銑床怎麼加工錐度
① 用立銑床能銑錐度嗎
立銑床可以加工平面,圓弧面,斜面,鍵槽,條孔,成型槽等,這些加工基本都是工作台專做直線運動,只屬有加工圓弧面時成一定圓弧運動,但加工不出整個回轉面。錐度面就是回轉面,必須要用車床回轉加工才能完成,一般能使用到錐度的地方定位都精度都要求比較高,要是不高就不選擇錐面了,即使銑床可以加工整個圓面,也達不到錐面的接觸要求,因此一般錐面要先粗車,再配磨。如果誰說銑床能加工錐度,那我想他是把斜度理解成錐度了,但錐度跟斜度是兩個不同的情況,銑床銑出的斜面就是銑斜。
② 車床上怎麼加工一個錐度呢
普車車錐度有 4種辦法:1)轉動小托板法;2 ) 偏移尾座法 ;3)靠模法; 4)寛刃刀車削法 ;普通內車床加工錐容度多用轉動小拖板角度車削錐體。較長錐且錐度很小要求不高可偏離尾座進行加工,對於長錐有要求的可採用靠模板裝置靠模法加工錐度。幾毫米長錐可用車刀磨角度加工。
③ 如何加工錐度軸鍵槽
當無錐度加工時,上、下導輪是以相同速率一起移動的,即X與U、Y與V軸的坐標值是相同的,都與編程面坐標值一致,因此加工的工件是垂直表面。
當有錐度加工時,上、下導輪移動速率是不同的,即X與U、Y與V軸坐標值是不同的,並且與編程面坐標值也不一致。
即:
在錐度加工開始前,線切割自動編程系統先根據編程面坐標值以及輸入系統的錐度值和3個高度參數值,以編程面坐標值為基礎,利用三角函數,分別計算出X與U、Y與V軸的實際移動目標坐標值
由於H1、β已知,根據三角函數公式a=H1×tanβ、b=H3×tanβ計算出下導輪中心偏移到01位置,上導輪中心偏移到02位置,即為了保證加工錐度β,X(Y)軸在原編程面坐標值基礎上實際位移到O1處;
U(V)軸在原編程面坐標值基礎上實際位移到O2處。
(3)銑床怎麼加工錐度擴展閱讀:
錐度加工參數設置:
在錐度加工參數中,通常錐度值β和工件高度H2為加工圖樣上已知參數。目前線切割生產廠家已經將下導輪到工作台高度尺寸作為機床技術參數提供給客戶了,
如果工件裝夾時使編程面與機床工作檯面重合,那麼H1就等於廠家提供的參數值。如果編程面與工作檯面不重合,如圖9所示,那麼只需要加上墊塊的高度,即H1=H廠+H墊。而H3參數只能現場測量了。
④ 普通銑床加工中 對於有錐度的孔改如何加工啊
你可以給銑床裝上銑床專用的圓盤,把所要加工的孔調整到圓盤的中心,將銑床的主軸頭傾斜到錐度所需的斜度,將銑刀插到要加工錐度的孔里,轉動圓盤,就可以加工出錐度的孔。
⑤ fanuc加工中心如何銑錐度螺紋
加工中心如何銑錐度螺紋需知道螺紋要求、機床型號等,未給出這些條件將不能具體專說屬明過程,但無論哪一種,都應該先了解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參數:即No.3410參數,該參數定義為:在G02/G03指令中,設定起始點的半徑與終點的半徑之差的允許極限值。
當由於機械原因或編程原因造成圓加工的起始點與終點在半徑方向的差值超過此值,既不在同一個標准圓上時,系統將發出P/S報警No.20,該值通常為0~30μm,由機床廠家設定。
如果設定值為0,系統反而不進行圓弧半徑差的檢查,該參數可以說是決定能否實現使用螺旋差補功能來加工錐度螺紋的關鍵因素。
(5)銑床怎麼加工錐度擴展閱讀
加工中心銑削加工特點:
1、零件加工的適應性強、靈活性好,能加工輪廓形狀特別復雜或難以控制尺寸的零件,如模具類零件、殼體類零件等;
2、能加工普通機床無法加工或很難加工的零件,如用數學模型描述的復雜曲線零件以及三維空間曲面類零件;
3、能加工一次裝夾定位後,需進行多道工序加工的零件。
參考資料
網路--加工中心
⑥ 銑床上斜度計算公式,車床上錐度計算公式,我真的很煩,不會,該怎麼辦我很笨,學歷低,,,,
立銑床本身90度。用90度減去機床上的刻度就等於銑出的角度了阿。 (右邊的角度你就往右扳)比如你要銑60度 你就扳30度就可以了。車床上角度直接除2。比如你鏜孔60 度。你就扳30 度就行了。
⑦ 加工中心 立加 用銑刀銑一個有錐度的圓孔 怎麼銑
我設計個宏程序專門加工倒角和錐孔
不用告訴深度 直徑輸入錐度就行
想要 給我你的QQ
⑧ 如何用加工中心加工錐孔
你可以編寫一個銑錐孔的程序呀,就是在徑向走的同時給一個z值不就行了呀
⑨ 加工中心銑錐孔,怎麼編程序
宏程序編寫,只要控制深度和直徑就行了,可以先粗加工,然後精加工,保證粗糙度
孔口倒斜角 (編程思路:以若干不等半徑整圓代替環形斜面)
例1 平刀倒孔口斜角
已知內孔直徑φ 倒角角度θ 倒角深度Ζ1
建立幾何模型
設定變數表達式
#1=θ=0(θ從0變化到Ζ1設定初始值#1=0)
#2=X=φ/2 +Ζ1*COT[θ]-#1*COT[θ]-r
程序
O0001;
S1000 M03;
G90 G54 GOO Z100;
G00 X0 Y0;
G00 Z3;
#1=0;
WHILE[#1LEΖ1]DO1;
#2=φ/2 +Ζ1*COT[θ]-#1*COT[θ]-r;
G01 X#2 Y0 F300;
G01Z-#1 F100;
G03X#2 Y0 I-#2 J0 F300;
#1=#1+O.1;
END1;
G00 Z100;
M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