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茶葉加工工藝
『壹』 茶葉加工工藝
你做的是綠茶還是紅茶還是烏龍?用的是大葉種還是小葉種?用手工還是機器?揉捻幾次?加熱多少度?請具體說一下你要加工成什麼品種的茶
『貳』 怎樣把一個茶葉的加工工藝保護起來
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叄』 茶葉的生產工藝需要哪些步驟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品茗不僅可以止渴、養生,還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制茶作為茶文化的一部分,也已經超越了其自身的含義。古往今來,以制茶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更是數不勝數,例如各地風格迥異的採茶舞,因而,從這一層面來說,制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藝術。那麼制茶過程大致是這樣的流程: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化、機械化制茶也愈加普及。從機械化程度來看,目前的主要的制茶工藝有三類:手工制茶、半機械半手工制茶和機械制茶。
這里大概介紹了我國綠茶、白茶、黃茶和紅茶的制茶方法,當然要注意的是,不同種類的茶,不僅步驟不一樣,選取的茶葉也有所不同,以上只介紹了制茶步驟罷了。除此以外,還有花茶以及茶飲料的製作。
『肆』 茶葉是怎樣加工的
市場上銷售的茶葉產品種類繁多,按商品茶的分類和加工,我國市場上銷售的茶葉有七類:紅茶、綠茶、花茶、烏龍茶、緊壓茶、普洱茶和黃茶。所有這些茶葉都是用茶樹的鮮葉、嫩芽和嫩枝加工而成,加工方法不同,加工出的茶葉類別也就不同。
1、綠茶加工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
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
2、紅茶加工
紅茶有兩種:一種是條型茶又叫工夫紅茶,包括政和工夫和坦洋工夫;一種是紅碎茶。分為4個工序:萎凋、揉捻、發酵和乾燥。紅茶屬全發酵茶,揉捻後發酵使葉子變紅是工藝關鍵。中國紅茶分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類。
3、烏龍茶加工
烏龍茶是半發酵茶,它主要產於福建省的武夷山地區,其次是福建的閩南,再就是廣東省的潮汕地區。烏龍茶的採制方法與紅茶、綠茶大不相同,有以下幾方面要求:
(1)茶葉不能採摘過早過嫩;
(2)烏龍茶必須在陽光下進行曬青;
(3)採取「搖青」與「涼青」相結合的「做青」技術,使茶葉達到半發酵的程度;
(4)烏龍茶的烘焙技術特別講究。烏龍茶是介於綠茶(不發酵茶)和紅茶( 全發酵茶 )之間的一類半發酵茶。烏龍茶有條形茶與半球形茶兩類,半球形茶需經包揉。
4、白茶加工
基本工藝流程: 萎凋→烘乾
5、黃茶加工
黃茶加工分為殺青、揉捻、悶黃、乾燥四道工序,悶黃工序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工序,如果沒有悶黃這道工序,就稱不上黃茶。黃茶是殺青後包悶和烘炒後再包悶,使芽葉變黃而形成的,因此燜黃是工藝關鍵。
以蒙頂黃芽為例。基本工藝流程:殺青→初包→復炒→復包→三炒→堆積攤放
6、黑茶加工
黑茶的鮮葉原料多數比較粗老,揉捻後經過渥堆發酵,或製成綠茶後再經後發酵而使葉色變黑,湯色深濃。普洱茶是已經經過初步加工的綠茶,主要產於雲南省,普洱散茶的加工關鍵是發酵。普洱茶加工完成後,味道不苦不澀,咖啡鹼可以由4%升高到5.5%左右。
7、緊壓茶加工
緊壓茶是以綠茶或紅茶或黑茶作原料,經過蒸軟壓模製成不同形狀的茶葉,有磚形、餅形、碗形、柱形、方塊形等。中國生產的緊壓茶主要有沱茶、普洱方茶、竹筒茶、米磚茶、湘尖、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青磚茶、康磚茶、金尖茶、方包茶、六堡茶、緊茶、圓茶、餅茶、固形茶等。
8、花茶加工
花茶,又稱香花茶、熏花茶、香片等。它以精製加工而成的茶葉(又稱茶坯),配以香花窨制而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茶葉品類。
『伍』 茶葉的加工工藝
茶葉加工又稱「制茶」,是將茶樹鮮葉經過各道加工工序,製成各種半成品茶或成專品茶的過程。按加屬工過程不同,可分為初制(初加工)、精製(精加工)、再加工和深加工。加工工藝不同便形成不同的茶類,各茶類茶葉品質的形成取決於加工工序的協調配合;優質的鮮葉原料只有在精湛的加工條件下,生產出優質的各種茶葉。
六大基本茶類工藝流程和品質特徵: 茶 類 工 藝 流 程 主要品質特徵 綠 茶 殺青→揉捻→乾燥 清湯綠葉 紅 茶 萎凋→揉捻→發酵→乾燥 紅湯紅葉 烏龍茶 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乾燥 綠葉紅鑲邊 黃 茶 殺青→揉捻→悶黃→乾燥 黃湯黃葉 黑 茶 殺青→揉捻→渥堆→乾燥 橙黃湯色,醇和滋味 白 茶 萎凋→乾燥 湯色晶亮,滋味鮮爽帶甜
『陸』 茶葉的如何加工
http://www.sanhe-tea.net/ad/shownews.asp?newsid=121
http://www.tea-trading.com/tea_process/
茶葉加工技術
六大茶類的製造工藝簡介:
(一)綠茶製造工藝
綠茶的加工,簡單分為殺青、揉捻和乾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於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徵。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2)揉捻
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於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
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綠茶的揉捻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3)乾燥
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
乾燥方法,有烘乾、炒乾和曬干三種形式。綠茶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二)紅茶製造工藝
我國紅茶包括工夫紅茶、紅碎茶和小種紅茶,其製法大同小異,都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四個工序。各種紅茶的品質特點都是紅湯紅葉,色香味的形成都有類似的化學變化過程,只是變化的條件、程度上存在差異而已。下文以工夫紅茶為例,簡介紅茶的製造工藝。
(1)萎凋
萎凋是指鮮葉經過一段時間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葉成萎蔫凋謝狀況的過程,是紅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經過萎凋,可適當蒸發水分,葉片柔軟,韌性增強,便於造形。此外,這一過程和使青草味消失,茶葉清香欲現,是形成紅茶香氣的重要加工階段。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兩種。自然萎凋即將茶葉薄攤在室內或室外陽光不太強處,擱放一定的時間。萎凋槽萎凋是將鮮葉置於通氣槽體中,通以熱空氣,以加速萎凋過程,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萎凋方法。
(2)揉捻
紅茶揉捻的目的,與綠茶相同,茶葉在揉捻過程中成形並增進色香味濃度,同時,由於葉細胞被破壞,便於在酶的作用下進行必要的氧化,利於發酵的順利進行。
(3)發酵
發酵是紅茶製作的獨特階段,經過發酵,葉色由綠變紅,形成紅茶紅葉紅湯的品質特點。其機理是葉子在揉捻作用下,組織細胞膜結構收到破壞,透性增大,使多酚類物質與氧化酶充分接觸,在酶促作用下產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學成分亦相應發生深刻變化,使綠色的茶葉產生紅變,形成紅茶的色香味品質。目前普遍使用發酵機控制溫度和時間進行發酵。發酵適度,嫩葉色澤紅勻,老葉紅里泛青,青草氣消失,具有熟果香。
(4)乾燥
乾燥是將發酵好的茶坯,採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達到保質干度的過程。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停止發酵;蒸發水分,縮小體積,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變;散發大部分低沸點青草氣味,激化並保留高沸點芳香物質,獲得紅茶特有的甜香。
(三)烏龍茶的製作工藝
烏龍茶的製造,其工序概括起來可分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乾燥,其中做青是形成烏龍茶特有品質特徵的關鍵工序,是奠定烏龍茶香氣和滋味的基礎。
(1)萎凋
萎凋即是烏龍茶區所指的涼青、曬青。通過萎凋散發部分水分,提高葉子韌性,便於後續工序進行;同時伴隨著失水過程,酶的活性增強,散發部分青草氣,利於香氣透露。
烏龍茶萎凋的特殊性,區別於紅茶製造的萎凋。紅茶萎凋不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發酵工序分開進行,而烏龍茶的萎凋和發酵工序不分開,兩者相互配合進行。通過萎凋,以水分的變化,控制葉片內物質適度轉化,達到適宜的發酵程度。萎凋方法有四種:涼青(室內自然萎凋)、曬青(日光萎凋)、烘青(加溫萎凋)、人控條件萎凋。
(2)做青
做青是烏龍茶製作的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氣和綠葉紅鑲邊就是做青中形成的。萎凋後的茶葉置於搖青機中搖動,葉片互相碰撞,擦傷葉緣細胞,從而促進酶促氧化作用。搖動後,葉片由軟變硬。再靜置一段時間,氧化作用相對減緩,使葉柄葉脈中的水分慢慢擴散至葉片,此時鮮葉又逐漸膨脹,恢復彈性,葉子變軟。經過如此有規律的熟悉動與靜的過程,茶葉發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葉緣細胞的破壞,發生輕度氧化,葉片邊緣呈現紅色。葉片中央部分,葉色由暗綠轉變為黃綠,即所謂的「綠葉紅鑲邊」;同時水分的蒸發和運轉,有利於香氣、滋味的發展。
(3)炒青
烏龍茶的內質已在做青階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啟下的轉折工序,它象綠茶的殺青一樣,主要是抑制鮮葉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進程,防止葉子繼續紅變,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質。其次,是低沸點青草氣揮發和轉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時通過濕熱作用破壞部分葉綠素,使葉片黃綠而亮。此外,還可揮發一部分水分,使葉子柔軟,便於揉捻。
(4)揉捻
其作用同於綠茶
(5)乾燥
乾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發水分和軟化葉子,並起熱化作用,消除苦澀味,促進滋味醇厚。
(四)白茶製造工藝
白茶是我國特產,主產於福建省。白茶的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其品質特徵的形成,一是採摘多毫的幼嫩芽葉製成,二是製法上採取不炒不揉的晾曬烘乾工藝。
目前白茶種類不多,有芽茶(白毫銀針)、葉茶(如貢眉)之分,製作工藝簡單。
白毫銀針製作工序為:茶芽、萎凋、烘焙、篩揀、復火、裝箱。
白牡丹、貢眉工藝為:鮮葉、萎凋、烘焙(或陰干)、揀剔(或篩揀)、復火、裝箱。
(五)黃茶製作工藝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製法特點主要是悶黃過程,利用高溫殺青破壞酶的活性,其後多酚物質的氧化作用則是由於濕熱作用引起,並產生一些有色物質。變色程度較輕的,是黃茶,程度重的,則形成了黑茶。
其典型工藝流程是殺青、悶黃、乾燥,揉捻不是黃茶必不可少的工藝。
(1)殺青
黃茶通過殺青,以破壞酶的活性,蒸發一部分水分,散發青草氣,對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悶黃
悶黃是黃茶類製造工藝的特點,是形成黃色黃湯的關鍵工序。從殺青到乾燥結束,都可以為茶葉的黃變創造適當的濕熱工藝條件,但作為一個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殺青後悶黃,有的則在毛火後悶黃,有的悶炒交替進行。針對不同茶葉品質,方法不一,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形成良好的黃色黃湯品質特徵。
影響悶黃的因素主要有茶葉的含水量和葉溫。含水量多,葉問愈高,則濕熱條件下的黃變過程也愈快。
(3)乾燥
黃茶的乾燥一般分幾次進行,溫度也比其它茶類偏低。
(六)黑茶的製造工藝
黑茶的製造工藝為殺青、揉捻、渥堆、乾燥。其中渥堆是黑茶製造的特有工序,也是形成黑茶品質的關鍵工序。
(1)殺青
由於黑茶採摘的葉子粗老,含水量低,需高溫快炒,翻動快勻,呈暗綠色即可。
(2)揉捻
殺青葉出鍋後,立即趁熱揉捻,易於塑造良好外形。揉捻方法與一般紅、綠茶相同。
(3)渥堆
揉捻後的葉子,堆方在篾墊上,厚15~25厘米,上蓋濕布,並加蓋物,以保濕保溫,進行渥堆過程。渥堆進行中,應根據堆溫變化,適時翻動1~2次。
關於渥堆的化學變化實質,目前尚未有定論,目前茶學界有酶促作用、微生物作用和濕熱作用三種學說,但一般認為起主要作用的是水熱作用,與黃茶的悶黃過程類似。
(4)乾燥
有烘焙法、曬干法,以固定品質,防止變質。
加工工藝流程:
鮮葉攤放——殺青——攤涼——揉捻——理條——初烘——攤涼回潮——足火
一、鮮葉攤放
鮮葉送到茶廠後,應及時攤放,並要做到三分開:1、不同品種的鮮葉要分開; 2、晴天與雨水葉要分開;3、上午採的鮮葉與下午採的鮮葉要分開。
攤放工具:進廠鮮葉應攤放在軟匾或竹墊上。
攤放厚度:極品鮮葉:攤放厚度不超過3cm;特級鮮葉:攤放厚度不超過5cm;普級鮮葉:攤放厚度不超過10cm。
攤放時間:一般攤放6小時—12小時,中途每隔2小時輕翻一次,雨水葉、露水葉可用風扇或鮮葉脫水機進行脫水。
攤青程度:葉質發軟,芽葉舒展,水分散發,清香透露即可付制。
二、殺青
採用多功能名茶機殺青或微型滾筒殺青機。
鍋溫:槽體溫度達150℃—200℃。
投葉量:每鍋0.75kg—1kg,即每槽0.15kg—0.2kg,30型滾筒殺青投葉量每小時30kg。
時間:用多功能殺青時,開始拋炒2分鍾—3分鍾,後降低鍋溫理炒2分鍾—3分鍾,全程5分鍾—6分鍾。
程度:葉色轉暗綠,葉質柔軟,折梗不斷,無青氣、無焦邊、無紅梗紅葉,茶香透露為適度。
三、攤涼:殺青葉出鍋後,應馬上在竹墊上均勻薄攤,使其盡快散發熱氣、冷卻,以保持綠色,不產生熱悶氣。歷時10分鍾—15分鍾。
四、揉捻
揉捻可用手工或25型或30型揉捻機。手工揉捻,將兩鍋殺青葉握於兩手掌中,順著一個方向揉搓,手勢要輕,然後將茶團抖散,勻攤於小竹墊上,用手掌敲打做型,重復3次,待茶條挺直,有濃烈茶香時即可,歷時1分鍾—2分鍾。
五、理條
採用多功能機理條,當鍋溫升至100℃時,即可投放揉捻葉0.5kg—0.75kg,慢檔理條約2分鍾—3分鍾,待條索挺直、緊結時出鍋攤涼。採用理條機理條時,投葉量、槽溫、時間根據機器要求操作。
六、初烘
採用電熱或微型烘乾機或60型名茶烘焙機進行烘乾。溫度:烘乾機溫度達到100℃—120℃時,開始上葉。厚度:將理條葉均勻薄攤於烘網上,厚度不得超過1cm。要求:每隔2分鍾—3分鍾翻動一次,並將上下烘網依次輪換。時間:歷時約10分鍾—15分鍾。程度:烘至七成干,稍有觸手感,即可出葉。
七、攤涼回潮:將初烘葉攤於軟匾上,進行攤涼回潮,使茶葉內部水分重新分布均勻。時間15分鍾。
八、足火
採用微型烘乾機或名茶烘焙機烘乾。溫度:80℃—90℃。攤葉厚度:以兩次初烘葉合並,勻攤在烘網上。要求:每隔2分鍾翻動一次,直至足干,揀最粗壯芽頭,用手指一捻能粉末,即可下烘。全程約15分鍾—20分鍾。
九、篩分封裝:將烘至足干茶葉倒入軟匾,待稍冷後,篩去碎末,即可包裝後密封儲藏。
『柒』 茶葉的製作工藝
呵來呵 步驟 都差不多 采青自--曬青--晾青--搖青--包揉--烘乾
這是 一個很基本的 步驟
但是 綠茶 紅茶 烏龍茶 黑茶的製作工藝 是有所差別的
具體的可以到我的博客里看一下
那裡面有具體的 介紹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http://qing2008-hc.blog.163.com/
『捌』 茶葉加工過程中,不同的制茶工藝、步驟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有什麼影響
首先,採摘茶葉是制茶工藝的第一步,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好的原料,手藝再高超的制茶師傅也製作不出好茶來。六大茶類的採摘標准各不相同,大體來說,一般綠茶會講究采明前茶,芽葉越嫩越好,最好只採芽頭。但也有例外,比如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都要求採摘比較成熟的鮮葉。紅茶一般也要求嫩采。白茶根據級別不同採摘標准也不一樣,級別越高的茶葉採摘時就採的越嫩。烏龍茶和黑茶都講究採摘比較成熟的鮮葉。搖青(做青)是烏龍茶所特有的工藝,也是製作烏龍茶的關鍵程序。搖青時,把萎調好的茶葉薄薄的攤在竹篩上,然後搖動篩子,使茶葉和茶葉之間發生碰撞,葉緣細胞被碰破,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率先發生氧化。形成烏龍茶獨有的葉邊緣發紅葉心發綠的品質特徵,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綠葉鑲紅邊,這個品質特徵在傳統製法製成的鐵觀音上表現的比較明顯。
烘乾是茶葉製作過程中的最後一個程序,烘乾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蒸發茶葉中的水分,使茶葉達到規定的乾燥度,使品質穩定,不易變質。另外烘乾的過程中通過焙火可以提高茶葉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