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吳哥窟雕刻了些什麼

吳哥窟雕刻了些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2 14:28:20

『壹』 吳哥窟雕像的修築過程是怎樣的

當泥水工將牆壁砌成之後,便由繪圖師描繪圖案或圖像,再交由雕刻師在上面雕刻。雕完之後,由油漆工在浮雕上塗上石粉或漆。最後貼上金箔並且著上色彩,輝煌燦爛的吳哥窟便誕生了。

『貳』 有關吳哥窟的知識

吳哥是柬埔寨的古都和游覽勝地,位於洞里薩湖北面,距暹粒市6公里。公元9~15世紀為高棉王國都城。最早始建於8世紀,13世紀建成,佔地15平方公里。吳哥古跡主要包括大、小吳哥兩地的通王城和吳哥窟;各種建築約600座。有5座宏偉的寶塔和精美的浮雕,是聞名於世的高棉文化古跡,也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建築。柬埔寨王國國旗上的圖案就是吳哥窟的聖塔。吳哥古跡曾被叢林所掩蓋,19世紀後期才被重新發現。

吳哥窟
吳哥窟又名吳哥寺,是柬埔寨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古寺,也是保存最好的名剎。吳哥窟分為「大吳哥」與「小吳哥」兩處地方,其中小吳哥的建築群較為宏偉。現時的吳哥遺跡,佔地面積達310平方公里,包括四座神廟建築。所殘留的一牆一柱,仍可窺見當年精美的雕刻工藝。鬼斧神工的技術,的確令人贊嘆,難怪吳哥窟有「雕刻出來的王城」這個美譽。它和中國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列為東方四大奇跡。據說,建築時所徵召的民工達1,500萬以上。寺廟全部用巨大的沙岩石塊重疊砌成。最重的石塊重量超過8噸,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合物。
寺院周圍有寬190米的壕溝,四周共長5.6公里。主殿上有5座尖塔,中央塔頂離庭院地面65米,底層廊壁上布滿石刻浮雕。這些浮雕內容有反映當時人民生活的,如打獵、捕魚、送別、戰爭等;有重現古代傳說的,如「乳海翻騰」、「天神制魔」等神話故事;有跌坐的佛陀,有跳舞的女神,還有人頭、鳥獸、蟲魚的雕刻,姿態萬千,栩栩如生。寶塔外面的石塊上刻著各種姿態的佛像,有的高達幾十米,形象非常生動。
15世紀上半葉,吳哥故都廢棄,此寺院亦荒蕪冷落。19世紀中葉後重新修整,成為世界聞名的古跡。整個建築宏偉精美、鬼斧神工,充分反映了柬埔寨古代工匠們的驚人智慧和高度藝術才能。
「大吳哥」又稱吳哥城,用了二十年時間建造,特別的地方是城牆以巨石砌成,外有護城河保衛國土。五座城門之中,以南門最完整,城門入口兩旁,並列了兩排石雕,左邊是天神,右邊是魔鬼。巴戎寺是大吳哥城內最重要的建築,寺廟在城的中央,台階上有54座如群山起伏的古塔,環抱著一座高達40米的圓塔;每座石塔的頂部四邊,又刻有一尊巨大人面像,場面壯觀。另外,旁邊內外兩層的迴廊及大型浮雕,都手工精細,極具欣賞價值。
小吳哥與大吳哥只是相距十分鍾車程。五座蓮花蓓蕾形的聖塔,活像五支巨型粟米,直指天空。五座聖塔中,以中央的一座較大,每層台階四邊均有長廊,刻有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經過陡峭的石級,走到最高處,是以前帝王祭神的地方。

浮雕藝術
吳哥窟的圓雕並不出色。台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卻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1層台基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余,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濕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均描繪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里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 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除了牆外的仙女引人側目,走在神廟里,處處可見精美細膩的刻畫,有時是在柱子上,有時是在牆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兩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難發現。就連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柵欄,當陽光透過窗子灑入長廊,更融合出一種人文與自然交錯的美感。

建築特點
台基、迴廊、蹬道、寶塔構成吳哥寺錯綜復雜的建築群。其布局規模宏大,比例勻稱、設計簡單庄嚴,細部裝飾瑰麗精緻。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粘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當時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術,所以吳哥寺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

吳哥窟之謎
吳哥窟是由—個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東南亞民族所建,時間大概從公元802年起,那時闊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輝煌的高棉帝國,繁榮昌盛達6百年之久。
在12世紀時,吳哥建築達到了藝術上的高潮。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的牆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個平台的周圍都有面向四方的長廊,連接著神殿、角塔和階梯,即使長廊的牆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浮雕。吳哥廟不僅本身規模宏大無比,廟宇的外面還有一條將近10米寬的堤路。直通廟宇的大門,堤路的兩邊也都豎立著巨大威嚴的那伽蛇神像。—般說來,世界各國所有的廟宇都是坐西朝東,而唯獨吳哥廟大門朝西,這使後來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學家百思不解。此後,吳哥王朝的歷代國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
吳哥文明的建築之精美令人望之興嘆,然而卻在15世紀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後的幾個世紀里,吳哥地區又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只有—座曾經輝煌的古城隱藏在其中。直到19世紀穆奧發現這個遺跡以前,連柬埔寨當地的居民對此都—無所知。
按說任何—個民族的文化都應有它的延續性,何況吳哥是—個曾經繁榮過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斷、忽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有人把這歸於外敵的入侵,但外敵入侵可能導致王朝的改朝換代,卻無法使—個民族的人民統統消失。據考察,在吳哥地區過去曾有一百萬人口以上居住,這個民族和這些人們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真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

『叄』 吳哥窟石雕像 雕塑的知識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築,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遊名片。一百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浮雕藝術
吳哥窟的圓雕並不出色。台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卻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1層台基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余,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濕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均描繪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里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 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除了牆外的仙女引人側目,走在神廟里,處處可見精美細膩的刻畫,有時是在柱子上,有時是在牆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兩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難發現。就連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柵欄,當陽光透過窗子灑入長廊,更融合出一種人文與自然交錯的美感。

建築藝術
吳哥窟布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准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布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復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台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後,演變成為吳哥窟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濫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跡都台基。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台基,十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四層台基。吳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後來台基發展成為吳哥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築,如吳哥窟第二三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紀中葉吳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寶塔更成為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象徵。須彌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宮殿雖有多重台基,但畢竟只有一座中心寶塔,還未能完全代表須彌山。吳哥窟頂層有五座寶塔,則完全地象徵須彌山的五峰。吳哥窟的台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台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平棱裝飾,雄健而簡潔。台基在中國古典建築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層台基也是常見的建築形式。吳哥窟台基和中國古典台基最大的差異,在於台基周邊的建築物;中式台基周邊常圍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欄,吳哥窟的台基的周邊則圍繞著4-5米高的石柱回環畫廊。吳哥窟的多層台基比同層數的中式台基高出幾倍。
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窟的迴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檐的廊頂。這三個元素除去明顯的實用功能之外,對於美感的貢獻,三者缺一不可。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窟的總體外觀,添加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檐,為吳哥窟的外觀添加縱向節奏感。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復,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窟的長廊多種多樣,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長廊或是一邊兩排石柱,或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因為吳哥窟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拱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平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築偏廊,增加半個拱頂,加寬拱頂的總寬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吳哥窟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檐;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檐。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牆壁。吳哥窟長廊的牆壁,有的是整片雕牆,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牆壁,裝飾著頭戴金冠,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迴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廊門像個亭子間,在與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牆。長廊的布局有一字廊、迴廊和十字游廊三種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迴廊組成田字廊。從外郭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
外郭圍牆:直葫蘆欞虛窗雙柱重檐長廊。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檐迴廊, 中層圍囿:直葫蘆欞虛窗單檐迴廊, 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檐迴廊, 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檐游廊。 吳哥窟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迴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用不同層面迴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窟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媲美於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
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檐。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9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檐式塔,10世紀出現了排列在平台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東梅奔(951年)的雙子塔,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迴廊的祭壇之上,11世紀初的茶膠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塔布蘢寺(1191年)的寶塔和長廊結合成為塔門長廊,這里可見吳哥窟外郭長廊原型。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棧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

『肆』 關於吳哥窟的故事

傳說故事
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32層地獄和37重天堂。東畫廊描繪古印度神話普拉納斯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毗濕奴攪乳海:毗濕奴令92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蘇吉(Vasuki)充繩索攪動乳海。接著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面是16世紀後人所加。北畫廊顯示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面較小,一般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雕刻在石壁上的史詩——吳哥窟壁畫的故事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布局:祭壇和迴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台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寺內的浮雕圖案是按逆時針的順序設計的。偶是從西北方向開始參觀的。Lanka之戰:西迴廊北邊展示的是《羅摩衍那》史詩中的場景。在LANKA之戰中,羅摩坐在猴神的肩上和他的猴子軍隊與10頭20臂的RAVANA作戰,因為他誘騙了羅摩美麗訴妻子,RAVANA坐在一輛由怪獸駕駛的戰車上,指揮他的巨人部隊作戰

神和魔鬼之戰:北迴廊西邊,描繪了波羅門神殿中的21位神與形形色色的魔鬼之間的戰斗,每位神都有其固定的特質和坐騎。如毗濕奴生有四臂,座下是一頭揭路荼,面濕婆神騎著一隻神鵝。

克利須那神和魔王北迴廊東邊描繪了毗濕奴化身為騎著揭路荼的克利須那神。他面對著一座燃燒的城池,那是魔王BANA的住處。揭路荼放火燒毀了城池,BANA被俘。最後,克利須那神跪在濕婆神的面前,祈求寬恕BANA。

『伍』 柬埔寨的工藝品和柬埔寨的特色是什麼

柬埔寨特色工藝品——佛教氣息濃郁的柬埔寨的佛雕藝術更是名揚萬里。佛雕發展至今已經很成熟,有著很成熟的製作工藝及精湛的製作手法。佛雕及一些其他的佛製品都成為了旅遊紀念品商店不可缺少的商品。無論是石雕、還是木雕都難不倒手藝嫻熟的藝術家們,這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柬埔寨特色工藝品——特產。柬埔寨的木雕、石頭雕刻、紡織工業還有銀器等都是遠近聞名的。他們有著獨特的樣式,有著濃郁的柬埔寨風情,有著別具匠心的設計,有著技藝嫻熟的製作,他們就是你不悔的選擇。一些工藝品店在柬埔寨並不是十分的常見,如果想購買一些柬埔寨的特色工藝品需要去當地的市場購買。為大家提供兩處購買工藝品的地點:金邊與暹粒,相信在這你可以買到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紀念品。
柬埔寨特色工藝品——民族服裝。如果大家對柬埔寨的服裝感興趣的話可以購買「克羅馬」,克羅馬是用來做帽子或者是腰帶使用的布料,布料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棉質的,一種是絹制的。克羅馬有著豐富的顏色,有著鮮亮的樣式,這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工藝品。
柬埔寨特色工藝品——吳哥窟的雕刻。柬埔寨的吳哥窟相信大家都早有耳聞,相信大家對木、石雕刻的具有濃重的吳哥窟的雕刻風韻。吳哥窟的傳奇故事給力雕刻者們靈感,雕刻了很多小型的吳哥窟,還有與吳哥窟有關的傳奇人物也是爭相雕刻的對象。
柬埔寨特色工藝品——傳統手工編。柬埔寨的純手工藝品——絲布經進一步的加工後變化成了不同樣式的工藝品。專家們的精心設計後,繁多的絲布工藝品出現在眼前。從衣物、披巾到錢包、名片各種各樣的商品,華麗的顏色、精心的設計堪稱是藝術品中的巔峰之作。相信大家會對絲布的製作工藝也是充滿了好奇,希望大家可以在這精緻的布品著領略著非凡的藝術。

柬埔寨 柬埔寨位於亞洲的中南半島南部,東和東南部同越南接壤,北部與寮國相鄰,西和西北部與泰國比鄰,西南瀕臨泰國灣。湄公河自北向南橫貫全境。海岸線長約460公里。柬埔寨有20多個民族,其中高棉族佔80%,此外為占族、普農族、老族、泰族、斯丁族等少數民族。佛教為國教,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占族多信奉伊斯蘭教,少數城市居民信奉天主教。 柬埔寨全國分為20個省和4個直轄

『陸』 神秘瑰麗的吳哥窟是什麼樣子的

大吳哥位於吳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建造的新都。吳哥城規模非常宏偉壯觀,護城河環繞在周圍。城內有各式各樣非常精美的寶塔寺院和廟宇。在吳哥城中心的是巴楊廟,它和周圍象徵當時16個省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一組完美整齊的階梯式塔形建築群。

吳哥窟又名吳哥寺,是柬埔寨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古寺,也是保存最好的名剎。吳哥窟分為「大吳哥」與「小吳哥」兩處地方,其中小吳哥的建築群較為宏偉。現時的吳哥遺跡,佔地面積達310平方千米,包括四座神廟建築。所殘留的一牆一柱,仍可窺見當年精美的雕刻工藝。鬼斧神工的技術,的確令人贊嘆,難怪吳哥窟有「雕刻出來的王城」這個美譽。它和中國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列為東方四大奇跡。據說,建築時所徵召的民工達1,500萬以上。寺廟全部用巨大的砂岩石塊重疊砌成。最重的石塊重量超過8噸,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合物。

吳哥古城寺院周圍有寬190米的壕溝,四周共長5.6千米。主殿上有5座尖塔,中央塔頂離庭院地面65米,底層廊壁上布滿石刻浮雕。這些浮雕內容有反映當時人民生活的,如打獵、捕魚、送別、戰爭等;有重現古代傳說的,如「乳海翻騰」、「天神制魔」等神話故事;有打坐的佛陀,有跳舞的女神,還有人頭、鳥獸、蟲魚的雕刻,姿態萬千,栩栩如生。寶塔外面的石塊上刻著各種姿態的佛像,有的高達幾十米,形象非常生動。

15世紀上半葉,吳哥故都廢棄,此寺院亦荒蕪冷落。19世紀中葉後重新修整,成為世界聞名的古跡。整個建築宏偉精美、鬼斧神工,充分反映了柬埔寨古代工匠們的驚人智慧和高度藝術才能。

「大吳哥」又稱吳哥城,用了20年時間建造,特別的地方是城牆以巨石砌成,外有護城河保衛國土。五座城門之中,以南門最完整,城門入口兩旁,並列了兩排石雕,左邊是天神,右邊是魔鬼。巴戎寺是大吳哥城內最重要的建築,寺廟在城的中央,台階上有54座如群山起伏的古塔,環抱著一座高達40米的圓塔;每座石塔的頂部四邊,又刻有一尊巨大人面像,場面壯觀。另外,旁邊內外兩層的迴廊及大型浮雕,手工精細,極具欣賞價值。

小吳哥與大吳哥只是相距十分鍾車程。五座蓮花蓓蕾形的聖塔,活像五支巨型粟米,直指天空。五座聖塔中,以中央的一座較大,每層台階四邊均有長廊,刻有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經過陡峭的石級,走到最高處,是以前帝王祭神的地方。

吳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徵,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觀」。12世紀前半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信奉婆羅門教的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為了祭祀「保護之神」毗濕奴,炫耀自己的功績,而建造了著名的吳哥窟。

吳哥窟

『柒』 為什麼吳哥窟的佛像都是微笑的

吳哥城的中心有座寺廟叫做巴揚寺,規模不大,但卻非常知名。整個寺廟共有54座尖塔,遠處望去像個塔林,每個塔的四面都雕刻了佛像,成為四面佛,而且這200個佛像都面露微笑。

吳哥窟一般是特指吳哥古跡中心地帶的一座寺廟——Angkor Wat,也稱「小吳哥」。由吳哥王朝的第一位君主,蘇利耶跋摩二世所建。他個人信奉印度教中的毗濕奴派,故而此地的雕刻大多都是印度教中的神話故事、人物形象,並沒有什麼佛像。

巴揚寺的風格與吳哥窟有諸多不同,建造者也不同,是闍耶跋摩七世。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微笑的佛像與他有關。他是當時吳哥王朝最偉大的君王之一!征戰南北經歷血雨腥風後的他,改變了祖宗的信仰,開始信奉佛教,他按佛教的思想重建了巴揚寺,並把它作為自己的陵寢。所以,巴揚寺雕塑的不再是濕婆和毗濕奴等印度教眾神,而是200多尊佛像。

他在位期間,國力昌盛,天下太平,深受人民愛戴。因此,眾佛應該為他皈依佛門和豐功偉業而微笑,他自己也可以含笑九泉,地上的佛與地下的他都微笑永存。據說佛像就是按照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雕塑的,寓意他是佛的化身,來普渡真臘的眾生。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吳哥的微笑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印記,
目睹者無不被感染。
有人說,去了吳哥窟,才知道什麼是微笑。
有人說,在吳哥,神佛的微笑是最澄靜的美。

『捌』 吳哥窟修建時使用了什麼材料

吳哥窟修建時沒有使用灰泥,高棉人使用了兩種砂岩;粗砂岩用於壘牆,細砂岩則版用於刻有權精美浮雕迴廊壁。兩種砂岩都是從東北方45千米的庫倫山上采來的,石塊可能是從暹粒河上用筏子裝載順流而下,通過運河至工場。在吳哥大多數石塊在一邊都鑽有洞孔,孔徑為25厘米,孔深3厘米,石塊越大洞孔就越多。一些學者認為,這些洞孔是用來插上鐵鑿子以將石板固定在一起用的;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它們的作用主要是供臨時插上銷子以便拴繩。

『玖』 吳哥窟的劍龍浮雕,究竟是誰雕刻的

我覺得對於這樣的事情來說,現在還是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評判的。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