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後的糧食出口有什麼限制
❶ 中國對於糧食(大米,食用油)出口有什麼規定和限制
我國大米出口的競爭對手主要集中在東南亞的泰國、越南以及南亞的印度,以上國家版因其地處熱帶、亞權熱帶地區,氣候條件優越,光照足,雨量充沛,十分適宜優質稻的種植,且一年可產三季稻,甚至四季稻,所產大米亮度高、粘性強、口感好,且質量檔次高,價格極具競爭優勢。以上優勢使泰國、越南分別成為世界第一、第二大米出口國,其年出口大米近兩年平均在350萬-400萬噸,國際市場佔有率分別達18%和15%。而我國水稻種植絕對面積盡管較大,但因我國人口眾多,水稻種植更多追求高產量,以雜交水稻種植為主,優品系水稻種植面積相對縮小,所產大米除保證國內供應外,可供出口數量比較有限,同時受水稻品種所限,國產大米質量檔次較低,由此造成我國出口大米數量、質量都較低.
❷ 糧食出口需要辦什麼相關手續
首先。出口糧食從供貨地到口岸外運,要經過裝包、計量、運輸、倉儲、檢內驗、裝卸等環節容
至於手續:
首先你要到工商部門辦理公司成立的手續,
2。到技術監督度部門辦理組織機構代碼,
3。到商務部門辦理對外貿易經營資格備案手續,
4。到海關辦理備案手續
5。到檢驗檢疫部門辦理備案手續
6。到外匯管理部門辦理手續並開設外匯帳戶
7。到稅務部門辦理出口退稅登記手續。
這些都拿到了,你就可以做出口了。
呵呵
小小建議
希望幫到你`!
望生意興隆!
❸ 出口大米都需什麼手續
出口大米需要的手續如下:
屬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須辦出口商品檢驗證書。
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主要有四個環節:
1、接受報驗:報驗是指對外貿易關系人向商檢機構報請檢驗。
2、抽樣:商檢機構接受報驗之後,及時派員赴貨物堆存地點進行現場檢驗、鑒定。
3、檢驗:商檢機構接受報驗之後,認真研究申報的檢驗項目,確定檢驗內容。並仔細審核合同(信用證)對品質、規格、包裝的規定,弄清檢驗的依據,確定檢驗標准、方法。(檢驗方法有抽樣檢驗,儀器分析檢驗;物理檢驗;感官檢驗;微生物檢驗等)
4、簽發證書:在出口方面,凡列入〖種類表〗內的出口商品,經商檢機構檢驗合格後,簽發放行單(或在"出口貨物報關單"上加蓋放行章,以代替放行單)。
須由專業持有報關證人員,持箱單、發票、報關委託書、出口結匯核銷單、出口貨物合同副本、出口商品檢驗證書等文本去海關辦理通關手續。
(3)加工後的糧食出口有什麼限制擴展閱讀
米能補脾、養胃、滋養、強壯。粳米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的功能,對病後腸胃功能較弱者,尤其是口渴、煩熱之人適合食用。
此外,煮粥時還可加入一些具有食療作用的特殊食材,現向大家推薦了以下幾種粥:
生薑蘇葉粥:生薑是對付發燒、打噴嚏、咳痰等症狀的最好「武器」,也是中醫常用的葯材,有祛痰、祛寒、補氣、除痘、平喘的作用;
蘇葉也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在一般葯店就可買到。具體做法是:蘇葉10克、生薑3片,將白粥熬好後放入,再開鍋就可食用了。
生薑大棗粥:效果與生薑蘇葉粥相似。做法是:將米放入鍋中,簡單干炒一下,再放入水,用勺子將米攪拌均勻後,放入大棗和生薑片,文火慢煮,直到粥煮熟,放入少許鹽。需要提醒的是,這兩種粥溫熱效果很強,幼兒、眼睛嚴重充血和患痔瘡的人不宜食用。
杏仁粥:杏仁(去皮)20個左右,大米50克。加工時先煮粥,快熟時加入杏仁繼續煮至熟,然後加少許白糖或食鹽。該粥可以止咳定喘、祛痰潤燥。
如何巧蒸米飯
1、煮飯時,加少量食鹽、少許豬油,飯會又軟又松;滴幾滴醋,煮出的米飯會更加潔白、味香;
2、加熱時間過長,維生素B1損失會超過30%,如果撇去米湯水,維生素損失超過40%;
3、米飯做夾生了,可倒點米酒,再煮一會便可改善;
4、蒸剩飯時,可往水裡放點食鹽,吃時口感像新飯;
5、做米飯最好用「蒸」,蒸飯比「撈」飯多保存5%的蛋白質,18%的維生素B1。
❹ 限制糧食的出口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有一篇文章不錯,供你參考: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之間貿易摩擦不斷,貿易戰此起彼伏。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越來越多。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既有宏觀原因,也有微觀原因。國外對我國農產品愈演愈烈的反傾銷,我們的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應協調一致,上下聯動,構建系統、科學的反傾銷防禦體系。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越來越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張志彪副秘書長說,自1980年以來,涉及食品土畜行業的反傾銷案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編織袋、松香、蜂蜜、大蒜、小龍蝦、濃縮蘋果汁等17種,被訴案件39件,涉及金額約3億美元。1995年以來,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組織了對蜂蜜、小龍蝦、大蒜、蠟燭、濃縮蘋果汁、蘑菇罐頭等6種商品10件反傾銷案進行應訴和行政復審。為什麼我國農產品屢遭國外反傾銷?如何應對?下面我們對以上問題予以分析。一、我國農產品遭遇反傾銷的原因國外對我國農產品提起越來越多的反傾銷調查,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既有宏觀原因,也有微觀原因。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農產品的重要地位國外愈演愈烈的反傾銷,追根究底都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多樣化形式。近10年來,美歐等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慢,經濟普遍不景氣,貿易逆差不斷上升,失業率居高不下。例如美國的貿易逆差從1997年的2000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4800億美元左右,2003年貿易逆差繼續擴大,為5357億美元,比上年又增長了12%,占其GDP的5%以上。各國政府都在努力擴大出口,以此進一步帶動資本和貨物的流動,推動GDP的快速增長,解決勞動就業等問題。同時,各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又盡量用各種手段限制其他國家商品的進口。烏拉圭回合後,降低關稅保護水平成為各國貿易政策的國際義務,國際貿易保護的手段逐漸轉移。比較WTO成員方保護國內市場所能採取的幾種方式,反傾銷是最好用的。其程序簡便易行,又能夠有效排斥進口,還不易招致報復,因此被各國視為保護本國產業和市場的最佳辦法之一而頻繁採用。農產品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歷來是受高度保護的部門。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格局中,世界各主要農產品的進口國和出口國大多保持著較高的農業保護率,歐盟農產品的名義保護率在1980年為35.1%,而日本為83.1%。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保護率也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農產品協議》的簽訂使各國對農產品的保護手段大大減少。雖然《農產品協議》規定有 「價格觸動」和「數量觸動」條款,但反傾銷和這些措施相比,更加「適用」,加之我國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大幅增長,許多國家擔心我國農產品會沖擊其國內市場,為了防止本國農業在國際競爭中受到傷害,一些國家的政府和企業紛紛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實施反傾銷政策。2.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快速發展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其不斷發展的對外貿易,讓許多國家暗懷戒心。據我國海關統計,2002年我國實現進出口貿易額6208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進出口貿易額8512億美元,貿易順差200億美元。2004年進出口貿易躍居世界第三位,貿易總額達1.1萬億美元。我國的農產品2000年進出口貿易總值是268億全國中文經濟類核心期刊19WTO規則與政策美元,比上年增加23%;其中出口值為56億美元,進口值為112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5%和7%。農產品國際貿易順差為44億元,是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1995年以來,農產品進出口值最高的一年。在2001年,我國的糧食出口貿易額從2000年的11億美元降為4.86億美元,而相比較具有較大機遇的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產品,依靠其價格優勢,而非質量優勢,在近幾年的對外貿易中均為順差,2001年同比增長達12.5%以上。在歷史上,反傾銷調查與貿易逆差顯示出密切的相關性,擁有大量貿易順差的國家往往成為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歐盟、日本等國都有過類似的命運。農產品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而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價格便宜,在這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因此,國外經營日益惡化的產業紛紛提起反傾銷申請,希望藉助這種手段將中國農產品擠出本國市場。3.美歐等國視我國為「非市場經濟」而採用「替代國」價格的歧視性政策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取得實質性的發展,截至2004年年底,共36個國家(地區)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是美歐等國家仍然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因此,一些國家在對中國的所謂反傾銷中經常違背「客觀、公正」的原則,濫用該條款,可人為地高估中國產品的傾銷幅度,結果依據「替代國」方法被課征高額反傾銷稅。這種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和做法不但使大量中國產品因征稅而退出當地市場,更嚴重的影響在於它客觀上誘導了進口國當地產業不斷通過反傾銷手段限制中國產品的進口,從而使我國出口產品的現實競爭力受到壓制,未來潛力遭到窒息。例如對中國產蘑菇的反傾銷調查中,美國商務部選用印度尼西亞為「替代國」。印尼的蘑菇是在空調條件下生長的,中國的蘑菇是在自然條件下生長,二者的生產成本絕對不同。但美國商務部卻拒絕從印尼的生產成本中扣除空調費用,因而裁定中國蘑菇傾銷。又如,在豬鬃毛刷案中,歐盟以斯里蘭卡為替代國,因為宗教的原因,斯里蘭卡根本沒有養豬業,豬鬃要進口,而中國豬鬃產量佔世界產量的85%,以斯里蘭卡為標准,使中國豬鬃的比較優勢立即化為烏有,而且很容易得出傾銷的結論,使中國企業蒙受不白之冤。4.農產品行業不規范的貿易秩序導致低價競爭現象隨著我國外貿經營權的下放,經營進出口業務的企業急劇增加,國家宏觀管理措施不配套,加之我國農產品附加值、科技含量低,因而出現了哪個出口商品成本低、經濟效益好,各方就一哄而上的局面,導致多頭對外、低價競銷,不但導致肥水外流,利潤損失,而且為外國對我國反傾銷提供了借口。例如中美濃縮蘋果汁反傾銷案,美國申訴方的理由就是中國1995年到1998年間,濃縮蘋果汁對美出口量增加了997%,平均價格下降了53%。又如,日本是我國蔬菜出口的主要國家之一,蔬菜進入日本市場最初靠的是低廉的價格。靠此戰略,我們在日本的市場份額很快超過了主要競爭對手——美國。隨後的事實卻讓我們漸漸品味到了苦澀和無奈。蔬菜在日本市場份額雖然增大了,但出口蔬菜的年平均價格卻下降了,其中,保鮮蔬菜價格下降幅度最高達41.4%,日本為保護本國農民利益,對中國進口菜屢屢發難。5.以前案件應訴不力引起反傾銷的「連鎖反應」 由於加入WTO時間不長,企業對反傾銷普遍顯得觀念滯後,很少企業能夠積極應訴國外對我國發起的反傾銷。這樣,使得國外企業認為對我國進行反傾銷非常容易,從而增加了他們對我國「告黑狀」的野心。據統計,近幾年我國企業應訴率不到70%,其中勝訴率不到40%。事實上應訴與不應訴後果是大不一樣的。如中美蘋果汁案中,應訴企業反傾銷稅率為0-27.57%,未應訴企業統一為51.74%。而且我們越是害怕被指控傾銷,對方越是得寸進尺,從而引起反傾銷的「連鎖反應」。最典型的莫過於1994年美國裁定「中國大蒜傾銷案」之後,起訴方律師抓住我方企業不願應訴的弱點,又鼓勵蜂蜜行業對我國企業提起反傾銷訴訟,同時這家律師事務所又說服美國自行車生產企業對我國企業提起訴訟,接下來是蘑菇罐頭,然後是靛藍染料。雖然是小行業的「連鎖反應」,但也影響了我國高達3億美元的出口。可見,應訴不力不僅直接導致裁決高稅率和退出市場,而且由於申訴方屢戰屢勝而誘發連續不斷的反傾銷申請與立案。二、我國應對農產品反傾銷的對策1.爭取「市場導向行業」地位,獲得公平待遇根據中國入世協定,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要在2016年才獲認可。由此帶來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WTO規則與政策20全國商情國外在反傾銷調查時,往往不考慮中國價格而採用過高的「替代國價格」來計算成本,大大削弱了應訴勝算。但這並非一道不可跨越的門檻。根據WTO的約定,即使在2016年之前,中國企業也仍可單獨爭取「市場導向行業」的認定,這遠比傾國家之力在國際上展開大規模游說活動、爭取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要現實得多,而且中國企業爭取「市場導向行業」的標准要低得多,一般只需要證明行業非國有企業主導或壟斷,價格由市場決定沒有補貼等。這方面,中國的打火機、甲酚等行業已在歐洲的反傾銷訴訟有成功先例,整個行業因此受惠。2.鍛造中國農產品品牌,運用非價格競爭手段農產品企業要依靠價格低廉在國際營銷中進行競爭,但應注意避免惡性的低價競銷,維護良好的出口秩序。農產品企業更要學會多運用非價格競爭手段,即在產品質量、花色、品種、包裝、廣告及市場服務的競爭上下工夫,力爭以質量、價格的雙重優勢佔領市場。「先品牌之憂而憂」,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下工夫,適時改變我國的出口戰略。要以市場為中心,選准和創造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並以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引導產業鏈的延伸和優化,培育支柱產業,擴張市場,從而提高品牌的營運能力。3.健全反傾銷預警機制,防範反傾銷指控從以往反傾銷案我們發現進口國提起反傾銷都會有一個醞釀過程,如果能夠依託行業協會及主管部門建立一個反傾銷預警機制,及時了解對方的動向,並作出調整,如控制出口節奏,適當提高出口產品價格,則可以使我國企業在外國欲提起反傾銷調查前事先獲得信息並作好准備,同時又可以把部分尚未提起的反傾銷調查消滅在萌芽之中,從而減輕反傾銷對我國出口產品造成的壓力。4.調整行業協會的定位,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行業協會在代表受損企業提出申訴和代理被申訴企業進行應訴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的行業協會大都由原來的行業主管部門轉變而來,民間色彩淡薄,行政色彩濃烈,不利於組織企業應對國外產品的傾銷行為。因此,調整行業協會的定位及職能,以便在今後具體承擔起指導、組織遭遇反傾銷調查的國內企業,有理、有節地指控或策略地撤訴,並盡可能提供人力、物力、技術上的支持職責。5.拿起法律武器積極應訴,打擊對華反傾銷的囂張氣焰國外反傾銷法一般都規定,如果被訴企業不應訴,法庭可以完全按照起訴方的現有資料直接做出「缺席判決」。惟有奮起應訴,努力證明本企業是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的,才有希望避免被實施「替代國政策」或被實施所謂的「現有最佳資料」做出不公正的裁決;消極被動地等待裁決,終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企業一旦遭遇反傾銷指控,必須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將遭遇反傾銷可能帶來的損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既能維護企業和國家的經濟利益,又能提升國際形象,打擊對華反傾銷屢戰屢勝的囂張氣焰
好好看看 了解了解 謝謝誒 望採納
❺ 農副產品的出口中國有什麼限制要求,最好有法律條文
這不太清楚 中國這么多人口出口的很少;
WTO有關農產品出口限制的規定及我國的立場
由於目前國際農產品價格飛漲,許多國家已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品實行出口限制或禁止措施,阿根廷、印度、埃及、越南、哈薩克、俄羅斯、泰國等已限制小麥、大米、大豆、食用油及其他糧食產品的出口,以保障國內供給和保持食品價格穩定。WTO部分成員對出口限制一直表示擔憂,並試圖在WTO框架下就此進行談判。
由於我國自2007年底開始對糧食出口採取限制措施,今後要特別關注WTO有關規定及最新談判進展,以確保我國在該議題上的利益。對此,我們近期做了相關研究。
一、原有對出口禁止和限制的有關規定
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等農產品凈進口國曾在多邊貿易談判框架下對出口禁止和限製表達過強烈關注,後來隨著八十年代農產品出現過剩,該議題被邊緣化。
多邊貿易體制原則上允許成員採取出口限制措施,關貿總協定(GATT)和烏拉圭回合農業協定分別對此提出專門條款。雖然GATT 1994第11.1條規定:「除關稅、稅費外(other than ties, taxies or other charges),不得對從其他成員進口或向其他成員出口採取禁止和限制」,但同時第11.2條提出了例外情況的解決辦法,其中11.2(a)允許成員為避免或緩解糧食短缺而採取臨時出口禁止和限制措施。
烏拉圭回合農業協定在GATT的基礎上對實行出口限制的透明度提出了要求。農業協定第12條規定:「依照GATT1994第11.2(a)對糧食實行的新的出口禁止或限制,應考慮對進口成員糧食安全的影響;盡可能提前書面通知農業委員會,並與具有實質利益的進口成員進行磋商並提供信息」。同時,農業協定還考慮到了發展中成員和糧食凈進口成員特殊情況,農業協定第12.2條提出,「該規定第12條不適用發展中成員,除非採取措施的是相關糧食凈出口國。」
二、目前出口限制議題談判的進展情況
雖然目前出口限制不是多哈農業談判的主要議題,但在近年農產品供需關系發生顯著變化的背景下,日本在近期的農業談判技術磋商中屢次強調其在出口限制方面的關注,WTO農業委員會特會主席在2008年2月模式案文修改稿中出口限制議題上對農業協定第12條進行了修訂,主要是對成員採取的此類措施設定時間限制,未涉及發展中成員的特殊差別待遇。
修改稿的具體內容包括:「根據GATT1994第11.2(a)採取的措施應在生效後90天內通報農業委員會;採取出口禁止和限制措施的成員應提供理由;農業委員會每年通報並監督成員相關義務;成員可提請農委會注意其認為應通報的這類措施;現有的、根據GATT1994第11.2(a)採取的措施應於多哈談判實施期的第一年末取消;新的出口禁止和限制措施不得超過12個月,在受影響進口成員同意的情況下,不超過18個月。
三、我國目前採取出口限制措施的適用條款
我國自去年年底開始對小麥、玉米、稻穀、大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產品徵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這符合GATT1994第11條的規定,即可以採取約束關稅及稅費措施實行出口禁止。然而,由於我國在入世時,對部分實行可徵收出口關稅的產品范圍進行了承諾,而糧食產品不包括在內,因此對糧食產品徵收出口關稅與我入世承諾不盡一致,已有部分成員對此表示關注。
同時,我對糧食及其製品還採取了出口配額和出口許可等非關稅措施限制出口,這些措施屬於約束關稅及稅費以外的禁止和限制措施,因此孤立地對照GATT1994第11.2(a)和農業協定12條的規定,這些措施是可以使用的,並適用多哈農業談判模式草案修改稿對此條的修訂。但是,按照WTO的一般原則,在市場准入中對非關稅措施的限制是最嚴格的,要求將這類措施轉換為關稅措施以便更加透明、可監督,並通過談判逐步加以削減。如果根據此原則,我國目前採用的出口配額和出口許可等措施,不一定站得住腳。
四、關於我國在農業談判中相關立場的建議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品除玉米和大米外大部分是凈進口,而且長期看凈進口將成為常態。考慮到世界農產品供求的長期趨勢,以及我國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品的供求的不確定性,我國應保留一定的保障國內供給和穩定價格的政策空間,包括通過非關稅/稅費措施。為此,我在農業談判出口限制議題的立場是要求凈進口發展中成員在出現國內糧食供應緊張情況時,擁有採取出口限制措施的權利。
❻ 有誰知道糧食進出口都有什麼要求,我的營業執照上有糧食進出口業務,只是還沒做過。請老師賜教。
中國糧食的進出口對子糧食安全的影響
鑒於我國糧食安全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考慮適量的進口糧食,以緩解中國國內糧食的缺口。
按照2005年的中國進口的棉花、穀物和大豆三種產品總量,如果這些全部在國內生產,需要佔用土地2億畝。而中國的耕地面積僅為18.3億畝。2005年,中國大豆的播種面積為1 .5億畝,但進口量大約是2400萬噸,相當中國產量的1.3—1.4倍。再加上需要進口小麥500萬噸,總共3000萬噸的進口量,相當我國糧食消費總量的6%左右。應該說這個數字不算高,但是要看到,盡管人口增勢已經放緩,可人口的總數還在增加,糧食的消費也會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工業化過程,工業用地也在增加,農業用地逐步減少。
我國海關總署2004年12月下旬公布的數字,2004年前11個月,我國小麥進口量達到了661萬噸,是2003年同期的17.83倍。根據美國農業部12月份的統計數字,12月份我國裝的美麥數量超過了30萬噸,再加上其他國家的小麥,全年我國進口小麥的數量將超過700萬噸,遠遠高於2003年的42,42萬噸,並將躍升全球首位。
自1999年以來,我國小麥進口量連續5年不足100萬噸,而且2000年—2003年,我國糧食連續四年減產之後,國內糧食市場掀起了一波關於糧食安全的討論,小麥的供求出現了拐點,極大的刺激了當年小麥的價格。同時,國內小麥庫存量大幅度的下降。2003年底,到2004年春夏,國家大量的拍賣庫存陳麥,僅河南省就出庫400萬噸,全國出庫數量估計超過了500萬噸。另外,即使2004年,小麥當年的產量仍然難以滿足國內需要,這些都促使我國大量的進口小麥。
四、我國糧食安全有保證
針對國際上的「中國糧食安全威脅論」,我國政府早就明確中國的糧食安全立足於「自力更生」。一般情況下,我國自給率能夠達到95%。這體現了中國在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上負責任的大國態度,同時也不排除利用國際資源作為必要的補充。適當的進口糧食不僅符合比較優勢原則,而且可以調劑品種,實現區域平衡,保障糧食安全。同時還可以作為實現區域平衡的手段,化解貿易摩擦。我國在充分評估自身獲取糧食能力強弱的基礎上,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享受國際貿易的福利,以合理成本保障糧食安全。
一般情況下,我國糧食供給渠道有三方面:
第一、國內糧食生產。2003年,我國的糧食產量為43070萬噸,比1997年的49417萬噸減少了6347萬噸。但水果、水產品、豬、羊、牛肉等糧食轉化品的產量均有較大增加。即我國居民的食物消費總量並沒有減少。而且食品的結構改善了。預計未來中國糧食需求量在2010年將達到5.5億噸,此時人口接近14億。2030年達到6.4億噸,人口接近16億。按照國家過去20年的人口增長和糧食消費情況推算,我國土地可以負載人口最多不超過17億。也就是說,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基本自給,不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帶來危機。而且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及國家宏觀政策對於農民的引導,我國長期糧食自給率很難下降到糧食安全警戒線以下。
第二、從國際市場進口。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美國等農業大國要求中國開放糧食市場,增加糧食進口。美國要求中國糧食進口配額不斷上調,2004年已經達到2100多萬噸。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外匯能力大大提高,我國適當的進口一些糧食已具備條件。另外,由於國際形勢的改善,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糧食產量從6.3億噸增加到22.6億噸,年均速2.6%,而同期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僅為1.7%,糧食的增長快於人口的增長。根據《中美農業合作協議》,我國已經撤銷一項已實施長達30年的不允許進口美國北部各州小麥的禁令,但這不會對於我國小麥生產帶來致命的沖擊。我國糧食的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每年進口2000多萬噸糧食大都是用來調劑品種的,不是用來解決口糧的。我國小麥緊缺的品種是硬小麥,而美國西北七州生產的小麥品種,主要是白軟小麥,故允許其進口也不會對我國小麥生產造成很大沖擊。例如,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農業結果調整,可以調劑進出口品種,使其保持相對穩定平衡。
根據中美達成的協議,我國已經在2004年將重點農產品進口關稅降至14.5%到15%。這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有一定影響,但並不嚴重。
目前,我國有關的部門也在制定相關的農業保護政策,這種保護是利用WTO框架內的貿易保護手段,盡量的多給糧食保留較高的關稅水平,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在WTO框架下,我國農業每年補貼近500億元,這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良好的空間。過去國家的這筆補貼基本上都用在農業生產產前購買生產資料上,而今後的補貼將集中用在農業產後所產出的農產品上。這就為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客觀環境。
第三、糧食的儲備供應。我國從1990年開始,建立了糧食儲備制度,糧食儲備已經達到XXXX億公斤,這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❼ 世貿組織對糧食進出口有什麼限制
世貿組織不會限制普通商品的貿易,目前我國對糧食的進出口實行許可制度,未經發放許可證的公司不得經營糧食進出口貿易。
❽ 為什麼控制糧食出口,限制玉米深加工能穩定糧價
供大於求,價格就低,問題中方法使商品僅供國內,保證了國內市場供應,保證價格穩定
❾ 糧食出口的證件及標准
http://www.grain.gov.cn/BigClass.asp?BName=政策來法規自
國家糧食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