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加工的神經心理模型是什麼意思
㈠ 什麼是神經語言程式學(NLP)
神經語言程序學(NLP)
成功能否復制?成功可否經過訓練而達成?如何追求卓越?我們面對各種刺激,心理到底是在如何運作的?即心理活動的機制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介紹NLP,既可以幫助大家了解心理活動的心理機制,了解信息如何影響人的心靈,又可以學到一些成功心理訓練的新思想、新方法。 有人把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翻譯為神經語言學,神經--語言程式。神經語言學多是Neurolinguistics的譯名,Neurolinguisitics主要研究語言習得、語言掌握、言語生成、言語理解的神經機制,研究人腦如何接收、存儲、加工和提取言語信息,研究正常言語的神經生理機制和言語障礙的神經病理 機制。即使是顧名思義,也容易由\"語言神經學\"聯想到主要研究言語的神經生理機制等內容。 所以,將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簡稱NLP)翻譯成神經語言學容易引起誤會。將NLP翻譯成神經--語言程式多是台灣、香港地區的譯法,中國大陸的人習慣說\"程序\",而少用\"程式\",所以,我們認為,將NLP翻譯為神經--語言程序妥當一些。神經--語言程序的概念理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約翰¡格林德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提出。班德勒和格林德對一些出色的交流者進行了研究,試圖分析這些人的獨特能力。研究結果表明,交流能力與信息的過濾、傳遞和接收方式有關,對信息的處理是交流的主要手段。 神經--語言程序,顧名思義,\"神經\"與神經系統、心理與大腦之間的聯系有關,\"語言\"與我們使用的字、詞、句有關,\"程序\"與模式、規則、條件有關。NLP描述了人是如何被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模式所控制的,以及在我們的頭腦或身體對語言或信息作出反應的過程中是如何存在著模式。神經--包括語言程序本身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交流的框架,包括一系列的原則和能力模式。
㈡ 求心理學中「語言加工」問題的解答
心理學里的語言加工啊?就是心理學方面的語言上的再加工了啊!比如我們的母語是漢語,再加工就是拼音了啊!更多也有英語等等!
㈢ 分析語言行為和心理狀態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和她關系如何?如果關系好的話說明她很在乎你,也突出她很寂寞,缺專乏安全感,怕失去你這個朋屬友,或你對她很重要。
單從性格而言:此人較為孤獨,交友不廣,現實生活中關注她的人應該不多,因此她才藉助網路尋求安慰
從心理而言:她缺乏安全感,喜愛他人關注,缺乏自信,希望自生的價值被他人發覺(缺乏自信所致)。
從語言而論:她在試探你是否真心關注她(缺乏安全感所致)。
㈣ 根據人的信息加工模型,分析人腦和電腦的信息加工過程的異同點
人與計算機在信息加工上的區別
【內容提要】
1:人有認知系統和生物系統,兩者相互作用,人還有社會性,而計算機只有認知系統。
2:人腦在操作上具有易出錯、不穩定、容量有限、模糊、粗略、適應強的特點。計算機具有不易出錯、穩定、容量大、精確、詳細、較呆板的特點。
3;人加工信息的方式在整體上是系列的,同時也包含平行加工,計算機經過信息的方式是系列的。
4:人能夠直接加工零散信息和模擬信息,而計算機只能加工零散信息,連續的模擬信息需要轉換成離散信息才能被計算機接收和加工。
【關鍵詞】信息加工 區別 認知心理學
【研究背景】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50年代中期在美國和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和研究領域。70年代成為美國和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方向。它研個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一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在認知心理學中存在著不融觀點、有不同的研究途徑。當前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說認知心理學相當於信息加工心理學。20世紀50年代後期,A.紐厄爾和H.A.西蒙召開了幾次關於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的會議,會上及會後發表的文章宣傳了信息加工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此後這種觀點迅速發展,到1907年U.R.G.奈瑟的專著《認知心理學響世以後,這種觀點就成為一種主要觀點了.信息加工觀點這種觀點把人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覺輸人的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以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人的信息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信息加工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系著。信息加工觀點提出的基本問題是:信息加工通過哪些階段?人類心理中信息是以什麼形式表示的?信息加工的一般觀點往往以模型來說明。下圖是一個很簡單的模型,表示人類心理的主要過程和結構,它包括4個主要組成部分,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環境為感知系統提供輸入,變換和整合就從這里開始。也就是說,感知系統首先把刺激的基本特徵抽取出來,加以組合,並把已編碼的物理刺激送人記憶系統。輸入的信息再與記憶中的信息進行比較,並與記憶中的模式相匹配。記憶系統包括長時記憶和工作記憶。長時記憶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存儲庫,它存儲著各種信息,如運動技能、語義信息、加工程序等。當前和過去的輸入激活了長時記憶中的一部分信息,這部分信息稱為主動記憶,它也參與當前的加工活動,處於工作記憶中,接受更精細的加工。工作記憶包含著處於人類注意中心的信息,以及用來處理這種信息的特定的操作,它是當前的、精細的認知活動的工作場所。中樞處理器是系統的控制部分,決定著系統怎樣發揮作用。它主要處理目標和達到目標的計劃、目標既可能是一般的,也可能是特殊的。
信息經過感覺系統達到長時記憶,但它對長時記憶的影響卻往往領帶於其是否在工作記憶中受到加工,這種加工則又領帶於中樞處理器中當前的目標。同時,記憶也為中樞處理器提供了優先的目標。計劃和小目標以及當前信息的狀態導致採取什麼決策。這種信信息激活了反應系統,反應系統的輸出又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向感覺系統提供輸入。
主要方法認知心理學家關心的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其核心是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有人把這種方法稱為會聚性證明法,即把不同性質的數據會聚到一起,而得出結論。認知心理學家往往把住處信息加工過程分解為一些階段,這就使他們注意到住處在人體內流動有個過程。他們常用計時研究法。首先要測量出一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並以此來確定這個過程的性質。假定一個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E,如果投射時間很短,比如1毫秒,那麼這個人就不會看到什麼,這說明知覺不瞬時的;投射時間長一點,比如毫秒,那麼這個人就會看到某種東西,但不知是什麼,這說明知覺產生了但判別尚未產生;如果投射時間長度足以使人看出這個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還是F或K,那麼這個人就產生了部分的辨別。由此,人們就可以確定完全辨別。部分辨別或剛剛看出有東西所需的時間。這一切表明,知覺是累積的,它包括幾個③反應時研究法也是一種會聚性證明法。認知心理學際便用較多的是選擇反應時,而不是簡單反應時。
因為計算機模擬和類比是認知心理學家採用的一種特殊網。經便計算機家人那樣進行思維,計算機的程應當符合人類認知後動的機制,即符合某種認知理論或模型。把某種認知理論表現為計算機程序就叫計算機模擬。因此,計算機模擬首先可以用來檢驗某種理論,發現其缺陷,從而加以改進。計算機模擬所提供的輸出可以與人類行為相比較。如果理論是正確的,那麼這個輸出就應當類似於人類解決同樣課題時所給出的輸出z如果程序的輸出與人的不一樣,那麼找出差別也就找到了改正理論的依據。計算機模擬還可以預測復雜的行為。雖然我們理解一些概念,並能把它們按步驟變成程序,但是當步驟的系列很長,很復雜,需要大量聯系時,我門往往不能預測其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計算機模擬有時可得出驚人的結果。有些認知心理學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圖來描述計算機程序的主要特點。但這種流程圖並不具備計算機實際運算的細節,只為編制計算機程序提供了輪廓,它可以進一步化為計算機程序,而這部分工作往往是由計算機軟體專家實現的。記錄也是認知心理學家、特別是研究思維的認知心理學家常用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與其他客觀方法相結合,可以產生良好的結果歷史淵流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發展的結果。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系。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這個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如F.培根、J.洛克等人。R.笛卡爾強調演繹法的作用,認知心理學重視假設演繹法。1.康德的圖式概念已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概念。認知心理學也繼承了早期實驗。心理學的傳統。19世紀H.von赫爾姆霍茨和P.C.東德斯提出的反應時研究法,今天是認知心理學家廣泛採用的方法,並已有了新的發展。W.馮特是現代實驗心理學的奠基人。認知心理學對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的看法與他的觀點很接近。他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是經驗,是意識內容,方法是控制條件下的內省。有些心理學家說,認知心理學又返回到馮特的意識心理學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w?詹姆斯關於兩種記憶,即初級記憶和次級記憶的提法,今天已成為認知心理學關於記憶研究的基礎。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很明顯。它以知覺和高級心理過程的研究著稱,強調格式塔的組織、結構等原則,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看成是被動的刺激反應器。這些觀點對認知心理學有重大影響,如認知心理學把知覺定義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強調信息加工的主動性等。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學主張研究直接的生活經驗,主張把直接的生活經驗材料與實驗資料結合起來,如重視觀察者對自己知覺內容的直接描述,並把這個方法稱為現象學方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馮特和E.B.鐵欽納只承認經過嚴格訓練的被試的內省,也不同於行為主義只重視實驗室實驗的做法,卻與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相一致。認知心理學是反對行為主義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響。認知心理學從行為主義那裡接受了嚴格的實驗方法,操作主義等。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已不專注於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為的研究。一般認為,人們使用從環境得來的信息,結合記憶內存儲的東酉,指導未來的行為,並塑造生活環境。與鄰近學科的關系認知心理學也是心理學與鄰近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首先,語言學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N.喬姆斯基將語言學與心理學相結合所創立的心理語言學,可以說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控制論、資訊理論、計算機科學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產生了一門邊緣學科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與認知心理學關系極為密切,計算機的出現使人們找到了分析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狀態的新途徑。早期實驗心理學的心理主義方向被行為主義切斷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今天,認知心理學延續了這一方向,同時又保持了新行為主義的嚴格的假設演繹法,增加了機器模擬法。這就在認識過程的分析方面擴大了研究課題。形式邏輯、數理邏輯提出了符號和符號運用的概念。A.M.圖靈於30年代發表後來稱為「圖靈創'的數學系統,對心理學也發生了影響。數理邏輯和圖靈機使人們想到,人類的認知系統也可以視為符號運用系統。人類的某些觀念可以用符號來代表,而且這些符號可以通過確定的符號運算過程加以變換。這些思想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具體研究上對認知心理學都有重要的作用。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可以用計算機來類比人的內部心理過程。計算機接受符號輸入,進行編碼,對編碼輸人加以決策、存儲、並給出符號輸出。這可以類比於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編碼和記憶,如何決策,如何變換內部認知狀態,如何把這種狀態編譯成行為輸出。計算機與認知過程的這種類比,只是一種水平上的類比,即在計算機程序水平上描述內部心理過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計算機的邏輯能力,而不是計算機硬體和人腦的類比。意義和影響認知心理學的興起是西方心理學發展中的一個巨大變化。
㈤ 心理語言學的語言理解
「語言理解」是心理語言學集中討論的話題,其研究包括:(1)言語感知;(2)詞彙提取;(3)句子加工;(4)語篇理解。簡而言之,就是研究人們是如何理解語言的。
首先,「言語感知」牽涉到「言語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語感知的條件」、「言語信號的產生和語音的聲學特徵」、「母音和輔音的聽辨」、「連續性的語音聽辨」、「書面語言的感知」和「言語感知模型」共7個方面的研究。語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達得立(H.Dudley,1939)發明的「聲音記錄儀」(vocoder)記錄和分析語言的輸出信息的。後來,製造「聲音記錄儀」的原理又促使「聲音攝譜儀」(soundspectrogram)的出現和發展。這是按照聲音頻率的分布,專門用來分析語言信號的「二戰」期間的生成物。到了20世紀60、70年代,受聲學語音學和發音語音學的影響,又出現了「電子肌動記錄儀」(electromyography)和「電子記波儀」(electrokymography),分別用來記錄肌肉收縮時所產生的電壓變化和說話時口、鼻腔的氣流變化。當然,最新的研究手段當屬「攝影攝像技術」(cineradiography),人們用該技術記錄發音的動態變化。在語言感知條件的研究方面,「語境」是影響言語感知最為重要的條件。語言信號產生方面的研究,大都與「聲學特徵」、「母音和輔音的聽辨」相關。這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研究,是一項以英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音素」聽辨研究。語言感知研究的另一個領域是「書面語言理解」的研究。這牽涉到「視覺感應」、「字母辨認」、「詞意確定」以及「信息記憶」和「信息組織」等方面的探索。當然,語言感知研究最為重要的領域當屬「言語感知模型」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利博曼(Liberman,1967,1970)及其同事提出的「肌動模型」理論(MotorTheory)、史蒂文斯(Stevens,1960)提出的「合成分析模型」(Analysis-by-Synthesis)、馬塞羅(Hassaro,1987,1989)提出的「模糊邏輯模型」(FuzzyLogicalModel)、馬斯倫和威爾森提出的「交股模型」(CohortModel)和愛爾曼(Elman,1984,1986)提出的「軌跡模型」(TraceModel)成為語言感知研究的5大模型,是影響心理語言學在語言理解方面研究的5個重要的「模型」理論。
第二,在「詞彙提取」的研究方面,其探索主要集中在「詞的基本元素」、「心理詞彙的研究方法」、「影響詞彙提取和組織的因素」和「詞彙提取模型」等4個方面。研究詞彙提取,離不開對詞的基本原素的分析,因為詞的基本原素與詞意直接相關。心理詞彙的研究方法直接關繫到語言理解研究,是語言理解研究中的重要一環。心理詞彙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反應時實驗」、「命名/詞彙檢索」和「言語錯誤分析」3種。其中,「言語錯誤分析」和「命名」是研究詞彙提取最為重要的兩種方法。人們可以通過「嘴邊現象」、「詞語換位」以及「失言」等的言語錯誤以及對造成這些錯誤的分析搞清人們是如何理解詞意或提取語言信息的。在「影響詞彙提取和組織的因素」的研究方面,研究集中在「詞彙性效應」、「語義性效應」和「語境效應」3個方面。詞彙提取模型的研究,是一項卓有成效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以福斯特(Forster,1976)詞彙提取的「自動搜索模型」為代表的「串列搜索模型」(SerialSearchModels)和以摩頓(Morton,1969,1979)提出的「詞彙發生模型」為代表的「並行提取模型」(ParallelAccessModel)已成為詞彙提取研究的兩大主流。尤其是摩頓的「詞彙發生模型」,在「詞彙激活」的研究方面為後來詞彙提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線索。此外,另一個加入「並行提取模型」行列的是「連接主義模型」。這是一個由心理學、哲學和計算機科學界中的連接主義者提出來的解釋詞彙提取的一個重要的學說。連接主義認為,一個詞的最終理解是從信息的「輸入」→「特徵」→「字母」→「單詞」的遞增連接完成的。除「連接主義模型」外,還有一個被稱之為「交股模型」(CohortModel)的聽覺詞辨認模型。馬斯倫和威爾森(Marslen-Wilson,1987)提出,當一個人聽到一個詞的時侯,該詞所有的語音鄰詞都會被激活。當然,無論是哪一種理論,都很難適用於解釋語言理解復雜過程的全部。但是,每一種「模型」都強調的「激活」理論對解釋語言理解的復雜過程仍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話題。
第三,句子理解是語言理解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該領域的研究分為:(1)句子結構的性質;(2)句法加工;(3)句子分解和句法的模糊性;(4)句子分解模型;(5)語言加工與記憶;(6)句子理解的加工模型。心理語言學家認為,人之所以能夠理解語言是因為信息接收者和信息輸出者的心目中有著共同的語法規則或「約定」。然而,句子理解研究並非如此簡單,這里還牽涉到句子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問題。僅以A說的It'stoocoldhere一句為例,如果B從該句的字面意思去理解,那麼,他很可能就沒有理解A的真正指意。因此,句法加工便是心理語言學在語言理解方面所探討的第二個問題。句法加工的研究涉及到「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關系」、「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關系」、「句子結構的分解」和「從句的加工」共4個問題,主要探討人們是如何通過句法加工來理解復合句及其指意的。在句子分解和句法的模糊性的研究方面,心理語言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局部模糊」和「永久模糊」兩個方面的討論之上。由於語言的「模糊性」是非人工語言的本質特徵,所以利用「句子分解模型」研究模糊語句的理解方法也就成了心理語言學研究語言理解的一大手段。在分解模糊語句的研究方面,克立森(J.B.Cleason,1998)將其模型分為兩種:一種是「花園小徑模型」,另一種是「強求圓滿模型」。花園小徑模型以「結構優先」或「詞彙優先」的原則討論語句的理解過程。然而,要正確理解語句,句子記憶也是重要的一環。在該方面,心理語言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意義和表層結構的記憶」、「語義推理和句子記憶」、「命題和句子記憶」3方面的研究上。當然,要了解人們是如何記憶語言信息的,「句子理解的加工模型」便是研究語言理解的根本。到目前為止,由弗德(Fodor,1974)等人提出的「感知策略」、由貝弗爾(Bever,1970)提出的「非轉換策略」、由基姆鮑爾(Kimball,1973)「表層結構句法分析7原則」和以弗雷茲澤(Frazier,1978)提出的「灌腸機」理論已成為句子理解加工的四大主體模型(22)。特別是基姆鮑爾的「7原則」(23),基本上概括了句子理解的大體過程和研究思路。
第四,「語篇理解」的研究而論,基本上可概括為3個方面:(1)語篇連貫和理解策略的研究;(2)語篇記憶的研究;(3)語篇處理的研究。就語篇連貫的研究而論,由韓禮德和海森(Halliday&Hasan,1976)提出的「上指」(anaphora)和「下指」(cataphor)成為語篇連貫研究的一大主題。傑基米克和格蘭博格(Jakimik&Glenberg,1990)在言語感知的研究中也將「上指」和「下指」視為語言理解的重要前題。但無論是「上指」還是「下指」,講的都是語句緊密連結與語篇連貫的關系。在語篇理解策略的研究方面,由克拉克和海威蘭德(Clark&Haviland,1977)提出的語篇信息的「已知/未知策略」、「直接匹配策略」、「搭橋策略」以及「回顧已知信息策略」成為討論語篇理解的重要思考線索。有關語篇記憶方面的探索,由巴特萊特(Bartlett,1932)提出的有關人類認知系統的「組織計劃構架」仍影響著當今心理語言學有關語篇記憶的研究。他認為,記憶是活躍的、有創建性的,是有計劃的。就語篇的記憶而言,「命題」和「推理」成為研究的中心。心理語言學家認為,不僅話題的辨認和句子的組合與語篇記憶密切相關,語篇理解也有助於語篇記憶。在語篇處理的研究方面,「語篇處理模型」成為研究語篇理解的中心內容。諸如「語境模型」、「連接主義模型」、「建構與結合模型」等,均從各個角度闡述了語篇理解的過程。
㈥ 心理里的Motor Theory是什麼意思啊!!!!急求!!!!
MotorTheory即「肌動模型」理論,是由利博曼(Liberman,1967,1970)及其同事提出的;是影響心理語言學在語言理解方面研究的5個重要的「模型」理論之一;是一種認為人們通過辨認發音的聲道姿勢而非語言的發音習慣來理解話語的假說。它最初聲稱言語知覺是通過一個人類天生特有的特殊模塊完成的。(「語言理解」是心理語言學集中討論的話題,其研究包括:言語感知;詞彙提取;句子加工;語篇理解。簡而言之,就是研究人們是如何理解語言的。)
詳細請看維基網路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8%80%E8%AF%AD%E7%9F%A5%E8%A7%89%E7%9A%84%E8%BF%90%E5%8A%A8%E7%90%86%E8%AE%BA
㈦ 心理學上的圖式和心理模型是一個意思么,有什麼區別
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路。
圖式主要特點
1、圖式一旦形成,版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2、圖式決定權著人做信息選擇時相應的內容和傾向偏好。
3、可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在原來圖示的基礎上,新的內容會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認識。
4、可以預測事件的發展。
5、可激發性。圖式一旦被啟動,就會像程序一樣被嚴格執行下去。
心理模型:指相互關聯的言語或表象的命題集合,是人們作出推論和預測的深層知識基礎。
㈧ 語言交流的心理學基礎是什麼意思
語言交流的心理學基礎就是語言心理學,通過觀察和研究人的感覺、內認識、知覺等現象,來揭示容人類語言發展的發育、發展、成熟的規律。語言心理學在我國的研究目前還非常地少,在國外此類研究成果被大量地運用在第二外語教學實踐中。在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和國內的英語教學都鮮有正式的機構來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
㈨ 語言學問題
心理語言學初期發展的理論基礎
心理語言學的初期發展受到三大理論的影響:一是以華生(J.B.Watson,1878~1858)和斯金納(B.F.Skinner,1904)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二是以布隆菲爾德(Bloomfield,1933)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三是以珊南(C.Shannon,1948)為代表的信息理論。
首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所創始的行為主義理論,在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客觀功能主義」的學說。他認為,學習就是一種刺激代替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在華生看來,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條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應(S-R)聯接而形成的。繼華生之後,斯金納又在華生的研究基礎之上提出了「可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理論。1957年,斯金納出版的《言語行為》(Verbal Behavior)一書對言語行為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盡管斯金納的《言語行為》後來受到了喬姆斯基的批判,但行為主義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條件反射」等的心理學理論不但影響著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研究,而且也為後來發展起來的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的理論根據。
除了行為主義理論,以布隆菲爾德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理論也為心理語言學的初期發展奠定了基礎。布隆菲爾德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建立在華生行為主義理論的研究基礎之上。其特點是用行為主義的原則研究意義,在確立語言單位時堅持嚴格的發展程序,總體上關心語言學的自由地位和科學性。盡管他的理論受到語義學家裡奇(Geoffrey Leech)的批評並成了喬姆斯基生成語法的「犧牲品」,然而,布隆菲爾德的研究方法不但在語言學的研究領域被廣泛採用,而且也成了心理語言學研究「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語言學的初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以珊南(Shannon)為代表的「資訊理論」的研究。資訊理論的研究牽涉到信息的計量、傳送、變換、處理和儲存。在語言的研究方面,信息理論認為語言的輸出表現為一系列的信息符號,依次地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換。資訊理論的研究成果向語言學家對語言信息分布的分析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和仿照的依據,同時也向心理學家和語言教育工作者在學習理論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框架。自1948年資訊理論問世以來,信息理論中很多的研究方法都被心理語言學家所採用,用來研究「語言的感知」、「語言的產生」以及「語言信息的統計」和「信息分析」。特別是在「語言的編碼」和「解碼」的研究方面,大量語言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均採用了資訊理論的研究方法。
三、心理語言學中期發展的理論基礎
心理語言學的中期發展大體可以從1960年算起至1975年,共15年的時間。這主要是以西方心理語言學專著的大量問世為根據的。無論該劃分是否准確,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無疑是心理語言學發展壯大的「醞釀期」,而這個時期心理語言學的發展基本上是以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和勒考夫(Lakoff)的「生成語義學」的研究理論為「動力源」的。
首先,喬姆斯基於1957年出版了《句法結構》(Syntactic Structures)一書,提出了「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喬姆斯基對語言學研究的主要貢獻可歸結為以下4點:一是他強調語言使用的「創造性」;二是他針對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的學習理論提出「語言習得機制」,強調了語言習得的「遺傳」因素:三是他提出了「語言模塊」論,區別了語言系統的規則和表徵與認知系統的規則和表徵的不同;四是他提出了語言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這也是影響此後語言研究最為重要的新的語言理論。然而,正當喬姆斯基在努力修正自己的理論並試圖提出新的研究模式之時,以勒考夫(Lakoff)為代表的「生成語義學派」與以喬姆斯基本人為代表的「解釋語義學派」又在深層結構的「深度」問題上發生了爭議:勒考夫認為深層結構還不夠「深」,而喬姆斯基則認為深層結構已經「太深」。此後,盡管有人又提出「格語法」或「功能語法」或「交際語法」等的理論,但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和勒考夫提出的「生成語義」的理論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時語言學的研究。
四、心理語言學研究的三大主題
1.言語產生
「言語產生」是心理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研究:(1)言語產生模型的數據來源;(2)言語產生中的語言單位;(3)言語產生過程中的言語失誤;(4)言語產生模型。首先,「言語產生模型的數據來源」主要通過對「言語失誤」、「言語停頓」、「言語障礙」的數據分析,研究言語產生的過程及其影響言語產生的因素。第二,在「言語產生中的語言單位」的研究中,主要通過人們在「音素段」、「語音特徵」、「單詞」、「詞素」和「短語」5個方面的語言行為以及對言語者所表現出的「言語失誤」現象的分析,研究言語的產生過程。第三,在「言語產生過程中的言語失誤」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研究:(1)言語計劃;(2)詞彙組織;(3)口誤和言語失誤的特徵和起因。在「言語計劃」的研究方面,主要以萊施勒(Lashley,1951)的「詞語產生表現」和佛恩尼(Fournie)的「詞語層級組織」等的研究理論為基礎,專門探究語言產生模型中「言語表現」和「言語失誤」的階段和言語失誤的預測。在「詞彙組織」的研究方面,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88)和戈萊特(Garrett,1988)有關同音異義詞和近似音詞所造成的言語失誤的論說為基礎,揭示「語義替換」、「音位替換」以及「語義/音位混合」等現象並以此研究詞彙組織的過程以及造產言語失誤的原因。在「口誤」和「言語失誤的特徵和成因」的研究方面,主要以戈萊特(Garrett,1988)和卡特勒(Curler,1980)有關「詞綴」和「功能詞」在句中「換位」現象的分析為基礎,探究言語失誤的規律、成因以及言語產生的過程。第四,對言語產生以及言語加工模型的研究,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71)提出的「話語生成器模型」、由戴爾(Dell,1986)提出的「擴散激活模型」和由萊沃爾特(Levelt,1989)提出的「信息構成器」分別代表的「串列模型」、「並行模型」和以萊沃爾特的「信息構成模型」的研究為基礎,從語音的辨聽,到單詞的提取以至到語意的聯接和確認,討論言語產生的過程以及影響言語產生的各種因素。
2.語言習得
「語言習得」,不但是心理學和語言學共同關心的話題,而且也是心理語言學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該領域的研究主要包括:(1)語言發展的研究方法;(2)言語感知的發展;(3)兒童語言詞彙;(4)句子的學習及理解;(5)語言的交際用途;(6)兒童語言習得理論。
首先,在語言發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奧頗爾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記和家長報告」為研究兒童語言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途徑。利奧頗爾德通過對其女兒希爾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語和德語學習方面所取得的進步的觀察認為,觀察和研究兒童日記的語言發展有助於對兒童語言發展的有效研究。但後來貝茨(Bares,1991)卻認為更有效的途徑是家長對其子女語言表現的觀察。因此,兒童日記和家長報告就成了研究兒童語言發展的一大途徑。除此之外,觀察數據、采訪和實驗也是研究語言發展的重要方法。第二,言語感知發展的研究包括3個方面的研究:(1)家長的語言輸出和兒童語言學習的關系;(2)兒童早期言語感知;(3)語言特化。第三,兒童語言詞彙研究包括:咿呀學語、單詞學習、雙詞學習、語法聯接、詞語和詞義聯接。在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詞彙和語法知識的獲得」、「使用語言能力的獲得」和「詞語與語義的連接」3個方面。第四,句子學習和理解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研究:(1)單詞和短語向簡單句的過渡過程;(2)語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成和理解策略;(4)簡單句向復雜句的過渡以及對較為復雜語句的理解和使用。第五,在語言交際用途的研究方面,貝茨(Bates,1976)和韓禮德(Halliday,1975)提出的「語用學功能」、奈爾森(Nelson,1973)提出的「指涉和表達功能」成為研究語言功用的主要理論基礎。特別是韓禮德提出的7種語言功能,不但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經典,同時也為心理語言學在語言習得理論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思考線索。第六,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和方式為語言習得的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徑。但就兒童語言習得理論的研究而論,以斯金納和布龍費爾德「刺激—反應」或「強化」論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以喬姆斯基「天生論」為代表的「遺傳」或「傳遞」理論構成了兒童語言習得理論研究的兩大分支。此外,以皮亞傑(Piaget)和布魯納(Bruner)為代表的「認知」理論、由貝茨(Bates)和麥克威尼(MacWhinney)提出的「競爭模型」和由波特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代表了兒童語言習得模型研究的主體內容。由此可見,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心靈主義的「內在」理論,交互作用理論的「認知」、「信息處理」和「社會交互作用」理論構成了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是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理論的重要基礎。
3.語言理解
「語言理解」是心理語言學集中討論的話題,其研究包括:(1)言語感知;(2)詞彙提取;(3)句子加工;(4)語篇理解。簡而言之,就是研究人們是如何理解語言的。
首先,「言語感知」牽涉到「言語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語感知的條件」、「言語信號的產生和語音的聲學特徵」、「母音和輔音的聽辨」、「連續性的語音聽辨」、「書面語言的感知」和「言語感知模型」共7個方面的研究。語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達得立(H.Dudley,1939)發明的「聲音記錄儀」(vocoder)記錄和分析語言的輸出信息的。後來,製造「聲音記錄儀」的原理又促使「聲音攝譜儀」(sound spectrogram)的出現和發展。這是按照聲音頻率的分布,專門用來分析語言信號的「二戰」期間的生成物。到了20世紀60、70年代,受聲學語音學和發音語音學的影響,又出現了「電子肌動記錄儀」(electromyography)和「電子記波儀」(electrokymography),分別用來記錄肌肉收縮時所產生的電壓變化和說話時口、鼻腔的氣流變化。當然,最新的研究手段當屬「攝影攝像技術」(cineradiography),人們用該技術記錄發音的動態變化。在語言感知條件的研究方面,「語境」是影響言語感知最為重要的條件。語言信號產生方面的研究,大都與「聲學特徵」、「母音和輔音的聽辨」相關。這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研究,是一項以英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音素」聽辨研究。語言感知研究的另一個領域是「書面語言理解」的研究。這牽涉到「視覺感應」、「字母辨認」、「詞意確定」以及「信息記憶」和「信息組織」等方面的探索。當然,語言感知研究最為重要的領域當屬「言語感知模型」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利博曼(Liberman,1967,1970)及其同事提出的「肌動模型」理論(Motor Theory)、史蒂文斯(Stevens,1960)提出的「合成分析模型」(Analysis-by-Synthesis)、馬塞羅(Hassaro,1987,1989)提出的「模糊邏輯模型」(Fuzzy Logical Model)、馬斯倫和威爾森提出的「交股模型」(Cohort Model)和愛爾曼(Elman,1984,1986)提出的「軌跡模型」(Trace Model)成為語言感知研究的5大模型,是影響心理語言學在語言理解方面研究的5個重要的「模型」理論。
第二,在「詞彙提取」的研究方面,其探索主要集中在「詞的基本元素」、「心理詞彙的研究方法」、「影響詞彙提取和組織的因素」和「詞彙提取模型」等4個方面。研究詞彙提取,離不開對詞的基本原素的分析,因為詞的基本原素與詞意直接相關。心理詞彙的研究方法直接關繫到語言理解研究,是語言理解研究中的重要一環。心理詞彙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反應時實驗」、「命名/詞彙檢索」和「言語錯誤分析」3種。其中,「言語錯誤分析」和「命名」是研究詞彙提取最為重要的兩種方法。人們可以通過「嘴邊現象」、「詞語換位」以及「失言」等的言語錯誤以及對造成這些錯誤的分析搞清人們是如何理解詞意或提取語言信息的。在「影響詞彙提取和組織的因素」的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集中在「詞彙性效應」、「語義性效應」和「語境效應」3個方面。詞彙提取模型的研究,是一項卓有成效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以福斯特(Forster,1976)詞彙提取的「自動搜索模型」為代表的「串列搜索模型」(Serial Search Models)和以摩頓(Morton,1969,1979)提出的「詞彙發生模型」為代表的「並行提取模型」(Parallel Access Model)已成為詞彙提取研究的兩大主流。尤其是摩頓的「詞彙發生模型」,在「詞彙激活」的研究方面為後來詞彙提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線索。此外,另一個加入「並行提取模型」行列的是「連接主義模型」。這是一個由心理學、哲學和計算機科學界中的連接主義者提出來的解釋詞彙提取的一個重要的學說。連接主義認為,一個詞的最終理解是從信息的「輸入」→「特徵」→「字母」→「單詞」的遞增連接完成的。除「連接主義模型」外,還有一個被稱之為「交股模型」(Cohort Model)的聽覺詞辨認模型。馬斯倫和威爾森(Marslen-Wilson,1987)提出,當一個人聽到一個詞的時侯,該詞所有的語音鄰詞都會被激活。當然,無論是哪一種理論,都很難適用於解釋語言理解復雜過程的全部。但是,每一種「模型」都強調的「激活」理論對解釋語言理解的復雜過程仍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話題。
第三,句子理解是語言理解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該領域的研究分為:(1)句子結構的性質;(2)句法加工;(3)句子分解和句法的模糊性;(4)句子分解模型;(5)語言加工與記憶;(6)句子理解的加工模型。心理語言學家認為,人之所以能夠理解語言是因為信息接收者和信息輸出者的心目中有著共同的語法規則或「約定」。然而,句子理解研究並非如此簡單,這里還牽涉到句子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問題。僅以A說的"It's too cold here"一句為例,如果B從該句的字面意思去理解,那麼,他很可能就沒有理解A的真正指意。因此,句法加工便是心理語言學在語言理解方面所探討的第二個問題。句法加工的研究涉及到「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關系」、「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關系」、「句子結構的分解」和「從句的加工」共4個問題,主要探討人們是如何通過句法加工來理解復合句及其指意的。在句子分解和句法的模糊性的研究方面,心理語言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局部模糊」和「永久模糊」兩個方面的討論之上。由於語言的「模糊性」是非人工語言的本質特徵,所以利用「句子分解模型」研究模糊語句的理解方法也就成了心理語言學研究語言理解的一大手段。在分解模糊語句的研究方面,克立森(J.B.Cleason,1998)將其模型分為兩種:一種是「花園小徑模型」,另一種是「強求圓滿模型」。花園小徑模型以「結構優先」或「詞彙優先」的原則討論語句的理解過程。然而,要正確理解語句,句子記憶也是重要的一環。在該方面,心理語言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意義和表層結構的記憶」、「語義推理和句子記憶」、「命題和句子記憶」3方面的研究上。當然,要了解人們是如何記憶語言信息的,「句子理解的加工模型」便是研究語言理解的根本。到目前為止,由弗德(Fodor,1974)等人提出的「感知策略」、由貝弗爾(Bever,1970)提出的「非轉換策略」、由基姆鮑爾(Kimball,1973)「表層結構句法分析7原則」和以弗雷茲澤(Frazier,1978)提出的「灌腸機」理論已成為句子理解加工的四大主體模型(22)。特別是基姆鮑爾的「7原則」(23),基本上概括了句子理解的大體過程和研究思路。
第四,「語篇理解」的研究而論,基本上可概括為3個方面:(1)語篇連貫和理解策略的研究;(2)語篇記憶的研究;(3)語篇處理的研究。就語篇連貫的研究而論,由韓禮德和海森(Halliday & Hasan,1976)提出的「上指」(anaphora)和「下指」(cataphor)成為語篇連貫研究的一大主題。傑基米克和格蘭博格(Jakimik & Glenberg,1990)在言語感知的研究中也將「上指」和「下指」視為語言理解的重要前題。但無論是「上指」還是「下指」,講的都是語句緊密連結與語篇連貫的關系。在語篇理解策略的研究方面,由克拉克和海威蘭德(Clark & Haviland,1977)提出的語篇信息的「已知/未知策略」、「直接匹配策略」、「搭橋策略」以及「回顧已知信息策略」成為討論語篇理解的重要思考線索。有關語篇記憶方面的探索,由巴特萊特(Bartlett,1932)提出的有關人類認知系統的「組織計劃構架」仍影響著當今心理語言學有關語篇記憶的研究。他認為,記憶是活躍的、有創建性的,是有計劃的。就語篇的記憶而言,「命題」和「推理」成為研究的中心。心理語言學家認為,不僅話題的辨認和句子的組合與語篇記憶密切相關,語篇理解也有助於語篇記憶。在語篇處理的研究方面,「語篇處理模型」成為研究語篇理解的中心內容。諸如「語境模型」、「連接主義模型」、「建構與結合模型」等,均從各個角度闡述了語篇理解的過程。
五、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心理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現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從目前已出版的作品來看,僅在1975~1997短短的21年間,已問世的有關心理語言學研究的專著和論文就多達600多種。在這些專著和論文中,除了回顧喬姆斯基、里奇、布隆菲爾德和韓禮德語言學理論以及20世紀70年代以前其他語言學家有關語音學、語言符號學、語法、語義學、語言邏輯學等方面的研究和回顧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納、艾里克森、皮亞傑、托爾曼、奧蘇貝爾等心理學家的研究的專著和論文之外,出現了一大批專門研究和探索心理語言學有關「言語感知」、「語言理解」、「語言產生」、「語言習得」、「言語錯誤」、「語言記憶」、「話語分析」、「語言本質」以及「語言的生物和心理基礎」和「語言信息」等方面的專著和論文。
1.有關言語感知的研究及成果
首先,在「言語感知」的研究方面,Lindblom就「聽覺語音學」的問題專門探索了聽覺模型用於解釋語音學的應用問題,並於1984年發表了題為「論聲音形式中離散性和恆定性的起源與目的」一文。兩年後,即1986年,Ohala就言語感知的聽覺研究發表了「駁言語感知的直接現實觀」的文章,提出5種證據並以此支持有關「聽覺客體」的論說。此外,Liberman(1971)、Samuel(1981)、Remez(1987)、Jusczyk(1986)、Klatt(1989)、J.L.Miller、(1990)、Stevens(1991)和Nygaard(1993)等人出版了相關的著作或發表了論文,從各個角度闡述了言語感知研究中有關聲音和語音聽辨的不同立場。在言語感知模式的研究方面,Liberman(1973)、Fowler(1980)、Massaro & Hary(1984)、Fowler & Rosenblum(1991)和Eimas & Miller(1992)相繼發表文章,闡述他們有關視覺、聽覺、感觀和直覺方面影響言語感知的言語形式。在言語感知的組織的研究方面,Bregman & Campbell(1971)、Laekner & Goldstein(1974)、Dorman,Cutting & Raphael(1975)、Gould & Lewontin(1979)和Steiger & Bregman(1981,1985,1990)等人均從格式塔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聲學、語音學、發音語言學等角度闡述了他們有關言語感知的組織的研究及論點。在言語感知的組織策略的研究方面,Goldstein和Bregman兩人的研究成果可謂是「鶴立雞群」,而在言語感知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包括Bernstein、Bregman、Fowler、Liberman、Remez、Stevens、Massaro、Marslen-Wilson和Elman。迄今為止,Liberman在言語感知研究方面於1970年提出的「肌動模型」、由Stevens及其同事已於1967年提出的「合成分析模型」、由Massaro於1987年提出的「模糊邏輯模型」、由Marslen-Wilson於1987年提出的「交股模型」和由Elman和McClelland於1984年提出的「軌跡模型」都成了心理語言學在言語感知研究方面的經典。當然,上面所列出的人名單只能算是從事言語感知研究並成績卓著者隊伍中的「鳳毛麟角」,諸如Blumstein、Borden、R.A.Cole、H.Dudley、J.L.Miller和W.Strange等一大批的學者在言語感知的研究方法、言語感知模型、言語感知合成以及在語言經歷和言語感知的關系等的研究方面,其成就是巨大的。他們都為言語感知的研究與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2.有關言語產生的研究及成果
在言語產生的研究方面,其成果主要表現在言語產生的研究方法、言語失誤分析、言語計劃和言語產生模型4個方面。對言語產生的研究方法和言語失誤分析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包括Fromkin(1973)、Butterworth(1980)、Cutler(1982)、Garrett(1988)、Shattuck-Huffnagel(1986)、Garnham(1985)以及Lashley(1983)、Levelt(1983)和Maclay(1959)等人。研究言語產生,主要數據來自對言語失誤的觀察和分析。Fromkin之所以在言語失誤的研究方面大名鼎鼎,一是由於他首先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言語失誤;二是由於他建立了「語料庫」;三是由於他提出了「重音也可以錯位」的獨特看法。Fromkin的研究成果累累,僅1973~1988年間,他就出版了《言語失誤的語證》(Speech Errors as Linguistic Evidence)並發表了諸如「造成言語失誤的語法面面觀」等8篇學術論文,在言語失誤的研究方面頗具影響力。Butterworth是研究語言產生和言語失誤的專家。僅在1980~1982年的3年間,他就發表了3篇較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一篇是有關「語言產生模型」的研究,兩篇是關於「言語失誤」的研究。但他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對語料所採用的自然的觀察方法,這就使言語產生的研究擺脫了語言理解研究常採用的實驗研究方法的束縛。Cutler是研究重音和口誤的專家。僅在1979~1982年間,他就發表了有關「言語失誤」和「言語的音系和超音系表現」等4篇學術論文並編輯出版了《口誤與語言產生》(1982)一書。1980年,Cutler在其「重音和語調失誤」一文中指出,不僅詞綴詞素在說話時會產生移位現象,原詞、動詞的人稱變化和名詞所有格也會發生移位現象並扭曲片語的原形。Garrett是研究句子加工和語言產生的專家。僅在1975~1988年間,他就有7篇學術論文分別被7本較有影響力的學術著作所收入。此外,他和Shattuck-Huffnagel在研究言語失誤方面所建立的「MIT語料庫」為研究言語失誤現象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Garnham的著述雖不像Fromkin和Cutler那樣豐富,但他提出的「現代語音格律理論」(1988)為統一語言學理論和心理語言學理論在關鍵問題上保持的一致性卻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更值得提及的是,Garrett對在言語失誤4個方面有規律的特徵的歸納不但為其後的言語失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徑。在言語失誤的研究領域,另外三兩個值得提及的人是Lashley、Levelt和Maclay,因為他們分別在「語言行為與大腦構造」、「言語失誤的監察與自我更正」和「言語支吾和口吃現象」等的研究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獨到見解。特別是Maclay有關「首字母對調」(spoonerism)的研究和發現,為後來的言語失誤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當然,Levelt的貢獻不僅在於他在言語失誤的自動更正方面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他在「言語計劃」和「言語信息生成」的階段劃分方面也作了具有開創性的探究,其成果已成為心理語言學研究領域中的一顆不小的璀璨明珠。
在「語言計劃」和「語言產生的模型」的研究方面,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仍是Levelt(1989)、Fromkin(1971,1973)、Garrett(1975)以及Dell(1985,1986,1988)和McCkellandd & Elman(1986)等人。首先,在語言計劃的研究方面,Levelt可算得上是「一代大師」。他在「意念的信息轉換」、「信息向言語計劃的轉化」、「言語計劃的執行」和「言語行為的自我監察和更正」的研究方面成績顯著。Levelt將交際中講話人的意圖作為執行語言計劃的開始,因此他認為,一個人要想實施言語行為並達到預定的目標狀態,他就必須首先對意圖進行編碼。這就涉及到「思想信息向言語計劃的轉化」或「言語計劃的制訂」過程了。言語計劃的制訂包括「宏計劃的制訂」和「微計劃的制訂」。宏計劃的制訂包括「計劃的出發點和依據」、「語篇計劃的制訂」和「宏計劃的信息資源控制」。在這方面,盡管Beattie(1980)提出了「信息傳達周期與連貫語段的關系」並強調講話人的言語行為呈新的信息傳達目標→新的信息加工周期→新的連貫語段的模式,但Levelt則認為,如果一個說話人的注意力在宏計劃和微計劃之間波動,這些波動只有在宏計劃起作用時才會導致輪換。在言語計劃的執行的研究方面,「言語的肌動控制研究」和「自我監察」是討論言語產生的兩個重要的環節。首先,言語的肌動控制主要是指語言計劃執行過程中的發音控制。發音包括詞語音素的重讀或弱讀,還包括升調和降調。此外,語速也是言語肌動控制的研究對象。在言語計劃執行過程中,自我監察是一種心理行為。講話的人在進行語言交流時時常按照語言和社會標准對自己的言語進行監控。Levelt(1983)將這種行為稱為「自我糾正」(seif-repair)。「自我監察」或「自我糾正」包括3個內容:一是發現言語失誤;二是自行打斷話題;三是插入新的語言內容。對此,Levelt(1983)將描述具體顏色的語言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結果證實了「自我監察」過程中的發現錯誤→中斷話題→糾正話語的「自我糾正」模式的必然性。在「言語產生模型」的研究方面,Fromkin(1971,1993)提出了「話語生成器模型」,從而把言語產生分為6個階段。盡管Garrett(1975)對Fromkin的「模型」多次作了補充,但Fromkin的「模型」已經成為言語產生研究領域中的一大「概念化」的突破。
㈩ 有什麼心理學可以通過語言來分析一個人
普通心理學就可以通過語言來分析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