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地方有加工海蜇
A. 山東什麼地方批發海蜇皮
可以來沙子口我帶你去,專門有人加工海蜇
B. 海蜇是怎樣加工出來的
海蜇是海里的生物不是加工的
人造海蜇是這么做的
採用如下方法可製造人專造海蜇絲。
1、配料 用40℃溫水屬配製褐藻酸鈉溶液。褐藻酸鈉與水的比例為2~2.50:100,豆粉、蝦粉、味素等輔料的總量約佔1%,將輔料加入褐藻酸鈉溶液中,用溶膠器攪勻後,加入0.15%的檸檬酸,以促其成型快,易脫模,並有防腐作用。
2、配製鈣液 海蜇絲的成型劑,用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氯化鈣成型快,老化也快,但應用不當則產生澀苦味;葡萄糖酸鈣成型慢,用量多,成本高,但無苦味。生產中將葡萄糖酸鈣和氯化鈣混合使用,效果較好。脫模時用2%的葡萄糖酸鈣和1%的氯化鈣混合成脫模劑。老化時,用5%的氯化鈣和2%的葡萄糖酸鈣混合成老化劑。
3、成膜 將配製好的褐藻酸鈉溶液倒入成膜器內,使膜均勻平整,約0.15~0.20厘米厚。
4、脫模老化 將成膜置於脫膜劑中,經過30~60秒鍾,即可脫膜,然後將膜放入老化劑中,4小時後取出即已定型。
5、蒸煮殺菌 將人造海蜇皮在清水鍋中煮沸3~5分鍾,然後再浸泡於清水中,即滅菌消毒,又增加海蜇皮的脆度,冷涼後即為成品。
最後,將成品海蜇皮加工成海蜇絲就可以啦。
C. 有合作海蜇收購深加工有嗎
我是 河北代收海蜇加工海蜇
D. 海蟄頭是用什麼部分加工成的
海蜇分為海蜇頭和海蜇皮兩種,但都是由海產水母加工泡製而成的。海蜇皮內由水母的傘蓋製成,特點容是片大、皮薄、色白、並無一層黑色的薄膜。海蜇頭是指水母的觸須部位,肉質較厚。海蜇頭是海蜇中的精品,口感及營養價值更上一層。
E. 什麼地方盛產海蜇
中國沿海廣泛分布,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
在中國,海蜇漁業有悠久的歷史,最高年產量可達5.8萬噸。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屬,主要產於中國沿海,朝鮮和日本有少量分布,蘇聯遠東海域曾有記錄。海蜇屬有4種。其中海蜇、黃斑海蜇和棒狀海蜇3種,中國均有分布。
海蜇水母體在海洋中浮游生活,棲息於近海水域,尤其喜棲河口附近。
分布區水深一般在3~20米,有時也達40米,水溫8~30℃,適宜水溫13~26℃,鹽度12‰~40‰,適宜鹽度14‰~32‰,喜棲光強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環境,在靜水浮游速度4~5米/分鍾,風向、風力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對海蜇的水平分布有明顯影響。
(5)什麼地方有加工海蜇擴展閱讀
1、棒狀海蜇
棒狀海蜇,為根口水母科海蜇屬動物,個體很小,傘徑42~100mm。傘高50mm。外傘十分光滑,很薄。每1/8傘緣有14~16個略呈圓形扁平的緣瓣。主要分布於福建廈門;馬達加斯加等地。
2、黃斑海蜇
黃斑海蜇(Rh.hispim Vanhoeffen)本種與海蜇頗務相似。兩種最主要的差別是:本種外傘部表面具有許多短小而尖硬的疣突,並有黃褐色小斑點。主要分布於日本、菲律賓,馬來半島,孟加拉灣,紅海,印度洋。
3、沙海蜇
俗稱沙蜇。缽水母綱、旗口水母目、口冠水母科。成體傘部呈半球狀,中膠層厚而堅硬,外傘面具有較密的粒狀凸起,傘緣約有96—112個緣瓣。
傘柄部粗短,有8條二翼形口腕,各口腕末端均無棒狀附器。口腕各翼有許多絲狀附器及觸指。口腕基部有8對肩板,肩板上亦有許多絲狀附器和觸指。
F. 海母怎麼加工成海蜇皮
額 海母就是水母來吧 你做之前我源先提醒你一下 海蜇是水母中的一種 很多水母是不能吃的
首先鮮海蜇皮先放入清水中浸漂,除去鹹味和沙子,切碎。
腌制海蜇皮分為四個步驟:
①初礬:用竹刀將海蜇皮與海蜇頭連接處的頸要割去,再颳去血義和背面白色粘液。按5%濃度加礬浸入容器內。
②二礬:將初礬海蜇皮削去紅墩,瀝水1h,平攤在木板上,每隻用鹽礬混合物[100:(3.5-4)]撒在膛心,移放至桶中,腌滿後,撒較厚的一層鹽填充頂。每100kg加鹽礬混合物12-15kg腌制。7d後即為二礬製品。
③三礬:將二礬海蜇皮取出瀝水30min,放在木板上,每張海蜇皮加鹽礬混合物[100:(1-1.5)]施敷全體,移放入桶中。撒鹽封頂,5d後即成三礬成品。
④提干:將三礬海蜇皮逐張放入三礬鹵水中,用水泥塊擦洗海蜇皮周圍的血衣斑,再逐張撒少量的食鹽。然後平放在桶中,放置4d後取出,堆高60-70cm,瀝去鹵汁,3d內翻轉2次,直至鹵水瀝干,即成三礬提干成品。海蜇製品保存時切忌日曬、污水或淡水浸入及其他鹼類混入等。否則很快腐爛。陰涼、通幾、乾燥是保存的重要條件。
G. 如何加工海蜇
海蜇加工
海蜇的含水量在95%以上,又加上產在溫度較高的夏秋季節,不及時處理,很易發生腐爛變質,加工方法不妥,也會造成質量差和出成率低。海蜇的加工方法沿海各地不一,比較科學的是三礬加工法
一、海蜇皮、海蜇頭 1.初礬。用竹刀沿海蜇傘體腹面將頸部與頭(包括紅墩)割下,蜇頭集放一旁,待後處理;摘除蜇體腔內的蜇花(積存以備加工);用竹刀割去傘體腹部的白色膏膜和血衣,用海水洗刷干凈。在缸(池)內注入少量的海水,其水量以蜇體可活動開為准。按100公斤鮮蜇體用明礬0.5公斤計算用礬量。將所需的礬粉(明礬要提前粉碎成細末)放進水中攪拌均勻,在投放蜇體過程中,要輕輕攪拌,使蜇體能夠均勻吸收礬液。經15小時左右即可撈出,背部向上垛放在筐中,瀝水2~3小時,然後再進入二礬。在瀝水期間,須自上而下地倒動一次,使之脫水均勻並防止蜇堆中間發燒「走肉」,影響質量和出成率。
割下來的蜇頭經5小時左右(溫高時間要短,溫低時間要長),讓污液滲出,觸須爛掉,用海水沖洗干凈。在缸(池)內按每100公斤蜇頭用明礬0.5公斤配好適量的礬液,蜇頭投入後要攪拌均勻,經20小時左右即可撈出,盛在筐中瀝水1小時左右,再進入二礬。
經過初礬後的蜇皮和蜇頭的重量約占鮮蜇重量的50%。
2.二礬。初礬蜇皮瀝水後,每100公斤用鹽礬混合物(食鹽和明礬的比例為100∶4)15公斤進行腌制。腌時將蜇皮平放在木板上,每張皮用鹽礬混合物一把,撒在膛心上,逐個垛鹽3~4張時平放於缸(池)內,腌滿後,加蓋封頂鹽,經5天後即成二礬蜇皮。蜇皮撈出後,在地板上垛起33厘米高左右斗笠形小堆,瀝水4小時左右再進入三礬。瀝水期間要自上而下地倒動一次。
初礬蜇頭瀝水後,每100公斤用鹽礬混合物(比例100∶)14公斤進行腌制。腌時先在缸(池)底撒鹽礬混合物少許,然後將蜇頭投入,一層蜇一層鹽地逐層腌制,每層厚度為20厘米左右,每層都要用力踏實,腌滿後,加蓋封頂鹽,經5天左右即可撈出,瀝水1小時後再進入三礬。
二礬後的蜇皮和蜇頭重量占鮮蜇重量的20%左右。
3.三礬。二礬蜇皮瀝水後,每100公斤用鹽礬混合物(比例100∶1.5)18公斤進行腌制,腌時將蜇皮攤在木板上,用鹽礬混合物一把,均勻地撒在蜇皮上,逐個腌制,每6~8張為一迭,平放池中,滿池後加蓋封頂鹽,經7天後即成為三礬蜇皮。鹵液的波美度(Be′)要求在22~23。如果經20天後,蜇皮充分脫水,肉質更為堅實。
二礬蜇頭瀝水後,每100公斤用鹽礬混合物(比例100∶1.5)18公斤進行腌制,腌制方法同二礬蜇頭。經7天後即成三礬蜇頭,鹵液的Be′在22左右即可。
蜇皮和蜇頭的混合出成率一般在10%左右,其中皮占成品總量的40%,頭占成品總量的60%。
二、海蜇花、海蜇卷 蜇花。鮮海蜇在初礬前進行頭體分離時,將腔內的蜇花(也叫蜇腦)摘下,集於盆中(注意不要沾污泥沙等雜質),放進沸水中氽,液體狀的蜇花馬上凝成花菜狀的固體,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可直接進食和入菜;也可在席子上曬成「蜇米」。蜇花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不及時加工很易變質,要趁鮮整取速氽。
蜇卷。鮮海蜇的傘體腹部肌肉上,附有一層白膜是一種粘液液蛋白,在進礬前需用竹刀颳去,否則影響蜇皮的質量。這層白膜是一種粘液蛋白,集於盆中,及時入沸水中氽,液狀的粘膜很快縮成厚實的卷狀固體。食用起來鮮嫩可口,其味道在蜇花之上,可鮮食也可干制。蜇卷對鮮度和時間性的要求較蜇花更高。
H. 海蜇經過加工後可以干什麼
海蜇的含水量在95%以上來,自又加上產在溫度較高的夏秋季節,不及時處理,很易發生腐爛變質,加工方法不妥,也會造成質量差和出成率低。海蜇的加工方法沿海各地不一,比較科學的是三礬加工法。
海蜇花、海蜇卷 蜇花
鮮海蜇在初礬前進行頭體分離時,將腔內的蜇花(也叫蜇腦)摘下,集於盆中(注意不要沾污泥沙等雜質),放進沸水中氽,液體狀的蜇花馬上凝成花菜狀的固體,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可直接進食和入菜;也可在席子上曬成「蜇米」。蜇花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不及時加工很易變質,要趁鮮整取速氽。
蜇卷
鮮海蜇的傘體腹部肌肉上,附有一層白膜是一種粘液液蛋白,在進礬前需用竹刀颳去,否則影響蜇皮的質量。這層白膜是一種粘液蛋白,集於盆中,及時入沸水中氽,液狀的粘膜很快縮成厚實的卷狀固體。食用起來鮮嫩可口,其味道在蜇花之上,可鮮食也可干制。蜇卷對鮮度和時間性的要求較蜇花更高。
I. 海蜇怎麼加工
新鮮海蜇捕獲後,先將頭部和體部分開,除去內臟和血衣,再將頭部和體部分別用鹽、礬按特定比例腌制,濾去液汁便成為鹽漬海蜇,經過三次鹽、礬(或一次礬及二次鹽、礬混合物)加工的海蜇俗稱三礬提干海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