酸枝木大體分為三種,黑酸枝、紅酸枝、和白酸枝。它們的共同特性是在加工過程中發出一股食用醋的味道,故名酸枝。
在三種酸枝木中,以黑酸枝木最好。其顏色由紫紅至紫褐或紫黑,木質堅硬,拋光效果好。有的與紫檀木極接近,常被人們誤認為是紫檀,唯大多紋理較粗。
紅酸枝紋理較黑酸枝更為明顯,紋理順直,顏色大多為棗紅色。
白酸枝顏色較紅酸枝顏色要淺得多,色彩接近草花梨。有時極易與草花梨相混淆。
11、花梨木
花梨木,屬於紫檀屬樹種,它的木質比較硬,顏色大多是赤色或紅紫色,紋理很清晰,色澤也比較柔和,木材的顏色有點淡時靠近木材的中心,但是越往外顏色就越深,就是赤色或紅紫色,其實這才是花梨木的本色。
12、香樟木
香樟木有一種很好聞類似有樟腦的香味。有不規則的縱裂紋。生於山坡、溪邊;多栽培。主產長江以南及西南各地。木材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紅棕色至暗棕色,橫斷面可見年輪。質重而硬。味清涼,有辛辣感。香樟木有治療祛風濕,通經絡,止痛,消食的功效。
13、黃楊木
黃楊木,樹小而肌理堅細,色彩極艷麗,有的呈蛋黃色,因其難長,故無大料,常用其製作木梳及用於刻印,用於傢具則多做鑲嵌材料。
黃楊木是熱帶、溫帶較常見的常綠植物,我國東南沿海、西南、台灣都有廣泛的分布。黃楊科樹種有4屬100多種。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木材淡黃色,質地堅韌,紋理細膩,硬度適中,沒有棕眼,生長期長,無大料,黃楊木生長非常緩慢,逢冬開花,春到結子,一般要生長四、五十年才能長到3—5米高,直徑也不足15厘米,所以有「千年難長黃楊木」「千年黃楊難做拍」(樂器中的一種拍子)的說法。舊時傳說黃楊遇閏年不僅不長,反要縮短。宋蘇軾:「俗說,黃楊一歲長一寸,遇閏退三寸」故有「千年矮」之謂,
14、楠木
楠木中比較著名的品種可分三種: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帶清香,紋理也很美觀;二是金絲楠,木紋里有金絲,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種,更為難得的是,有的楠木材料結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紋;三是水楠,木質較軟,多用其製作傢具。
楠木屬樟科,種類很多,常用於建築及傢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 前者為常綠大喬木,產於四川雅安、灌縣一帶;後者別名金絲楠,產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蘇南部。楠木的色澤淡雅勻稱,伸縮變形小,易加工,耐腐朽,是軟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種。
15、椴木
椴木的白木質部份通常頗大,呈奶白色,逐漸並入淡至棕紅色的心材,有時會有較深的條紋。這種木材具有精細均勻紋理及模糊的直紋。椴木機械加工性良好,容易用手工工具加工,因此是一種上乘的雕刻材料。釘子、螺釘及膠水固定性能尚好。經砂磨、染色及拋光能獲得良好的平滑表面。乾燥尚算快速,且變形小、老化程度低。乾燥時收縮率頗大,但尺寸穩定性良好。椴木重量輕,質地軟,強度比較低,屬於抗蒸汽彎曲能力不良的一類木材。抗腐力,白木質易受常見傢具甲蟲蛀食。可滲透防腐處理劑。
16、陰沉木
在中國民間,陰沉木即炭化木,蜀人稱之為烏木,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神木」。陰沉木的形成久遠,據可考資料記載:遠古時期,原始森林中的百年千年名貴古木,由於遭受到突如其來的重大的地理、氣象變化(如地震、山洪、雷擊、台風等),有的被深埋於江河湖泊的古河床、泥沙之下,有的被埋藏在缺氧的陰暗地層中,時間長達數千年,甚至幾萬年,它們歷經激流沖刷、泥石碾壓、魚啄蟹棲,以致形狀各異,姿態萬千。經大自然千年磨蝕造化,陰沉木兼備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韻,其質地堅實厚重,色彩烏黑華貴,斷面柔滑細膩,且木質油性大、耐潮、有香味,萬年不腐不朽、不怕蟲蛀,渾然天成。古籍中記載個別樹種還具有葯用價值。它集「瘦、透、漏、皺」的特性於一身,不愧享有 「東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的美譽。
陰沉木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名貴木材,稀有之物,是尊貴及地位的象徵。我國民間素有「縱有珠寶一箱,不如烏木一方」和「黃金萬兩送地府,換來烏木祭天靈」的民諺。在古代,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皆把陰沉木傢具及出自陰沉木雕刻的藝術品視為傳家、鎮宅之寶,辟邪之物。歷代以來,特別是明、清時期,陰沉木尤其成為各代帝王建築宮殿和製作棺木的首選之材。清代帝王更將其列為皇室專用之材,民間不可私自採用,致使陰沉木更加稀少。民國時的竊國大盜袁世凱,逆歷史潮流而動,「皇帝夢」沒做多久就一命嗚呼。但為了顯示曾有過帝王身份,其家人費盡心思,耗費大量家財覓得陰沉木,為其拼了一副棺木。這雖是歷史笑談,但從中也看出了陰沉木的貴在難求。
嚴格說來,陰沉木已超出了木頭的范圍,而應將之列為「珍寶」的范疇。這是因為,在故宮博物院的「珍寶苑」就珍藏有陰沉木雕刻而成的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可見其珍貴的程度已遠遠不是一般木頭所能企及的。陰沉木傢具及藝術品就其質地、文化價值和升值前景看,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甚至已經超過了名貴的紫檀木。
17條紋烏木
條紋烏木,又稱紋烏木,顧名思義是有條紋的烏木。《紅木》國標將條紋烏木從烏木中分出,獨立成為一個類別。條紋烏木與烏木同屬於柿樹科(Ebenaceae)柿樹屬(Diospyros),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材色:烏木木材的心材材色烏黑,而條紋烏木木材的心材材色黑或栗褐,間有淺色條紋。柿樹屬(Diospyros),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材色:烏木木材的心材材色烏黑,而條紋烏木木材的心材材色黑或栗褐,間有淺色條紋。條紋烏木古時稱木、文木、烏文木,晉代崔豹《古今注》:「木出交州林邑,色黑而有文,亦謂之文木。」晉代嵇合《南方草木狀》:「文木樹高七八尺,其色正黑,如水牛角,作馬鞭,日南有之。」據古籍記載:「烏文」舶上將來,烏文爛然。在日本對烏木與條紋烏木有黑檀的稱謂,據須藤彰司《南洋材》介紹:條紋黑檀,心材黑色,有灰色或紅褐色的條紋。由於烏木為不可再生資源,開發量越來越少,一些天然造型的烏木藝術品極具 收藏價值。
㈣ 雕刻木頭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嗎
對身體沒有傷害,主要是手,會起老繭。
㈤ 木材著火是什麼變化
化學變化,木材變成了其他物質了。
㈥ 木材發生變形是什麼原因
木材的變形是多方面的,和木材的乾燥有直接的關系。
一、急火熏干
木材急劇收縮,而且收縮的狀況不均勻,形體變化很大。就是熏乾的木板,一經鋸開,靠邊的木料當時就會彎曲,當然木工可以根據木材的變形情況處理和加工。
二、自然乾燥
乾燥過程緩慢進行,但是收縮的情況是比較均勻,其形體變化較小。
三、木材變形
包括橫斷面的變形和縱向木板變形。
(一)橫斷面的變形
橫斷面的變形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弦切板。弦切年輪方向的木板,乾燥後收縮大。形體兩端逆年輪方向向外收縮,形成反翹曲形狀。
2、徑切板。因徑切年輪方向,兩端收縮大,髓心處收縮較小,木板常形成中間厚兩端薄的形狀。
3、在中間部分切割的圓柱體,因徑向收縮大,弦收縮大,弦向收縮小,往往形成橢圓的形狀。
4、徑向切割的矩形木板,徑向收縮率略大,弦向收縮率略小,其收縮的狀況呈均勻狀態。
5、與年輪45°切割的矩形木板端面可能形成略帶菱形狀態。
木材斷面的變形,一是木材急火熏干較為明顯,自然乾燥不太明顯。二是硬木乾燥較為明顯,軟木乾燥不太明顯。
(二)縱向木板變形
1.瓦形翹曲。弦切板鍾祥鋸割的木板,如果木紋扭曲容易形成瓦翹狀,即順木紋方向兩邊反髓心方向鍬曲的狀態。
2.弓形彎曲。木材乾燥後中間形成弓形,多為堆放不良原因和邊材收縮不均勻所致。
3.瓦形彎曲。弦切板縱向鋸割的木板,雖然木紋直順,但是乾燥後,容易形成瓦形彎曲。即順木紋方向兩邊反髓心方向形成瓦狀木板。
4.扭翹。木板乾燥後形成扭曲形狀。即四邊不在同一平面上,兩邊緣反方向彎曲。這種情況多是扭轉木紋的木材本身造成的。
5.邊彎。也叫應力彎曲。木材急劇乾燥後,隨著木材鋸割過程的木材分開過程,木材立即發生彎曲。這種彎曲是木材木材乾燥過快或是外面干內部濕,板材和中心部分干縮不勻,一旦鋸割時,內部應力受到表面應力的牽制和壓縮,表面增加漲力,使木材形成彎曲。
㈦ 木材受熱變化是什麼現象
因溫度升高而引起的木材物理、化學和構造特性的改變。研究木材受熱時的變化,對木材加工,木材炭化、液化、氣化,利用森林生物量作能源和化工原料(見森林生物量化學利用)有重要的理論和實用價值。
在常溫下,木材有相當好的穩定性。但溫度較高時,特別是在100℃以上,木材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構造特徵都會隨溫度升高而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掌握這些變化規律,對選擇合理的工藝條件,提高產品質量有重要意義。在木材人工乾燥、塑性加工、人造板生產和製造紙漿的過程中,都要加溫,但一般都不超過200℃,還不至於引起明顯的熱降解。如果加熱到200℃以上,就會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變化。異致木材發生變化的因素除了熱的作用外,諸如升溫持續時間、環境氣體的組成、壓力、木材含水率及其在材內的分布狀態等,也都有一定影響,並且協同起作用。
木材受熱時的物理性質變化
主要表現為吸附性能下降、失重、體積收縮、機械強度降低等。只要溫度不超過100℃,強度的降低部分還能恢復,但在較高溫度下長時間加熱,則會使木材的部分強度永久喪失,而且木材含水率越高,其強度性質對溫度的變化越敏感。因此,在對關鍵承重構件進行高溫爐干時,必須考慮木材的這種特性。含水率對木材軟化溫度有顯著影響,含水率越高,軟化溫度越低。木材受熱時會失去胞壁水,同時發生熱分解而失去部分木材物質,導致木材失重和體積收縮。在120℃將雲杉木材加熱24小時,失重0.8%;在200℃加熱24小時,失重高達15.5%。在進行熱處理時,木材半纖維素在熱的作用下發生化學變化,部分纖維素鏈之間的氫鍵受到破壞,形成氧橋,使親水基團減少,成為吸濕性低的材料,從而大大提高尺寸穩定性。
木材受熱時的化學變化
在100℃以下短時間加熱,通常不會引起木材物質的實質性變化;在100℃以上加熱,木材成分即開始分解,熱水浸提物含量明顯增加;加熱到120℃以上,冷水浸提物含量也開始增加;加熱到150~180℃,熱水和冷水浸提物的量都增加到最大值。木材在100~200℃之間分解很慢,生成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少量一氧化碳;當溫度升到200~260℃,半纖維素發生分解,纖維素在240~350℃分解,木質素在280~500℃之間才分解。在隔絕空氣下加熱木材,木材發生熱解。熱解過程可分為4個階段:①200℃以下為第一階段。在此階段木材表面先失水,同時放出二氧化碳、甲酸、乙酸和乙二醛。②200~280℃為第二階段。產生水蒸氣、二氧化碳、甲酸、乙酸、乙二醛和少量一氧化碳氣體。在280℃以下的熱解是吸熱反應,產物多為揮發性氣體,伴隨著木材炭化。③280~500℃是第三階段。熱解主要發生在這個階段,為放熱反應。若不採取降溫措施,溫度會急劇升高,產生一氧化碳、甲烷、甲醛、乙酸、甲醇和氫氣等可燃氣體,同時生成木炭。反應初級產物在離開反應區之前就相互反應,生成二次反應產物。④500℃以上為第四階段。在此溫度下,木炭層內也進行著劇烈的二次反應。木材炭化是在400~600℃之間完成的。在空氣中把木材加熱到一定溫度,放出的氣體就會燃燒。可燃氣體的閃點為225~260℃,著火點為260~470℃,在330~470℃自燃。木材的燃燒就是由於上述各種過程放出的可燃氣體引燃而開始的。
木材受熱時的構造變化
木材在乾燥過程中發生收縮是由細胞壁收縮造成的。雲杉早材體積收縮可達26.5%,晚材收縮率為29.5%。這種收縮導致早材管孔體積減少,晚材管孔體積增大。升高溫度會使木材因熱分解而失去部分物質,從而使體積收縮加劇。由於細胞壁各層失去物質的量不同,收縮程度有差別,這就使胞壁受到額外的收縮應力。收縮不均使胞壁承受壓迫,並產生裂隙。裂隙多出現在胞壁最薄弱的區域,即細胞角隅的S1和S2分界處。在180~200℃加熱雲杉木材時,晚材管胞復合胞間層和與之相鄰的S1層即受到壓縮。在120~160℃對山毛櫸和樺木進行水熱處理,就能使細胞壁(主要是S1和S2層的界面)變得疏鬆。加熱山毛櫸材,能使胞腔內側的瘤層軟化並消失。熱處理雲杉材可使沉積在具緣紋孔塞上的無定形物質變軟,沿著塞緣和紋孔緣流動。紋孔塞物質在180~200℃能溶於苯一醇混合溶劑,用該溶劑浸提後只剩下一層纖維素膜。有些木材經550℃處理,管胞壁上螺旋加厚部分會被破壞掉。在加熱時,復合胞間層的無定形組分變為塑性物質,當冷卻到60℃以下時,塑性消失,無定形組分恢復原來的硬固狀態。
用差熱分析法進行的研究表明:如果把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從木材中分離出來,分別進行熱處理,各組分的變化和它們在細胞壁中處於復合狀態時的情況是不同的。木材受熱時的物理、化學和構造變化是同時發生的,三者緊密相關,有其內在聯系。
加熱處理可提高木材的耐腐性,但對木材的膠合性能有不利影響。
㈧ 經過雕刻的木頭硬度能否發生變化
不變
硬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除非發生了化學變化
硬度才會改變
木頭的話
在水中泡了硬度有可能會變小
我剛才說的太絕對了
㈨ 木頭雕刻問題
您好,智能激光雕刻機可以的,有需要可以了解大族粵銘的機器。
㈩ 人類發展進程中的雕刻物發生什麼變化
在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有單純用作裝飾品的鑽孔石珠和貝殼等雕刻物,在新石器時代,更出現了雕鑿精巧的玉石飾品,但卻未發現有成形的雕刻藝術製作。只是在陶器出現的同時,才有了成形的雕塑,先是象形的陶器皿,如山東寧陽縣大汶口和膠縣三里河出土的豬形祒(音規),狗形鬲,陝西華縣出土的鷹形杯(或鼎?)和武功出土的鳥(或龜?)形壺等等,都是運用藝術手法,把當時生活中最常見的鳥、獸形象,很巧妙地體現在日用器皿上,不僅塑出了對象的形體、動態,而且顯得生動自然,沒有一點牽強做作,它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可共欣賞的雕塑藝術品。這種象形陶器,是原始人類在長期的生活觀察和美的創作意識中,結合日常所見而創造出來的尚未脫離實用的原始雕塑製作,它對於後來的青銅器中多見的象形器物,影響是很大的。與此同時,離開實用的雕塑品或裝飾品也出現了,如湖北宜都出土的陶豬和天門出土的陶狗,湖北京山屈家嶺出土的陶雞、陶羊,河南陝縣出土的鴟鴞頭和人面(也可能是陶器的裝飾附件),青海樂都出土的塑有裸體人的彩陶罐,以及1967年在甘肅天水出土的人面形器物殘部。特別是1973年和75年在甘肅秦安出土的兩件完整的人頭形陶器口部和禮縣出土的一件同一類型的陶瓶殘段,雖屬陶器附屬物,但對於人類的面部塑造,都表現得非常生動。這些陶塑,雖然形象單純,風格質朴,但都能面目傳神,並富有雕塑造型的體積感。即使有的是陶器的器口或裝飾雕塑品,畢竟是一件成形的人物造型製作。說明原始時代的雕塑技術以及對於現實中的人的表現,已有了一定的基礎,體現著遠古人類對於自身力量的初步認識和藝術再現的能力。另外如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很可能是在塑造陶器時信手捏出的一些小形動物,「手法誇張,想像力豐富,有的似野獸奔跑,有的像家畜吃食,有的如小狗匍匐守門,生活氣息濃厚」。還有黑龍江的寧安集,也有新石器時代的陶塑動物出土,所有以上這些屬於原始雕塑藝術的製作,如從遠在五六千年以前那種艱難的生活環境以及人類的智慧和手的靈巧程度來衡量,能把觀察感受到的形象,特別是表現人的世界的形象,如實地捏塑出來,不僅說明了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在雕塑藝術方面所具有的才能和表現技巧,更說明了我國自古以來,藝術的產生即來源於現實生活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