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雕刻在徽州得以發展
『壹』 徽州三雕的歷史源流
木雕,清末民初,績溪縣胡國賓、汪聚有名噪一時。歙縣李祥順善雕,作品有歙縣深渡下鋪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張翰飛宅等。民國期間,歙縣吳炳烈、汪敘倫、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紀30~40年代,結為木雕團體在歙行藝。吳氏等人以徽劇為內容,豐富了木雕題材,他們曾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木雕製作,流傳於世的主要作品有《喜慶豐收》、《鄭成功解放台灣》、《和平頌》、《牛》、《耕織圖》、《黃山風景》、《雷鋒》、《紅燈記》等。民國初年,黟縣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門窗、楣罩分別聘請歙縣方子貴師徒5人和黟縣程雙喜師徒3人雕刻,十分精細。
石雕,相傳黃鼎、朱雲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為清乾隆年間黟縣人。歙縣北岸吳氏宗祠「敘倫堂」於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內西湖景石雕拱板為黟縣余忠臣所刻。歙縣王仙伯曾赴京參加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石雕製作。1979年以後,歙縣吳觀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吳氏石雕構圖嚴謹,刀法細膩。屯溪區馮有進、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並擅硺石獅。
據史記記載,古徽州歷史悠久,從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兩千年。它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黃山腳下,山水秀麗,人傑地靈。歷以商賈眾多、文風興盛而蜚聲海內外,徽商的發展繁榮了文化教育事業,造就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朴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州篆刻、徽派建築、徽雕等徽州文化,成為我國三大學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這樣發達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清代雕刻細膩繁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榭,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到了明清年間,三雕藝術發展最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一致,內容與風格統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謂是徽州人民的藝術創造、智慧的結晶。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遊客和考古者。
始建於宋,大修於明嘉靖年間的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藝術就是一個佐證。古祠木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門樓的雕龍畫鳳、歷史戲文之外,整個落地門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三種圖案。在藝術上有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各種荷花隨風招展;有悠悠漫步、回眸引侶、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美觀的花瓶,猶如仙境般的雕板令人陶醉。要是從含義來看,荷花圖意味著和為貴,教育後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圖意在祝願祖祖輩輩延年益壽;花瓶圖象徵著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貳』 徽州三雕的藝術特色
古代徽州轄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和江西省婺源縣。徽州三雕為古代徽州地區明清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漢族傳統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磚雕)是古徽州人民聰明才智的藝術結晶,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組成部分。為什麼徽州三雕只出現在古徽州而不是其他地方?
第一,徽商巨賈,光宗耀祖。背井離鄉、辛辛苦苦做了一輩子生意的徽商們,為了回報桑梓同時也為了葉落歸根、光宗耀祖,他們有財力、有慾望在家鄉修祠堂、樹牌坊、建宅第、造水口,也有足夠的財力和雅趣用於精雕細刻,以盡顯其豪華富貴之氣勢,徽州三雕應運而生。
第二,精雕細刻,變相越限。在「重農抑商」的時代,徽商心態始終處於壓抑窘境,一方面想藉此大興土木之機大肆張揚些微釋放,但另一方面又限於禮製法規不得超越限制,於是只得將財力、精力和發洩慾全部花在精雕細刻上面去,來個變相越限,照樣輝煌壯觀。
第三,能工巧匠,盡施絕技。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國畫大師黃賓虹就曾評價「徽州多奇傑異能之士」。揚州園林大多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曲阜孔廟大成殿石柱上的雕龍也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正因為徽州有這么多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才使得徽州三雕藝術特色獨具、精湛雋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極。 傳統「徽州四雕」之一。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
「徽州三雕」的製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異。如磚雕的製作程序包括修磚、放樣、打坯、出細、打磨、修補等,傳統工具主要有木炭棒、鑿、磚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鋸、棕刷、牽鑽等;木雕的製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樣、打粗坯、打中坯、打細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小斧頭、硬木錘、鑿、雕刀、鋼絲鋸、磨石、砂布等;石雕的製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當、打細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鏨子、楔、扁鏨、刻刀、錘、斧、剁斧、哈子、剁子、磨頭等。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為黟縣的宏村承志堂和木雕樓,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鬧元宵「;石雕為歙縣的棠樾牌坊群和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對,更達到了無字詩、畫意對的藝術佳境;磚雕則為屯溪濱江長廊里的「五百里黃山圖」大型磚雕,無論從入畫景點之多、畫幅面積之大、透視層次之眾和雕刻手法之全來看,都是登峰造極的絕世佳作。
徽州三雕的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戲文故事、花鳥瑞獸、龍獅馬鹿、名勝風光、民情風俗、漁樵耕讀、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圖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為浮雕,雜有透雕、圓雕、線雕與多種技法的並用。 磚雕是漢族傳統建築的一種裝飾藝術,尤其以民間建築最為花樣繁多,是古代漢族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由明代徽州窯匠鮑四首創。相傳鮑四跟父輩學會了燒窯活計,磚瓦生意雖好,但燒磚要花去不少時間和人力,賺不了幾個錢。他看那些徽商會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來,大把大把的錢鈿往外掏,眼饞得很,便買了磚窯到淮安去做生意。鮑四幾年生意一做,賺了無數的錢財,竟成了徽州首富。他非常得意,就處處表現自己有錢,在淮安修了鮑四廟,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條鮑四街,說自己錢財無數。這時一個手抱長頸瓶,瓶插楊柳枝的中年婦女,來到鮑四面前一個嵇首說:「鮑老闆,你別吹牛,世上只有技藝無盡頭,哪有什麼錢財無限。」鮑四聽了漲紅了臉,說:「你會什麼技藝!」中年婦女說:「我會做蓮花」鮑四不信,憑借自已錢多,提出要打賭,自己一步放一個元寶,對方得跟著放一朵蓮花,一決輸贏。那婦人滿口答應,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現出一朵蓮花,鮑四便跟在後面放上一隻元寶。這樣一步一放,半里路下來,那婦人的蓮花還有,但鮑四的元寶沒有。鮑四隻好認輸,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寶在那放蓮花的路面上蓋了街房,起名叫「蓮花街」。鮑四一下身無分文,只得砸了廟 中的自身像,湊了點盤纏,回到徽卅,只得又重操舊業——燒窯。有人告訴他那以蓮花賭元寶的婦女是觀世音,鮑四領悟,「錢財有限,技藝無窮」是神仙教誨,從此一心歸門燒磚,由於對蓮花印象太深,便燒起蓮花磚,漸漸又在磚上刻了花木、蟲魚、人物、樓閣。三年後,鮑四技藝逐漸嫻熟,收了幾個門人一心研究磚雕。其時,一些徽商發財致富後,紛紛回故鄉大興土木,修詞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秀麗精美、清新淡雅的磚雕被廣泛應用。從此徽州磚雕發展起來,名揚全國。
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明代磚雕的風格過趨粗擴、推拙而樸素;明末清初,由於富商們對豪華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磚雕的風格漸趨細膩繁復,注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在見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磚坯上雕出情節復雜,多層樓空的畫面,從近景到遠景,前後透視,層次分明,最多約有9個層面,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
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一般採用經特殊技藝燒制、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然後再根據各個部位的輪廓進行精心刻劃,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一凸現出來。 磚雕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古老民居、飼堂、廟宇等建築物上鑲嵌的磚雕,雖經歲月的磨礪,風雨的剝蝕,它們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尋味。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鋼鐧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本世紀80年代,隨著徽州古建材料公司的成立,磚雕作為一種實用裝飾藝術重新恢復了生機。 徽州三雕
石雕在徽州城鄉分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徽州山區盛產木材,建築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布之廣在全國屈指可數。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
「徽州三雕」與建築整體配合得極為嚴密穩妥,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內涵之深,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都將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並用,從中可看出漢唐以來我國建築裝飾雕刻藝術的傳承脈絡,同時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藝術門類如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州硯雕、墨模雕刻等藝術樣式對徽州建築裝飾雕刻風格的影響。
『叄』 為什麼晉商和徽商能發展起來
晉商:
一、山西商人資本的發展,不僅使山西商人聚集了大量的貨幣資財,讓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回家鄉,而且促進了山西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全國商品物資的交流,加快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進程。清乾隆年間,山西商人王廷煜投資開采銅礦,劉永和投資開采龍門煤礦,使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明朝官營解鹽生產,征發鹽戶到鹽池服役做工,叫做「鹽丁」。鹽丁另立戶籍,世代相起,實際上是封建國家的工奴,生活痛苦萬狀,經常抗工逃亡,生產效率極低。1648年,清政府廢除「鹽丁」制,把解鹽生產改官營為民營,交給商人自行澆曬。第二年又把鹽池分為五百一十三號,規定一戶商人經營一號,逐一登記。這種經營解鹽生產的「坐商」,自籌資金,僱人撈鹽,每產鹽一百引(二百四十斛為一引),其中七十引要納稅,一引摺合白銀三錢二分,另外三十引不納稅,抵作商人工本費。坐商對鹽池雖然沒有所有權,但是卻有佔有權和使用權,他們只要向政府納稅,就可獲得一號鹽池,經營生產。坐商雇傭工人的工資,以其技術高低來決定,按年支付,實際上已構成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坐商就是早期的資本家,鹽工則就是近代鹽池產業工人的前身。當時,鹽池有 20000多名工人,生產規模巨大,超過了歐洲早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水平。
二、造就了一代理財人物。山西商人資本不論是商品經營資本還是貨幣經營資本,一般都不是資本的擁有者(即商業資本家)直接從事經營活動,多數是由財東(商業資本家)出白銀若干,委託一個自己信賴的、精明能乾的人當掌櫃(相當於經理),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財東把資金運用權、人員調配權、業務經營權交給掌櫃,獨立自主地從事經營活動。定期結帳一次,由掌櫃向財東匯報經營成果。如果財東滿意,就繼續任用,財東信不過就可以辭退。這種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經理負責制的方式,再加上以後實行的頂身股制度,促使經營者工作不敢懈怠,把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促進了管理人才的出現,提高了經營效益,這在中國企業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捨得智力投資,舉辦商人職業教育。早在元代,運城鹽池就設有鹽商子弟學校,叫做「運城鹽運使司學」。清代在包頭城,也有山西商人自辦的子弟學校。馳名中外的旅蒙商「大盛魁」商號,在外蒙古的科布多設有本企業的訓練機構,從晉中招收十五、六歲的男青年,騎駱駝經過歸化、庫倫到科布多接受蒙語、俄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及商業常識的訓練,一般為半年,然後分配到各分號,跟隨老職工學習業務。這種重視提高職工業務素質的辦法,就是現在來看,也是很有遠見卓識的。
四、首先創造了民間匯兌業務、轉帳和清算中心,首先創造了類似中央銀行的同業公會,都顯示了山西商人的精明能乾和創造能力。山西商人,最先打入國際金融市場,表現了他們敢於向新的領域開拓的風姿。學習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山西人並不一向就是那麼封閉落後,因循保守。明清時代,敢於遠離家鄉,開拓致富的山西商人,並不比沿海一帶的商人遜色。
徽商:
一是以誠待人,以信服人。誠信經商在徽商中十分普遍,他們認為「惟誠待人,人自懷服;任術御物,物終不親」、「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
二是薄利競爭,甘當廉賈。這在徽州糧商、典商中比較突出。
三是寧可失利,不可失義。徽商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在處理義利關繫上,能夠做到「先義後利」、「以義制利」、「以義為上」。例如徽商吳鵬翔一次購進胡椒八百斛,尚未付款,發現此胡椒有毒,賣主願意全部收回,但他仍然照價買下,然後付之一炬。他之所以這樣做,是考慮到如果退了胡椒,賣主可能轉售他人,這樣就要坑害更多的人,所以他寧可自己受些損失。有一年皖省大災,婺源商詹元甲受當地地方官的委託,攜帶20餘萬兩銀子去外地采購糧食,當地旅館老闆告訴他:「此地買米,便有抽息(回扣),自數百兩至千萬兩,息之數,視金之數。今君挾巨貲可及數千金。此故例,無傷廉。」在數千兩銀子的回扣誘惑面前,詹元甲毫不為動,而是說:「今飢鴻載途,嗷嗷待哺,予取一錢,彼即少一勺,瘠人肥已,吾不忍為。」這種寧可失利、不可失義的精神確實令人感動。像這類例子還很多。
四是注重質量,提高信譽。這在徽州墨商、徽州布商等行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肆』 徽州木雕的徽州木雕藝術特色
徽州古建築藝術以其獨特的建築空間和雕刻裝飾展現著藝術魅力,贏得世人矚目。
以磚木結構為主體的徽州古建技藝,經受大自然暴力的考驗,數百年來依然聳立,從建築學和美學兩個方面展示著自身的生命力,它不僅體現了徽州人民的智慧與偉大,也表明建築與雕刻裝飾藝術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傳統的建築雕刻裝飾,是從結構上重視牢固與美學協調統一,處理雕刻地方很有分寸,形象色彩皆自然得體。
徽州木雕,石雕、磚雕藝術善於處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築物整體之中,又能像水墨畫一樣,清新淡雅,特別是木雕藝術,更為古色古香的建築錦上添花。
若能身臨其境,你會感到這是闖進藝術之宮,俯仰四顧,比比皆是,為這雕刻藝術立體式包圍。在這美的王國中,你會留連忘返,那三分精美,七分雅緻的立體畫,會給你留下無盡的遐想。 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他們把民居建築和所在環境看成一體。因此無論是人們所選擇的自然環境,還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總是和建築,雕刻裝飾共同構築成充滿藝術氣氛的文化空間。
民居的前庭或庭側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園,綴置花壇,水池,植以花木,擺放盆景。粉牆上飾以磚雕,石雕花窗,或放長條石桌、石凳,點綴小品,使建築、山水、花木融為一體,庭院小,頗得園林之趣,體現了建築的有機功能。
特別鮮明突出的是白牆黑瓦和馬頭牆,它們層層疊疊高低有致,長短相同,輪廓清晰,這些特點在這里均得充分體現。
同時它也是木雕中風光浮雕的藍圖,即便是人物活動的木雕,其襯景,也是從徽州園林中攝取範本的。 還有木雕上的松、石、雲、泉以及奇花異草、就有山區典型形象。更具有徽派版畫和徽州盆景和造型特色。
那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虯松、頂平如削、枝著虯龍、蒼翠欲滴、奇特的長相)。
那變化無窮的雲海、雲鋪深壑,絮掩危崖,「妙在非海、確又似海」、它使本有千姿萬態的奇松怪石,披上了萬方魔巾。
黃山的巧石,似人、似物、似禽、似獸的造型,或具象或抽象、全在山崖的頂端。那生動活潑的黃猴,小松鼠以及具有皖南山區特性的飛禽、走獸、蟲魚、恰似鳥類、獸類雲集的音樂盛會。
花卉雖說全國各地大同小異,但處在不同環境和位置上也能顯示出地方特徵。
即使是戲劇和其它人物動態形象,徽州木雕中很少見到體型高大,性格豪放粗獷的形象,劇中人即便是北方人、雕刻藝人還是設計得一般均比較矮小,不失江南人的秀色氣韻。 徽州木雕中的個性特徵,能充分體現在刀刻形象上,應該感謝那些名不見經傳的能工巧匠,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藝術遺產。
徽州木雕作品繪畫性很強,作品從正面觀賞最佳,每地一塊或一組獻詞是在一個平面上,採用陽刻的手法,依據畫面的結構,逐漸遞增使層次加深。
它們的形體受雕刻材料的實用板面所約束,處理層次基本上在允許雕刻深度的平面上變化,整體感很強。
從雕刻裝飾角度,安裝時也有技巧,講究觀賞視角,花邊的配置可以不放在一個平面上,顯得層次豐富,在統一中求變化。 充分利用製作條件及物質材料,表現出高度概括並美化構件。
如在傳統題材中的龍、鳳、麒麟等,花卉中各種花的單獨紋樣,二方連續及四方連續。
民俗題材雙喜、壽字、萬字、八節、回紋及人物題材中的力士,仙佛、羅漢等形象動態,賦予美好的,吉祥的寓意應用在建築裝飾的部位上。
但藝術作品中的裝飾性不要單純被理解為點綴的花花草草,它的實際內涵大得很。 藝術作品好內容是要有完美形式來表達的,而形式美與裝飾性很難分開。即使是寫實的作品也有內在的裝飾性。 徽州民間木雕藝人們還善於把閃電等,經過雕刻者運用誇張的具象固定、提煉出他們所熟悉的可視形象,運用到雕刻中來。
徽州木雕的裝飾處理,對所表現的形象均作高度概括,並帶有變形手法。 特別是戲劇、小說、民俗、神州故事方面的題材,構成手法很像舞檯布景、道具和人物活動。有戲劇特寫鏡頭之感。
對人物和環境表現,手法均很簡練,常使用象徵和誇張的方法。
為突出重要部分,往往出現人大於房屋,人大於山。一間屋子伸出一至兩個人頭,就把這房屋占滿了。 民間雕刻匠師通過對生活觀察,概括,運用想像,集它們各自優美的部分,來創造理想之物。
徽州木雕還善於把理想的事物和現實的東西結合起來,處理理想事物有現實的基礎,處理現實的事物又有理想的意境。
如木雕中民俗題材「龍騰虎躍」,「麒麟送子」等。講究表現氣勢,虎的奔騰如飛,在腿和身體兩側裝上「火苗」形象,給人以飛動,快捷感。
有從美好的願望出發,把不同時間、地點甚至兩種生活中的相容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可視形象。
另外常見徽州木雕把不同類別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鳥、山水、八寶博古、幾何形等共處一個畫面上,然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顯得民間風味濃郁,裝飾性強。 徽州木雕的藝術價值,不僅是徽州古建築工程中的裝飾品,同時也是能夠獨立存在的完整藝術品。
不論是磚雕、石雕還是木雕,雖然是住宅和附屬在建築物上的部件,如門罩中的磚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鳥題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欄板,屋沿下檐條、雀替,樓層欄板上帶有主題性的木雕,但它們統統都是一幅獨立的畫,一件完整獨立的藝術品。
隨著歲月蹉跎,古建築的變遷,這些三雕作品依然可以作為藝術品安裝在現代化的廳堂,裝潢客廳,它們帶有歲月見證的古意,帶著深厚的民間藝術色彩,給觀者以美的熏陶和啟迪。 徽州民居是內向結構,中間天井的四周,井口一樣的天光,光,是欣賞木雕的固定光源。幾百年來,同一光源的制約下,突出,都是在上面大半部分挖得很深,面三分之一部分則很淺,雕人物的頭、手、胸,在散光的投影下,得人物影影綽綽,產生會動的幻覺。很淺呈弧線斜坡與外框銜接,應。在這種特定的光源下,觀者的視線只
『伍』 徽州木雕和石雕、磚雕並成為徽州三雕,它在建築上面主要有什麼用途
造型精湛的徽州木雕。徽州山區盛產木材,建築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徽派雕刻以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聞名。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今安徽省的黟縣、歙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的區域內,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清之際,徽州雕刻堪稱藝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徽州眾多的雕刻能手活躍於明清藝林,以他們的勤勞和智慧,舉凡於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徽州磚雕是在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柱礎、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
『陸』 徽州刻工的雕刻技藝有哪些特點
徽州刻工主要集中在抄歙縣、襲休寧以及臨近的旌德,其中以歙縣居多。歙縣一地當時除了縣城內「刻鋪比比皆是」之外,大部分分散在水路交通要道和縣城附近的村落,如雄村、鄭村、岩寺、潭渡、虯村等。
徽州刻工講究精工細致,刀法一絲不苟。在徽州書畫家的影響和合作下,刻工的素質和技巧日益成熟。
他們充分運用傳統的磚、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硯的雕刻技藝,精益求精地鑽研刻印技術,把我國水印版畫發展推向更高層次,使書籍插圖逐步發展為我國版畫藝術中的主要品種。
徽派刻工既世代相傳,又各有所長,對鏤刻十分講究。徽州刻工長期在線描上尋求表現力的功夫,刻線技藝爐火純青,靈活纖細精美已成了徽派的共同特點。以線條的粗細、曲直、動靜相照,繁簡互襯等對應統一的規律來刻畫人物。
優秀的徽州刻工刀刻的線條能呈現出一種節奏感和轉折頓挫的韻律味,點劃起伏以及拂披的刀法。
如《李卓吾批評忠義水滸傳》100回,共有插圖100幅,刻工黃誠之、劉啟先均為徽派名工高手。
該書刊本插圖繪刻精工、氣勢磅礴,人物多、場面大,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姿態生動,山水、樹叢、屋宇、樓台置景飽滿而層次分明,線條勾勒流暢須眉畢現,顯示出線條的魅力,一點一劃刀法純熟極見功夫。
『柒』 徽州地方不大,為何當地文化影響力卻不小
徽州是由六個不大的縣城構建的,雖然現代社會已經沒有徽州的概念,而六個縣城中也被分到安徽省跟江西省,但是不可否認,徽州對當地的文化影響非常深遠。徽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越人,因為徽州地區比較小,所以受到戰爭的影響不大。尤其是唐朝末年至五代時,為了躲避戰爭很多漢族人都遷到徽州,並帶來非常先進的文化。
現在的人將徽州六個縣城的物質精神文明總結歸納為徽州文化,凡是跟徽州社會發展相關的,都歸納在其中。徽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讓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加完善。徽州文化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儒家思想,而且也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響。
『捌』 徽州三雕的傳承意義
徽雕支系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縣(原屬徽州)境內明清古建築中的磚雕、石雕和木雕,它屬於徽派建築藝術的支系,製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廟宇、廊橋和牌坊等建築上的裝飾部件。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時期徽商興起,「婺源三雕」依託徽派建築達於鼎盛,相關技藝主要分布在江灣鎮、思口鎮、龍山鄉、沱川鄉、浙源鄉、清華鎮、段莘鄉、鎮頭鎮等部分鄉鎮村落。
明萬曆二十四年,戶部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興建於婺源縣沱川理坑的「尚書第」建築上的裝飾可視為「婺源三雕」最初的實例,其後,明代吏部尚書余懋衡也於天啟六年在理坑興建「上官卿第」。清順治十六年余維樞興建「司馬第」,標志著「婺源三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縣北部古坦鄉黃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縣思溪、延村建「商宅群」,這些建築的裝飾物呈現了「婺源三雕」極盛時的氣象。
「婺源三雕」雖附屬於徽派建築,但它冶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於一爐,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婺源三雕」取材十分嚴格,磚一定要用本地產的水磨青磚,石則須用安徽的「黔縣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楓、樟、柏、櫧等,細木雕則用紋理細密的楠、棗、楊、桃等。各種刀法是「婺源三雕」的關鍵所在,其特點在於不拘一法,混合並用,使作品達到空靈剔透的效果,故而圓雕、浮雕、淺雕、深雕和透雕極為常見。從別號「雕三雕」的劉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藝自成譜系與「徽州三雕」一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扶持
徽州三雕的傳統製作技藝歷來在民間建築與雕刻行業中廣為流傳,1979年以後,一批古建園林施工企業相繼成立,一些三雕老藝人被重新組織起來,並開始帶徒授藝。但由於建築材料、工具的變化及建築成本核算等原因,費時、費工、費料且刀法掌握困難的傳統雕刻技藝逐漸被人們排斥在應用范圍之外,許多技藝已經失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黃山市的方新中、馮有進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14年6月12日至6月17日,由安徽省文化廳,安徽大學主辦的2014中國文化遺產日安徽主場活動,在安大藝術學院舉行。以「從黟縣百工出發,行動中的民藝」為切入點,邀請徽州木雕傳承人汪德洪等,現場展示徽州的傳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走進高校,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起到很好的效果。
『玖』 什麼是徽州四雕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4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為古徽州地區明清時期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四雕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徽州四雕是在發達的徽州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徽州能工巧匠的佳作。
致富了的徽商回到家鄉,花巨資修建了很多祠堂、牌坊、宅第等,這使徽州雕刻有了「用武之地」,客觀上促進了徽州雕刻藝術的發展。
另外,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多才多藝的能工巧匠在雕刻上肯花費時間,加上匠心獨運,使得徽州四雕藝術特色獨具、精湛雋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極。
徽州四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時達到極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一致,內容與風格統一的手法。
四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足於一個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上,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
徽雕藝人不但具有濃厚的傳統技藝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一般先審材度勢,大處著眼,即確定好雕刻對象的位置、比例、上下關系。
同時還要考慮好某處應用某種技法,如對稱、呼應、疏密、虛實、明暗、剛柔以及立體感、空間感、節奏感、韻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規律,都要有所權衡,做到胸有成竹。
然後再分層次運刀,遂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致入微的刻畫。
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徽州木雕裝飾主要體現在內部建築的重點部位上,如主梁、構架、斗拱、雀替、門、窗、扇板、欄板,以及傢具裝飾上。
明代的木雕裝飾整潔明快、線條粗拙奔放,圖案多呈菱形、方格形、迴文形等幾何形狀。而清代的木雕雕工精細、考究,雕鏤的層次更多。
始建於宋代,在明代嘉靖年間大修過的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門樓的雕龍畫鳳、歷史戲文之外,整個落地門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3種圖案。
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各種荷花隨風招展;悠悠漫步、回眸引侶、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美觀的花瓶,猶如「仙境」般的雕版令人陶醉。
荷花圖意味著「和為貴」,教育後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圖意在祝願祖祖輩輩延年益壽;花瓶圖象徵著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黟縣宏村承志堂的木雕飾件是中晚清時期作品的代表,特別是廳堂梁枋上的木雕極為精細,枋中心有一組群雕,梁兩頭有彎月曲線。主枋上一幅「百子圖」,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構圖之精巧、造型之優美,表意之深刻,堪稱木雕中的珍品。西廂房的「八駿圖」、東廂房的「十鹿圖」,採用突起式浮雕,人物眾多,或弈棋,或吟詩,或踏青,或細語,神態各一、細膩逼真。
許多圖案都是在三四厘米厚的木板上雕刻出六七個層次,其技藝令人驚嘆。
徽州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門罩、大門口裝飾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樑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獅以及石窗、石欄桿、門額等。
由於黟縣西遞產的「黟縣青」大理石,質地堅韌,紋理細膩,富有光澤,成為雕琢石雕作品的優良材料。
石雕題材造型豐富多樣,果木、動物、雲彩、花葉,不一而足。石雕圖案多有「喜鵲登梅」、「歲寒三友」等。
徽州石雕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有一對保存完好的黟縣青大理石石雕寶瓶,其瓶身所飾山水雲霧花紋圖案,採用了浮雕與鏤空雕刻相結合的手法,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西遞村「西園」中有一對漏窗,左為松石圖案,奇松從嶙剛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剛勁凝重;右為竹梅圖案,彎竹頂勁風,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刀工精美至極,堪稱石雕藝術精品。
徽州磚雕多用於裝飾門罩,貼牆牌坊、屋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隱壁、照壁上。在寬不盈尺,厚不及寸的幅面上,或奇花瑞獸,或人物山水,或樓台亭閣,各臻其妙。
明代的磚雕圖案簡潔,以平、浮雕為主,風格粗獷樸素。清代磚雕風格漸趨細膩繁復,注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
在見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磚坯上雕出情節復雜,多層鏤空的畫面,從近景至遠景,前後透視,層次分明,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
徽州古建築十分看重門樓門罩的裝飾,素有「千斤門樓四兩屋」之稱,門樓上的主要構件就是磚雕和石雕,尤以磚雕為多。
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一般採用經特殊技藝燒制、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然後再根據各個部位的輪廓進行精心刻畫,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一凸現出來。
磚雕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古老民居、祠堂、廟宇等建築物上鑲嵌的磚雕,雖經歲月的磨礪,風雨的剝蝕,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尋味。
磚雕取材則多選自民間傳說戲文故事,如「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郭子儀拜壽」等,簡單的則是八寶、雙錢、瑞獸、香草等圖案,體現了房主人祈求吉祥、豐收、富貴、長壽等美好寄託。
由於徽州建築多為磚木石結構,竹樓極少,因此竹雕用於建築物的裝飾較為少見。竹雕主要用於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工藝品,包括屏風、告屏、掛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簽盒、煙灰盒、茶葉簡、帽商、筆筒、筷筒、楹聯、腕枕、餐具等,都飾以竹雕。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這些作品,有名人的書法墨跡,有名勝古跡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題材極其廣泛。
清代時,徽州竹雕無論在內容、形式、技術各方面都日趨豐富和完善、由於拼接工藝的發展,竹雕突破了大小的限制,使較大面積的竹雕成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製作更加方便靈活。
有一把竹製茶壺為徽州竹雕的傑作。
此壺通身竹質,自底至蓋,以及蓋上的紐,均為竹子做成。壺上雕刻精細,顯身為八面柱體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為畫,皆各類花草。三面為字,一寫道「客到相待時」;二寫道「茶來渴者多」;三寫道「竹壺世間少」。
無論字,還是畫,用刀均細膩,線條流暢。
此壺是高11厘米,直徑88厘米,口徑45厘米。一壺配4杯,壺帶杯,杯擁壺烘月托雲,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拾』 徽州木雕為何如此精美,徽州木雕有什麼文化底蘊
徽州木雕之所以那麼精美,和他的雕刻工藝有著很大的關系。徽州木雕的文化底蘊主要體現在它背後的故事裡面。
所以說,徽派木雕的精美和技藝水準有著很大的關系,並且歷史底蘊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