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流通加工的合理化
❶ 論述題如何實現庫存管理合理化
僅供參考
實現物流合理化成為批發企業面臨的難題。建立有效地信息系統、完善倉庫管理系統、強化配送管理系統、提高物流從業人員的數質量、構建物流管理指標體系、加大行政支持力度是實現批發企業物流合理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批發企業 多頻次 小批量配送 物流合理化
1 批發企業的物流功能定位
批發企業是指從生產者或其他經營者手中采購商品、再將其提供給商業用戶及其他業務用戶,供其轉賣、加工或使用的經營活動主體。批發企業在流通結構中處於主要位置並發揮著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作用。雖然「批發無用論」的論調很高,但是批發企業所擁有的商流和物流優勢決定了它仍將在流通渠道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中,物流功能發揮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批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的喻志軍認為,批發企業主要有五個功能,即集散商品、加工整理商品、調節供求、融通資金與承擔風險。這些功能基本上反映出了批發功能的本質特徵,集散商品與加工整理商品功能可以歸屬為物流功能,調節供求等可以納入商流的范疇,但是,批發企業的物流功能不僅僅表現為簡單的商品集散與流通加工,它在綜合物流及供應鏈管理上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文在參考了大量中外文獻的基礎上,對批發企業的功能,特別是物流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見附表)。
從附表對批發企業的功能分類可以看出,物流功能已成為批發企業的核心功能。日本著名流通學專家田島義博指出:「無論在日本還是美國,批發企業誕生的當初,其基本功能就是物流,物流是進行批發和能夠進行批發的最大功能。」長期以來,批發企業重商流輕物流的運作模式導致眾多批發企業,特別是中小批發企業的生存出現危機。進入多頻次、小批量配送時代,物流已不再是商流的從屬,從某種角度來說,批發企業已經到了以物流促進商流發展的階段,這就要求批發企業必須在物流理念上進行更新。
2 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多對批發企業的負面效應分析
2.1 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的概念及特點
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是指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批發企業在零售企業的要求下,利用自身在流通渠道中的位置優勢,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在必要的時間、以必要的數量向零售店鋪提供必要的商品所形成的高效率配送系統。多頻次指的是配送頻度,是基於時間的概念;小批量則是指配送物品的數量單位,它反映的是訂貨單位或交易單位的大小。
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具有以下主要特點:配送時間間隔短,配送商品批量小。這是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的基本特徵:以POS及EOS等信息系統為支撐。這是批發企業與零售企業之間構築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的必要條件:基於多贏的合作理念。這是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真正發揮效益的前提保證,系統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可以幫助零售企業實現零庫存,擴大經營品種,提高商品鮮度;另一方面,又給系統執行主體—批發企業帶來較大的物流成本壓力,同時對社會環境也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2.2 批發企業開展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的必要性
從零售企業的角度而言,構建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是零售企業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必然要求。隨著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意識的增強,零售企業紛紛採取多品種少量化經營策略,以降低商品庫存、提高商品庫存周轉率、保持商品鮮度、適應顧客的消費需求。位於供應鏈中游的批發企業配合下游的零售企業構築有效的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成為實現零售企業戰略的重要條件。特別是以連鎖便利店為代表的零售業態,要在僅有百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內陳列上千種商品,並能及時發現暢銷與滯銷商品,提高賣場效率,就必須以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為支撐。
從批發企業的角度而言,構建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是批發企業強化物流功能、擺脫生存困境的必然選擇。隨著流通渠道重組和流通信息化的發展,批發企業在流通系統中的功能正在被製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所取代。面對生存危機,批發企業只有加快批發功能調整,豐富和完善物流功能,建立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構築基於消費者需求的供應鏈物流網路,加大對零售企業的支持力度,才能獲得重生與發展。
批發企業開展物流配送,具有地域、設施設備、專業技術和傳統組織網路等方面的優勢,可以通過強化集包裝、裝卸搬運、倉儲、流通加工、分揀、配送、信息處理於一體的社會化、專業化配送中心功能,與上下游企業構築新型的供應鏈戰略聯盟,為零售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流保障。只有在批發企業支持配合下的零售企業發展壯大了,批發企業的生存基礎才能更加牢固。
2.3 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給批發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1)導致批發企業物流成本上升。批發企業基於零售企業增加經營品種、降低庫存成本、保持商品鮮度、削減訂貨成本等要求構建的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正在積極發揮正面效用的同時,也為批發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物流成本壓力。主要表現在:倉儲管理(www.chinatpm.net)及庫存成本增加;配送成本增加;在整體物量不變的情況下,配送次數的增加意味著單位配送車輛實載率的顯著下降,單位商品配送成本的顯著增加;配送次數的增加又導致配送車輛不足,企業外包物流費用上升;零售企業指定時間交貨導致配送車輛待機時間增加,從而影響配送時間效率:信息系統投資大;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是建立在基於POS、EOS等信息系統基礎之上的,以實現高效、快捷、准確的訂發貨信息傳輸。EOS成為實施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的必要條件:包裝費用增加;集裝化包裝在配送中心拆零分揀,再施加不同規格、不同材料的小包裝,導致包裝材料開發及包裝成本上升:人頭費增加。分揀、流通加工、配送等作業都需要大量的物流人員作保證,人頭費支出在物流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由此可見,以批發企業為主體的多頻次小批量配送系統,在滿足零售企業要求和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物流成本壓力,因此,構建一條以批發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物流體系成為必要
❷ 流通加工合理化方案設計
流通加工合理化方案設計這個問題不是很大,
❸ 怎麼合理地組織流通加工作業
怎麼合理的組織流通加工也可以按照你們當時的條例。
❹ 簡述流通加工合理化包含哪些方面
實現流通加工合理化,主要應考慮以下幾方面。
(一)加工和配送相結合
加工和配送相結合就是將流通加工點設置在配送點中,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進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業務流程中分貨、揀貨或配貨作業的一環,加工後的產品直接投入配貨作業。這就無須額外單獨設置一個加工的中間環節,使流通加工有別於獨立的生產加工,而使流通加工與中轉流通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由於配送之前有加工,可使配送服務水平大大提高。這是當前對流通加工合理選擇的重要形式,在煤炭、水泥等產品的流通中被廣泛使用並已表現出較大的優勢。
(二)加工和配套相結合
在對配套要求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體來自各個生產單位,但完全配套有時無法全部依靠現有的生產單位。進行適當的流通加工,可以有效地促成配套,大大提高流通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三)加工和合理運輸相結合
流通加工能有效地銜接干線與支線運輸,促進兩種運輸形式的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在支線運輸轉干線運輸或干線運輸轉支線運輸這本來就必須停頓的物流環節,不進行一般的干線轉支線或支線轉干線,而是按照干線或支線運輸的合理要求進行適當加工,加工完成後再進行中轉作業,從而大大提高運輸效率及運輸轉載水平。
(四)加工和商流相結合
通過流通加工有效地促進銷售,提高商流的合理化程度,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考慮方向之一。流通加工與配送的結合,提高了配送水平,強化了銷售,也是流通加工與合理商流相結合的一個成功例證。
此外,通過簡單地改變包裝、形成方便的購買量,通過組裝加工,解除用戶使用前進行組裝、調試的麻煩或困難,都是流通加工有效促進商流的例子。
(五)加工和節約相結合
節約能源、節約設備、節約人力、節約耗費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重要考慮因素,也是目前我國設置流通加工時考慮其合理化的比較普遍的形式。
對於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終判斷,應看其能否實現社會和企業本身的兩個效益,而且是否取得了最優效益。對流通加工企業而言,與一般生產企業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是,流通加工企業更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如果片面追求企業的微觀效益,不適當地進行加工,甚至與生產企業爭利,不僅有違流通加工的初衷,而且其本身已不屬於流通加工的范疇了。
❺ 流通加工的合理化
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含義是實現流通加工的最優配置,也就是對是否設置流通加工環節、在什麼地方設置、選擇什麼類型的加工、採用什麼樣的技術裝備等問題做出正確抉擇。這樣做不僅要避免各種不合理的流通加工形式,而且要做到最優。
不合理流通加工形式
1)流通加工地點設置的不合理
流通加工地點設置即布局狀況是決定整個流通加工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為銜接單品種大批量生產與多樣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點設置在需求地區,才能實現大批量的干線運輸與多品種末端配送的物流優勢。如果將流通加工地設置在生產地區,一方面,為了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會出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產品由產地向需求地的長距離的運輸;另一方面,在生產地增加了一個加工環節,同時也會增加近距離運輸、保管、裝卸等一寫列物流活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如由原生產單位完成這種加工而無需設置專門的流通加工環節。
另外,一般來說,為方便物流的流通加工環節應該設置在產出地,設置在進入社會物流之前。如果將其設置在物流之後,即設置在消費地,則不但不能解決物流問題,又在流通中增加了中轉環節,因而也是不合理的。
即使是產地或需求地設置流通加工的選擇是正確的,還有流通加工在小地域范圍內的正確選址問題。如果處理不善,仍然會出現不合理。比如說交通不便,流通加工與生產企業或用戶之間距離較遠,加工點周圍的社會環境條件不好等等。
2)流通加工方式選擇不當
流通加工方式包括流通加工對象、流通加工工藝、流通加工技術、流通加工程度等。流通加工方式的確定實際上是與生產加工的合理分工。分工不合理,把本來應由生產加工完成的作業錯誤地交給流通加工來完成,或者把本來應由流通加工完成的作業錯誤地交給生產過程去完成,都會造成不合理。
流通加工不是對生產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種補充和完善。所以,一般來說,如果工藝復雜,技術裝備要求較高,或加工可以由生產過程延續或輕易解決的,都不宜再設置流通加工。如果流通加工方式選擇不當,就可能會出現生產爭利的惡果。
3)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餘環節
有的流通加工過於簡單,或者對生產和消費的作用都不大,甚至有時由於流通加工的盲目性,同樣未能解決品種、規格、包裝等問題,相反卻增加了作業環節,這也是流通加工不合理的重要表現形式。
4)流通加工成本過高,效益不好
流通加工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它有較大的投入產出比,因而能有效地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如果流通加工成本過高,則不能實現以較低投入實現更高使用價值的目的,勢必會影響它的經濟效益。
實現合理化的途徑
要實現流通加工的合理化,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1)加工和配送結合
就是將流通加工設置在配送點中。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進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作業流程中分貨、揀貨、配貨的重要一環,加工後的產品直接投入到配貨作業,這就無需單獨設置一個加工的中間環節,而使流通加工與中轉流通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由於配送之前有必要的加工,可以使配送服務水平大大提高,這是當前對流通加工做合理選擇的重要形式,在煤炭、水泥等產品的流通中已經表現出較大的優勢。
2)加工和配套結合
「配套」是指對使用上有聯系的用品集合成套地供應給用戶使用。例如,方便食品的配套。當然,配套的主體來自各個生產企業,如方便食品中的方便麵,就是由其生產企業配套生產的。但是,有的配套不能由某個生產企業全部完成,如方便食品中的盤菜、湯料等。這樣,在物流企業進行適當的流通加工,可以有效地促成配套,大大提高流通作為供需橋梁與紐帶的能力。
3)加工和合理運輸結合
我們知道,流通加工能有效銜接干線運輸和支線運輸,促進兩種運輸形式的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在支線運輸轉干線運輸或干線運輸轉支線運輸等這些必須停頓的環節,不進行一般的支轉干或干轉支,而是按干線或支線運輸合理的要求進行適當加工,從而大大提高運輸及運輸轉載水平。
4)加工和合理商流結合
流通加工也能起到促進銷售的作用,從而使商流合理化,這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方向之一。加工和配送相結合,通過流通加工,提高了配送水平,促進了銷售,使加工與商流合理結合。此外,通過簡單地改變包裝加工形成方便的購買量,通過組裝加工解除用戶使用前進行組裝、調試的難處,都是有效促進商流的很好例證。
5)加工和節約結合
節約能源、節約設備、節約人力、減少耗費是流通加工合理化重要的考慮因素,也是目前我國設置流通加工並考慮其合理化的較普遍形式。
對於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終判斷,是看其是否能實現社會的和企業本身的兩個效益,而且是否取得了最優效益。流通企業更應該樹立社會效益第一的觀念,以實現產品生產的最終利益為原則,只有在生產流通過程中不斷補充、完善為己任的前提下才有生存的價值。如果只是追求企業的局部效益,不適當地進行加工,甚至與生產企業爭利,這就有違於流通加工的初衷,或者其本身已不屬於流通加工的范疇。
❻ 流通加工都有哪幾種不合理的方式方法
幾種不合理的流通加工:
(一)流通加工地點設置的不合理
流通加工地點設置即布局狀況是使整個流通加工能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為銜接單品種大批量生產與多樣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設置在需求地區,才能實現大批量的干線運輸與多品種末端配送的物流優勢。
假如將流通加工地設置在生產地區,其不合理之處在於:第一,多樣化需求要求的產品多品種、小批量由生產地向需求地的長距離運輸會出現不合理;第二,在生產地增加了一個加工環節,同時增加了近距離運輸、裝卸、儲存等一系列物流活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如由原生產單位完成這種加工而無須設置專門的流通加工環節。
一般而言,為方便物流的流通加工環節應設在產出地,設置在進入社會物流之前。假如將其設置在物流之後,即設置在消費地,則不但不能解決物流問題,又在流通中增加了一個中轉環節,因而也是不合理的。
即使產地或需求地設置流通加工的選擇是正確的,還有流通加工在小地域范圍的正確選址問題,假如處理不善,仍然會出現不合理。這種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交通不便,流通加工與生產企業或用戶之間距離較遠,流通加工點的投資過高(如受選址的地價影響),加工點四周的社會、環境條件不良等。
(二)流通加工方式選擇不當
流通加工方式包括流通加工對象、流通加工工藝、流通加工技術、流通加工程度等。流通加工方式的確定實際上是與生產加工的合理分工。分工不合理,本來應由生產加工加工完成的,卻錯誤地由流通加工完成,本來應由流通加工完成的,卻錯誤地由生產加工完成,都會造成不合理。
流通加工不是對生產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種補充和完善。所以,一般而言,假如工藝復雜、技術裝備要求較高,或加工可以由生產過程延續或輕易解決者都不宜再設置流通加工,尤其不宜與生產過程爭奪技術要求較高、效益較高的最終生產環節,更不宜利用一個時期市場的壓迫力使生產者變成初級加工或前期加工,而流通企業完成裝配或最終形成產品的加工。假如流通加工方式選擇不當,就會出現與生產奪利的惡果。
(三)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餘環節
有的流通加工過於簡單,或對生產及消費者作用都不大,甚至有時流通加工的盲目性,同樣未能解決品種、規格、質量、包裝等問題,反而增加了環節,這也是流通加工不合理的重要形式。
(四)流通加工成本過高,效益不好
流通加工之所以能夠有生命力,重要優勢之一是有較大的產出投入比,因而有效起著補充完善的作用。假如流通加工成本過高,則不能實現以較低投入實現更高使用價值的目的,除了一些必需的、服從政策要求即使虧損也應進行的加工外,都應看成是不合理的。
流通加工合理化指實現流通加工的最優配置,不僅做到避免各種不合理流通加工,使流通加工有存在的價值,而且綜合考慮流通加工與配送、運輸、商流等的有機結合,做到最優的選擇,以達到最佳的流通加工效益。
❼ 流通加工合理化應考慮哪些方面
流通加工合理化指實現流通加工的最優配置,不僅做到避免各種不合理流通加工,使流通加工有存在的價值,而且綜合考慮流通加工與配送、運輸、商流等的有機結合,做到最優的選擇,以達到最佳的流通加工效益。
實現流通加工合理化,主要應考慮以下幾方面。
(一)加工和配送相結合
加工和配送相結合就是將流通加工點設置在配送點中,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進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業務流程中分貨、揀貨或配貨作業的一環,加工後的產品直接投入配貨作業。這就無須額外單獨設置一個加工的中間環節,使流通加工有別於獨立的生產加工,而使流通加工與中轉流通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由於配送之前有加工,可使配送服務水平大大提高。這是當前對流通加工合理選擇的重要形式,在煤炭、水泥等產品的流通中被廣泛使用並已表現出較大的優勢。
(二)加工和配套相結合
在對配套要求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體來自各個生產單位,但完全配套有時無法全部依靠現有的生產單位。進行適當的流通加工,可以有效地促成配套,大大提高流通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三)加工和合理運輸相結合
流通加工能有效地銜接干線與支線運輸,促進兩種運輸形式的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在支線運輸轉干線運輸或干線運輸轉支線運輸這本來就必須停頓的物流環節,不進行一般的干線轉支線或支線轉干線,而是按照干線或支線運輸的合理要求進行適當加工,加工完成後再進行中轉作業,從而大大提高運輸效率及運輸轉載水平。
(四)加工和商流相結合
通過流通加工有效地促進銷售,提高商流的合理化程度,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考慮方向之一。流通加工與配送的結合,提高了配送水平,強化了銷售,也是流通加工與合理商流相結合的一個成功例證。
此外,通過簡單地改變包裝、形成方便的購買量,通過組裝加工,解除用戶使用前進行組裝、調試的麻煩或困難,都是流通加工有效促進商流的例子。
(五)加工和節約相結合
節約能源、節約設備、節約人力、節約耗費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重要考慮因素,也是目前我國設置流通加工時考慮其合理化的比較普遍的形式。
對於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終判斷,應看其能否實現社會和企業本身的兩個效益,而且是否取得了最優效益。對流通加工企業而言,與一般生產企業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是,流通加工企業更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如果片面追求企業的微觀效益,不適當地進行加工,甚至與生產企業爭利,不僅有違流通加工的初衷,而且其本身已不屬於流通加工的范疇了。
❽ 流通加工合理化措施有哪些
1.加工和配送相結合
這是將流通加工設置在配送點中,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進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業務流程中分貨、揀貨、配貨之一環,加工後的產品直接投入配貨作業,這就無需單獨設置一個加工的中間環節,使流通加工有別於獨立的生產,而使流通加工與中轉流通巧妙結合在一起。同時,由於配送之前有加工,可使配送服務水平大大提高。
2.加工和配套相結合
在對配套要求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體來自各個不同的生產單位,但是,完全配套有時無法全部依靠現有的生產單位,進行適當流通加工可以有效促成配套,大大提高流通的橋梁與紐帶的能力。
3.加工和合理運輸相結合
流通加工能有效銜接干線運輸和支線運輸,促進兩種運輸形式的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在支線運輸轉干線運輸或干線運輸轉支線運輸這本來就必須停頓的環節,不進行一般的支轉干或干轉支,而是按干線或支線運輸合理的要求進行適當加工,從而大大提高運輸及轉載水平。
4.加工和合理商流相結合
通過加工有效促進銷售,使商流合理化,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考慮方向之一。加工和配送的結合,通過加工提高配送水平,強化銷售,是加工與合理商流相結合的一個成功的例證。
此外,通過簡單地改變包裝加工,形成方便購買量,通過組裝加工解除用戶使用前進行組裝、調試的難處,都是有效促進商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