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是怎麼加工的
Ⅰ 清代民間翡翠工藝如何看
翡翠在中國的盛行始於清朝中期。那時,乾隆帝對古緬甸兩次用兵,使其臣服於大清成為外藩,這大大降低了翡翠原料進口的難度。從這一時期往後的歷史文物中,出土了大量的翡翠製品。歷史文獻中也出現了從古緬甸大量進口翡翠原石的記錄。
據清朝進士寸開泰撰寫的《騰越鄉土志》記載:「騰為萃數,玉工滿千,制為器皿,發售滇垣各行省。」由此可見,緬甸產出的上品良玉經雲南騰沖、瑞麗等邊城輸入我國,發往各地,從緬甸到雲南的官道上,經常有七八千甚至數萬頭的馬幫運輸翡翠玉石等物資,因此雲南邊境地區因經營玉石業的時間之久遠,形成了特有的玉石聲譽。
據騰沖海關統計,本世紀初,我國從緬甸進口的玉石已經數量驚人:1902年271擔(每擔為100老斤,每老斤為16兩),1915年628擔,1917年801擔。各路商家,為率先得到翡翠玉石,紛紛攜巨資而來。為此,曾有前人詠道:「昔日繁華百寶街,雄商大賈挾資來。」
清代翡翠有很多品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扳指和翎管。據說在那個時候,尤其是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到宮里辦事,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套翡翠扳指和翎管。
扳指是射箭時用以保護手指的工具,慢慢演變為男人的裝飾品,表現旗人的尚武精神。1996年中國嘉德春拍拍過一件扳指,估價90萬元,在當時已是天價了。那時候的珠寶市場沒有翡翠,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翡翠。
翡翠翎管是清代官員插頂戴花翎的。清代的大官很重視翎管,花翎代表的是地位,花翎插在翎管上,好的翎管是一種炫耀。
翡翠煙壺跟扳指、翎管一樣,也是男人用的。如今在首都博物館,還能看到一些宮里留下來的煙壺。以現在對翡翠原料的眼光看,質量其實不是特別好,顏色雖然還不錯,但種水達不到玻璃翠,整體看也不是滿綠,有綠有白。
Ⅱ 清代翡翠上的浮雕工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不一定 分辨淘寶上翡翠的真假你要對市場上的價格有一個很合理的鑒別 圖片永遠不可能代替實物的效果 再加上修圖工具等等的因素 所以一般在網上購買翡翠商品需要你非常謹慎
Ⅲ 清代有沒有用翡翠做章的
清代,根據目前已知的存世翡翠品,沒有用翡翠做章。
這里邊有兩個原回因:
1、治印,國人歷答來推崇田黃和雞血石,以制印的材質而言,翡翠反而視為下乘,偏偏翡翠在清代也是一種名貴玉石,投入與所得的不平衡,導致清代沒有用翡翠做章。
2、翡翠材質的特性堅硬又脆,局限於當時的加工條件和工藝水平,翡翠一般是做簡單打磨成型,做鐲子或是發簪、匣子,鼻煙壺等器物上的嵌寶使用。
但到了民國,加工工藝水平和條件有所改善,反而出現了翡翠印章,現在很多市場交易中,所謂的清代翡翠印,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民國產品,而另一部分則是現代仿古印。
Ⅳ 清代翡翠雕工有什麼特點
清代玉器無論在品種數量和製造工藝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個發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技術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種和數量繁多,以陳設品和玉佩飾最為發達。陳設品有按青銅器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種仁獸,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種有山水、花鳥玉山,浮雕圖畫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種更為豐富,成為各階層民俗事項和服飾廣泛佩戴使用的裝飾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實用功能的各種玉器皿,文房用品數量和品種也較歷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在製作上以乾隆時代為分界線,前期治玉重視選料,由於開采條件改善,採集到的優質白玉、羊脂玉數量之多,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材質的精美,為這一時期能產生許多珍寶性藝術品,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工藝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細膩。乾隆時代的玉器皿的輪廓線都極規則,橫平豎直外緣及子口轉折嚴整挺拔。稜角多呈勁挺鋒銳狀。起凸的浮雕圖案邊緣,也處理成鋒利邊線,觀之剔透,觸之扎手。在拋光工藝上也很講究,一般細光處看不見琢鏃的痕跡,細光能達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後,玉器生產漸入衰落,不但規模減退,工藝製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規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樹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圓潤的,符合生態的形象,僅以兩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圖案也不再細致地琢出枝葉穿插、花葉翻卷的形態,太多取平面的淺浮雕處理。尤其是器皿輪廓線大多拖泥帶水,轉折含混。許多該作圓雕處理的玉陳設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採取用工極少的粗處理方式。
Ⅳ 清代帝皇綠翡翠加工工藝鑒別。
先做鑒定確認是天然A貨,工藝及年代對翡翠價格影響不大
Ⅵ 清代翡翠上的高浮雕工是怎麼做出來的
翡翠,其興盛不過200年。所以古董翡翠其古董價值過低,是不受重視的。所以翡翠收藏以其種、水、色、工來評定價值。至於是不是古董則不受重視
Ⅶ 清代翡翠怎麼樣 價格怎麼樣
判斷清代翡翠手鐲的歷史文化價值其實是比較容易的,我們都知道歷史文化價值都是人創造的。很多物品都是因為歷史名人而變得有歷史價值,而如果不是歷史名人就沒有太大的價值了。例如,清代翡翠手鐲如果是某個歷史名人佩戴過的,那麼它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而如果是一個不知名的普通人佩戴的,那麼它就不具備太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清代翡翠手鐲是否具有歷史文化它的來源是很重要的。
清代翡翠手鐲的品質
現如今判斷翡翠手鐲價值的高低看的是翡翠手鐲的品質。自身品質越高的翡翠手鐲其價值也就越高。反之則越低。而在清代時,人們開采翡翠原石的技術和規模都不如現代,翡翠的加工技術和打磨技術也不如現代工藝。因此,無論是在手鐲的質地還是在加工的工藝方面,大多數清代翡翠手鐲都是不如現代的翡翠手鐲的。因此,在翡翠手鐲的品質方面,清代翡翠手鐲是不如現代翡翠手鐲的。
綜合以上兩點分析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了。絕大多數的清代翡翠手鐲是沒有什麼歷史文化價值的,而且在自身品質和加工工藝上也不如現代翡翠手鐲。因此,大多數清代翡翠手鐲是沒有多少收藏價值的。但是如果是某個歷史名人佩戴過的翡翠手鐲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這個就要另當別論了。
Ⅷ 清代翡翠鑒定方法
翡翠是玉的一種,由於翡翠的光澤細濕潤,表面光滑細膩,顏色鮮明專,自古就被人們視為珍寶屬。翡翠又稱硬玉。顏色以綠為主,另有紅、黃、白等。紅者稱翡,綠者謂翠。其優劣標准在於色和地。論色當以綠為貴,越濃越鮮越佳;而地則要透、凈,具有水分感,俗稱「玻璃地」。色質俱佳的翡翠印難覓,是玉印之王,價高無比。天然翡翠有別於其他玉石(包括翡翠B貨)的重要特徵是天然翡翠具有「翠性」,即翡翠內的晶體閃光現象,這是礦物晶面的閃光。顯微晶質的翡翠一般看不到「翠性」,故「翠性」不能作為天然翡翠的特徵標志。也就是說,沒有「翠性」的未必就不是天然翡翠。當然顯示出翠性就更容易辨別了。越是高檔的東西,瑕疵越少,反而越容易人工仿造,說到翡翠,就不得不說說以兒孫福為首的三大翡翠。在翡翠收藏界,很多有經驗的玩家基本上是非三大翡翠不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這個行業水太深了,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太多,即使有經驗的人也難免經常吃虧上當。更何況是普通消費者呢?
Ⅸ 古代的翡翠是怎麼樣做成成品的呢
在古代,人們工具有限,想要雕刻出一件翡翠作品絕非易事。下面,伍就帶大家看一看,古代的翡翠是怎麼樣做成成品的。
一、搗沙、研漿
圖中,站著的玉工手拿著杵一下一下地用杵去搗,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細碎。
二、開玉
開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別的石頭削掉,兩個玉工之間用木架架起了一個大玉璞,他們拿著條鋸的一端,你來我往地拉著這個條鋸,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是一條鋼絲鋼絲是割不動玉的,所以在樹枝上掛著一個茶壺壺底有洞,壺里裝的黑石沙和水混著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地滴下來滴到玉璞上,增加了條鋸的鋒利度這樣來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
三、扎?(註解:「?tuó」古同「砣」,碾輪石。)
扎?,即是利用?具解玉成方塊或方條,經過設計、畫樣後,大片裁去多餘玉料使玉器粗具雛形。
四、沖?
沖?,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繞著厚鋼圈配著和了水的紅沙,慢慢將玉塊上方方硬硬的轉角部分「沖」成圓,這個步驟也是坐在旋車上完成的,經過這個步驟,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
利用「磨?」這種工具來磨細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有些相似但扎?是薄而銳利的,而磨?厚約二、三分(大約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細膩,發出溫潤的光澤。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內部。首先,用鋼捲筒旋進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出現一根圓柱,稱作「玉梃」。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軋?。又稱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紋。
八、打鑽
這是對於一些要雕琢鏤空花紋的玉器,所做的一個重要步驟。打鑽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桿,軋桿底端鑲有金鋼鑽。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鏤空花紋,以「搜弓」為主要的工具。清代,鏤雕玉器薄而細,達到技法的巔峰。
十、打眼
這是專門針對像鼻煙壺、扳指、煙袋嘴之類的,小而有固定形狀的玉器要鑽孔時所用的特殊技巧。
十一、木?圖
木?圖的步驟即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細地磨光
十二、皮?圖
皮?是牛皮製成的,用來對玉器做最後的拋光上亮,呈現玉色。
Ⅹ 清代老翡翠重新加工後能過級嗎'
如果把老器重新加工拋光後肯定能超過現有的級別,因為她經過重新出水光亮如新不再是黯然失色的表面了。只是在某些意義上講新貨沒有老貨來的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