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葯根莖怎麼加工入葯
㈠ 芍葯要怎樣加工
芍葯的加工: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修削:將收獲的芍葯根,用刀切去頭尾,兩端削平,修去小支根,並削平凸出部分,使表面平整。切不可用手撕扯,否則表面會出現麻眼,影響加工質量。
(2)擦白(刨皮)將修好的芍葯根,放在木製的車床中,拌上沙,用力來回推動,以擦凈外皮,使表面色澤潔白,浸在明礬水中(每2.5千克水加明礬100克),有的產區慣用竹刀刮盡外層粗皮,然後將其放在粉漿溶液中浸半天,使其表面潔白。粉漿溶液的製法為,用鮮細芍葯根500克,放在石臼中搗爛,或用豌豆,玉米浸軟後磨成粉漿,放入清水攪和,但不可用井水,否則芍葯根會發紅而影響質量。
(3)分級:將芍葯根按大、中、小分成3級。
(4)煮制:將芍葯根按等級分別放入開水鍋內煮沸,水量以浸沒芍葯根為度,時間可視根的粗細老嫩而定,一般約為15~20分鍾,煮時要掌握火候和成色。煮時可先密閉5分鍾,然後打開鍋蓋,隨時翻動,使溫度保持一致。當見芍葯根兩端冒氣泡,氣泡增多變大,繼而逐漸減少,無腥味,肉色微黃,整體發軟時即可撈出。四川產區的經驗為煮至根軟能扭曲成環,吹口氣能使表面的水分立即干(稱收汗)即可。煮制是加工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煮得過久,內部易空心;煮得過短,則內部未透心,對品質均有影響。
(5)暴曬或烤乾:煮好後,用硫磺熏半天,然後放在曬席上,置烈日下暴曬,每隔5~10分鍾翻動1次。中午如日光過強,可暫收回蓋起,使其回濕變涼後再曬。不論暴曬或火坑,待半干時,需堆積發汗回潮,以使其根外部與內部乾燥一致,否則外干內濕,貯藏時易引起霉爛。烘烤時火力不宜過猛,烘烤時間不宜於過長。
以上是白芍的大致加工過程,但由於產區不同,其方法亦有差異,且擦白(刨皮),和蒸煮步驟先後有不同,如安徽、山東、湖北等先蒸煮而後擦白,但一般採用先刨皮後煮制的方法。
㈡ 芍葯花根的葯用
芍葯花功效:養血活血,緩急止疼,柔肝安脾,疏肝養顏,祛黃斑,常喝能面色紅潤,有制菌作用,能緩解由於胃腸蠕動亢進而引起的腹部疼,能治療血瘀引起的疼經。芍葯不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葯用。根據分析,芍葯根含有芍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中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葯的根,它是鎮痙、鎮痛、通經葯。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葯栽培種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後的成品質量好。野生的芍葯因其根瘦小,僅作赤芍出售。中葯的赤芍為草芍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瀉肝火之效,主治月經不調、痰滯腹痛、關節腫痛、胸痛、肋痛等症。
古方以白芍為主要葯物的數以百計,如「桂枝湯」用芍葯和肌表之榮衛;「黃芩湯」用芍葯和腹中之榮氣;「炙甘草湯」用芍葯補血脈之陰液。在婦產科臨床上,芍葯更是得到廣泛應用。例如:
白芍配熟地──肝腎並補。於血氣虧虛之症,可少女發育偏遲,月經推遲,經量少而淡者,用「四物湯」,取芍、地為主葯。常用熟地30克(脾胃功能不佳者改用炭熟地),炒白芍12克,大補陰血,益腎生精。
白芍配當歸──補血和營,兼以安胎。臨床對於血氣不足,氣血失調,經常二葯等量相配,養血補血,和血斂肝,使營血充盈。對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胎動不安,我們也常取當歸10克,配白芍10克而用之、每能取得滿意效果。
芍葯配川芎──守中有動,血暢氣化。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盛者,必須用酸的東西來使它收斂,白芍味酸,號為斂肝之液,白芍與川芎各用9克(二葯均微炒),對氣機不調,月經先後不均,來潮不暢者,能鼓舞氣化,調整月事。如經期量多,則用炒的白芍12克、炒川芎4.5克。
芍葯配柴胡──最得力於「逍遙散」這一古方。古人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常不足於血而有餘之氣,若情志不遂,木失條達,肝失柔和,則肝氣橫逆,脅痛寒熱等症最為多見。
「逍遙散」以白芍養血以涵其肝體,配柴胡辛散以順肝之勝。臨床上,我們還常以此二葯配香附、八月扎、鬱金、烏拉草、桔葉等用於經前乳脹、乳房小葉增生及肝鬱乳汁不行等,都甚應手。
此外,臨床婦科還用赤芍配製大黃及清熱破行之品,治療急慢性盆腔炎;用白芍配白術治療肝、脾二臟失職所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用白芍配杞子,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芍葯以其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醫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婦產科方面。可以說,婦女一生的用葯常見芍葯,芍葯真不愧為女科之花,婦女之良友。
◆觀賞價值:芍葯花大艷麗,品種豐富,在園林中常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是近代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或沿著小徑、路旁作帶形栽植,或在林地邊緣栽培,並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有時單株或二、三株栽植以欣賞其特殊品型花色。更有完全以芍葯構成專類花園稱芍葯園。芍葯又是重要的切花,或插瓶,或作花籃。如在花蕾待放時切下,放置冷窖內,可儲存數月之久。作切花用的主要為重瓣品種;單瓣的插瓶,幾天就辨落花謝。古人評花:芍葯第一,牡丹第二,謂牡丹自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㈢ 芍葯的那部分可以入葯
根部可以入葯,根入沸水煮熟,曬干葯材叫白勺,有養血平肝,斂陰收汗,緩沖止痛作用.根直接曬干所得葯材叫赤勺,有瀉肝火,散惡血的作用.
㈣ 芍葯的根有什麼葯用價值
芍葯不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葯用。根據分析,芍葯根含有芍葯甙和安息香酸版,用途因種而異。中葯里的權白芍主要是指芍葯的根,它是鎮痙、鎮痛、通經葯。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葯栽培種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後的成品質量好。野生的芍葯因其根瘦小,僅作赤芍出售。中葯的赤勺為草芍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瀉肝火之效,主治月經不調、痰滯腹痛、關節腫痛、胸痛、肋痛等症。
㈤ 白芍是如何入葯的
良葯種屋前,遲遲不入葯。幻化成人形,委屈作啼哭。
情感華佗妻,血崩試服之。半日病竟除,終得另眼待。
白芍為芍葯科植物芍葯及毛果芍葯的乾燥根,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和營,緩急止痛,斂陰平陰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等症。芍葯是我國的傳統名花,自古以來被譽為「花相」、「花中皇後」。宋朝詩人陸佃在《埤雅》中寫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評為第一,芍葯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
至於白芍的由來,還得從神醫華佗說起。相傳,東漢神醫華佗在其後宅辟葯園、鑿葯池、建葯房、種葯草,廣為傳授中葯材種植、加工技術。但每味葯他都要仔細品嘗,弄清葯性後,才用到病人身上。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給他一棵芍葯,他就把它種在了屋前。他嘗了這棵芍葯的葉、莖、花。之後,覺得平平常常,沒有什麼葯性。所以,就沒有用它來治病。
一天深夜,華佗正在燈下看書,突然聽到有女子哭聲。他抬起頭,只見窗外朦朦月色中有一美貌女子,似有委屈,在那裡啼哭。華佗頗感納悶,推門走出去,卻不見有半個人影,只見那女子站立的地方,長著那棵芍葯。華佗心裡一動:難道它就是剛才那個女子?他看了看芍花,搖了搖頭,自言自語地說:「你自己全身上下無奇特之處。怎能讓你入葯?」轉身又回屋讀書去了。誰知剛剛坐下,又聽見那女子的啼哭聲,出去看時,還是那棵芍葯。一連反復幾次,都是如此。
華佗覺得奇怪,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將剛才發生的事給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著窗外的花木葯草說:「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裡都成了良葯,被你用來救活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也許這芍葯,真的確實有它之用,不要委屈了它才好。」華佗說:「我嘗盡了百草,葯性無不辨得一清二楚,該用什麼就用什麼,沒有錯過分毫。對這芍葯,我也多次品嘗過了它的花、葉、莖,確實不能入葯,怎麼說是委屈了它呢?」華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煩,也就不往下說了。
事隔幾日,華夫人血崩腹痛,用葯無效。她便瞞著丈夫,挖起芍葯根煎水喝了。不過半日,腹痛漸止。她把此事告訴了丈夫。自此,華佗才知道自己確實委屈了芍葯。後來,華佗對芍葯做了細致地試驗,發現它不單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鎮痛、滋補、調經的效果。
㈥ 我家有七畝芍葯,由於我們這里沒有種植芍葯的,所以不知道怎樣採收芍葯根,所以求助大家!希望懂得的人
挖出來不就可以了
㈦ 怎樣加工芍葯根
傳統加工方法水煮芍葯根去皮切片晾乾,也有硫磺熏制再乾燥。這兩種方法對白芍質量有較大影響。可用刀颳去表皮,再切片晾乾備用。
㈧ 中草葯的根及地下莖類葯材初步加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根及地下莖類葯材,分組將葯材的地下部分採收後,按不同大小進行分級,以便於加工,如三七、巴戟,延胡索、浙貝母、白芷等。葯用部分採收後,可於河水、塘水、山間流水或自來水洗凈泥沙,除去殘留枝葉、蘆頭和須根。亦可不水洗,讓其干後泥土自行脫落或待乾燥過程中再通過搓、撞除去。對於干後難以去皮的根莖,應趁鮮及時颳去外皮,然後曬干,使顏色潔白,防止變色,如山葯、芍葯、桔梗、丹皮、半夏等。有的葯材需蒸煮才脫皮的,先將根莖洗凈後放入沸水中蒸煮幾分鍾,再撈出颳去外皮,然後漂凈曬干,如明黨參、珊瑚等。
對於質堅不易乾燥的粗大根莖,應在採收後即刻洗凈除去殘莖和毛須,趁鮮切成薄片曬干,如丹參、大黃、玄參、葛根等。對一些肉質、含水量大的塊根、鱗莖類葯材,如天冬、百部等,收後宜放入沸水中置片刻,然後再撈出曬干。通過沸水燙,可使細胞內蛋白質疑固,澱粉糊化,破壞酶的活性,促進水分蒸發,利於乾燥,並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溫和時間,以燙至半生不熟為好,過熟則軟爛,品質差,如天門冬、百部、廷胡索等。有些葯材採收後要進行蒸煮,然後再曬干,如鬱金、天麻、玉竹、何首烏。對於一些粉質程度較高而需久存保色的葯材,為了保護產品的色澤,在乾燥前用硫磺熏蒸,如山葯、澤瀉、白芷等。熏硫還可加速乾燥,防止霉爛。簡易的硫磺熏蒸,可在室內熏硫櫃或大缸等密閉的容器內進行。根及地下莖類葯材除上述一般的加工方法外,有的還有其傳統的加工方法,如浙貝母要將鱗莖表皮擦去,加一些石灰,吸出內部水分,才易乾燥。又如玄參體積大,曬至五六成干時,須堆積幾天,使其「發汗」(即「回潮」),促使內部深層水分向體表轉移,以利乾燥,經多次反復堆曬,才能完全乾透。
㈨ 很好奇,中葯里的芍葯是拿哪部分入葯的
中葯里的芍葯主要是用芍葯的根入葯,中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葯的根回,白芍它是鎮痙、鎮答痛、通經葯。可治療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等病症。栽培種芍葯的中葯的赤芍為草芍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瀉肝火之效。
㈩ 芍葯花如何進行加工
芍葯 Paeonia Lactiflora(P.albiflora)
別名: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等。屬於毛茛科芍葯亞科芍葯屬。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米左右。具紡錘形的塊根,並於地下莖產生新芽,新芽於早春抽出地面。初出葉紅色,莖基部常有鱗片狀變形葉,中部復葉二回三出,小葉矩形或披針形,枝梢的漸小或成單葉。花大且美,有芳香,單生枝頂;花瓣白、粉、紅、紫或紅色,花期4一5月。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葯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芍葯屬植物約35種,分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根據其生長習性和花盤形狀分為兩組。一是牡丹組,系落葉灌木或亞灌木,花盤杯狀或盤狀,革質或肉質,全包住心皮或包住心皮的基部。我國產三種(不包括變種),即牡丹、黃牡丹和紫牡丹。二是芍葯組,系多年生草本,花盤不發育,包住心皮基部,不很明顯。芍葯組植物約30種,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另有二種產美洲,有的把它們另列為一組,稱美洲芍葯組。
國外產的芍葯組植物,都是花卉的重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蕨葉芍葯,花血紅色,原產保加利亞和高加索;淡黃芍葯,花淡黃色,或帶淺綠色至白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黃芍葯,黃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紅心芍葯,花白至深紅,原產歐洲南部。
我國產的芍葯組植物有八種和六個變種,其中通常直稱為芍葯的,是近代芍葯品種群的主要原種。八種芍葯分別是:草芍葯、美麗芍葯、芍葯、多花芍葯、白花芍葯、川赤葯、新疆芍葯和窄葉芍葯。
草芍葯別名山芍葯、野芍葯,花白色、紅色、紫紅色,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東部、貴州、湖南西部、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陝西南部、山西、河北、東北。在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葉草芍葯。
美麗芍葯花紅色,主要分布於雲南東北部、貴州西部、四川中南部、甘肅南部和陝西南部。
芍葯花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南部。在朝鮮、日本、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果芍葯。
多花芍葯花白色,主要產於我國西藏南部,在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白花芍葯花白色,產於西藏南部。
川赤葯的花多為紫紅色或粉紅色,主要分布於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青海東部、甘肅及陝西西南部。其變種有毛赤葯、光果赤葯、單花赤芍。
新疆芍葯的花紅色,產於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區。
窄葉芍葯花紫紅,產於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及天山山區。有變種塊根芍葯。
芍葯不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葯用。根據分析,芍葯根含有芍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中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葯的根,它是鎮痙、鎮痛、通經葯。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葯栽培種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後的成品質量好。野生的芍葯因其根瘦小,僅作赤芍出售。中葯的赤勺為草芍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瀉肝火之效,主治月經不調、痰滯腹痛、關節腫痛、胸痛、肋痛等症。
芍葯的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和摻合油漆作塗料用。根和葉富有鞣質,可提制拷膠,也可用作土農葯,可以殺大豆蚜蟲和防治小麥稈銹病等。
芍葯花大艷麗,品種豐富,在園林中常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是近代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或沿著小徑、路旁作帶形栽植,或在林地邊緣栽培,並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有時單株或二、三株栽植以欣賞其特殊品型花色。更有完全以芍葯構成專類花園稱芍葯園。
芍葯又是重要的切花,或插瓶,或作花籃。如在花蕾待放時切下,放置冷窖內,可儲存數月之久。作切花用的主要為重瓣品種;單瓣的插瓶,幾天就辨落花謝。
芍葯栽培的歷史悠久,據考證漢時長安地區就有栽培。盛產芍葯的地區常隨朝代的變更而變遷,隋唐後是揚州,極盛於宋。劉頒《勺葯譜·序》說:「天下名花,洛陽牡丹,廣陵(即揚州)芍葯,為相牟埒」。《本草》載:「芍葯……處處有之,揚州為上」。周文華《汝南圃史》稱述「揚州之芍葯冠天下」。陳淏子《花鏡》中也認為「芍葯推廣陵者為天下最」。
宋朝以來有關勺約的著作中都十分推祟揚州芍葯,但是就在宋代,種植芍葯之盛也不限於揚州。劉頒《芍葯譜·序》里寫道:「自廣陵南至姑蘇,北入射陽,東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數百里間人人厭觀矣。」
到了明朝,芍葯牡丹栽培中心轉移到了安徽毫州,清朝又轉到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後又轉至北京豐台一帶。《析津日記》記載:「芍葯之盛,舊數揚州,……今揚州遺種絕少,而京師豐台,連畦接畛……」,可見當時種植之盛。
芍葯性耐寒,在我國北方都可以露地越冬,土質以深厚的壤土最適宜,以濕潤土壤生長最好,但排水必須良好。積水尤其是冬季很容易使芍葯肉質根腐爛,所以低窪地、鹽鹼地均不宜栽培。芍葯性喜肥,圃地要深翻並施入充分的腐熟廄肥,在陽光充足處生長最好。
芍葯的繁殖有播種、扦插和分株法,通常以分株繁殖為主。分株期以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為宜,將根株掘起,震落附土,用刀切開,使每個根叢具2~3芽,最好3~5芽,然後將分株根叢栽植在准備好的圃地。如果分株根叢較大(具3~5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長良好。根從小的(2~3芽),第二年生長不良或不開花,一般要培養2~5年。
播種繁殖以種子成熟後採下即播種為宜,越遲播發芽率越低。芍葯種子有上胚軸休眠現象,播種後當年秋天生根,次年春暖後芽才出土。幼苗生長緩慢,有的芽3~4年才可開花,還有到第5~6年才開花的。
扦插法可用根插或莖插。秋季分株時可收集斷根,切成5~10厘米一段,埋插在10~15厘米深的土中。莖插法在開花前兩周左右,取莖的中間部分由二節構成插穗,插溫床沙土中約一寸半探,要求遮蔭並經常澆水,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後既能發根,並形成休眠芽。
然而,芍葯被稱為女科之花,並不是因為它的花美,而是因為它的根好。芍葯的根仍稱為「芍葯」,是著名的中葯材。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醫葯著作《本經》里,已有芍葯的名稱記載。南北朝傑出的醫學家陶弘景開始把它分為白芍、赤芍兩種。它們不同之處在於:赤芍為野生品,入葯以原葯生用,其功用長於涼血逐瘀;白芍為栽培品,經刮皮、水煮、切片、曬干而成,功效長於補血養陰。其中尤以浙江出產的芍葯,品質最佳,稱為「杭白芍」。
古方以白芍為主要葯物的數以百計,如「桂枝湯」用芍葯和肌表之榮衛;「黃芩湯」用芍葯和腹中之榮氣;「炙甘草湯」用芍葯補血脈之陰液。在婦產科臨床上,芍葯更是得到廣泛應用。例如:
白芍配熟地——肝腎並補。於血氣虧虛之症,可少女發育偏遲,月經推遲,經量少而淡者,用「四物湯」,取芍、地為主葯。常用熟地30克(脾胃功能不佳者改用炭熟地),炒白芍12克,大補陰血,益腎生精。
白芍配當歸——補血和營,兼以安胎。臨床對於血氣不足,氣血失調,經常二葯等量相配,養血補血,和血斂肝,使營血充盈。對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胎動不安,我們也常取當歸10克,配白芍10克而用之、每能取得滿意效果。
芍葯配川芎——守中有動,血暢氣化。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盛者,必須用酸的東西來使它收斂,白芍味酸,號為斂肝之液,白芍與川芎各用9克(二葯均微炒),對氣機不調,月經先後不均,來潮不暢者,能鼓舞氣化,調整月事。如經期量多,則用炒的白芍12克、炒川芎4.5克。
芍葯配柴胡——最得力於「逍遙散」這一古方。古人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常不足於血而有餘之氣,若情志不遂,木失條達,肝失柔和,則肝氣橫逆,脅痛寒熱等症最為多見。
「逍遙散」以白芍養血以涵其肝體,配柴胡辛散以順肝之勝。臨床上,我們還常以此二葯配香附、八月扎、鬱金、烏拉草、桔葉等用於經前乳脹、乳房小葉增生及肝鬱乳汁不行等,都甚應手。
此外,臨床婦科還用赤芍配製大黃及清熱破行之品,治療急慢性盆腔炎;用白芍配白術治療肝、脾二臟失職所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用白芍配杞子,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芍葯以其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醫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婦產科方面。可以說,婦女一生的用葯常見芍葯,芍葯真不愧為女科之花,婦女之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