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怎麼樣加工桐油
Ⅰ 生桐油怎麼熬成熟桐油
一般使用桐油均由油漆工自己熬制,稱為土法生產。
方法為:先將桐油倒入生鐵鍋中,然後用柴火加熱。生鐵鍋使用前要擦洗干凈,不能含有酸、鹼和其他物質。熬油時間一般控制在30分鍾,基本上保證每分鍾溫度上升10度,當溫度升至150℃時,保溫3分鍾,讓水份全部逸出,然後繼續升溫。作為生漆用的坯油,溫度達230度即可,油溫超過260度會造成桐油瞬間固化成塊而無法使用。一般溫度達220℃時,就要從鍋中取出幾滴油在鐵板板上進行粘度測定,當手指粘油拉起的油絲達2厘米長時,必須馬上降溫至160度及以下,將油放在風口處倒入冷鐵鍋中迅速冷卻。整個熬油過程都要不斷攪拌,使油煙逸出,增加桐油的均勻受熱量,增加油的透明度。有條件的話可以先預備半鍋冷坯油,將油煙逸出後的熱油倒入冷油內,加快油的冷卻。保證油的質量。坯油的老嫩由在230℃後的保溫時間的長短決定。時間長,坯油粘度高,成膜快稱為老油。保溫時間短,坯油粘度低,成膜時間長,稱為嫩油。
熬制光油(即亮油),最高溫度可達250度,熬油程度可臉從油麵情況判斷,油內水汽不斷逸出後,油泡從白色轉黃色,聽響聲從鈍轉脆,假如在油內放入一根稻草,稻草立即燒焦,表示油已成熟,應立即退火,加入催干劑土子和密陀僧。
如果油在冬天使用,土子和密陀僧量要稍增多,但是,催干劑加得過多,會加快成膜速度,造成漆外干內不幹,漆膜結皮,因此,催干劑用量宜少不宜多。
工業製造光油採用環烷酸鉛和環烷酸鈷,鈷可以促使漆膜聚合作用大於氧化作用,使漆膜柔韌、耐候性增強。環烷酸錳和環烷酸鈷配合使用,會使反應機理更為完善。製作光油還可適量加入松香,改進漆膜光澤,但不能超過油童的10%,因為松香耐熱性差,造成夏天漆膜回粘。由於光油消耗桐油多,目前一般用桐油與松香樹脂反應製作酯膠清漆,其性能比單獨用桐油製作的光油更具有光澤和耐磨。
Ⅱ 生桐油和純熟桐油的加工過程有什麼用以下方法榨出的是生桐油還是純熟桐油
純熟桐油特別提示;桐油和 混合油的
區別: 一 聞氣味:氣味可以問出來的,混合油出回了天然植物油之外會答有化學添加劑的氣味。 二 桐油擦在紙上,幹了以後,隨便怎麼折 紙是不會斷例的,一些人圖便宜添加其他植物油進去濃度過低方可用此方法測試! 三桐油用明火點,是點不著的。提示;如果桐油沾布或紙,硬要用火燒,也會燒著的。畢竟古代人也用桐油來點燈。混合其他互學物品者或是含甲醛者是容易著火的。 熟桐油分兩種一種為熟純桐油,另外一種屬混合熟桐油。 純疏熟桐油的榨取方法是桐子炒熟榨油,不人為的去添加任何化學成分,適合環保無污染裝修,尤其適合室內。 混合熟桐油屬於漆的一種,按照2:2:6的方法勾兌,20%的清漆+20%的松香+60%的桐油,加熱熬制到260度的溫度。此種方法熬制後桐油需要過濾之後方可使用與木器。混合的熟桐油味道大,有強烈的漆的氣息,此種桐油的壓榨方式是傳統古老的方法。此方式逐漸被淘汰。
Ⅲ 桐油怎樣使用
1、使用
桐油是製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築、機械、兵器、車船、漁具、電器的防水、防腐、防銹塗料,並可製作油布、油紙、肥皂、農葯和醫葯用嘔吐劑、殺蟲劑等。
2、好處
桐油是一種優良的帶乾性植物油,具有乾燥快、比重輕、光澤度好、附著力強、耐熱、耐酸、耐鹼、防腐、防銹、不導電等特性,用途廣泛。
3、組成
桐油為脂肪酸甘油三酯混合物。桐油和木油色澤紅色,金黃或黃色,都是優良乾性油。
4、產地
雲南省是中國桐油的重要產區,年產量現居全國第六位。產區分布於昭通、文山、曲靖、保山、大理、玉溪、德宏等地、州的五十多個縣,其中以昭通地區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為主產區。中國桐油幾個重要產區是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河南大別山區,四川盆地,湖南湖北兩省也是重要產區。
5、使用價值
桐油是將採摘的桐樹果實經機械壓榨,加工提煉製成的工業用植物油,整個過程為物理方法。桐樹是多年生木本林木,生長在遠離城市的山區。抗病蟲能力特強,整個生長過程中不須施肥和農葯。桐油是一種天然的植物油,它具有迅速乾燥、耐高溫、耐腐蝕等特點。桐油還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廣泛用於建築,油漆、印刷(油墨)、農用機械、電子工業等方面。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能源供需矛盾日益顯現,以油桐為主要的生物質能源作為替代能源將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加之我國工農業、漁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桐油需求量將會大大增加。
Ⅳ 如何用桐油煉膠啊
熟桐油又稱光油,是由生桐油加工而成。是一種典型的乾性油,結膜後有較好的硬度和光澤。加工方法:在室外砌一隻爐缸,爐上置一隻大鐵鍋,用柴燒火;先將石子放在鍋中炒,以驅除石子中的水分;石子炒熱後,倒入生桐油。隨著溫度的升高,桐油中的水分逐漸蒸發,當溫度升到180℃,油中的水分已基本蒸發。此時,能看到鍋中的桐油起油花。當加熱到260℃後,即加入土參(或用黃丹粉),使之與桐油發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在桐油麵上泛起一層白色的泡沫,並冒出很濃的黃煙。此刻一定要用木棒不停地攪拌,使土參的泡沫迅速地與桐油密合。當煙色由黃轉黑時,鍋中桐油的溫度已降到240—250℃。若無溫度表測得,可取出一點熟桐油,放在鐵皮上冷卻,用食指蘸一點桐油與拇指接觸再張開,這時桐油就被拉成絲狀,能拉至2厘米長,則說明生桐油已經燒好。應迅速將鍋從爐上移開,經自然冷卻後使得熟桐油。
還有一種熬制方法
>
<DIV>此類漆主要用於木器傢具、工藝美術漆器、房屋及車船內部塗裝等。</DIV>
<P>3.精製工藝
<DIV>(1)配生精製<BR>已經過凈化處理用於配製廣漆的生漆半製品簡稱「配生」。配生的精製主要是進行嚴格仔細的過濾凈化處理。傳統的過濾方法同上面介紹的T09-84精製大漆底漆絞濾方法。現在一般常採用的方法有兩種:其一是將配好的廣漆原料先以100目銅絲布在特別專用離心機過濾後,再以多層(6<B>-</B>8層)加工疏鬆的絲棉袋在絞漆機上絞濾兩次;其二是用100目銅絲布離心機過濾一次後,再用160-180目銅絲布離心過濾兩次(過濾過程中應停機數次以刮板將漆渣輕輕小心從濾布上鏟刮下來,便於將漆液洗凈)後即成為「配生」,保管好待用。其中後一種方法得到的配生一般沒有前一種方法的凈化效果好。</DIV>
<DIV>(2)坯油的熬煉</DIV>
<DIV>配製廣漆的坯油主要以桐油為原料。桐油的主要組成是桐油酸,有三個共軛雙鍵,易起氧化聚合作用。因此桐油具有結膜較快的特性,屬於乾燥速度最快的乾性油,以其生產的聚合油與生漆配成廣漆乾燥快,尤其是乾燥成膜時與漆酚側鏈是以聚合反應為主,一般是按二烯系之1,4加成作用進行,生成的結構體組織緻密性質安定。</DIV>
<DIV>桐油酸具有導構體,新鮮桐油中只含有α-桐油酸,當它在日光、碘、硫、硒等的催化作用下可轉化為β-桐油酸。β-桐油酸不存在於天然植物油中。桐油在貯存過程若暴露於日光下,常可看到白色結晶粒子,長久貯存會逐漸變成白色固體,這就是由β-桐油酸轉變為桐油酸的結果。不過目前由β-桐油酸轉化為薩桐油酸尚未實現。β-酸不溶於一般有機溶劑,且聚合速度快於薩酸,貯存過久β-酸含量高的桐油在高溫下更易膠凝,成膠試驗測定其膠化時間有的將縮至4分鍾以下,這將使熬煉時工藝控制更加困難,而乾燥性能反而有所減退,因此,為避免變型,桐油應於密閉條件下貯存,並防止混進雜質,若發現油中有少量β-酸後,應盡快用掉不宜久存。</DIV>
<DIV>桐油油膜結構緊密、氧化分解時產生的羥基酸類較少,油膜耐水不易膨脹,耐鹼、且能耐弱有機溶劑等具有許多優良性能。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油膜失去應有的彈性,不能適應受溫度變化而發生的伸縮作用,在大氣中易早期形成細微的裂紋等。為了彌補這些缺陷而常將桐油和其他乾性油或半乾性油適量配合應用。另外桐油還存在一個抗氣問題,生桐油的塗層乾燥後往往形成嚴重的皺紋膜面。那些熬煉不好的熟桐油其油膜仍然會出現霜花、網紋、絲紋等現象。若是在乾燥過程中受到含有微量二氧化氮等氣體的影響,油膜表面還會出現晶紋。桐油油膜這種容易產生花紋的性能,對於配製廣漆來說是潛在的隱患必須設法予以避免。目前解決桐油抗氣問題的簡便方法是在熬煉桐油時,應以烈火迅速將桐油升溫到260℃以上,之後又快速加以冷卻,熟桐油熬煉的質量如何,溫度的變化是個極關鍵的因素。如果熬煉時最高溫度不能達到260℃以上,油膜仍有可能出現抗氣性不好的弊病。另外升溫和降溫的速度對抗氣性也有影響,升溫慢,低溫保持時間長,或降溫過慢等都有可能導致抗氣性不好。</DIV>
<DIV>桐油的聚合速度受溫度的影響極為明顯,如在150℃時約需保溫60小時之久才能膠凝,於277℃時約需12分鍾膠凝,而在280℃時僅10分鍾內即可膠凝。溫度每升高13.9℃膠凝速度可加快2倍。尤其是桐油的聚合反應是一種放熱反應,熱能又不易導出。當溫度達到260℃以上既使將其離開熱源後溫度還將繼續升高。因此在煉制過程中若操作不當溫度未受到很好控制的話,聚合體就可能發生膠凝,甚至引起自燃或炭化,,導致危險和損失。為此煉制純桐油時可加入少量松香及松香鈣皂等物質。用以延緩桐油聚合體的膠凝作用。在條件允許情況·下一般不用純桐油進行熬煉,而是於桐油內加入部分亞麻仁油或豆油,這樣還能夠起到改善塗膜的耐久性和柔韌性能等。</DIV>
<DIV>①坯油或混合坯油的煉制將經過凈化處理的桐油或桐油與亞麻仁油(或豆油)按8:2<B>-</B>7:3的質量比例配好,注入煉油鍋內以烈火進行煎熬,煉至油麵潮花(白色水汽泡)息後再翻油花(金黃色花泡),繼之起裂紋泡冒濃煙時逐步降低火力。當油溫升到260℃後立即將煉油鍋撤離火源(或立即轉入冷鍋內)保溫10<B>-</B>15分鍾,用拉絲法試樣後再強行快速冷卻即轉入冷卻鍋(桶)中,轉入過程同時予以過濾(用120<B>-</B>160目銅絲布篩網),開冷卻水快速冷卻待用。</DIV>
<DIV>冬夏季節對坯油粘度的要求稍有不同。冬季粘度在1000s/(25±1℃)左右(塗-4號杯)即可;夏季需要粘度在1500s/(25±1℃)以上。一般坯油的粘度越高配成的廣漆質量越佳。</DIV>
<DIV>②紫坯油的煉制所謂紫坯油即是將過濾大漆原料時所得到的漆渣放入經過凈化處理的桐油中,經過長時間(兩個月以上)的浸泡後撈起放入鐵鍋中熬煉,然後與桐油一起進行熬煉成坯油,轉鍋時趁熱以銅絲布上墊絲棉或白細布進行過濾即成。此坯油呈現紫紅透明的油色,由其配製的廣漆顏色特佳,乾燥性能也較好。</DIV>
<DIV>③坯油煉制經驗介紹在60年代以前,用小鍋小批量熬煉坯油時操作者完全憑經驗進行生產。煉油時要同時以目視、耳聽、手攪三者並用掌握火候。目視是觀看油麵翻起的泡沫狀態及變化;耳聽是注意油料沸騰時的聲音和變化;手攪是手持大銅勺不斷攪動鍋中熱油以試其阻力輕重等,不可疏忽一點。待潮花(白泡)息而油花現(黃色油泡)並起裂紋樣泡開始冒濃煙,這是溫度促使桐油聚合的表現,這時要不停地用油勺在鍋內攪動和及時降低火力,將刀片部分浸入冷水中讓其快速冷卻便於試其坯力(坯力即粘度之意,用手指沾刀上油滴拉絲看其長短及有粘稠如膠感覺等進行判斷。也有將乾燥清潔的老竹片插入熱油內,注意觀察若入油竹片變焦黃否)。坯力達到後立即起鍋。也就是用大銅勺子將熱油快速轉入冷卻鍋中,或直接將油鍋撤離火源。之後,不斷邊攪拌邊以油勺盛熱油揚高lm高左右傾入鍋內。如此反復進行讓油中青煙飛揚出來,名曰「透氣」或「吐煙」。透氣越徹底(青煙跑出去越多越凈)則調配成的廣漆就越光亮清明,質量越好,同時透氣操作也加快了冷卻速度有利於提高坯油質量。</DIV>
<DIV>熬煉坯油時必須時刻注意油溫變化,掌握火候,否則溫度若過高,高溫時間稍長則極易發生油料膠凝,甚至還會發生火災的危險。或者是因溫度未到且保溫時間太短而火候不夠,則坯油的粘度偏低未到技術指標就將導致調配成的廣漆粘度及其漆膜的光亮度和豐滿度太差等弊病。嚴重影響成品的質量。</DIV>
<DIV>為了能夠大膽地將坯油熬煉到必需的粘度,而又保證不會因火候掌握失當使油料膠凝造成浪費,常常備一定量的冷坯油在旁待用。一旦發現熱油在冷卻過程中粘度上升過速油料有膠凝的趨勢時,應立即將備用的冷坯油倒入熱油內(或將熱油倒入冷坯油內)攪拌加速冷卻以進行搶救。如果混入冷坯油後油料未冷卻前粘度仍然太高(油絲或飛絲狀)時,也可以加入部分200號溶劑汽油(俗稱松香水)進行稀釋。</DIV>
<DIV>(3)配製成品</DIV>
<DIV>將上述精製過的生漆原料(配生)和冷卻後的熟油料(坯油),按配方數量投入干凈的拼料缸中,用電動機械攪拌器充分攪拌均勻後,包裝好即為成品。</DIV>
<DIV>配製成品時要掌握生漆原料性能、質量和使用時的氣候條件靈活地選用配方。否則,成品將有快乾、慢干,不幹或光澤、豐滿度差等毛病。</DIV>
<DIV>傳統配製廣漆成品的方法是:將配生和坯油同時傾入特製的一種拼料漆桶內,以人工用木耙輪流不斷攪拌均勻後,即行急劇提打(這項工作必須年富力強的工人才能勝任,勞動強度很大,熟練工每人每次最多隻能提打百餘下,需數人輪流操作),提打的程度是要能夠觀察到漆液里呈現無油皺紋,坯油絲已脆,漆油已經充分互溶均勻了,顏色已變為茶褐色才可包裝為成品。</DIV>
<DIV>另外,國內有的地區是將T09-2油基大漆的漆料(精製過的,俗名綿漆),或同一定比例的配生一起與坯油(或紫坯油)按漆比油為1:0.6<B>-</B>1.2的比例配成廣漆。
Ⅳ 生桐油要熬多長時間長是熟桐油,如何操作
熟桐油又稱光油,是由生桐油加工而成。是一種典型的乾性油,結膜後有較好的硬專度和光澤。加工方法:屬在室外砌一隻爐缸,爐上置一隻大鐵鍋,用柴燒火;先將石子放在鍋中炒,以驅除石子中的水分;石子炒熱後,倒入生桐油。隨著溫度的升高,桐油中的水分逐漸蒸發,當溫度升到180℃,油中的水分已基本蒸發。此時,能看到鍋中的桐油起油花。當加熱到260℃後,即加入土參(或用黃丹粉),使之與桐油發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在桐油麵上泛起一層白色的泡沫,並冒出很濃的黃煙。此刻一定要用木棒不停地攪拌,使土參的泡沫迅速地與桐油密合。當煙色由黃轉黑時,鍋中桐油的溫度已降到240—250℃。若無溫度表測得,可取出一點熟桐油,放在鐵皮上冷卻,用食指蘸一點桐油與拇指接觸再張開,這時桐油就被拉成絲狀,能拉至2厘米長,則說明生桐油已經燒好。應迅速將鍋從爐上移開,經自然冷卻後便是熟桐油。 另外熬桐油一定要眼明手快,同時大力攪拌,否則桐油就廢了!
Ⅵ 桐油是怎麼出來了
1.壓榨法
壓榨法是藉助機械外力的作用,將油脂從油料中擠壓出來的取油方法,目前是國內植物油脂提取的主要方法。壓榨法適應性強,工藝操作簡單,生產設備維修方便,生產規模大小靈活,適合各種植物油的提取,同時生產比較安全。按照提油設備來分,壓榨法提油有液壓機榨油和螺旋機榨油兩種。液壓榨油機又可以分為立式和卧式兩類,目前廣泛使用的是立式液壓榨油機。壓榨法存在出油率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效低的缺點並且由於榨油過程中有生坯蒸炒的工序,豆粕中蛋白質變性嚴重,油料資源綜合利用率低。
2.浸出法
浸出法是一種較先進的制油方法,它是應用固液萃取的原理,選用某種能夠溶解油脂的有機溶劑,經過對油料的接觸(浸泡或噴淋),使油料中油脂被萃取出來的一種方法,多採用預榨餅後再浸提。
在我國,採用直接浸出或預壓榨浸出工藝的植物油脂每年超過800萬噸,這些油幾乎全部使用的是6號溶劑油,其主要成分為六碳的烷烴和環烷烴,沸點在60-90℃(發達國家用的工業己烷,沸點在66.2-68.1℃)。由於6號溶劑油是從石油中提煉的的產品,而今石油能源短缺,市場價格居高不下,而且剩餘的高沸點溶劑對餅粕食用衛生安全質量有影響,因此人們不得不考慮開發替代溶劑。目前國內已經有人開始丙烷、丁烷等作為溶劑提取小麥胚芽油的研究,這種方法適合一些特種油脂的分離提取,油脂中有效成分不被破壞,所得的蛋白粕可以用於深加工,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還有進行油料生胚擠壓膨化後直接進行浸出制油的研究,生坯擠壓膨化後,多孔性增加,酶類被鈍化,溶劑對料層的滲透比和排泄性都大為改善,浸出速率提高,混合油濃度增大,浸出毛油品質提高,出油率大大提高。國外生胚膨化浸出工藝已廣泛應用,我國對這一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也有了較大的進展。
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粕中殘油率低,勞動強度低,生產效率高,粕中蛋白質變性程度小,質量較好,容易實現大規模生產和生產自動化等優點。其缺點為浸提出來的毛油含非油物質較多,色澤較深,質量較差,且浸出所用溶劑易燃易爆,而且具有一定毒性,生產的安全性差以及會造成油脂中溶劑的殘留。
Ⅶ 如何刷桐油
首先得保證你來的木材是干凈(不能源上漆,是原木),乾燥(干透)。
桐油分生桐油和熟桐油,生桐油干慢,熟桐油幹得快.
一般要用熟桐油,不然還得煮桐油.
生桐油要稀點,熟桐油像機油那樣稠,要用松節油稀釋 松節油大概占整個比例的30%左右,(松節油是松樹提煉出來的)
熟桐油是由生桐油加工的:應該要在室外加工,先備一大鐵鍋和一爐;先炒石子(卵石),除去石子中的水分;炒熱後,倒入生桐油。當溫度升到180℃,油中的水分已基本蒸發了。還能看到鍋中的桐油會起油花。到260℃後,再加入土參或者黃丹粉,使之與桐油發生化學反應,桐油麵上會泛起一層白色的泡沫,並冒出很濃黃煙。此刻一定要用木棒不停地攪拌,使泡沫迅速地與桐油和勻。當煙色由黃轉黑時,鍋中桐油的溫度已降到240—250℃。若無溫度表測得,可取出一點熟桐油,放在鐵皮上冷卻,用食指蘸一點桐油與拇指接觸再張開,這時桐油就被拉成絲狀,能拉至2厘米長,說明已經好了。應馬上把鍋從爐上移開,自然冷卻後就是熟桐油了。
另外,上桐油一般用干凈的棉布擦上去的,不是用毛刷刷的,毛刷刷出來的效果不行,非得用棉布不可。
Ⅷ 桐油的使用方法
刷漆前,一定要用沙皮打磨,這樣可以增強新漆對基層的附著力!
桐油有生桐油和熟桐油兩種,生桐油幹得就很慢,熟桐油幹得快.要買熟桐油來用,不然買生桐油回來你還得煮桐油.上桐油之前得用紗布過濾一下,這樣刷出來的效果比較PP.
生桐油顏色金黃,比較稀,像金龍魚食用油。熟桐油顏色比較暗,像機油的顏色,也比較稠,要用松節油稀釋 桐油當然適用其它木材,特別是室外的木頭,刷上桐油就不容易腐爛,松節油大概占整個比例的30%左右,松節油是松樹提煉出來的,環保程度上相對不錯.桐油是不像油漆特別吃油,如果同樣的杉木板刷清漆,太能吃油了。木材也會吃點桐油,但不像吃油漆那麼厲害。表面形成一種保護膜,不透氣,因而產生防水效果.另外,上桐油一般如果是農村出生的師傅都了解這手藝,是用干凈的棉布擦上去的,不是用毛刷刷的,毛刷刷出來的效果不行,非得用棉布不可。
熟桐油(轉自中國工藝美術詞典)
熟桐油又稱光油,是由生桐油加工而成。是一種典型的乾性油,結膜後有較好的硬度和光澤。加工方法:在室外砌一隻爐缸,爐上置一隻大鐵鍋,用柴燒火;先將石子放在鍋中炒,以驅除石子中的水分;石子炒熱後,倒入生桐油。隨著溫度的升高,桐油中的水分逐漸蒸發,當溫度升到180℃,油中的水分已基本蒸發。此時,能看到鍋中的桐油起油花。當加熱到260℃後,即加入土參(或用黃丹粉),使之與桐油發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在桐油麵上泛起一層白色的泡沫,並冒出很濃的黃煙。此刻一定要用木棒不停地攪拌,使土參的泡沫迅速地與桐油密合。當煙色由黃轉黑時,鍋中桐油的溫度已降到240—250℃。若無溫度表測得,可取出一點熟桐油,放在鐵皮上冷卻,用食指蘸一點桐油與拇指接觸再張開,這時桐油就被拉成絲狀,能拉至2厘米長,則說明生桐油已經燒好。應迅速將鍋從爐上移開,經自然冷卻後使得熟桐油。
Ⅸ 如何將生桐油煉熟
熟桐油又稱光油,是由生桐油加工而成。是一種典型的乾性油,結膜後有較好的硬度和光澤。加工方法:在室外砌一隻爐缸,爐上置一隻大鐵鍋,用柴燒火;先將石子放在鍋中炒,以驅除石子中的水分;石子炒熱後,倒入生桐油。隨著溫度的升高,桐油中的水分逐漸蒸發,當溫度升到180℃,油中的水分已基本蒸發。此時,能看到鍋中的桐油起油花。當加熱到260℃後,即加入土參(或用黃丹粉),使之與桐油發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在桐油麵上泛起一層白色的泡沫,並冒出很濃的黃煙。此刻一定要用木棒不停地攪拌,使土參的泡沫迅速地與桐油密合。當煙色由黃轉黑時,鍋中桐油的溫度已降到240—250℃。若無溫度表測得,可取出一點熟桐油,放在鐵皮上冷卻,用食指蘸一點桐油與拇指接觸再張開,這時桐油就被拉成絲狀,能拉至2厘米長,則說明生桐油已經燒好。應迅速將鍋從爐上移開,經自然冷卻後使得熟桐油。
還有一種熬制方法
>
<DIV>此類漆主要用於木器傢具、工藝美術漆器、房屋及車船內部塗裝等。</DIV>
<P>3.精製工藝</P>
<DIV>(1)配生精製<BR>已經過凈化處理用於配製廣漆的生漆半製品簡稱「配生」。配生的精製主要是進行嚴格仔細的過濾凈化處理。傳統的過濾方法同上面介紹的T09-84精製大漆底漆絞濾方法。現在一般常採用的方法有兩種:其一是將配好的廣漆原料先以100目銅絲布在特別專用離心機過濾後,再以多層(6<B>-</B>8層)加工疏鬆的絲棉袋在絞漆機上絞濾兩次;其二是用100目銅絲布離心機過濾一次後,再用160-180目銅絲布離心過濾兩次(過濾過程中應停機數次以刮板將漆渣輕輕小心從濾布上鏟刮下來,便於將漆液洗凈)後即成為「配生」,保管好待用。其中後一種方法得到的配生一般沒有前一種方法的凈化效果好。</DIV>
<DIV>(2)坯油的熬煉</DIV>
<DIV>配製廣漆的坯油主要以桐油為原料。桐油的主要組成是桐油酸,有三個共軛雙鍵,易起氧化聚合作用。因此桐油具有結膜較快的特性,屬於乾燥速度最快的乾性油,以其生產的聚合油與生漆配成廣漆乾燥快,尤其是乾燥成膜時與漆酚側鏈是以聚合反應為主,一般是按二烯系之1,4加成作用進行,生成的結構體組織緻密性質安定。</DIV>
<DIV>桐油酸具有導構體,新鮮桐油中只含有α-桐油酸,當它在日光、碘、硫、硒等的催化作用下可轉化為β-桐油酸。β-桐油酸不存在於天然植物油中。桐油在貯存過程若暴露於日光下,常可看到白色結晶粒子,長久貯存會逐漸變成白色固體,這就是由β-桐油酸轉變為桐油酸的結果。不過目前由β-桐油酸轉化為薩桐油酸尚未實現。β-酸不溶於一般有機溶劑,且聚合速度快於薩酸,貯存過久β-酸含量高的桐油在高溫下更易膠凝,成膠試驗測定其膠化時間有的將縮至4分鍾以下,這將使熬煉時工藝控制更加困難,而乾燥性能反而有所減退,因此,為避免變型,桐油應於密閉條件下貯存,並防止混進雜質,若發現油中有少量β-酸後,應盡快用掉不宜久存。</DIV>
<DIV>桐油油膜結構緊密、氧化分解時產生的羥基酸類較少,油膜耐水不易膨脹,耐鹼、且能耐弱有機溶劑等具有許多優良性能。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油膜失去應有的彈性,不能適應受溫度變化而發生的伸縮作用,在大氣中易早期形成細微的裂紋等。為了彌補這些缺陷而常將桐油和其他乾性油或半乾性油適量配合應用。另外桐油還存在一個抗氣問題,生桐油的塗層乾燥後往往形成嚴重的皺紋膜面。那些熬煉不好的熟桐油其油膜仍然會出現霜花、網紋、絲紋等現象。若是在乾燥過程中受到含有微量二氧化氮等氣體的影響,油膜表面還會出現晶紋。桐油油膜這種容易產生花紋的性能,對於配製廣漆來說是潛在的隱患必須設法予以避免。目前解決桐油抗氣問題的簡便方法是在熬煉桐油時,應以烈火迅速將桐油升溫到260℃以上,之後又快速加以冷卻,熟桐油熬煉的質量如何,溫度的變化是個極關鍵的因素。如果熬煉時最高溫度不能達到260℃以上,油膜仍有可能出現抗氣性不好的弊病。另外升溫和降溫的速度對抗氣性也有影響,升溫慢,低溫保持時間長,或降溫過慢等都有可能導致抗氣性不好。</DIV>
<DIV>桐油的聚合速度受溫度的影響極為明顯,如在150℃時約需保溫60小時之久才能膠凝,於277℃時約需12分鍾膠凝,而在280℃時僅10分鍾內即可膠凝。溫度每升高13.9℃膠凝速度可加快2倍。尤其是桐油的聚合反應是一種放熱反應,熱能又不易導出。當溫度達到260℃以上既使將其離開熱源後溫度還將繼續升高。因此在煉制過程中若操作不當溫度未受到很好控制的話,聚合體就可能發生膠凝,甚至引起自燃或炭化,,導致危險和損失。為此煉制純桐油時可加入少量松香及松香鈣皂等物質。用以延緩桐油聚合體的膠凝作用。在條件允許情況·下一般不用純桐油進行熬煉,而是於桐油內加入部分亞麻仁油或豆油,這樣還能夠起到改善塗膜的耐久性和柔韌性能等。</DIV>
<DIV>①坯油或混合坯油的煉制將經過凈化處理的桐油或桐油與亞麻仁油(或豆油)按8:2<B>-</B>7:3的質量比例配好,注入煉油鍋內以烈火進行煎熬,煉至油麵潮花(白色水汽泡)息後再翻油花(金黃色花泡),繼之起裂紋泡冒濃煙時逐步降低火力。當油溫升到260℃後立即將煉油鍋撤離火源(或立即轉入冷鍋內)保溫10<B>-</B>15分鍾,用拉絲法試樣後再強行快速冷卻即轉入冷卻鍋(桶)中,轉入過程同時予以過濾(用120<B>-</B>160目銅絲布篩網),開冷卻水快速冷卻待用。</DIV>
<DIV>冬夏季節對坯油粘度的要求稍有不同。冬季粘度在1000s/(25±1℃)左右(塗-4號杯)即可;夏季需要粘度在1500s/(25±1℃)以上。一般坯油的粘度越高配成的廣漆質量越佳。</DIV>
<DIV>②紫坯油的煉制所謂紫坯油即是將過濾大漆原料時所得到的漆渣放入經過凈化處理的桐油中,經過長時間(兩個月以上)的浸泡後撈起放入鐵鍋中熬煉,然後與桐油一起進行熬煉成坯油,轉鍋時趁熱以銅絲布上墊絲棉或白細布進行過濾即成。此坯油呈現紫紅透明的油色,由其配製的廣漆顏色特佳,乾燥性能也較好。</DIV>
<DIV>③坯油煉制經驗介紹在60年代以前,用小鍋小批量熬煉坯油時操作者完全憑經驗進行生產。煉油時要同時以目視、耳聽、手攪三者並用掌握火候。目視是觀看油麵翻起的泡沫狀態及變化;耳聽是注意油料沸騰時的聲音和變化;手攪是手持大銅勺不斷攪動鍋中熱油以試其阻力輕重等,不可疏忽一點。待潮花(白泡)息而油花現(黃色油泡)並起裂紋樣泡開始冒濃煙,這是溫度促使桐油聚合的表現,這時要不停地用油勺在鍋內攪動和及時降低火力,將刀片部分浸入冷水中讓其快速冷卻便於試其坯力(坯力即粘度之意,用手指沾刀上油滴拉絲看其長短及有粘稠如膠感覺等進行判斷。也有將乾燥清潔的老竹片插入熱油內,注意觀察若入油竹片變焦黃否)。坯力達到後立即起鍋。也就是用大銅勺子將熱油快速轉入冷卻鍋中,或直接將油鍋撤離火源。之後,不斷邊攪拌邊以油勺盛熱油揚高lm高左右傾入鍋內。如此反復進行讓油中青煙飛揚出來,名曰「透氣」或「吐煙」。透氣越徹底(青煙跑出去越多越凈)則調配成的廣漆就越光亮清明,質量越好,同時透氣操作也加快了冷卻速度有利於提高坯油質量。</DIV>
<DIV>熬煉坯油時必須時刻注意油溫變化,掌握火候,否則溫度若過高,高溫時間稍長則極易發生油料膠凝,甚至還會發生火災的危險。或者是因溫度未到且保溫時間太短而火候不夠,則坯油的粘度偏低未到技術指標就將導致調配成的廣漆粘度及其漆膜的光亮度和豐滿度太差等弊病。嚴重影響成品的質量。</DIV>
<DIV>為了能夠大膽地將坯油熬煉到必需的粘度,而又保證不會因火候掌握失當使油料膠凝造成浪費,常常備一定量的冷坯油在旁待用。一旦發現熱油在冷卻過程中粘度上升過速油料有膠凝的趨勢時,應立即將備用的冷坯油倒入熱油內(或將熱油倒入冷坯油內)攪拌加速冷卻以進行搶救。如果混入冷坯油後油料未冷卻前粘度仍然太高(油絲或飛絲狀)時,也可以加入部分200號溶劑汽油(俗稱松香水)進行稀釋。</DIV>
<DIV>(3)配製成品</DIV>
<DIV>將上述精製過的生漆原料(配生)和冷卻後的熟油料(坯油),按配方數量投入干凈的拼料缸中,用電動機械攪拌器充分攪拌均勻後,包裝好即為成品。</DIV>
<DIV>配製成品時要掌握生漆原料性能、質量和使用時的氣候條件靈活地選用配方。否則,成品將有快乾、慢干,不幹或光澤、豐滿度差等毛病。</DIV>
<DIV>傳統配製廣漆成品的方法是:將配生和坯油同時傾入特製的一種拼料漆桶內,以人工用木耙輪流不斷攪拌均勻後,即行急劇提打(這項工作必須年富力強的工人才能勝任,勞動強度很大,熟練工每人每次最多隻能提打百餘下,需數人輪流操作),提打的程度是要能夠觀察到漆液里呈現無油皺紋,坯油絲已脆,漆油已經充分互溶均勻了,顏色已變為茶褐色才可包裝為成品。</DIV>
<DIV>另外,國內有的地區是將T09-2油基大漆的漆料(精製過的,俗名綿漆),或同一定比例的配生一起與坯油(或紫坯油)按漆比油為1:0.6<B>-</B>1.2的比例配成廣漆。
Ⅹ 桐油是用什麼做成的主要原料有那些它有什麼用途
桐油是世界上植物油中最佳速乾性油,具有乾燥快、附著力強、比重輕、富光澤、耐熱、耐冷、防水、防腐、不導電等特徵。主要用於油漆、船舶、傢具、電器、油墨、醫葯等行業。 桐油是一種優良的帶乾性植物油,具有乾燥快、比重輕、光澤度好、附著力強、耐 熱、耐酸、耐鹼、防腐、防銹、不導電等特性,用途廣泛。它是製造油漆、油墨的主 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築、機械、兵器、車船、漁具、電器的防水、防腐、防銹塗料, 並可製作油布、油紙、肥皂、農葯和醫葯用嘔吐劑、殺蟲劑等。 桐油塗在木材表面具有防水和防腐的基本功效,但因為用桐油處理木材只能塗飾在表 面,對木材內部的環境沒有根本的改變,木材或多或少都含有水分,在戶外環境中 陽光照射下非常容易使木材升溫,為各種厭氧菌滋生創造了條件。這些細菌正是蛀蝕 木材的禍首之一。除此之外,在陽光的照射下,桐油極易分解使得木材表面很快失掉 保護層和桐油固有的色彩,表面形成斑駁陸離的景象。每年都要重復進行桐油處理, 即費錢又費事還很難達到希望的效果。因此對普通木材,桐油處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 決防腐處理問題的。 但目前最好的木材防腐方法就只是桐油防腐比較多的使用,畢竟它的造價和使用方法 比較簡單,而且防腐的技術比較好掌握!請問目前最好的木材彷彿方法有什麼成熟的竟 得起時間考驗的而且一勞永逸的方法?當然桐油防腐也存在對木材乾燥程度的要求! 毒理 桐油內含的桐酸對黏膜有剌激性,吸收後可損害肝、腎。桐油的外觀易與食用植物油相混淆,極易誤食中毒。誤食純桐油,由於劇烈地嘔吐,故吸收較少。若食用油中混有桐油,長期少量食用,可引起亞急性中毒,由於桐油全數被吸收,有時中毒症狀反較嚴重,並可致死。 臨床表現 (1)潛伏期急性中毒較短暫,亞急性中毒則時間較長。 (2)中毒表現:1急性中毒:食後迅速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口渴、頭暈;嚴重者便血、呼吸困難、驚厥,尿中出現蛋白質、管型及紅細胞;原有肝損害者,可使症狀及肝功能損害加重;急性中毒者若能及時處理,多能迅速恢復;2亞急性中毒:先出現惡心、上腹部不適、胃部燒灼感、腹瀉等胃腸刺激症狀,持續1~4周(多數2周)後出現下述毒物吸收後的症狀:下肢浮腫,並可逐漸延及全身;周圍神經炎樣症狀如肢體酸痛、四肢發麻、下肢觸覺和痛覺減退,腱反射正常或亢進或減弱;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皮膚潮紅、灼熱,可出現紫紅色斑紋;少數病例肺部有羅音,肝臟腫大,心臟聽診可能出現奔馬律,多死於心力衰竭;患者無急性中毒時的腎臟功能改變。 食油中混有桐油的檢驗測定法:1亞硝酸法:取待檢油5~10滴置於試管中,加入石油2m1,使油溶解,必要時過濾,於濾液中加亞硝酸結晶少許,並加5mol/L硫酸1ml,振搖後放置;如系純凈的食用植物油,則僅產生紅褐色一氧化氮氣體,油液仍然澄明;若食用油中混有桐油時,油液層則呈渾濁,並出現黃色絮狀物;如系純桐油則全部凝結成絮狀團塊,初呈白色,放置後變為黃色。2硫酸法:取油樣數滴置白瓷板上,加純硫酸1滴,食用植物油與硫酸接觸部分呈橙黃色至褐紅色;如有桐油混雜時,則呈現血紅色凝塊而表現縐縮,顏色逐漸加深,用玻棒攪拌則粘結成團,似軟稠浸膏狀態;本法可檢測出食用植物油中混雜的3%~5%的桐油。 急救處理 1.急性中毒 (1)刺激咽部催吐。 (2)予溫水洗胃。 (3)灌入稠米湯、藕粉或稀麵糊以保護胃黏膜。 (4)靜脈補液,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5)對症處理。 2.亞急性中毒 (1)停食混有桐油的油類。 (2)水腫:予氫氯塞秦25~50mg/次口服,每12小時1次;或其他利尿劑。 (3)心力衰竭:常規予洋地黃毒甘治療。 (4)周圍神經炎:常規肌內注射維生素Bl和維生素B12。 (5)對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