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食油是怎麼加工的
A. 古代人是怎麼榨油的
古代人榨油的方法:
1,把收獲的胡麻籽、黃芥籽等油料作物曬干。
B. 古代怎樣榨油
壓榨法是一種歷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壓榨取油的記載。在元代的《王禎農書》、明代的《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中,都有榨油機和榨油方法的記載.
北京朝陽區境內的一家飯店,在它的大廳里,陳列著一台榨油機,據說它是現今我國保存的最完整、體積最大的手工榨油機。它來自於湖南茶陵山區之中。它的主體部分是用一棵生長了三百年的樟樹製成的。在當地使用了二百多年後,被這家飯店愛好收藏的老闆搬到了這里。
由於湖南山區盛產茶籽,當地農民便在農閑之季,將茶籽曬干,搗碎後加上稻草做成油餅,用鐵箍固定後放在榨油機的榨膛中,用來榨油。
卧式楔子榨油機,在榨膛中裝好油餅後,在油餅的一側塞進木塊,然後利用吊著的撞桿撞擊木塊之間的一個三角形楔塊。隨著楔塊被打入榨膛,榨膛中橫放的木塊會對油餅產生擠壓的力量。正因為這種三角形的楔塊在榨油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榨油機才被稱為楔式榨油機。
隨著這個力量的不斷增加,就會有清亮的茶油流出來。這種榨油機也可以榨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一天一夜能榨出上百斤油來。
根據專家推測,北宋時期大型的楔式榨油機可能就已經出現,它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正是它們的出現,才導致了真正的專業榨油作坊的產生。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漫長時間里,正是這種榨油設備,為開封、北京、南京、杭州等先後興起的大都市,提供了充足的食用油。
采訪北京科農環宇機械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李成號:如果從有準確史料可查的元代算起,這種老式的木製榨油機在我國差不多盛行了700多年,也許它存在的歷史可能超過了一千年,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全國還有木製榨油機15萬台,出產的油脂佔到了全國產量的40%,到了1964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全部淘汰木製榨油機,這種木製榨油機才逐步走下歷史舞台。
這種傳統的榨油方法,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力來完成,勞動強度非常大。做一塊餅要彎六次腰
做完餅後三個人撞
要打撞的時候三個人一起打
一打
咚
一打
咚
一打
咚
一咚一身汗
累得很
第一道做了後,還要把餅拿下來再拆
拆了之後再錘
放羊娃來錘
錘了之後再拿碾子碾
碾細了再來做二道
二道餅做好了再來打
三個人咚咚咚
簡直是折磨人.
C. 古代的油怎麼做的
古代的油分為植物油和動物油。
植物油,一般是菜花油,蓖麻油居多,現在也有很回多。製作方法我答說不清。老法子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植物油,很香的。
動物油,也被叫做葷油,就是動物的脂肪,一般是豬牛羊的脂肪油居多,製作方法很簡單,把豬牛羊宰殺後的脂肪,還有皮(上面附有脂肪),把脂肪,放在鍋中煎炸就可以了。現在很多農村還有這種方法。動物油一般吃的少,因為很油膩的。
以前的油都能放心吃哦~,哪像現在,:-( 在城市裡,衣食住行,沒有一樣能讓人放心的
D. 中國古代榨取食用植物油的方法
古時期,我國古人就已開始食用油類食品,不僅如此,據古書記錄,不同季節還須使用
不同的油。
春天用牛油煎小羊、
乳豬;
夏天用狗油煎野雞和魚干;
秋天用豬油煎小牛和小鹿;
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這時吃的油是動物油。
漢代以後,開始出現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來制絹布,直到宋代,才開始有食用植物油
的紀錄,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
。
。
早時烹飪都用這種提取的葷油。提取方法,按《齊民要術》的記載,乃
「
豬肪取脂。
」
也就是
炒。把動物的油脂剝下來切成塊炒,煉出膏再凝而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
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續晉陽秋》
記:
「
桓靈寶好蓄法書名畫。
客至,
曾出而觀。
客食寒具,油污其畫,後遂不設寒具。
」
當時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麵食。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
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
才始有素油。
素油的提煉,
大約始於漢。
劉熙《釋名》有
「
柰油,搗實和以塗繒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
柰是果木,也
就是林檎的一種,
也稱
「
花紅
」
和
「
沙果
」
。
繒是當時絲織物的總稱,
古謂之
「
帛
」
,
漢謂之
「
繒
」
。
將沙果和杏搗爛攪和後塗在絲織物上,待干後好像是油一樣,
其實並非真正的油。
按《天中
記》中說法,早時的素油是從
「
烏臼
」
中提煉出來的:
「
荊州有樹,名烏臼,其實如胡麻子,
〔左提手右一壽字〕其汁,可為脂,其味亦如豬脂。
」「
烏臼
」
,實際為
「
烏桕
」
,落葉喬木,
有種子,外麵包白色蠟質。種殼和仁確實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現在都只能作工業原料。
《三國志
·
魏志》
:
「
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
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
」
這里以芝麻油作為照明燃料。晉人張華《博物志
·
卷四
·
物理》中,已
記:
「
煎麻油。水氣盡無煙,不復沸則還冷。可內手攪之。得水則焰起,散卒不滅。
」
可見,
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鼓法:
「
外國有豆豉法:
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
」
按《漢書》所說,芝麻乃張賽從西域帶回的種子,所以芝麻初名
「
胡麻
」
。
《夢溪筆談》
:
「
漢
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
„
胡麻
‟
。
」
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
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
《齊
民要術》記有
「
白鬍麻
」
、
「
八棱胡麻
」
兩種品種,註明
「
白者油多
」
。陶弘景《本草》
:
「
生榨者
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燈耳。
」
但都無具體說明,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任用
素油。唐孟〔言先〕
sheng
《食療本草》
:
「
白麻油,常食所用也。
」
《夢溪筆談》
:
「
如今之北
方人喜用麻油煎物,
不問何物,
皆用油煎。
慶歷中,
群學士會於玉堂,
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
令饔
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
「
胡麻
為上
」
。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
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
、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
「
宣和中,京西
大歉人相食
」
,又
「
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日益增多。
《天工開物》記:
「
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菜服子
(萊服即蘿卜)
、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
為下。
」
《天工開物》
記當時榨油,
「
北京有磨法,
朝鮮有舂法,
以治胡麻,
其餘則皆從榨也。
」
其記榨各種菜籽油的方法是:
「
取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氣,然後碾碎受蒸。凡
炒諸麻菜子宜鑄平底鍋,深止六寸者,投子仁於內,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則
火候交傷,滅喪油質。炒鍋亦斜安灶上,與蒸鍋大異。凡碾埋槽土內,其上以木竿銜鐵陀,
兩人對舉而推之。資本廣者,則砌石為牛碾,一牛之力可敵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則
棉子之類是也。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前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
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蔑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穩合。凡油原因氣取,
有生於無出甑之時,
包裹怠緩則水火鬱蒸之氣遊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而疾箍之,得
油之多。
」「
包內油出滓存名曰
„
枯餅
‟
,凡胡麻、萊菔、芸台諸餅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
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諸物則一榨已盡流出,不必再也。若
水煮法,則並用兩釜,將蓖麻、蘇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滾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
傾於干釜內,其下慢火熬干水氣,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數畢竟減殺。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
袋
jie
絞。
」
《天工開物》說,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
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
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
「
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
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
„
吉貝
‟
,呼紅薯日
„
地瓜
‟
。落花生日
„
地豆
‟……
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
」
檀萃所記
之時乃清乾隆年間。
但作於清
·
嘉慶十八年的
《調疾飲食辨》
《油》
篇中,
卻只記植物油四種:
脂麻油(芝麻油)
、豆油、芸台油(菜子油)
、吉貝油(棉花子油)
,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
東筆記》
《油》篇記,
「
欖仁(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
白者為美,曰
„
白茶油
‟
。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
„
秧油
‟
。
」
也沒提花生油。
《調鼎集》亦有《油論》
:
「
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
拔去油氣始可用。
又,
麻油熬盡水氣,
即無煙,
還冷可用。
又,
小磨將芝麻炒焦磨,
油故香,
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
„
熟油
‟
,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
更妙。
」
E. 古代的油怎麼提煉的
古代的人不吃油,平時都是吃一些食物的汁液的啊,因為以前燒火煮飯少版了油煙,空氣太好權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吧,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
幫你搞點科學理想的想法,那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使用食用油呢?
我估計是人類學會使用石器、到後來發明了鐵器,瓷器之後;石器時代,古代人多數會圍獵長毛象等生物,一些有經驗的老人就會把剩下的皮肉保存下來等等,到後來發現火種,然後用火烤熟,吃起來,必然會發現原來皮肉里有油脂。
到後來,炎帝黃帝的時代,發明了鐵器,就會使用這些鐵器煮食物,而按照古老的石器時代經驗,會發現一些花生,原來也可以煮出油來,因此,花生被發現後,經常被當下酒菜,因為香,有油。
再後來,發明了瓷器,發明了其他各種器皿,食物得到更好的保存,油脂、豆脂都會被廣泛使用。因為中國石代就有很多酒店,沒油,他們怎麼把菜煮的好吃呢?所以,食用油就變成生活用品了。
而到了現代改革開放,食用油才被冠名,叫成某某牌子花生油」「某某牌子老抽」「金龍魚油」「等等
F. 古代人最早如何使用石油,如何提煉及用途
鄜、延境內抄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襲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
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予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沈括《夢溪筆談》)
G. 古代人吃的食用油怎麼提煉出的呢
元代之前,有關植物油的記載多是種類、用處之類。用啥辦法來榨油,只要「炒焦壓榨,才得生油。」這般的寥寥數語。至於榨油用的用具則找不到記載。初次記載了榨油用具的是元代王禎所著的《東魯王氏農書》。在這本書里有一章節《油榨》,具體記載了油榨車的結構和使用辦法:「取油具也。用堅大四木,各圍可五尺,長可丈余,疊作卧枋於地,其上作槽,其下用厚板嵌作底槃,槃上圓鑿小溝,下通槽口,以備注油於器。
凡欲造油,先用大鑊炒芝麻,既熟,即用碓舂,或輾碾令爛,上甑蒸過,理草為衣,貯之圈內,累積在槽;橫用枋桯相桚,復豎插長楔,高處舉碓或椎擊,擗之極緊,則油從槽出。此橫榨,謂之卧槽。立木為之者,謂之立槽,旁用擊楔,或上用壓梁,得油甚速。」------《東魯王氏農書·農器圖譜集之九》
文中具體的記載了器械結構以及質料的破碎、蒸炒、制餅和壓榨的進程,對此作者有詩雲:巨材成榨床,細溜刻槃扣;麻爛入重圍,機械應心手。這種榨油辦法一向撒播到如今,在某些農村區域還能夠看到這種陳舊的制油辦法。不過這種榨油辦法勞動量很大,作業人員十分辛苦,因而作者也一同感嘆道:取之亦多方,脂膏竟誰有?回憶室中婦,何嘗潤蓬首。
明代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最終一個頂峰,面世於晚明的《天工開物》,是中國榜首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出產的綜合性作品,作者宋應星一改前人引經據典,視出產研究為風雅餘事的習氣,初次以體系的、統計的方法記載了到明代為止中國古代主要的農業和手工業出產。
關於制油技能,書中除了《東魯王氏農書》記載的技能外,作者還格外說到了一種「水煮法」用來從蓖麻和芝麻中取油,這即是咱們如今所說的水代法。用水代法製取的芝麻油叫做「小磨香油」,直至今天依然是咱們平時烹飪中的主要調味品。關於榨油後的油餅的用處,作者只記載了在江南區域,豆餅是作為豬飼料的。這一方面反映了明代晚期江南區域的富庶,另一方面古人在長期實踐進程中也發現了豆餅是一種優秀的動物飼料。今天,大豆榨油後的副產品---豆粕,其蛋白含量超越40%,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蛋白飼料來歷。書中最有意思的的是作者具體的記載了十餘種制油質料的出油率,從中咱們能夠一窺明代榨油業的技能水平。
上文說到大豆在中國栽培前史很悠長,但是作為榨油質料卻很晚,因素即是大豆的含油低,只要16~19%,到了明代用壓榨法的出油率僅為7.5%。而芝麻含油較高,到達45~50%,用壓榨法能取得接近35%的出油率。別的一種出油率很高的桐子,其榨出的桐子油不能食用,只能用作燃料。除了芝麻,其它的食用油油料作物很少有超越25%的出油率,這即是芝麻油在很長的期間內獨領風騷的因素。
別的,以如今所知的各種油料的含油率來看,明代的壓榨技能加工後的油料殘油大約在10~15%,這應當也是其時的技能所能到達的最高水平了。即使是後來使用了機械式壓榨機,油猜中的殘油仍是在6~8%左右。那有些固執滯留在油猜中的油脂,一向到了19世紀中期歐洲發明了「浸出法制油」後才得以被完全獲取出來(浸出技能加工後的油料殘油<1%)。
H. 中國古代石油工業是怎樣的
我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據稽考,最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認識石油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採集和利用了。
我國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稱石油為「石脂水」:「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可見,當時我國已應用石油作為照明燈油了。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逐步加深,對石油的利用日益廣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述。
石油還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葯物之一。明朝李時珍(1518—1593年)的《本草綱目》曾經記載,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元和郡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07—923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里,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此外,我國古代在火葯配方中,開始使用石油產品瀝青,以控制火葯的燃燒速度。這一技術,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安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我國古代人民採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特別是通過鑽鑿油井和氣井來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技術,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了四川地區,從兩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氣煮鹽的情況。「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還煮井水」。據載此法效果大,省事簡便,「一斛水得四五斗鹽」,比家火煮法,得鹽「不過二三斗」,顯然火井煮鹽,成本低,產量高,被認為是手工業的一項重大發展。當時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後,鑽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進,方法也有所更新。據《蜀中廣記》記載,東漢時期,「蜀始開筒井,用環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據古籍記載,古代在陝西、甘肅、新疆、四川、台灣等省發現了石油礦。據《台灣府志》記載,清朝咸豐十年,台灣新竹縣發現了石油,一個名為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千克左右石油,並用其點燃手提馬燈。
我國明代以後,石油開采技術逐漸流傳到國外。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生於1587年,江西奉新縣人)所著的科學巨著《天工開物》,把長期流傳下來的石油化學知識做了全面的總結,對石油的開采工藝做了系統的敘述。全書18卷,圖文並茂,出版於明末崇禎十年,即1637年,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一部化學工藝網路全書。它的問世,使後者難以為繼了。該書不但反映出豐富的化學知識,亦反映出當時的化學工藝生產水平。我國古代石油開採的許多技術環節和技術項目,皆有賴於此書而得以流傳。該書16世紀傳到日本,1771年該書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本科技界的注意。18世紀傳到歐洲,19世紀上半葉起,陸續出現了歐洲文節譯本,1869年出現了比較詳細的法文節譯本。20世紀後半葉以來,全部被譯為日、英、俄文,成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難怪有的國家石油技術資料也公認,我國早在公元1100年就鑽成了1000米的深井。說明在那時,我國的石油鑽井技術就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I. 石油是怎樣加工的
石油是通過提煉進行加工的:
從井中采出的石油一般都含有一定數量的水,因此,所謂讓石油「減肥」,其實是讓石油「脫水」。石油的「減肥」分為三步驟----即脫鹽脫水、常壓蒸餾、減壓蒸餾。每一道步驟,都關系著石油「減肥」的效果。
第一步:脫鹽脫水
石油中混合著水、鹽類、泥沙等物質。這些物質會生成具有腐蝕性的酸類物質。這些酸類物質會加速設備、容器和管線的腐蝕。因此,在「減肥」的第一個環節,煉油廠的工作人員會向石油中添加破乳劑(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為「分離油和水的高手」);同時,在高壓電場和高溫的條件下,最終達到油水分離的目的。由於大部分鹽是溶解在水中的,所以脫水的同時,也就脫去了鹽分。
第二步:「蒸桑拿」
常壓蒸餾有點像讓石油「蒸桑拿」----把經過脫鹽脫水的石油在常溫下進行「加熱」,再冷卻。根據石油中所含有物質的沸點,把石油同其他液體混合物進一步分離。經過常壓蒸餾後,汽、柴、煤油等輕質油和一些作為石油化工產品的原料的重油就誕生了。
第三步:變廢為寶
減壓蒸餾的步驟很有意思,能夠「變廢為寶」----在真空條件下,將重油和一些殘留的渣油分別進行二次加工轉化為輕質油。通過減壓蒸餾,還可以得到製作潤滑油的原料。另外,為了提高汽油的辛烷值,要將分餾出來的輕質油進行催化重整。至此,石油的初加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