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要在進口中國加工件
① 稀土到底是什麼東西外國為什麼要在中國搶著進口
1、 稀土有「工業維生素」的美稱。現如今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稀土元素氧化物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數為57 到71 的15種鑭系元素氧化物,以及與鑭系元素化學性質相似的鈧(Sc) 和釔(Y)共17 種元素的氧化物。
2、外國要在中國搶著進口的原因
(1)稀土應用領域廣泛:
①軍事方面——稀土有工業「黃金」之稱,由於其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能與其他材料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顯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於製造坦克、飛機、導彈的鋼材、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的戰術性能。而且,稀土同樣是電子、激光、核工業、超導等諸多高科技的潤滑劑。稀土科技一旦用於軍事,必然帶來軍事科技的躍升。
②冶金工業——稀土金屬或氟化物、硅化物加入鋼中,能起到精煉、脫硫、中和低熔點有害雜質的作用,並可以改善鋼的加工性能;稀土硅鐵合金、稀土硅鎂合金作為球化劑生產稀土球墨鑄鐵,由於這種球墨鑄鐵特別適用於生產有特殊要求的復雜球鐵件,被廣泛用於汽車、拖拉機、柴油機等機械製造業;稀土金屬添加至鎂、鋁、銅、鋅、鎳等有色合金中,可以改善合金的物理化學性能,並提高合金室溫及高溫機械性能。
③石油化工——用稀土製成的分子篩催化劑,具有活性高、選擇性好、抗重金屬中毒能力強的優點,因而取代了硅酸鋁催化劑用於石油催化裂化過程;在合成氨生產過程中,用少量的硝酸稀土為助催化劑,其處理氣量比鎳鋁催化劑大1.5倍;在合成順丁橡膠和異戊橡膠過程中,採用環烷酸稀土-三異丁基鋁型催化劑,所獲得的產品性能優良,具有設備掛膠少,運轉穩定,後處理工序短等優點;復合稀土氧化物還可以用作內燃機尾氣凈化催化劑,環烷酸鈰還可用作油漆催干劑等。
④玻璃陶瓷——主要包括超導陶瓷、壓電陶瓷、導電陶瓷、介電陶瓷及敏感陶瓷等。稀土氧化物或經過加工處理的稀土精礦,可作為拋光粉廣泛用於光學玻璃、眼鏡片、顯像管、示波管、平板玻璃、塑料及金屬餐具的拋光;在熔制玻璃過程中,可利用二氧化鈰對鐵有很強的氧化作用,降低玻璃中的鐵含量,以達到脫除玻璃中綠色的目的;添加稀土氧化物可以製得不同用途的光學玻璃和特種玻璃,其中包括能通過紅外線、吸收紫外線的玻璃、耐酸及耐熱的玻璃、防X-射線的玻璃等;在陶釉和瓷釉中添加稀土,可以減輕釉的碎裂性,並能使製品呈現不同的顏色和光澤,被廣泛用於陶瓷工業。
⑤農業方面——稀土元素可以提高植物的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根系發育,增加根系對養分吸收。稀土還能促進種子萌發,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幼苗生長。除了以上主要作用外,還具有使某些作物增強抗病、抗寒、抗旱的能力。
(2)中國的稀土儲量最多時佔世界的71.1%。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稀土資源較大的國家之一,已探明的稀土資源量約6588萬噸。國務院新聞辦2012年發布的《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顯示,我國稀土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中國稀土資源不但儲量豐富,而且還具有礦種和稀土元素齊全、稀土品位及礦點分布合理等優勢,為中國稀土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稀土資源成礦條件十分有利、礦床類型單一、分布面廣而相對集中。
(3)以製造業和電子工業起家的日本、韓國自身資源短缺,對稀土的依賴不言而喻。至於稀土儲量世界第二的美國,也於2002年封存了國內最大的稀土礦芒廷帕斯礦,鉬的生產也已停止,轉而每年從中國大量進口。西歐國家儲量本就不多,就更加珍愛該國稀土資源,也是中國稀土重要用戶。
② 為什麼標注進口的東西 後面產地寫著中國製造 問後得知是外國技術中國製造
國外廠家在中國投資辦用中國的廉假勞動力生產產品,生產完成後走一遍進口的手專續就成了進口貨,不過生屬產技術是國外的硬說的話還是外國產的只不過地點不是而已。
就比如蘋果手機就是中國產然後走進口流程,根據最新的蘋果產地數據顯示,全球大約一半的蘋果手機都來自鄭州的富士康工廠。像蘋果這樣的品牌在中國還有很多,基本上國外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讓都會將生產線遷到中國。
(2)為什麼外國要在進口中國加工件擴展閱讀:
目前大多數蘋果手機都是在中國的兩個城市——深圳和鄭州組裝的,具體工作由富士康負責。富士康不僅帶來了上百萬人的工作崗位,也帶來了成千上萬生產手機零部件的廠商。
以深圳為中心的集群效應意味著,一部手機、一台筆記本電腦或一架無人機所需的大部分零件都能在方圓幾十公里內進行生產。
9月14日,由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生產的、首批銷往中國國內市場的27.8萬台蘋果iPhone 8 Plus手機經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檢驗檢疫局檢驗放行出區。截至14日,鄭州海關已經監管出區超過118萬台蘋果新品手機。
數據顯示,全球大約一半的蘋果手機都來自鄭州的富士康工廠。
(2)為什麼外國要在進口中國加工件擴展閱讀來源:鳳凰網-蘋果手機無法在美國生產
③ 為什麼國外企業都喜歡到中國來加工產品試分析其中的原因
很簡單,目前中國人口(純粹靠體力勞動力吃飯的勞動者)世界最多,工專資比西方發達國家遠低,而且屬,相對同樣人口多的東南亞國家來說,我們目前已經具備初步的完整的各加工工業體系,同時政治局勢相對穩定。因此,在我國來加工可以大量節省勞動力成本,從而使產品在銷售時候有價格優勢。這是發達國家企業都喜歡到中國來加工主要原因,當然,發達國家把落後的產能往中國推,自己在高新產能方面繼續努力(當然把中國排除在外)從而,不斷保持對中國的工業、商業、貿易優勢也是其考慮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階段,國家一方面要保持加工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要在自主知識產權上多下工夫才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最終達到或超越西方發達國家水平的正道
④ 中國有的東西,為什麼還要從國外進口啊
①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國際貿易中出現同質產品的買賣,往往來自如下原因:
第一,許多原材料(如黃沙、水泥等)單位價值低而運輸成本相對很高,消費者應該盡可能靠近原料供應地來獲得它們。所以一國可能同時進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例如,中國在東北出口水泥而在華南進口水泥便屬於這種情況。
第二,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香港)大量開展轉口貿易和再出口貿易,其許多進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變。這時同類產品將同時反映在轉口國的進口項目與出口項目中,便會形成統計上的產業內貿易。
第三,由於一些產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節性特點,一個國家會有時進口而有時出口這類商品。如歐洲一些國家之間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電力進出口。
第四,政府幹預產生的價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傾銷,會使一國在進口的同時,為了佔領其他國家的市場而出口同種產品,從而形成產業內貿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稅、進口優惠時,國內企業為了與進口貨物競爭,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稅,再進口以享受進口優惠,造成產業內貿易。
第五,出於經濟合作或特殊技術條件的需要,有些國家也進行某些同質產品的交易。如各國銀行業、保險業走出去引進來的情況。例如,中國吸引外國銀行在華投資,卻又在世界其他國家投資建立分行。
第六,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也會形成產業內貿易,因為同種商品的產品與中間產品和零部件大都歸入同組產品,因而形成產業內貿易。
這些同質產品貿易只要加入運輸成本等一類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學說加以說明。因此,差異產品貿易分析是產業內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
②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資料表明,大多數的產業內貿易發生在差異化產品之間。在製造業中,產業內貿易商品明顯偏高的是機械、葯品和運輸工具。屬於同一產品大類的差異化產品在現代經濟中有著很高的佔有率。在汽車產業,福特不同於本田、豐田或是雪佛蘭。因此,在用一大類的不同品種的產品之間,也會發生雙向的貿易流動。
國際產品差異性是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基礎,這體現在產品的水平差異、技術差異和垂直差異等三方面:
a.水平差異是指產品特徵組合方式的差異。在一組產品中,所有的產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質性特徵,即核心特徵,這些特徵不同的組合方式決定了產品的差異性,同差異內部一系列不同規格的產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差異的存在。如煙草、香水、化妝品、服裝等。這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大多與消費者偏好的差異有關。差異產品在牌號、規格、服務等特點上的不同,也正是由於差異產品的這種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們對同類產品也產生了不同需求。在人們日益追求生活質量的時代里,在科技進步的作用下,廠商能夠提供的差異產品日益繁多,但一國國內廠商很難滿足國內消費者的所有需求。如果一國消費者對外國產品的某種特色產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進口同類產品。
b.技術差異是指新產品出現帶來的差異,處於產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同類產品(如不同檔次的家用電器)在不同類型國家進行生產,繼而進行進出口貿易,便會產生產業內貿易。我們在本章第一節講到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中提到美、歐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例子中,如果歐洲開始生產該新產品,與美國生產的該產品形成差異,那麼在整個周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歐美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或是歐洲從美國進口同時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的貿易現象。
c.垂直差異是指產品質量方面的差異,為了佔領市場,人們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而一個國家的消費者,不能全部都追求昂貴的高質量產品,因此,在出口高質量產品的同時往往也會從其他國家進口一些中低質量的同類產品,從而產生產業內貿易。在需求偏好相似論中,我們講到一國廠商會生產其國內具有代表性需求的產品,那麼處於該國國內的需求結構兩端的產品就可能會通過進口來解決。
以上三類情況,都有著從供給看存在的規模經濟,從需求看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疊。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基於產品差異的產業內貿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競爭的基礎上的(傳統貿易理論一般都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
⑤ 美國為什麼要進口中國的很多商品
便宜,以前美國人是高收入,中等物價,現在美國人民拿著高工資,享受低廉的物價,物價比中國還低很多,這其中作出最大貢獻的就是中國。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美國企業既然在30年前回到中國大陸,這么多年過去,中美經濟互補性使得雙方不可分割開來,如果說不得已,那隻能說是美國必須不斷批評中國,因為美國國內經濟不太景氣,而中國經濟很好。
(5)為什麼外國要在進口中國加工件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進口代理最需要注意的是貨物的所有權問題,貨物所有人在跟進口代理商談妥之後,必須簽訂進口代理協議,規定貨物的所有權,以避免由此產生的糾紛。
而進口代理商也要適時維護自己的權益,由於放貨給客戶之後而沒有得到應得利益而產生的糾紛以及法律訴訟案例,已不勝枚舉,接到客戶全真單據後,應確認貨物的商品編碼,然後查閱海關稅則。
確認進口稅率,確認貨物需要什麼監管條件,如需做各種檢驗,則應在報關前向有關機構報驗,報驗所需單據:報驗申請單、正本箱單發票,合同、進口報關單兩份;換單時應催促般舶代理部門及時給海關傳艙單,如有問題應與海關艙單室取得聯系,確認艙單是否轉到海關。
當海關要求開箱查驗貨物,應提前與場站取得聯系,調配機力將所查箱子調至海關指定的場站,(事先應現場站確認好調箱費、掏箱費。) 若是法檢商品應辦理驗貨手續。
如需商檢,則要在報關前,拿進口商檢申請單(帶公章)和兩份報單辦理登記手續,並在報關單上蓋商檢登記在案章以便通關。驗貨手續在最終目的地辦理。
如需動植檢,也要在報關前拿箱單發票合同報關單去代報驗機構申請報驗,在報關單上蓋放行章以便通關,驗貨手續可在通關後堆場進行,海關通關放行後應去三檢大廳辦理四檢,向大廳內的代理報驗機構提供箱單、發票、合同報關單,由他們代理報驗。
報驗後,可在大廳內統一窗口交費,並在白色提貨單上蓋三檢放行章,三檢手續辦理後,去港池大廳交港雜費,港雜費用結清後,港方將提貨聯退給提貨人供提貨用,所有提貨手續辦妥後,可通知事先聯系好的堆場提貨。
⑥ 為什麼在進口報關中貨物的原產國會有中國
根據原產地規則,主要加工程序或主要部件在中國,那麼在在國外加工後產地人認為是中國
轉口貿易的貨物產地是中國
退運的也是
⑦ 為什麼外國人要選擇中國的商品
為什麼外國人要選擇中國的商品?
因為同樣質量的商品,中國製造的遠比美內國/澳洲/歐洲製造的容便宜。
為什麼中國的商品便宜?
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多,比如說聘請同一個制衣工人,在中國廠方只需要付給他每小時6元人民幣,而在澳洲至少每小時8元澳幣(約等於44元人民幣)。所以在中國進行貨物加工遠比其他發達國家便宜
為什麼選擇中國而不選擇其他具有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
因為中國經濟體系相對成熟,商品樣式豐富齊全,人力資源/政治後盾強大
⑧ 為什麼外國人把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加工廠
「世界工廠」是對世界工業強國尤其是製造業強國的特定稱謂,毋庸置疑,中國有很多的出口產品位居世界首位,比如橡膠輪胎、紡織品、日用品、玩具、傢具。
在世界經濟史上,被明確稱為「世界工廠」的3個國家依次是英國、美國和日本。2009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並成功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同時,中國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總值中所佔比例也達到15.6%,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製造國。一時間,中國成為了全球公認的「世界工廠」。
然而,正當在國人為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引以為豪時,近幾年頻頻爆發的諸如毒奶粉、毒牙膏、毒水餃、毒玩具、不合格的輪胎和水產品等「質量門」事件使「中國製造」的形象嚴重受損。同時,全球貿易摩擦中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最大受害國的事實更使「中國製造」雪上加霜。此外,以低廉勞動力成本的加工優勢正逐漸消失。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首先,盡管我國製造產品遍布全球且210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製造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卻十分低下。目前僅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勞動生產率低也直接導致製造業的經濟效益不佳。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看,中國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僅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僅僅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從產品增加值率看,中國僅為26%,與美國、日本及德國相比,分別低23、22和11個百分點,甚至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從盈利水平看,美國、日本、德國製造業雖然佔GDP的比重並不高,但卻都是利潤率較高的行業,而高速發展的中國製造業近年來的行業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呈逐年降低態勢。
其次,中國製造業的出口商品大多是技術含量低、單價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產品,而進口的卻大多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價格的「三高」產品。中國製造之所以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並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製造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嚴重受制於人的根本原因是技術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從國際視角看,製造業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為5%左右,高的甚至可以達到10%-15%,而中國企業中只有華為、中興等極少數公司可以達到5%的水平。
2005-2010年,作為中國製造業精英的500強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88%、2.29%、2.41%、2.13%、1.95%、2.03%,連5%的一半都不到。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不僅影響和制約自主研發水平的提高,導致中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專利較少,而且也降低了技術引進的成效,難以緊隨國外先進技術的轉移進行追趕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
第三,低生產成本優勢正逐漸喪失。低成本優勢曾經是「中國製造」的主要競爭利器,也是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稱號的最主要原因。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企業的經營環境正發生巨大變化,全球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融資和環境成本的增加、國家稅收政策的調整、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特別是新的《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和最低工資制度的全面推行導致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水漲船高,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揚,致使「中國製造」的全球低生產成本優勢已經喪失殆盡。數據表明,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不僅高於墨西哥和印度這兩個經濟相似度最高的競爭對手,而且高於越南、孟加拉國等7個亞洲國家,亞洲勞動力成最低的孟加拉國,價格僅為上海和蘇州的1/5。
第四,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品牌競爭是企業創造高附加值和獲取豐厚利潤的競爭利器,但中國80%以上的出口商品屬於代工生產或者貼牌生產,缺乏自主品牌,國際性品牌更是鳳毛麟角。2009年《商業周刊》全球頂級品牌100強中,中國企業無一上榜。品牌的缺失致使中國企業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的裝配環節,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艱難度日。同時,中國的製造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雖然近幾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不斷增加,2010年更是創紀錄的有43家內地企業入選,但大多是壟斷性的服務業公司,真正的製造業公司卻少的可憐,而像海爾、長虹、青島啤酒這樣的中國知名製造業企業至今尚未踏入以規模為入選標準的財富世界500強的門檻,聯想也僅僅在2008年入選過一次。
中國製造業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使中國被外界冠以「世界工廠」的名號,但對比世界經濟史上曾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三個國家(英國、美國、日本),雖然從規模上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製造工業國,但在生產效率、規模效益、技術創新、品牌競爭、企業實力以及全球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等方面距離真正的「世界工廠」還相距甚遠。
因此,我們必須以國際金融危機下全球製造業格局的變動為契機,順應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方向和潮流,通過加快製造業的兼並重組與高耗能高污染落後產能的淘汰進度、加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品牌競爭戰略、推進製造業和信息產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促進製造業的區際轉移等途徑,積極推進中國製造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從世界製造業價值鏈低端向世界製造業價值鏈高端,從世界製造業大國向世界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
⑨ 美國為什麼要進口中國的很多商品.
美國的人工貴啊 ,做些便宜的東西都不夠給個人付工資,所以工廠都是往廉價勞動力的地區遷移
⑩ 外國人為什麼喜歡進口中國的產品
就好像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外國的產品一樣。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原因就是: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