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更怎麼加工
㈠ 皮革怎麼加工成包包
很多人也許會很好奇,專櫃里動輒賣到幾萬元一隻的奢華皮包,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不是所有款式的包都能進專櫃賣的。通常來說,從設計師畫好圖紙到出成品,需要一年半的時間。高層會反復討論,到底哪一款更能打動人心,能賣得好。一般來說,能進入專櫃售賣的款式,都是得到充分認可的。
好吧,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奢侈皮包的神秘面紗,了解一下它的製作過程吧。
第一步:畫設計圖。這個就是設計師的事情了,圖紙畫得越細致,做出來的包就越接近設計師的初衷。這副圖就是經典款MARISA的設計圖。
第二步:挑選皮樣。這點是毋庸質疑的,好的皮包自然得擁有最高品質的皮樣,最好是一整塊皮,這樣做出來的包更完美。就連皮革的厚度,也得拿游標卡尺來量,最好連一毫米都不能相差。
第三步:皮樣的裁剪。按照圖紙會製作出不少的紙板卡,就和做衣服一樣。做一隻皮包需要的紙板卡,平均下來要200多張。
第四步:皮樣的拼接組裝。手工製作,需要用到的工具很多,比如專業的皮具膠水以及專門的針線。這個步驟很需要製作者的技術水平,因為一個好的皮包不能是光好看的,還要耐用。有些包用十幾年都不會壞,這就需要考驗製作者的手藝了。
背景資料:
高級定製是舶來品,相傳19世紀中葉,一個叫沃斯的英國人,在巴黎創辦了一個高級定製的專賣店,那時候手下有20個員工幫他完成給顧客的量體定製。「只做一件,只為一個客人服務」,也正因為如此,高級定製便等同於「尊貴身份」的象徵。
現在,全世界高級的定製品牌都集中在巴黎。在高級定製的圈子裡面有一個要求,必須每年做兩次發布,而且每次發布的件套達到35套。另外還有一個製作的時間,一件衣服起碼要花100—400個小時以上才能叫高級定製。從價位上說相當的高,在歐洲國家和美國這些消費者裡面,高級定製的消費人員費用可能從20多萬到上百萬不等。
皮料製法
皮革(Leather),用處理過的動物皮製成,通過鞣製處理使其變得柔順且不易腐壞。多數皮革由牛皮製成。綿羊皮、山羊皮和豬皮也是重要的皮革來源。少數皮革用水牛、馬、短吻鱷、鯊和鹿的皮製成。牛和馬等大型動物的皮通常叫作獸皮;帶毛發的動物皮或獸皮常稱為毛皮。
皮革多用於製造皮鞋,也用來製造行李箱、手套、皮帶和其他物品。某些動物皮或獸皮會較適宜於製造某種特定物品。附表中列出特定皮革種類的主要用途。
動物皮和獸皮分三層——(1)外皮,稱作表皮;(2)中間皮層,稱作真皮;(3)內部皮層,包括帶脂肪的肉。皮革由中間皮層製成,這部分皮層的主要成分為纖維蛋白,叫作膠原蛋白。此皮層的上半部分帶有獨特的縱橫交錯紋路,叫作紋理;下半部分叫作真皮。
皮革的生產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准備好原料皮,除去全部毛發、表皮和內部皮層。第二步是鞣製皮革,把中間皮層變成皮革。第三步是通過染色和其他工序形成皮革的最終外觀。
准備原料皮
多數原料皮在鞣製之前都經過加工處理,通常的做法是把原料皮浸泡在鹵水中(鹽加水的溶液)。腌制有助於保存原料皮,直到進行鞣製皮革。
製革廠可以採用幾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去除毛發、表皮和內部皮層。本文探討的是皮革製造的常用方法。
首先用冷水浸泡原料皮,去掉臟物、腌制後殘留的鹽以及其他雜質。接著,把原料皮放入水、石灰和硫化鈉的溶液中,使發根和表皮鬆弛。與此同時,輕輕地攪動原料皮,使表皮和帶脂肪的肉分離。
浸泡過石灰水後,用機器刮原料皮,去除全部毛發和肉,只留下原料皮的纖維部分。然後用含有脫灰劑如硫酸銨和酶的溶液浸泡原料皮,使原料皮變得柔軟。進行徹底清洗後,原料皮就可以送去鞣製了。
製革
商業製革主要用兩種方法:鉻鞣(一種礦物製革方法)和植鞣。目前大多數皮革用鉻鞣製作。鉻鞣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取代了耗時相當長的植鞣。現在植鞣主要用於製作鞋底、皮帶和行李箱的皮革。
鉻鞣
首先,把料皮放入含有硫酸和鹽的溶液中腌制數小時。待溶液完全滲透原料皮後,加入硫酸鉻。然後慢慢加入碳酸氫鈉,降低溶液的酸性,使溶液中的鉻與膠原蛋白發生化學反應,鞣製原料皮。鞣製後的原料皮一般需要堆放一夜,然後去除多餘的水分。
植鞣
把原料皮放入盛著鞣酸溶液的大缸里浸泡。鞣酸是一種源自植物的物質,與膠原蛋白作用製造皮革。出於商業目的,大部分鞣酸經由白堅木和橡樹等樹木的木質層或樹皮提取。
把原料皮從一個大缸移到另一個大缸,所用的鞣酸溶液逐漸加強。通常需要用鞣酸溶液浸泡數周。漂洗後,用天然油脂浸透皮革,然後進行乾燥。
其他製革方法
另一種製革方法叫作硝制,即用含有明礬的溶液製革。有時會用鞣劑進一步加工鉻鞣皮革,使皮革達到理想效果。這種加工方法叫作復鞣。例如,用鋯鹽或甲醛再度鞣製,可以製造白色皮革。
油鞣用於製造油鞣革。油鞣革的原料為臆羚皮,臆羚是歐洲本地產的一種動物,類似山羊。但現在油鞣革的原料一般為綿羊皮。在油鞣過程中,壓榨除去毛發的原料皮,逼出皮中的大部分油脂。然後重擊並捏制,同時加入鱈魚肝油等海洋生物油。最後進行加熱,分解油脂,皮革稍微用沙紙磨擦就會變得乾燥。用這種方法製造的皮革具有非常強的吸力。
染色及最後工序染色
在染色之前,通常用機器把皮革裁成製成品所需的厚度,然後再放入桶里染色。染色之後,多數會用天然油脂進一步處理皮革,以便補充加工過程中流失的油脂。最後進行乾燥。通常的做法是將皮革附於金屬架或者金屬或玻璃盤上,送至爐中乾燥。在真空乾燥過程中,把皮革放在密封的空間里,並排出裡面的空氣。隨著壓力減少,皮革里的水分就會蒸發。
最後工序
在最後的工序里,首先使皮革再度濕潤。然後塗上一種或多種保護性材料,如蠟、油、火棉、酪素-蟲漆(Casein-shellac)顏料和各種合成樹脂。
在塗上保護性材料後,通常還需要為皮革上釉,這個過程包括皮革通過平滑的鋼或玻璃筒進行壓制。
軟羔皮革的最後工序中,需用包著沙紙的滾筒磨擦皮革靠近內部皮層的一面,使皮革出現細毛。
漆皮指薄的小牛皮、小山羊皮革和其他精細的皮革,噴上幾層亮漆或氨基甲酸酯塑料(Urethane·Plastic)令皮革表面非常光亮。每次上塗層後對皮革進行烘烤,最後磨光。
最後,還可以用其他方法改變皮革的天然紋理。搓紋是把皮革有紋理的一面朝內折疊起來,使有紋理的一面相互磨擦,形成獨特的紋理圖案。雕紋(Embossing)是用有雕紋的圖版壓在帶紋理的皮革表面,改變皮革的天然紋理圖案。雕紋用於仿製相對罕見的皮革的紋理圖案,如短吻鱷的紋理。這種方法還可用來製造獨特的紋理效果,如西班牙皺紋皮革,原來通過皮革的不同部分不均勻收縮製成的。謝謝
㈡ 牛皮如何加工處理
針對皮鞋所用的皮革:皮革的生產工序為:
皮革生產工序:削磨,分層,水洗,中和,染色,加脂,壓整,乾燥,振盪,塗飾,打光,壓平,壓花,OK。
.皮革生產各工序介紹:主要成分為水場和干場。
(1) 水場:自然與水脫離不了關系,製造場所也到處是水。
A. 生皮從動物身上取下後要用鹽腌防腐,再有貨櫃車運至皮革廠。
B. 削邊整理----分類—然後浸水(使生皮因加鹽防腐而喪失的水分還原。方法:讓生皮在水槽中劃動,讓其充分吸水)
C. 削肉,經過削肉機上的滾刀,除去生皮上殘余肉類。
D. 除毛—利用強性硫酸鈉和鹼石灰,以消除毛發,化解皮面上色角質層,並除去一些可溶性蛋白質。
E. 脫灰—除去除毛時殘留在皮里的鹼性石灰。
F. 酵解—除去一切不需要的非皮質纖維。
G. 浸酸—以降低皮身的PH值,只有酸性皮身才能吸收蹂革劑(鉻鹽)
H. 鉻鞣—皮身在鉻鹽等鞣革劑中浸泡,轉鼓中運轉4—6小時。
I. 擠水,削皮—擠出皮在生產中吸收的水分,後削皮(即皮革分層:由麵皮切開而剩下的部分叫二層皮或榔皮。二層皮可生產反毛榔皮和仿似麵皮的壓花榔皮)
J. 染色和加脂:染色是生產苯染皮的必經過程,即皮身在染料劑中浸泡劃動。
加脂:不同的油脂和油脂量的多少來決定皮革軟硬程度。
K. 張皮,乾燥—用夾子將皮料崩開,拉開,晾乾或用真空乾燥(此時的半成品皮可直接生產反毛榔皮和絨麵皮)
(2) 干場部分(塗飾):此階段的皮身基本不含多少水份。
A. 回濕:經過乾燥的皮身會變得較硬,噴少許水回濕。
B. 摔軟或打軟:1,用軟鼓(同洗衣機甩干原理)將皮料摔軟
2,用機器上下拍打將皮料打軟。
C. 磨皮:磨去皮表面的斑痕,傷疤。
D. 表面塗飾,壓花:皮表面噴塗料或印花紋以達到客戶所要求的色澤,手感及軟硬度。
E. 成品皮革須通過各項測試1脫色程度,2抗拉力強度,3抗撕裂強度,4耐高溫,5耐寒,6耐曲折等。
脫色程度的測試:白布裹上固定重量的法碼,壓在皮表面用機器做來回往復勻速運動,規定往復次數來看白布被污染程度。
皮革的脫色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不脫色之皮料。因此皮革脫色程度是指規定重量和規定往復次數下白布被污染的顏色深淺度和皮革工業所定標准脫色度色卡相對比。如白布被污染的顏色和標准色卡相比偏淺或相同則為合格。
*在要求皮革脫色度上不可太盲目,否則固色劑和塗料噴太多,皮革往往會失去從前的風格,達不到客人要求。
鞋材革分類:A 按動物的年齡或張幅分類
B 按皮革表面塗飾分類
C 按皮革表面紋路分類
A 按動物年齡和張幅分:小羊皮,胎牛皮,小牛皮,中牛皮,大牛皮,水牛皮,牛皮的毛孔較細,胎牛幾乎看不到身上的毛孔。另牛皮、豬皮、馬皮均的二層皮,而羊皮、胎牛隻有一層,分不出二層。
羊皮:小的山羊皮2—5平方英尺,大的山羊皮5平方英尺以上且毛孔粗大,綿羊皮:手感柔軟,毛孔較山羊皮細密,羊皮的毛孔近魚粼狀。
胎牛皮:未開始吃草之乳牛,張幅5—10SF,毛孔細膩,其血管痕和伸展紋遍布全身為其重要特徵。
小牛皮:未滿一年的牛皮,張幅12—24SF左右。
中牛皮:一般指未滿三年的牛,張幅24—35SF,半開12—17.5SF。
大牛皮:張幅36SF以上,中開張幅18SF以上。 成品皮革外形
全牛(全開)整張幅形狀 中開(半牛)半張幅形狀
*備:中開:也叫半頭皮,即將皮料從牛頭至牛尾沿牛背中逢對稱剪開成兩張。其中半張叫半頭皮。
㈢ 牛皮怎麼加工
牛皮加工技術:
一、消毒與浸泡。消毒液的配製:每100公斤水中加入50克壓砷酸鈉,攪勻即成。將鮮牛皮泡進消毒液中1-2分鍾防蟲消毒。如牛皮已經曬干硬,先用清水浸泡1-2天,在防蟲消毒。
二、刮肉刮毛。備好兩個水泥池,其中一個是石灰水池,一個是硫化池。石灰池中放進25公斤石灰和硫化鈉1.5公斤攪勻,調至漿糊狀的料液。將已消毒的濕皮從中間對等割成兩塊,放進石灰池裡浸一晝夜,取出用刮毛刀刮掉牛皮毛。池裡的石灰、硫化鈉溶液可連續使用,直至牛皮毛颳去為止。硫化銨水池,每張牛皮用硫化銨0.15公斤,清水適量,將刮毛的牛皮放進池中踩踏,以脫掉石灰水。然後將牛皮釘在寬0.5米,長0.7米的木版上,用刀颳去牛皮上的殘肉,再用清水洗干凈。
三、葯水處理。葯水由重鉻酸鈉0.5公斤、濃硫酸500毫升,水20公斤、白糖2公斤組成。配製方法:將濃硫酸邊倒邊攪拌緩緩注入水中,再加入重鉻酸鈉,撒入白糖。將配成的葯水分成兩份,每份加清水4-5公斤稀釋,先將一部分倒進葯水缸里攪拌10分鍾後,再將餘下的葯水倒在缸中攪勻,浸泡皮料,經處理的皮面不在皺紋。
四、過熱水。從葯水缸取出牛皮,放進有適量軟皮油的40-50℃的熱水中,人工踩即成。加工出的牛皮可達國家收購標准。即濕皮淺藍色柔軟,毛孔清楚,豐滿有彈性,白皮無鉻斑,染色皮不脫色。
㈣ 牛皮怎麼加工的
皮革生產工序:削磨,分層,水洗,中和,染色,加脂,壓整,乾燥,振盪,塗飾,打光,壓平,壓花,。
.皮革生產各工序介紹:主要成分為水場和干場。
(1) 水場:自然與水脫離不了關系,製造場所也到處是水。
A. 生皮從動物身上取下後要用鹽腌防腐,再有貨櫃車運至皮革廠。
B. 削邊整理----分類—然後浸水(使生皮因加鹽防腐而喪失的水分還原。方法:讓生皮在水槽中劃動,讓其充分吸水)
C. 削肉,經過削肉機上的滾刀,除去生皮上殘余肉類。
D. 除毛—利用強性硫酸鈉和鹼石灰,以消除毛發,化解皮面上色角質層,並除去一些可溶性蛋白質。
E. 脫灰—除去除毛時殘留在皮里的鹼性石灰。
F. 酵解—除去一切不需要的非皮質纖維。
G. 浸酸—以降低皮身的PH值,只有酸性皮身才能吸收蹂革劑(鉻鹽)
H. 鉻鞣—皮身在鉻鹽等鞣革劑中浸泡,轉鼓中運轉4—6小時。
I. 擠水,削皮—擠出皮在生產中吸收的水分,後削皮(即皮革分層:由麵皮切開而剩下的部分叫二層皮或榔皮。二層皮可生產反毛榔皮和仿似麵皮的壓花榔皮)
J. 染色和加脂:染色是生產苯染皮的必經過程,即皮身在染料劑中浸泡劃動。
加脂:不同的油脂和油脂量的多少來決定皮革軟硬程度。
K. 張皮,乾燥—用夾子將皮料崩開,拉開,晾乾或用真空乾燥(此時的半成品皮可直接生產反毛榔皮和絨麵皮)
(2) 干場部分(塗飾):此階段的皮身基本不含多少水份。
A. 回濕:經過乾燥的皮身會變得較硬,噴少許水回濕。
B. 摔軟或打軟:1,用軟鼓(同洗衣機甩干原理)將皮料摔軟
2,用機器上下拍打將皮料打軟。
C. 磨皮:磨去皮表面的斑痕,傷疤。
D. 表面塗飾,壓花:皮表面噴塗料或印花紋以達到客戶所要求的色澤,手感及軟硬度。
E. 成品皮革須通過各項測試1脫色程度,2抗拉力強度,3抗撕裂強度,4耐高溫,5耐寒,6耐曲折等。
脫色程度的測試:白布裹上固定重量的法碼,壓在皮表面用機器做來回往復勻速運動,規定往復次數來看白布被污染程度。
皮革的脫色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不脫色之皮料。因此皮革脫色程度是指規定重量和規定往復次數下白布被污染的顏色深淺度和皮革工業所定標准脫色度色卡相對比。如白布被污染的顏色和標准色卡相比偏淺或相同則為合格。
㈤ 毛皮是如何加工的呢
一、生皮鏟油:大部分家畜、野獸宰殺後的鮮皮需要經過清理與防腐,並經一段時間後才能供製革廠加工。清理的方法:割去蹄、耳、唇、尾、骨等,再用削刀除去皮下的殘肉和脂肪,洗去沾在皮上的泥、糞、淤血等,然後把鮮皮肉面向外,掛在通風處晾乾,防止強光曝曬。也可以採用鹽酸腌法,即將皮張肉面撒鹽,用鹽量約為皮重的25%,鹽腌6天左右,即要堆集。
二、浸水洗皮:將經過處理的鮮皮,置於缸內用清水浸泡,水溫以15—18℃為宜,時間需6—10小時。浸泡的目的是使原料皮吸水軟化。每百張羊皮用純鹼3—4斤或肥皂5—6連;每百張狗皮用純鹼2.5—3斤或肥皂2—3連。然後將浸過的皮張放入稀鹼液內搓洗,除去油污,再放入清水漂洗後,擰干。鹼水洗皮約需4—6分鍾,洗皮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造成絨毛脫落,影響裘皮外觀。
三、下缸鞣製:按明礬4—5份,食鹽3—5份、清水100份的比例配製鞣製液。先用溫水妥明礬,再加入食鹽和清水,混合均勻。溫度15℃時,應少加些食鹽,超過20℃時則多加些食鹽,水溫以30℃左右為宜。把毛皮投入浸泡7—10天後取出,將毛皮用清水漂洗,肉面不必舉不勝舉,最後用蓖麻油10份、肥皂10份、水100份的比例配成溶液,塗於半干狀態的毛皮肉面,並適當噴此水使其回潮,再用塑料薄膜包紮好,用石塊壓平。
四、曬皮刮軟:經過下缸鞣製壓平的皮張,放在草地上或穿繩子掛曬,先曬皮板,後曬毛面,並用手順著毛勢梳理,使其恢復毛勢原狀。然後用鈍刀刮除皮下殘存的脂肪。
操作時,左手緊握皮張,右手提鈍刀從上而下,一下一下地在皮板上來回刮,刮至皮板軟而鬆弛為止。刮皮後的皮張要釘在木板 上,使其伸展開來,並放在通風處晾乾。
五、整理毛型:待皮張乾燥後,用浮石或砂紙將肉面磨平,取下修整邊緣。最後用梳子梳毛,過長的部位可以適當修剪,使毛形整齊美觀。
㈥ 皮毛怎樣加工
首先,把皮張放在裝抄有半池水的水槽中,再加上適量的鹽、保毛劑和回鮮劑,浸泡24小時後,從水槽中撈出濕皮開始驗毛,看皮張有沒有掉毛的地方,如臍、脊、前後腿、尾、頭等部位。檢驗完後,把沒有出現掉毛的皮板內外翻轉,然後看一看皮板是否有破損的地方。用纏板機把皮板上所攜帶的油漬、干肉全部刮凈。處理完後,再把皮張轉移到削勻機上,把皮張的頭、前後腿、尾用削勻機削薄、處理干凈;然後再把整理好的皮張放到換好清水的水槽中,加上酸中和一下,再放甲醛,使皮張由生變熟;最後用增藍劑、漂白劑把皮張進行再加工,等到程序做完,再看水槽中的皮板是否達到成熟的程度,然後用甩干機把水槽中的皮張甩干後就成半成品了。
濕皮的處理:
扒下活獸的皮後用刮刀把油去凈,然後送到鏟房進行削勻處理。在處理過程中要把尾巴挑開,頭部、前後腿都清理干凈後,就可以送到加工槽了。
㈦ 怎樣進行生皮的初加工
一、鮮皮的加工
皮剝下後,平常不或許准時加工,由於必要有收購和齊集經過。鮮皮的預先治理,是防備皮腐臭變質,擔保熟制質量和 裘皮製品格量的要害職業。
最終,剝下的鮮皮要准時整理,即割去蹄、耳、唇、尾等,削去皮上的殘肉和脂肪,然後用凈水洗去粘在皮上的泥沙、糞便、血液等臟物。刮殘肉時用力不要過猛,防備刮傷皮板,其餘,由於毛絨在皮板上是向後歪斜生長的,在刮削時要由皮的頭部向臀部順毛根刮,以減少皮板的傷殘。
鮮皮整理後,將整張皮以皮板向外的式樣,掛在透風處或弱陽光下乾枯,並常常翻動,直到晾至****成干時,將其垛起來,上面壓以木板及和重物,使其平坦,第二天再連續晾曬,直到干透。
二、干皮的軟化及整理
將經初加工過的干皮淹浸在常溫凈水中16~18小時,使皮變軟收復鮮皮狀態。然後用凈水沖洗清潔,再以3克/升的洗衣粉洗滌液浸泡洗滌10分鍾左右,用凈水漂凈,撈出瀝干。用洗衣粉浸泡時,要一邊將毛上的污物及結締組織去掉。脂肪多的皮板可將其在35℃的溫水中加洗衣粉洗滌二三次,但行動要快。晾曬時注意將皮板伸張開,至六成干時即可舉行下一步加工。
三、皮毛的熟制加工
皮毛的熟制又稱硝制或鞣製,是把生皮轉變為熟皮的加工經過。下面引見三種熟制辦法。
硝面熟製法
這是一種我國古板的裘皮熟制辦法。這種辦法取料方便,產物柔弱,毛被光彩較白,皮板的抗張強度較高。但產物耐水和耐溫熱性差,有臭味,平常生產量不大的家庭,此法仍可採納。
硝液配製:取硫酸鈉(芒硝)10公斤溶於100公斤水中再加麵粉25公斤拌和勻稱即成。硝液用量約為毛皮重量的10倍。
硝制:將經軟化治理的皮張浸入硝液中,翻拌浸勻,並使其沉醉於液面之下,並每天翻動一次。浸硝時間依氣溫而定。在年齡季,空溫在15~20℃時平常浸制16~22天,夏日氣溫達30℃時,浸制15天左右即可起缸。製品的檢驗辦法是將熟完的皮張以皮板相對的式樣半數並擠壓皮板,要是皮板出現白色,脫水精良,闡明已硝好。製品從缸內撈出後不要沾生水,晾乾並鏟軟後便得到製品熟皮。
明礬熟製法
明礬熟製法也是一種較迂腐的方法。此法熟制製品比硝面熟製法的耐熱性稍有進步,但耐水性仍不肯望,皮板遇水會退鞣發硬。其程序如下:
1、酸浸:酸浸為明礬硝制的預治理,以防備皮板在硝制經過中產生酸腫及明礬水解沉沒而喪失鞣性。
酸浸經過:取相當生皮重量3.5至4倍水量,參與0.1倍量的氯化鈉,充沛溶化,投入軟化晾乾的皮並翻動5分鍾,再將皮撈起,參與0.007倍量的硫酸(濃度為66Be)投入皮,翻動後將皮撈出,再補加0.006倍量的硫酸(調治PH=1.5度),再投入皮,翻動勻稱,當氣溫22~25℃,酸浸16小時為宜。酸浸後PH=3.7為宜。酸浸完成後取出毛皮,擠除酸浸液送下一步治理。經酸浸的皮不及再遇生水,不然皮板脫鹽酸腫。
2、鞣製:用料量指標:水3倍量,硫代硫酸鈉8~8.5%,明礬7.5~8%,硫酸鈉15~17%,硫酸0.7~0.8%,碳酸氫鈉1.2~1.5%,氯化鈉3.5~4,石膏粉8~9%。鞣製溫度為25~28℃,時間為200~225小時。
鞣製經過:將上述材料(碳酸氫鈉、石膏粉除外)下缸入水,充沛攪拌完全溶解,投入經酸浸後的毛皮,攪拌翻動兩次,以後每天上午各翻動1次,48小時後參與石膏粉完成鞣製前24小時將碳酸氫鈉(預先用水溶解)溶液分3次參與(距離2小時),留宿後即完成鞣製。再經乾枯、回潮、鏟皮治理為製品。
對鞣液PH值的要求是:鞣製開始時鞣液PH=2.5;加碳酸氫鈉前PH=3;完成鞣製時PH=4.7~4.8,鞣製溫度最後要求到達38℃,如溫度偏低則要延伸時間。
鞣鉻鞣製法
裘皮的硝面鞣製與明礬鞣製均屬假鞣,遇水退鞣,皮板發硬掉毛。鉻鹽鞣製能使製品具有耐水、耐溫、耐汗、耐老化等性能。具體程序大概有:
1、酸浸:酸浸液組成為硫酸5~6克/升(PH=1.015);硫酸鈉30~50克/升;氯化鈉30~40克/升。溫度36~38℃,時間36~38小時,用水量每張皮14升左右,依皮張巨細酌增或酌減。
酸浸操縱是先將食鹽、硫酸溶解清澄倒入劃槽,加水配成要求濃度及必要用水量,再加酸加溫到規則要求。轉動劃板攪拌勻稱,投入毛皮,連續劃動1~2分鍾。以後每天加溫並劃動1次。浸至36小時檢驗質量;使背脊部位橫向延伸大,纖維疏鬆,回折擠壓脫水精良,呈白韌色。用四基紅試劑檢驗,隱語呈赤色。
鞣製:鞣製液級成為鹼式硫酸鉻0.2克/升(以三氧化二鉻計),明礬10克/升、氯化鈉30克/升,硫酸鈉30克/升,硫代硫酸鈉2克/升,JFC濕潤劑0.3克/升,碳酸氫鈉適量。用水量每長皮10~12升,PH值下皮時1.2~2(用硫酸調治),出缸時4~4.5,溫度40~45℃,時間72小時。
操縱經過:將食鹽、硫酸鈉、明礬溶解清澄後倒入劃槽,加水加溫到規則要求。然後把其他材料(碳酸鈉、硫代硫酸鈉、JFC除外)也溶於劃槽,攪拌勻稱。再把浸酸的毛皮浸入,並攪動1~2分鍾,以後每隔1小時劃動1次,每次1~2分鍾,溫度控制第1天為40℃,第2、3天為45℃,在第2天把皮撈出控水,參與硫代硫酸鈉和JFC再下皮劃動,每天需取樣測定皮板的縮小溫度及鞣液的PH值,並填補酸鈉調劑。出缸前皮板縮小溫度應到達70℃以上;PH=4~4.5。鞣製72小時後撈起來安頓在木凳上1~2天,使鞣劑連合牢固。
用過的鞣液可持續應用15批,每批增加鹼式硫酸鉻0.12~0.15克/升(以三氧化二鉻計),食鹽3~5克/升,硫酸鈉3~5克/升,硫酸3.5克/升(以PH=1.2~2為度)。鉻鹽用量不及過大,不然皮板會過干會過於厚、硬、重。
經鞣製後的毛皮即進來整理階段,整理的程序是:水洗-甩干-乾枯-回潮-鏟皮-查驗。 必要注意的是
1、水洗時,缸內或劃槽內用水量要大,換水次數要多,把硝鹽等雜質消除掉。
2、甩干因此離心機某人工撤除毛皮水份。
3、加脂是為了使皮板越發柔弱。脂的配方是50℃溫水890克,加軟皮白油或合成加脂劑100克,JFC濕潤劑10克。用毛刷蘸脂劑乳液刷塗在板上,塗抹溫度要求40~50℃,每張皮用量300毫升左右。
4、乾枯即為曬干或晾乾。採納烘乾時,溫度應應這40℃,曬時先曬皮板,再曬毛被,直到皮板和毛被干透為止。
5、抹勻石膏粉揉搓。第2次用刃刀鏟,片除浮肉,再撒上石膏粉鏟第3次,並注意將邊沿鏟開鏟軟。鏟軟後用干布擦拭毛被至清潔,再使皮板對皮板晾曬毛被。干後堆放一夜,再回鏟一次即為製品。
乾枯、回潮、鏟皮操縱也實用於硝面熟制和明礬熟製法鞣製皮毛。
㈧ 如何對真皮進行加工
皮革鞣製
【原理】
皮革的鞣製就是用鞣質對皮內的蛋白質進行化學和物理加工。它通過一系列工藝,並採用一些化學葯劑,使牛、豬、羊等動物生皮內的蛋白質發生一系列變化,使膠原蛋白發生變性作用。鞣製後的皮革既柔軟、牢固,又耐磨,不容易腐敗變質。所以鞣製後的皮革可用來制各種皮製的日常生活用品。本實驗根據中學的條件,只介紹較易掌握的鞣製工藝。
【操作】
(1)把500g乾的動物皮浸泡在水桶里到軟(約需3~5天)。
(2)取出變軟的皮,攤在平板上,毛面朝下,用鏟刀把皮上附的肉和油鏟除干凈。然後取300g飽和石灰水,加入50g硫化鈉,攪拌均勻,製成脫毛液。用刷子蘸取脫毛液,刷在皮板毛根部,刷時盡量均勻。然後把皮子對折,約經3~4小時,皮上的毛很容易脫落,這時用鏟子把毛完全脫去。
(3)脫毛後立即將皮放在流水中沖洗,除去絕大部分石灰、硫化鈉,再在水裡浸泡1~2天。
(4)備一隻鐵鍋,加入飽和芒硝溶液約2L,略加熱使溶液溫度保持在40℃左右。從清水裡取出皮子,擰干後放入鍋中。用手不斷地揉皮,等它基本「吃飽」了芒硝後取出,晾乾,約半小時後再進行第二、第三次「吃硝」,方法跟第一次相同。500g干皮約可「吃掉」250g硝。把吃硝後的皮晾乾後除去皮上的浮硝。
(5)另備一隻鐵鍋,加入500g清油(不會全部用完),加熱使油溫保持在40℃左右。把「吃硝」後的皮放入溫油中,用手不停地推拉,使油跟皮不斷接觸、均勻地滲入皮板里。「吃足」油後,把皮晾在木棒上,使它自然陰干。
【說明】
石灰、硫化鈉混合液的作用是使皮易於脫毛,所以只要塗刷有毛的一面。該液對皮板有損害,脫毛後要立即洗刷干凈。
㈨ 原料皮怎麼加工
從現代知來識庫里我源們知道,原料皮即生皮的組織結構可以分為3層:表皮、真皮和結締組織。它們的化學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和脂肪。
在加工中,表皮很薄,不能成革,故要將其除去。結締組織是動物皮與身體之間的一種疏鬆組織,包括人們熟悉的皮下脂肪等。
這部分對於皮革也是有害無用的,在加工中也應除去。皮革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真皮,鞣製加工的主要對象就是該真皮層。
真皮又可以分為兩層。上層是皮革的表面層,呈粒狀的結構,它是衡量皮革質量的重要指標;下層是網狀的纖維層,革製品的物理強度主要取決於它。
㈩ 真皮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簡單地說,皮革是由動物皮經過十分復雜的物理(機械)加工和化學處理回過程而製成的。動物皮的答不同,以及加工方法的改變,才製成各種各樣的皮革。按傳統說法,製革過程一般分成三個階段:准備階段、鞣製階段和整飾階段。
(1)在准備階段,其主要目的是去除動物皮上所有沒用的東西,如毛、脂肪、皮子內的各種腺體和可溶性蛋白質等,並對動物皮的膠原纖維 (即構成皮革的主體)進行處理,以利於後面的加工並提高皮革的品質。
本階段的主要工序有:浸水、去肉、脫毛、浸灰、脫脂、軟化、浸酸。
(2)在鞣製階段,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化學方法使動物皮的膠原纖維在結構上發生變化,使其從皮變成革。同時,也決定了所得皮革的品質及性能。
在本階段的主要工序有:預鞣、主鞣製及復鞣。
(3)在整飾階段,其主要目的是富裕皮革一些特殊的感官性能,如厚薄度、柔軟性、顏色、表面狀態以及防水性。
在本階段主要工序有:剖層、削勻、中和、染色、加脂、乾燥、做軟、平展、磨革、塗飾、壓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