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加工中心 » 中華鱘如何加工

中華鱘如何加工

發布時間: 2021-02-22 01:33:36

1. 鱘魚和蝗魚加工干製成魚子為什麼

鱘魚是現來存起源最早的脊椎自動物之一,因地域或品種不同又有中華鱘、中國鱘、鰉魚、苦臘子、鱣等名稱,體重:68-250公斤。我國是世界上鱘魚品種最多、分布最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境內野生的鱘魚有8種,它們有分布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史氏鱘、達氏鰉、和庫頁島鱘;

2. 如何養殖鱘魚

一、網箱設置規格5米×5米、4米×4米,網衣是聚乙烯結構,網目大小視放養鱘種的規格而定,以不逃魚和有利於水體交換以及底網片不漏餌為原則,網箱設置應選擇水質條件良好水深8米以上的地方,同時還應具有微流、避風、向陽和水面寬等條件。大型水庫應選擇適宜的庫灣設置網箱,小型水庫應選擇離庫壩不遠地方設置。
二、苗種放養4月中旬把網箱設置好,網衣經庫水浸泡已無粗糙感,以減少入箱的魚種由於環境的改變驚恐竄游,從而被網衣擦傷的機會。放養時間以4月中下旬為宜,水溫10-15℃左右,是適於鱘魚的最佳生長溫度。放養規格越大越好,一般為每尾75-150克,放養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魚種入箱前用3%-4%的鹽水消毒,運輸水與水庫水水溫相差不超過5℃。
三、飼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顆粒料,要求蛋白質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魚粉、酵母、血粉、小麥、玉米、蠶蛹等,顆粒料在水中的穩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時以上。魚種入箱後應停止投餌2-3天,以便魚種適應環境,2-3天後開始投餌,剛開始投喂需少量多次,進行誘食。餌料粒徑應隨著魚體的增大適時調整,以達到適口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餌一次,鱘魚有夜間覓食習性,夜間投喂一次,日投餌量為箱內魚體重的2%-4%,同時投餌量應根據天氣水溫和魚的攝食情況而定。
四、日常管理要安排專人守護,堅持早中晚巡箱檢查。每次喂完魚後一小時要提箱檢查吃食情況,調整投餌量;發現箱內有上浮死魚也要提箱檢查並撈岀箱內病魚死魚。每10天左右要清洗網箱,除掉網衣上的雜物與附著過多的藻類,保持箱內外水體交換暢通,隨著魚體增長要及時調整密度。每月換置一次網箱,換置時採用套置法,即先把要換入的網箱經過2-3天的浸泡後把它套置在要被換岀的裝有鱘魚的網箱外面,並固定好,然後要小心地把要換岀的網箱解開拉岀水面。把換岀的網箱沖洗干凈修補好,以備換用。注意如果進入高溫季節則盡量避免倒魚,以免造成損失。
五、魚病防治網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處理,提前7-10天下水,魚種入箱前用3%-4%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鍾,每隔15-20天每箱用生石灰2-3公斤,化水潑灑箱體及近旁水域,每天1次,連續3天,同時在網箱內四個角用漂白粉與敵百蟲穿插掛袋(掌握好漂白粉掛袋的濃度)。消毒時提起網箱四角,減少水體,提高葯物濃度,觀察應激反應,待岀現應激時放下四角。池塘養殖 鱘魚屬大型魚類,其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和適應能力強。
養殖中應注意如下一些問題:
一、池塘條件鱘魚養殖池要求面積較大,池水較深,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的區域,交通便利且通訊設施齊備。池塘面積以5-10畝為宜,水深2-3米,水質較穩定,水體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池塘要有獨立的進排水口、坡降,配備一台水車式增氧機,並設置飼料台。
二、清塘消毒放苗前半個月,池塘進水15-20厘米,用100-150公斤/畝生石灰兌水後全池潑灑,以消滅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後把池水排出池外,再進水浸泡池底,進水口用60目篩絹過濾;用15-20公斤/畝的茶子餅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餅打碎並用水浸泡1天後,全池潑灑,可以殺滅池塘中的魚、蝦和魚蝦卵,清塘後的茶麩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劑消毒。
三、培養浮游生物放苗前7-8天,按照每畝池塘准備50公斤干雞糞,且雞糞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劑消毒、再去除雜物(過濾)後,全池潑灑。過濾物用纖維袋包紮好後,放到池塘中的下風口處,繼續做培養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種放養選擇健康無病害的鱘魚苗種,體長在20厘米以上為好。一般大規格苗種的放養密度為400-600尾/畝。放苗時間既要考慮水溫適宜,又要考慮成魚上市。 苗種運輸前1-2天應停止投喂,運輸時選用38×82的聚乙烯包裝袋,在袋中加水3/5,並用冰塊將水溫調節到12-15℃,每袋放入體長20-30厘米的魚苗20尾,包裝後運輸。如果運輸時間在8小時以內,可以用水車運輸,但要隨時注意運輸途中的水溫變化,效果也很好。 放苗前2天應先試水,用相同規格的魚苗10條左右放入網箱中,觀察鱘魚的活動情況,如無異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時,不要先把運抵的苗種袋解開,應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內水溫和池塘水溫接近後,再打開袋口將苗種放入池塘中。有條件的養殖場,最好連魚帶水倒入一個大桶中保持連續充氣,然後在桶中放入食鹽,使鹽度達到2%,浸浴魚體10分鍾後放苗入池。
五、飼料投喂池塘養殖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鱘魚魚苗剛下塘時,尚未形成在固定地點攝食的習慣,要及時馴化。 可將飼料投放在飼料台上,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也便於日常觀察。有些鱘魚,如史氏鱘、雜交鱘、俄羅斯鱘、中華鱘等都有夜晚趨光的特性,夜間馴化時可在靠近飼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應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飼料要適口,粒徑不能過大或過小,一般以魚的口裂的1/2為好。投喂量為魚體體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視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巡塘和生長情況觀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間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觀察魚體的活動情況,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節氣壓低時,要勤巡塘,發現問題及時採取開啟增氧機或加註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檢查鱘魚的生長情況及健康情況,及時調整投喂率和放養密度,當池中鱘魚生長差異過大時,要按其規格及時分塘。在水質管理工作上,每天測量水溫3次,pH值、溶解氧、亞硝酸鹽、氨態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測定。值得注意的是:鱘魚是典型的底棲魚類,一般不會上浮游動,有些種類如中華鱘,即使在水體溶解氧不足時也不象家魚那樣明顯的浮頭,所以在特殊情況下,如水溫過高、水色不對或天氣悶熱時,要加強對水質的監測,每天清晨都要測定水體溶解氧。當池塘水色過濃時,水體透明度低於25厘米或溶解氧小於5毫克/升時,池塘要加註新水,以保持水質的清新。鱘魚生長最適合的pH值為6.5-8.0,pH值過低會影響鱘魚的代謝活動和生長,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數鱘魚生存的溫度上限為32℃,水溫超過30℃則對鱘魚生長有危險。水溫控制可以參考以下措施:選擇合適的放養時間,投放大規格魚種,以縮短養殖周期;爭取在每年高溫期過後再投放大規格魚種,在翌年高溫期到來之前達到養成規格上市,可以避開高溫;在高溫期到來時加深水位,減小放養密度;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採取加大換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真菌性疾病的症狀是行動遲緩、魚體消瘦、不攝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魚體受傷,對患病魚體可以採用克霉唑和1%的食鹽與小蘇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魚10分鍾左右。

3. 中華鱘如何去皮

用熱水燙一下。用手巾擦去鱗片就好了清蒸鱘魚的做法 〔烹制方法〕 1.將鱘魚肉切成6.6厘米寬、9.9厘米長的塊,放人盤中,加鹽腌30分鍾。姜去皮,蔥切絲,蒜拍松,紅辣椒洗凈切絲。 2.炒鍋燒熱,下底油,放蔥姜絲,沖香味。加湯、下魚塊,放鹽、醋、糖、紅辣椒、蒜瓣、味精。燒開後,文火燉30分鍾左右,撒香菜段即可上菜。 〔工藝關鍵〕 1.湯一次加足,不可中途添加,保持原汁原味。 2.主料不可過小,熟後加鹽更為適宜。 3.糖醋的比例控制在2:l為佳。 〔風味特點〕 1.鱘魚,據查,鱈、蝗為鱘科的兩種魚,產於沿海各地,以及南北各大水域,體長達三米余,青黃色,腹白色,肉質鮮美,被譽為黑龍江里的「魚王」。在東北地區鱘魚歷來是作為珍貴魚類製成席上的珍饈,據清代《隨園食單》記載,清代文華殿大學士,歷住江蘇巡撫、江南及貴、廣等地總督等職的尹文瑞公,曾多次吃過鱘魚並經常自己製做。「鱘尋」一菜中說:「尹文瑞公自薈治鱘蝗最佳」歷代都把鱈魚做為名菜,現在東北仍保持這些傳統名菜。 2.鱘魚性味甘、平。含有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和豐富的卵磷脂。具有補胃養脾、利五臟、法風濕等功效,適用於脾胃氣虛、食少、消化不良等症。 3.此菜甜酸咸辣適宜,湯汁鮮美醇厚,魚肉細嫩可口,肉色潔白如玉,為東北地區傳統名菜。 http://home.focus.cn/msgview/2843/91893529.html

4. 中華鱘的百科知識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中文學名: 中華鱘
別稱: 鱘魚、鰉鱘、大癩子、黃鱘、著甲、臘子、覃龍、鰉魚、鱘鯊等
二名法: Acipenser sinensi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鱘形目 Acipenseriformes
科: 鱘科 Acipenseridae
亞科: 鱘亞科 Acipenserinae
屬: 鱘屬 Acipenser
種: 中華鱘 A. sinensis
分布區域: 長江流域

目錄

基本信息
簡介
形態特徵
生長繁殖
生態特徵
種屬及分布
保護現狀及其保護意義
中華鱘保護工作急需解決的幾個的問題
關於進一步做好中華鱘保護工作的建議
生存現狀
適宜中華鱘生存的環境(1)水溫
(2)含氧量
(3)pH
(4)鹽度
(5)光照強度
(6)底質
(7)透明度
(8)氨氮
(9)水流
(10)流速
基本信息
簡介
形態特徵
生長繁殖
生態特徵
種屬及分布
保護現狀及其保護意義
中華鱘保護工作急需解決的幾個的問題
關於進一步做好中華鱘保護工作的建議生存現狀適宜中華鱘生存的環境
(1)水溫 (2)含氧量 (3)pH (4)鹽度 (5)光照強度 (6)底質 (7)透明度 (8)氨氮 (9)水流 (10)流速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中華鱘
拉文種名:Acipenser sinensis 英文種名:Chinese sturgeon 法文種名:Sturgeon 產地:中國長江(所有的長江流過的地域都算)汶川縣漩口鎮發現一貌似中華鱘

編輯本段簡介
中華鱘是我國特產魚類,體紡錘形,體表披五行硬鱗,尾長,口腹位,歪尾。這是一種海棲性的洄遊魚類,每年9—11 月間,由海口溯長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帶進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長一段時間後,再回到長江口育肥。每年秋季,當中華鱘溯江生殖洄遊時,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較大數量的中華鱘,故有「長江魚王」之稱。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體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據稱,最高的記錄竟達 500公斤。中華鱘產卵量也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後成魚的仍為少數。因為長江水流較急,在動盪的水浪中進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這就淘汰了一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或遇上食肉魚類和其它敵害,或「驚濤拍岸」,又要損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魚,「大魚吃小魚」,還會有一定的損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魚籽雖多,能「長大成魚」而傳宗接代的卻不多。實際上,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果。凡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幼子損失大的種類,下子則多;反之,則少。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損失又大的種類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 中華鱘雖然個體龐大,但卻攝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為主食,偶而吞食小魚、小蝦。據統計,長江上游每年可產中華鱘2、3萬公斤。但近年來捕撈過多,加之此魚中華鱘
繁殖率低、成熟期長(10年左右),其種群數量已日趨減少。為使這種我國特產的「活化石」免遭滅頂之災,有關部門已把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但有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譬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切斷了中華鱘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遊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鱘,被阻於壩下而喪身。如何解決壩區的魚道問題,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據悉,有關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試驗成功。如若通過具體實踐,使中華鱘能在淡水中定居並繁衍後代,那就更有現實意義了。 我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世(距今1億4千萬年前)地層中發現過鱘類化石,名北票鱘。這種鱘只在兩體側有一行側線鱗,其它體表裸露,與中華鱘體披五行鱗者不同。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尾部犁狀,基部寬厚,尾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魚,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它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體重逾千斤。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中華鱘是世界上現存27種鱘魚中的珍稀魚類,為全球分布最南的鱘種,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有「活化石」之稱。 由於舉世聞名的長江葛洲壩工程的興建,攔斷了中華鱘產卵洄遊通道。為中華鱘研究所
了不使人類的生產建設影響魚類的生存,1982年,黨中央、國務院採納魚類專家的建議,指定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成立了救護中華鱘的專業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研究所每年向長江投放中華鱘規格幼鱘30萬尾以上。自1984年第一次人工繁殖以來,已累計向長江投入各種規格的中華鱘幼鱘444萬尾,放流大規格的胭脂魚種6500尾。 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以保護中華鱘為首要宗旨的同時,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多種經營,1993年正式建立並對外開放了中華鱘園。中華鱘園地處湖北省宜昌縣小溪塔集錦路河心島上,佔地面積189畝。鱘園地理位置優越,機場、火車站、港口等近在咫尺。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隸屬於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鱘科,鱘屬。 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中華鱘個體較大,壽命較長,最長命者可達40齡。但其性成熟較晚。 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至22齡,體重40至125公斤;雌魚為16至29齡,體重172至300公斤。據文獻記載最大體重達560公斤,是魚類的龐然大物。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據觀察,中華鱘年平均增長速度,雄魚5至8公斤,雌魚為8至13公斤。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至14年。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一般認為中華鱘是淡水魚類,它們是典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中華鱘 溯河洄遊性魚類
它們平時棲息在海中覓食成長,開始成熟的個體於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體聚集於產卵場繁殖,產卵以後,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產出的卵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cm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入海培育生長。
編輯本段生態特徵
中華鱘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河口區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 據研究記述,因中華鱘特別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內繁衍後代,但中華鱘總是戀著自己的故鄉,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尋根,洄遊到故鄉的江河裡生兒育女。在洄遊途中,它們表現了驚人的耐飢、耐勞、識途和辨別方向的能力,所以人們給它冠以閃光的「中華」二字。
編輯本段種屬及分布
世界鱘科魚類計4屬24種,其中:鰉屬2種,鱘屬17種,鏟鱘屬2種,擬鏟鱘屬3種。我國有鱘科魚類計3屬8種其中:鰉屬1種,鱘屬6種,擬鏟鱘屬1種。中華鱘
鱘形目魚類(Acipenseriformes)在分類學上屬硬骨魚(Actinopterygii),又因其內骨骼多為軟骨,體表多被覆著硬鱗亦將其列為軟骨硬鱗類(Chondroslei)。鱘形目魚是現在地球上生活著的魚類中最原始的類群。它們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中生代三疊紀(大約兩億年前)的地層,很多種類在地球的演變的長河中滅絕了,只有極少數殘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為人們認識的共有25種,其中我國分布的有8個種。在我國的遼寧和河北也曾於晚侏羅紀到白堊紀地層中發現過它們的化石。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豐富多彩,鱘形目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比較豐富,分布范圍廣泛,北自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國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區都曾有過它們的分布記錄,只是隨著緯度的降低,其種類和數量都略有減少。 據1834年的有關文獻記裁,中華鱘的模式產地是中國。盡管它不是中國特產,但卻由於模式產地在中國而出名。後來有人根據當時的中國歷史和後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它的分布較廣,在我國的渤海的大連沿岸、旅順、遼東灣、遼河;黃河北部遼寧省海洋島及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甌江、閩江、台灣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長江可達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開,北江達乳源,甚至達廣西潯江、鬱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產。國外見於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 現在中華鱘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
編輯本段保護現狀及其保護意義
中華鱘
最大個體重達550公斤,幼年生活在我國東部沿海,性成熟後洄遊入江河繁殖,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長江,另在珠江也發現有少數中華鱘產卵。在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前,中華鱘的產卵場位於長江上游幹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於葛洲壩樞紐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產卵場的中華鱘,在緊接葛洲壩下的宜昌長航船廠至萬壽橋附近約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產卵場,面積大約330公頃。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培育技術和養殖規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長度為8~10厘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們生在江河裡,長在海洋中,在那裡成長、發育,成熟期約需9-12年。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也使這種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中華鱘是溯河洄遊性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里抵達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中華鱘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不易恢復。由於水土流失、工業廢水、生活廢水、農葯殘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運業對其的威脅和漁業捕撈的嚴重過度;尤其是葛洲壩截流阻斷了洄遊路線,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遊路線問題。 但三峽工程在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有可能幹擾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造成長江中中華鱘的數量急劇下降,導致中華鱘已成為瀕危物種。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如不採取堅決果斷的保護措施。不出50年,中華鱘將有可能滅絕。 中華鱘的險惡生存處境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長江的中華鱘已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I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被列為易危種。為了保護中華鱘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省荊州和宜昌先後成立了長江水產研究所及葛洲壩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並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工作。目前人工投精繁殖幼鱘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顯著。為保護這一珍貴動物,採取多項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編輯本段中華鱘保護工作急需解決的幾個的問題
第一,葛洲壩截流後出生和放流的中華鱘洄遊產卵繁殖的數量極少。 第二,目前中華鱘放流的規模和規格過小,中華鱘增殖放流實際效果不明顯。 第三,一旦三峽大壩截流,葛洲壩下的產卵場水位將降低,可能給中華鱘造成致命的威脅。 自1981年長江葛洲壩截流以後,農業部採取了果斷措施 (1) 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國家先後投資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長江沿岸建立漁政站,並幫助漁民轉產轉業;1983年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並嚴格限制科研用魚;1988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出台,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名錄。嚴格執行了全江禁捕,從而保護了親鱘和幼鱘洄遊,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產卵種群。 (2) 開展中華鱘科研,進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1983年,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北省水產局、宜昌市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中華鱘人工繁殖協作組取得了葛洲壩下中華鱘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後不久便開始向長江增殖放流中華鱘苗和幼苗。據統計,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苗近600萬尾。1999年12月投放10萬尾10CM以上大規格中華鱘苗,超過15年來同種規格鱘苗的總量。 (3) 開展了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活動,集中全社會力量來保護中華鱘。在沿江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社會保護中華鱘的意識日益提高,沿江漁民誤捕中華鱘後均能自覺放生,發現不法分子偷捕能舉報,市場上經營利用中華鱘的行為已絕跡。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由於對中華鱘採取了全面保護的對策,從而延緩了中華鱘資源衰退的進程,基本保全了溯河產卵親體,為中華鱘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礎,中華鱘物種數量已開始回升。
編輯本段關於進一步做好中華鱘保護工作的建議
第一,建立國家級中華鱘保護區,並強化管理。 第二, 大放流規模並提高放流規格。 第三, 大科研力度,力爭實現全人工繁殖。 中華鱘的商業經濟價值及合理利用 中華鱘由於它們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表現出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由於它們的個體較大,肉、卵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 中華鱘在國內外水產品中商品價值也極高,又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皮可製革;鰾稱為「鰉魚肚」,含有豐富的膠質,可配製上等漆料,並可入葯;肉味道鮮美;脊椎骨、鼻骨等均為上等佳餚,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體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製作工藝品的材料;尤以魚卵最為名貴,用鱘魚卵製成的「魚子醬」,含脂量極高,被視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另據報導,中華鱘所含的抗癌因子是目前的主葯源鯊魚的15至20倍。可以說中華鱘渾身是寶,確屬難得的特有經濟魚類,在分布區其自古就為最要的漁業對象。因此,積極研究開發中華鱘的增養殖,並在大量增養殖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將大有作為。 正是由於中華鱘具有這些優點,才造成了它們被大肆捕撈破壞,從而導致中華鱘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為保護和拯救中華鱘,國家不得不採取了嚴厲的保護措施,尤其是禁止捕殺上市流通。但正是這樣,才造成了關於中華鱘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為拯救廣東省瀕危珍稀野生動物,經有關部門批准,順德、南海、三水、東莞等地先後辦起了一批中華鱘飼養場,如農業部批准成立的中華鱘南方養殖基地。中華鱘也在人們的精心繁殖飼養下已具有了數以百萬之眾。應該說它已擺脫了瀕危絕種的境地而進入了魚丁興旺的時代,其繁殖量已達25萬多尾,迅速扭轉了前幾年中華鱘瀕臨滅絕的局面。 據《羊城晚報》2002年3月3日報道,中華鱘已在廣東形成人工種群,目前5公斤以上幼魚存有量達20萬尾以上。如果這時仍硬要貼著"一級保護"標簽而讓人們品味望梅止渴,這不合乎情理。因此,關於中華鱘應允許上市銷售的呼聲也不絕於耳。然而中華鱘因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一直被禁止捕殺上市流通。即使作為人工繁殖類群上市也必須依照有關法規。依照《野生動物保護法》有關規定,人工養殖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必須繁殖到子二代以上才能被市場利用,而中華鱘從魚苗到子二代約需30多年時間,若依照法律,其經濟價值需等到30多年後才能體現。長年賣不掉的中華鱘讓養殖戶備感資金壓力。中華鱘養殖業因科技進步而興起,又因法律滯後而遇阻。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其實,國際上已有不少物種從「絕境」中走出來後就為人類造福了。因此,我們大可不必擔心要背上什麼包袱而窒息了我們的思想,使中華鱘的保護和養殖陷入兩難的困境。作為管理部門應該尊重事實,體恤民情,實行有管制地開發,於公於私都大有裨益。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觀點是不符合形式發展的要求。因此,有關部門可根據現狀適時修改有關規定,有限度地放寬對中華鱘等野生動物的保護限制,允許少量中華鱘上市流通,以期合理利用中華鱘資源,充分實現中華鱘的價值。 中華鱘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也使這種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編輯本段生存現狀
中華鱘的產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當長江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10月份水庫將大量蓄水,將水庫水位從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顯著減少,10月平均流量從建壩前的18980米、3/秒減少到11090米、3/秒,減少了41%,這將使本來就不大的中華鱘宜昌產卵場的面積進一步縮小,使中華鱘的自然繁殖受到更為不利的影響。今後應加強對中華鱘的保護工作,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應嚴格限制,切實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
編輯本段適宜中華鱘生存的環境
(1)水溫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於水溫范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後,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體重下降的現象。立春前後,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後,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常活動。
(2)含氧量
水中國寶—中華鱘
中華鱘對溶氧量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如果當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升時,中華鱘的食慾就下降;當溶氧量繼續降至3毫克/升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時,中華鱘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攝食,嚴重者發生活動遲緩、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變幅大的肥水,不應作為培育中華鱘仔、幼魚的水源。
(3)pH
中華鱘適宜於在pH為7.0~8.0的弱鹼性水中生活。當pH下降時,就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這對於要求較高溶氧量的中華鱘不利;當pH過高時,會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對於養殖中華鱘也不利。
(4)鹽度
中華鱘為廣鹽性魚類,耐鹽度范圍較廣,在自然條件下,往來於鹹水與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裡生長。
(5)光照強度
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後,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殖水池上方要設置遮陽設施。
(6)底質
仔、幼鱘對底質的要求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無污染;成鱘對底質的要求不很嚴格,泥沙底質即可。 中華鱘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懸浮物質的數量。在仔、幼鱘培育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60厘米為好,要及時清除排泄物和加強日常管理;在成鱘飼養階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滿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養殖池中的有機物質分解而來。中華鱘長期生活在氨氮較高的水中,會出現活力減退、生長不良、引起爛鰓等病症,甚至導致大批死亡。對於仔、幼鱘,氨氮最好不超過0.2毫克/L。
(9)水流
中華鱘仔、幼魚,沒有明顯的溯水上游的習性,較喜歡集中在流水口。面積為3~10㎡的養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為宜。
(10)流速
中華鱘產卵時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圍內,且流態都十分的復雜,一般都是在河道轉彎處且有深潭的地方進行產卵,流場都有漩渦,且有著較大的卵石塊。

5. 中華鱘魚怎麼做好吃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中華鱘魚被你抓了來吃?趕緊放生啊,你活得不耐煩了?

6. 鱘魚製作注意什麼

需要注意去除鱘來魚的腥源味,用生薑和料酒可以去除魚腥味,方法如下:

准備材料:鱘魚 900克、蔥 適量、姜 適量、料酒 適量、鹽 適量、蒸魚豉油 適量。

1、第一步把鱘魚宰殺好。

7. 鱘魚怎麼做

湯灼鱘龍魚

材料
鱘龍魚1條(約750g),魔芋絲、濃白湯、紹酒、精鹽、味精、熟豬油、蔥段、薑片、干辣椒各適量
做法
1、將鱘龍魚宰殺,初加工,洗凈,批成大片狀,擺成原形於盤中,用蔥、姜、干辣椒、紹酒、精鹽腌漬備用。
2、將魔芋絲焯水後放入煲中,加熟豬油、濃白湯、精鹽、味精置酒精爐與鱘龍魚同上桌,待湯燒沸,放入魚燙熟,方可食用。
小訣竅
1、鱘龍魚要選新鮮的。
2、魚下沸湯要待魚熟後,方能食用。

清蒸鱘魚

材料
主材:鱘魚
腌料:蒜、姜、蔥
其他:食用油、香油、味極鮮醬油。

做法
1、用毛巾墊著,抓住魚的尾巴,用刀輕刮魚身,就能把魚身上的粘液都去掉,然後在魚身上割口,這樣做一是方面裝盤,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蒸透和入味;用刀輕刮魚身,去掉粘液
2、要准備一碗腌料,用幾瓣蒜,一片姜和一點蔥花,放在碗里搗碎碎的,出汁,然後塗在魚的身上,尤其是魚身切口的部位和魚肚子里;
3、腌大概五分鍾,這時候魚本身也會出汁,所以要把這些湯汁都倒掉;
4、把蒸鍋里倒上足夠的水,上汽之後把魚連盤子一起放進去大概蒸十分鍾;
5、鍋里放一些食用油,等油熱的時候放幾粒花椒進去爆香;切幾根細細的蔥絲,備用;
6、等魚出鍋的時候,在魚身上淋幾滴香油和少許的味極鮮醬油,把切好的蔥絲放在魚身上,趁著做好的花椒油很熱的時候,全部淋在魚身上即可。

8. 如何製作中華鱘燉湯

您好,您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您!
1.鱘魚洗凈切小段兒,用鹽和料酒稍腌一版下;
2.油鍋7成熱,下權鱘魚段稍煎一下,即可添湯,加蔥段和薑片,燉熟後將鱘魚段撈出。
3.熟魚肉用刀剔下來碾碎;然後用原湯繼續燉,成羹後,勾薄芡即可!
鱘魚羹可摻熟蛋黃、菜汁,各種粥!喂給小baby是最好的!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如您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m我,咱們共同研究!本回答絕對是自己一字一字打出來的,支持原創,鄙視復制!

9. 鱘魚如何宰殺

  1. 殺鱘魚抄最好的方法就是照魚頭一木棒將它敲暈。

  2. 接一盆開水。先將鱘魚的背部有鱗片的地方浸入開水中,燙四到五秒左右。

  3. 手輕輕一搓,鱗片就會被搓下來,其他部位也一樣。

  4. 注意不要燙的太久,會把魚皮燙破的。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