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雕刻如何雕
A. 用石膏雕刻的問題.
精神可嘉。
現在將你所要做的東西大概步驟簡要介紹如下:
一:找個和你所需回要尺寸大小差答不多的紙盒或者紙箱,然後將紙盒各個邊角用寬膠帶密封。然後在紙盒外面用硬紙板或者木板在四周固定(防止倒入石膏後把紙盒撐破。)
二:將調好的石膏(石膏和水比例大概一比一,需要攪拌均勻)倒入紙盒中(石膏基本上五金店,油漆店大概都會有特別提示買高強石膏粉。)
三:去掉外邊的殼就比較簡單了。
四:如果需要雕刻那就需要到美術用品商店裡去買木刻刀(三支裝平刀圓刀斜口刀的基本就夠用,)。當然,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一點一點去把石膏雕下來。
五:雕刻時候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等石膏凝固(基本上不到半個小時)後就趕快把模子打開,趁濕的時候雕刻相對容易些。每次刻完可以包上一個塑料袋什麼的防止乾的過快。
六:趁濕的時候雕刻大概的形狀,如果想精雕細刻就等石膏乾的差不多了再動手。而且在刻的過程中如果刻花了就拿240號的水砂紙(當然是需要沾水的)打磨(這一步最好放到最後,等都刻完了看哪裡需要打磨)。
七:用水粉或者丙烯上色。
B. 如何用石膏粉做雕塑
1、首先用泥做雕塑
2、然後翻模具
3、翻出石膏的(調料時,按水:石膏粉=1:2比例)
4、修平、修光石膏雕塑即可
C. 怎樣使石膏更適合手工雕刻
不適合,久了圖案顏色發暗,無光澤,而且沒有質感,費了好大勁,沒效果
D. 紙面石膏板上怎麼雕刻
你好!石膏板分很多種,像紙面石膏板、裝飾石膏板、石膏空心條板、布面石膏板、纖維回石膏板等答等。紙面石膏板表面是護面紙,不宜雕刻,建議選用其他類型的石膏板,如果你需要造型,建議選用裝飾石膏板、造型很多。
純手打,望採納!
E. 石膏雕刻需要什麼工具
雕塑刀,雕塑小鏟,還有一些成套的小工具,有時候一些生活用品也是內雕塑工具,因為雕塑有容各種造型
鋸條
,釘子(做機理)是要是有硬度能劃刻出肌理都可以用做工具.你去美術商店買買些基本的100以內搞定.....有成套的
F. 石膏雕刻的方法
可以自製雕刻用石膏 你可以去所在城市的美術用品店,買點石膏粉,按使用說明兌水。灌在模具里,或灌入塑料袋,然後再放在一個你認為形狀滿意的容器里,讓帶塑料袋的液體石膏充滿容器。
1、 第一種:現在將你所要做的東西大概步驟簡要介紹如下:
一:找個和你所需要尺寸大小差不多的紙盒或者紙箱,然後將紙盒各個邊角用寬膠帶密封。然後在紙盒外面用硬紙板或者木板在四周固定(防止倒入石膏後把紙盒撐破。)
二:將調好的石膏(石膏和水比例大概一比一,需要攪拌均勻)倒入紙盒中(石膏基本上五金店,油漆店大概都會有特別提示買高強石膏粉。)
三:去掉外邊的殼就比較簡單了。
四:如果需要雕刻那就需要到美術用品商店裡去買木刻刀(三支裝平刀圓刀斜口刀的基本就夠用,)。當然,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一點一點去把石膏雕下來。
五:雕刻時候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等石膏凝固(基本上不到半個小時)後就趕快把模子打開,趁濕的時候雕刻相對容易些。每次刻完可以包上一個塑料袋什麼的防止乾的過快。
六:趁濕的時候雕刻大概的形狀,如果想精雕細刻就等石膏乾的差不多了再動手。而且在刻的過程中如果刻花了就拿240號的水砂紙(當然是需要沾水的)打磨(這一步最好放到最後,等都刻完了看哪裡需要打磨)。
七:用水粉或者丙烯上色。
2、第二種:用石膏弄花確實不好弄,因為石膏乾的很快,而且不幹的時候還沾手,只有幹了以後用砂紙打磨了,你可以去買點軟陶啊,現在很流行的,價格可能稍貴一些,看你做多大蛋糕了,建議你做的小一些精緻一些,這樣比你用之高做出來的效果好,顏色還豐富(石膏的你還得後塗顏色)。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雕塑泥先做出模型來,蛋糕很好翻的,用《潔強牌》的石膏,很好用,要想不破壞磨具的話就要用到硅膠了,買硅膠的時候會順帶給你一些硅膠固化劑,泥稿做好了用硅膠裡面放點汽油,等和勻了放一些固化劑,不要放太多也不要放太少,用小刷子均勻的塗在泥上(一定要均勻)厚度再4,5毫米就可以了,然後等硅膠幹了往上蓋石膏,大概1厘米厚就可以,等完全乾透就可以把泥從裡面挖出來了,
G. 石膏浮雕製作方法有哪些
浮雕的製作大致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材料:粘土、油泥、木板、玻璃板、石膏粉、泥塑刀。
劃線造型:以木板或玻璃板為底,敷泥寫生,視泥板如紙,以刀作筆劃線矩形2,力求輪廓准確,形象生動。
定位:首先根據裝飾主體之需要確定浮雕的高低深度,室外和遠觀的裝飾浮雕可高;近觀與室內的裝飾宜低。浮雕的高低標准稱為「立位」,即浮雕形象邊線垂直於底板的直光面,它是決定浮雕高低的標尺,也是決定浮雕造型輪廓形象的邊線。立位確立則進入形象細部、結構的塑,從斜位、圓位來表達,斜位轉折有力,圓位則過度柔和。浮雕的技法除定位技法外,還包括有:如筆觸、刀痕、泥質、肌理以及雕塑的塑造技法等等。
以代:裝飾浮雕不同於比例壓縮浮雕,它恪守著浮雕面嚴整的平面感,這不僅是視覺欣賞的需要,而且是實用與建築的要求,這要求激發了浮雕應用光陰來塑形象的技藝既要保持浮雕面的平整,又要達到形象立體感的效果,以代巧用光影就成為裝飾浮雕的特殊技巧和裝飾手法之一。
翻模成型:浮雕塑造完畢,即可澆注石膏。先用石膏做成陰模(石膏粉與水之比1∶1),將陰模晾乾後於表面塗肥皂水以成隔離模,則可以澆注成型。澆石膏時忌猛倒急灌,需由一角緩緩注流,直到石膏液全部注滿,這樣既可免出氣泡,又能保證作品質量。
浮雕翻成,若願加工上色,可直接以廣告色噴塗,可成石質效果。還可做成金屬效果,以清漆打底,再塗上油畫顏色及金銀粉則具金屬之一質感,一件浮雕裝飾品即成。
彩塑的創作設計,要求繪、通盤考慮,它不是簡單的雕塑著色,而須示「色、塑並成」,俗稱「三分塑,七分畫」。為了便於繪畫,在泥塑上大膽地省略了形體面的起伏,有時甚至多次對表面進行打磨拋光。彩繪與描畫加強和豐富了雕塑形象的生動性與表現力。一些造形上的裝飾品、道具,還可用其它材料製作。如冠、首飾、刀劍等,可以用木、鐵、羽、布做成。這種在雕塑上應用各種材料塑造形象的合作方法,也是裝飾雕塑的特點。
大型彩塑多用於佛像,它的雕塑方法不同於一般雕塑的濕泥塑造法,而是以木為架,層層加泥的一次完成法,先加大泥(稻草泥),次加粗泥(細砂與泥),再加細泥(綿絲與泥)。不需翻模,不用石膏成型,這種雕塑方法是中國佛像雕塑的獨特技藝。
小型彩塑在我國南方「無錫」,北方「天津」,已形成歷史流派,家喻戶曉。其雕塑的技法源於大型彩塑而更加精細巧。小型彩塑便於收藏,作為禮品,紀念品,裝飾家庭案幾,櫃櫥,別有一番情趣。
在我國廣大農村,千年來沿續著捏「泥娃娃」、「泥公雞」、「人祖」、「免爺」的民間習俗,它是節日喜慶、祈神祝福的民間美術,這些小泥塑是出自普通的農民之手,我彩鮮麗濃烈,造型朴質粗獷,具有極強的裝飾意味。紅色的豬,金色的魚,遍身花朵的貓和虎充滿著中華兒女壯美的情懷和樂觀的天性。民間的彩塑藝術是我們學習裝飾雕塑最豐富的營養。
小型彩塑的製作:
材料:粘土、泥塑刀、砂紙、廣告色。
煉泥制坯:將粘土搗碎,添水,加少許綿絲揉合而成所需之泥。以竹片木材製成各式各形塑刀,俗稱「壓子」、「雕塑刀」,大小各異,形狀可尖可圓,可曲可直,均以宜用方便為准。以手捏為主,刀壓、削、挑為輔,精心塑造,求簡潔概括,形象局部細節均可留待彩繪時描成。
修整打磨:泥坯待干階段,常以塑刀壓磨,一可加固,二可光潔,干透即以砂紙打磨表面,並計劃留出光滑與粗造的對比效果。
上彩開光:首色之前先刷以白色作底,施色著彩尤其講究筆法,特別是衣飾之花紋和人物眉眼部位,要落筆灑脫,生動傳神。面部與眼臉用蛋清或透明膠水輕施其上,則色澤光潔,增添作品魅力。
裝飾彩塑創作,容許大膽誇張變形,以表觀之生活和塑造之形象為變形依據,可強調可省略,可突出可壓縮。小塑彩塑能做成案頭的擺設形式,也可做成牆上的壁飾形式,人物、動物、花鳥蟲魚,天地山川均能作為題材。一件成功的彩塑作品,或富麗濃艷,或素雅質朴,都有永久保存的價值。
以下是浮雕人物頭像寫生的方法步驟:
1、初形塑造
(1)准備50×40公分的頭像浮雕板一塊,用一寸或一寸半的鐵釘,根據需要,按波紋形上一根下一根,不等距離釘於板面之上,然後用細鐵絲做成圈形長繩,將釘與釘之間纏繞聯結起來,以固定泥塊。如果浮雕尺寸較大較厚,可在適當位置加上十字架若干,大型浮雕需要在每一根釘上編著下字架。浮雕要先做一層底板,表面要平整,泥板厚度約2至3公分,浮雕頭像可以做到4公分左右。
(2)浮雕寫生用光很重要,一般將光源從浮雕上側照射下來比較好,這樣頭像清晰,體塊分明。初次做頭像浮雕可以先選擇人像的側面進行塑造,隨練習的不斷深入和塑造技能的不斷提高,再變化頭像角度進行寫生。
塑造中,為了避免視覺錯誤,模特兒頭部和浮雕以及作者的視線要相對處在一條平等線上,就如同「三點成一線」的射擊要領,上一點下一點都會「脫靶」。
(3)具體塑造的第一步,是在泥板平面上定出頭像的大體輪廓,這一步和素描寫生的抓形步驟是一樣的,先用長直線勾畫出頭外形輪廓,然後再用短直線確定五官位置及相結合關系,在此上沿著外輪廓線加泥,達到基本厚度後,將高低層次略加區分,同時調整眼、耳、口、鼻的形狀和高低點體積的厚度。
在加泥的過程中,外輪廓會受到影響,因此每做完一個步驟,都要認真地調整外形輪廓或周邊調整,,始終保持鮮明的外輪廓特徵。
2、深入刻劃:
(1)首先在第一步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入塑造,必須要抓住四個「點」,即骨點,形體的高點與低點和面的轉折點。骨點是頭部基本形的框架聯結點,無論形體壓縮的比例大小,骨點仍然要處理得略顯突出於肌肉之上,並與肌肉形成劌柔相瀏的效果。高點和低點相結合形成體積厚度,反映出青工體壓縮的比例關系。深入塑造中,在基本厚度的基礎上,加塑出頭像的高點和挖出低點部分,形像特徵和體積感就會顯得很強烈。如加塑顴骨高點後,再做出顴骨的低眯,顴骨部位的體積感就會顯然加強。形體轉折點,是指面與面之間的轉折部位。在寫生中轉折點找得准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形體的分面關系。
人物頭部額頭分正面、側面和頂面,構成前額形體,面與面之間的轉折點是依賴於解剖結構的,所以在找轉折點分塊面的同時,還要分析理解頭部的解剖結構。
(2)進一步對五官及外輪廓加以調整、塑造。先檢查人物臉部的體面關系是否有壓縮過頭或不符合透視縮形原理的地方。前者會產生形體反感,後者卻使身體腫脹,或者象圓雕的一半,沒有縮形感,那麼整個浮雕層次相互間就失去了聯系。在調整時,根據具體情況,對形體的體面進行「加減」處理,以求統一。接下去認真仔細地塑造出眼、耳、口、鼻的形體結構。做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局部形體特點與整體相貌特徵的關系。如:鼻頭較大者,若不注意相貌和整體感受,往往會做的過大,與其它形體不協調,特點即會削弱。
3、統一調整:
(1)由於前面兩個步驟中抓大形和較為深入塑造的原因,模特兒面部的體面處理較方,形體不夠飽滿,體塊也顯得不怎麼厚實。在這一步驟中,首先對面部的肌肉進行調整塑造,將嘴唇和面頰部的肌肉做得松軟一點,且富有彈性。骨骼外突部位,相對來講要適當做得「硬」一點,這樣骨骼與肌肉一劌一柔的對比統一關系就協調起來了,浮雕頭像進行到這一步,要銜接好下凳與此同時頸脖的連接關系,兩形相接處不能太生硬,破下脂肪部分過度要緩慢自然,而下面全骨的形要略明顯。
(2)當頭像浮雕快完成時,檢查頭像整體造型效果,可用如下兩種方法:其一,不斷變換光源角度,查找浮雕頭像在結構、形塊、比例、體積等方面有無問題,並及時調整;其二,從浮雕頭像的兩側觀察浮雕像側面形體比例的壓縮是否合理,能夠見到的局部形,如眼、耳、口、鼻等是否有變形現象。造成變形原因,一般從正視角度不容易發現,而從45度側視角度或近於側面的視角觀察比較,就能夠發現問題,加以修改調整,直至完成。
(3)正確運用透視法則,調整形體轉折面及面的方向和角度,來加強浮雕像的立體空間感。這種立體感受,是指浮雕的體積並不厚,高點並不高,卻由於正確運用 了透視關系,體面轉折關系和光的作用而產生的比實際體積高突的視覺效果。反之,如果在調整時沒有考慮到以上的方法,一味加泥美德出形體高點或挖深低點,想藉此平加強立體感覺是行不通的,充其量只是加厚了體積,並不能產生立體的空間形體感受。
(4)外形輪廓的整體調整在浮雕頭像最後完成階段尤其重要。調整的過程中,作者的視點要順著模特兒頭部和浮雕像的外形邊緣線移動比較,找出外形與局部形體的關系,抓住特點,精心調整塑造。也可以運用平行、垂直、曲線等輔助線虛設於外形輪廓的外突點上,便於更准確有效的把握形象,同時處理好浮雕人像邊緣與底板的整體關系,在外輪廓的邊緣處切一較窄的斜面,既能增強形體飽滿的感覺,又能將浮雕與詆板自然銜接為一體。到此浮雕頭像的塑造就算完成了
H. 如何做好一個石膏雕塑全過程
對於雕塑的空間性,應該是被大眾所普遍理解的。雕塑(sculpture)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實在的三維空間內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塑造可視的靜態藝術形象的一個藝術門類。如果從純粹物理學上考慮,在空間性這一特徵上,雕塑與裝置毫無區別。但藝術作品決不可能是一種簡單實體的客觀存在。作為雕塑作品而言,三維空間的體積是其藝術語言最根本的東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進、凸現、間隔、斷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盡管雕塑也可以實現由三維到二維空間的轉換,但是立體空間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如,亨利·摩爾對純粹空間性的探索。而對於裝置藝術(installing art)而言,三維體積是它呈現出來所必需的一種媒介手段,它僅僅是一種承擔某種思維和觀念的載體。因而,在裝置藝術中討論在雕塑語言中極為根本的體積、量感、節律等因素是毫無意義的。正如在中國畫中,線條本身具有目的意義,而在西方傳統藝術中,線條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手段存在的。 雕塑作為一種在三維空間內存在的立體藝術,被認為是不可能長於表現時間的。但事實上,雕塑藝術也並非完全排斥時間概念。但由於雕塑作品本身多為靜止形態,所以,他們所表現的時間或運動多來源於藝術家和觀眾的社會共同經驗和心理感受。如,中國古代畫像石《荊柯刺秦王》,便在同一畫面中表現故事不同時間的兩個情節。又如,米隆《擲鐵餅者》中高揚的雙手和即將飛出的鐵餅,卡瓦諾《丘比特之吻》中飛舞的翅膀,布萊爾《弓箭手赫拉克勒斯》以及印度古代雕像《濕婆舞蹈銅像》中巨大的動態和時間過程。也正如萊辛在《拉奧孔》中關於「高潮前一頃刻」的論述: 一切物體不僅在空間中存在,而且也在時間中存在,物體持續著,在持續期中的每一頃刻中可以現出不同樣子,處在不同的組合里。一個這樣的頃刻的顯現和組合是前一頃刻的顯現和組合的後果,而且也能成為後一頃刻的顯現和組合的原因,因此彷彿成為一個動的因素的中心。2) 如果所有這些例子還只能看出雕塑作品在心理接收上的時間性,那麼,二十世紀以來靠機械或自然動力驅動的活動雕塑以及利用聲、光、電等原理產生運動效果的效應雕塑則實實在在的讓雕塑從物理意義上運動起來。如,考爾德《三條紅線》,喬治里斯《列柱》以及戰後眾多日本藝術家的活動雕塑作品。但是,雖然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雕塑的非時間性概念,可它們還是顯然被界定在雕塑這一藝術門類中,那是因為她們所呈現出來的時間性都是在非線性的模式中存在,具有不定性的特徵,而非敘事的觀念表達。所以無論那種運動形式,它們最終指向的,還是雕塑實體本身。因為雕塑這一成熟學科有其自身意義和規定性,雕塑中的時間性完全是為雕塑實體的審美功能或社會功能服務的。而裝置藝術的時間性則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是與身俱來的。裝置藝術的時間性,在物理上和心理上是一體的,如,珍尼.安東尼《啃食豬油》,豬油塊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融化倒塌,這種運動與活動雕塑的與動是完全不同的裝置藝術中的運動一般有著某種順序、目的,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而且這種邏輯一般是敘事性模式的,甚至還可以是情節化或劇情化的。同時,它要求作品運動的時間性必須與觀眾接受的心理過程暗合,因為本質上它的運動並不服從於作品中的實體,而是為了更好的讓觀眾解讀隱含在作品中的可分析觀念,或者過程本身就是其目的所在。所以,兩者在時間性這一特徵上有本質的區別。 質材是雕塑作為實體性空間藝術的生命。質材本身的性質總是比外在的裝飾更為重要。雕塑作品在塑造實體的過程中,質材本身的性質經過強化、純化、特徵化,從而達到一種材料本性與對象實體的高度統一。在此過程中,材料特性的保留實際上也成為審美對象之一,也就是說對於雕塑作品而言,質材是第一位的,而它所承載的思維則是其次的。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以前,雕塑作品的幾何特徵,質材的物理特性,如密度、不透明性、堅硬度等條件更是決定性因素。即便是在今天,科技的發展促使各種新材料不斷涌現,也是如此,玻璃鋼、合成塑料、聚脂樹脂、人造大理石、合成金屬甚至是軟性材料,如,趙伯巍《完整的片段》,趙海波《為了一件不愉快事情的我》,韓美倫《無題》,雖然他們的作品突破了只能用硬性材料的不成文原則,但並沒有使雕塑質材的本位性發生更本性改變。歸根結底,它們還是一種對質材性質的嘗試和思考。但對於裝置藝術而言,則不存在這一原則,裝置藝術一般以某種特定的觀念為前導,再結合表演藝術、身體藝術,聲音藝術、偶發藝術、過程藝術、大地藝術等諸多藝術形式進行多途徑表達,材料形式則是處於第二位的因素,排在觀念和想法之後,也就是說裝置對質材的要求僅僅在於運用某種質材是否能恰如其分的表達出藝術家所要傳達給觀眾的信息。對於這些作為承擔者\媒介的材料而言,不需要考慮它們體積、質量、肌理等因素自身的意義,而只要求他們是為大眾習慣所公認的某種意義的載體即可,並以此達到思維引導和傳播的目的。如,毛發、氣球對性的隱喻性,而大米則無法表達。 雕塑作品在創作中利用質材的另一特點是材料的單一性。很少有在同一雕塑作品中運用多種性質材料的做法,要麼是大理石、鑄銅、石膏,要麼是玻璃鋼、直接金屬等,相對說來都比較單一。而裝置藝術由於其自身的規定性,可以勢無忌憚的運用多種材料的組合。如,波丘尼《空間中一個瓶子的發展》,整個作品採用青銅材料製作,質材的單一性和非現成性\ 雕鑿性界定了作品的雕塑意義。若將此作品做得更具裝置味,完全可以在作品中採用一個現成的玻璃瓶。雕塑作品通常運用非現成的,可雕鑿的材料,這與雕塑藝術自身的語言方式和目的有關,它需要的是一種含蓄整體的表達,若運用多種材料組合,會造成雕塑語言的混亂和主題的沖淡。所以,質材的單一性是因為雕塑藝術需要直接的可讀性造成的。而裝置作品則通常採用可結合的現成品,故而,裝置藝術又被稱之為現成品藝術。大量的利用現成品與裝置藝術的目的有關,對於觀者而言,現實生活中習慣的物品更具有解讀性。如,基·埃德米爾《吉爾·彼德斯》,給石膏模特穿上真實的衣服,甚至裝上假發。陳立德《受傷的菩薩》,用紗布為菩薩包紮傷口。採用不同的質材,從而阻斷了觀眾審美的正常思維,很自然的就將觀眾的思維引導至作者所要表達的觀念方向上。若採用單一的材料,便與一般的雕塑沒有太大的區別,裝置藝術的觀念傳達的目的根本就不能實現,或是很難實現,或是導入歧途。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由於裝置藝術對新材料天生的敏感性,小到針線,大到航空器材,它無一不用。 雕塑作為一種在三維空間中塑造形體的藝術,不可避免的要佔據一定的物理空間,並和周圍的環境發生作用。人的視覺不可能僅僅與雕塑作品本身發生聯系,觀眾必須提前將作品設定到一定環境中去觀看,因為作為三維空間中存在的雕塑不可能像繪畫一樣,以一個畫框將現實世界與藝術世界分割開來,即便是在展覽館中的雕塑仍然有它存在的環境,即是展覽大廳和它周圍的其他藝術作品。而環境雕塑或場景雕塑則在製作之前,雕塑家就必須在抽象思想和經驗思想的融合中考慮到場地因素,也就是說這一類雕塑是完全為環境而做。亨利·摩爾說:「我寧願將我的雕塑擺在自然風景,幾乎是任何自然風景中,也不願將其安置在哪怕是最美的建築里。」事實也是如此,如他的《國王與王後》,被置於蘇格蘭廣闊荒涼的山嶺之上,文明時代的權利與原始時代的朦朧混沌在自然中融為一體,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性因為環境的契合而被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來。3)它作為雕塑作品的整體效果被繪進視野之中。雕塑環境隨著科技和媒體技術的不斷擴張而擴張,光效在OP藝術興起之後也介入到雕塑領域,所以,「場地或地點決定了作品的形式」(克拉斯·奧爾登堡),4)所以,環境成為雕塑作品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之一,但它卻永遠只能是前提、條件和背景,而永遠無法成為作品內涵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只是為了有助於觀眾的審美和感受,而自身並不具有任何意義。對於裝置藝術來說,環境這一環並不是不可缺損的。某些裝置藝術,可以完全脫離環境而獨立存在,並具有自身意義。對於這一類作品而言,內部環境和組成結構似乎更為重要,如,卡巴科夫《總體》裝置、《我們在這里生活過》,這一類作品放在那裡區別都不大,因為它的目的僅僅是讓觀眾體驗其內部空間。而另一類形式的裝置藝術則依賴於環境的存在而存在,也就是說,環境已經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並有其自身的意義,而不再僅僅是一種背景條件。
I. 石膏雕塑 怎麼做石膏雕塑
石膏雕塑,應該就是大家常說的玻璃鋼雕塑在上色以前的樹脂雕塑吧。石膏雕塑的版製作方權法通常是泥塑做好之後,再澆築一層液體樹脂上去,待樹脂乾燥之後就可以取出一個一分為二的殼子出來,之後再在殼子內部澆築一層液體樹脂,再過等樹脂乾燥以後,就是與泥塑一模一樣的石膏雕塑出來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石膏雕塑基本就是這樣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