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加工前景如何
『壹』 電子產品發展趨勢
電子產業是我國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1995年到2003 年, 電子產業總產值由2471 億元增加到24058 億元, 增長874%, 年均增長32.9%; 電子產業增加值由449 億元增加到3545 億元, 增長690%, 年均增長29.4%, 均遠遠高於同期製造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電子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 初步確立了我國作為世界電子產品生產大國的地位。1998 年中國大陸電子產品總產值佔世界電子產品 總產值的4.52%, 超過作為世界重要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的韓國(3.96%) 和台灣(2.86%), 僅次於美國(30.40%) 和日本(19.58%)。①電子產業的快速增長是與該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電子產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製造業領域。本文將就電子產業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趨勢、特點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一、電子產業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 1.電子產業FDI 在製造業中的地位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製造業領域, 該產業三資企業資產合計為7645.07億元, 占我國全部三資企業資產總額的19.47%,資產超過排名第二位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的兩 倍; 同時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也是外資資產比重最高的行業,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三資企業資產佔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資產的63.25%, 遠遠高於23.26%的全國製造業平均水平。 電子產業之所以成為外商投資額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製造業領域, 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中國市場的迅速增長及巨大的市場潛能。以通信行業為例, 僅2004 年一年, 中國新增局用電話交換機容量就達到7019.6 萬門, 新增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6048.9 萬戶。中國市場已經成為 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巨大的市場吸引跨國公司展開激烈的爭奪。二是中國國內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按現行匯率計算, 中國國有製造業職工的周工資只有22.35 美元, 分別相當於泰國的38.33%, 馬來西亞的28.7%, 韓國的9.2%, 台灣省的6.8%, 香港特區的5.1%, 美、日、德的4%左右(呂政, 2003)。為降低製造成 本, 外資將電子產業中的低端產品或技術含量不高的生產環節向中國轉移, 以利用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比如, 隨著台灣製造業成本的提高,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紛紛向中國內地轉移, 中國台灣電子信息硬體製造產值在海外已達50.1%, 其中中國內地產值高達31.1% (胡靜林, 2003)。 2.電子產業吸引外資的平均規模 1996 年以來, 各行業總計的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和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變化幅度不大, 均穩定在200 多萬美元。但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總體上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從1996 年的258.3 萬美元增加到2003 年的742.7 萬美元, 其 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最高的2000 年達到742.7 萬美元。電子行業外商直接投資協議額增大的重要原因一是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增多, 目前位居世界500 強的電子電氣類跨國公司已全部來華投資。二是跨國公司投資金額增大, 例如諾基亞在2000年5 月主要投資並倡導了一項總投資達100 億元人民幣的北京星網(國際) 工業園項目。2000 年電子行業外商協議投資金額大幅度增長可能與當年上述大型外商投資協議的簽署有很大關系。但是也應該看到, 雖然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較高,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根據《1994 年世界投資報告》,設置在發達國家分支機構的平均FDI 規模為1730萬美元, 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 平均每個企業的外資規模約為430 萬美元。與世界水平比較, 中國外資平均項目規模仍然明顯偏小。 3.外資投資企業類型的變化 1997 年以來, 電子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變化不大, 但外資企業數量卻保持較大幅度增長的勢頭, 規模以上外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45.2%。在外資企業中,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423 個減少到2001 年的386 個, 下降8.7%; 而外商投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479,增加速度較快, 增幅達到45.2%, 外商投資企業的比重超過港澳台投資企業而成為電子行業外資的主體。從登記注冊類型來看, 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數量變化不大, 外商獨資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從1997 年的6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207 個, 增幅高達245%,外資在電子行業的投資有傾向於採取獨資企業形式的趨勢。
『貳』 電子產品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電子產業是我國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1995年到2003 年, 電子產業總產值由2471 億元增加到24058 億元, 增長874%, 年均增長32.9%; 電子產業增加值由449 億元增加到3545 億元, 增長690%, 年均增長29.4%, 均遠遠高於同期製造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電子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 初步確立了我國作為世界電子產品生產大國的地位。1998 年中國大陸電子產品總產值佔世界電子產品
總產值的4.52%, 超過作為世界重要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的韓國(3.96%) 和台灣(2.86%), 僅次於美國(30.40%) 和日本(19.58%)。①電子產業的快速增長是與該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電子產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製造業領域。本文將就電子產業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趨勢、特點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一、電子產業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
1.電子產業FDI 在製造業中的地位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製造業領域, 該產業三資企業資產合計為7645.07億元, 占我國全部三資企業資產總額的19.47%,資產超過排名第二位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的兩
倍; 同時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也是外資資產比重最高的行業,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三資企業資產佔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資產的63.25%, 遠遠高於23.26%的全國製造業平均水平。
電子產業之所以成為外商投資額最多、增長
速度最快的製造業領域, 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中國市場的迅速增長及巨大的市場潛能。以
通信行業為例, 僅2004 年一年, 中國新增局用電
話交換機容量就達到7019.6 萬門, 新增行動電話
交換機容量達到6048.9 萬戶。中國市場已經成為
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巨大的
市場吸引跨國公司展開激烈的爭奪。二是中國國
內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按現行匯率計算, 中國國
有製造業職工的周工資只有22.35 美元, 分別相
當於泰國的38.33%, 馬來西亞的28.7%, 韓國的
9.2%, 台灣省的6.8%, 香港特區的5.1%, 美、
日、德的4%左右(呂政, 2003)。為降低製造成
本, 外資將電子產業中的低端產品或技術含量不
高的生產環節向中國轉移, 以利用中國在勞動密
集型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比如, 隨著台灣製造業
成本的提高,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紛紛向中
國內地轉移, 中國台灣電子信息硬體製造產值在
海外已達50.1%, 其中中國內地產值高達31.1%
(胡靜林, 2003)。
2.電子產業吸引外資的平均規模
1996 年以來, 各行業總計的外商對華直接投
資平均協議金額和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
金額變化幅度不大, 均穩定在200 多萬美元。但
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
額總體上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從1996 年的
258.3 萬美元增加到2003 年的742.7 萬美元, 其
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最高的2000 年達到
742.7 萬美元。
電子行業外商直接投資協議額增大的重要原
因一是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增多, 目前位居世界500 強的電子電氣類跨國公司已全部來華投資。
二是跨國公司投資金額增大, 例如諾基亞在2000
年5 月主要投資並倡導了一項總投資達100 億元
人民幣的北京星網(國際) 工業園項目。2000 年
電子行業外商協議投資金額大幅度增長可能與當
年上述大型外商投資協議的簽署有很大關系。但
是也應該看到, 雖然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外商
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較高,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
仍有較大差距。根據《1994 年世界投資報告》,
設置在發達國家分支機構的平均FDI 規模為1730
萬美元, 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 平均每個企業
的外資規模約為430 萬美元。與世界水平比較,
中國外資平均項目規模仍然明顯偏小。
3.外資投資企業類型的變化
1997 年以來, 電子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
變化不大, 但外資企業數量卻保持較大幅度增長
的勢頭, 規模以上外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
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45.2%。在外資企業
中,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423 個減少
到2001 年的386 個, 下降8.7%; 而外商投資企
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速度較快, 增幅達到45.2%, 外商投資企業
的比重超過港澳台投資企業而成為電子行業外資
的主體。從登記注冊類型來看, 合資經營企業、
合作經營企業、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數量變化
不大, 外商獨資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從1997 年的
6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207 個, 增幅高達245%,
外資在電子行業的投資有傾向於採取獨資企業形
式的趨勢。
外商直接投資方式變化的原因在於: 在改革
開放之初, 外商對中國投資環境還很生疏, 通過
合資或合作的形式與合適的中方夥伴結成合營載體, 既有利於與各級政府溝通並順利進入中國市
場, 又有助於規避各種非市場因素帶來的風險,
加之當時的法規不允許外商建立全資銷售子公司,
中方合營者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便成為外商選擇
以合資或合作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因素。隨
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化, 中國各級政府的辦事效
率和法制化程度不斷提高、外資政策放鬆, 外商
投資企業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 原先因其具有
明顯的互補性而成為中方可以利用的那些資源逐
漸減少並弱化。近年來大量進入中國的國際著名
跨國公司, 往往擁有人才、技術、產品、品牌到
規模、融資、管理等多種有形和無形的所有權優
勢, 為了實現壟斷核心技術和獲取高額市場回報
的雙重目標, 並實施全球化的經營控制戰略, 通
常更願意選擇以獨資方式進行戰略性的集中投資
(朱仲羽等, 2002)。
4.外商投資方式的變化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並購一直是外商直
接投資的主要推動力。在1990 年, 全球外商直接
投資金額為2020 億美元, 其中並購金額為1510
億美元, 佔75%, 到2003 年, 外商直接投資達1.3
萬億美元, 其中, 跨國並購金額為1.1 萬億美元,
佔85%左右。但我國利用外資長期以綠地投資為
主, 與全球跨國公司投資存在嚴重錯位, 其產生
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法規和政策上的限制。但近幾
年來情況發生較大變化, 跨國公司在華並購有增
加的趨勢, 發生在電子信息產業外資並購案主要
有: 愛默生電氣斥資7.5 億美元購買華為的電氣
業務部門, 阿爾卡特通過收購中方股份獲得上海
貝爾的控制權, 東芝公司收購東芝與無錫華晶合
資的「無錫華芝」中方股份。外資並購投資的增
加主要在於政策的放開, 2001 年11 月14 日, 中
國證監會和外經貿部聯合頒布《關於上市公司涉
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規定》, 允許外商非投資性
公司, 如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通過受讓非流通股
的形式收購國內上市公司股權, 實現買殼上市;
2001 年2 月14 日, 中國證監會頒布了《外商投
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
明書特別規定》, 外資企業可能獲准收購國內500
強企業, 包括國內A 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
國有股和法人股。另一方面, 由於創建合資企業
從考察談判到開業一般要1.5- 2 年時間, 要達到
一定規模又需3- 5 年時間, 而並購只要3- 5 個月
就可以迅速形成生產規模, 獲得被收購企業的市
場份額。所以對跨國企業而言, 採用並購投資方
式, 可以快速、低成本地進入中國市場, 減少市場競
爭, 並可以達到強強聯合的目的(李曉華等, 2005)。
5.外資投向的地區集聚
從總體上看, 電子產業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
天津、廣東、上海、福建、北京、江蘇和山東等
七省市電子產業的企業數量佔全部電子產業企業
數量的52.69%, 資產佔全部電子信息行業資產的
65.20%。電子行業在省內也呈現出地區集聚的特
點, 例如, 廣東東莞、江蘇蘇州已形成電子產業
集群和世界電子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 廣東的深
圳、東莞、惠州、廣州四市電子產業總產值佔全
省的83.67%。外資在電子產業的分布也呈現出地
區集聚的特徵, 以所有者權益衡量, 投向上述七
省市電子產業的外資占電子產業全部外資的比重
達到86.68%。電子信息產業以及投向電子信息產
業的外資均呈現地域集中的特徵, 電子信息產業
的地區集中度與外資的地區集中度表現出很強的
相關性。
電子產業以及該行業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地
區聚集的成因有以下幾方面: (1) 外國及港澳台
公司在某個地區投資後, 如果收益高, 該公司會
繼續進行後續投資, 包括對原有子公司的追加投
資和設立新的配套公司; (2) 當某個大型跨國公
司在某地投資後, 其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和各
類專業服務公司以及競爭對手也會隨之進入; (3)
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聚集能夠促使該地區的企業
產生集聚效應, 集聚效應推動外資投向的進一步
集中。美國學者Head 進行的一項對外國投資影響
的研究發現, 在對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區, 地區聚
集存量每增加10%, 該地區被潛在投資者選中的
可能性就增加5- 7% ( Head, 1995)。
二、外國直接投資對電子產業發展的影響
1.外資對電子行業增長速度的影響
產業的增長速度與外商直接投資表現出比較
明顯的相關性, 外資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較高的行
業, 增長速度相對較快(江小涓, 2002)。電子產
業的快速發展是與外國直接投資密不可分的。從
圖1 可以看到, 在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 三資企
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總體上快於整個電子信息產
業製造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 三資企業工業總產
值占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95 年
的37.49%增長到2003 年的69.68%, 三資企業的
快速發展對信息產業製造業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2.利用外資對電子行業出口的影響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我國外貿出口一直保
持快速增長的勢頭, 外貿出口總額從1995 年的
1487.7 億美元增長到2003 年的4382.3 億美元,
與此同時, 電子產品的增速更為迅猛, 電子產品出口總額從1995 年的165.32 億元增加到2003 年
的1420.9 億元, 電子產品出口占外貿出口的比重
從1995 年的11.11%增加到2001 年的32.42%, 增
幅遠遠高於外貿出口額的增幅。聯合國跨國公司
與投資司的研究發現, FDI 與出口存在顯著的正
相關性, 人均FDI 每增加1%, 發展中國家高技術
產品出口就會增加0.78%, 中技術產品出口增加
0.39%, 低技術產品出口增加0.31% (UNCTAD,
1999)。電子產業出口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外商直接投資推動的。電子產業中三資企業出
口額占電子產業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94 年的57.
35%增加到2003 年的83.72%, 年均增長36.8%,
其中外商獨資企業所佔比重從1994 年的20.84%
增加到2003 年的59.43 %, 年均增長47.37 %,
均高於電子行業合計出口額31.17 %的平均增
長率。
3.電子行業出口競爭力的變化
我們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來衡量電
子產業競爭力的變化。一般而言, RCA<1, 則表
明該國在該產業或產品上處於比較劣勢; 若RCA>
1, 則表明該國在該產業或產品上處於比較優勢,
RCA 越大則比較優勢越大。RCA 指數大於2.5 表
示具有極強的出口競爭力; RCA 指數介於1.25 和
2.25 之間表示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介於0.8 和
1.25 之間表示具有中等競爭力; 小於0.8 表示競
爭力較弱。由於數據收集上的困難, 本文採用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中辦公設備及電子
產品(Office machines and telecom equipment) 的數
據來近似地替代電子工業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RCA。分析表明, 中國辦公設備及電子產品的
RCA 值持續增加, 從1990 年的0.58 提高到2003
年的2.11, 從競爭力較弱發展到具有比較強的競爭
力, 辦公設備及電子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也從
1990 年的1.05%增加到2002 年的12.64%
『叄』 高手能幫忙分析一下電子加工廠的市場和前景嗎謝謝
我不知道你所加工的電子產品是哪方面的東西。因此在這里並不敢輕易妄言。但是,我可以建議你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然後得出你的結論。
1、你所加工的電子產品是上游還是中游,也就是你是最末端還是中端。如果你純粹是為了給上游的品牌加工產品,你要確定你的產品是否是上游品牌占據主銷量的部分。如果不是,我建議你不要做。
2、電子產品目前來說,是主流。你所選擇的項目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即時性的淘汰可能。如果答案是,我建議你不要做。如果不是,同時你的自身的調整生產項目也就是生產產品的能力比較靈活,則可以。
3、你是否具有自銷能力?如果把所有的銷售全部壓在上游廠家身上的OEM,那麽,你被壓價的可能性非常大,那樣的話,你的盈利能力將受到上游廠家的「恩賜」。所以,如果你做電子加工廠,這方面必須考慮。同時你還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自銷與外銷。這個問題解決了,就OK。
4、電子加廠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前景是可以的。但是,如回答2,如果你的自身的調整能力不夠,或者說受技術、資金、人員、設備等等的限制,那你就要好好考慮了。
5、你要問一下自己:我生產的產品賣給誰?有多少可替代產品?競爭力有多強?可延續獲利能力有多少?獨特性如何?品牌張力有多大?上游委託生產廠家的實力或者延續經營能力如何?上游供貨廠商的可選擇性有多少空間?我賣的過程中,會出現什麽問題?無論是賣給上游生產廠家還是自己賣給消費者,那麽,你的自身的掌控力如何?你如果把這些問題問清楚了,答案自然見分曉。
6、最簡單的問題,你按照5W1H來選擇——W1:我為誰生產?W2:我為什麽生產?W3:我生產出來後賣給誰?W4:我如何生產並且保證生產優勢是可以保證的?W5:我在哪裡生產有什麽優勢?H:我如何保證我的生產及銷售是具有絕對優勢至少保證不會虧損?
如上回答,希望細思。
『肆』 電子產品前景如何
網店?還是實體店?。。其實現在賣這個合買這個的都蠻多的,要有特色才行,網店的話價格和服務是最重要,實體店的話就要找個好店面了,不過成本可能就比較高點了。加油吧
『伍』 電子產品的投資前景如何
在當前科技時代,電子產品的發展可以說是飛躍式的,競爭特別激烈,產品淘汰太快內,這容就需要我們掌握更多的信息,隨時對自己的經營更新。現在經營手機應該沒問題吧,只要店鋪位置好,手機又跟形式,但也要根據自己的周邊環境來配貨。雖然主業賣手機再搭配點其他經營,這樣應該沒問題。我有一朋友在天津一開發區經營了幾家手幾店,這幾年可算是火了,他的顧客百分九十都是外地打工者,而進的貨又是價低跟時的山寨貨利潤番倍,相信只要經營有方,周邊環境適宜,應該可以堅持。
『陸』 電子製造業前景怎麼樣
未來電子製造業的路還是比較長遠,現在什麼都是電子控制的
『柒』 電子產品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
科技飛速發展,專業技術的成熟。產品更新換代快,一個新產品的生命周期十分短暫,幾個月後就又有更新的產品替代,生產成本降低,競爭激烈。
『捌』 電子產品市場前景如何
中國和美國的3C(計算、通信和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確實有著許多共同之處。
消費者對數字媒體無窮無盡的慾望促使網路數據流量爆炸性增長。無處不在的寬頻接入、新型便攜設備、社交網路以及其它流行的基於互聯網的應用加速了這種趨勢。我們預計,下一代4G/LTE基站將是一個重要的增長動力,能夠使服務提供商應對日益增長的數據流量。
日益增長的數據流量還給數據中心和許多企業帶來了挑戰。企業必須想辦法盡快處理這些新增的數據,以保證最終用戶滿意,同時還要控制好自身能耗和存儲成本等挑戰。
好消息是,IDT早已著手迎接這些市場挑戰,IDT為客戶提供了多種產品和解決方案(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幫助他們妥善應對數據流量的爆炸性增長。
回顧半導體市場的發展歷史,3C中的每一個方面都在推動特定時期的產業增長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現在,似乎第四個C(China)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市場的主要動力。IDT是業界率先在中國投資建立研發中心的公司之一,並始終致力於履行對中國員工、客戶及市場的承諾。像IDT這樣在中國進行投資的企業都將從中國市場的發展中受益匪淺,並將在未來幾年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IDT在中國市場的產品十分廣泛,范圍涵蓋全部3C領域,我們發現我們現有的產品線都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要確保我們的產品和戰略契合中國市場,沒有捷徑可循。首先,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客戶的客戶的需求……同時小心應對可能影響業務成果的各方面規定(如行業標准和政府政策)。通過及早與我們的客戶、客戶的客戶及生態系統中的其它主要相關方的密切合作,IDT可在明確產品計劃/定義之初(或更早)就開始制定業務戰略。我們會在整個過程中不斷評估、反思和調整。當然,迅速地執行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IDT已經有多款產品成功打入當今的3C市場。舉例來說,我們有面向計算領域的PC和伺服器的計時和介面解決方案、面向通信領域的無線和網路設備的交換和互連,以及面向消費電子領域的攜帶型產品的視頻、觸摸和電源管理。
每當談到3C,最常提及的一個詞是「融合」。在期待、猶豫甚至困惑了多年之後,三網融合最終會成為現實。能夠支持融合的技術並不是新技術;有些技術已非常成熟,並應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真正缺乏的是能夠為最終用戶提供服務(價值),具有可行商業模式的健全生態系統。「三屏互動」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三種屏幕(電視、PC和手機)互動的背後是基礎設施的升級與融合,這是由多媒體內容(尤其是視頻、雲計算和移動性)日益增長的需求推動的。因此,智能能源使用和可編程性這類技術不僅成為了一種功能或選項,而是一種必備功能。以上這些需求為半導體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也讓我們從晶體管到整個價值鏈來重新思考我們的晶元解決方案。
IDT在強大的數字傳統基礎之上又增加了高性能模擬和系統專業知識。我們還將快速定製模型應用到其它產品類別中,這令IDT成為計時領域的領先廠商。通過開發系統優化解決方案更讓IDT大幅提升了客戶應用的價值,最大限度發揮總體性能,將物料清單降至最低,並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這些舉措讓我們將產品組合擴展到新的領域,如智能電力計量解決方案。智能電表是智能電網提高能源效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電力需求將越來越大。中國政府制定了一項宏偉的計劃,即發展並實現全國發電和輸電系統的現代化。我們希望IDT成為這個將使每個人在經濟與環境方面受益的偉大事業的一部分。
IDT是跨國半導體公司中最早在中國投資建立大型研發中心的公司之一。過去10年中,IDT的中國設計中心為各種IDT產品線開發出許多成功的產品。盡管如此,我們設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很大程度上基於設計-服務模式,大部分商業決策、產品定義、營銷和運營均由位於美國加州聖何塞的總部管理。在公司CEO和其它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正逐步將中國的設計中心轉化為成熟的業務部門,以擔負起所有業務及工程職能。在這種意義上,新的IDT中國業務部更像一個總部設在中國的初創型公司,由美國的母公司為其提供支持與投資。
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發展最迅速的半導體市場,很多國家的半導體公司都提高了中國市場的產品投放力度,而中國本土公司也在快速發展,以滿足國內和國際的市場需求。不斷貼近最大客戶的需求並為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是每個企業必然的經營策略。為了充分利用中國的良好發展趨勢,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提高了在中國的投資額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半導體市場,在中國投資已經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
雖然中國市場是IDT關注的焦點,但在中國開發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卻不僅限於中國市場。畢竟,雖然各國的需求具有其獨特性,但我們生活的世界在日趨全球化。例如,IDT在中國開發的智能電表計量IC已經在歐洲贏得設計項目。借用一個術語——「逆向創新」,目前有許多這樣的機會,即創新首先出現在發展中國家,然後進入發達國家。作為一家企業,只要具有商業價值,就不應懼怕打破現狀,擴展更大的市場。這就是IDT所做的事情。
中國的半導體市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經歷許多變革,這將為整個半導體行業帶來深遠影響。
『玖』 電子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最近幾年,中國電子行業整體保持著良好的運行發展趨勢。
版一是穿戴式電子設備風生水起權;
二是移動電子產品金屬化;
三是LED家居照明市場啟動,中國將是全球製造基地;
四是大尺寸觸摸屏電子產品需求啟動;
五是面板新產能投放,上游材料產業機會顯現;
六是電動汽車市場啟動;
七是柔性顯示電子技術創新突破在即;
八是電動汽車市場啟動;
九是柔性顯示初露端倪,技術創新突破在即;
十是人工智慧繼續發展,無人駕駛汽車將受到關注。
『拾』 電子產品代加工的行業前景怎麼樣
就長遠發展來看沒有前景,製造業還是有自已的品牌的東西要好,練粹的只是代加工的話發展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