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好的葫蘆怎麼打磨
A. 雕刻前,葫蘆怎麼處理
工藝葫蘆的後加工最重要的製作環節有四個。
一是及時刮皮
葫蘆採摘下來開模之後,要及時刮掉表皮,葫蘆表皮有蠟質保水,不刮掉表皮葫蘆難於乾燥。葫蘆採摘後含水量很大,不快速乾燥容易發霉腐爛,刮皮是很專業的技能,要颳得均勻,颳得到位,還要熟練,不能刮傷葫蘆內皮和木質部。
二是去瓤
葫蘆瓤內含水量很高,最容易發霉腐爛,葫蘆採摘後要及時去瓤,把葫蘆放在水池裡泡5-7天,葫蘆瓤發酵後,取出後開口甩掉瓤子,及時涼曬乾燥。
三是作畫
工藝葫蘆作畫有掐花、燙花、雕刻、繪畫和范制5種加工工藝。
掐花是中國一絕,用掐花刀在葫蘆表面掐出凹形紋路圖畫來,不能掐傷葫蘆表皮,其加工工藝獨特無雙,表現形式古雅生動,適合手持把玩觀賞。
燙花是比較普遍的加工工藝,同竹木燙花工藝相仿,用電烙鐵在葫蘆表面燙出黑色的線條紋路圖畫,多表現水墨畫風格的畫面,適合擺放觀賞。
雕刻和繪畫都是傳統的加工工藝,把葫蘆作為創作載體在葫蘆上雕刻出各種圖畫,繪畫的圖畫很多,各種人物動物、花鳥魚蟲,山水風景都可以畫。
四是鑲口做蓋兒
葫蘆作畫加工之後最後要鑲口做蓋兒,葫蘆作為工藝觀賞器皿要有一個精美漂亮的鑲口和蓋兒,一般有象牙口、玉石口、金銀口等,也有用銅、紅木、樹脂、塑料等一般材料做口的。蓋兒的材料同口材料類同,只是蓋兒的精美外觀設計要同葫蘆本身的檔次、風格相匹配協調,使葫蘆風格渾然一體,具有畫龍點睛的玲瓏妙筆。
B. 雕刻葫蘆用什麼工具
懷中揣四種手段各不同
一把冬蟲葫蘆,可手中把玩、懷揣的寵物,在它大體功能性的造型之外,還有諸多錦上添花的美化手段,計有印、刻、砑、燙等各種裝飾形式與手段。
「印模屬於印的范圍。待葫蘆長成印上花紋,形成浮雕,一般設計在葫蘆通體,四周布滿花紋,八卦圖、五福捧壽、雲龍、太師少保、三陽開泰、合和如意、四季花開、人物故事等。印花工藝多用於蟈蟈葫蘆,因其身長便於印模,黑蟲與金鍾印花葫蘆較少。」
「刻,用牛角或瑪瑙刻成器具,按葫蘆圓體隨勢刻畫,線條流利,形體簡練,多為花草、魚類及戲曲人物故事。秋後,很多山東聊城等地的農民帶著自種自刻的扁圓葫蘆來津出售,物美價廉,多用於晚秋蟈蟈飼養之用。」
「砑,砑花是匏葫的特殊製作工藝,創制於北京。在清道光年間,北京有徐某獨善其藝,所作如天生成。天津近代有陳錦堂老藝人,為砑花工藝高手,他構思高雅,布局疏密有致,手法精細,每件作品如同浮雕國畫,題材為山水、花鳥等,還有的用畫師劉奎齡的稿子,更加絕妙名貴。砑花的製法是將葫蘆表層硬皮輕度軟化,之後用不同角度的瑪瑙砑子為工具,在已定稿葫蘆身上砑制出點、線、面,凸於平面,力輕則砑不凸出,力重則劃破表面面線,完全靠手感力度進行創制。」
「燙,燙面也稱火筆,老法以自製火香,製成如手指粗的燃香,中心插入鋼針以為筆頭,點燃之後導熱至銅針,用以燙畫圖案。現代以電烙鐵代替,但燙染效果,遠不及舊法理想。陳錦堂擅長這種藝法,所燙雲龍後人無人可比。現代有姓曹的和王殿華所燙山水、人物也為藏家珍藏。」
「漆,舊時天津大漆葫蘆,顏色絳紅,晶瑩可愛,匏體經漆之後,堅固耐用,它也同於古樂器,在美化音色方面,也會起到良好效果,也有雕與描金工藝,更為罕見。」
「以上是葫蘆『身兒』的各種裝飾形式與手段。此外還有一個關鍵部件即起到音孔作用的蒙心。蒙心在口蓋之上,蟈蟈類葫蘆口上加瓢蓋,上有五孔或者七孔,是為音孔,個別也是平蒙心者。蒙心的規格有高、平之分,全依個人愛好來決定。蒙心的製作,不拘何種材質,都要求精細而堅固,線面排列勻稱細密,一隻優質細工的蒙心,也是一種高級的微雕特種工藝品。我曾經見過一套八種類別蒙心,材質有牙、玉、翠、椰殼等,題材分別為西遊記等全系人物故事,都是高體微雕,而且每件作品帶動,堪稱巧奪天工的絕妙作品。」
「天津刻制蒙心高手,為八十高齡的李如柏老藝人,他所刻制蒙心,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精,雖然是傳統題材,時創新意。常見刻制內容二龍戲珠、龍鳳呈祥、五福捧壽、海八怪、暗八仙、番八寶等吉祥圖案。帶動是他的拿手特色,所謂帶動是方寸之間的小天地,把立體物以套刻方法,可以在蒙心中間活動,更顯構思巧妙,手法精確,絕不能掉出蒙心。帶動主體物的數目,要依題材與規格而定,通常由一動至二十動。如九動松鶴延年蒙心,在圓徑三厘米,高二厘米的蒙心上,以九隻動態仙鶴飛翔蒼松之間,生趣盎然,絕妙至極。其他還有絲瓜蝴蝶、游龍戲水等諸多樣式。此外還有高圓雕,多用透雕方法,題材有纏枝牡丹、八仙祝壽、教五子等。教五子為牙透雕雞籠,內雕一隻公雞五隻小雞,形狀如同米粒,其規格為底圓徑三厘米,高四厘米,可謂絕妙構思。」
冬蟲葫蘆歷史由來已久
天津距離北京比較近,又是近代商業城市,市井文化發達,葫蘆種植與形成都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天津種植冬蟲葫蘆,起於清末民初,集中近郊西梁咀子一帶,此地土質肥沃,又有運河之水的灌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比較著名的種植戶有宣家、李六、王庚、蕭扯子等數家,還有非專業以自娛性質的長春堂張家、振德黃家。各家之中都有獨到的種植方法與造型特點,至今仍影響與啟發當代的種植專業戶。宣家葫蘆瓦模精細,造型俏麗,李六瓦模拙樸,比較而言,有文武之別,這兩家通力合作,取長補短,其中有一形制為「兩大堆」的,音韻鏗鏘,迴音悠揚,頗受玩家青睞,究其原因乃是兩家的合種。李六種植中小有走模變形,收獲的季節,兩家按成品各分一堆,「兩大堆」名由此而來,此並非指形制而言。長春堂的葫蘆以瓦模凸花見長,多系蟈蟈葫蘆,是仿北京官模的繼承和發展。
一片一片綠心葉一個一個小葫蘆
一片碧綠的葉,一棵彎彎的藤,藤上星星點點出現幾個小葫蘆,當夏天到來的時候,從遠處一眼望去,綠油油的一片望不到邊。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葫蘆,它裡面古老的歷史和故事就像葫蘆籽一樣多得數也數不完。
這里就是天津市工藝葫蘆協會會長張才日種植葫蘆的地方,他向記者更細致地講述了自己種植葫蘆和收藏葫蘆的故事。
種植葫蘆的開始
「我從十來歲開始種植葫蘆,那時候,我住在天津市河北區王串場22段,平房前面有一大片空地,我開始在上面灑籽種葫蘆。最初我只是單純地種普通的瓢葫蘆,每天為他們施肥、澆水,經過一番辛苦的栽種後,看著藤子上一個接一個的小葫蘆,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悅。」
工藝葫蘆搞創新
「當時養蟈蟈的葫蘆價格很昂貴,是一般平民家庭難以承受的,所以我突發奇想,自己種葫蘆。我很喜歡形狀另類的工藝葫蘆,這種絕活是讓葫蘆在特殊模具里生長出來。我嘗試著找一塊木頭,銼成「棒子」形狀。開始,我發明用紙做模具,先用紙將刻好的木頭包裹好,一層摞一層,共有幾十層厚,將裡面的木頭從上面抽出來,把剛剛成型的小葫蘆放在紙模里,每天看著它慢慢成長,每當這個時候心裡有一種成就感。不久,我發現紙模的弊端,葫蘆裡面會往外面滲水,一點一點將紙模洇濕、炸開。於是,我改進工藝,在模具外面用三層布包裹,最終成功種植出第一代工藝葫蘆。後來我研究在葫蘆上雕刻精美的花紋,模具材質更新為石膏,這種石膏模很結實、耐用,而且成本很低,經濟劃算。」
「據我了解,從清朝開始宮廷有人做工藝葫蘆,樣子很漂亮,因為模具是木頭手工雕刻而成,所以造價很高,我想把古代的這種傳統工藝延續下來,所以我開始摸索仿製清代的工藝葫蘆。」
「鼻煙壺是工藝葫蘆的一種,小巧的葫蘆為上乘。鼻煙壺的模子需要用石頭來雕刻,我選好石頭後,用小刀在上面一點一點雕刻花紋。時而雕刻一朵朵小花,時而雕刻精美的文字,這很考驗一個人的耐力和耐心。包裝後的石頭上面帶有精美的圖案,然後用兩個半圓的石膏包裹在外面,石膏晾乾後,石膏內壁會出現精美的花紋。將這兩半石膏合上,裡面倒上膠,膠干後,膠的外層就出現和石膏內壁相同的花紋。最後,外壁帶花紋的膠模外面再裹上一層石膏,精美的圖案神奇般復制到這層石膏的內壁上,這個石膏就是葫蘆的模子。將小葫蘆放在模子里,克隆出形狀、圖案和模子一樣的葫蘆。」
C. 雕刻葫蘆用什麼工具.
專用雕刻工具都是成套的,每盒一套。
一套雕刻工具最便宜的一百多元(15件左右)
雕刻葫蘆(還有烙燙畫葫蘆)
1.初學者用鉛筆先在葫蘆上畫底畫
2.用專用雕刻工具分步雕刻
3. 雕刻葫蘆的「刀法」輕於金石,重於微雕;技法能上能下大致與筆雕相同。點、挑、劃、拉、刺、勾……輕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氣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虧一簣。
博寶寶珍商城匯集了多名工藝師雕刻葫蘆精品,多款雕刻葫蘆歡迎到博寶寶珍商城選購.
D. 烙畫葫蘆如何拋光
我國的葫蘆,其中最主要的兩個面目是作為文玩和藝術品而被人們喜聞樂見。文玩,就是帶有高度文化屬性的把玩之物。它特有的一個玩治手段,就是它可以通過把玩,在人手摩挲,體溫,汗水,空氣氧化,時間等等綜合的因素下,使葫蘆外殼表皮形成一種瓷化的光亮潤澤的包漿皮殼。這是文玩葫蘆的通常上光方法。個人圖書館
藝術葫蘆該怎樣上光?
18-05-17 湖心書館 + 關注獻花(2) 收藏
葫蘆作為一種歷史久遠的人文載體,文化吉祥物甚至圖騰,它有很多個身份和側面。有的文化中把它當做崇拜物,有的當做藝術品,有的當做實用器。我們的文化中,葫蘆除了具有無限內涵的民俗特質,更有作為藝術品和文玩的屬性。在所有文化中,葫蘆在我國是被玩賞到極致高度的。
手工盤玩的葫蘆串,帶有人的體溫和靈性,這是最高級的玩法。
我國的葫蘆,其中最主要的兩個面目是作為文玩和藝術品而被人們喜聞樂見。文玩,就是帶有高度文化屬性的把玩之物。它特有的一個玩治手段,就是它可以通過把玩,在人手摩挲,體溫,汗水,空氣氧化,時間等等綜合的因素下,使葫蘆外殼表皮形成一種瓷化的光亮潤澤的包漿皮殼。這是文玩葫蘆的通常上光方法。
仿古上光的酒葫蘆,效果不甚自然
但是也有一些仿古的文玩類葫蘆,為了表面接近人工盤玩的效果,(仿製是可以的,但是仿冒則不可取)這種方法是首先把葫蘆用染料染色,待干後再噴啞光漆。那麼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皮殼洪亮,不怕水濕環境。葫蘆也不容易生蟲。缺點是漆面不能再盤玩,時間長了局部容易掉漆。最主要的問題是葫蘆的上光感覺生硬,沒有人工盤出來的葫蘆特有的那種靈性和溫度感。
我們來說題主所說的'藝術葫蘆'的上光。
藝術葫蘆是指人工烙畫,彩繪和雕刻類葫蘆作品。不同技法種類的葫蘆作品上光方法不盡相同,我們分而談之。
我們看到很多的烙畫作品時間長了容易褪色,小件的烙畫把玩以後褪色得更快。如果把烙畫表面上光,則會增加烙畫的對比度和立體感。同時減少它褪色的利率。方法是把烙畫作品表面噴一層定著液。噴的工具用普通噴壺即可。定著液的配方是木工膠一份,甘油一份,石蠟一份,酒精一份。木工膠加水加熱融化稀釋,再加入其他組分,以微黃透明略沾手為度。少量均勻噴到葫蘆作品上,再用電吹風吹乾,干棉布擦拭即可。
E. 葫蘆怎麼加工
只有幾只葫蘆,自己用小刀刮一下就可以了,可能刮出來不好看了,自己上點漆版會很漂亮的。應該是在葫權蘆剛成熟的時候摘下來,然後去皮曬一段時間的,這樣就會很光滑,放了幾年才刮皮,表面可能會處理不好了。只能上色處理一下了。如果買天然葫蘆,網路--網頁-搜《旺福井》進這個店裡買就可以了,品種很全的!
F. 如何雕刻葫蘆
從雕刻技法的角度去品鑒蘭州刻葫蘆
邱臨俊作於二OO九年十二月(此文乃本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蘭州葫蘆藝術區別於我國其它地域葫蘆藝術的最主要一點,就是重於雕刻,用雕刻技法來體現傳統書畫。這門技藝自清代萌芽至今已過百年。起初,工匠們在沒去皮的葫蘆上用針刻花草,以供自己玩賞。到民國初年,有幾位藝人開始雕刻人物和戲劇臉譜,作為兒童玩具售於街市,此時的作品已經是將葫蘆去皮後雕刻的。時過境遷,目前全甘肅省內葫蘆雕刻者人數約300左右,多集中在我省蘭州市和臨夏州兩地,其中農民占總人數的95%以上。隨著藝人們不斷地摸索創新,其工藝水平在不斷提高,就創作用的工具而言,以最初的只用針刻,發展為現在的用針、刀、針刀並用、甚至使用烙鐵等等,他們雕刻用的工具還是以針為主,也有較少數人只用刻刀雕刻,但由於只用刻刀刻不出很精細的圖案,故至今使用的人少,未成氣候。除了針和刀以外,還有一種是針刀並用刻法,本文主要談談針、刀、針刀並用三種刻法的利弊,以使廣大愛好者從技法的角度深入了解蘭州刻葫蘆藝術。
我們在葫蘆上雕刻美妙絕倫的傳統書畫,是件不容易的事,作畫有畫法,寫字有書法,刻金石有刻法,這么多「法」就是處理細節問題的方法,精湛的刻功能體現無盡變化的細節,有了到位的細節處理才能構築美的整體,才能產生美感,才能有「韻」,如同寫一個漢字,點畫細節的精到是寫好一個字的前提。我們判斷一件刻葫蘆作品的優劣,就要看是刻者是否抓主傳統文化的根本,對細節的問題處理的如何,而不是被外在的華麗、工多、內容繁雜、雕刻內容等所迷惑,這也是欣賞葫蘆藝術作品的唯一標准。
先說說針,舊時刻葫蘆用的針就是平常縫紉、做針線活時用的針,這種針做為最常見的工具,在刻葫蘆上一直使用了很多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用,但縫紉用的針硬度小,刻沒幾下就容易斷尖,很費事,老一代的藝人在雕刻前要事先磨好若干個針,以備雕刻時用。現在用的針都是從五金店買來小麻花鑽頭,把鑽頭的平端磨成針的形狀,然後進行在葫蘆上進行刻劃,鑽頭的材質硬度比縫紉針高,軟硬合適,刻劃時不易斷尖,使用很方便,一個作品下來就磨兩三次就行了。針刻的技法簡單,刻者幾乎不用專業雕刻的底子,加以時日就能掌握,而且刻的速度快,能出產量,目前市場上很多中底檔的葫蘆都是用針雕刻的,這也是蘭州刻葫蘆為什麼被叫做「針劃葫蘆」的原因。
針刻出的線條纖細,可以做到「細如絲」的地步。但針的表現手法單一,針尖的形狀決定了其在線條變化的表現能力有限,比如書法線條要達到古人說的「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的效果,針的刻劃是很難辦到這點的。目前針只適合雕刻某些白描(亦稱線描)圖案和線條變化較少的動物毛發、裝飾紋案等,例如,就拿一幅用白描技法畫的佛像繪畫作品來講,其畫面對線條的走向和弧度要求嚴格,但單個線條的粗細、枯濕、濃淡等的變化較小,這類圖案單用針雕刻是可行的。但在中國藝術中,白描作品在詮釋傳統文化元素方面有很大局限性。在用針雕刻對線條變化有相當復雜要求的傳統國畫線條時,針刻出的線條就顯的十分死板,沒有變化,很「匠氣」。如果要刻一幅水墨畫,人物或者是山水等等,就先要把原畫簡化為白描,把很多富有變化的東西轉化為單一的線,把構成美的元素「簡化」掉了,的這種做法在藝術上是很不可取的,還有,尤其在雕刻中國書法這類極盡變化的線條時,單一用針更是不行,即使用直徑不同的鋼針刻,只能在線條粗細上有些變化,在刻點畫時卻不能准確體現筆畫的細節,沒有細節也就更沒有韻味可言了。所以針刻的缺點就充分的暴露了。
再說說刀,除了用針雕刻葫蘆外,還有少數雕刻者們用刻刀雕刻葫蘆,作品內容也是以傳統國畫為主,刻出的線條粗大,水墨意味濃厚。本地商人們把這類作品叫做「寫意風格」,刻刀的雕刻技法就比鋼針復雜的多,挑、拉、皴等技法能夠表現中國水墨畫和書法的韻味,其表現線條變化、畫面墨色濃淡等細節的能力基本上和毛筆接近,其技法就和「木雕」中的「刀法」類似。但這種刻法用在葫蘆上也暴露了其弱點:因為在葫蘆的表面,一層極薄的硬皮在刻破後露出白色海綿狀物質,這個物質很柔軟,刻刀無法在這里體現木刻的效果,刻出的總體效果感覺不如在木板上雕刻的好,容易把葫蘆搞的比較「臟」。
甘肅刻葫蘆的最大特點,就是刻出圖案的效果要細膩精緻。然刀刻葫蘆的線條粗大,毛糙感強,就失去細的特點,若用刀刻細小的線條就很難,搞微雕基本不可能。可是,針的細節表現力卻有限,雕刻的畫面僅限於一些白描作品,針在表現書法、金石印章等的韻味時更顯得力不從心。針的細節處理能力有限,刀刻線條又太粗,如何讓針和刀取長補短呢?
針刀並用刻法將針和刀的優點進行了互補,仔細觀察一下,在蘭州老一輩名家的傳世葫蘆作品中,比如王德山刻的葫蘆上可以看到:他試圖努力的用針和刀並用的方法來達到毛筆的效果,王德山大師的師傅李文齋先生在創作過程想盡辦法,甚至不惜使用一些化學葯品來進行刻制。這些動機在葫蘆雕刻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前人由於當時社會種種環境的因素,未能全面吸收正宗木刻、板畫、金石等等藝術門類的經驗和知識,作品中還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針和刀並用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先用鋼針打「底稿」,然後用小刻刀(類似木刻刀)進行細節的修飾,以表現「韻味」,這種方法刻出的文字圖案線條圓潤又不失細節之美,而且可以用運於微雕。其實 「刀法」古以有之,在刻者具備了書法、金石等藝術的良好素質後,會自然而然的想辦法把這些流傳了千年的精妙技法用到葫蘆上來。 這種刻法比前面所講的單一用針或刀來的復雜,且難掌握。但藝術的復雜性決定了製作技法的復雜性,復雜的技巧並不是多此一舉,畫蛇添足。這點復雜還是必要的!要創造好的藝術品,掌握嫻熟的、高超的、多變的製作技巧是必須的,正如王羲之書論所雲: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口,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如折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我們雕刻的線條唯有如此才能給作品以生命,才能在作品中准確充分的表現自己的能力,使作品分格獨具,讓人百看不厭。
針刀並用刻法能表現所有的傳統繪畫題材,包括書法、水墨、白描、印章等等,同時且不失甘肅葫蘆「細發」的特點。這將是目前製作「高檔」葫蘆工藝品所採用的主要方法,也是我們這一代葫蘆雕刻者門必須要繼承並發揚的重要方法。
(完)
G. 請問如何加工葫蘆,要詳細加工步驟的.
標題: 肉葫蘆脫水加工
肉葫蘆加工一般選用已坐果15-20天、果高25-30厘米大小、用手指輕掐破果皮的嫩瓜,採收後進行加工。
1)加工設備。葫蘆切條機:目前使用的是日本野州號TK-3型干瓢機,大約每公頃葫蘆配1台切條機即可,每台加工能力均在300-500千克/小時。加工的條寬3-5厘米不限,厚0.6-0.8厘米。晾曬架:可在田邊樹蔭下用木桿搭成晾曬架,架間距離l.3米,架高l,5米左右,架長可隨地形靈活掌握,以方便操作即可。晾曬竿選1.5-2米長的竹竿,每2根1組,可晾曬30根葫蘆條。熏硫棚:用磚塊或土塊砌成,頂棚用厚塑料薄膜或棚布蓋上。每間熏硫棚內寬1.4米,長6米,高1.8米。熏硫棚的多少要根據日加工量來確定,一般每公頃地需要搭兩間熏硫棚。
2)生產工藝。工藝流程:削皮→切條→晾曬→翻曬熏硫→晾曬翻條→熏硫→選條分級→包裝。加工程序:葫蘆條的加工季節,從7月中旬開始到10月中下旬結束,約90天左右,夏季氣溫高、空氣乾燥,晾曬的時間短,立秋後氣候轉涼,晾曬的時間要比夏季加長l倍。因此,必須有足夠的竹竿供備用。清晨開始切條,並隨時將切好的葫蘆條掛竿晾曬,中途要翻竿l一2次,避免葫蘆條與竹竿粘連,以便減輕結合部位長時間受拉,出現「明條」(糖化)而降低品質。經約6小時的晾曬,當葫蘆條外皮發皺時即可移熏硫棚進行1次熏硫,當硫磺燃盡後,即移出棚外再晾曬、翻竿、修邊,約經3-4小時,當葫蘆條稍有捲曲時(含水量20%),再轉入棚內進行二次熏硫。直到次日收條裝入工廠(或加工房)進行整理、分級、包裝。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大雨時或大雨天氣都要停止加工,以防止葫蘆條變黃或沾上泥土。製品的熏硫:為了使葫蘆條漂白消毒故需進行兩次熏硫,硫磺用量標准為每次熏葫蘆干(800條)10千克(乾重)用100克,兩次用量相同,但要避免熏硫過度。質量要求和檢驗包裝:脫水葫蘆條要求顏色白,不允許帶籽、帶果皮、有瘤節、有青筋及斑點等,亞硫酸含量<0.4%,含水量18%,干葫蘆條的長度1級品為200厘米,2級品為100厘米,3級品為30厘米以上。整理檢查對應按上述質量要求分級,並剔除帶核、有瘤節、有果皮、有青筋及斑點的干條,然後將干品分級包裝,每千克紮成一捆,每箱裝15捆(凈重15千克),用兩層聚乙烯塑料作內包裝,分層扎緊袋口後封箱即可入庫待運。
B:
葫蘆的加工
1、題字燙畫
取1份濃硫酸,徐徐倒入4份水中,切不可倒置,用毛筆蘸稀硫酸書寫或繪畫,書寫內容如「恭喜發財」「生日快樂」等,畫的內容從報刊上、火柴盒上。然後放在煤油燈罩上烘烤,馬上顯現出字畫來。溫度越高字跡顏色越深,燙畫十將圖畫描印在葫蘆上,然後用毛筆沿線條描畫,烘烤即成。
2、貼花加工
用T01-14快乾脂膠漆,化工商店有售,在葫蘆的貼花部位(葫蘆的下肚凸處)刷一遍,將貼花紙(如山水花鳥、龍鳳壽星)的正面(印畫的一面)貼於刷漆部位,按平展,20分鍾後揭去貼花紙,美麗的圖案即貼印在葫蘆上面。
3、色彩加工
燒一鍋沸水,加入少許骨膠(木工用膠),待融化後再放入顏料(玫瑰紅、桔黃色),顏色深淺由試驗決定。然後將葫蘆放如鍋中,用木棒上下翻動,使葫蘆著色均勻後撈起瀝水,置席上晾乾,再用白布擦拭,使之光滑明亮、色彩鮮艷。
C:刻葫蘆,顧名思義,指在葫蘆上刻字雕畫,使其成為供人欣賞的葫蘆藝術品。
那麼葫蘆怎麼樣加工才能在葫蘆上面刻畫呢?首先要掌握一套由蒸煮、去皮、漂白、晾曬、賦色等多道工序組成的葫蘆雕刻技術。 最後才確定內容,畫面構思,根據葫蘆的大小結構布局,再施展如烙畫、彩繪、雕刻、刀刻畫等技藝,加工成各式各樣的葫蘆工藝品
H. 雕刻婁空葫蘆怎樣處理更結實
首先問題問挺糾結
雕刻葫蘆題材件材料選擇工具看手工雕 用電工具材料同 同 工具
I. 一般的葫蘆雕刻需要哪些工具刀
懷中揣四種手段各不同
一把冬蟲葫蘆,可手中把玩、懷揣的寵物,在它大體功能性的造型之外,還有諸多錦上添花的美化手段,計有印、刻、砑、燙等各種裝飾形式與手段。
「印模屬於印的范圍。待葫蘆長成印上花紋,形成浮雕,一般設計在葫蘆通體,四周布滿花紋,八卦圖、五福捧壽、雲龍、太師少保、三陽開泰、合和如意、四季花開、人物故事等。印花工藝多用於蟈蟈葫蘆,因其身長便於印模,黑蟲與金鍾印花葫蘆較少。」
「刻,用牛角或瑪瑙刻成器具,按葫蘆圓體隨勢刻畫,線條流利,形體簡練,多為花草、魚類及戲曲人物故事。秋後,很多山東聊城等地的農民帶著自種自刻的扁圓葫蘆來津出售,物美價廉,多用於晚秋蟈蟈飼養之用。」
「砑,砑花是匏葫的特殊製作工藝,創制於北京。在清道光年間,北京有徐某獨善其藝,所作如天生成。天津近代有陳錦堂老藝人,為砑花工藝高手,他構思高雅,布局疏密有致,手法精細,每件作品如同浮雕國畫,題材為山水、花鳥等,還有的用畫師劉奎齡的稿子,更加絕妙名貴。砑花的製法是將葫蘆表層硬皮輕度軟化,之後用不同角度的瑪瑙砑子為工具,在已定稿葫蘆身上砑制出點、線、面,凸於平面,力輕則砑不凸出,力重則劃破表面面線,完全靠手感力度進行創制。」
「燙,燙面也稱火筆,老法以自製火香,製成如手指粗的燃香,中心插入鋼針以為筆頭,點燃之後導熱至銅針,用以燙畫圖案。現代以電烙鐵代替,但燙染效果,遠不及舊法理想。陳錦堂擅長這種藝法,所燙雲龍後人無人可比。現代有姓曹的和王殿華所燙山水、人物也為藏家珍藏。」
「漆,舊時天津大漆葫蘆,顏色絳紅,晶瑩可愛,匏體經漆之後,堅固耐用,它也同於古樂器,在美化音色方面,也會起到良好效果,也有雕與描金工藝,更為罕見。」
「以上是葫蘆『身兒』的各種裝飾形式與手段。此外還有一個關鍵部件即起到音孔作用的蒙心。蒙心在口蓋之上,蟈蟈類葫蘆口上加瓢蓋,上有五孔或者七孔,是為音孔,個別也是平蒙心者。蒙心的規格有高、平之分,全依個人愛好來決定。蒙心的製作,不拘何種材質,都要求精細而堅固,線面排列勻稱細密,一隻優質細工的蒙心,也是一種高級的微雕特種工藝品。我曾經見過一套八種類別蒙心,材質有牙、玉、翠、椰殼等,題材分別為西遊記等全系人物故事,都是高體微雕,而且每件作品帶動,堪稱巧奪天工的絕妙作品。」
「天津刻制蒙心高手,為八十高齡的李如柏老藝人,他所刻制蒙心,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精,雖然是傳統題材,時創新意。常見刻制內容二龍戲珠、龍鳳呈祥、五福捧壽、海八怪、暗八仙、番八寶等吉祥圖案。帶動是他的拿手特色,所謂帶動是方寸之間的小天地,把立體物以套刻方法,可以在蒙心中間活動,更顯構思巧妙,手法精確,絕不能掉出蒙心。帶動主體物的數目,要依題材與規格而定,通常由一動至二十動。如九動松鶴延年蒙心,在圓徑三厘米,高二厘米的蒙心上,以九隻動態仙鶴飛翔蒼松之間,生趣盎然,絕妙至極。其他還有絲瓜蝴蝶、游龍戲水等諸多樣式。此外還有高圓雕,多用透雕方法,題材有纏枝牡丹、八仙祝壽、教五子等。教五子為牙透雕雞籠,內雕一隻公雞五隻小雞,形狀如同米粒,其規格為底圓徑三厘米,高四厘米,可謂絕妙構思。」
冬蟲葫蘆歷史由來已久
天津距離北京比較近,又是近代商業城市,市井文化發達,葫蘆種植與形成都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天津種植冬蟲葫蘆,起於清末民初,集中近郊西梁咀子一帶,此地土質肥沃,又有運河之水的灌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比較著名的種植戶有宣家、李六、王庚、蕭扯子等數家,還有非專業以自娛性質的長春堂張家、振德黃家。各家之中都有獨到的種植方法與造型特點,至今仍影響與啟發當代的種植專業戶。宣家葫蘆瓦模精細,造型俏麗,李六瓦模拙樸,比較而言,有文武之別,這兩家通力合作,取長補短,其中有一形制為「兩大堆」的,音韻鏗鏘,迴音悠揚,頗受玩家青睞,究其原因乃是兩家的合種。李六種植中小有走模變形,收獲的季節,兩家按成品各分一堆,「兩大堆」名由此而來,此並非指形制而言。長春堂的葫蘆以瓦模凸花見長,多系蟈蟈葫蘆,是仿北京官模的繼承和發展。
一片一片綠心葉一個一個小葫蘆
一片碧綠的葉,一棵彎彎的藤,藤上星星點點出現幾個小葫蘆,當夏天到來的時候,從遠處一眼望去,綠油油的一片望不到邊。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葫蘆,它裡面古老的歷史和故事就像葫蘆籽一樣多得數也數不完。
這里就是天津市工藝葫蘆協會會長張才日種植葫蘆的地方,他向記者更細致地講述了自己種植葫蘆和收藏葫蘆的故事。
種植葫蘆的開始
「我從十來歲開始種植葫蘆,那時候,我住在天津市河北區王串場22段,平房前面有一大片空地,我開始在上面灑籽種葫蘆。最初我只是單純地種普通的瓢葫蘆,每天為他們施肥、澆水,經過一番辛苦的栽種後,看著藤子上一個接一個的小葫蘆,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悅。」
工藝葫蘆搞創新
「當時養蟈蟈的葫蘆價格很昂貴,是一般平民家庭難以承受的,所以我突發奇想,自己種葫蘆。我很喜歡形狀另類的工藝葫蘆,這種絕活是讓葫蘆在特殊模具里生長出來。我嘗試著找一塊木頭,銼成「棒子」形狀。開始,我發明用紙做模具,先用紙將刻好的木頭包裹好,一層摞一層,共有幾十層厚,將裡面的木頭從上面抽出來,把剛剛成型的小葫蘆放在紙模里,每天看著它慢慢成長,每當這個時候心裡有一種成就感。不久,我發現紙模的弊端,葫蘆裡面會往外面滲水,一點一點將紙模洇濕、炸開。於是,我改進工藝,在模具外面用三層布包裹,最終成功種植出第一代工藝葫蘆。後來我研究在葫蘆上雕刻精美的花紋,模具材質更新為石膏,這種石膏模很結實、耐用,而且成本很低,經濟劃算。」
「據我了解,從清朝開始宮廷有人做工藝葫蘆,樣子很漂亮,因為模具是木頭手工雕刻而成,所以造價很高,我想把古代的這種傳統工藝延續下來,所以我開始摸索仿製清代的工藝葫蘆。」
「鼻煙壺是工藝葫蘆的一種,小巧的葫蘆為上乘。鼻煙壺的模子需要用石頭來雕刻,我選好石頭後,用小刀在上面一點一點雕刻花紋。時而雕刻一朵朵小花,時而雕刻精美的文字,這很考驗一個人的耐力和耐心。包裝後的石頭上面帶有精美的圖案,然後用兩個半圓的石膏包裹在外面,石膏晾乾後,石膏內壁會出現精美的花紋。將這兩半石膏合上,裡面倒上膠,膠干後,膠的外層就出現和石膏內壁相同的花紋。最後,外壁帶花紋的膠模外面再裹上一層石膏,精美的圖案神奇般復制到這層石膏的內壁上,這個石膏就是葫蘆的模子。將小葫蘆放在模子里,克隆出形狀、圖案和模子一樣的葫蘆。」
J. 葫蘆用刻刀雕刻太硬啦!用什麼方法能處理一下又不傷葫蘆呢
葫蘆·一般都是用電烙鐵烙的,如果要雕刻也可以買電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