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工刀劍
❶ 刀劍的製作過程
1、鐵礦石高溫提煉生鐵
2、反復鍛打,除去渣滓及使成分均勻
3、根據鍛打好的鋼坯碳含量,分出刀刃材料及芯材
4、鍛打刀型,並進行包鋼或夾鋼
5、淬火
6、研磨
7、裝配
一把傳統利刃誕生了。
❷ 古代鍛造刀劍的步驟
步驟為:1.制范 2.調劑 3.熔煉 4. 澆鑄 5. 鑄後加工
❸ 古時寶劍的製作流程是怎樣的
1.火工鍛打
將搭配好的材料入爐加熱,鋼塊捶打開後再折疊起來捶打,反復鍛打。傳統花紋鋼 的折疊鍛打層數,如折疊前的料為2層,折疊一次4層、折疊二次8層......折疊10次為2048層,以此類推多則上萬層,甚至幾萬層。通過這一步驟,可將鋼中硫等雜質減少、稀化,這就是漢代百煉鋼技術,就是在合理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將原材料(含碳量不同的鋼鐵材料)反復疊鍛,使其組織更加均勻,細致,材料十分強韌。材料不同,折疊鍛打的方式不同,得到的花紋形態和清晰度也不同,形成如流水、羽毛、松針、牛毛等等紋理
2.復合
這是指在將材料疊鍛好以後所採用夾鋼 (嵌鋼)或包鋼的技術。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正是如此,它使刀劍具備了剛柔相濟的效果,既可以達到十分鋒利又在劇烈碰撞下不易彎曲和斷裂的良好性能。
3.鍛坯
將復合出來的材料捶打延長成刀或劍形,在這個階段就基本出現了刀劍的雛形。用鏟刀、削刀、銼刀等加工工具對刀劍坯進行修整,使刀劍的形狀、尺寸大小,達到所需的要求。
4.淬火
這是刀劍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將已修整好的刀劍坯燒紅,達到一定溫度,隨即浸入水中急速冷卻,通過此步驟來增加刀劍的硬度和強度,使刀劍可以更加鋒利,這一步驟,技術要求非常高,溫度的把握也是靠藝人的經驗由火炎的顏色判斷,稍有閃失,可能造成刀劍崩裂,將對整把刀劍構成致命的損傷。而根據其材料的不同,在淬火時也會採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如整體淬火,局部淬火(覆土燒刃)等。淬火以後調整刀劍的彎曲度、進行粗略的打磨就可以進行接下來的工序:研磨。
5.研磨
一把刀劍的研磨包括:粗磨、細磨、精磨。磨石從粗到細要依次經過十餘道工序,直至刀劍鋒刃銳利、平整光亮、脊線筆直、槽線標准。劍身顯「鏡面」和「霜雪」之效果,寒光逼人,其花(鍛紋或熱處理的刃紋)自現,極富美感。一把上好刀劍的磨工少者五六天,多者數十天,是慢工細活,具有磨劍之工倍於鍛打之說。所謂「十年磨一劍」,雖然是誇張之詞,但說明磨劍在制劍工藝上的重要性和所花費的功夫。最後藝人會將自己的名字、製作年月等銘刻在刀莖或劍身之上。這些步驟完成後就進行到最後的裝配階段。
6.裝配
配鞘:取經過脫水的木材,經開片、開槽、膠合、打磨成型。有採用紫檀木、花梨木等名貴木材做鞘,還有在木胎上髹漆或包裹魚皮、牛皮等以防止木鞘開裂。
配裝:裝具的作用關繫到一把刀劍的佩帶,使用和裝飾。採用銅,鐵,甚至金銀、玉石等材料來製作。一把劍的裝具大致可分為劍首、劍格(護手)、劍璏(掛環)、劍珌(劍鏢)等。同一把刀劍的裝具,其材質、裝飾圖案和風格應協調一致,使其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最後,將已製成的刀劍、劍鞘和裝具,拼合組裝成一個整體,配上劍穗和佩帶,裝入劍櫝之中(匣)。
❹ 加工刀劍有哪幾種工藝
自己DIY嗎,有條件和技術當然是鍛打的好,否則就買鋼板條子或者直接買刀坯自己研磨,主要需要要用到沙帶機,沒條件可以買個角磨機但是要注意安全
❺ 怎樣才能做出一把鋒利的刀呢
問,到了今天,知道日本刀是如何被流傳下來、如何被製作出來的人就更少了。
有關刀劍製作的技術,即鍛造、研磨、刀鞘、白銀等至今仍由相關的技師保持 著傳統的工藝。二戰結束後不久,刀劍的製作被禁止,昭和二十八年才有了製作的許可,得到文化廳(原文化財產保護委員會)的認可,即可製作刀劍,從此刀劍製作技術逐步提高,現在,宮入昭平和月山貞一兩位刀匠已被指定為「國寶」(重要的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
刀劍的製作從前朝推崇天皇御制的詩歌「駿馬還是日向的好,刀劍還是吳國的精」中看出,當時中國的刀劍製作技術超過日本,進入平安時代後,日本的製作技術逐步完善,成為舉世無雙的將刀劍功能與審美完美結合的優秀技術,進入鐮倉時代,刀劍製作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根據製作技法的不同而分為幾個不同的流派,被稱作當今五大流派的山城流、大和流、備前流、相州流、美濃流就是從此時開始的。此外,與刀工同樣重要的研磨師、刀鞘師、白銀師等人數雖少,但仍將傳統製作工藝繼承下來,彌足珍貴。
(一) 鍛造
日本刀的製作即鍛造各個流派互不相同,這里介紹一下最基本的鍛造方法:
材料——日本刀的原材料是把鐵礦砂熔化而製成的玉鋼。所以,自古以來,優質鐵礦砂的出產地多出名技師。例如,以中國山脈為中心,山北的伯考有名匠安綱,山西的備前有以友成。正恆為首的備前名匠群。由此可以看出,技師與礦砂之間的聯系多麼緊密。鐵礦砂在熔鋼爐內被熔化成被稱為「鉧」的硬塊,將這些硬塊先用鐵錘粗加工。進而精加工成小塊,即為玉鋼,其碳含量為1.3%左右就可成為刀劍製作的基本材料。
鐵皮的製作——要做一把69厘米長的刀要先准備約4.5公斤的玉鋼。將其中的一部份熔化打制在長方形,並與鐵制的「挺」相粘合。其餘部份投入爐中打制。放入水中,繼而平均分成小塊,然後放在「積熔挺」上推放,重又放入爐中熔煉,接著再取出輕輕敲打成一張厚板,然後將其加熱,打平,把鋼鑿放在中間二折,這種作法反復十回至二十回,可以把鋼中間的夾雜物質排出,從而將碳含量降至腺重量的五分之一(約95克)右這期間,熔煉的時候要塗上草木灰,灑上泥水,這將有助於防止鋼的表面脫碳,並加速癒合摺痕,經由這種鍛造、刀身可以產生出各種紋路(折翻鍛造)。
心鐵的製作——心鐵的製作與皮鐵略有不同,將柔軟的皰丁鐵加入玉負釧,進行數次折翻鍛造,使其碳含量降至0.25%,重量降至原重量三份之一。這就成為心鐵。心鐵與皮鐵相比略軟。
組合鍛造——皮鐵和心鐵煉成後,就可以製作日本刀了,在中間放入心鐵,外層用皮鐵包住,這種作法是最基本的作法,還有包括;甲伏鍛造,捲起鍛造,本三枚鍛造,四面堵鍛造等多種方法,這里以經常被採用的甲伏鍛造為例來說明。
素延——甲伏鍛造是將煉成的心鐵放入中間,此鐵包在外側。捲起鍛造是上面放上心鐵下面放上皮鐵,中間用硼砂粘合,通過敲打,皮鐵包住心鐵,進向形成左右兩折如圖所示形狀,將其投入火中,一邊加熱一邊將其打制延展,這稱「素延」。
火造——將經過「素延」後的雛形刀進一步加熱,打平,並將刀刃處打薄,刀背立起,刀身略彎,這樣大致上的刀形狀就出來了,這就是「火造」。
粗略的後處理——將「火造」後的刀放入特製的器皿中,對其形狀進行初步的後處理。
粘土處理——刀的形狀出來後,就要用粘土加松炭和水均勻攪拌後塗在刀身全體,刀刃部份土塗得薄一些,然後令其乾燥,這樣可使紋形狀顯現出來,並使刀刃更加堅固而且鋒利。
鍛燒——粘土處理結束後,要使鍛造場地的光線暗下來,將刀放入爐中,平均加熱,根據刀身燒紅的程度來判斷而將刀投入水槽中,此環節是整個制刀過程中最耗費心神的環節,一旦失敗前面所有的努力均告失敗。當然,這也是刀工集中精力,施展他的手藝的時候,刀身在爐中加熱的時候,要密切關注使粘土不被火燒掉,但又不是靠溫度計,而是觀察其在火中的顏色來做出判斷。冷熱水的加減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刀身的彎曲度也在此環節自然產生。
調整彎度——鍛造結束後,工匠要觀察刀身的彎度來決定是否調整,如果彎度過大就修正它,使之變小,反之如果彎度不足,就修正它,使之增大,這一環節稱為彎度調整。
後處理——鍛造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對刀進行粗略的研磨,在這個環節要檢查刀身的姿態,是否有疵點等,然後配上刀匣,用銼刀進行後處理,並打眼,最後工匠用鋼鑿把自已的名字刻上,之後這把刀就離開刀工的手,交由白銀師作刀鐔,鞘師作刀鞘,研磨師進行研磨,從而充分展現日本刀的魅力。
好刀一定要磨,不磨不快么,可是刀具的研磨學問太大了,特別是日本刀,有的日本刀在其整個使用壽命中只能研磨有限的幾次,否則就會徹底損毀,可怕吧?
(二) 研磨
刀劍的研磨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其鋒利,時至今日,研磨已與過去有所不同,更多的是為增加刀劍的美感而研磨,為此需要高超的技術,並經歷幾個程序,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粗磨——用粗磨石磨合倒伏的刀刃,這在過去是用世口磨石,海上磨石,現在則用合成的金剛磨石,將刀斜放在磨石上,在背面從刀把向刀尖,在表面則折回來,從刀尖磨向刀把,這個結束後,用大村磨石按照刀背、刀背梭、地刃的順序邊除斑點邊研磨,到此為止是針對新刀採取的磨法,從後面的階段開始,普通的銹刀也和新也採取同樣的做法。
基礎研磨——這一階段是用伊予磨石除去刀身的斑點,從這一階段開始,逐步由粗磨石轉向使用細磨石,如用改正磨石,中名倉磨石,細名倉磨石,最後用內雲磨石研磨,內雲磨石作為較柔軟的磨石主要用於研磨刀刃部份。而對刀身的研磨則往往採用較硬的磨石。名倉磨石一般都是從靠近身體的地方向刀尖處研磨,與之相對應,內雲磨石一般從刀尖處往回磨,基礎研磨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充分研磨就進入下道工序,就無法真正體現日本刀的特點,所以,高水平的研磨師往往認為基礎研磨比潤色更重要。
潤色研磨——研磨光澤是特別精細的工作,說到刀刃的光澤,要切一塊1CM見方的內雲磨石,並將其削薄,後面貼上吉野紙,刀身的光澤則需要找到嗚淹磨石,與上述的內雲磨石一樣切成1CM大小,並將其削薄,只是後面不貼上吉野紙然後用處理的內雲磨石去研磨刀刃,使之產生光澤,用處理過的嗚境磨石去研麻刀身,也同樣呈現出刀身的光澤。
擦拭——這點因研磨流派不同材料的製作方法出不同,一般的是將鐵熔成微塵,後加入刀油。然後用吉野紙過濾滲透,再將其每隔10CM塗在刀身上,慢慢地用棉花來擦。這樣刀身逐漸變黑,呈現出刀身美的光澤。
取刀——擦拭過後,刀紋也逐步變黑,這時用研磨刀刃的磨石去擦拭刀紋,這樣刀紋逐漸變白,這就是取刃,這時,刀身和黑色和刀紋的白色形成一種協調的美。
打磨——這是針對刀背和刀背上的棱,用一種被稱作「打磨棒」的鋼鐵制細棒來打磨,打磨時用絹布包上,蘸上油,進行打磨,這樣,刀背和刀背上的棱更加發出黑色的光澤,坤加了它的美感。
研磨刀尖——首先研磨刀尖的兩側,先用研磨刀尖的磨石橫擦刀尖。然後在特殊的工作台上鋪上五六張美濃紙,在這上面再用長五公分,寬二公分的研磨刀尖的磨石研磨刀尖,至此,研磨工藝告一段落。
(三) 白鞘
下面談一下保存刀的白鞘的製作方法。白鞘也叫休鞘或油鞘,對於刀身保養十分重要。
取材——採用油脂較少、硬度適中的朴木為原料。首先用鋸鋸成比刀身略大,厚約四公分的木板,然後將其豎著分為兩半。
制鞘——將分為兩半的鞘材的內面放上刀身,然後用柔軟的鉛筆將刀的形狀在鞘材上描畫下來,再照著主這線來用角鑿刻出刀背,用圓鑿刻出刀身,然後用小妯橫向削掉疵點,這一點非常重要,這道工序要按照正面,反面的順序來進行,直到確認可以很順暢地把刀插入刀鞘後才能開始做刀鐔。
粘合——上道工序結束後就要用粘膠來把兩片刀鞘粘在一起,要將飯漿糊仔細市制後塗在刀鞘上,注意不要把漿子露在刀鞘裡面,之後用繩子將刀鞘緊緊地捆好。
後處理——漿糊乾燥之後,就可以進行後處理,即用刨子把刀鞘刨光,使其形狀完美,然後用小刀在刀鞘口和刀柄處修理,使其可以緊密結合,後打上目釘孔,再接著用各種刨子進行細致入微的切削,最後用磨刀草在刀鞘上碰一碰,用長毛獅子狗的牙將刀鞘處理光滑。
另外,在製作場里,從後處理的階段開始,一般是與金屬配件一起來製作,使之吻合。
參考資料:http://www.waok.net/dssh/51356/1554323.asp
❻ 製作刀劍方法,過程和選材
如僅僅是做個匕首,建議你用磨除法,100元左右買個砂輪機,找塊合適的鋼板,回在鋼板上畫好圖形,磨就好答了,注意邊磨邊給降溫否則容易退火。要鍛打的話光那個爐子就太費了,熱處理、非專業的最好不用嘗試,太費勁了。很多專業的刀匠都是用磨除法來造刀劍的。
❼ 求製作手工刀具(刀劍)需要什麼工具 詳細
那得看要作什麼刀了 長刀短刀 主要為了砍還是刺 如果只是為了爽眼的話 那有塊生鐵專 有個鋼鋸條屬 再找個砂輪自己慢慢磨就夠
如果想要做一支好刀具的話 那可是個麻煩活 首先需要找個好鋼條 准備一套車床設備 砂輪 磨石 草圖圖紙 等等一大堆 要是希望刃口更硬 牽扯到淬火燒刃那就更麻煩了 以上這些還只是刀條 不包括刀柄刀鞘材質什麼的
刀具製作可是個麻煩活 不懂的話還是拉到吧 如果喜歡 可以去DIY刀吧學個一年半載的
❽ 請問一下開封有手工加工刀劍的嗎我自己有材料,想加工一把刀
開封市
大南門里
下坡處
有一家
專業打刀的
我在那打過幾把
❾ 現實生活中劍是如何製造的
需要選料,鍛打成型,熱處理,打磨拋光,鑲把,做鞘等一系列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