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怎麼加工
① 中國古人如何加工糧食
中國古代加工糧食的工具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到先進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加工糧食的工具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到先進的發展過程。 在河南新鄭裴里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就出土了加工穀物的石磨盤和磨棒這些比較原始的加工工具。 在河南新鄭裴里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就出土了加工穀物的石磨盤和磨棒這些比較原始的加工工具。 各地出土的綠釉陶磨、舂米畫像磚和杵臼人像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漢代人民使用石磨磨面方用腳踏動石碓春米的情景。 各地出土的綠釉陶磨、舂米畫像磚和杵臼人像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漢代人民使用石磨磨面方用腳踏動石碓春米的情景。 東漢時期又發明了水碓,這是採用下擊水輪帶動凸輪運轉,撥動腳踏碓舂米的水利加工機械。 東漢時期又發明了水碓,這是採用下擊水輪帶動凸輪運轉,撥動腳踏碓舂米的水利加工機械。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它比人力踏碓、杵臼舂米的效率高了百倍。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它比人力踏碓、杵臼舂米的效率高了百倍。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創制了連磨和水碾。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創制了連磨和水碾。 連磨是以牛牽引,通過齒輪運轉,帶動八盤石磨同時加工穀物。 連磨是以牛牽引,通過齒輪運轉,帶動八盤石磨同時加工穀物。 水碾,必先建水堰,利用水的沖力,推動水卧輪帶動石碾碾米。 水碾,必先建水堰,利用水的沖力,推動水卧輪帶動石碾碾米。 中國風扇車的發明也是比較早的,一九六九年在河南濟源泗澗溝出土了西漢時的陶踐碓和陶風車的模型,這是西漢發明使用風車的物證。 中國風扇車的發明也是比較早的,一九六九年在河南濟源泗澗溝出土了西漢時的陶踐碓和陶風車的模型,這是西漢發明使用風車的物證。 風車是一種利用空氣流動的推力,運用流體力學、慣性、杠桿、輪軸等物理原理,將風能轉代為機械能的有效機械。 風車是一種利用空氣流動的推力,運用流體力學、慣性、杠桿、輪軸等物理原理,將風能轉代為機械能的有效機械。 古人正是運用了風車的這一特性,將所得的機械能用於分離穀物與雜質,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 古人正是運用了風車的這一特性,將所得的機械能用於分離穀物與雜質,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 河南濟源陶風車的發現,引證中國約在北宋千多年前發明風車。 河南濟源陶風車的發現,引證中國約在北宋千多年前發明風車。 這些糧食加工機械的發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這些糧食加工機械的發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先秦時代人們常吃的粥飯是黍、稷和菽。黍和稷統稱粟,菽是豆的古稱。當時稻米和麥子都是珍糧,一般人不容易吃到。而且要吃麥子,也不能粉食,只能粒食,把小麥仁蒸煮成麥飯、麥粥吃,因為石磨還沒有出現。 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石磨用來磨礱穀物,既能磨脫穀物皮殼,又能作進一步加工,使小麥的麩皮從麥面中分離出來,做成了麵粉。當人們學會磨製麵粉和米粉的時候,各種粉食製品乃應運而生
人工手推和用畜力牽動的石轉磨試製成功,人們又創造了簸選穀物用的木製農具棗風車(又叫 扇,是利用扇板回轉生風的原理製成的),這樣,從原糧到口糧、從粒食到粉食一系列加工過程,面貌完全改觀了。 自兩漢到近代,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村,杵臼、踏碓、水碓、風車、石轉磨等設置,是很普遍的。元代時,我國巧工瞿氏發明機械傳動磨面的方法,把磨設在樓上,樓下設機軸以旋之(據明陶宗儀《輟耕錄》)。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機械傳動磨面的設備。
② 糧食的歷史 種類 加工的過程 (不是游戲)
按照傳統解釋,糧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糧食是指禾本科作物。包括稻穀、小麥、糜(黍和稷)、大麥、高粱等。廣義的糧食是指穀物、豆類、薯類的集合。
糧食在中國古代是有區別的兩個字。「糧」是指行人攜帶的干糧。「食」是指長居家中所吃的米飯。後來兩字逐漸復合成「糧食」這一名詞。
中國古代糧食的代稱也叫谷、五穀、八谷、九穀、百穀,但以五穀為最多。
在原始社會,中國的糧食品種主要有:粟、黍、稻、菽(大豆)、大麥、小麥、薏苡等。北方以種植粟、黍糧食品種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
夏、商、西周時期,中國的糧食品種有黍、稷、稻、小麥、大麥、菽、麻等七種。主要的糧食品種是黍、稷。直至明代以前,中國的糧食品種大致如此。在《詩經.小雅》中,農作物的排列順序是:黍、稷、稻。當時人們很迷信自然,稱社為地神,稷為穀神,故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灌溉的發展,人們才有條件種植對水土要求較高的菽和粟。雖然糧食作物品種變化不大,但是,作物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化的特點是菽(大豆)的地位上升,並和粟一起列為主要的糧食作物。這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從戰國到唐代,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西周以前,中國糧食品種以黍、稷為主,其他糧食品種不佔主要地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五穀的概念,表明當時糧食作物的品種初步有了定型。主要糧食品種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稻、小麥、大麥、麻七種。
秦漢時期糧食結構有所變化,主要糧食品種有:粟、稻、小麥、大麥、大黍、粱、大豆。漢代董仲舒建議在關中一代推廣小麥。漢魏時期由於石磨的推廣,麥子磨成麵粉,這一飲食史上的進步,也促進了小麥生產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糧食品種的順序是:谷(稷、粟)、黍、粱、大豆、小豆、大麻、大麥、小麥、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時期,主要糧食品種的順序是:稻、粟、麥。
宋元時期,稻麥兩熟制逐步形成,雙季稻得到推廣,明代以後,水稻更加發展,因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同時,玉米、甘薯、土豆從國外引進,更加豐富了糧食品種。當時主要的糧食品種是:水稻、小麥、穀子、玉米、豆類。
到1950年,糧食品種是指小麥、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和雜糧七大品類。1952年,糧食減為四大品種:小麥、大米、大豆和薯類。1957年,糧食增為五大品種:小麥、大米、大豆、雜糧和薯類。1971年又把雜糧類改為「玉米」等,糧食為新五大品類:小麥、大米、大豆、玉米、薯類。1979年後《辭海》對糧食的解釋是各種主要食料的總稱,如小麥、高粱、玉米、薯類等。1996年根據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列為:稻穀、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穀子、高粱、其他雜糧。1990年,國家糧食定購的品類:小麥、稻穀、玉米、大豆。
在糧食商品類中,糧食根據其領域和作用對象的不同分為四類:1、原糧2、成品糧3、混合糧、4貿易糧。
國際通用的糧食品種概念。199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所列的詳細FOOD產品目錄由八大類106種:1、穀物類8種;2、塊根和塊莖作物類5種;3、豆類5種;4、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13種;5、蔬菜和瓜類20種;6、糖料作物3種;7水果、漿果24種;8、家畜、家禽、畜產品28種。 糧食品種的概念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它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程度的不斷提高,將會賦予它更新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漸提高的體現。
③ 稻、黍、稷、麥、菽分別指什麼
稻:dào。是一種禾本科的直桿的谷類作物,主要類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
黍:shǔ。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jì。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麥:mài。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子實主要作糧食或作精飼料、釀酒、制飴糖等。稈可用於編織或造紙。
菽:shū。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3)黍怎麼加工擴展閱讀
據史料記載,最早種植「五穀」的出現於我國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我國處於奴隸制社會的繁榮時期,人們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增多,並且國家大力支持發展農業,「井田制」實行集體勞作,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統,人們開始使用糞肥、綠肥,以及草木灰。這些條件使得商周時期的農業進一步發展。
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
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
④ 黍為什麼沒有像小麥、水稻一樣成為現代人主糧
黍在我國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大家都知道,我們所說的五穀主要有這么幾種說法,如有人說大豆、麥、黍、小豆、粳米。
但是也有的人說稻、黍、麥、稷(讀音ji)、菽(讀音,shu)的等,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黍都是位列其中的,可見,黍在我國農業種植的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為什麼黍在後來的農業中沒能夠像稻和麥一樣成為中國人的主要糧食作物呢?
⑤ 黍面是什麼做的
黍為早熟禾本科作物,其籽粒為穀物類糧食,又名「黍子」。黍起源於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甲骨文和《詩經》中均有記載。黍具有抗旱耐熱,抗蟲害和生長期短等優點。黍也是我國北方乾旱地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陝西等地為主要產區。 黍的穎果扁圓而光滑,米粒淡黃白色,粉質不透明,糯性,粘度很大。黍子去殼稱「大黃米」,磨成面稱「黃米面」。黍屬小粒糧,千粒重為3-8克。加工成米後營養很豐富,含蛋白質9.6%,脂肪0.9%,碳水化合物76.3%,熱量351千卡/百克,粗纖維1.0%,灰分1.3%,還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大黃米可煮粥蒸鈑,或製作糕點,風味很美。 大同的黍子(脫皮後稱作黃米)產量較大,如晉黍7號,一般畝產250~300公斤,高產地塊可達400公斤以上。籽粒品質優良,適口性好,經山西農科院中心化驗室測定,蛋白質含量16.97%。脂肪含量4.57%,賴氨酸含量0.56%,均高於一般品種。是做粘糕的上好品種,也是釀造「黃酒」的優質原料。由於籽粒色澤亮麗,深受外商青睞,又可作為出口創匯的主要品種開發利用。
用黃米磨粉後所做成的炸糕是當地人節日喜慶之時必備的佳品。油炸黃糕是用黃米的米面蒸熟而成的。它的加工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先把經過籠屜蒸熟的糕面扣進一個陶瓷盆里,雙手蘸一下冷水,反復揉按,盆子里便出現了光溜溜、黃澄澄、圓突突的一大塊黃糕,把蒸熟搋好的黃糕,趁熱拍成圓片,包上菜餡兒或豆餡兒再下油鍋炸,炸出一層誘人的金黃色泡泡來,就成了炸油糕。炸油糕是當地漢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禮儀,與牧人的現殺羊相當。平素,鄉下人是很少吃的。一般是逢年過節、婚宴壽誕、搬家遷居,有客遠方來才吃油糕。正如老百姓所言:吃了炸油糕,行事步步高。誰家吃炸油糕,常常要給鄰居送上幾個,表示友誼。 除炸著吃外,鄉下更多的是直接食用搋好的黃糕,叫做素糕,意即本色地道、原汁原味。素糕色澤金黃,筋而不粘,用筷子夾上一小塊兒蘸上肉湯兒吃,真是一道美味。
⑥ 古代是怎樣碾米的
中國古代加工糧食的工具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到先進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加工糧食的工具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到先進的發展過程。 在河南新鄭裴里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就出土了加工穀物的石磨盤和磨棒這些比較原始的加工工具。 在河南新鄭裴里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就出土了加工穀物的石磨盤和磨棒這些比較原始的加工工具。 各地出土的綠釉陶磨、舂米畫像磚和杵臼人像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漢代人民使用石磨磨面方用腳踏動石碓春米的情景。 各地出土的綠釉陶磨、舂米畫像磚和杵臼人像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漢代人民使用石磨磨面方用腳踏動石碓春米的情景。 東漢時期又發明了水碓,這是採用下擊水輪帶動凸輪運轉,撥動腳踏碓舂米的水利加工機械。 東漢時期又發明了水碓,這是採用下擊水輪帶動凸輪運轉,撥動腳踏碓舂米的水利加工機械。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它比人力踏碓、杵臼舂米的效率高了百倍。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它比人力踏碓、杵臼舂米的效率高了百倍。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創制了連磨和水碾。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創制了連磨和水碾。 連磨是以牛牽引,通過齒輪運轉,帶動八盤石磨同時加工穀物。 連磨是以牛牽引,通過齒輪運轉,帶動八盤石磨同時加工穀物。 水碾,必先建水堰,利用水的沖力,推動水卧輪帶動石碾碾米。 水碾,必先建水堰,利用水的沖力,推動水卧輪帶動石碾碾米。 中國風扇車的發明也是比較早的,一九六九年在河南濟源泗澗溝出土了西漢時的陶踐碓和陶風車的模型,這是西漢發明使用風車的物證。 中國風扇車的發明也是比較早的,一九六九年在河南濟源泗澗溝出土了西漢時的陶踐碓和陶風車的模型,這是西漢發明使用風車的物證。 風車是一種利用空氣流動的推力,運用流體力學、慣性、杠桿、輪軸等物理原理,將風能轉代為機械能的有效機械。 風車是一種利用空氣流動的推力,運用流體力學、慣性、杠桿、輪軸等物理原理,將風能轉代為機械能的有效機械。 古人正是運用了風車的這一特性,將所得的機械能用於分離穀物與雜質,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 古人正是運用了風車的這一特性,將所得的機械能用於分離穀物與雜質,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 河南濟源陶風車的發現,引證中國約在北宋千多年前發明風車。 河南濟源陶風車的發現,引證中國約在北宋千多年前發明風車。 這些糧食加工機械的發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這些糧食加工機械的發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先秦時代人們常吃的粥飯是黍、稷和菽。黍和稷統稱粟,菽是豆的古稱。當時稻米和麥子都是珍糧,一般人不容易吃到。而且要吃麥子,也不能粉食,只能粒食,把小麥仁蒸煮成麥飯、麥粥吃,因為石磨還沒有出現。 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石磨用來磨礱穀物,既能磨脫穀物皮殼,又能作進一步加工,使小麥的麩皮從麥面中分離出來,做成了麵粉。當人們學會磨製麵粉和米粉的時候,各種粉食製品乃應運而生 人工手推和用畜力牽動的石轉磨試製成功,人們又創造了簸選穀物用的木製農具棗風車(又叫 扇,是利用扇板回轉生風的原理製成的),這樣,從原糧到口糧、從粒食到粉食一系列加工過程,面貌完全改觀了。 自兩漢到近代,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村,杵臼、踏碓、水碓、風車、石轉磨等設置,是很普遍的。元代時,我國巧工瞿氏發明機械傳動磨面的方法,把磨設在樓上,樓下設機軸以旋之
⑦ 古人是用什麼方法把碾米的
中國古代加工糧食的工具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到先進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加工糧食的工具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到先進的發展過程。 在河南新鄭裴里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就出土了加工穀物的石磨盤和磨棒這些比較原始的加工工具。 在河南新鄭裴里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就出土了加工穀物的石磨盤和磨棒這些比較原始的加工工具。 各地出土的綠釉陶磨、舂米畫像磚和杵臼人像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漢代人民使用石磨磨面方用腳踏動石碓春米的情景。 各地出土的綠釉陶磨、舂米畫像磚和杵臼人像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漢代人民使用石磨磨面方用腳踏動石碓春米的情景。 東漢時期又發明了水碓,這是採用下擊水輪帶動凸輪運轉,撥動腳踏碓舂米的水利加工機械。 東漢時期又發明了水碓,這是採用下擊水輪帶動凸輪運轉,撥動腳踏碓舂米的水利加工機械。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它比人力踏碓、杵臼舂米的效率高了百倍。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它比人力踏碓、杵臼舂米的效率高了百倍。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創制了連磨和水碾。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創制了連磨和水碾。 連磨是以牛牽引,通過齒輪運轉,帶動八盤石磨同時加工穀物。 連磨是以牛牽引,通過齒輪運轉,帶動八盤石磨同時加工穀物。 水碾,必先建水堰,利用水的沖力,推動水卧輪帶動石碾碾米。 水碾,必先建水堰,利用水的沖力,推動水卧輪帶動石碾碾米。 中國風扇車的發明也是比較早的,一九六九年在河南濟源泗澗溝出土了西漢時的陶踐碓和陶風車的模型,這是西漢發明使用風車的物證。 中國風扇車的發明也是比較早的,一九六九年在河南濟源泗澗溝出土了西漢時的陶踐碓和陶風車的模型,這是西漢發明使用風車的物證。 風車是一種利用空氣流動的推力,運用流體力學、慣性、杠桿、輪軸等物理原理,將風能轉代為機械能的有效機械。 風車是一種利用空氣流動的推力,運用流體力學、慣性、杠桿、輪軸等物理原理,將風能轉代為機械能的有效機械。 古人正是運用了風車的這一特性,將所得的機械能用於分離穀物與雜質,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 古人正是運用了風車的這一特性,將所得的機械能用於分離穀物與雜質,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 河南濟源陶風車的發現,引證中國約在北宋千多年前發明風車。 河南濟源陶風車的發現,引證中國約在北宋千多年前發明風車。 這些糧食加工機械的發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這些糧食加工機械的發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先秦時代人們常吃的粥飯是黍、稷和菽。黍和稷統稱粟,菽是豆的古稱。當時稻米和麥子都是珍糧,一般人不容易吃到。而且要吃麥子,也不能粉食,只能粒食,把小麥仁蒸煮成麥飯、麥粥吃,因為石磨還沒有出現。 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石磨用來磨礱穀物,既能磨脫穀物皮殼,又能作進一步加工,使小麥的麩皮從麥面中分離出來,做成了麵粉。當人們學會磨製麵粉和米粉的時候,各種粉食製品乃應運而生 人工手推和用畜力牽動的石轉磨試製成功,人們又創造了簸選穀物用的木製農具棗風車(又叫 扇,是利用扇板回轉生風的原理製成的),這樣,從原糧到口糧、從粒食到粉食一系列加工過程,面貌完全改觀了。 自兩漢到近代,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村,杵臼、踏碓、水碓、風車、石轉磨等設置,是很普遍的。元代時,我國巧工瞿氏發明機械傳動磨面的方法,把磨設在樓上,樓下設機軸以旋之(據明陶宗儀《輟耕錄》)。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機械傳動磨面的設備。
⑧ 五穀「黍、稷、麥、菽、稻」分別指什麼
五穀「黍、稷、麥、菽、稻」分別指:
1、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2、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3、麥,禾本科植物的一類,五穀的一種,分為小麥,大麥等種類。
4、菽: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5、稻,是一種禾本科的直桿的谷類作物,主要類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一貫指淡水稻)。
(8)黍怎麼加工擴展閱讀:
1、五穀文化舉足輕重,可謂人類文明之起源。據權威資料顯示,人類在數十萬年前的石器上觀察到高粱的痕跡,說明五穀孕育了人類十多萬年。人類將野生雜草培育成五穀雜糧,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五穀孕育了人類文明。同時告訴世人,人類與五穀的不解情緣。五穀糧食畫是五穀文化的最高藝術體現,是五穀文化的藝術寫照。
2、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
3、五穀雜糧糊,是由各種養生的五穀原材料低溫烘焙熟後磨成的粉,未經膨化,在加工過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劑,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營養成分。
4、谷類主要是指植物的種子。它包括稻米、小麥、大豆等及其他雜糧,比如小米、黑米、蕎麥、燕麥、薏仁米、高粱等。 穀物通過加工為主食。它主要給人類提供的是50%~80%的熱能、40%~70%的蛋白質、60%以上的維生素B1。
⑨ 麥黍是小米嗎
區別在於:小米,就是北方的穀米,一般做法和大米一樣做米飯吃。大黃米就是北方的黍米,也就是粘米,用來做年糕、豆包的原料。類似糯米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質9.7克,比大米高。脂肪1.7克,碳水化合物76.1克,都不低於稻、麥。一般糧食中不含有的胡蘿卜素,小米每100克含量達0.12毫克,維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糧食之首。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單獨煮熬,亦可添加大棗、紅豆、紅薯、蓮子、百合等,熬成風味各異的營養品。小米磨成粉,可制糕點,美味可口。《本草綱目》說,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 芽的小米和麥芽一樣,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大黃米是由糜子加工而來,小米是由穀子加工而來. 二者的共同之處:禾本科,旱糧作物. 二者的不同之處: 1.糯性:黃米糯性強,粘;小米不粘 2.大小:黃米大,小米小 3.穗型:糜子散穗,穀子緊穗 4.莖桿外觀:糜子莖上有毛,穀子莖上沒毛 5.幼苗:糜子幼苗粗壯有毛,穀子幼苗纖細無毛 6.食用:黃米常用於做年糕\粘豆包\驢打滾等,小米可用於蒸飯煮粥,小米磨面可蒸窩頭\加綠豆面攤煎餅 7.營養:二者都俱滋補功效.小米益腎,補虛,養胃,常用於婦女產後進補食物.
黍為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單生或少數叢生,高60~120厘米,有節,節上密生髭毛。葉鞘鬆弛,被疣毛;葉舌長約1毫米,具長約2毫米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厘米,寬1.5厘米,具柔毛或無毛,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較緊密,成熟則下垂,長約30厘米,分枝具角棱,邊緣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約4~5毫米;穎紙質。
黍,是中國古代主要糧食及釀造作物,列為五穀之一。黍米是我國北方地區特有的品種,而品質當屬山西省北部地區的最好。當地民間百姓將黍米製成麵粉,再製成炸糕,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來款待親友和客人,從而成了本地最有特色的傳統風味食品。
【性味】甘,平。
①《吳普本草》:甘,無毒。
②《別錄》:甘,溫,無毒。
③《飲膳正要》:甘,平,無毒。
④《綱目》:丹黍米:甘,微寒,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陽明、太陰經。
折疊功用主治
【黍米的功效】益氣補中。治瀉痢,煩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兒鵝口瘡,燙傷。
①《吳普本草》:益氣補中。
②《別錄》:丹黍米,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
③孟詵:患鱉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黍米汁塗之。 (《千金方》)
②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搗末,以雞子白和塗之。 (《肘後方》)
小米 簡介:又稱粟米,我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後,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小米熬粥營養豐富,有「代參湯」之美稱。由於小米不需精製,它保存了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小米中的維生素B1可達大米的幾倍;小米中的礦物質含量也高於大米,但其蛋白質中的賴氨酸含量較低。
功效:小米具有防治消化不良的功效。小米具有防止泛胃、嘔吐的功效。小米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以使產婦虛寒的體質得到調養,幫助她們恢復體力。中醫認為小米味甘咸,有清熱解渴、健胃除濕、和胃安眠等功效。
營養價值
小米的營養價值很高,含蛋白質9.2%-14.7%,脂肪3.0%-4.6%及維生素,除食用外,還可釀酒、制飴糖。
小米粥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質9.7克,比大米高。脂肪1.7克,碳水化合物76.1克,都不低於稻、麥。一般糧食中不含有的胡蘿卜素,小米每100克含量達0.12毫克,維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糧食之首。
中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後,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小米熬粥營養價值豐富,有「代參湯」之美稱。由於小米不需精製,它保存了許多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小米中的維生素B1可達大米的幾倍;小米中的無機鹽含量也高於大米。
除了豐富的鐵質外, 小米也有蛋白質,復合維他命B、鈣質、 鉀、纖維等等。 因為小米性質是鹼性的,所以烹煮時,不需要加太多的鹽或乾脆不用鹽煮。
小米的澱粉含量高(約70%),是一種能量食物。
和其他穀物一樣,小米中鈣、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C和維生素B12含量很低。
蛋白質含量在不同類型的小米中變動很大,一般介於5%—20%之間,平均為10%—12%。小米中蛋白質的質量常優於小麥、稻米和玉米,但是必需氨基酸中的賴氨酸含量低。
葯用價值
小米具有防治消化不良的功效。小米具有防止泛胃、嘔吐的功效。小米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以使產婦虛寒的體質得到調養,幫助她們恢復體力。
小米滋陰, 是鹼性谷類,身體有酸痛或胃酸不調者也可常常吃。 小米也能解除口臭,減少口中的細菌滋生。 小米的豐富氨基酸幫助預防流產,抗菌及預防女性陰道發炎。小米對抗瀉肚子、嘔吐、消化不良及糖尿者,都有幫助。 若是瀉肚子,可把小米炒過才煮,消化不良或嘔吐時,可用小米熬成粥吃,懷孕婦女若是早晨有不適,或在產後調養,可把小米熬成粥,常常吃。
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單獨煮熬,亦可添加大棗、紅豆、紅薯、蓮子、百合等,熬成風味各異的營養品。小米磨成粉,可制糕點,美味可口。將小米、紫米、玉米餷、紅豆、綠豆、花生豆、紅棗一起煮至黏稠狀,這種粥營養較全面,富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尤適宜食慾欠佳、腸胃不好以及貧血的人食用。
中醫認為小米味甘咸,有清熱解渴、健胃除濕、和胃安眠等功效。《本草綱目》說,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