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加工基準
❶ 工藝基準 是指什麼
零件在加工工藝過程中所用的基準稱為工藝基準。工藝基準又可進一步分為:工序基準、定位基準和裝配基準。
❷ 加工基準的一般原則
擬定工藝路線的一般原則如下。
1.先加工基準面: 零件在加工過程中,作為定位基準的回表面應首先加工出來,答以便盡快為後續工序的加工提供精基準。稱為「基準先行」。
2.劃分加工階段: 加工質量要求高的表面,都劃分加工階段,一般可分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三個階段。主要是為了保證加工質量;有利於合理使用設備;便於安排熱處理工序;以及便於時發現毛坯缺陷等。
3.先面後孔:對於箱體、支架和連桿等零件應先加工平面後加工孔。這樣就可以以平面定位加工孔,保證平面和孔的位置精度,而且對平面上的孔的加工帶來方便。
4.主要表面的光整加工(如研磨、珩磨、精磨等),應放在工藝路線最後階段進行,以免光整加工的表面,由於工序間的轉運和安裝而受到損傷。
❸ 機械加工基準面
基準面一般分為粗基準和精基準,基準要素分為中心要素和輪廓要素,粗專基準一般為材料或鑄屬造表面,精基準一般為已經加工過的表面,當基準引線對准尺寸線時表示為該尺寸的中心要素,不是表面要素,你的圖上的基準是指中心要素(即242尺寸的形成的中心線),另外,由於圖中這個尺寸的上下結構不對稱,使用中心要素不合理,所以圖紙的基準標注符合標准,但是不合理的,圖紙有一些小問題,主要是不可操作,測量不能找到基準。
❹ 在機械加工中什麼叫基準先行
就是指:先加工基準面,再加工其他表面
原因如下:
1、基準面做為其它表面的參照面,其內精度直接或間接影容響其它表面的加工精度以及測量精度,先加工基準面,以基準面定位,再加工其它表面,可以保證各加工表面間的位置精度與尺寸穩定性。
2、工藝路線開始安排的加工面應該是選作定位基準的精基準面,然後再以精基準定位,加工其他表面。
❺ 怎樣合理選擇加工基準
基準的選擇原則:1. 粗基準的選擇;(1)選擇工件上的不加工表面作為粗基準(2)選擇重要表面或加工餘量回最小的表答面作為粗基準(3)選擇較為平整光潔、面積較大的表面作粗基準(4)粗基準一般只能使用一次,盡量避免重復使用2. 精基準的選擇:粗基準使用一次後,零件就應該用精基準定位,精基準選擇應遵守以下原則。 (1)基準重合原則,即盡量選擇設計基準作為定位基準,以避免因基準不重合而引起的定位誤差.(2)基準同一原則,應使盡可能多的表面加工採用同一個精基準.(3)一般要求,選擇精基準時,要求定位準確、穩定可靠,並能使夾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❻ 數控加工定位基準的原則是什麼
數控加工(numerical control machining),是指在數控機床上進行零件加工的一種工藝方法,數控機床加工與傳統機床加工的工藝規程從總體上說是一致的,但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用數字信息控制零件和刀具位移的機械加工方法。它是解決零件品種多變、批量小、形狀復雜、精度高等問題和實現高效化和自動化加工的有效途徑。
加工原則:
⑴上道工序的加工不能影響下道工序的定位與夾緊。
⑵先內後外,即先進行內部型腔(內孔)的加工,後進行外形的加工。
⑶以相同的安裝或使用同一把刀具加工的工序,最好連續進行,以減少重新定位或換刀所引起的誤薺.
⑷在同一次安裝中,應先進行對工件剛性影響較小的工序。
加工路線
數控車床進給加工路線指車刀從對刀點(或機床固定原點)開始運動起,直至返回該點並結束加工程序所經過的路徑,包括切削加工的路徑及刀具切人、切出等非切削空行程路徑。
精加工的進給路線基本上都是沿其零件輪廓順序進行的,因此,確定進給路線的工作重點是確定粗加工及空行程的進給路線。
在數控車床加工中,加工路線的確定一般要遵循以下幾方面原則。
①應能保證被加工工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②使加工路線最短,減少空行程時間,提高加工效率。
③盡量簡化數值計算的工作量,簡化加工程序。
④對於某些重復使用的程序,應使用子程序。
使加工程序具有最短的進給路線,不僅可以節省整個加工過程的執行時間,還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刀具消耗及機床進給機構滑動部件的磨損等。最短進給路線的類型及實現方法如下。
⑴最短的切削進給路線。切削進給路線最短,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刀具損耗。安排最短切削進給路線時,還要保證工件的剛性和加工工藝性等要求。
⑵最短的空行程路線。
①巧用起刀點。採用矩形循環方式進行粗車的一般情況示例。其對刀點A的設定是考慮到精車等加工過程中需方便地換刀,故設置在離毛坯件較遠的位置處,同時,將起刀點與其對刀點重合在一起
②巧設換刀點。為了考慮換刀的方便和安全,有時將換刀點也設置在離毛坯件較遠的
位置處,那麼,當換第二把刀後,進行精車時的空行程路線必然也較長;如果將第二把刀的換刀點也設置在中的毋點位置上,則可縮短空行程距離。
③合理安排「回零」路線。在手工編制復雜輪廓的加工程序時,為簡化計算過程,便於校核,程序編制者有時將每一刀加工完後的刀具終點,通過執行「回零」操作指令,使其全部返回到對刀點位置,然後再執行後續程序。這樣會增加進給路線的距離,降低生產效率。因此,在合理安排「回零」路線時,應使前一刀的終點與後一刀的起點間的距離盡量短.或者為零,以滿足進給路線最短的要求。另外,在選擇返回對刀點指令時,在不發生干涉的前提下,盡可能採用x、z軸雙向同時「回零」指令,該功能「回零」路線是最短的。
⑶大餘量毛坯的階梯切削進給路線。列出了兩種太餘量毛坯的切削進
給路線。是錯誤的階梯切削路線,按1斗5的順序切削,每次切削所留餘量相等,是正確的階梯切削進給路線。因為在同樣的背吃刀量下。
⑷零件輪廓精加工的連續切削進給路線。零件輪廓的精加工可以安排一刀或幾刀精加工工序.其完工輪廓應由最後一刀連續加工而成,此時,刀具的進、退位置要選擇適當,盡量不要在連續的輪廓中安排切人和切出或換刀及停頓,以免因切削力突然變化而破壞工藝系統的平衡狀態.致使零件輪廓上產生劃傷、形狀突變或滯留刀痕。
⑸特殊的進給路線。在數控車削加工中,一般情況下。刀具的縱向進給是沿著坐標的負方向進給的,但有時按其常規的負方向安排進給路線並不合理。甚至可能損壞工件。
優缺點
數控加工有下列優點:①大量減少工裝數量,加工形狀復雜的零件不需要復雜的工裝。如要改變零件的形狀和尺寸,只需要修改零件加工程序,適用於新產品研製和改型。②加工質量穩定,加工精度高,重復精度高,適應飛行器的加工要求。③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情況下生產效率較高,能減少生產准備、機床調整和工序檢驗的時間,而且由於使用最佳切削量而減少了切削時間。④可加工常規方法難於加工的復雜型面,甚至能加工一些無法觀測的加工部位。數控加工的缺點是機床設備費用昂貴,要求維修人員具有較高水平。
❼ 零件加工基準是由什麼決定的
零件基準的選擇是由零件的加工工藝或現場加工條件所決定的。軸套類零件為回轉體專零件,考慮的屬大部分加工(粗加工、半精加工)在車床上進行,主視圖一般選擇軸線水平放置進行投影。在選擇基準時,常以零件的軸線作為徑向尺寸基準,這樣就把設計上的要求和加工時的工藝基準(軸類零件在車床上加工時,兩端用頂尖頂住軸的中心孔)統一起來,而長度方向的主要基準常選用重要的端面(加工精度最高的面)、接觸面(軸肩)或重要加工面,從便於加工與測量角度考慮設定的其基準為輔助基準。
❽ 在機械加工中什麼叫基準先行
A:首先:你來需要了解下什麼源是機械中的基準:
基準分為設計基準和工藝基準兩大類。
1.設計基準:設計基準是設計工作圖上所採用的基準.
2.工藝基準:工藝基準是加工過程中所採用的基準。又分為有工序基準、定位基準和測量基準等。
1)工序基準: 工序圖上用來確定本工序所加工表面加工後的尺寸、形狀和位置的基準。
2)定位基準:定位基準是在加工中用作定位的基準。
3)測量基準是測量時所採用的基準。
B:其次:你才能更好的了解「基準先行」這四個字,意思就是在機械加工中,基準尺寸首先要保證,沒有基準尺寸何以延伸出來其他尺寸,就是這個道理。基準尺寸先保證,其他尺寸後保證。
❾ 一份完整的加工基準書由什麼組成
機械零件是由若干個表面組成的,研究零件表面的相對關系,必須確定一個基準,基準是零件上用來確定其它點、線、面的位置所依據的點、線、面。根據基準的不同功能,基準可分為設計基準和工藝基準兩類。
1.設計基準
在零件圖上用以確定其它點、線、面位置的基準,稱為設計基準。
2.工藝基準
零件在加工和裝配過程中所使用的基準,稱為工藝基準。
工藝基準按用途不同又分為裝配基準、測量基準及定位基準。
(1)裝配基準 裝配時用以確定零件在部件或產品中的位置的基準,稱為裝配基準。
(2)測量基準 用以檢驗已加工表面的尺寸及位置的基準,稱為測量基準。
(3)定位基準 加工時工件定位所用的基準,稱為定位基準。作為定位基準的表面(或線、點),在第一道工序中只能選擇未加工的毛坯表面,這種定位表面稱粗基準.在以後的各個工序中就可採用已加工表面作為定位基準,這種定位表面稱精基準。
擬定工藝路線的一般原則如下。
1、先加工基準面
零件在加工過程中,作為定位基準的表面應首先加工出來,以便盡快為後續工序的加工提供精基準。稱為「基準先行」。
2、劃分加工階段
加工質量要求高的表面,都劃分加工階段,一般可分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三個階段。主要是為了保證加工質量;有利於合理使用設備;便於安排熱處理工序;以及便於時發現毛坯缺陷等。
3、先孔後面
[1] 對於箱體、支架和連桿等零件應先加工平面後加工孔。這樣就可以以平面定位加工孔,保證平面和孔的位置精度,而且對平面上的孔的加工帶來方便。
4、主要表面的光整加工(如研磨、珩磨、精磨等),應放在工藝路線最後階段進行,以免光整加工的表面,由於工序間的轉運和安裝而受到損傷。
上述為工序安排的一般情況。有些具體情況可按下列原則處理。
(1)、為了保證加工精度,粗、精加工最好分開進行。因為粗加工時,切削量大,工件所受切削力、夾緊力大,發熱量多,以及加工表面有較顯著的加工硬化現象,工件內部存在著較大的內應力,如果粗、粗加工連續進行,則精加工後的零件精度會因為應力的重新分布而很快喪失。對於某些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在粗加工之後和精加工之前,還應安排低溫退火或時效處理工序來消除內應力。
(2)、合理地選用設備。粗加工主要是切掉大部分加工餘量,並不要求有較高的加工精度,所以粗加工應在功率較大、精度不太高的機床上進行,精加工工序則要求用較高精度的機床加工。粗、精加工分別在不同的機床上加工,既能充分發揮設備能力,又能延長精密機床的使用壽命。
(3)、在機械加工工藝路線中,常安排有熱處理工序。熱處理工序位置的安排如下:為改善金屬的切削加工性能,如退火、正火、調質等,一般安排在機械加工前進行。為消除內應力,如時效處理、調質處理等,一般安排在粗加工之後,精加工之前進行。為了提高零件的機械性能,如滲碳、淬火、回火等,一般安排在機械加工之後進行。如熱處理後有較大的變形,還須安排最終加工工序
❿ 機械加工中,什麼是粗基準什麼是精基準
基準是在零件上用以確定其它點、線、面位置所依據的那些點、線、面。
經過機械加工的基準稱為精基準,未經過機械加工的基準稱為粗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