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對企業有什麼好處
Ⅰ 什麼是加工貿易及為什麼使用它的原因
當前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朱洪蕊 王學文
加工貿易主要包括進料加工、三來一補等貿易方式。是國際上通用的一種貿易方式。20多年來,加工貿易為我國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繁榮我國對外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加工貿易不適度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也已非常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認真剖析當前加工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採取相應對策,應是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國內經濟體制不合理、企業管理水平不高、企業技術設備能力不強等因素影響,導致許多企業設備閑置。在這一時期,加工貿易的發展對於我國充分得用國內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就業、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加工貿易過度的發展,加之我們的宏觀調控措施不到位,加工貿易暴露出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沖擊國內傳統支柱行業及相關農業。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的貿易方式,對國內相關原料工業必然帶來負面影響。這幾年我國的棉花種植業、紡織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都曾大面積地受到沖擊。
二是加工貿易渠道走私嚴重,擾亂正常的對外經濟貿易秩序,沖擊國內市場,造成國家稅款大量流失。由於與海上走私和闖關走私相比,加工貿易走私更具隱蔽性。這幾年利用加工貿易渠道走私的情況呈不斷上升的勢頭。
三是增大貿易摩擦,影響擴大出口和出口創匯。目前,加工貿易已成為造成我國與發達國家產生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按照國際原產地的統計原則,加工貿易大量為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工的產品被外商再出口後,擴大了統計上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增加了貿易摩擦,對我擴大外貿出口極為不利。(二)是據海關統計我國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約70%是通過香港成交由香港轉口的。香港通過對料件和成品的兩頭作價,不僅使我國大量的出口利潤被香港賺取,而且我國出口貨物在香港的增加值也被美歐等國家統計為中國進口,勢必擴大其來自中國的進口額和對我國的貿易逆差,加劇雙邊貿易摩擦和對我國市場准入的壓力。(三)是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產品集中在機電、服裝、紡織以及鞋類等一些輕工產品方面,這些產品大多與我國的一般貿易出口產品沖突,加工貿易出口的增長勢必影響我國一般貿易的出口。
四是競相降低加工費,導致加工貿易企業利潤大幅下滑,進而減少整個國家的出口創匯。由於我國的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幾個有限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本身勞動力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產品的增值就很低,國內許多企業在國內需求市場疲軟的情況下,為了從加工貿易中分得一杯羹,紛紛降低加工費以爭奪國外客戶。如此,國內加工貿易企業不計成本的自相競爭,使加工貿易企業陷入了加工貿易業務量增長,利潤卻大幅下滑的惡性循環,最終使用大多加工貿易企業在微利狀態下運轉,而另外一些加工貿易企業慢慢走上虧損、破產之路。同時,國家的外匯收入也無法與加工貿易出口值的快速增長,同步增長。
五是加工貿易政策的過多優惠,加劇了同一般貿易方式的沖突,使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陷入不公平的對外貿易競爭環境中。加工貿易優惠主要集中在「稅」和「證」兩方面。加工貿易進口原料除國家有政策限制的外,大多保稅和免進口配額、許可證等。既使企業加工成品內銷補稅,也至少可獲得長達一年的緩稅利益。而一般貿易企業卻無此優惠。目前,國內許多原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也紛紛轉向加工貿易,這顯然將嚴重損害我國的對外貿易利益和國家的整體利益。
六是帶來新的就業問題。客觀上說,加工貿易在開展初期的確為擴大我國勞動力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具體到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加工貿易帶來新的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導致許多基礎工業的工人失業,使加工貿易解決就業問題大打折扣。
盡管目前加工貿易存在上述嚴重的問題,但加工貿易仍不失對外貿易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要正視存在的問題,採取相應的對策,使加工貿易在合理的范圍內健康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筆者以為,針對上述六個問題,我們應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國家應出台有關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對日益膨脹的加工貿易規模予以控制,保護國內受沖擊的行業,減少對外貿易摩擦,扶持一般貿易發展。具體的說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組織專家研究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所佔的合理比重,進而出台政策對加工貿易集中的行業、企業進行控制。其二,鼓勵加工貿易企業採用國內原料,替代進口原料,扶持國內原料工業。其三,改變目前的加工貿易保稅管理模式,借鑒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對加工貿易管理的方式,改進口「全額保稅」為「退稅加工」。
二是提高加工貿易附加值,增強加工貿易的創匯能力。一方面引導企業從開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轉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貿易,另一方面要擴大加工貿易的直接貿易,減少由香港轉口,將由香港轉口產生的差價納入我們自己的收益。
三是轉移原產國別,減少對外貿易摩擦。針對我國與美國和歐盟貿易順差較大的問題,可以考慮引導我國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適當地轉移到比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
四是嚴厲打擊加工貿易走私違規活動,維護健康的對外貿易秩序,保護國內市場和企業。針對加工貿易渠道走私日趨嚴重的情況,一方面,國家應完善立法和執法,另一方面,嚴厲打擊加工貿易走私違規活動,堵塞加工貿易走私的渠道。只有從嚴打擊加工貿易走私活動,才能切實維護正常的對外貿易秩序,防止加工貿易走私沖擊國內企業生產和國內關繫到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產品。
Ⅱ 請問什麼是加工貿易手冊其作用是什麼
加工貿易手冊是海關為了實現對加工貿易企業的保稅加工全過程管理,加工貿易企業為了原材料保稅進口\深加工結轉以及復出口,而在海關辦理的加工貿易進出口合同的登記備案(變更)、貨物進出口報關申報及核銷所用的記錄帳簿、憑證。加工貿易手冊備案流程1:組織辦理手冊材料:包括進口合同、出口合同、加工協議、加工企業加工能力證明,審核單證。2:根據合同提供的信息、數據輸入外經委「加工貿易業務批准證審領系統」內容包括:經營企業與加工企業信息,進口合同信息,出口合同信息,料件單耗信息,然後發送至外經委,並帶齊有效單證到外經委辦理「加工貿易業務批准證」。3:填寫 「 合同預錄入、進口料件預錄入、出口成品及單耗預錄入」呈報表,交由預錄入公司進行數據預錄,並列印《企業加工合同備案表》遞交海關辦理備案審核;審核無誤後,海關簽發《銀行保證金台帳聯系單》並向銀行申請開設保證金台帳,銀行出具《銀行保證金台帳登記通知單》,通知單遞交海關,核注後核發《登記手冊》。需提交的單證:1:外經貿部門簽發的《加工貿易業務批准證》及相應《備案清單》;2:外經貿部門簽發的《加工貿易加工企業生產能力證明》;3:經營企業對外簽定的進出口合同,開展委託加工的,許提供 委託加工合同;4:企業簽章的加工貿易《登記手冊》;5:合同備案作業呈批表及相應《合同預錄入呈報表》、《企業加工合同備案表》;6:手冊備案單損耗及工藝流程說明;7:海關按規定需收取的其他單證資料。海關工作時限海關自受理企業備案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審批完畢,對首次辦理加工貿易業務的企業前期驗廠不在上述時限范圍內。
採納哦
Ⅲ 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異同點
不同:
1、貿易方式。
①一般貿易:一般貿易交易方式。
②加工貿易:常見的加工貿易方式包括:進料加工、來料加工、裝配業務和協作生產。
2、進口時是否繳稅。
①一般貿易:要繳。
②加工貿易:進口時不用交關稅和增值稅。
3、海關監管。
①一般貿易:相比較更輕松簡單。
②加工貿易:相比較更嚴格復雜。
相同:都是向海關申報時對貿易性質的分類,不同貿易性質對應不同的海關監管方式。
(3)加工貿易對企業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一般貿易:
一般貿易貨物在進口時可以按一般進出口監管制度辦理海關手續,這時它就是一般進出口貨物;也可以享受特定減免稅優惠,按特定減免稅監管制度辦理海關手續,這時它就是特定減免稅貨物;也可以經海關批準保稅,按保稅監管制度辦理海關手續,這時它就是保稅貨物。
加工貿易:
是指經營企業進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以下簡稱料件),經加工或裝配後,將製成品復出口的經營活動,包括進料加工、來料加工。
加工貿易是以加工為特徵的再出口業務,按照所承接的業務特點不同,常見的加工貿易方式包括:進料加工、來料加工、裝配業務和協作生產。
辦理注意事項:
1)是否超越經營范圍簽定加工貿易合同。
2)企業是否已開業投產,資金到位率是否達到要求。
3)企業生產規模如何,是否有能力承接加工貿易合同規定的產量。
4)加工貿易企業履行情況和進(來)料加工合同的進出口價格情況,防止出現「高進低報,高出少報」。
Ⅳ 加工貿易有何特點
從廣義上抄講,加工貿易是外襲國企業(通常是工業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的企業)以投資的方式把某些生產能力轉移到東道國或者利用東道國已有的生產能力為自己加工裝配產品,然後運出東道國境外銷售。 從狹義上講,加工貿易是部分國家對來料或進料加工採用海關保稅監管的貿易。 加工貿易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與一般貿易的區別上: 1、從參與貿易的貨物來源角度分析,一般貿易貨物主要來自本國的要素資源,符合本國的原產地規則;而加工貿易的貨物主要來自國外的要素資源,不符合我國的原產地規則,而只是在我國進行了加工或裝配。 2、從參與貿易的企業收益分析,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獲得的收益主要來自生產成本或收購成本與國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而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實質上只收取了加工費。 3、從稅收的角度分析,一般貿易的進口要繳納進口環節稅,出口時在徵收增值稅後退還部分稅收;加工貿易進口料件不徵收進口環節稅,而實行海關監管保稅,出口時也不再徵收增值稅。
Ⅳ 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有什麼區別
來料加工貿易即來料加工裝配貿易,也簡稱來料加工。是指進口料件由外商提供,進口專時不付匯,製成屬品由外商銷售,經營企業收取加工費的加工貿易,進口 原材料的所有權和收益權屬於外商。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與一般貿易相對應的貿易方式。
進料加工貿易簡稱進料加工,是指進口料件由經營企業付匯 進口,製成品由經營企業外銷出口的加工貿易,進口原材料的所有權和收益權屬於經營企業。
進料加工貿易與來料加工貿易是加工貿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相對應。
區別:來料加工是指客人提供生產某種產品的原輔料,不需要由貴公司購買。
進料加工是說客人下訂單,但是所有需要生產這種產品所用的原輔料由貴公司自行承擔。
Ⅵ 給企業帶來的好處有哪些
精益生產可以給企業帶來的好處有哪些?
1.消除浪費:精益的核心就是消除企業運營過程中不為企業產品和服務增加價值的環節,能有效降低成本。
2.降低庫存:精益生產(准時制生產方式: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能大幅降低庫存,節約空間和提高資金利用率。
3.關注流程:有什麼樣的流程決定了企業有什麼樣的效益,在精益生產管理中,非常關注流程管理,從而實現企業總體的高效益。
4.快速應變:縮短生產周期,增強企業的快速應變能力以適應現在的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需求。
5.零缺陷:建立一個「零缺陷」保障的品質系統,一次將事情做對。減少或杜絕檢驗、返修、重工等時候補救行為及其所帶來的高成本。
6.顧客需求才生產:既可以保證物流的平衡,減少任何過早或過晚生產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7.標准化與工作創新:通過歸納將優秀的做法總結固定下來,減少對人員經驗的依賴,從而達到效率最大化的一種手段。同時標准化仍然需要工作創新不斷改進和完善,最終做到持續保持技術領先。
8.尊重員工:給員工授權,精益管理生產任何員工都能給上級提交改善方案和拉動安燈,哪怕是第一天上崗的新員工,而且不會因為拉錯安燈而受到責備和處罰。人都需要尊重、不管是員工還是老闆,人都有發揮自己智慧的慾望;肯定員工的改善成果,並給予獎勵。非常有利於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
9.團隊合作:精益生產的很多活動都是以組建跨部門團隊的形式開展的,非常有利於訓練企業的跨部門合作能力和提升企業的凝聚力。
Ⅶ 自貿區對企業有什麼好處
您好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通常指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通過簽訂自由貿回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答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准入限制,開放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有時,它也用來形容一國國內,一個或多個消除了關稅和貿易配額、並且對經濟的行政干預較小的區域。截至2014年1月22日,已經有15個地方自貿區獲得國務院批復,進入到多部委聯合調研的階段。2014年1月24日,商務部國際經貿關系司負責人表示除上海以外,國務院尚未批復設立任何其他自由貿易園(港)區。影響自由貿易區對區域內經濟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指由於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和貿易數量限制措施之後直接對各成員貿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第二類是指締結自由貿易區之後,由於區域內生產效率提高和資本積累增加,導致各成員經濟增長加快的間接效果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您
Ⅷ 做加工貿易有什麼好處
今年1月1日起,國家開始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一般貿易佔主導地位的我省企業受到很大沖擊。面對這樣的形勢,省商務廳及時調整戰略部署,加大宣傳、培訓和服務力度,大力發展加工貿易,1月至8月全省加工貿易出口增長態勢十分強勁,累計出口6.62億美元,增幅達72.1%,佔全省出口總額的26.8%?熏預計全年出口可接近10億美元,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加工貿易是指從境外保稅進口原材料,經境內企業加工裝配後,將製成品出口的經營活動。有關行家分析認為,加工貿易之所以成為誘人的「香餑餑」,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國外的原材料價格低於國內市場價格,企業可以博得差價;從深層次看,卻是形勢發展的結果。因為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之後,征稅率和退稅率差距進一步拉大,即徵得多退得少,征退差額企業需打入成本自行消化。而加工貿易對進口原材料實行不征不退的政策,企業無需負擔征和退帶來的差額。另外由於出口退稅的增量部分地方財政要負擔25%,一般貿易多而加工貿易少的地方財政壓力大,退稅資金緊張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因此,加工貿易作為我國一項將長期堅持的貿易方式,在目前特定的環境下,開始引起各地的廣泛關注。
如果從減少地方財政負擔、增強企業融資功能、提高經濟效益幾個方面更加具體地分析,就更能發現開展加工貿易的好處。
新的出口退稅政策規定,自營出口超基數部分地方財政要負擔25%的退稅,加工貿易絕大部分是進料加工出口,進料加工出口只對增值部分負擔退稅,也就是說自營出口中加工貿易出口越多,地方財政負擔越少。算一筆賬就會更加清楚,假設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同樣新增5000萬美元的出口,如果是一般貿易,地方財政大概需支付1300萬元退稅款,若開展加工貿易地方財政只需承擔約400萬元。對企業來說,由於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原材料是保稅進口的,構成產品主體的這部分進口料件不需要納稅,可以大大節省資金,降低融資成本。
再從外匯的角度分析一下,開展加工貿易可以用外匯支付進口材料的貨款,而外匯貸款利率低於人民幣利率,如果企業採用遠期信用證(3個月),按貸款100萬美元,期限為半年計算,企業可以相對減少財務費用的28萬元。另外發展加工貿易還可以緩解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促進企業自身產業升級,加大出口比重,帶動配套產業發展,擴大就業,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和地方知名度,改善招商引資環境。總之,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既能使企業得到實惠,又可以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就業壓力等,是一舉多得的大好事。但是,我省加工貿易出口業務還沒有進入到最佳時期,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不少企業對加工貿易概念模糊,一知半解;二是有的企業認為開展加工貿易手續繁瑣,海關查得又嚴,害怕出現問題受罰。所以出現這些有礙加工貿易快速發展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企業內部專門從事加工貿易操作的人員不多,精通業務的則更少。
Ⅸ 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第一章 蓬勃發展的加工貿易
第三節 加工貿易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隨著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腳步加快。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我國承接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某些中等技術產業,發展了「兩頭在外」的輕紡和機電等產業的加工貿易,擴大了出口,增強了我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加快了國內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進程,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現在,加工貿易涉及到我國絕大部分產業,在促進區域經濟繁榮、推動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一、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已佔據半壁江山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額只有206.01億美元,1988年達到1,027.84億美元,1998年達到3,239.49億美元,1999年達到3,606.49億美元,2000年1-6月底,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166億美元,已佔國民經濟總量的20%左右。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亦不斷優化,初級產品的比重從1979年的53.6%、下降到1999年的13%,而同期內工業製成品的比重則從46.4%上升至87%。
同時,吸收外資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到2000年6月底,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51,914家,合同外資金額超過6,382.31億美元,實際投入外資金額3,250.18億美元。2000年1-6月底,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101家,合同外資金額超過241.70億美元,實際投入外資金額171.67億美元,高度重視對外經濟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表1-1:
1980-1999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統計
金額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1980 381.4 181.2 200.2
1981 440.2 220.1 220.1
1982 416.2 223.2 192.8
1983 436.1 222.2 213.9
1984 535.5 261.4 274.1
1985 696 273.5 422.5
1986 738.4 309.4 429
1987 826.5 394.4 432.1
1988 1028 475.2 552.8
1989 1116.8 525.4 591.4
1990 1154.4 620.9 533.5
1991 1356.3 718.4 637.9
1992 1655.3 849.4 805.9
1993 1957.1 917.6 1039.5
1994 2367.3 1210.4 1156.9
1995 2808.5 1487.7 1320.8
1996 2899 1510.7 1388.3
1997 3251.6 1827.9 1423.7
1998 3239.3 1837.6 1401.7
1999 3606.5 1949.3 1658.2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圖1-1 :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示意圖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圖1-2: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二)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看,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增強。從新中國建立到70年代後半期這一較長的歷史時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封閉或半封閉發展模式,對外貿易做為游離於國民經濟其它部門之外的國家特殊壟斷行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僅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逐步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舞台。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 兩個市場」,已成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產長,實現趕超型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條件。特別是在當代世界經濟、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大大超出「互通有無」的局限,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要素。
90年代後半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因面臨國內有效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許多產品大量庫存積壓,同時又由於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勞動力相對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首先是出口貿易,成為各級政府、工業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優先選擇。外經貿體制改革釋放出巨大動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跳躍發展,使其增長速度超前於近20年來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
表1-2:
我國歷年GDP與對外貿易出口額比較
GDP(億元) 外貿出口(億美元)
1980 4517.8 181.2
1981 4862.4 220.1
1982 5294.7 223.2
1983 5934.5 222.2
1984 7171 261.4
1985 8964.4 273.5
1986 10202.2 309.4
1987 11962.5 394.4
1988 14928.3 475.2
1989 16909.2 525.4
1990 18547.9 620.9
1991 21617.8 718.4
1992 26638.1 849.4
1993 34634.4 917.6
1994 46759.4 1210.4
1995 58478.1 1487.7
1996 67884.6 1510.7
1997 74462.6 1827.9
1998 79395.7 1837.6
1999 82054 1949.3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
(三)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對外開放政策後,加工貿易在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中首次過半。1999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1.1%。
據統計,1986年,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占我國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比重僅為18.2%與15.6%,而1996年則已佔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並一直保持較高比例。自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在我國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超過50%後,1997年佔52.2%,1998年佔53.4%,1999年佔51.1%。1999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達到1,108.7億美元和735.9億美元,是1986年年56.2億美元和67.0億美元的20倍和11倍。
表1-3:
加工貿易額與對外貿易額比照表
年份 對外貿易
進出口總額 加工貿易
進出口額 比重 來料加工 進料加工
1980 381.4 16.66 4.4 13.3 3.36
1981 440.2 24.84 5.6 19.48 5.36
1982 416.2 35.22 8.3 23.69 11.53
1983 436.1 42.15 9.5 29.16 12.99
1984 535.5 58.41 10.8 43.82 14.59
1985 696 75.42 10.7 52.81 22.61
1986 738.4 123.22 16.6 79.86 43.36
1987 826.5 191.85 23.2 116.71 75.14
1988 1028 288.51 28 161.58 126.93
1989 1116.8 361.61 32.3 169.12 192.49
1990 1154.4 441.91 38.2 191.78 250.13
1991 1356.3 574.87 42.2 238.59 336.28
1992 1655.3 711.56 42.9 279.43 432.13
1993 1957.1 806.17 41.2 289.29 516.88
1994 2367.3 1045.46 44.2 332.74 712.72
1995 2808.5 1320.8 47 368.95 951.85
1996 2899 1465 50.6 420 1045
1997 3251.6 1698.1 52.2 502 1195
1998 3239.3 1730.4 53.4 506 1224.4
1999 3606.5 1844.6 51.1 593.3 1251.3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
圖1-3: 我國加工貿易額所佔對外貿易額的比率演變曲線
單位:%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表1-4:
加工貿易進出口差額與增值率
單位:億美元
對外貿易
出口總額 加工貿易
出口額 對外貿易
進口總額 加工貿易
進口額 進出口
差額 增值率
1980 181.2 6.56 200.2 10.1 -3.54 -
1985 273.5 34.15 422.5 41.27 -7.12 -
1990 620.9 254.2 533.5 187.57 66.63 10.96
1995 1487.8 737 1320.8 583.7 153.3 13.42
1996 1510.5 843.4 1388.3 622.7 220.7 35.4
1997 1827 996 1423.7 702.1 293.9 41.9
1998 1839.3 1044.7 1402.4 685.7 359 52.4
1999 1949.3 1108.7 1657.1 735.9 372.8 50.7
注1:進出口差額=出口—進口;
2:增值率=(出口/進口)—1。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海關統計
圖1-5:
加工貿易進出口比較示意圖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海關統計
1986年-1997年間,我國外貿出口增加了1,517.6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增加額為939.8億美元,對我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61.9%。1997年,我國進入世界第十大貿易體,加工貿易功不可沒。
1998年以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外貿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回落,加工貿易出口也受到一定影響。從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分析,一般貿易出口比加工貿易出口下降幅度要大。 2000年1-6月底,我國一般貿易出口491億美元,出口凈增168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625億美元,出口凈增140億美元。同期,我國加工貿易進口431億美元,一般貿易進口444億美元。
二、有效利用國際市場需求,帶動國內經濟配套發展
(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
近年來,加工貿易在開拓國際市場、利用海外需求帶動國內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加工貿易凈出口為293.9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2.98億美元,佔1997年我國凈出口增量 281億美元的約 1/4.拉動 GDP增長約 0.84個百分點。2000年1-6月,加工貿易凈出口194億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占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的66%。今後,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仍將會對即期的經濟增長繼續發揮與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動作用。
隨著外商投資企業的增加和國內經濟的發展,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環節不斷拓展,僅用靜態加工貿易增值系數(當期出口/當期進口-1)做為參考,增值系數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由1988-1990年間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6月份則達45%,表明加工貿易帶動國內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大大提高。
(二)推動了國內配套產業的發展
加工貿易帶動了國內經濟的配套發展。由於加工技術和國內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貿易最初涉及的國內加工裝配業務,技術比較簡單。外商投資企業通過追加投資開辦產品配套廠或車間,實現產品配件和工藝的配套成龍,提高了產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產比例。以家電、辦公設備加工貿易項目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80%屬於境內加工貿易配套產品。理光公司復印機本地化程度較高,國內為其配套的工廠達80家,配套廠配件產品占其復印機的68%。
另外,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出口中,附加值高的產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對國內配套需求的帶動作用也明顯增強。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出口一直大於進口,且出口與進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進料加工進出口差額的逐年增加直接反映了進料加工出口帶動的內需量(包括國內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產所需原材料、零中件外的其它生產消費)的迅速擴大。1990年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進出口差額總計為6.27億美元,到1995年為47.68億美元,1997年躍升為147.68億美元,1998年187.46億美元,1999年達188.78億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據初步測算,減去材料加工企業的利潤(約為其內需量的5%)和企業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產消費(指工資、水電氣、約為其內需量的10%),則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實際使用的國內配套原材料、零部件價值:1990年約為5.3億美元,1995年約為40億美元,1997年125.5億美元,1999年為160.46億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
表1-5:
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貿易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
總值 進料
出口 進料
進口 進出口
差額 內需率 國內
配套值
1990 121.09 63.68 57.41 6.27 10.92 5.3
1991 190.22 98.79 91.43 7.36 8.05 6.26
1992 277.25 144.46 132.79 11.67 8.79 9.92
1995 735.86 391.77 344.09 47.68 13.86 40.53
1996 863.52 485.95 377.57 108.38 28.7 92.12
1997 1005.61 576.63 428.98 147.65 34.42 125.5
1998 1051.3 619.6 432.1 187.5 43.4 159.4
1999 1094.44 641.61 452.83 188.78 41.7 160.5
注1:內需率=(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進料進口值
2:國內配套值=(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利潤—非原材料成本
利潤=(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5%
非原材料成本=(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10%
資料來源:歷年海關統計。
圖1-6: 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國內配套產值曲線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歷年海關統計
三、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進步
由於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突破,知識經濟的發展,國際產業升級與轉移步伐加快,發達國家正在將大量成熟的中間性技術乃至某些高新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政府審時度勢,通過完善加工貿易政策,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大大加快了我國總體產業升級以至工業現代化的進程。 我國發展加工貿易最初是以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開始的,這適應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壓力大的狀況。目前,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構成部分,但與十幾年前相比,產品的規格和品質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加工貿易出口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反映了利用外資和加工貿易對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特別是隨著我國製造業、加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加工貿易出口產品已從以紡織、輕工製成品為主轉變為以機電產品出口為主。1993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62億美元,占當年全國加工貿易出口額的36.6%;1999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額為528.5億美元,是1993年的3.6倍;2000年1-6月,我國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達351.6億美元,相當於1993年全年的2.2倍,占同期加工貿易出口值625億美元的56.3%。
通過開展加工貿易,提高了我國工業製造技術和管理水平,振興了民族工業。如今,在全球3700架正在飛行的波音飛機上都有中國製造的零部件,表明我國航空工業已經具備能力成為一流的供應商。
四、加工貿易是利用外資的重要內容
當前,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貿易和投資是連成一體、不可分割的。應當看到,在我國加工貿易已不僅僅是一種貿易行為,更重要的是它與利用外資相聯系,是我國參與國際化生產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制定加工貿易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擴大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事實證明這一政策是正確的,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分析,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主力軍。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為745.39億美元和526.73億美元,佔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總額的67.2%和71.6%。1999年,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值已佔全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的72.9%,比1998年增長8.32%。另外,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國國有企業或個體企業等內資企業的來料加工主要是由外資經營管理的。因此從總體上看,外資經營的加工貿易分別約佔全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的90% 左右。
表1-6: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總值 出口總值 進口總值 進出口差額 增值率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1990 127.02 28.75 66.81 26.28 60.21 32.1 6.6 9.9 10.96
1991 202.35 35.2 105 32.35 97.35 38.9 7.65 10.3 7.86
1992 294.88 41.44 153.4 38.72 141.48 44.9 11.92 14.8 8.43
1995 791.18 59.91 420.47 57.05 370.71 63.5 49.76 32.5 13.42
1996 945.74 64.51 638.07 62.94 414.93 66.6 115.88 52.5 27.93
1997 1114.89 65.66 315.9 64.06 476.82 67.9 161.25 54.9 33.82
1998 1174.38 67.87 691.81 66.22 482.57 70.4 209.24 58.3 43.36
1999 1272.12 68.95 745.39 67.23 526.73 71.5 218.66 58.7 41.52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注1:比重系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佔全國加工貿易的比重
2:增值率=(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加工貿易進口總值)/加工貿易進口總值
圖1-7: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佔全國加工貿易比率演變曲線
單位:%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歷史數據的分析證實,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與外商直接投資額呈同步增長的線性關系。加工貿易的發展既是我國吸收外資取得重大成就的體現,也是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和內容。
五、增加就業,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我國的加工貿易項目多數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商在我國開展加工貿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成本比較便宜。通過開展加工貿易,不僅使當地的大量勞動力得到安排,而且還從內地接收了許多勞動力,為穩定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全國約有14萬家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從業人員達3,000多萬人。
開展加工貿易20年來,加工貿易企業為我國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外向型人才和技術管理人員。通過加工貿易,提高了從業人員的素質,豐富了企業管理經驗。尤其是通過開展加工貿易業務,把原來的很多青年農民,培養成了具備生產經營能力的工人,他們回鄉後,利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六、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穩定香港經濟
加工貿易凈出口是近年我國進出口順差的重要來源,1996年進出口順差全部來自加工貿易,1997年加工貿易凈出口294億美元,占進出口順差總額的72.9%;1998年加工貿易凈出口達359億美元,占進出口順差總額的82.2%;1999年加工貿易凈出口372.8億美元,是進出口順差總額291.2億美元的128%。
在未來新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尤其是在加入WTO後,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可能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就業矛盾也更加突出,客觀上需要通過加工貿易來做出更大的貢獻。
另外,由於目前對港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24.8%,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以加工貿易為主導,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也關繫到香港的穩定與繁榮。
綜觀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可以預見,以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國際化生產為背景的加工貿易在我國仍將繼續發展。
參考http://www.cbg.org.cn/cbg/cbgyj/jgmy/jgmy-di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