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雕刻受什麼雕刻的影響
❶ 古羅馬雕刻藝術的特點是什麼
羅馬的雕刻 羅馬的雕刻藝術是師承希臘的,但與希臘相比又有其特版點。 權一、羅馬雕刻藝術帶有貴族氣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貴族、帝王為主。 二、人物形象不及希臘生動、秀麗、而更多嚴竣、矜持的神情,但強調真實和個性。 三、缺乏希臘雕刻中那種豐富的想像力,對力量和動態美的刻劃,人物大多陷於凝神沉思中。 代表性作品:屋大維像、《馬克·奧里略騎馬銅像》 、佛拉維貴夫人像等。還有和平祭壇、紀功柱和凱旋門上的浮雕等。
❷ 古羅馬雕塑的獨特貢獻
古羅馬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8到7世紀,公元前5世紀以前,古羅馬處於原始部落階段,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0年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7至公元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 帝國時代古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1世紀希臘也被羅馬吞並,從此羅馬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古羅馬是古希臘國土的征服者,卻成了古希臘文化的被征服者。古羅馬雕塑藝術對西方文明的突出貢獻,正在於它對於古希臘雕塑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古羅馬雕塑藝術上承古希臘的優良傳統,並融入了本土埃特魯麗亞雕塑藝術和鑄銅、石雕技藝,在古希臘和中世紀之間,發揮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雕塑藝術在古羅馬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極高的地位,雕塑作品之多,在今天仍然是難以想像的。在肖像雕塑方面羅馬人取得了較大成就。羅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開始用石膏或蠟從死人臉上翻下模子,並彩繪製成真實感很強的面具,安放在家中。另一個原因是羅馬統治者極力炫耀個人權威、製造個人崇拜。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使作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世紀下半葉盛行「情緒肖像」。這類肖像較充分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在感情和心理狀態,表現手法也比過去豐富多了。如為了表現眼球受光明暗的變化,雕刻家在眼球上刻上深淺不等的圈。羅馬皇帝卡拉的雕像就是當時的代表作品。 古羅馬雕塑沿襲了古希臘雕塑的傳統,但更加世俗化,從而在寫實主義的道路上邁出了更為堅實的步伐。雕塑家在肖像作品中首先追求模特兒外形的逼真,而且注意人物個性的刻畫。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❸ 古羅馬雕刻藝術的特點
羅馬的雕刻
羅馬的雕刻藝術是師承希臘的,但與希臘相比又有其特點。內
一、羅馬雕刻藝術帶有容貴族氣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貴族、帝王為主。
二、人物形象不及希臘生動、秀麗、而更多嚴竣、矜持的神情,但強調真實和個性。
三、缺乏希臘雕刻中那種豐富的想像力,對力量和動態美的刻劃,人物大多陷於凝神沉思中。
代表性作品:屋大維像、《馬克·奧里略騎馬銅像》 、佛拉維貴夫人像等。還有和平祭壇、紀功柱和凱旋門上的浮雕等。
❹ 古羅馬的雕刻家把奧古斯都雕刻成了什麼形象
在希臘理想化風格影響下,古羅馬的雕像以追求完美為創作原則,雕刻家把矮小跛腳、體專弱多病的奧古屬斯都表現成高大健美的統帥,具有運動員一般的體質和英雄氣概。他身披甲胄,左手握著權杖,右手高舉,右腳向前跨出一步的身姿,與他統率千軍萬馬的皇帝身份十分相稱。據說,他鎧甲上的裝飾浮雕,寓意羅馬對世界的征服和統治。
奧古斯都的臉龐也在形似的基礎上理想化了,接近希臘雕刻一般的完美。面部雖然顯示出一種軍事統帥的威嚴表情,他的姿態也似乎在誇耀其偉大,但是從他頭部的細節來看,仍具有奧古斯都本人的真實特徵。他留著僧侶式的平頭,面容消瘦嚴肅,充分顯示了他那威嚴和堅毅的性格;深沉遠望的雙目和薄薄緊閉的嘴唇,表現出他在運籌帷幄中,沉著冷靜、遇事不亂的非凡個性。
雕像的腳下還附有騎在海豚背上的愛神像,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據說奧古斯都的祖先可以上溯到維納斯,而丘比特正是維納斯的兒子,因此雕像的設計是為了達到政治宣傳的效果,以暗示奧古斯都的神聖地位。
❺ 古羅馬人有什麼獨特的雕刻風俗
羅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開始用石膏或蠟從死人臉上翻下模子,並繪彩製成真實感很強的面具,安放在家中。並有在舉行新的葬禮時將所有的祖先肖像都搬出來參加儀式的習俗。從死者臉上拓制面具的做法始干古埃及,可能是伊特魯里亞人將這種做法傳給了古羅馬人。現藏羅馬市政博物館的等身大石雕《手捧祖先遺像的羅馬貴族》是公元30年左右的作品。這件雕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羅馬人製作肖像雕塑的風俗。古羅馬人特別是羅馬貴族將製作面具作為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這是古羅馬肖像雕刻發達的根本原因。
❻ 古希臘雕塑風格對古羅馬雕塑風格的影響
輝煌的古典雕塑
西方雕塑的傳統發端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又曾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過,所以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古埃及的雕塑。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的雕塑突然興盛起來,並且形成了人類雕塑史上的第一個全盛時期。占埃及雕塑有著准確的造型、風格化的語言和相當內在而神秘的精神風貌。在古王朝時期出現了大量紀念碑似的雕塑,有的甚至是可以令全人類為之驕傲的傑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吉薩的獅身人面像,它有20米高50多米長,僅面孔就高達5米,它和臨近的金字塔一起構成了建築之謎。它在造型上服從於「正面律」程式,似乎是一個獅身人面,帶著國王的頭巾,與某位法老的肖像比較接近,它是當時埃及雕塑具有祭祀和宗教功能的反映。它和別的法老肖像一樣在形式上給予人的印象是:庄嚴、雄偉、渾厚、穩固、猶如不可動搖的大山.
無論是獅身人面像、法老的肖像、或是別的古埃及雕塑,它們都是恆古不變的遵循著「正面律」的程式,透過它們,我們可以感受到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恆」。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則是追求「真實的美」。希臘雕塑家創造了越來越憑藝術家靈性和天賦使雕塑作品達到新穎活潑的形式,並一點一點的從平面趨向小的起伏。盡善盡美的境界。於是給我們留下了《擲鐵餅者》、《米洛的維納斯》等寫實性雕塑的千古典範。古希臘雕塑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在「古風時期」希臘雕刻處於「摸索」階段,它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律」法則來製作人像,形成了「古風」程式,這一時期的雕像形體大都比較古措、僵直,雕像的重心總是落在雙足之間。到了一批製作於公元前五世紀的青年裸體立像被發現時,人們看到舊的程式被突破了,人體的重心落在了一隻腳上,整個人體因而放鬆,顯得自然、真實。於是這一批青年裸體立像的出現標志著希臘雕塑進入「古典時期」。 「古典時期」即希臘雕刻的全盛時期,這時的希臘雕塑在追求「真實的完美」,追求客觀真實之美的境界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文化史上通常把從從亞歷山大遠征遠征開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於羅馬帝國的歷史階段稱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化時期」的題材相當豐富,出現的地區也十分廣泛,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了一種文化的擴張,其影響覆蓋了整個歐洲,並且成為了整個西方藝術的奠基,其崇尚客觀真實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講究思辯性、講究客觀之真的最初體現。希臘雕塑創造了一種美的綜合,對於人體本身也充滿了贊美,這些我們可以從這一時期的許多裸體雕塑上得以體會。反過來說崇尚裸體的風俗也給廠寫實雕塑語言的發揮以淋漓盡致的機會。
在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以後,西方的文化藝術中心由希臘轉移到了義大利早期的城市,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希臘的國土,但在文化上它卻是一個被征服者。羅馬人大量的復制和學習希臘的雕塑,今天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古希臘雕塑都是羅馬時期的摹製品。羅馬雕塑沿襲了希臘雕塑追求「真實之美」的傳統,但比希臘時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在羅馬時期許多軍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雕塑家為他們塑造肖像,甚至羅馬人還經常性的用雕塑來留存死者的形象。這客觀的在寫實的道路是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羅馬雕塑的成就主要是表現在肖像雕塑和紀念碑雕塑上,這些肖像雕塑不僅形似,同時還十分的講究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比較著名的有《奧古斯都全身像》和《卡拉卡拉像》。此時在紀念性雕塑上以宏偉和庄嚴取代廠過去的優美典雅。
隨著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它在15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黎明前結束。中世紀的到來標志著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這一時期宗教對雕塑產生的很深的影響,墓督教的禁慾主義思想影響了雕塑家創作靈感。當時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帶有濃厚的禁慾主義色彩,藝術中所體現的宗教精神傾向在中世紀達到丁頂點。在墓督教精神的哺育之下,哥特式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哥特式藝術成為完全為上帝歌頌光榮的文明信仰的反映。早期的傑山典範有巴黎聖母院和沙特爾大教堂。也許正是由於中世紀雕塑長期受到桎梏和壓抑才會產生十五世紀出現的之藝復興的非凡的爆發力。
從十四世紀起,在義大利,由於人對自身價值的重新肯定和對世界的發現導致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生。在這一時期,藝術家們將人作為了自己美學象徵和追求的對象。在十五到十六世紀的上半葉這種思想得到發展與傳播,從而徹底的改變了歐洲的面貌。許多雕塑大師在這時相繼涌現。比如多那太羅、米開朗基羅、博隆那等,文藝復興的雕塑以共完美
的技巧、宏偉的氣魄和深刻的思想標志著歐洲雕塑史上繼希臘羅馬以後的第二個高峰,米開朗基羅則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一身創作了無數藝術精品構成了這一時期的最經典的範式。十九世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曾經總結說「菲底亞斯的雕像由四個面構成,而米開朗墓羅的雕像則由兩個面構成。」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形體構成變化不是輕微的而是激烈而扭曲的。在創作中米開朗基羅強調遣「應該用眼睛而不是手去測量,因為手只會製作,而眼睛才會判斷。」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特別是他後期的作品運用強烈對比的造型來宣洩內心悲憤的傾向越來越明顯。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風格主義,該時代藝術家們缺乏個性,缺乏創造性,一味的創作出一套完整的雕塑範式,摹仿前人的樣式,使它成為了文藝復興這一輝煌時代的後繼衰落階段。此後羅馬出現了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巴洛克藝術盛行於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的歐洲。它通過繪畫、建築構成了一種潮流,推進了歐洲的文明。這時最為重要的雕塑家是貝尼尼,他以幾乎可以亂真的寫實技巧被稱為「巴洛克時期的米開朗基羅」。貝尼尼的作品在表達激情或宗教狂熱時所使用的人體語言更加的復雜,這種「體積」的扭動,誇張的表情,起伏的形體和流暢的線條,使作為華麗的宮廷雕塑以其戲劇性的效果和紀念碑的氣勢,煥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比較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巴洛克時期的雕塑少了些庄嚴、肅穆和正襟危坐的感覺,它廣泛的進入人們的生活,更加的世俗化。在十七世紀同時與巴洛克平行發展的還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雕塑。這種風格追求嚴謹、宏偉的和諧及平直的線條,它正好與巴洛克以曲線為主的形式相反。
十八世紀,在法國宮廷中最先出現羅可可美術。這種藝術形式在1720年至1760年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是從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變出來的,並自覺脫離了巴洛克風格,羅可可風格的雕塑在氣勢上不象巴洛克時期的那樣有力,它追求纖細柔弱的藝術效果。羅可可雕塑家的代表人物有法爾孔奈、克洛狄翁等。在十八世紀中葉新古典主義藝術在羅馬興起,並且迅速擴大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該運動尋求以絕對美的理淪為美學理想,來抨擊羅可可的肉慾傾向及形式繁瑣。新古典主義雕刻流行於1790年至1840年其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卡諾瓦、丹麥的托爾瓦德遜、法國的烏東等。其中烏東在肖像雕塑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的著名的作品有《伏爾泰像》。
十九世紀,巴黎取代了羅馬成為了歐洲的文化藝術的中心。隨著資本主義的繁榮,雕塑藝術的發展也開始多樣化,出現了許多流派和主義,除了上一世紀就有的新古典主義外還先後交叉出現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
十八世紀,浪漫主義出現在歐洲,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左右漸漸衰落。浪漫主義運動宣告丁人與個性先於一切的地位,它以強烈的感覺和想像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國,表現了對新古典主義的反叛。它標志著藝術與往昔一切想法的徹底決裂。浪漫主義雕塑的代表人物是呂德,他是巴黎凱旋門著名的《馬賽曲》雕塑的作者,他以象徵的手法使雕塑在表現為正義而戰的人民時激情涌動。還有大衛•安格爾斯和巴地斯特•卡爾波也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法國的現實主義運動誕生,現實主義是以反對美術院中將藝術置於一些僵死的原則之下為目的,該運動試圖使藝術重新接近於日常生活,在現實中尋找靈感去達到藝術理想。現實主義雕塑家中以羅丹的成就為最高。在西方的雕塑史上他被視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巨匠,同時他還在雕塑史上充當廠一個承前啟後的角色,是他給輝煌的占典雕塑拉上了帷幕,是他叩響現代雕塑的大門。從羅丹開始,自古希臘流傳下來的這種以尊重客觀真實之美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墓本—卜達到頂峰,此後的西方藝術家轉而追求的是作品所表達的心靈的真實。我們看到羅丹的人體之所以感動我們的不再是它怎樣的逼真,而是透過堅硬的雕塑有一股生命力在向外膨脹,而是那些彷彿顫動的形體激起了我們靈魂的悸動。羅丹的創作和藝術思想對於後世的雕塑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思想者》、《吻》、《巴爾扎克像》等。
❼ 古希臘古羅馬美術對後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古希臘,最大影響在於雕塑(注重比例,確立了人體比例)和建築藝術方面(三大柱式:多回利亞柱式答、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作為古希臘建築最重要的類型——神廟,又習慣用雕刻裝飾,建築與雕塑融為一體(這一創傳統長期影響著西方建築)。
古羅馬,在於建築類型(實用性、紀念性、娛樂性)、建築技術(「拱劵」建築:新的建築構造,拱門與古希臘柱式的結合)、建築理論(維特魯威的建築三要素:實用、美觀、堅固)等方面大大超過了古希臘,為西方建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註:括弧里的是其藝術的突出表現案例,是幫助你理解的。
❽ 什麼是古羅馬雕塑
古羅馬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8~前7世紀,公元前5世紀以前,古羅馬處於原始部落階段,公元前509~前30年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7~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時代古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1世紀希臘也被羅馬吞並,從此羅馬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古羅馬是古希臘國土的征服者,卻成了古希臘文化的被征服者。古羅馬雕塑藝術對西方文明的突出貢獻,正在於它對於古希臘雕塑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古羅馬雕塑藝術上承古希臘的優良傳統,並融入了本土埃特魯麗亞雕塑藝術和鑄銅、石雕技藝,在古希臘和中世紀之間,發揮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雕塑藝術在古羅馬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極高的地位,雕塑作品之多,在今天仍然是難以想像的。在肖像雕塑方面羅馬人取得了較大成就。羅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開始用石膏或蠟從死人臉上翻下模子,並彩繪製成真實感很強的面具,安放在家中。另一個原因是羅馬統治者極力炫耀個人權威、製造個人崇拜。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使作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世紀下半葉盛行情緒肖像。這類肖像較充分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在感情和心理狀態,表現手法也比過去豐富多了。如為了表現眼球受光明暗的變化,雕刻家在眼球上刻上深淺不等的圈。羅馬皇帝卡拉的雕像就是當時的代表作品。
古羅馬雕塑沿襲了古希臘雕塑的傳統,但更加世俗化,從而在寫實主義的道路上邁出了更為堅實的步伐。雕塑家在肖像作品中首先追求模特外形的逼真,而且注意人物個性的刻畫。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古羅馬藝術看重藝術表情的細化。羅馬的帝王雕像,既有個性刻畫,又有理想化的處理,使雕像變成了羅馬英雄主義和進取精神的象徵。羅馬肖像雕刻在寫實處理、情緒表現、細節誇張強調等方面有許多創造,取得了較高成就。羅馬的雕刻家強調再現所要雕塑的形象,特別注重人物面部細節刻畫。希臘人的精神氣質主要通過身體姿態動作來傳達,羅馬肖像則主要通過頭部來表現。希臘雕像的生命充滿身體各個部分,即使只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而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意義了。帝國時代的羅馬雕像充滿理想化傾向。《屋大維雕像》面部表情嚴峻,左手握獨裁權杖,右手指向前方,似在指揮千軍萬馬,剛毅的性格十分鮮明。《奧里略騎馬像》臉部表現出內省和沉思,帶有憂郁的傷感和哲理性思索,具有頹廢、消極、靜觀的色彩。供奉和平女神的《奧古斯都和平祭壇》是羅馬藝術中獨一無二的新穎創造。壇上的群像浮雕表現出工匠建造神殿和帝王率眾祭祀的宏偉場面,逼真展現了表情豐富、神態各異的個性化人物形象和生動場景,從技法上體現了羅馬雕塑高度寫實的、完美、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出平靜的頌揚氣氛和崇敬之情,讓人彷彿能感覺到帝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真正的藝術是不朽的。此書按希臘、羅馬兩大部分依時間排序,依次讀來便能全面認識古希臘時期的藝術、歷史背景和代表性名作,掌握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特點和在風格與技巧上的演變,藉助眾多精美彩圖更能形象化地直接領略古老藝術的深邃和無窮魅力。
母狼
現在,雕像《母狼》已成為了羅馬市的象徵。《母狼》,青銅,高85厘米,約創作於公元前500年,現收藏於義大利羅馬市政博物館。
母狼
公元前8~前4世紀,義大利半島被埃特魯斯坎人所統治,形成了歷史上所稱的埃特魯尼亞文化。埃特魯尼亞文化後來被其征服者羅馬人所繼承,成為羅馬文化的基礎。
埃特魯尼亞美術作品中,雕塑的藝術水平最為突出,青銅雕像《母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雕像取材於羅馬建城的傳說: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結束後,特洛伊王子逃到義大利半島,建立了阿爾巴城,世代相傳;後來,一個名叫努米托耳的國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兒子被殺,但他的女兒為戰神所愛,生下一對雙胞胎羅穆路和瑞穆斯,卻被阿木留斯放入籃子中丟人台伯河;這對兄弟後來被一隻母狼發現並收留撫養,不久,被牧人發現收養;他們長大以後,殺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創建了新的城市;後來羅穆路殺死了瑞穆斯,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這尊雕像所刻劃的就是曾經哺育了羅馬創始人的母狼的形象。
雕像形體結構嚴謹,是一尊高度寫實的藝術作品,體現了外表兇殘、內心仁慈的性格主題。母狼四肢健壯,神態兇殘,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那頸部捲曲的毛,下垂的乳房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極為真實。母狼整體的神情是警覺而威嚴的,似乎正是羅馬人堅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徵。公元16世紀時,有人又在狼的腹部下製作了兩個嬰兒的雕像,更完整得表達了羅馬建城的傳說。
這尊雕像是埃特魯斯坎人的藝術傑作,對羅馬人來說,它還具有紀念碑意義,人們把它作為民族發源的始祖而給以頂禮膜拜。
布魯圖胸像
《布魯特斯胸像》,青銅雕像,大約創作於公元前4世紀後半期。
據考證,古代羅馬最初只是義大利半島台伯河沿岸的一些村莊部落,並在約公元前754年建立了羅馬城。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進入共和時期,一直延續到公元前31年。這500年中,羅馬從一個小小的城邦,逐步發展成為了威鎮地中海地區的霸主。由於戰火紛飛,羅馬共和時期的美術發展緩慢,但體現了羅馬人冷靜和求實的性格特點,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其中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則體現在肖像雕塑作品中。《布魯特斯胸像》就是當時肖像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雖然還存在著一些爭議,但許多人都認為雕像塑造的是羅馬共和時期的第一行政長官布魯特斯。這尊胸像面部表情嚴肅而堅毅,深邃的眼神和緊閉的雙唇表現出領導者的自信和智慧。頭像的製作十分逼真,風格明晰、純朴,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展示出羅馬政治上升時期人物的精神面貌,雕像加工的精細還反映了羅馬人高超的金屬鑄造技藝。雕像的眼球是則用象牙和玻璃製作的,這是當時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是使人物顯得更為真實自然。
戎裝的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亦稱屋大維,羅馬帝國的奠基者與第一任皇帝。他結束了公元前1世紀期間使羅馬共和國陷入混亂的內戰,為希臘羅馬世界帶來了長達2個世紀的太平盛世。
戎裝的奧古斯都
他是愷撒的外甥,後來更成為他的義子與繼承人。愷撒很早就顯露出對他的興趣,並一意栽培,為他鋪下了從政之路。但公元前44年愷撒被刺殺時,屋大維還只是個18歲的少年。愷撒之死為羅馬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在眾多軍政人物間掀起了一場長期、激烈和復雜的權力斗爭。在極端不利的處境下,屋大維展現了遠超乎他年齡的謀略、冷靜與意志力,經過一番權力角逐後,屋大維和他的兩位勁敵——李必達和安東尼結成後三頭同盟,以韶齡躋身於羅馬最高統治權力圈。此後他們之間的戰爭持續進行,直至屋大維於公元前32年解決了李必達,翌年亞克興戰役打敗安東尼與埃及克麗奧佩脫拉女王的聯盟,成為羅馬唯一的統治者。後代史學家即以此作為羅馬帝國的開端。他被奉為元首(第一公民),最初以執政官身分來統治,維持共和政體,公元前27年接受奧古斯都封號,死後更被奉為神明。
在他的統治下,羅馬帝國的范圍西起伊比利半島,東到卡帕多西亞,北及高盧,南達埃及。在位期間(公元前31~公元14年),他致力於稅務結構、金融制度、軍隊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推進公共建設,建立了遍布帝國境內的龐大公路網與供水系統。其時羅馬天下太平,經濟繁榮,文學藝術昌盛。奧古斯都時代是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羅馬最偉大的作家維吉爾、賀拉斯和李維等人就是出現在這個時期。他開創的國內和平即羅馬和平持續了約200年之久,在這個待續的和平與繁榮時期,羅馬文化開枝散葉,遍及奧古斯都與其他羅馬領袖所征服的領土。
羅馬人的造型藝術主要來自於古希臘藝術的影響,但由於政治性質不同,在建築、繪畫和雕塑方面都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風貌。肖像雕刻是羅馬雕塑的主要成果,原因是,伊特魯里亞人重殯葬儀式,常在死者臉上拓下蠟模,存放在灶神的龕里。每逢紀念日,即取出供奉,後來這種方法漸漸運用到雕刻上,製作肖像時要求准確表達對象的特徵,這就成了雕像藝術的追求目標。至奧古斯都帝國時期,肖像雕刻已獲高度的發展,但奧古斯都皇帝還要求仿效古希臘,即是說,他喜歡把人物形象加以理想化,故美術史上稱這種風格為奧古斯都古典主義。這一尊普里馬-波爾塔出土的大理石《戎裝的奧古斯都》便最具有代表性。
他左手握權杖,右手朝前高舉,似在訓話。臉部表情嚴峻,薄薄的嘴唇,性格十分鮮明。他那披著華麗的盔甲的身材顯得很魁梧,甲胄上的圖案寓意著羅馬將統帥全球的思想,運用這種象徵化手段,藝術的目的已一目瞭然,即在於歌頌帝王。雕像的作者未被留下姓名,看來,羅馬帝政時代的藝術家是不具有這種創作權利的。
在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右腳旁邊,藝術家還塑造了一個帶有雙翼而無眼珠的小天使丘比特形象,這個羅馬神話里的小愛神為什麼塑造在這里呢?無眼珠,象徵他司愛情的盲目性;另一判斷,據說他生性魯莽,行動隨時需要有識之士的帶領,他永遠長不大,含義也就在此。大多數美術史家的解釋是,為要顯示奧古斯都的高大,作為一種反襯,在藝術上是可能的。
據說在雕像的大理石表面還殘留金、青、褐、黃、紫等色斑,很可能當年在完成時,雕像是帶著光輝燦爛的彩色的。雕像約作於公元前19~前13年,現被收藏在羅馬梵蒂岡博物館內。
婦女肖像
羅馬的肖像雕刻向以鮮明的性格刻畫而著稱。我們前面已欣賞了一尊《奧古斯都雕像》,但這一時期的肖像雕刻,最精彩的不是全身雕像,而是那些奴隸主貴族供放在住宅客廳里的半身像、胸像或頭像。
公元1世紀下半葉,羅馬的肖像雕刻已取得了高度成就,尤其是在弗拉維尤斯執政時期。肖像的多樣化和嚴格的寫實主義手法,已臻於十分完美的水平,幾乎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了。我們在《奧古斯都雕像》上還發現藝術家因襲希臘盛期的遺風,注重形象的理想化,即盡量予以美化,而在這一時期的肖像雕刻上,對於傳統,似乎只喜歡希臘化時期的手法。這一尊雕像《婦女肖像》,從性格刻畫上看,藝術手法比以前更趨凝煉了。
這尊婦女頭像上的發式之所以被誇大,目的是想突出肖像人物的地位、身份和個性。這種雕塑語言,在羅馬肖像雕刻中還屬初見。顯然,雕刻家對大理石表面的微妙變化經過認真仔細的研究,並注意到在明暗光影映襯下的視覺效果,因而用加強發卷上強烈的凹凸造型,來反襯柔潤光潔的婦女臉部,使這個婦女的整體感更豐滿、更秀美。
這是一名羅馬的名門閨秀,她那高傲的神態在於顯示她的高貴,她的表情矜持,內心冷漠,透過顏面和頸項的轉折微姿,可以洞察這個上層貴族婦女內心世界的某種利己性。有的考古學家鑒定,這個貴婦形象可能是圖拉真皇帝的侄女維莉婭·瑪蒂迪亞。雕塑家在塑造之前,一定是煞費一番苦心的,以尋找恰當的構思。經過細微的琢磨,決定用誇張局部細節的手法,讓發型與眼神彼此呼應,造成特殊的典型性格,這就是羅馬肖像雕刻家的創造性收獲,其精到之處,令觀者贊嘆。
在弗拉維尤斯時期的肖像雕刻,藝術家比較注重大理石上的明暗色彩,所以歷史上有弗拉維尤斯色彩主義的說法。這尊婦女頭像作於公元90~100年間,高約63厘米,現被收藏在羅馬卡庇托利博物館內。
和平祭壇浮雕
從奧古斯都大帝開始,羅馬帝國建立起了較完整的統治秩序,內外戰爭減少,進入了近200年的相對穩定時期,歷史上稱為羅馬的和平。為了紀念奧古斯都大帝為羅馬帶來的和平,元老院主持修建了《和平祭壇》,並用來供奉和平女神。這是一座用大理石建成的方形平台,長11米,寬10米,高4米,四周有牆垣圍繞,東西有門洞,中央是祭壇。四周的牆垣上裝飾著上下兩層浮雕作品,上層是記事性人物群像,下層則是明快而優美的植物裝飾圖案。上層的浮雕中有表現祭壇動工修建時的場景,也有以奧古斯都為首的帝國統治者率領全體皇族人員庄嚴祭祀的行列,還有以羅馬神話人物象徵帝國和平昌盛的雕刻。浮雕從技法上都體現了羅馬雕塑高度寫實的藝術技巧,構圖優美,層次鮮明。《和平祭壇》上的這些浮雕從整體上表現出平靜的頌揚氣氛和崇敬之情,讓人彷彿能感覺到帝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祭壇本身的結構和浮雕的位置。整個建築物由一個大的U型祭壇組成,祭壇建在高高的石級底座之上,四周圍繞外牆。祭壇和外牆上都有浮雕。像所有的羅馬浮雕一樣,它們原來都塗著油彩。但是油彩早已消失,今天只留下白色的大理石。
外牆的內側雕刻著由樹葉、果子和花朵組成的花環,這些是傳統的祭壇外牆圖像,可能反映了當時真的使用了花環和牛頭骨——它們是動物祭品的殘留物,環繞著祭祀的地點連成一圈。
這幅當時的羅馬建築內的壁畫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花環的色彩。花環之上是paterae,用來倒專門供奉神祗的葡萄酒的淺缽。
祭壇本身的上部裝飾著小幅浮雕,里外都有,表現的是正在准備動物祭品的宗教行列。無疑,它描繪的就是在祭壇這里年祭的場景。
外牆的外部有兩組對應的浮雕。四堵牆的下部都裝飾著鼠尾草和葡萄藤。
在兩側長牆的上部,是另一種圖像,表現的是有奧古斯都集團所有重要成員參加的遊行,包括皇帝本人和家庭成員。我們將在後面進一步分析有關的內容。
在兩堵短牆上,也就是帶門的兩側,在門上的部位我們可以看到4幅浮雕。每幅都是表現一個帶有人物的場景。在這,圖像的題材不是當時的事件,東側我們可以看到關於羅馬早期歷史的圖像,西側是兩幅同神話有關的題材。西側的浮雕一度被認為表現Romulus和Remus——他們是孿生兄弟,Rumulus後來建立了羅馬城。他們正被母狼哺乳。這個傳說是早期羅馬藝術中非常常見的題材,很容易辨認。這里是早期羅馬銀幣上的同樣的畫面。
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幅大理石浮雕,表現雙生子被牧羊人發現的整個場景,它可能也是建造和平祭壇的那段時間雕刻的。東側外牆上的浮雕,就是同雙生子相對應的這幅,表現的是羅馬女神,羅馬城的化身。
女神的衣服獨具特色,因此盡管有殘缺,依然容易辨認。浮雕上的她一如皇帝尼祿時代這枚銅幣上的形象。
另外兩塊保存較完好的浮雕上的題材通常被認為是:西側是特洛伊英雄艾涅阿斯,正在向神供奉母豬作為祭品,東側是地母神提路斯,這樣,艾涅阿斯和羅慕路斯、勒摩斯相對,地母和羅馬女神相對。
《和平祭壇浮雕》,大理石浮雕復製品,約創作於公元前13~前9年,現收藏於羅馬博物館。
與希臘時期的浮雕作品不同,羅馬時代的浮雕作品不再以神話故事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他們的大部分紀念性浮雕作品都是使用直接表現帝王的豐功偉績。這與羅馬人求實的民族性格也有直接的關系。這些浮雕作品大多出現於祭壇、凱旋門和紀念柱等紀念性建築物上,風格獨樹一幟。
❾ 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雕塑受到什麼藝術的影響
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雕塑是在希臘和伊特魯里亞雕塑藝術的影響下發版展起來的,這一時期最發權達的雕塑形式是肖像雕塑。羅馬在雕塑藝術上的貢獻不及希臘,但羅馬人幾乎完全被希臘雕塑的力量所征服,羅馬的雕塑家認真地模仿了希臘的雕塑品。
❿ 古羅馬肖像雕刻發達的原因是什麼
羅馬人崇拜祖先。很早抄就開始用石膏或蠟從死人臉上翻下模子,並繪彩製成真實感很強的面具,安放在家中。並有在舉行新的葬禮時將所有的祖先肖像都搬出來參加儀式的習俗。從死者臉上拓制面具的做法始干古埃及,可能是伊特魯里亞人將這種做法傳給了古羅馬人。現藏羅馬市政博物館的等身大石雕《手捧祖先遺像的羅馬貴族》是公元30年左右的作品。這件雕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羅馬人製作肖像雕塑的風俗。古羅馬人特別是羅馬貴族將製作面具作為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這是古羅馬肖像雕刻發達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