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工草果
㈠ 怎樣把鮮草果製成干品
就看你是什麼鮮果,水分少的可以曬干,水分多的就要用烘箱烘乾。
㈡ 肉蔻和草果做菜有什麼區別
草果和肉蔻做菜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意思不同:
草果是姜科,豆蔻回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叢答生,高可達3米,全株有辛香氣,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干膜質,兩面光滑無毛,葉舌全緣,頂端鈍圓,穗狀花序不分枝,每花序有花多達30朵。
肉蔻常綠喬木。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先端銳尖,全緣,葉面暗綠色。總狀花序,腋生,花單性,異株,花冠黃白色。
2、分布范圍不同:
草果分布於中國產雲南、廣西、貴州等省區。肉蔻原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西印度群島及巴西。我國廣東、雲南等省有引種栽培。
3、價值不同:
草果用來烹調菜餚,可去腥除膻,增進菜餚味道,烹制魚類和肉類時,用了草果其味更佳。燉煮牛羊肉時,放點草果,既能使牛羊肉清香可口,又能去除牛羊肉膻味。草果味辛性溫,具有溫中健胃、消食順氣的功能,主治心腹疼痛、咳嗽痰多等,還能解酒毒,去口臭。
肉豆蔻所含揮發油,少量能促進胃液的分泌及胃腸蠕動,而有開胃和促進食慾,消脹止痛的功效;但大量服用則有抑製作用,且有較顯著的麻醉作用;揮發油中的萜類成分對細菌和黴菌均有抑製作用。
㈢ 草果的加工方式是什麼
將摘下的果實,直接曬干或用微火烘乾。採收回來的果實,應及時加工,版否則易發霉變質。權在烘烤時要掌握烘烤溫度,火力要均勻,爐溫保持50~60℃,並經常翻動,使受熱均勻。亦可將鮮果放入沸水中燙2~3分鍾,取出曬干,再在室內堆放5~7天,使其顏色變成紅棕色或灰棕色,除去雜質即可。
㈣ 草果什麼時候採收
草果定植後,管理得好,第二年就有部分植株開花結果,之後逐年增加,到回6~7年達盛產期。一般在立秋後答9~11月間果實成熟。待果實變紫紅色而未開裂時採收。過遲採收,裂開的果實會影響商品質量。採收時先割下整個果序,再摘果實進行加工。
㈤ 草果剝皮已經幹了,怎麼種植
草果的種植方法:
1.選地
選擇肥沃的山谷或溪旁,砍除過多的樹木,控制蔭蔽度在50%,清除雜草,翻地碎土。
2.繁殖
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選擇生長健壯、高產的母株,當果皮呈紫紅色、果實充分成熟時採收。採回的果實剝掉果皮,浸種10個小時左右,用粗砂搓擦,以擦去表面的膠質層,然後播種。苗圃選在林木稀疏、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地。翻地做畦,施干豬、牛糞和草皮泥作基肥,打碎耙平,做成苗床。條播,
行距15厘米,播深1.5~2厘米,播後覆土蓋草,澆水。
一般在9~10月或第2年2~3月播種。播種後30天左右出苗,0~50天出苗率達80%。12月至第2年2月,當氣溫降至15℃以下時,種子停止發芽,待3~4月氣溫回升到18℃以上時又陸續發芽出土。採回的種子不能即時播種的,需要用濕沙拌種貯藏。幼苗出土後,無蔭蔽的地方,需搭蔭棚遮陽,拔除雜草,追施草木灰,促使幼苗健壯。育苗每667平方米(1畝)可供8公頃地種植。也可從母株分取1年生的帶芽根狀莖進行分株繁殖。
3.定植
定植地選在林緣和溝邊有遮陽的潮濕、肥沃的土地。深翻20~27厘米,待風化一段時間後,即可按株距1.3~1.7米挖寬約13厘米、深7~10厘米的穴,將苗在穴中扶正,覆土壓實。多在春分前後進行分栽。
4.田間管理
除草:4~6月和採收果實後的10~12月進行除草,除草時防止踩踏根狀莖和地上莖。
培土:在開花前進行培土,使幼芽生長健壯。如發現根部裸露時,應培肥土,以利根部吸收營養。
排水灌溉:在開花季節,如果雨量過多,會造成爛花;反之,過於乾旱,花易乾枯,
造成減產。因此,若遇乾旱,有條件的應引水灌溉。如雨水過多,應做好排水工作,除凈雜草,降低濕度,以減少花蕾腐爛。在開花季節,如果在5~7月份能降一次雨,對結果和保果有利,產量也高。
修剪:草果葉片每年都要更新,枯死的老株應及時割除,以利新株生長。修剪時可適當採收一些過密枝、葉,用作精油生產。修剪采葉時間在10~11月份果實收獲後進行。
5.病蟲害防治
立枯病:發生嚴重時會造成成片幼苗倒苗死亡。可將病株拔除,周圍撒施石灰粉消毒殺菌;幼苗出土後,用1︰1︰120波爾多液預防,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
也可用65%代森鋅600倍液噴施防治。7~10天噴1次,連用2~3次。
葉斑病:病斑生於葉上,初期呈橢圓形、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邊緣有黃褐色暈圈,中央呈白色,直徑1~11毫米,後期病斑連成片。噴施春雷黴素400倍液使病菌菌絲無法生長;用金歌1500倍液、多菌靈800倍液、易保1000倍液噴施對病原菌菌絲生長抑制率達61%以上。
疫病:草果成株期至結果期發病,病株根狀莖部呈水浸樣腐爛,導致植株死亡。用易保1000倍液噴施,可使病菌菌絲無法生長;用百菌清600倍液、易保500倍液、春雷黴素400倍液噴施,對病原菌菌絲生長抑制率可達60%以上;哈茨木霉不同菌株,對草果疫病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力。
蟲害:主要為鑽心蟲,以幼蟲鑽入莖內為害,嚴重時造成枯苗。發現鑽心苗應及時割除,並噴施50%殺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防治。
6.採收加工
草果種植2年開花結果,6~7年後產量較高。花期4~6月份,果期廣東8~9
月份,雲南11~12月份。當果實變為紅褐色未開裂時採收,曬干或微火烘乾,或將果實放在沸水中燙2~3分鍾後放在乾燥通風處保存。
㈥ 潮汕草果怎麼做
草果的做法
1.仙草干克。
2.用清水浸泡30分鍾去除泥沙。
3.浸泡後洗干凈,加入蘇打粉,讓大部分的仙草都粘上蘇打粉。
4.用手像洗衣服一樣的搓著仙草,搓得越爛越好。
5.覺得夠爛後,加入2500水,開煮,大火燒開轉中小伙,邊煮邊經常攪拌,直到湯汁烏黑濃稠就可以,這過程大概需要1小時。
6.煮好的湯汁過濾到干凈無油的鍋里,開小火煮著。
7.另一邊把50克粘米粉兌上300ml清水,攪拌均勻。待仙草汁燒開,把兌好的粘米粉慢慢倒入鍋里,過程需邊攪拌。倒完後,直到再次燒開就可以了,關火。
8.等待放涼。
9.已結成仙草凍了。
10.加上糖水和自己喜歡吃的堅果,再加個奶精球。大功告成,開吃!
草果葯性:
草果味辛辣,具有濃郁的特異辛辣香氣,回味微苦。有燥濕健脾、散寒除痰、芳香健胃、止呃去臭等功效,還有防霉、抗氧化、抑菌、增香調味的作用,其作用力強於草豆蔻。
草果營養成分:
草果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芳樟醇、樟腦、檸檬醛、香葉醇、草果酮、橙花椒醇、松油醇等,主要在種子內,果皮中含量較低。草果揮發油具有抗氧化、抗誘變、抗黴菌、抗乙肝病毒能力,還可遮蔽肉製品的腥膻,提升香氣,能夠提高肉類食品保存期,在食品加工、肉類保鮮方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草果的調味作用:
草果具有特殊濃郁的辛辣香味,被粉碎時香氣尤其強烈,是馳名的調料,十三香、五香粉、咖哩粉等,均以草果為主要原料。
㈦ 葯用植物的採收與加工是如何的
採收
(張士良)
葯用植物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入葯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葯用要求時,人們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從田間將其收集運回的過程,就是葯用植物的採收。採回的入葯部位經過加工乾燥後,便稱為「葯材」。葯用植物採收不僅要求葯材產量高,更要求品質優良,保證醫療效果,才能稱為合格的產品。因此,葯用植物的採收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技術性。不合理的採收會給生產者帶來很大的損失,使一年或多年的勞動所得成為劣質的葯材,甚至是廢品。葯用植物採收的時間性主要指採收期和採收年限;技術性主要指採收方法和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絕不可孤立地看待,因為它們對葯材的形態、組織構造、有效成分的含量、性味、色澤,以及產量、療效等都會產生影響。
一、採收的標准
葯用植物的採收標准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葯用部位外部已達到固有的色澤和形態特徵;二是品質已符合葯用要求,即性味、成分已達到應有的標准。葯用部位的成熟與植物生理上的成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合乎葯用為標准,後者是以能延續植物生命為標准。所以,葯用部位的成熟與植物生理上的成熟常常是不同步的,如酸橙果實以黃熟為生理成熟,而葯用卻以幼果和綠熟果實為成熟,前者不堪入葯,後兩種一個葯名枳實,另一個葯名枳殼;又如辛夷、款冬以花蕾入葯,開放的花生理成熟反而不能入葯。
葯用部位成熟與否,外部的標志較易判斷,內在的因素,特別是有效成分的積累是否達到葯用要求就較難判別。但是人們通過千百年生產實踐與臨床觀察,發現葯用部位內部的成熟,在植株生長發育、形態等方面也呈現一定的特徵。根據這些特徵來判斷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確定適宜的採收期,是保證葯材品質、產量的重要措施。葯用植物的適收標志,因植物種類、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如種子類葯用植物大部分以種子完全成熟為適收標志,山茱萸以果實紅熟為適收標志,枳實以綠色幼小的果實為適收標志。
二、採收期
葯用植物的採收期,是指葯用部位在一年中收獲的具體日期。我國農村習慣以二十四節氣作為採收的具體日期,因為只按春夏秋冬四季來確定採收期,時限太長是無法保證葯材品質的。通常按月、旬來確定採收期。葯用植物栽培分布廣,各地氣候、環境、栽培技術等又有差異,同一葯用植物在不同地區的採收期也很難統一。因此,確定經濟採收期的主要依據是成熟程度與適收標志。特別是將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與植株生長發育期結合起來考慮。也就是品質與產量要綜合考慮,確定最佳的採收期。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與產量在植株生長發育期間都有顯著的高峰期。有的兩個高峰期是一致的,如金銀花花蕾期含氯原酸最多,產量也高。也有的兩個高峰期並不一致,如槐的花蕾(槐米)比已開放的花(槐花)含的蘆丁高10%以上,產量卻比槐花低。又如知母根莖含杧果甙以4月最高,為1.26%,其次10月,為0.89%,但是產量以10月以後為最高。因此,後一種情況確定採收期,必須以有效成分積累的高峰期為主要依據,才能有效地保證葯材的品質,所以知母的採收期應是4月和10月。
(一)根及地下莖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在植株完成年生育周期,進入休眠期時採收。這時根或地下莖生長充實,地上部分生長停滯或者枯萎,根或地下莖中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葯材的產量和加工折干率也高。例如,9月收獲的丹參,根中丹參酮Ⅱ-A的含量僅0.04%;休眠期收獲的含量就上升至0.11%。大多數根及地下莖類葯用植物的具體採收期是從10月開始,如黃連、當歸、人參、玄參等,這時都已進入休眠期。
此外,有些葯用植物在抽薹開花前採收,如當歸、白芷、川芎、川明參等繖形科植物。因為抽薹開花大量消耗營養物質,根或地下莖的組織木質化,質地松泡,品質變劣,甚至不堪入葯。也有些葯用植物在生長發育盛期採收,如附子、麥冬等。
(二)全草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一般在現蕾或花初期採收。現蕾前植株生長正進入旺盛階段,營養物質尚在不斷積累,植物體組織幼嫩,此時採收產量、品質和加工折干率都低。花盛期或果期,體內營養物質已被大量消耗,這時採收產量、品質也隨之下降。例如,益母草花蕾期收獲的總生物鹼含量為0.93%,盛花期為1.26%,果熟期則下降到0.39%。因此,這類葯用植物多數在夏秋季採收。夏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如薄荷、廣藿香、遼細辛等。秋季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如紫蘇、荊芥、柴胡(四川用全草)等。
此外,有少數葯用植物如茵陳蒿、白頭翁等,必須在幼苗期採收,顯蕾前採收就已成為次品。因此,多在早春季節採收。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也說明適時採收的重要性。
(三)皮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皮類包括樹皮和根皮,採收期在植株生長期,這時體內水分、養分輸送旺盛,形成層細胞分裂快,皮與木質部易分離,剝皮容易,皮內含液汁多,而且氣溫高,乾燥也快。因為休眠期皮與木質部緊緊粘連無法剝離,勉強剝下也是碎塊。由於皮類多為木本植物,採收時還應考慮它們的樹齡和皮的厚度是否達到葯用要求。一般樹皮的採收期在5—9月,如黃柏、杜仲、厚朴、川楝皮、秦皮等。根皮的採收斯則應推遲到年生育周期的後期,一般在8—10月上旬,如牡丹皮、遠志等,採收過早根皮積累的有效成分少,產量與加工折干率也低。
此外,栽培於熱帶或南亞熱帶的皮類葯用植物,由於年生育周期長,幾乎全年都可以剝皮,如肉桂等。
(四)葉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在花剛開放或開花盛期採收。這時葉色深綠,葉肉肥厚,葉片已不再增大,有效成分含量和產量都高。花期前葉片還在生長,積累的有效成分較少,產量也低。花期後葉生長停滯,質地變蒼老,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產量也隨之下降。例如,荷葉在花含苞欲放或盛開時採收的,乾燥後色綠,質地厚,清香氣濃烈,品質好;花期前採收的,乾燥後葉薄,色淡綠,品質差。開花盛期採收的薄荷葉,油與腦的含量最高。
葉類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產量等不僅隨生長發育產生變化,有的還受季節、氣候的影響,甚至一天內都有變化。因此,這類葯用植物的採收對時限的要求很嚴。據測定薄荷葉連晴一周在露水干後至下午2時採收的,揮發油含量最高;陰雨後2—3日採收的,揮發油含量降低3/4。顛茄、毛地黃、大楓艾等,都有類似的現象,除了要求選晴天外,每天以10時至16時採收為宜。
此外,也有少數葉類葯用植物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如側柏葉、枇杷葉等。還有經霜後採收的,如霜桑葉。葉是副產品的其採收期則與主產品的採收期相同,如參葉、三七葉、紫蘇葉等。
(五)花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花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因植物種類和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異。無論是以花蕾、花朵、花序、柱頭、花粉或雄蕊等入葯,採收時都應注意花的色澤和發育程度。因為色澤和發育程度是花的質和量發生變化的重要標志。例如,紅花初放時,花呈淡黃色,所含成分為新紅花甙及微量紅花甙;花深黃色時,含紅花甙;花桔紅色時,含紅花甙及紅花醌甙。大多數花的採收期在春夏季,如忍冬、辛夷、玫瑰、槐花、槐米、合歡花、厚朴花等;少數在秋季採收,如菊花;或在冬季採收,如蠟梅花、款冬花等。以花蕾入葯的要掌握好發育程度,及時採收才能保證療效,否則會降低葯材的質量,甚至成為廢品,如款冬花須趁花蕾未出土時採收,金銀花應在花蕾膨大變白色時採收。以花朵入葯的一般在花初放期採收,如月季、玫瑰、芙蓉花、蠟梅花等,花盛開時採收,花易脫落、散瓣、破碎,而且色澤、香氣不佳。以花序、柱頭、花粉入葯的則宜花盛開時採收,如菊花、旋覆花、番紅花、蒲黃等。
(六)果實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果實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隨植物種類和葯用要求而異。一般乾果在果實停止增大、果殼變硬、顏色褪綠、呈固有色澤時(7—10月)採收,如薏苡、連翹、馬兜鈴、巴豆、陽春砂、草果、使君子等。肉果的採收期因葯用要求不同而異:以幼果入葯的,多在5—7月收獲,如枳實、烏梅等;以綠熟果實入葯的,應在果實不再增大,並開始褪綠時採收為宜,一般在7—9月上旬收獲,如枳殼、香櫞、佛手、栝樓、木瓜、青皮等;以完整果實入葯的,多在8月開始收獲,如枸杞、山茱萸、五味子、棗、陳皮、龍眼等。
(七)種子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種子類葯用植物一般在果皮褪綠呈完熟色澤;種子干物質積累已停止,達到一定硬度,並呈現固有色澤時採收。成熟過程中的種子與果實,是各類有機物質綜合作用最旺盛的部位,營養物質不斷從植物的其它組織輸送到種子和果實中去。所以完熟期採收的種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且產量、加工折干率也高。採收過早,種子含水分多,加工折干率低,產量與品質也低,有的種子呈癟粒,乾燥後種皮皺縮。採收過遲,種子易脫落損失。
種子的具體採收期因播種期、氣候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秋播二年收獲的常在5—7月上旬採收,如續隨子、王不留行子、胡蘆巴、白芥、金堂葶藶等。春播和多年收獲的常在8—10月採收,如芡、赤小豆、地膚子、決明、望江南等。
三、收獲年限
葯用植物的收獲年限是指播種(或栽植)到採收所經歷的年數。收獲年限的長短決定於以下因素:一是植物特性,如木本、草本,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等。木本比草本收獲年限長,草本收獲年限一般與其生命周期一致;二是環境條件,同一植物因南北氣候或海拔高度的差異,採收年限往往不同,如紅花在南方是二年收獲,北方多為一年收獲,三角葉黃連(雅連)海拔2000m以上栽培的,5年以上收獲,海拔1700—1800m栽培的,4年即可採收;三是葯材的品質要求,即收獲年限短於該植物的生命周期,如川芎、附子、麥冬、白芷、浙貝母、姜等是多年生植物,葯用部位的收獲年限卻為1—2年。
根據葯用植物栽培的特點,可分為一年收獲、二年收獲、多年收獲和連年收獲。
(一)一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當年收獲的葯用植物大部分為一年生草本,少數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一般是春季播種,當年秋、冬季收獲,如薏苡、紫蘇、穿心蓮、決明、芡、雞冠花等。少數為夏季播種,當年冬季收獲,如牛膝、鬱金、澤瀉等。此外,一些熱帶或亞熱帶葯用植物向北引種,由多年生、二年生草本或灌木變為一年收獲,如姜、紅花、蓖麻等。
(二)二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次年收獲的葯用植物,一般實際生長期不足兩周年,甚至不足一周年,故又叫越年收獲或跨年收獲。比較普遍的是秋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如浙貝母、白芥、紅花、川芎、延胡索、胡蘆巴等。其次是春、夏、秋播種,次年冬季收獲,如白術、黨參、當歸、山葯(零餘子播種)等。少數為冬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如附子等。
(三)多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3年以上收獲的葯用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與木本。其中3年收獲的有川明參、芍葯、百合、雲木香、三七等。4—7年收獲的有黃連、牡丹、人參等。以樹皮入葯的木本則需10—30年才收獲,如杜仲、黃柏、厚朴、肉桂、苦楝皮等。
(四)連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能連續收獲多年的葯用植物,多為以果實、種子或花入葯的木本,如佛手,香圓棗、山茱萸、使君子、巴豆、辛夷、金銀花等。其次是以果實、種子、花、葉或全草入葯的多年生草本,有的是播種後從當年開始,就連年採收,如薄荷、旋覆花、菊花、馬藍等;有的則是播種後需兩年以上,才連年採收,如砂仁、草果、石斛、栝樓等。
四、採收方法
不同的植物或入葯部位的採收方法是不同的,採收方法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葯材的質量。葯用植物的採收方法主要有挖掘、採摘、收割、擊落、剝離、割傷等。
(一)挖掘
挖掘方法主要用於收獲根或地下莖。挖掘要選擇好時機和土壤含水量適當時,土壤過濕、過干都不利於挖掘根或地下莖,不僅費力,而且易損傷地下部分。降低葯材的產量和品質,加工乾燥不及時還易引起霉爛變質。
(二)收割
常用於採收全草、花、果實和種子,而且成熟較一致的草本。其中全草類一年兩收以上的葯用植物,第一、二次收割時應留茬,以利再萌發新植株,並可提高下次的產量,如薄荷、瞿麥、柴胡(四川)等。花、果實、種子的收割,可根據具體情況齊地割下全株,也可以只割取花序或果穗。
(三)採摘
採摘法適用於成熟不一致的果實、種子和花的收獲。由於它們成熟不一致,只能分批採收,如果一次性收割完,葯用部位成熟不一致,品質就沒有保證,也給加工帶來困難;全部成熟後收獲,早熟的就會脫落、枯萎或質地變衰老,甚至不能入葯,如辛夷花、杭菊花等。採摘果實、種子、花要注意保護植株,不要損傷未成熟的部分,以免影響它們繼續生長發育。一些果實、種子個體大,或者枝條質脆易斷,成熟雖較一致,不易採用擊落法採收的,也採用採摘法收獲,如佛手、枳殼、梔子、龍眼、連翹、香櫞等。
(四)擊落
樹體高大的木本或藤本,收獲果實或種子,用採摘法收獲有困難,常採取擊落法收獲。擊落時最好在樹下墊上布圍、草席等,以減輕損傷,且便於收集,同時要盡量減少對樹體的損傷。
(五)剝離
主要用於收獲樹皮或根皮,也叫剝皮。樹皮與根皮的剝離方法略有差異,樹皮的剝離方法又分為砍樹剝皮、活樹剝皮、砍枝剝皮和活樹環狀剝皮。
1.砍樹剝皮
先按規定長度剝下樹干基部的樹皮,然後伐樹一節節的剝下樹皮。一般每節樹皮的長度為67—100cm。剝皮的方法按規定長度上下環狀切割樹皮,再從上圈切口垂直縱切至下圈切口,用刀從縱切口處左右撥動,使樹皮與木質部分離,即可剝下樹皮。進行林木更新的,伐樹應留茬(樁),以利萌發新苗。不留茬的,還可挖掘根部剝皮入葯,如厚朴、黃柏等。
2.活樹部分剝皮
簡稱部分剝皮。特點是不砍伐樹干,只在樹幹上剝取部分樹皮,但是不環狀剝皮。由於輸導組織仍能上下暢通,剝皮部位癒合快,數年後該處又可以剝皮。作法有上下交錯剝皮與條狀剝皮兩種。一般每處剝皮長度在80cm以下,寬度不超過樹圍的1/3。由於提供的葯材量少,近年來已為活樹環狀剝皮取代。
3.砍枝剝皮
此法每年輪換伐下部分大樹枝剝皮,也不必砍伐樹木。採取砍枝剝皮應修剪成矮主幹的樹型,上部留4—5個主要分枝,每年伐去1—2枝,並讓其萌發新枝來接替,這樣每年都可以砍枝剝皮。
4.活樹剝皮
簡稱環剝。是近年來試驗成功的剝皮方法。特點是在活樹上環狀剝下樹皮1—3m,使之愈後長出新皮,數年後又可再行環剝。環剝後能重新生長樹皮是靠殘存的形成層細胞和恢復了分裂能力的木質部細胞分生新細胞,而產生愈傷組織,形成新的樹皮。因此,環剝要選擇氣溫較高的季節,幾天中無降雨的天氣,並且不要損傷木質部。
5.根皮的剝離
木本的粗壯樹根與樹乾的剝皮方法相似,皮的長度是依實際情況而定,故長短不一。灌木或草本根部較細,剝離根皮方法則與樹皮不同:一種方法用刀順根縱切根皮,將根皮剝離;另一種方法用木棒輕輕錘打根部,使根皮與木質部分離,然後抽去或剔除木質部,如牡丹皮、地骨皮和遠志等。
(六)割傷
樹脂類葯用植物如安息香、松樹、白膠香、漆樹等,常採用割傷樹干收集樹脂。一般是在樹幹上鑿「∨」形傷口,讓樹脂從傷口滲出,流入下端安放的容器中,收集起來經過加工即成葯材。從果實中提取樹脂,有的也採用割傷法收集樹脂,如鴉片。
㈧ 草果初級加工屬於農業生產用電嗎
凡是保證農業生產,及用農產品分級分揀及包裝(初級加工),深加工,均屬於農業生產用電。
㈨ 草果長什麼地方
草果是出產於熱帶和亞熱帶的一處經濟作物。
草果形似龍眼,呈橢圓形,成熟後經採摘加工乾燥後食用。草果以個大、均勻飽滿、色褐紅、味辛辣者為佳。
草果是姜科豆
㈩ 如何做草果油
這些佐料需要的較少,有個味兒就OK了。要是多了,做出來的油辣子灰感覺怪怪的,香料味兒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