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森林美術館在2月份有什麼展覽
❶ 「美術館」有什麼謎團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面積200萬平方公里,氣候變化無常,交通極為不便,長期以來,一直是一片令人望而止步的神奇土地。然而,近年來,隨著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富於刺激的冒險旅遊異軍突起,非洲撒哈拉地區的一些國家,風行騎駱駝或徒步旅遊、使旅遊者從中體驗到那環境惡劣、人跡罕至而又氣象萬千的大漠風光。撒哈拉壁畫因此成為世界旅遊業中一個方興末艾的旅遊熱點。
撒哈拉壁畫位於阿爾及利亞境內撒哈拉沙漠中一個名叫塔西里的荒涼高原上,故又名塔西里壁畫。這里原來有一座名叫塔西里的山脈,綿延800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最高峰2335米,歲月的洗禮使這座山脈變得宛若月球表面一樣肅殺蕭瑟,寸草不生。人跡罕至。而在遙遠的古代,這里曾有過豐富的水源,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牧場。塔西里,在土著的土阿雷格人語言中意思是「有何流的台地」,然而很長時間以來,這里早已是河流千涸,荒無人煙,空留下河流侵蝕而成的無數溪谷和一座座雜亂無章聳立著的鋸齒狀小山,以及巨大的蘑菇狀石柱,似乎在向世人無聲地傾訴這里曾發生的一切,而繪畫則成為他們傾訴的惟一方式。
20世紀初,法國殖民軍的科爾提埃大尉和布雷南中尉等幾名軍官,在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南部5公里處一個尚未被征服的地區巡查時,偶然地發現了這些不為人知的壁畫,他們感到十分好奇,據布雷南追記:「1933年,我在率領一個駱駝小分隊偵察塔西里高原時,接二連三地發現了好幾個『美術館』,展品真不少!內容有獵人、車夫、大象、牛群以及宗教儀式和家庭生活的場面。我被這些畫面深深地打動了,於是就花了大量時間用速寫描下了這些藝術品。」
當布雷南將這些速寫畫拿給法國的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們觀看時,他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無疑將證明,撒哈拉大沙漠絕非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一直荒無人煙,那裡曾有過水源,有過牧場。有過人類的生息繁衍,否則那些壁畫又當做何解釋呢?
看過布雷海速寫畫的人當中,有著名的探險家亨利·洛特。他是個孤兒,14歲時獨自謀生,自幼失親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後來他當上了空軍飛行員。19歲時,由於一次事故使他的一隻耳朵失聰,從此結束了飛行生涯。然而他對生活並未失去希望,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迷上了浩瀚無垠的大漠,此後他在沙漠中往返穿行,行走3萬多公里,積累了豐富的沙漠工作經驗,他把考察沙漠當成自己的終身事業。
他花了一年半時間考察了塔西里地區,並和散居在這一帶附近的土阿雷格人交上了朋友,這個土著民族至今仍散居在這塊河流乾涸的土地上,男的蒙頭紗,女的卻不蒙,過著自由豪放的生活。在一些數萬年前被水沖刷而成的岩洞里,他發現了眾多保存完好的壁畫,令他不勝驚奇和喜悅。這些壁畫記錄了史前時代許多有趣的事情:赤身的獵人在射箭,圓頭顱的武士在投擲長矛,平靜的牧入腰系圍裙、戴著埃及式的頭巾、手持號角在放牛,還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獨木舟。洞壁上還繪有許多動物,有的早已從地球上消失,還有如犀牛、河馬、鴕鳥、長頸鹿等,也早已在當地不見蹤跡。
面對這些史前人類創造的輝煌傑作,洛特激動的心情是難以言喻的,他決心將這些藝術品按原大和原色彩臨摹下來。但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於是他決心組織一支考察隊到塔西里來完成這項任務。然而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連中學文憑都沒有,誰會響應他的號召呢?為此他進入巴黎大學半工半讀,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洛特脊椎受傷,卧床達10年之久,臨摹塔西里藝術品的計劃只好擱淺。
1955年,洛特恢復了健康,他四處奔波,得到法國一些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支持與資助,組建了一支由4名畫家,1名攝影師和l名懂柏柏爾語的年輕姑娘組成的考察隊。他們攜帶著各式各樣的必需品,於1956年2月出發,先乘飛機來到阿爾及利亞的城市雅內特,然後從那裡往北,又騎駱駝行走了8天,一路上風餐露宿,倍嘗艱辛,才抵達目的地。
塔西望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晝夜溫差懸殊,空氣乾燥,白天常常是狂風呼嘯,沙礫飛揚、令人不堪忍受。而塔西里的岩畫零散分布在洞壁的突出部位以及彎曲懇空的岩石上,有些畫還轉過犄角,跳過裂縫。為了把這些畫准確無誤地臨摹下來,考察隊員們忍受著嚴寒和酷暑、缺水和孤寂,在與世隔絕的荒漠中,常常不得不連續數小時乃至數日跪著或躺著工作。
1956年11月,天氣轉冷,考察隊員疲憊不堪,工作暫告一段落。1957年,絡特又招聘一些熱情高昂的年輕人重新開始工作。最後,他把復制的1500平方米的壁畫帶回巴黎,這些都是迄今所發現的史前最偉大的藝術的臨摹抄本,隨即,在羅浮官展出了這些史前藝術珍品,令參觀者為之震驚,同時又為史前人類能夠創造出如此美妙的藝術品感到不可思議。
塔西里的岩畫共有數萬件彩繪畫面和雕刻圖案,大部分壁畫表明撒哈拉沙漠曾是一片水草豐盛、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最早的壁畫可以上溯到中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左右,最晚的壁畫大約屬於公元前後的作品、前後延續了近萬年。不同時代壁畫的題材、內容各不相同,風格各異,有的潦草,有的嚴謹,有的稚嫩,有的凝煉,百姿紛呈,令人目不暇接,記載了需人、迭爾拜族弄叮匕亞族、士阿雷格族等民族在此活動的情況。
岩畫中最古老的畫面是生活在公元的8000年至6000年前的史前人類繪制的,筆觸稚嫩,描繪的一些絛紫色的小人,體型極不勻稱,頭顱又大又圓,而腿和胳膊細如蘆柴。他們可能是那些以狩獵和採集為生的熏色人種描繪的,因為岩畫中有文身和戴著暇面具的人物,這種風俗習慣與黑人的完全相同。在洞穴中有一個高5.5米的巨人畫面,兩只手,圓頭,聳著肩膀,頭上似乎貼了四塊金屬片,臉上沒有鼻子,兩隻眼睛七歪八扭,彷彿畢加索的作品,因為其他數千幅壁畫圖案都不是很寫意的,唯獨這幅巨人像特別抽象,絡特百思不得其解,遂給他起名叫「火星神」。瑞士空想家豐·丹尼肯認為大火星神穿的不是宇宙服就是潛水服,而且頭上戴著球形頭盔安裝有無線,顯然是星外來客。其實看似頭盔和無線的東西,實際上是裝飾著羽毛的頭巾,況且在凹凸不平的岩面上的人物畫不一定是按照垂直方向整齊描繪出來的,所以丹尼肯將它推測為宇宙人是牽強附會的。
這時期岩畫中,無頭的人物、奇形怪狀的物品比比皆是,類似的畫面在西亞安納托利亞高原地帶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跡中也有發現,然而大多數都無法解釋。
在這一時期的畫面上出現了婚禮、宴會及割禮儀式的場面,還有一群人圍著一個手執「魔杖」尋找水源的人的情景,此外還可以看到幾個小孩合蓋一條毯子睡覺,一群婦女在搭涼棚,一個人搖晃著一個醉酒之人慾使其醒來,一隻狗正在狂吠……這些栩栩如生的田園風光式的畫面再現了昔日撒哈拉居民寧靜安詳的日常生活情景。
大約到公元的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塔西里岩畫作品中,出現了放牧牛羊、半圓形房屋、舞女、戰爭以及日常生活等場面。狩獵畫面也很多,從驅趕鳥獸到用弓箭射取獵物的全過程在岩畫上都得到反映。畫風完全是採取寫實的手法,構圖巧妙,色彩鮮艷。據推測,這些岩畫是由至今仍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法爾拜族人描繪的,因為無論從發型、帽子、武器、住宅,還是從一夫多妻制等方面來看,兩者完全相同。他們在撒哈拉牧草豐茂的時候趕著牛群,由樂非遷徙而來。這一時期塔西里的繪畫藝術達到了巔峰。
公元前1500年前後,撒哈拉開始變得乾燥,溪谷斷流,綠洲乾枯,嚴酷的自然環境不再適宜放牧牛羊。法爾拜人為尋求新的牧場向南遷徙,另一支使用馬車的民族接踵而至。塔西里岩畫中的兩輪馬車揭示了這一神秘的變化,這些兩輪馬車並不是用來運輸貨物的,而是用於戰爭和狩獵的,由於塔西里一帶道路崎嶇,石柱林立,馬車很難行駛,因而居民十分稀少。這一民族大約在公元前l000年左右遠徙他鄉。
此後,撒哈拉日益乾燥,沙丘逐步擴大,公元前後,形成了今天這樣的情形,這時塔西里岩畫上表現的不是馬而是「沙漠之舟」駱駝了,畫面上的駱駝或單個或成群,有的駱駝背上還騎著人。駱駝是從亞洲輸入的「舶來品」,據北非的碑文記載,駱駝來到撒哈拉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150年左右。文獻資料記載的時間稍晚一些,為公元前46年。隨著駱駝進入非洲大陸,撒哈拉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史前時代宣告結束,歷史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希臘羅馬時代。
撒哈拉壁畫的主要顏料采自頁岩。繪畫時,先將顏料磨成粉末,用水稀釋溶解,加入樹脂、動物油、血、蜂蜜、尿等材料,製作成液體或糊狀使用。
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了溶化顏料用的石器皿和石盤,以及研磨顏料用的小石臼,繪畫工具用手指、筆或毛刷等,筆和毛刷是用草、頭發、羽毛以及削過的細樹枝加工而成的。
塔西里壁畫令人流連忘返。來到塔西里觀光的遊客,環顧一望無垠的大漠,不能不發出這樣的奇想:茫茫大漠中還會有神秘的岩畫和不為人知的寶藏嗎?
❷ 上海1-2月份的展覽會有哪些
2006第八屆全國葯品及保健品交易會·廣州 2006-2-20
2006第二屆全國醫葯、保健品(昆明)回交易會 2006-2-24
2006中國首屆國際葡答萄酒博覽會 2006-2-24
2006中國(山東)商業地產博覽會暨首屆齊魯百年商鋪文化藝術節 2006-2-25
2006青島第七屆國際塑膠及包裝工業展覽會 2006-2-26
第九屆中國國際衛生潔具及配套設施展覽會 2006-2-28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建築建材貿易博覽會 2006-2-28
❸ 八月份中國美術館有什麼展覽
展覽名稱:2008·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展覽時間:2008.07.08 至 2008.08.12 12:00
主辦單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政府、中國美術家協會
展覽場地:1、2、3、4、5、6、7、8、9號展廳
第三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一場世界美術的「奧林匹克」盛會,主題為「色彩與奧林匹克」,為北京奧組委最早特批的專為營造北京奧運藝術氛圍打造的文化活動之一,也是文化部2008北京奧運會重大文化活動。將有81個國家600多位藝術家的近700多件當代繪畫和雕塑作品亮相北京,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世界各國藝術家專為北京奧運會創作,除主題展外,另有英國特展、挪威特展、蒙古特展、墨西哥特展、國際當代版畫特展等,堪稱建國以來名副其實的最大規模的國際美術大展,將在北京奧運期間一展「國家『十一五』時期」重點扶持知名品牌文化活動的風采,全景式展現全球當代繪畫和雕塑藝術的地域特色。在國家和人民遭遇重大危難的緊要關頭,用藝術創作來記錄這段堅苦卓絕的歷程,反映時代重大主題,是中國藝術家莊嚴的歷史使命。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緊急特邀了反映抗震救災題材的作品補充到要印製的展品圖錄中。這種藝術創作中所傳達的勇於挑戰極限、激發生命潛能的決心和勇氣,與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倡導的奧林匹克精神是一致的,這也是當代藝術針對當下社會熱點,反映社會生活的一個標志所在,符合作品周期更替較快的國際性雙年展的特點。展覽期間2008年7月9日將在北京飯店召開國際研討會。北京雙年展一直關注全球藝術生態的平衡問題,突出當代藝術對人類和平和社會進步的追求,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研討會議題為:奧林匹克精神與美術的理想,將論證奧林匹克積極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與美術理想的和諧統一。
❹ 雕刻之森美術館的介紹
雕刻之森抄美術館(日語:雕刻の襲森美術館 (ちょうこくのもりびじゅつかん),THE HAKONE PEN-AIR MUSEAM)是日本第一家以雕刻為展覽主題的戶外美術館。位於神奈川縣足柄下郡箱根町。雕刻庭園在自然景物豐富的7萬㎡佔地上展示了亨利摩爾、羅丹等的作品,可以用郊遊的心情欣賞藝術作品。
❺ 雕刻之森美術館的收藏
此美術館並非抄只有戶外收藏,襲也有室內館,收藏了一些重要藝術家的繪畫,如布歇、雷諾阿等。
由於雕刻之森美術館的展覽方式和經營理念都廣受大眾歡迎,日本隨後又有不少地方推出了這樣的戶外雕塑美術館,如上野之森美術館、美原高原美術館等。
室內展區排列著布朗庫西、雷諾阿的名作,畢加索館則展示了其作品中頗為珍貴的陶藝作品約300件。 名稱 箱根雕刻森林美術館 日語 Hakone chokokunomori bijutsukan 地址 神奈川縣足柄下郡箱根町ニ之平1121 電話號碼 0460-82-1161 交通手段 從箱根登山鐵道的雕刻森林站步行2分鍾 門票 大人1,600日元
❻ 箱根雕刻森林美術館怎麼去箱根玻璃之森美術館
箱根在神奈川縣(日本的縣相當於中國的省),富士山在靜岡縣和山梨縣交界處,距專離箱根直線距離大約三屬四十公里。
你是不是看到有類似「富士見」這類地名誤會了呢。日本的地名里帶有「富士」兩字的很常見,意思可以看的到富士山的地方。 箱根的范圍也比。
❼ 從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怎麼去大涌谷
同樣為箱根旅遊的目標之一。沿著傾斜度超過30度的陡坡行駛的登山電纜車,車回體本身就是傾斜答的,通過軌道上的鐵索拉動。通往大涌谷的第二步。連接強羅站(高553米)~早雲山站(高763米)的軌道線路。票價可以包括在箱根登山鐵道的一日券里
❽ 雕刻之森美術館的簡介
該館由日本富士財團贊助,成立於1969年,可說是早期戶外雕塑美術館的佼佼者。以版70000平方米的雕塑公園權方式讓立體作品良好的融入環境,彷彿站在作品與大自然組成的森林當中,收藏有各地雕塑大師的作品多達400件以上,包括雕塑名家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米羅、亨利·摩爾(Henry Moore)、日本的佐藤忠良、台灣的楊英風與朱銘在內都有收藏。此外,亦有畢加索館,專門收藏其創作的陶器、雕刻與一部份的繪畫。
❾ 上海美術館近期有什麼好看的展覽嗎
古典與唯美——西蒙基金會藏歐洲世紀繪畫精品展
2008.6.21-8.20
2008年6月21日至8月20日,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上海美術館、湖南省博物館、廣東美術館和墨西哥西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古典與唯美——西蒙基金會藏歐洲19世紀繪畫精品展」將在上海美術館隆重展出。這次來華首展的100幅繪畫精品,涵蓋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及拉斐爾前派等眾多充分代表那一時期藝術風格的作品。展覽將按歷史時期與作品內容相結合的方式分為四個板塊:1.學院派與古典人體2.浪漫風情與懷古3.光與色的交響和4.勞動的贊歌。
這是100幅與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大都會中的藏品等量級的繪畫精品,它們的創作者是歐洲19世紀一系列聲望與作品同樣響亮的藝術家:萊頓、羅塞蒂、透納、柯羅、米勒、莫奈、雷諾阿、畢沙羅、提索特、蒙克、佐恩……。
這也是100幅很少為人所知的繪畫精品,因為它們在其藝術價值還不為大眾所賞識的年代就被各位獨具慧眼的私人收藏家收藏,並在90年代輾轉成為西班牙裔墨西哥出色企業家安東尼奧‧佩雷斯‧西蒙先生(Juan Antonio Pérez Simón)的所有,包括這100幅在內的所有藏品也成就了西蒙先生作為全美洲最重要的藝術品收藏家之一的地位。
西蒙先生創立的西蒙基金會成立於20世紀90年代初,是墨西哥一家非營利性的慈善機構。它設立的初衷是為墨西哥社區提供服務,幫助一些沒有資格的家庭或個人申請銀行貸款。另外,基金會也支持一些有助於墨西哥發展的項目。同時,由於西蒙先生對歐洲文化的仰慕、對藝術品收藏的濃厚興趣及其雄厚的經濟後盾,使西蒙基金會成為歐洲本土之外最大的藝術品私人收藏機構之一。
這些藏品表現了西方式的藝術和審美,也充分體現了人類最偉大的創造成果。對美的不斷追求是西蒙先生在全世界范圍搜尋藝術品的原動力,而將他偉大的發現與收藏與眾人分享則是基金會最高的目標。
西蒙基金會的藝術收藏種類豐富,上至歐洲中世紀的聖像畫,近到20世紀各種現代藝術流派,包括歐洲藝術史上眾多令人耳熟能詳、印象深刻的名家名作,其中尤以歐洲19-20世紀的繪畫和雕塑收藏最為豐富和精彩。輾轉數載,這些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藝術精品終於從西蒙家族的牆壁上走出,在包括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美國華盛頓的國立美術館、德國科隆的路德維希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館、法國巴黎的裘德‧波姆國立美術館、美國費城藝術館以及威尼斯的葛拉西宮等世界各地享譽盛名的藝術館及博物館展出,但對於中國乃至亞洲觀眾來說,西蒙基金會以及它的珍貴藏品都還相對陌生。
上海美術館是此次展覽的第二站。這是上海美術館繼「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巴黎在上海:法國三代攝影家作品展」和「曼雷與大師們:世界攝影流派作品展」之後推出的又一個重量級的世界藝術精品展。此外,為了能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到這批難得一見的繪畫精品,展覽採用了四地聯展的形式,這也符合展覽主辦方及西蒙先生本人一直以來致力於為更多的公眾提供欣賞西方優秀藝術作品的機會的初衷。相信隨著這些珍貴的藝術精品向世人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人們將與它們的收藏者一道在古典與唯美的氛圍中共同分享其雋永的藝術魅力。
相關展覽的活動信息敬請隨時留意:
上海美術館網站(http://www.cnarts.net/shanghaiart/index_c.asp)
世界藝術館網站(www.worldartmuseum.cn)。
生態科技與人文關懷——台灣畫家袁金塔藝術展
2008.7.24-8.3
由上海文化聯誼會主辦,台灣長流美術館協辦的[生態科技與人文關懷——台灣畫家袁金塔藝術展]將於2008年7月24日至8月3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畫展將展出袁金塔先生的作品共60餘幅。
出身於台灣彰化員林的袁金塔從小就顯露出美術天分,初中畢業後進入新竹師范學院習畫,隨後考入台灣師大美術系深造,並以國畫、油畫、水彩三項類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進一步展現了其在藝術上的驚人天賦。
在創作上,袁金塔有牧羊座熱情與執著的特質,一直致力中國傳統水墨的創新,他勇於突破傳統限制,喜歡嘗試各種媒介材質,不斷透過筆墨、壓克力、紙張、陶土、影印、拼貼、傳統雕刻等不同的媒材和方法,強調要創造既是個人獨特的風格,又屬於我們這個年代的中國畫,從中探索更多藝術創作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例如他常運用舊報紙這類日常生活常見的物品當媒材作畫,他說:「藝術應該是生活化的,報紙上原有的圖文訊息,在經過拼貼重製,往往又呈現出另一層涵義,十分有趣。」所以,此次藝術展的部分作品在保留作畫傳統的同時,也創新地使用了一些諸如報紙、陶瓷等媒材,另闢溪徑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次藝術展以「生態科技」與「人文關懷」為兩大主軸,前者正切合當前全球環境議題,部分展品以他擅長的「昆蟲系列」為優先,包括昆蟲、螞蟻...等,顯示他對大自然的關注;而在後者「人文關懷」部分,作為一位以畫和世界溝通的創作者,袁金塔時刻關注著他所生活的社會,是一位投身於現實社會的創作者,而非孤芳自賞不食人間煙火的畫家,他的創作包含了有不少批判性議題。
此次來滬展出的60餘幅作品,除了袁金塔先生早期創作的畫作之外,還將展出了他近年來自行創作的陶瓷作品,相信袁先生多元的藝術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全新繪畫觀念、豐富多樣的題材,一定能給上海的藝術愛好者帶來一次與眾不同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