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皮怎麼加工
『壹』 杜仲茶的加工方法
屬落葉喬木。杜仲是我國特有樹種,經濟價值很高,資源稀少,被我國有關部門定為國家二級珍貴保護樹種。
杜仲葉茶以杜仲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葉為原料。杜仲葉面呈橢圓形或卵形,長7-15cm,寬3.5-7c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微有光澤。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成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具短葉柄。質脆,搓之易碎,折斷面有少量銀白色橡膠絲相連。
氣味,味微苦。杜仲葉在它生長最旺盛時,或在花蕾將開放時,或在花盛開而果實種子尚未成熟時採收,以做杜仲茶。
杜仲茶是採摘杜仲樹的嫩葉,經傳統的茶葉加工方法製作而成的健康飲品,品味微苦而回甜上口,常飲有益健康,飲用方法:請把2-3克杜仲茶放入杯中,澆上開水,悶蓋3分鍾,打開蓋,即成飲品。夏天請冷卻後飲用。需要快睡時,請加大飲品濃度。 杜仲茶的特點:1、無污染、天然、綠色、純正; 2、不含茶鹼,無咖啡因,易吸收,利健康。 3、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 4、色澤橙黃透明,口感味微苦而回甜上口。杜仲是中醫傳統中葯材,中國古代著名的醫葯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載"杜仲,能入肝補腎,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治腎虛腰痛,久服,輕身耐老。"杜仲列為中葯上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李時珍曰杜仲"久服輕身耐老",說明杜仲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功效。 近代醫學研究證明:杜仲葉與皮的化學成分基本一致,在葯理葯效方面杜仲葉與皮具有同等功效。杜仲除上述功效外,還對治療高血壓症有特效,從而引起世人的關注。杜仲是世界上最高質量的天然降壓葯物;能補五臟六腑,而人參只能補五臟,不能補六腑。中國科學院周俊院士認為杜仲比市場上銷售的排毒養顏產品更好(市場上主要用含蒽醌苷類中葯,如大黃、何首烏、決明子、蘆薈、番瀉葉)。
做法:採摘杜仲葉最好在6月上旬至10月中旬,延至霜降後採摘,葉太老,有效成分下降,幾乎失去葯理作用。
但過早採摘會影響杜仲樹的生長。比較合理的採摘方法是:留頂葉,不採底層老葉,采中段落葉。
如果采葉不剝皮的杜仲樹,也可像無桿桑一樣載培,使它多生側枝,多長葉,分批多次採收嫩葉。 杜仲秋鮮葉比茶鮮葉硬而大,呈卵圓形,15×10厘米左右,梗較長,除幼葉外,不易做成具有茶葉樣的條索。 按紅茶製法,工藝可分為: 萎凋:杜仲葉含水率70-80%,一般成熟葉含水量75%(與茶葉接近)。
萎凋程度宜輕,才可多製得「片形茶;」凋謝重,「末茶多」。萎凋攤放過程,應保持葉堆不發熱,防止變腐爛。 揉捻:用一般的傳統揉捻機揉20分鍾,使葉破碎,但由於杜仲膠的絲狀連接,往往呈串狀。 揉切:用轉子機切碎,方法與制紅碎茶的揉切相同。
發酵:杜仲葉的發酵進程很慢,發酵時間需6 8小時,葉色由深綠變為豬肝色,香氣由青草氣轉為「紅茶」發酵葉香,並帶有熟蘋果香為適度。 烘乾:與茶葉烘乾類同。
按綠茶製法 只需將萎凋謝工序改為殺青,再省去發酵工序即可,其中揉捻、揉切、烘乾與「紅茶」製法相同。
干杜 仲葉回潮製法:干杜仲葉含水率約7%,應在100公斤干葉中加入140公斤清水,使它達到含水率為60%。已吸水回潮的杜仲葉南需進行渥堆,使葉色由綠變暗褐,香味由粗青變純和,這個過程實際是酚 類物質進行氧化,香氣成分重新進行組合。
當堆溫上升到48`C時,必須及時翻堆降溫,否則會產生「熟老菱氣」,影響品質。渥堆過程,堆面變化慢,堆心變化快,進行翻堆使葉化均勻是十分重要的。
渥堆後,必須歙葉色由綠專為褐,香氣趨純,才為合遷的渥堆時間。揉捻、揉切、烘乾、精製等工序與「紅茶型」製法同。 單純用杜仲葉製成的杜仲茶,香味往往帶青澀,部分消費者難於接受。為了調整其滋味。以純杜仲茶中加入30%左右的茉莉花茶或中上檔的烏龍花,可改善滋味的適口性。
『貳』 杜仲葉家庭怎麼加工泡水喝
直接拿葉子泡,葉子需要曬干。
杜仲葉的活性成分包括黃酮類、環烯醚萜類、苯丙版素類權、木脂素類、多糖類以及杜仲橡膠等。主要葯理作用為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炎抗病毒、抗疲勞、強筋健骨、抗衰老等。
注意事項假如只是把杜仲茶作為保健養生茶飲。杜仲葉(Eucommiafolium)與杜仲皮有相同的有效成分和葯理作用,經過分離和鑒定的有機化合物約有70種以上,無機礦物元素不少於15種,大致可分為環烯醚萜類、木脂素類、黃酮類、杜仲膠、苯丙素類、酚類、氨基酸、多糖類、脂肪酸和維生素。
(2)杜仲皮怎麼加工擴展閱讀
留意事項
1、杜仲茶治療便秘有殊效,中國十大名茶,剛開始飲用時,有也許會呈現微量便稀徵象,一段日子後即可正常。
2、杜仲茶不含咖啡因,縱然常常飲用,也不會導致失眠的症狀,也不會有其他的副浸染。
3、關於喜好喝杜仲茶的伴侶,提議把茶葉置放於冰箱儲存,有利於保持杜仲茶的品格和延遲保質期
『叄』 鮮杜仲皮幾斤加工一斤干貨
杜仲的折干率30%左右,也就是一百斤鮮杜仲皮能加工成30斤干杜仲皮。
『肆』 杜仲皮如何加工成粉末
因有膠絲得先用刀橫切小細絲再打粉
『伍』 杜仲皮怎樣加工
杜仲是名貴葯材,主要用於強健筋骨,補益肝腎的,是一味滋補中葯。杜仲的加工要去除版粗皮,選擇細皮,再用權開水化開食鹽後,把杜仲充分浸泡,再用文火炒制就行的。剝下的杜仲樹皮用開水燙後,展平,將皮的內部雙雙相對。
層層重疊壓緊,底面鋪草,上面壓重物,四周用草圍緊,使其"發汗",約經一周內皮呈暗紫褐色時取出曬干,颳去表面粗皮,修切整齊即可。一般生長10年以上的樹可畝產干皮100~200千克,年限越長,產量越高(如采葉入葯,可在落葉前採摘,去掉葉柄曬干即可。
『陸』 剛剛從樹上剝的杜仲皮怎樣加工可以使用
晾乾後即可使用,可以用來泡酒、泡茶和當烹飪輔料。
加工方法如下:
1、先將杜仲刷洗干凈,泡上半天浸潤透。
(6)杜仲皮怎麼加工擴展閱讀:
杜仲的食療:
1、杜仲用途好且廣泛,因此被人們稱之為「植物黃金」。可以用來泡茶,泡酒,或在烹飪時作為輔料添加於菜品中。
2、杜仲茶適用於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人群,高血壓伴有血脂、血糖異常人群、腎虛、體虛乏力人群,失眠多夢、皮膚粗糙、暗淡人群,體弱多病,腰膝酸軟、免疫力低下人群,脂肪過多人群人群亞健康疾病人群。
3、適量杜仲用來烹飪,具有補腎降壓的功效,適用於腎虛腰痛、步履不穩、高血壓、小便不利、水腫、遺精等病症。
4、杜仲泡酒酒可以治療風冷腰腿痛。
『柒』 如何加工杜仲
病情分析:杜復仲為杜仲科植制物杜仲的乾燥樹皮,是我國特產的著名中葯材,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功效,經濟價值很高。如採取環剝再生,可以提高杜仲皮的產量。
意見建議:。剝下的杜仲樹皮經開水燙後,放置在稻草墊上,讓杜仲皮相互緊密重迭,上蓋木板,並加石塊壓平,然後用稻草覆蓋。5-6天後,抽出中間一塊進行檢查,如果樹皮內層已呈紫色或黑褐色,即可取出曬干,颳去粗糙表皮,按規格把邊皮剪切整齊後打捆;或加工切成杜仲絲再下鍋烘炒,然後包裝出售。
『捌』 新鮮杜仲葉怎麼加工,可以直接曬干用來泡茶嗎。
新鮮的杜仲葉不能直接曬干泡茶的,需要把杜仲葉經過翻炒製作後才能製作成杜仲茶的。你可以上淘寶網「綠色鄰居」店,有純天然野生的杜仲茶,而且還是純手工製作的。
『玖』 杜炭的加工是用新鮮的杜仲皮,還是用曬乾的杜仲皮
杜仲炭一般外用具有止血、強筋骨、舒經活絡等功效。用於筋骨受損等外傷。建議在中醫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保持心情舒暢。
『拾』 杜仲有啥葯用價值我家有多棵粗大的杜仲樹,如何加工……
杜仲
開放分類: 生物、植物、自然、中葯、杜仲科
葯物杜仲
【葯 名】
杜仲
【拼 音】
DUZHONG
【杜仲提取物】
綠原酸 Chlorogenic acid CAS NO: 327-97-9
性 狀: 白色精細粉末
供貨狀況:80-100千克/月
附 註:葯品、保健品、化妝品的原料,可做作針劑、注射劑的原料
98% 綠原酸 生產企業: 艾特天然產物
綠原酸的理化性質
綠原酸半水合物為白色或微黃色針狀結晶,在110℃時變為無水物,與稀鹽酸共熱產生咖啡酸,熔點208℃,比旋光度[α]D=35 2°(C=28)。綠原酸在25℃時水中溶解度約為4%,易溶於乙醇、丙酮、甲醇等極性溶劑,微溶於乙酸乙酯,難溶於三氯甲烷、乙醚、苯等親脂性有機溶劑。綠原酸是由咖啡酸與奎尼酸形成的酯,其分子結構中有酯鍵、不飽和雙鍵及多元酚三個不穩定部分。在從植物提取過程中,往往通過水解和分子內酯基遷移而發生異構化。由於綠原酸的特殊結構,決定了其可以利用乙醇、丙酮、甲醇等極性溶劑從植物中提取出來,但是由於綠原酸本身的不穩定性,提取時不能高溫、強光及長時間加熱。綠原酸的供試液放置於棕色瓶、冰箱(2℃)保存時最為穩定。
綠原酸由奎尼酸和咖啡酸縮合而成,根據咖啡醯在奎尼酸上的結合部位和數目不同,從理論上講,單咖啡醯奎尼酸和二咖啡醯奎尼酸所組成的綠原酸異構體共有10種,分別為:1-咖啡醯奎尼酸、3-咖啡醯奎尼酸、4-咖啡醯奎尼酸、5-咖啡醯奎尼酸、1,3-二咖啡醯奎尼酸、1,5-二咖啡醯奎尼酸、1,6-二咖啡醯奎尼酸、3,4-二咖啡醯奎尼酸、3,5-二咖啡醯奎尼酸、4,5-二咖啡醯奎尼酸。但到目前為止,從植物中發現的綠原酸異構體有如下:綠原酸(3-咖啡醯奎尼酸)、隱綠原酸(Band510)(4-咖啡醯奎尼酸)、新綠原酸(5-咖啡醯奎尼酸)、異綠原酸A(4,5-二咖啡醯奎尼酸)、異綠原酸B(3,4-二咖啡醯奎尼酸)、異綠原酸C(3,5-二咖啡醯奎尼酸)、萊薊素(1,3-二咖啡醯奎尼酸)。
【英文名】
Eucommia Bark
【來 源】
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
【功 效】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主 治】
治腰脊酸疼,肢體痿弱,遺精,滑精,五更泄瀉,虛勞,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動不安,胎漏欲墮,胎水腫滿,滑胎,高血壓。
【性味歸經】
甘微辛,溫。①《本經》:「味辛,平。」②《別錄》:「甘,溫,無毒。」③《葯性論》: 「味苦。」
入肝、腎經。①王好古:「肝經氣分。」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腎經。」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
【用葯忌宜】
陰虛火旺者慎服。①《本草經集注》:「惡蛇皮、元參。」②《本草經疏》:「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③《得配本草》:「內熱、精血燥二者禁用。」
【葯物配伍】
1、配牛膝,補肝腎及強筋骨之力增強,常用於治肝腎不足的腰腿疼痛及兩足無力等症。 2、配續斷,功能補肝腎,利腰膝,固沖任,常用於肝腎不足所致諸症。3、配補骨脂,溫補腎陽力增,兼補脾、肝,既澀下元,又固沖任,常用於腎陽不足,下元虛冷之陽痿,腰膝冷痛及下元不固之滑精遺尿,亦可用於肝腎不足之腰膝酸軟,胎動不安及脾腎陽虛泄瀉等症。 4、配五加皮,既強壯筋骨又祛風濕,乃補瀉兼施的葯對,適宜治療肝腎兩虛,風濕侵入筋骨而致的腰腿痛,足膝酸痛,關節不利,兩下肢無力等症。
【別 名】
思仙(《本經》)、木綿、思仲(《別錄》)、檰(《本草圖經》)、石思仙(《本草衍義補遺》)、絲連皮、絲楝樹皮(《中葯志》)、扯絲皮(《湖南葯物志》)、絲棉皮(蘇醫《中草葯手冊》)
【處方名】
杜仲、川杜仲、漢杜仲、炒杜仲、鹽杜仲、鹽水炒杜仲、杜仲炭、焦杜仲、生杜仲等
處方中寫杜仲指生杜仲,為原葯材去雜質切絲生用入葯者。
炒杜仲又名鹽杜仲、鹽水炒杜仲、炙杜仲、焦杜仲等。為凈杜仲絲用鹽水淋噴拌勻,待吸盡,再用文火炒至黃褐色入葯者。引葯走下,補肝腎、壯筋骨作用增強。
杜仲炭為凈杜仲絲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內里絲斷,存性,然後取出,用清水淋灑滅盡火星,曬干入葯者。偏於止血。
【商品名】
綿杜仲:又名厚杜仲。皮質厚,折斷時白絲多而如棉者。質佳。
川杜仲:產於四川大巴山山脈及貴州婁山山脈者。品質最優,為地道葯材。
漢杜仲:產於陝西、湖北,而集散於漢口者。品質亦佳。
均以皮厚、塊整、乾燥、無粗皮、斷面白絲多、內表面黑褐色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長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均有栽培。葯材主產於四川、陝西、湖北、河南、貴州、雲南。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
為了保護資源,一般採用局部剝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間,選取生長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葯材規格大小,剝下樹皮,刨去粗皮,曬干。置通風乾燥處。
【拉丁名】
Cortex Eucommiae原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炮製方法】
1、杜仲:除去粗皮,洗凈,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干。2、鹽杜仲:先用食鹽加適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乾。(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杜仲經炒制後,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於煎出。3、制炭:取杜仲塊,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色並斷絲,但須存性,用鹽水噴灑,取出,防止復燃,晾乾即得,每杜仲塊100公斤,用食鹽3公斤,或取杜仲塊,先用鹽水拌勻吸盡後置鍋中,用武火炒至黑色並斷絲存性,用水噴滅火星,取出晾乾。每杜仲塊100 公斤,用食鹽3公斤。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杜仲,先須削去粗皮,用酥、蜜炙之。凡修事一斤,酥二兩,蜜三兩,二味相和令一處用。」②《本草述鉤元》:「杜仲,用酒炒斷絲。」
【考 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本草圖經》:「杜仲,江南人謂之檰,初生葉嫩時採食,謂之檰芽。花實苦澀,亦堪入葯;木作屐,亦主益腳。」
【生葯材鑒定】
乾燥樹皮,為平坦的板片狀或卷片狀,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約3~10毫米,長約40~ 100厘米。外表麵灰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縱裂槽紋及斜方形橫裂皮孔,有時可見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較平滑。內表面光滑,暗紫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有銀白色絲狀物相連,細密,略有伸縮性。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殘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凈,外面黃棕色,內面黑褐色而光,折斷時白絲多者為佳。皮薄、斷面絲少或皮厚帶粗皮者質次。顯微鑒定:老樹皮橫切面:落皮層較厚。韌皮部有斷續的石細胞層約5-6條,每層厚約3列細胞,石細胞壁極厚;射線寬2-3列細胞;有不規則形的橡膠質團塊散布,以近石細胞層處為多見。縱切面觀橡膠質糸存在於橡膠細胞中。粉末:深灰棕色。①石細胞類長方形、類方形、類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直徑32-80 μm,長至180μm,壁厚6-28μm,大多厚薄不勻,孔溝明顯,有的胞腔含橡膠質團塊。② 橡膠絲細長條狀,稍彎曲或扭曲成團,表面顯顆粒性。③木栓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不均勻增厚,木化,紋孔細小,胞腔內常含橙紅色物;斷面觀略呈長方形,壁一邊薄,另一邊厚,孔溝明顯。另可見篩管分子、澱粉粒等。
【中葯化學成分】
樹皮含杜仲膠(Gutta-percha)6~10%,根皮約含10~12%,為易溶於乙醇,難溶於水的硬性樹膠。此外,還含糖甙0.142毫克%、生物鹼0.066毫克%、果膠6.5毫克%、脂肪2.9毫克%、樹脂1.76毫克%、有機酸0.25毫克%、酮糖(水解前2.15毫克%、水解後3.5毫克%)、維生素C20.7毫克%、醛糖、綠原酸。種子所含脂肪油的脂肪酸組成為亞麻酸67.38%、亞油酸9.97%、油酸15.81%、硬脂酸2.15%、棕櫚酸4.68%。果實含膠量可達27%,易溶於乙醇、丙酮等有機溶劑。杜仲皮、葉含14種木脂素和木脂素甙(ligninoglycosides),與甙元聯接的糖均為吡喃葡萄糖。其中二苯基四氫呋喃木脂素及其甙有松脂素雙糖甙等,松脂素雙糖甙(pinoresinol diglycoside)為杜仲降壓的有效成分。從杜仲皮中還分到正二十九烷、正卅烷醇、白樺脂醇(betulin)、白樺脂酸、β-谷甾醇、熊果酸、香草酸。杜仲皮和葉還含有17種游離氨基酸以及鍺、硒等15種微量元素。尚含環烯醚萜類成分,從杜仲皮、葉中分出10種環烯醚萜類(iridoids),有都桷子素葡萄糖甙(geniposide)、桃葉珊瑚甙(aucubin)、筋骨草甙(ajugoside)、杜仲甙(ulmoside)、玄參甙乙酸酯(harpagide acetate)及葡匐甙(reptoside)等,除杜仲甙類外,其餘成分甙元均以β-甙鏈聯接吡喃葡萄糖。杜仲甙類糖部分為異麥芽糖(isomaltose-葡萄糖-α-葡萄糖甙)。
【中文名】杜仲(《本經》)
【類 別】皮類
【異名】思仙(《本經》),木綿、思仲(《別錄》),檰(《本草圖經》),石思仙(《本草衍義補遺》),絲連皮、絲楝樹皮(《中葯志》),扯絲皮(《湖南葯物志》),絲棉皮(蘇醫《中草葯手冊》)。
【來源】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
【植物形態】杜仲
落葉喬木,高達20米。小枝光滑,黃褐色或較淡,具片狀髓。皮、枝及葉均含膠質。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形,長7~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幼葉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較密,老葉上面光滑,下面葉脈處疏被毛;葉柄長1~2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與葉同時開放,或先葉開放,生於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內,有花柄;無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長的子房,子房1室,頂端有2叉狀花柱。翅果卵狀長橢圓形而扁,先端下凹,內有種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於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長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均有栽培。
【生長習性】:喜陽光充足、溫和濕潤氣候,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丘陵、平原均可種植,也可利用零星土地或四旁栽培。
本植物的嫩葉(檰芽)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採集】為了保護資源,一般採用局部剝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間,選取生長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葯材規格大小,剝下樹皮,刨去粗皮,曬干。置通風乾燥處。
【葯材】乾燥樹皮,為平坦的板片狀或卷片狀,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約3~10毫米,長約40~100厘米。外表麵灰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縱裂槽紋及斜方形橫裂皮孔,有時可見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較平滑。內表面光滑,暗紫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有銀白色絲狀物相連,細密,略有伸縮性。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殘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凈,外面黃棕色,內面黑褐色而光,折斷時白絲多者為佳。皮薄、斷面絲少或皮厚帶粗皮者質次。
主產於四川、陝西、湖北、河南、貴州、雲南。此外,江西、甘肅、湖南、廣西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樹皮含杜仲膠6~10%,根皮約含10~12%,為易溶於乙醇,難溶於水的硬性樹膠。此外,還含糖甙0.142毫克%、生物鹼0.066毫克%、果膠6.5毫克%、脂肪2.9毫克%、樹脂1.76毫克%、有機酸0.25毫克%、酮糖(水解前2.15毫克%、水解後3.5毫克%)、維生素C20.7毫克%、醛糖、綠原酸。
種子所含脂肪油的脂肪酸組成為亞麻酸67.38%、亞油酸9.97%、油酸15.81%、硬脂酸2.15%.棕櫚酸4.68%。果實含膠量可達27%,易溶於乙醇、丙酮等有機溶劑。
【葯理作用】①降壓作用
樹皮的提取物及煎劑對動物有持久的降壓作用。用其浸膏5毫升(生葯1~2克)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後產生顯著的降壓作用,可持續2~3小時,呈"快速耐受"現象。在3隻腎型高血壓狗,每天以煎劑5~8克/公斤灌胃,共4周,收縮壓降低最多時只有8~22毫米汞柱(4~10%),因此療效不夠滿意。杜仲的炮製與劑型對降壓作用有一定影響,煎劑作用強於酊劑,炒杜仲的降壓作用較生杜仲為大。杜仲對貓有降壓作用,但持續較短,"快速耐受"現象不顯著。對膽甾醇動脈硬化家兔之降壓作用較對正常家兔更為顯著,但亦能產生"快速耐受"。至於降壓原理,因尚未確定有效成分,故屬於初步性質,已證明急性降壓與迷走神經無大關系,亦不受阿托品之影響。對離體兔心,杜仲小量時先興奮,後略呈抑制;也有報告其對心臟的抑製作用與其pH有關(pH在4~5之間),經調整後,對大鼠與家兔離體心臟皆呈興奮作用。杜仲對正常兔耳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但同樣濃度卻使實驗性膽甾醇動脈硬化兔耳血管呈收縮作用,對正常家兔的冠狀血管與腎血管在低濃度時多呈擴張作用,高濃度時則相反,對動脈硬化家兔的冠狀血管在低濃度時亦呈收縮作用。因其降壓與心及血管的直接關系不大,故推論其為中樞性者。
②利尿作用
杜仲的各種制劑對麻醉犬均有利尿作用,且無"快速耐受"現象。對正常大鼠、小鼠亦有利尿作用。杜仲中含鉀0.4%,故推論利尿可能與鉀有關。
③其他作用
臨床使用杜仲浸劑,能使高血壓患者血壓有所降低,並改善頭暈、失眠等症狀,大劑量(20~25克/公斤/日)杜仲煎劑給狗灌胃,能使其安靜、貪睡,不易接受外界刺激。大劑量對小鼠亦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杜仲對大鼠和兔的離體子宮,均能抑制腦垂體後葉所引起的興奮作用,而使子宮鬆弛,但對貓的離體子宮反呈興奮作用。曾有人報告杜仲煎劑在試管中對結核桿菌有某些抑製作用。其醇浸劑似能減少大鼠腸道中膽甾醇的吸收。
【炮製】杜仲:除去粗皮,洗凈,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干。鹽杜仲:先用食鹽加適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乾。(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杜仲經炒制後,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杜仲,先須削去粗皮。用酥、蜜炙之。凡修事一斤,酥二兩,蜜三兩,二味相和令一處用。"
②《本草述鉤元》:"杜仲,用酒炒斷絲。"
【性味】甘微辛,溫。
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甘,溫,無毒。"
③《葯性論》:"味苦。"
【歸經】入肝、腎經。
①王好古:"肝經氣分。"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腎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
【功用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①《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②《別錄》:"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③《葯性論》:"治腎冷臀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腎勞,腰脊攣。入葯炙用。"
⑤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⑥《本草正》:"止小水夢遺,暖子宮,安胎氣。"
⑦《玉楸葯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
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強陽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
【宜忌】陰虛火旺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蛇皮、元參。"
②《本草經疏》:"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③《得配本草》:"內熱。精血燥二者禁用。"
【選方】①治腰痛:杜仲一斤,五味子半升。二物切,分十四劑,每夜取一劑,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三分減一,濾取汁,以羊腎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服頓服。用鹽、醋和之亦得。(《篋中方》)
②治腰痛:川木香一錢,八角茴香三錢,杜仲(炒去絲)三錢。水一鍾,酒半鍾,煎服,渣再煎。(《活人心統》思仙散)
③治卒腰痛不可忍:杜仲二兩(去粗皮,炙微黃,銼),丹參二兩,芎藭一兩半,桂心一兩,細辛三分。上葯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三、兩沸,每於食前溫服。(《聖惠方》杜仲散)
④治中風筋脈攣急,腰膝無力:杜仲(去粗皮,炙,銼)一兩半,芎藭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風。(《聖濟總錄》杜仲飲)
⑤治小便余瀝,陰下濕癢:川杜仲四兩,小茴香二兩(俱鹽、酒浸炒),車前子一兩五錢,山茱萸肉三兩(俱炒)。共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⑥治婦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計多少,去粗皮細銼,瓦上焙乾,搗羅為末,煮棗肉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嚼爛,糯米湯下。(《聖濟總錄》杜仲丸)
⑦治頻慣墮胎或三、四月即墮者:於兩月前,以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炒去絲),續斷二兩(酒浸,焙乾;為末),以山葯五,六兩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簡便單方》)
⑧治高血壓:一杜仲、夏枯草各五錢,紅牛膝三錢,水芹菜三兩,魚鰍串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葯》)二杜仲、黃芩、夏枯草各五錢。水煎服。(《陝西中草葯》)
【臨床應用】①治療高血壓病
以10%杜仲酊每次30滴,日服3次。共治119例,經1~23個月的觀察,療效滿意者51例(42.8%),平均治療9.1個月;稍進步者15例(12.6%);無效者53例(44.6%)。未發現不良反應。另有以5%杜仲酊每次5毫升,日服3次,治療124例,對早期高血壓病的療效較好,在治療1個半月內有4例血壓降至正常;對重症高血壓則不能遏制其發展。有人認為杜仲對自覺症狀的改善較其它葯物顯著。曾用杜仲、利血平、利血平合並肼苯噠嗪三組進行療效對照,結果降壓效果以杜仲最差,有效率為50%,其它兩組分別為90%、95%;但自覺症狀的減輕則以杜仲為最佳,佔82.5%,其它兩組分別為65.1%:61.3%。實驗觀察證明,炒杜仲的降壓作用比生杜仲的降壓作用大,醇浸液比水煎液的降壓作用小。
②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
用杜仲1.5兩,豬腳1隻;加水適量,文火熬4小時,取葯汁每日2次分服;次日將葯渣另加豬腳1隻再行煎服,隔日1劑,共服10劑。治療1例病史二年的患兒,用過中、西醫及新醫療法均無效,經用上方,同時進行肌肉按摩及功能訓練,1周後,肌力開始有進步,可獨立行走30米;2周後能獨立行走200米,步態較穩,肌力顯著進步;第3周已能獨立行走600米,步態穩健有力。
杜仲低效林改造技術
近些年來,各地營造了大面積杜仲林,但由於生產上重栽輕管,忽視質量,管理粗放,形成了一些低產低效林,嚴重地影響了杜仲的生產發展。為提高經營效益和產品的經濟價值,現將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低效林改造技術介紹如下。
一、形成杜仲低效林的主導因素
1.立地條件不適。杜仲屬深根性樹種,其生長發育要求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而生產上為講求規模、集中成片,致使一糠滯斂瀧。
2.種苗質量差。生產上長期採用實生繁殖,苗木品種、質量良莠不齊,株間差異明顯,栽後生長勢失衡,林相不整齊,影響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產品的質量。
3.經營管理粗放。定植前土壤未能按要求深翻,定植後又沒有適時進行擴穴,致使林木根系生長不良,甚至不少地方栽後不進行除草鬆土,林內雜草叢生,光照惡化,造成杜仲幼林生長發育不良。加之多數地方杜仲栽植後,未能進行必要的整形修剪,任其自然生長,造成植株主幹低矮、彎曲,葉片小而色淡,新梢生長量小,生長勢衰弱。
4.栽植密度不當。部分地方造林時不顧客觀實際,盲目提倡密植,而當樹冠郁閉時又不及時進行疏株、間伐,造成林內通風透光不良,病蟲害嚴重發生。
5.病蟲害防治不力。特別是對剝皮後因機械和操作時造成損傷而發生的爛皮病,不能及時或不知道如何防治,造成整株和片林死亡或樹勢早衰。
二、杜仲低效林改造技術
低效林雖多數是由某一個單項因素或少數因子造成的,但其改造必須採用綜合配套技術,從加強土肥水管理、復壯樹勢入手。
1.深翻土壤,增施肥水。對於土層較薄,土質貧瘠或粘質的低效林地,採取深翻土壤、改善土壤結構和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幼齡樹採用全園深翻或擴穴深翻,成年樹為避免過多的傷及根系,採用隔行或隔株深翻,對深翻時傷及的少量根系,應將斷根剪平,以利癒合,促發新根。深翻時間以秋、冬季進行為好,這時地上部分生長緩慢,養分開始積累,地下部分正值根系生長高峰,傷根易癒合。對不進行深翻的林地要注意除草砍灌,每年2~3次,為林木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深翻改土的同時,結合增施有機肥效果更明顯,既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又滿足了杜仲生長發育對肥水的需要。幼齡樹根系少,宜採用環狀溝施或條溝施肥;密植園或壯齡樹,採用全園撒施和放射溝施肥,以提高施肥效果。
2.疏株移栽,間伐利用。合理的密度,應根據立地條件、經營目的、經營方式和經營水平而定。一般認為,土壤肥沃、地勢平坦的山地、丘陵、栽植密度宜稀,反之可適當密些。如培育高大粗壯的樹干,收獲質量好的葯用樹皮、膠用種子和木材,密度宜稀,株行距為3米×4米,4米×4米;培育小徑材,短期內間伐或皆伐的,株行距為1.5米×2米,2米×2米,2米×3米;如獲取大量樹葉和樹皮,實行矮林作業,培育成叢狀灌木,株行距為1.5米×1.5米,1.5米×2米。對初植密度過大的林分,達到第一個經營周期時,要進行間伐或疏株移栽,以調節林分的整體結構。間伐時間在當年秋季或次年4~5月份,疏株移栽時間在林木休眠期進行。
3.平茬更新,去彎接干換冠。對樹干低矮、彎曲,嚴重損傷或長勢衰的植株,在每年5月上、中旬,從幼樹根基距地面5厘米處,用鋸或利剪截去植株,待根基長出萌條長15~20厘米時,選留一根生長健壯的萌條培育成新的植株,其餘全部除掉,這種復壯改造的方法叫「平茬更新」或「平茬換干」。如幼樹下部樹干粗壯而端直,上部彎曲或樹冠偏斜,可林截口處選留一根通直與主風方向一致、生長健壯的萌條,以延伸樹乾和培育新樹冠,這種改造的方法叫「去彎接干換冠」。
4.整形修剪。對密度過大,嚴重郁閉的低產林,在移栽或間伐後保留下來的植株樹冠發育不良時,可將側枝全部剪除,頂梢截去,截留高度一般為4~5米,讓其萌發新的枝條,選留一根健壯枝條培育成新的植株。對放任生長、枝葉過於密集、通風透光不良的,應適當疏去競爭枝、徒長枝、輪生枝、重疊枝、病蟲枝和過密大枝等,以改善樹體的通風透光條件。但每次疏剪量不宜過大,不宜超過總體生長量的20%,否則會削弱樹勢。對生長狀況不良的實生樹,可在加強土肥水管理的基礎上,改換良種,以提高杜仲的經濟效益。
5.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防止病蟲害大發展。主要是苗期的立枯病、成年植株的葉枯病和蛀食樹干木質部的豹紋木蠹蛾、食葉害蟲刺蛾等。同時要做好樹體保護,防治剝面爛皮病,注意避免受機械損傷,預防剝面受人為和雨水污染;當爛皮病發生後,用500倍退菌特或多菌靈噴灑病斑;在撤除包裹紙後,及時向剝面噴灑貴州林科所生產的P751菌液,不僅能有效地預防爛皮病,還可促進新皮再生。(源自:中國林業網)
安徽省水彩畫協會副秘書長
1956年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出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中國水彩畫家協會會員及安徽省水彩畫協會副秘書長。
1979 中國安徽藝術學校畢業 1998 中國安徽教育學院畢業 1990-1992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插班進修
展覽/獲獎
1986 《足月與搖籃》—中國首屆水彩水粉畫展
1989 《未開的日頭》—中國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銅牌獎
《青棗》—中國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好日頭》—杭州中國水彩畫大展佳作獎
1990 《遠聲悠悠》—中國首屆油畫精品大賽優秀獎
《晴雨》—杭州中國水彩畫大展
1991 《似水流年》—杭州中國水彩畫大展
1993 《門鈴的故事》及《火熱》—博雅全國油畫大賽優秀獎
《春江水暖》—杭州中國水彩畫大展
《一方水土》—首屆中國油畫雙年展
《無聲的停泊》—第一屆中國風景油畫展
1994 安徽省首屆徐悲鴻教育基金會美術最高獎
《凝濘洋》—中國第二屆油畫展香港拾叄藝廊杜仲油畫展
1995 《理性之間》及《門鈴的故事》等—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屆新人新作展
1997 《經幡獵獵》—安徽省油畫展銅牌獎
1998 《聖潔與風情》—中國文化部全國每八屆[群星獎]政府大獎銅牌
《黑雲彩白雲彩》—安徽省青年美展優秀獎
1999 《聖靈的光》—中國當代青年畫畫展銀牌獎
《盤羊與月亮》—中國建國五十周年安徽省美展三等獎
發表
《杜仲油畫選》、《中國第七屆全國美術展覽獲獎作品集》、《中國當代水彩水粉畫選》、《中國現代水彩畫選》、《中國油畫》、《美術》、《江蘇畫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