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加工取個什麼名字
1.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是:石臼和舂。
1、石臼: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葯版材食品等的生產權工具。在電氣化生產以前,人類的穀物糧食主要是以這種生產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說,石臼是古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類定居點的標志。在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以後,石臼逐漸被淘汰,只在一些沒有電氣化設備的邊遠地區仍舊被使用。
在中國的許多鄉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舊被完好保存著,成為許多人懷舊的對象。
2、舂:意思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使破碎或去皮殼。
2. 打糍粑機叫什麼名字
打糍粑機叫法和用途不一樣 有的打糍粑機是用絞攏式的把糯米飯擠壓攪碎,還有一種就是模仿我們老式的一錘一錘的上下捶打式的,論口感還是上下捶打式的要好很多。之前我們鄰居就買過一種這機器你看下面的視頻是不是你想的那種
3. 農村烤糍粑那個東西叫什麼
糍粑是用熟糯米攪拌成泥製作而成,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人們習慣於在春節前製作,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過年必備之品。糍粑排骨是一道帶有濃郁鄉土風味的新菜色,柔軟的糍粑包裹著酥爛入味的排骨,再油炸至金黃,入口松化內里軟滑,帶有排骨肉汁,口感非常豐富。
[編輯本段]製作工藝
糍粑,閩北各縣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具體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凈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干。陰干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還可用微波爐加熱。
[編輯本段]各地風味
湘西土家--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糍粑,一般在湘西的冬日裡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陰寒潮濕,為了作熱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鐵架,沒有我們就用火鉗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受熱後的糍粑可不是好對付的,熾熱的高溫黏著你的手指燙,燙的人幾乎斷了想吃的念頭。但一想入口綿軟香甜,又不得不就範。糍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象一個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升騰,可見內里雪白,拿在手裡軟乎乎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
具體做法:
糯米洗凈蒸熟。
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鋪上一層,如有廚房設備,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桂林--糍粑製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 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
客家--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製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
閩清--清代古民居薈萃的閩清坂東鎮,新冒出好吃價廉的地方風味小吃———糍粑,並被全國最大古民居宏琳厝的宏琳古宴列為名貴美食,受到遊客歡迎。糍粑,是當地人用當地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甑蒸熟後倒進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動,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民間俗稱「打糍」。然後裝進盆里,加香油點潤,用手搓成塊,搓成丸,放進裝有炒熟磨細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滾過沾滿後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多吃不膩。考究的吃法是將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魚、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從前,閩清鄉下家家戶戶都備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過節,每家都會打糍粑。這時,孩子們歡天喜地圍看大人們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糍粑真饞人,恨不得馬上吃到口。吃糍粑真得費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沒法掰開吃,偏偏鄉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歡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來才有味道,這苦了溫文爾雅的城裡人,面對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過廚師想到了這點,把傳統的糍粑碩丸細化,做成蘋果大小的小丸,但還是能掰開吃,仍不失原來特色。不過,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試試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塊豬肉,大碗的燒酒,體驗農家生活,別有情趣。
四川--四川涼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沁人心脾。
製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凈,用溫水泡二三個小時,控干水後裝入飯甑內,用旺火蒸熟,然後,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舂茸成糍粑,用熱的帕子搭蓋。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紅色素拌勻,製成芝麻糖。再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涼後,分成兩半,一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將「洗沙」均勻地抹上。將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蓋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塊就可以了。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節。剩下的多餘糍粑可以留到日後加雞蛋或者醪糟煮來吃,比較甜。不知道能不能解答你的問題.
4. 給加工廠取什麼名字好
給加工廠取名字可以有:
1、蘇迪、邦德、卡軒娜、漢龍威爾、蘇派、星源、華寶莉、回丹詩格爾答、富都、黎黎、九頭鳥、崇福金順、一線、愛麟、適多莉、鳳鳴浪琴、銘盈、賽暉、富芝壹、正豐世錦、簡艾、河世、柯麗雅、品尚末立。
4、澤軒、永湘、正鑫銳、凱涵文衣、嫚迪、豪倫、東領尊、珍永麗明、三淼、錦順、華鑫達、博裕霏旭、浪登、千順、聯駿航、佳雅弗欣、美陽、富凱、帆天娜、振麟那宇、新帛、集雲、聚焦點、銘彩珍勤。
5、衣城、鑫德、鋒達、制服之家、京凱、瑞陽、東嘉、駿凱、凱駿、齊鵬、睿智、松雅、森怡、蔚林、瑞陽。
5. 用葉子包住的糍粑叫什麼名一個字
艾糍粑民間常於清明前後採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糕團,香糯可口。南方回的艾糍粑用艾葉的嫩答苗煮出墨綠色的葉汁,與糯米粉攪拌在一起和成團,摘下菠蘿蜜的葉子當碟子,根據口味的不同還可放芝麻餡,可清蒸也可以油炸,味道鮮美,入口香甜。
6. 給加工廠取什麼名字好
給加工廠取什麼名字好?給加工廠得起個好聽的名字,這個加工廠起個名字叫一帆風順。
7. 我想開個手工加工廠取什麼名字
手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