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球如何雕刻的
㈠ 象牙的雕刻工藝
雕刻形式象牙球
因商貿的需求,民間藝人仿自石雕,創造了鏤空雕花、專門用作觀賞的象牙球。這種象牙球交錯重疊,玲瓏精緻,表面刻鏤著各式浮雕花紋。球體從外到里,由大小數層空心球連續套成,外觀看來只是一個球體,但層內有層。其中的每個球均能自由轉動,且具同一圓心。並且象牙球里外每一套球均雕鏤著精美繁復的紋飾,有百花、龍鳳及山水人物等數種。球與球之司相互連接,雕刻外層球體表面較易,但刻鏤內層許多球體時,因施工空間的限制,很難,所以象牙球工藝會讓人感到技巧的奇特和玄妙,這種球被稱為「鬼工球」。到清乾隆時期,有了更大發展。起初廣州牙雕藝人借鑒石獅口中含珠的鏤雕形式,經過細心的設計與鑽研,並加以大膽的想像和巧妙的手藝,用象牙材料創作了球內套球的新花色。象牙球從開始的1層,至清乾隆時期發展到14層,再到清末已達到25或28層,目前最多能刻至60層,確是我國象牙雕刻中的一種特殊技藝。
牙雕工藝
中國的牙雕工藝
·商代牙雕工藝水平已很高。主要作筷、杯。紋飾和青銅器的風格雷同。
·春秋時期象牙除作生活用品外,還作劍鞘等。
·到唐代,象牙的鏤雕工藝達到很高水平。
·元代在皇宮內成立了牙雕加工部門。
·17世紀我國象牙雕刻造詣很深,可雕出幾個層次的雕件。
·19世紀中國牙雕已具工業規模,並大量出口。雕刻內容有民俗、飛禽、走獸、花卉、童趣、神話、景物等等。
·20世紀象牙雕刻已較少,更多的用於製作實用小物,如鏡框、麻將牌、把手、杯托、葯稱……等。
宮廷象牙
從康熙時起,被徵到清宮造辦處的牙雕工匠就不斷地創作製造著。這些身懷絕技的匠師,有的來自廣東,有的來自江蘇。當然,他們能做到讓皇帝真正滿意並不容易。因為在清中前期時,皇帝認為蘇、寧、杭、嘉、粵等地的牙雕都有「外造之氣」,粗糙又笨俗,不符合宮廷的口味。皇帝的藝術標准范疇是既要雅秀,又要精巧。這樣,這些工匠在遵照皇室的要求製作時,就得精心構圖,避免廣東牙刻繁復堆砌、刀鋒畢現的缺陷。他們在牙雕中糅進畫風和竹刻技巧,使作品較之北方渾朴簡練的風格,則顯得雍容精細;較之南派的繁復堆砌的雕刻工法,又顯得清秀典雅、細致簡潔。有些工匠因為設計、雕刻都得到皇帝的賞識,所以能夠得到皇帝的格外恩准,在作品上刻上他自己的款識。如黃振效刻的「漁家樂」筆筒和「雲龍紋火鏈套」,李爵祿刻的小方盒,陳祖璋等人刻的「月曼清游冊」等。這些作品以嫻熟的刀法、精細的雕琢,賦予作品以挺秀清新的姿彩,顯示出種種自然清逸的雅韻和技師們敏智的才幹。
㈡ 象牙球是用什麼製成的有升值價值嗎
象牙球使用猛獁象牙製造的,但是現在由於猛獁象牙已經不允許售賣了,所以說也出現了不少仿造的象牙的材質。如果是真的猛獁象牙製作的象牙球肯定是有升值價值的。因為猛獁象牙現在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猛獁象牙其實也算是一種化石,猛獁早就已經滅絕了,它們的象牙形成為化石以後就被雕刻成為工藝品。
如果這個雕刻是大師完成的,在象牙球上面有大師的印章,那麼這個象牙球的價值肯定也是非常昂貴的。而且如果是古代就流傳下來的話,那麼古代的雕刻工藝也會更加值錢。所以說象牙球肯定是有升值價值的,但是一定要確保它是真的猛獁象牙,如果是鹿角這樣的材質的話,可能也就工藝值一點錢,但是鹿角的材質就非常廉價便宜了,這個就沒有太多的升值價值。
當然就算現在象牙球升值了也不要私底下去進行交易,畢竟現在交易象牙是違法的,所以說還是先當作收藏品保存,畢竟它的價值肯定會越來越高的。
㈢ 象牙球雕鬼工球有幾個圓洞,怎麼排列的,以及怎樣雕刻步聚
專業回貼100年 請叫我哪西
㈣ 有哪位大神可以解釋一下牙雕套球的工藝,以及可以生產牙雕套球的機器叫什麼急求~~~~
牙雕套球的工藝:先打磨好一顆象牙球,沿球的徑向方向在象牙球上均勻地打出一些直徑較大的孔;然後把一種特殊的刀具伸入孔中,橫向切割;入各個孔依次進行切割,最終可以球的內層與外層徹底分離;以此類推,將象牙球切割成很多可以獨立轉動的層;將其他層不鏤空的部分依次轉到大孔的位置,從大空伸入刀具進行雕刻,完成內層的加工。
由最內層開始雕刻,每刻好一層就與外層斷開,各層依靠在一條直線上的主軸相連,使得在靜止時,牙雕套球不會塌陷。裡面能鏤雕出很多層,都可以轉動,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珍奇·鬼工毬》中就已經有記載了。
可以生產牙雕套球的機器目前還沒有,這需要高操的技藝才可人工完成。
(4)象牙球如何雕刻的擴展閱讀
牙雕套球製作相當繁復,工藝要求極高。象牙球是用整塊象牙雕刻而成。球內套球,逐層鏤空,每層厚薄均勻,球面刻上精細圖案花 孔,層層都能轉動。配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牙雕球柱和底座,就成為一件完美而別具風格的藝術。
據《格古要論》載,早在宋代就已出現3層套球,時稱「鬼工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廣州牙雕大師翁昭製作的24層牙球和日本的0層的牙球同時參展,人們都以為金獎非日本莫屬;中國代表要求把兩個牙球放到沸水裡泡煮,結果日本牙球四分五裂,而廣州牙球則完好無損,原來日本牙球是用膠水拼接粘合的,而廣州牙球是用整塊象牙雕成的。
㈤ 中國雕刻藝術,怎樣做象牙球的內球會自轉
用鉤刀向抄內切圓,這就是襲一切的技巧。先用鐵勺在球上挖14個圓錐體,外表看是14個圓洞。用平鉤刀柄按在圓洞的邊沿,鉤刀插在象牙洞內轉一圈。再在其他球洞中同樣位置切一個圈,內層就會剝落。7,8層只有4cm直徑。一般是25-34層。最高記錄是超群象牙世家的陳易為的65層。牙球,木球,玉球工藝是通用的,沒什麼神秘。你去參觀就會有更直觀的認識。
㈥ 象牙球是怎麼雕琢的
暈,怎麼可能這么雕啊
就是整塊的象牙,從外到里雕刻而成
這就是雕刻技師的技術所在
像象牙這樣的稀有材料怎麼可能像你說的這么來啊
㈦ 牙雕的牙雕技法
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風格
清代象牙雕刻技法完備,手法多樣,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運用。 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體的層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後層次關系和半立體效果。浮雕是一種應用范圍較廣的造型形式,有淺浮雕與高浮雕之分。淺浮雕是陽紋雕刻低於高浮雕而又高於薄地陽文雕刻法,屬於平面雕刻,但具有明顯的層次感,大多數的象牙雕刻都有運用此法。高浮雕,是介於圓雕和平面雕之間,屬一種半立體的雕刻形式,具有較強的空間感。如牙雕漁樵圖筆筒,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漁樵、牧童,畫面呈立體形於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明清以來,竹刻藝術極其繁榮,竹刻技法被較多地運用於牙雕工藝,再加上部分名竹藝人加入牙雕工藝之中,更加豐富了牙雕工藝的技術。如竹刻的毛雕法被運用到牙雕工藝,朱家*先生認為明代象牙器物,如文具、酒籌等,畫上雕刻文字,圖畫多用毛雕法。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歲寒三友」紋筆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蘭、石,陰紋細刻如毫發,畫面緊湊而不擁擠。又刻行楷七言詩一首:「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白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間」,充滿著文人味。而「松蔭策杖圖」筆筒則仿竹雕鏟地法,將花紋以外的颳去,使主紋微微高於平面然後在上面作雕飾,這種刻法被稱為薄地陽文、「減底法」。這屬於陽刻但又結合陰刻的技法完成。例如刻人物時,先以此法作出輪廓,再在輪廓面上以陽刻的手法刻出面目等。
早在元代時,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在平板材料上按設計圖樣進行拉花鏤刻,再結合浮雕手法進行雕刻,形成剔透玲瓏之美。透雕成熟為鏤雕的重現基定了基礎。 一般要綜合運用拔鏤,透雕技法才可實現。鏤雕的技法宋代已有,適合於象牙球的雕刻,象牙球古稱「鬼工球」,乾隆時期象牙球已發展到鏤雕十三層了。鏤雕工藝極其復雜,需要藝人有著高超的技術與素質才能完成。製作象牙球工序:先經鋸工開料,次由車工車成圓球,再車成里外自由轉動的若干層,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層雕刻花紋,鑿工把里層逐層鑿成精細的各種圖案,最後轉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為成品。牙球工藝在清代獲得了大發展,這種技藝發端於廣州,是廣州象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
至清代,鏤空雕不僅僅用於象牙球的加工與製作,還被廣泛運用於其他牙雕擺件的裝飾。而同時,鏤雕與浮雕結合運用,成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徵。如這件鏤雕方盒,蓋及盒四邊鏤雕透空錦地,中間開光部分,浮雕人物花卉紋飾。底板由極薄的牙片鑲上,四足上飾有獸面紋,既具有富麗華貴的氣質,又體現出雅逸清新的風貌,非名匠數月之功不能完成。
清代,牙雕工藝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備,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漸走向繁復的趨向。製作裝飾精細而略帶瑣碎,這是清代牙雕工藝的總體趨向,雖雕工精細華麗,但又略帶繁雜,發展至近代尤為突出。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層組成寶塔形,頂端為圓鈕形式屋頂,揭蓋為空腔,兩側各附一獸首銜環耳,內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銀絲底座。瓶圓身透雕六層,除三層為暗八仙花紋外,其餘數層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羅漢等,人物多達百餘人,神情動態,皆不相同,在每層主紋之間,以回紋、菱形紋或蓮瓣紋間隔,使畫面層次逐漸厚重。 另有一項獨特的技藝——象牙編織,在清代獲得較大的發展,它是將象牙劈絲,磨光後再行編織而成作品。象牙劈絲技藝,在漢代就有,從此一直沒有間斷過。劈絲是編織中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它利用象牙細紋的紋理和具有韌性的特點,將象牙浸泡在特製的葯液中,待其軟化後,劈成厚薄寬窄均勻的薄片,牙片薄弱如紙,呈半透明狀,再將牙片打磨光滑呈現出潔白光澤,再行編織,品種有象牙席、宮扇等。由於氣候條件的限制,北方很少採用這項技術,廣州遂成為象牙編織的主要生產地。此項技術耗工費時,製作難度極大製成品價值相當昂貴。至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於它的製作勞民傷財,而其功用只是為了奢侈鬥富,乃下令禁止製作牙絲製品,從此,這項工藝逐步衰落,直到失傳。象牙具有良好的恆溫性能,比起竹,草等材料製成的席小,更為涼爽宜人。象牙編織席,現存世二張,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㈧ 象牙多層球的製作方法
象牙球則是廣州象牙雕刻的招牌絕活。象牙球一般是用整塊象牙雕刻而成,少專數因為直徑不屬夠長,也有拼接的。球內套球,逐層鏤空,每層厚薄均勻,球面刻上精細圖案花紋,層層都能轉動。配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牙雕球柱和底座,就成為一件完美而別具風格的藝術品。
象牙球的製作工藝一直被視為行業秘密。將表面打出十幾個孔眼的象牙球抵在高速旋轉的鑽頭上,眼睛專注地盯著內層,手指巧妙用勁轉動球體,細膩潔白的粉末頓時彌漫在空氣中。他從最裏層的小球開始勾勒,手時推時拉,一點點地分離內層。記者睜大了眼睛盯了10分鍾,發現他的手指似乎一直小心翼翼地在原地打轉。「要讓一個20層的牙球『活』起來,至少花費一年時間,每一步都是精工細作。」內層分離後,還要由另一名工匠在牙球的外層和每一內頁上雕出細膩的花紋,再對成形作品進行拋光。
㈨ 象牙球製作工藝出自哪裡是從什麼時期開始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