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中連續加工生產什麼意思
⑴ 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是什麼意思
具體意思是: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是指納稅人將自產自用的應稅消費品作為直接材料生產最終應稅消費品,自產自用應稅消費品構成最終應稅消費品的實體。
用於其他方面,是指納稅人將自產自用應稅消費品用於生產非應稅消費品、在建工程、管理部門、非生產機構、提供勞務、饋贈、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獎勵等方面。
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的自產應稅消費品不繳納消費稅。
條例規定的很多應稅消費品,在很多情形下既可以當作產成品直接對外銷售,也可以作為納稅人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再加工後對外銷售。對於前一種情形,當納稅人將該消費品對外銷售時,於銷售時繳納消費稅;而對於後一種情形,由於該消費品並非作為最終的產成品對外銷售,而是作為納稅人其他應稅消費品的構成部分,如果也要求對其徵收消費稅,將導致出現重復征稅的現象,因為當最終的應稅消費品完成對外銷售時,還要繳納一次消費稅,即對同一征稅對象徵收了兩次消費稅。
所以,為了避免重復征稅,條例規定,對納稅人自產的應稅消費品,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的,最後形成本行業最終應稅消費品時再對最終應稅消費品征稅。
即,當納稅人將自產的應稅消費品作為直接材料生產最終應稅消費品,自產自用應稅消費品構成最終應稅消費品的實體時,該自產自用的應稅消費品在生產使用時不徵收消費稅,在對外銷售最終應稅消費品時才徵收消費稅。
需要注意的是,
一是該應稅消費品是自產的,即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的應稅消費品是納稅人自己生產的;
二是該自產應稅消費品是自用的,即用於生產納稅人生產的其他應稅消費品;
三是該應稅消費晶構成最終應稅消費品的實體,即構成最終應稅消費品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其價值為最終應稅消費品所吸收。
⑵ 會計中什麼情況下加工費屬於生產成本,什麼時候屬於製造費用
製造費用與生產成本的區別如下:
1、製造費用是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版接成本。製造費用包權括產品生產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資以外的其餘一切生產成本,主要包括企業各個生產單位(車間、分廠)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一切費用,以及各個生產單位所發生的固定資產使用費和維修費,具體有以下項目:各個生產單位管理人員的工資、職工福利費,房屋建築費、勞動保護費、季節性生產和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等等。
製造費用一般是間接計入成本,當製造費用發生時一般無法直接判定它所歸屬的成本計算對象,因而不能直接計入所生產的產品成本中去,而須按費用發生的地點先行歸集,月終時再採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計算對象間進行分配,計入各成本計算對象的成本中。
2、生產成本包括產品生產所耗費的原材料費、燃料及動力費、工資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和修理費以及其他有關費用。可以分為三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
⑶ 求會計高手,某企業生產B產品,需經過三個步驟連續加工,原材料是在第一步生產開始時一次全部投入
(1)採用逐步結轉分步法按實際成本綜合結轉,計算甲產品成本。專
本月一車間完工自製半成屬品單位成本=材料(9000+54000)/(500+200)+直接人工(1100+12100)/(500+200*50%)+製造費用(1900+20900)/(500+200*50%)=料90+工22+制費38=150(元件)
本月二車間完工自製半成品單位成本=150+工(960+21600)/(400+140*50%)+制費(1040+23400)/(400+140*50%)=150+工48+制費52=250(元/件)
本月產成品單位成本=250+工(7700+49500)/(500+40*50%)+制費(6300+40500)/(500+40*50%)=250+工110+制費90=450(元件)
本月產成品成本=500*450=225000元
(2)將計算出來的產成品成本進行成本還原。
本月產成品單位成本450元還原:
材料=90元
直接人工=22+48+110=180元
製造費用=38+52+90=180元
本月產成品成本225000元還原:
材料45000元、直接人工90000元、製造費用90000元。
⑷ 會計中的「在產品」是什麼意思
在產復品:企業正在製造尚未完工的制生產物,包括正在各個生產工序加工的產品和已經加工完畢但尚未檢驗或已檢驗但尚未辦理入庫手續的產品。
狹義的含義:僅指車間內部處於加工、檢驗、運輸等過程中的產品。
(1)先確定月末在產品成本,然後確定完工產品成本。這種方法是指先採用一定的辦法對月末在產品進行計價,然後將匯總的基本生產總成本減去月末在產品成本,就可以計算出完工產品總成本。其具體方法有:在產品按年初數計價法、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和在產品不計價法等。
(2)先確定完工產品成本,然後確定月末在產品成本。這種方法是先用歷史成本,計劃成本或定額成本對完工產品進行計算,然後根據匯總的基本生產總成本減去完工產品成本,倒算出月末產品成本。該方法實務上很少採納。
(3)同時確定完工產品成本與月末在產品成本法。該方法是採用合適的分配標准,將完工產品成本與月末在產品成本進行劃分,以便同時計算出完工產品成本與月末在產品成本。具體方法有:約當產量法;定額比例法等。
⑸ 會計稅法問題,委託加工的應稅消費品,委託方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
稅法就是這么規定的,沒有為什麼,只有是什麼,一定要說有為什麼,那肯定內是國家在制定稅法容的時候,為了堵住稅收漏洞,讓納稅人沒有空子可鑽,平衡稅負等相關目的。
在消費稅15個稅目中,除酒、小汽車、高檔手錶、遊艇、電池、塗料外,其餘9個稅目有扣稅規定:
(1)外購已稅煙絲生產的卷煙;
(2)外購已稅化妝品生產的化妝品;
(3)外購已稅珠寶玉石生產的貴重首飾及珠寶玉石;
(4)外購已稅鞭炮焰火生產的鞭炮焰火;
(5)外購已稅桿頭、桿身和握把為原料生產的高爾夫球桿;
(6)外購已稅木製一次性筷子為原料生產的木製一次性筷子;
(7)外購已稅實木地板為原料生產的實木地板;
(8)外購汽油、柴油、石腦油、燃料油、潤滑油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成品油;
(9)外購已稅摩托車連續生產摩托車(如用外購兩輪摩托車改裝三輪摩托車);
另外,你提問中說委託加工收回直接銷售的特殊消費品,是可以抵扣委託環節代扣的消費稅(這步不區別特殊消費品還是一般消費品),只有在收回繼續加工時才區別根據是否為一般還是特殊消費品來進行抵扣和不抵扣。
順便說一句,你視頻老師說的那種理由應該是一種理解方式:「本質上沒有體現連續加工」者不能抵扣。
⑹ 會計中抵扣究竟是什麼意思啊
會計上的抵扣一般指增值稅,增值稅是生產環節稅,從原材料開始,每一個企業回將產品賣給下答一家企業都會收增值稅,增值稅對賣出企業來說是銷項稅、買入企業是進項稅,理論上一家企業的銷項稅高於進項稅,計算應交增值稅的時候,銷項稅減進項稅就是應交增值稅,這里的進項稅就是抵扣額。
比如鋼材,A礦山企業將將礦石賣給B煉企業煉鋼,B煉鋼企業將鋼鐵賣給C汽車生產企業造車,B企業買礦石會有進項稅,賣鋼鐵會有銷項稅,應交增值稅就是銷項稅減進項稅(抵扣)
增值稅發票由賣方企業開出,一式幾聯,銷項聯留給自己計算應交增值稅,進項聯給買方抵扣用。
⑺ 會計中連續加工生產什麼意思
第2筆做反了
借:生產成本——a產品
10800
b產品
5600
製造費用
1000
管理費用
600
貸:應付職工薪酬
18000
新會計准則里「應付工資」改為了「應付職工薪酬」
⑻ 「加工物資收回後用於連續生產」是什麼意思
收回連續生產說明這個產品還沒有達到銷售的標准要繼續加工,因為他還處在委託加工物資的狀態,未完工
⑼ 會計中的生產成本到底怎麼理解
生產成本亦稱製造成本,是指生產活動的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生產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
會計中生產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三部分組成:
1、直接材料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對象,通過加工使之成為半成品或成品,它們的使用價值隨之變成了另一種使用價值;
2、直接人工是指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資源,可用工資額和福利費等計算;
3、製造費用則是指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廠房、機器、車輛及設備等設施及機物料和輔料,它們的耗用一部分是通過折舊方式計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過維修、定額費用、機物料耗用和輔料耗用等方式計入成本。
生產成本賬戶:
1、賬戶性質:成本類賬戶。
2、賬戶用途:核算企業進行工業性生產,包括生產各種產品、自製材料、自製工具、自製設備等所發生的各項費用,確定產品實際成本。生產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人工費、製造費用等。
3、賬戶結構:借方記增加,登記因生產成品發生的全部費用;貸方記增加,登記已完工入庫產品的實際成本;期末余額在借方,表示尚未完工的在產品的實際生產成本。
4、明細賬戶:按基本生產和輔助生產設二級賬,再按成本核算對象設置明細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