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希臘的雕刻藝術有什麼特點

希臘的雕刻藝術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16 14:51:23

㈠ 什麼是希臘化雕刻有什麼特點

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0年在希臘歷史上是希臘化時期,這個時期的雕刻被稱為希專臘化雕刻。亞歷屬山大大帝建立的埃及亞歷山大城,小亞細亞的帕加馬王國和希臘本土的一些島嶼是這個時期希臘世界的藝術中心。代表性作品有《挑刺少年》,《老婦人》,《高盧人及其妻》,《拉奧孔群像》等。尤其應該提到的是在希臘薩莫色勒斯島發現的《勝利女神》和米洛島發現的《米洛的維納斯》。這兩件作品和其他大量希臘雕刻精品都保存在巴黎的盧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等地,對它們的鑒賞分析文章難以記數。

㈡ 古希臘雕刻的特點

古希臘雕塑的特點
總體特徵: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朴的、回強答調共性的、典雅精緻的,一句話概括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古希臘雕塑的主要發展階段
(一)邁錫尼工藝雕塑
邁錫尼城位於希臘半島南端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部。發生於這個地區的文化因邁錫尼城而得名,史稱「邁錫尼文化」,成為克里特文化之後的又一重要文化。
(二)希臘雕塑藝術
由於北方蠻族南下毀滅了克里特和邁錫尼的文明,希臘人被迫重新創造自己的文明。希臘文明主要表現在希臘神話、建築和雕刻上。

㈢ 古希臘雕塑的基本特點、風格發展及其貢獻

希臘雕塑是理想主義的、簡朴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緻的,用外在的形式表現內在的力量,西方美術崇尚的典範模式可以說都是從古希臘開始的。

古希臘悠久的神話傳說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源泉,也是古希臘雕塑的題材,是希臘人對自然與社會的美麗幻想,他們相信神與人具有同樣的形體與性格,因此,古希臘雕塑參照人的形象來塑造神的形象,並賦予其更為理想更為完美的藝術形式。

古代希臘雕塑的形成、發展與其社會歷史、民族特點、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城邦國家的奴隸主民主政體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城邦國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壯的體格和完美的靈魂,成為古代希臘理想美的典範。

希臘神話是希臘藝術的土壤,它包含著人類對自然奧秘的理性思索、孕育著歷史和哲學觀念的萌芽。希臘的藝術家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創造出古代世界最傑出的人體藝術,給人類文化寶庫留下了最珍貴的遺產。

古代希臘雕塑對歐洲藝術的影響,那就是一種對於我們自身的認可、贊賞和愛。古代希臘藝術的黃金時代遺留給我們的人體藝術,作為美的典範,是其他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民族都無法企及的。古代希臘的人體雕像不僅形式完美,而且能充分表達出藝術家的思想感情。

(3)希臘的雕刻藝術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擲鐵餅者

米隆的《擲鐵餅者》 原作已佚,現為復製品。雕像選取運動員投擲鐵餅過程中的瞬間動作,這正是鐵餅出手前一系列瞬間萬變動作中的暫時恆定狀態,運動員右手握鐵餅擺到最高點。

全身重心落在右腳上,左腳趾反貼地面,膝部彎曲成鈍角,整個形體有產生一種緊張的爆發力和彈力的感覺。形體造型是緊張的,然而在整體結構處理上,以及頭部的表情上,卻給人以沉著平穩的印象,這正是古典主義風格所追求的。

雅典娜神像

雅典娜為雅典城的守護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原作為巴底農神廟大殿的主像,全身高達13米,用銀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鑲嵌著象牙與黃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國時代被毀壞。這里介紹的是大理石小型摹製品。

在這件女神鵰像中,她頭戴戰盔,身著希臘式連衣長裙,護胸和甲胄上裝飾有蛇形飾邊和人頭像;她裸露雙臂,透過薄衣裙可隱見豐艷健美而有力量的身體。

衣裙褶紋和飾物造成橫豎線條的疏密變化美;她的手勢動作可能是執長矛和托物,整個形象富有女性的溫柔和充滿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絕少神性,這表明希臘化時期藝術已走向世俗化。

㈣ 古希臘雕塑有什麼特點

總體特徵: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朴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緻的,一句話概括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在整個西方美術傳統中,古希臘雕塑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朴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緻的,用外在的形式表現內在的力量,西方美術崇尚的典範模式可以說都是從古希臘開始的。

古希臘悠久的神話傳說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源泉,也是古希臘雕塑的題材,是希臘人對自然與社會的美麗幻想,他們相信神與人具有同樣的形體與性格,因此,古希臘雕塑參照人的形象來塑造神的形象,並賦予其更為理想更為完美的藝術形式。

(4)希臘的雕刻藝術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古希臘的雕塑:

古希臘人從埃及人那裡學到了製作青銅鑄像、雕刻石像和用石料進行建築的工藝,從拙劣的模仿到創造出自己獨特風格的高超藝術作品,只用了100多年。

此後雕塑成為古希臘人最卓越的成就之一。希臘雕塑的成功建立在他們對人身體結構和動作形態的細致觀察與研究的基礎上,到公元前6世紀末,他們已經製作出了栩栩如生的雕像,比埃及人的作品更加生動而真實。

這時期的男子雕像自是如出一轍,幾乎全都是直立、左腿前伸,兩臂垂在身旁,兩手握拳,頭發梳成辮式垂在頸部兩邊的樣子。由於希臘人特有的宗教觀點,即認為不著衣裝的人體更能表現人與神的完美,所以這些表現青年男子的塑像一般都用裸體的方式來表現,並被希臘人稱為「阿波羅」。

同樣是為了表現裸體的神聖感,這時期的女性雕塑都是穿著衣服的。古風時代的雕像不論身份背景,面部表情總是呈現出一種千篇一律的永恆微笑,並被後人稱為「古風式微笑」。

㈤ 希臘化時期的藝術有什麼特點

一、古希臘藝術發展歷程和古希臘的歷史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一般分為四個階段,有關各個階段的分期以及相關的特點解釋如下:
1、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8世紀);
2、古風時期(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
3、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
4、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前1世紀)。
二、有關各個時期的特點解釋如下:
1、荷馬時期
這個時代的史料匱乏,很難得到有效的信息,只能由出土文物加以判斷。在希臘世界各地,都有帶幾何風格花紋裝飾的陶器出土。這些紋飾遍布陶器表面,包括幾何狀的線性紋、鳥獸紋和人行紋,大多數的殉葬陶瓶是表現葬禮、或者死者的英勇的場面,有些描繪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這個時期為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古風時期
古希臘和東方世界的頻繁交流使得該時期的古希臘藝術深受東方世界藝術的影響,古風後期,古希臘藝術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建築材質上,石質逐漸取代木質材料。雕刻藝術上,為了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人物造型上常採用微笑姿態,被稱為「古風的微笑」。同時,在寫實技巧上古希臘的雕刻家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瓶畫繪畫上,黑繪風格和紅繪風格相繼出現。
3、古典時期
一般把古典時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古典初期(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50年)、古典中期(公元前450年-公元前410年)、古典晚期(公元前4世紀)。
建築上,這個時期著名的神廟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百都斯的赫拉神廟、雅典的帕特農神廟等相繼開建。公元前4世紀產生了三大柱式中的最後一種柱式--科林斯柱式。雕刻上,名家輩出,菲底亞斯、波留克列特斯等諸多雕刻名家給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作。繪畫上,形成兩個主要的畫派:昔克翁畫派和雅典畫派,透視等技巧亦取得不小的進步。瓶繪中的紅繪風格技法進一步發展,更產生了白底彩繪技法。
4、希臘化時期
這個時期,東方地區的古老文明和古希臘藝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藝術從服務公共社會轉向服務王公貴族。小亞細亞的帕加馬成為希臘藝術的中心。城市建設頗受重視,城市中心有原先的神廟變成貿易廣場。雕刻藝術開始在各地繁盛起來,由之產生了諸多地域學派:希臘本土、亞歷山大里亞、帕加馬、羅德斯等學派。建於公元前2世紀的帕加馬宙斯祭壇有著精美的浮雕。繪畫上,裝飾性質的壁畫和獨副繪畫都很發達。

㈥ 希臘化時期雕刻的特點

古希臘雕塑的特點
總體特徵: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朴的、強調共版性的、典雅精緻權的,一句話概括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你可以參考這里http://ke..com/view/865151.htm

㈦ 希臘化時期雕塑有什麼樣的特點

大約在5000年前,西方文明在希臘誕生。而希臘化時期則是指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1世紀這段時間。相對於古典時期來說,希臘化時期的雕刻風格更加的多樣化。

三、地區差異日漸明顯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希臘各地的雕塑風格開始出現風化。埃及地區主要以市井中的世俗人物為表現對象,比如漁夫、流浪漢、醉漢等。在藝術創作上,他們依然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但其自身悠久且醇厚的文化傳統在此時開始顯現。而在小亞細亞地區,他們的雕刻風格則是希臘雕塑的發揚。他們的題材以戰爭為主,以雕塑中人體緊張的肌肉、誇張的姿態來體現戰爭的殘酷與其帶給民眾的痛苦。

西方藝術的典範風格、莊重的品格以及其嚴謹認真的寫實精神,都來源於希臘。數百年來,這種藝術氣息滋養著西方藝術的生生不息。古希臘雕塑的藝術源泉是其悠久的神話傳說,那是古希臘人對自然與社會的美好期盼,他們一直認為且相信,神是與人一樣的,都具有真實的形體與性格。所以,他們以人為參照物來塑造他們心目中的神,並將他們的美好願望以藝術的形式賦予雕塑。

㈧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有什麼特點

古希臘雕刻十分重視形象的整體不可分割性,人體各部分都充分發揮出造型特性 ,力求表現形內象的內容在生命。所以盡管形體殘缺,但每一個部分都蘊含著生命不息的精神,就是說,雕像的殘片也是有生命的活物,觀賞者可以通過可視部分的動作姿態聯想殘缺的部分,從而獲得完美的審美感受。雕刻家運用高超的雕刻語言,真實而細膩地刻畫了透過女神衣褶隱現出來的豐滿、柔美的肉體。雕刻採用不同的曲線變化造型:坐立女神,松軟的連衣裙由於肉體的起伏而形成橫豎疏密的變化,豐滿的酥胸和乳峰處上平下褶,束腰向下揉褶繁復 ,從整體看疏密變化有致;躺卧的女神袒胸露出圓渾柔軟的肌膚,身體的動勢顯出優美的體形和波浪式的衣紋曲線疏密節奏的流動,既平穩又柔和。用詩人海浬的話來說,希臘雕像上的衣紋是身體動勢的多音反響。作為雅典衛城重建和雕刻的藝術總監,菲狄亞斯是否親自動手創作這組浮雕,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這是在他指導下完成的,三女神的塑造體現了菲狄亞斯的藝術風格。

㈨ 希臘雕塑與中國雕塑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於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於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於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並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佔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築(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並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們和古希臘那種以人為範本的真實自然的神象有所區別,在欣賞時需要了解經規儀軌的種種規定,如佛象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等,否則很容易認為比例不準確,解剖有錯誤而加以否定。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紀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繪畫之前的西漢時代偶有創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賞教材都有介紹的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此外,東漢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現存的古代紀念性雕刻,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於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於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於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於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於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庄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誇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聖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築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於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於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後,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後,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幹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並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後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麼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這種特點,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漢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麥積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晉祠宋塑侍女,大同下華嚴寺遼塑菩薩、平遙雙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羅漢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見到。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製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准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於為適履而削足。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發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像,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准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准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於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於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准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准確,質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准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准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誇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准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捨,有所誇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徵,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採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於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岩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並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築感,例如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傑出代表。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准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准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於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更多品嘗的餘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並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庄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徵,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庄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後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風格比較接近前一系統,卻少有後一系統的風格特徵。希臘古風時期的古拙是藝術技巧幼稚階段的自然產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風格。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難於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理解的,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總有障礙。這就需要提高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從根本上來認識中國藝術,否則欣賞也好,創作也好,都很難進入堂奧。
九、中國古代雕塑遺產大量屬於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規儀軌,形成自己的特點。佛教美術源於古代印度,中國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羅、馬土臘和芨多等地區與時代的佛教雕塑。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而印度犍陀羅佛像受到希臘化時期的古典雕刻影響,它們也有個雕塑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因此,在欣賞中國古代佛像時,適當對照希臘、印度的古代雕刻進行比較,有助於加深認識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區別。同時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經規儀軌。上文提到的佛像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就出自經規儀軌。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徵,兩耳垂肩、手長過膝而外,又如螺發紺青相、頂上肉髻相(不是普通發髻)、眉間的毫相等等可以通過造型藝術加以表現的相好,在雕塑時都必須嚴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上述各種特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古代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於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當許多中國人奔赴西方學習雕塑時,西方雕塑家也來中國借鑒中國古代雕塑。有位美國雕塑家曾對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塑系學生說過:「你們不要捧著金飯碗要飯。」這句話是我當雕塑史研究生時親耳聽到的,我把它當作一顆定心丸擺在本文的結尾,送給對中國古代雕塑的「好在哪裡」尚有懷疑,不敢在欣賞課中理直氣壯教學的同行,但願有點用處。

㈩ 古希臘雕像的特點是什麼

古希臘雕塑
概述
在整個西方美術傳統中,古希臘雕塑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術崇尚的典範模式,莊重的藝術品格和嚴謹的寫實精神,可以說都是從古希臘開始的。多年來,這種藝術精髓曾滋潤著西方美術生生不息。古希臘悠久的神話傳說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源泉。希臘神話是希臘人對自然與社會的美麗幻想,他們相信神與人具有同樣的形體與性格,因此,古希臘雕塑參照人的形象來塑造神的形象,並賦予其更為理想更為完美的藝術形式。
古希臘雕塑的特點
總體特徵: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朴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緻的,一句話概括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古希臘雕塑的主要發展階段
(一)邁錫尼工藝雕塑
邁錫尼城位於希臘半島南端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部。發生於這個地區的文化因邁錫尼城而得名,史稱「邁錫尼文化」,成為克里特文化之後的又一重要文化。
(二)希臘雕塑藝術
由於北方蠻族南下毀滅了克里特和邁錫尼的文明,希臘人被迫重新創造自己的文明。希臘文明主要表現在希臘神話、建築和雕刻上。
希臘雕塑分4個時期,即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8世紀),因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而得名;古風時期(公元前750年—6世紀末),因這時期的雕刻藝術呈古樸稚拙的風格而得名;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下半期—334年),指希波戰爭結束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開始東侵;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34年—30年),指羅馬滅亡埃及托勒密王朝這一歷史時期。
1、荷馬時期?希臘神話——古希臘雕塑的源泉
2、古風時期的雕塑
人體雕刻藝術是古希臘雕刻藝術之冠。
古風時期的男子人像雕刻主要是青年全身裸體立像,希臘人稱為「庫羅斯」(意為「小夥子」)。這些雕像在人體比例和肌肉質感方面都接近真實的人體,面部表情開始生動起來,現出笑容。不管何種身份和職業的人物都用這種微笑表現,成為當時統一的時代風格,後人稱之為「古風式微笑」。
3、希臘過渡時期雕塑
由古風發展到古典時期中間有一個過渡時期,指公元前5世紀前半期。產生了偉大的悲劇藝術。在雕刻藝術中出現了戰斗,歌頌英雄業績的主題,無論是表現神話還是現實題材都與古風時代作品不同,與「古風式微笑」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具有時代精神的嚴謹風格:從靜態的姿勢轉向力求表現運動甚至激烈動作;從過去只表現人物的正面發展到表現人物的多種方面。雕刻的技巧更加熟練,逐漸形成一種比例勻稱、結構准確、形體明晰的「團塊」體系。
4、希臘古典時期的雕塑藝術
雅典自公元前5世紀中葉進入了「伯里克利斯的繁榮新時代」。
希臘藝術進入最繁榮的時期。
古希臘雕刻進入古典時期後出現了新的繁榮,雕刻家們進行新的探索和創造,突破古風程式,試圖在人體直立的基礎上將人體的重心移至一足,使另一足自然地表現出一些動態,以表現現實生活中人物的各種運動感。這是古代藝術家美學觀的新發展,意味著雕刻家對人與人體美的認識的提高。這時期創造的作品更接近現實的完美人體。
5、希臘化時期雕塑藝術
希臘化時期一般指公元前334—30年,又稱希臘主義時期。
同古典時期雕塑相比,希臘化時期的藝術風格多樣,既有同古典藝術接近的風格,如《米羅島維納斯》等一系列維納斯雕像,也有體現這一時期生死搏鬥、美醜相爭的時代精神、摻入悲劇性風格的《拉奧孔》等。希臘化時期的雕塑藝術由於希臘本土雕塑傳統深厚,依然成為希臘雕刻藝術的中心。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