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陵墓雕刻分為什麼和什麼兩類
㈠ 南京的六朝陵墓石刻分布在那幾個區
南朝陵墓石來刻中,都是南朝自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這些巋然長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統稱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蘇省境,就目前所能見到的石刻來講,共有33處。按地區劃分,南京11處,南京江寧區10處,句容1處,丹陽11處。以時代區分,宋1處,齊8處,梁 13處,陳2處,具體時代失考的石刻9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宋武帝劉裕初寧陵石刻、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石刻、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陳文帝陳茜永寧陵石刻、蕭宏墓石刻、蕭秀墓石刻、蕭恢墓石刻、蕭譫墓石刻、蕭融墓石刻、蕭績墓石刻、蕭景墓石刻、蕭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處。
㈡ 古代的大型墓葬或皇帝陵墓是什麼樣子的
各個時代應該不一樣吧
㈢ 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發展歷史
三國-兩晉-南北朝雕塑
產品推介:
三國兩晉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還有些供玩賞的小型雕塑品,用於建築或器皿上的工藝雕塑也很普遍。由於處於長期分裂動盪的階段,各民族不斷接觸、斗爭、融合,又大量從異國的藝術特別是宗教藝術中汲取了養分,因此雕塑呈現出豐富多採的新面貌,為其後隋唐雕塑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對鄰國特別是朝鮮、日本的雕塑產生了影響。
陵墓雕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現存31處,有宋、齊、梁、陳諸代的作品,以齊、梁兩代為多。從保存較完整的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蕭秀墓前石刻觀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對的石獸、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組成。石獸有翼,一般呈蹲伏狀,勁健有力,造型雄偉,是以整石雕成的立體圓雕,體長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與漢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顯地看出雕造技藝的長足進步和完全不同的時代風格,即由凝重古樸轉向優美生動。神道石柱是在雙螭盤曲的底座上樹起多楞的柱體,有的是24面體,有的多達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狀,因而避免了直立造型的呆板,柱體上都是有銘刻的方形石額,柱端托一刻仰蓮紋的圓蓋,蓋頂中央蹲一小型石獸,整體造型秀美挺拔,端莊而又富有變化。石碑體形巨大,圓額有穿,座於龜趺之上,穩重有力。這3種石雕組合在一起,顯得頗為庄嚴宏偉,但又生動多變,表現出南朝大型紀念碑性質的雕刻藝術的高度水平。
南朝陵墓石天祿
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沒有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實例,只有在洛陽邙山上砦發現有身高超過3米的石雕文吏殘像,可能是北魏孝庄帝靜陵前石雕群中的遺物。但是發現有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的精美浮雕作品,在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後馮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門拱券門楣兩側的龕柱上都有浮雕,題材是口銜寶珠的孔雀和手捧蓮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圓熟,造型生動,是罕見的北魏浮雕藝術精品。
俑 這一時期的立體圓雕作品中,以俑的數量最多,絕大部分是塗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從西晉時開始,出現了以鎮墓獸、甲胄武士、鞍馬、牛車和男僕女婢組合成的俑群。以後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襲西晉舊制,數量較少。北方有所不同,從十六國時期起,就在繼承西晉舊制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俑群內容增多、數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組內容:①驅邪鎮墓的鎮墓獸和全裝甲胄執銳按□的鎮墓俑;②模擬墓內死者生前出行的儀衛,以牛車和鞍馬為中心,包括人和馬均披鎧甲的甲騎具裝俑、身負箭□的步兵、騎馬的鼓吹樂隊、騎馬和步行的屬吏,以及儀仗、仆從等;③模擬墓內家居享樂的大量舞樂和男奴女婢;④模擬庖廚中執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還有各種家禽、家畜的形象。其數量從西晉時的10餘件擴大到幾十件,乃至成百上千件。例如北魏司馬金龍墓中出土各類陶俑近400件,而東魏茹茹公主叱地蓮墓中出土陶俑多達1064件。陶俑的塑制也日漸精美,多為先制模具,然後合模成型,入窯焙燒後再貼金繪彩。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從西晉時的呆滯古拙,轉向生動自然;從僅具輪廓,轉向注意細部刻畫。人物的面相也隨時代的審美標准不同而變化,從西晉到北魏早期,面相寬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後,面相趨於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東、西魏時,面相由瘦削又轉趨圓潤,直至北齊、北周,遂開唐代圓潤豐頤之先河。人像的體態也是神韻日增,出現不少生動傳神的作品。例如北齊庫狄迥洛墓中出土的胡裝舞蹈老人,面目傳神,姿態生動,頗具藝術特色。陶塑動物中以駿馬和駱駝的塑造最佳,駿馬多是鞍轡鮮明,挺立欲嘶,勁健異常,這可能與古代鮮卑族對駿馬的特殊喜愛有關。
西晉對坐書寫俑
西晉青瓷騎馬樂俑
宗教造像 宗教雕塑的發展,在南北朝時期是空前的,這與佛教在中國的興旺緊密聯系在一起。佛教造像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石窟寺的造像,另一類是一般放置於寺廟或宮室、民居的供養像。石窟寺造像主要分布在北方,著名的石窟寺如雲岡、龍門、敦煌莫高窟以及麥積山、炳靈寺、鞏縣、響堂山、天龍山等都有這一時期的雕塑作品。其中石質宜於雕刻的,造像採用石雕,一般主尊為立體圓雕或後背與後壁相連的圓雕,龕楣、寶床、壁面則為浮雕。石質不宜雕刻的,則採用泥塑敷彩的塑像,龕楣、壁面常有成組的小型影塑。石窟雕像中最宏偉的,當屬雲岡石窟第20窟的坐像,高13.7米,造型雄偉,氣魄渾厚,顯露出北魏石雕藝術的時代風格(見彩圖雲岡石窟第20窟石雕佛像(北魏))。彩塑中最受人推崇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坐像,含蓄微笑的神態,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放置於寺廟或宮室等的供養像,主要材質有銅、石和泥塑等,均為立體圓雕,風格與石窟造像相同。泥塑多隨建築物的毀壞而不能完整保存。經考古發掘獲得的殘像中,以在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造型最為精美,塑工細致,面目傳神,是現存北朝雕塑中的精品(見洛陽永寧寺雕塑)。一般官民所造的佛像,形體較小,多為銅像和石像。在河北省曲陽縣修德寺廢址出土的2200多件石刻中,有年款的共247件,主要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是研究北魏、東魏、北齊乃至隋唐雕刻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見曲陽修德寺雕刻)。河北省藁城縣發現的一批北齊石像,漢白玉石質,刻工精細,像上仍保留著原來的彩繪和貼金,可窺知當時石像敷彩後的本來面貌。在南方,石窟的開鑿不盛,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且已被後人損毀,難窺原貌。在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廢址出土的紅砂岩造像中,發現有紀年明確的南朝造像,使人從而了解到南朝石造像的一些特點,與北方比較,其表現手法細膩,衣著裝飾繁縟,顯示出纖巧華美的風格(見成都萬佛寺石刻)。除一般造像外,北朝時又流行造像碑,在碑石上開龕造像,其造像風格與同時的石窟造像相同(見北朝造像碑)。這時期的道教造像,也有少量遺留,除衣飾面相稍有不同外,造型手法與佛教造像相同,無甚特色,缺乏藝術價值。
小型雕塑 供佩戴、玩賞的小型雕塑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玉石、琥珀等,上面多有穿孔,可與珠飾串聯在一起。小的僅長2~4厘米,大的也不超過10厘米,除習見的璜、□等物外,最具時代特點的是一些小型圓雕的神獸像。神獸為獸首人體,肩附飛翼,四足有利爪,均蹲坐狀,在南朝和北朝墓中都有發現,形體雖小,但造型呈現出小中見大的氣勢。如南京甘家巷南朝墓中出土的滑石像,全身肌肉凸張,巨乳碩腹,雙手按膝,兩肩上聳,頭微下縮,如頂負重物,造型渾厚有力,整體輪廓呈立方體,態勢極為穩重,形體雖不大,看來似能力負千鈞。此外,六朝墓中經常出土石雕的伏豬,多成雙放置,即東晉墓出土衣物券中所記的「玉□」。東晉墓中出土的石豬,生動寫實,以後日漸抽象化,至南朝晚期有的僅把石材修治成長條狀,再施加簡練的幾條刻線以代表豬形,反而顯得別具情趣。
南朝畫像磚浮雕神獸
裝飾雕塑 大量施用於各種器物上面,以銅鏡和陶瓷的裝飾雕塑最具有藝術價值。東漢晚期在南方開始出現的神獸鏡和畫像鏡,至三國孫吳時有了很大發展。鏡背紋飾呈高浮雕狀,極為精美,多為人物、車馬、鳥獸及神仙、神獸等,神仙中多見東王公、西王母,而且在神仙中還出現了佛教造像。陶瓷器的雕塑裝飾,南方和北方在風格方面有些不同。這一時期正是青瓷器燒造的極盛時期,特別是在南方,有的青瓷器的造型極為優美。例如水注,常在圓碩的注腹前麵塑出蛙頭,後麵塑出蛙尾,兩側各塑二足,活現出一隻浮於水面的蛙,頗為生動。再如羊形水注,器呈卧羊形,體腔中空可儲液體,羊的姿態生動,加以釉色晶瑩,使人喜愛。也有的青瓷器皿造型奇偉,如江蘇省宜興縣西晉周氏家族墓群出土的神獸尊。此外,當時南方還流行一種陶瓷製的谷倉罐(也稱魂瓶),其上蓋常有許多小型人物塑像,多僅具輪廓,刻出鼻口耳,形象古樸生動,並塑有樓閣及鳥獸,罐腹則貼塑各種人物、神獸、鳳鳥、魚、鱉等,還有的谷倉罐上塑有趺坐的佛像。這些谷倉罐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喪葬習俗,也是具有時代特徵的陶瓷雕塑藝術品。在北方,不見谷倉罐和南方那種造型較靈巧的青瓷藝術品,但一些陶瓷器上的貼塑或模印的圖案顯得更渾厚古樸。例如北齊婁睿墓出土的黃釉陶器上的貼塑花紋,由蓮花、忍冬、寶珠所組成,繁縟厚重。最具特色的是北齊范粹墓出土的黃釉扁壺,上面有凸起的模印圖像,是由樂隊伴奏下起舞的胡人,頗為生動傳神,反映出當時北方人民喜愛的舞樂形象。
㈣ 求甘家巷附近的六朝石刻詳細地址,除蕭恢,蕭譫墓(已去過)。
網上扒下來的,僅供參考
三十一處南朝陵前石刻,可以分為帝王陵和王公貴族墓兩類:帝王陵,陵前石刻以梁文帝蕭順之建陵保存最多;王公貴族墓,墓前石刻以梁安成康王蕭秀墓保存最完全。
時代和陵墓 地面石刻 地 點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 石辟邪2,神道石柱1 南京堯化門十月村南
梁始興忠武王蕭憺墓 石辟邪2,石碑1 南京堯化門甘家巷西南
梁鄱陽忠烈王蕭恢墓 石辟邪2 蕭憺墓東
梁安成康王蕭秀墓 石辟邪2,石柱2,石碑2 南京堯化門甘家巷小學院內
梁桂陽簡王蕭融墓 石辟邪2 南京棲霞山張家庫
(原傳為齊獻武公蕭穎胄墓,實誤)
梁新渝寬侯蕭瑛墓 石柱1 南京甘家巷北董(東)家邊
梁建安郡王蕭偉墓 石柱2 南京堯化門周家山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 石麒麟2 南京甘家巷南獅子沖
失名之南朝墓 石柱1 南京笆斗山徐家村
梁南康簡王蕭績墓 石辟邪2,石柱2 句容新塘黃梅橋侯家道邊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 石麒麟2 江寧其林門其林鋪
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 石辟邪2,石柱2 江寧淳化鎮西南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 石麒麟2 江寧上方鎮石馬沖黃麓
失名之南朝墓 石辟邪2,石柱2 江寧上方鎮侯村附近
失名之南朝墓 石柱1 江寧淳化鎮宋墅村
失名之南朝墓 石柱1 江寧官塘鎮耿墓崗
齊豫章文獻王蕭嶷墓 石辟邪2 江寧江寧鎮方旗廟
陳文帝陳倩永寧陵 石辟邪2 江寧其林門靈山
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 石辟邪2,石柱2,石碑1 江寧其林門仙鶴門
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 石麒麟2 丹陽東北獅子灣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 石麒麟2 丹陽東北趙家灣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 石麒麟2 丹陽東北經山鶴仙坳
齊東昏侯蕭寶卷墓或和帝蕭寶融恭安陵 石麒麟2 丹陽東北經山金家村
失名之南朝墓 石辟邪2 丹陽東北經山北麓
(可能為廢帝鬱林王蕭昭業墓)
失名之南朝墓 石辟邪2 (同上)
(可能為廢帝海陵蕭昭文墓)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 石麒麟1,石柱1 丹陽城東戎家村三姑廟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 石麒麟1 丹陽城東蕭德鄉東城村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 石麒麟2,石柱2,石碑2 丹陽城東三城巷
梁武帝蕭衍修陵 石麒麟1 丹陽城東城村
梁簡文帝蕭綱庄陵 石麒麟1 (同上)
丹陽齊梁陵墓入口處 石麒麟2 丹陽東陵口鎮
南朝陵前石刻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即石獸、神道石柱、石碑。現將其逐一進行敘述。
1.石獸
南朝陵前的石獸,有一定的規律存在,即帝後墓前的均帶角,王侯墓前無角。前者有雙角和單角之分,稱為天祿和麒麟,後者稱為辟邪。二者均有翼,無疑是一種神獸。據目前所得資料,這種神獸最早見於漢墓前,如吉侯苞墓前石獸上即刻「辟邪」二字。歐陽修《集古錄》亦雲:「漢天祿辟邪四字,在宗資墓前石獸膊上。」此墓在今河南南陽。但早在周代銅器上,即有翼獸的雕刻。
南朝陵前石刻,有人認為獨角者為天祿,雙角者為辟邪,或有角者均稱之為麒麟,無角者均稱辟邪。《漢書.西域傳》記:烏弋山離國(據《西域圖考》在波斯南部)「有桃拔、獅子、犀牛」。孟康註:「桃拔,一名符拔,似鹿,一角者或為天鹿(天祿),兩角者或為辟邪,獅子似虎……。」司馬彪《續漢書》曰:「符拔形似麟而無角。」《古玉圖譜》雲:「雙角曰天祿,無角曰辟邪。」眾說不一,現在一般都稱之為獅子,為東漢時傳入中國。《後漢書.張讓傳》記:靈帝於洛陽興建宮殿,「又鑄天祿蝦墓……」,天祿即此類神獸。漢代因殿前鑄天祿與麒麟,往往有天祿閣與麒麟閣之稱。故知最初他們是置於宮殿前作裝飾,後來才置於墓前。六朝陵前前石獸,和漢代石獸有密切關系,而漢代石獸有一部分又受到西方的影響。所以到了六朝,這類石獸就綜合了中國本土和西域諸國二者的因素。中亞細亞的古亞述帝國美索不達米亞的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宮殿門口,亦置有雙翼牛身人首的石像。古希臘雕刻神像中,此類有翼獸很多,如有翼的獅、馬、牛等。
2.石柱
石柱亦稱神道石柱,南朝始稱華表,原立在官寺、浮梁、郵亭前[13]。它由三個部分組成:上為柱首圓蓋,往往是圓形蓮花座,這是六朝時期盛行的雕飾。座上立一小石獸,往往刻成辟邪狀,亦屬於神獸一類;中為柱身,圓形,其上刻瓜棱直線形條紋,共二十四至二十八條。石柱上的方形石碑下裝飾一塊大小與石柱直徑相同的方石,其上雕刻三個怪獸,方石下為一圈繩辮行圍帶,形象極為生動。這些動物形象與漢代武梁祠雕刻和唐墓中鎮墓獸的風格頗相似;下為柱礎,分兩層,上層刻一對有翼的怪獸(有人稱之為蜥蜴),口內含珠;下層為一方石,和《營造法式》上的「柱礎角石」式同。其四面均有浮雕,多為動物形象。
石柱或稱表、華表,現通稱石柱,和後來宋、明、清諸陵前石柱不同。後者除石柱外,又有華表,華表立碑亭旁,石柱立石獸前。兩漢時,華表又稱桓表,三國時稱桓楹。柱身上端鑲嵌一塊小方形神道碑,左右兩柱相對,一為正書,一為反書,或均為反書或均為正書,寫墓主人某某之神道。從神道石柱碑上題字可以證實,《隋書.禮儀志》所說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皇帝詔令「申明葬制……唯聽作石柱,記名位而已」,說明其作用是「記名位」,即起到標志墓主人身份的作用。《隋書.禮儀志》又記:「凡墓不得造石人墓碑……」,但從實例看,凡陵前皆有墓碑,說明皇帝詔令當時只是對勞苦大眾起到律法作用,對於王公貴族根本沒有實際意義。
3.石碑
石碑早在漢代即有,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構成。碑首作圭首形,到六朝碑首作琬首形,左右雙龍交辮,環綴於碑脊。碑身除刻寫文字外,還在側面加飾浮雕,多為鳥獸花葉紋,是一種新的裝飾手法。這種裝飾往往分為八格,每格刻一種紋飾,內容是鳥獸神怪動物,與石柱上怪獸類似。分格處飾忍冬纏枝紋。碑座為一龜趺,龜首高昂,頗為雄偉。龜座亦始自漢代,如柳敏碑、漢字碑等均是。《營造法式》中有「鰲坐寫生」一條,大概與古代將龜、鳳、虎等均列入吉祥之獸一類有關。六朝陵前碑文,現除蕭憺、蕭秀墓前尚有可辨認者外,其餘均已不清或已不存在。此兩碑均為吳興書法家貝義淵所書,是典型的南朝楷書,可補以往「南貼北碑」之說的不足。
關於南朝陵前前放置石刻的制度,史書上的記載很少,所以很難窺視其全貌,但是根據現存石刻的排列來看,大體可以確定一般為三種六件,帝陵為石獸一對(一天祿,一麒麟),神道石柱一對,石碑一對;王公貴族墓為石獅一對,神道石柱一對,石碑一對,這種列置在當時應該為一種定製。從其種類來看,帝王陵前前的石獸沒有獅子,而王公貴族墓前石獸為石獅子,沒有天祿或麒麟。麒麟或天祿在古代代表著祥瑞神獸,是只有帝王才能享配的,反映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而石獅子又是人世間的獸中之王,代表著王公貴族生前無比的榮耀。這樣看來,石獸的不同基本上反映出這一時期封建等級和地位的不同。
此外,通過對南朝陵前神道石刻設置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石刻的排列並不是像以前那樣直線排列,而是依地形順勢而立,也就是說,石刻的列置和雕刻的大小完全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做法應該與南朝時期「風水學」的發展成熟有關。南朝的地理環境,山水形式,把乘生氣的觀念具體化。站在山頭上,俯視丘陵起伏的原野,感到萬馬奔騰,大自然的氣勢萬千,所以「邱壠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14]。」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齊、陳帝陵的石刻與環境的結合比較的融洽,以丹陽齊景帝修安陵為例,其陵前石刻與墓葬相距510m,墓室與石獸間神道呈彎曲狀延伸,完全按照山體地勢婉轉,神道的彎曲,雖然沒有導致石刻與墓室神道方位的一致性,然而,從石刻正面審視,仍舊與墓室形成一條中線。石刻一定的高度與背依的山體前後呼應呵護著中心的墓室,石刻與山體之生態環境達到了理想中的和諧,石刻正面形成了最佳的視覺效果,表現出最理想的總體環境設計。這即是當時堪輿之術盛行的體現。
六朝陵前石刻一方面繼承了漢代石刻藝術純厚質朴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擺脫了漢代石刻固有的特點,轉而向生動靈逸的方向發展,將古代人們的時空觀、生態觀、藝術觀、世界觀都表現的淋漓盡致,為隋唐陵前石刻高峰的到來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不失為我國古代陵前石刻中的精品。
希望有幫助
㈤ 中國雕塑藝術可以分為哪兩類
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從秦、漢時代起,所有的雕塑製作,一般可分為陵墓內雕塑和宗教雕塑兩大類。容但霍墓石雕群卻突出於二者之外,另成一種特殊體系。其藝術成就也超出了陵墓雕刻的格式局限,更覺優異可貴。這批石雕現仍保存在陝西興平縣霍去病墓旁,解放後已成立專門的保管機構以資保護。
㈥ 中國古代雕塑分為哪兩類
一、從製作工藝來分,雕塑可分為雕和塑。
1、雕是從完整而堅固的坯體上把多餘部分刪削、挖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
2、塑是用具有粘結性的材料聯接、構成為所需要的形體,如泥塑、陶塑等。
二、從題材來分,雕塑可分為紀念性雕塑、建築裝飾性雕塑、城市園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陳列性雕塑。
三、從表現形式來分,雕塑可分為圓雕、浮雕。
1、圓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從四面八方觀賞的立體雕塑。
2、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藝術形象。表現手法藉助於體積和結構等。
(6)六朝陵墓雕刻分為什麼和什麼兩類擴展閱讀: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
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
這是由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出現,沖破了由牛頓學說建立的世界觀,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使雕塑藝術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突破三維的、視覺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雕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雕塑
㈦ 中國古代陵墓雕刻的主要特點
階級性,體現墓主身份地位
象徵性,每個裝飾圖案皆有寓意
陵墓雕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厚葬流行的產物, 並集中體現了特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理想、審美形式和高超的藝術水平。 中國古代陵墓雕刻藝術以寓意象徵的手法表達特定的主題,雕刻技巧獨特,整體造型穩定而強勁,形成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獨的民族風格
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紀念性石刻與墓室隨葬俑)
大型陵墓石刻肇始於漢代墓前的石人、石獸。存世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為南朝宋、齊、梁、陳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勛臣貴戚墓的遺存。北魏、遼、金、西夏等朝代陵墓遭嚴重破壞,僅有少量石刻遺留下來。南朝和唐代的作品代表了陵墓石刻的最高成就。自唐代乾陵起,以迄北宋,石刻的內容、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定製,並為明、清兩代所承襲。
三國兩晉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還有些供玩賞的小型雕塑品,用於建築或器皿上的工藝雕塑也很普遍。由於處於長期分裂動盪的階段,各民族不斷接觸、斗爭、融合,又大量從異國的藝術特別是宗教藝術中汲取了養分,因此雕塑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新面貌,為其後隋唐雕塑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對鄰國特別是朝鮮、日本的雕塑產生了影響。
陵墓雕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現存31處,有宋、齊、梁、陳諸代的作品,以齊、梁兩代為多。從保存較完整的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蕭秀墓前石刻觀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對的石獸、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組成。石獸有翼,一般呈蹲伏狀,勁健有力,造型雄偉,是以整石雕成的立體圓雕,體長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與漢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顯地看出雕造技藝的長足進步和完全不同的時代風格,即由凝重古樸轉向優美生動。神道石柱是在雙螭盤曲的底座上樹起多楞的柱體,有的是24面體,有的多達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狀,因而避免了直立造型的呆板,柱體上都是有銘刻的方形石額,柱端托一刻仰蓮紋的圓蓋,蓋頂中央蹲一小型石獸,整體造型秀美挺拔,端莊而又富有變化。石碑體形巨大,圓額有穿,座於龜趺之上,穩重有力。這3種石雕組合在一起,顯得頗為庄嚴宏偉,但又生動多變,表現出南朝大型紀念碑性質的雕刻藝術的高度水平。
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沒有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實例,只有在洛陽邙山上砦發現有身高超過3米的石雕文吏殘像,可能是北魏孝庄帝靜陵前石雕群中的遺物。但是發現有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的精美浮雕作品,在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後馮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門拱券門楣兩側的龕柱上都有浮雕,題材是口銜寶珠的孔雀和手捧蓮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圓熟,造型生動,是罕見的北魏浮雕藝術精品。
俑 這一時期的立體圓雕作品中,以俑的數量最多,絕大部分是塗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從西晉時開始,出現了以鎮墓獸、甲胄武士、鞍馬、牛車和男僕女婢組合成的俑群。以後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襲西晉舊制,數量較少。北方有所不同,從十六國時期起,就在繼承西晉舊制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俑群內容增多、數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組內容:①驅邪鎮墓的鎮墓獸和全裝甲胄執銳按□的鎮墓俑;②模擬墓內死者生前出行的儀衛,以牛車和鞍馬為中心,包括人和馬均披鎧甲的甲騎具裝俑、身負箭□的步兵、騎馬的鼓吹樂隊、騎馬和步行的屬吏,以及儀仗、仆從等;③模擬墓內家居享樂的大量舞樂和男奴女婢;④模擬庖廚中執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還有各種家禽、家畜的形象。其數量從西晉時的10餘件擴大到幾十件,乃至成百上千件。例如北魏司馬金龍墓中出土各類陶俑近400件,而東魏茹茹公主叱地蓮墓中出土陶俑多達1064件。陶俑的塑制也日漸精美,多為先制模具,然後合模成型,入窯焙燒後再貼金繪彩。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從西晉時的呆滯古拙,轉向生動自然;從僅具輪廓,轉向注意細部刻畫。人物的面相也隨時代的審美標准不同而變化,從西晉到北魏早期,面相寬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後,面相趨於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東、西魏時,面相由瘦削又轉趨圓潤,直至北齊、北周,遂開唐代圓潤豐頤之先河。人像的體態也是神韻日增,出現不少生動傳神的作品。例如北齊庫狄迥洛墓中出土的胡裝舞蹈老人,面目傳神,姿態生動,頗具藝術特色。陶塑動物中以駿馬和駱駝的塑造最佳,駿馬多是鞍轡鮮明,挺立欲嘶,勁健異常,這可能與古代鮮卑族對駿馬的特殊喜愛有關。
小型雕塑 供佩戴、玩賞的小型雕塑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玉石、琥珀等,上面多有穿孔,可與珠飾串聯在一起。小的僅長2~4厘米,大的也不超過10厘米,除習見的璜、□等物外,最具時代特點的是一些小型圓雕的神獸像。神獸為獸首人體,肩附飛翼,四足有利爪,均蹲坐狀,在南朝和北朝墓中都有發現,形體雖小,但造型呈現出小中見大的氣勢。如南京甘家巷南朝墓中出土的滑石像,全身肌肉凸張,巨乳碩腹,雙手按膝,兩肩上聳,頭微下縮,如頂負重物,造型渾厚有力,整體輪廓呈立方體,態勢極為穩重,形體雖不大,看來似能力負千鈞。此外,六朝墓中經常出土石雕的伏豬,多成雙放置,即東晉墓出土衣物券中所記的「玉□」。東晉墓中出土的石豬,生動寫實,以後日漸抽象化,至南朝晚期有的僅把石材修治成長條狀,再施加簡練的幾條刻線以代表豬形,反而顯得別具情趣。
裝飾雕塑 大量施用於各種器物上面,以銅鏡和陶瓷的裝飾雕塑最具有藝術價值。東漢晚期在南方開始出現的神獸鏡和畫像鏡,至三國孫吳時有了很大發展。鏡背紋飾呈高浮雕狀,極為精美,多為人物、車馬、鳥獸及神仙、神獸等,神仙中多見東王公、西王母,而且在神仙中還出現了佛教造像。陶瓷器的雕塑裝飾,南方和北方在風格方面有些不同。這一時期正是青瓷器燒造的極盛時期,特別是在南方,有的青瓷器的造型極為優美。例如水注,常在圓碩的注腹前麵塑出蛙頭,後麵塑出蛙尾,兩側各塑二足,活現出一隻浮於水面的蛙,頗為生動。再如羊形水注,器呈卧羊形,體腔中空可儲液體,羊的姿態生動,加以釉色晶瑩,使人喜愛。也有的青瓷器皿造型奇偉,如江蘇省宜興縣西晉周氏家族墓群出土的神獸尊。此外,當時南方還流行一種陶瓷製的谷倉罐(也稱魂瓶),其上蓋常有許多小型人物塑像,多僅具輪廓,刻出鼻口耳,形象古樸生動,並塑有樓閣及鳥獸,罐腹則貼塑各種人物、神獸、鳳鳥、魚、鱉等,還有的谷倉罐上塑有趺坐的佛像。這些谷倉罐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喪葬習俗,也是具有時代特徵的陶瓷雕塑藝術品。在北方,不見谷倉罐和南方那種造型較靈巧的青瓷藝術品,但一些陶瓷器上的貼塑或模印的圖案顯得更渾厚古樸。例如北齊婁睿墓出土的黃釉陶器上的貼塑花紋,由蓮花、忍冬、寶珠所組成,繁縟厚重。最具特色的是北齊范粹墓出土的黃釉扁壺,上面有凸起的模印圖像,是由樂隊伴奏下起舞的胡人,頗為生動傳神,反映出當時北方人民喜愛的舞樂形象。
http://ke..com/view/712350.htm
㈧ 雕塑可分為什麼雕
雕塑的種類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劃分。從製作工藝來分,雕塑可分為雕和塑。雕是從完整而堅固的坯體上把多餘部分刪削、挖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結性的材料聯接、構成為所需要的形體,如泥塑、陶塑等。從題材來分,雕塑可分為紀念性雕塑、建築裝飾性雕塑、城市園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陳列性雕塑。從表現形式來分,雕塑可分為圓雕、浮雕。圓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從四面八方觀賞的立體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藝術形象。表現手法藉助於體積和結構等。
㈨ 古代皇帝的陵墓是什麼樣的
去看盜墓小說啊
推薦 鬼吹燈和盜墓筆記
其實神墓也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