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怎麼加工
Ⅰ 現在是臘月了,怎麼自製臘肉
現在不管啥吃食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買得到了,但每年冬至後,還是會依例想要腌專點臘貨。屬因為我們家裡的人都喜歡我自己腌制的臘肉,一到臘月的時候就會吵著讓我做臘肉吃。以10斤肉為例,豬肉切成整條整條的,用刀將肉皮的部分反復刮兩遍,如果有豬毛要去干凈。取凈鍋,倒入一整包鹽,加一小把花椒,幾顆干紅辣椒,放香葉,八角一起炒到出香味做成香料鹽。把肉條先用白酒搓一遍,再用香料鹽把肉整條整條搓一遍,處理好後整齊的碼到一個大陶缸或大盆里,放些蔥姜,然後在肉條上面壓上重物,腌2-3天後,把腌出來的汁水倒掉。在肉條的一端用尖刀扎個孔,然後穿上繩子,一條條掛起來放陰涼處晾一天,讓其表面更乾爽。取一個大鍋,倒1瓶黃酒,1瓶老抽醬油1瓶生抽醬油,半斤白砂糖,然後加些蔥姜,干紅辣椒,花椒,桂皮進去,一起煮到沸騰,煮到糖化,還繼續煮5分鍾左右關火,撈出蔥姜,然後晾涼做成醬料水。把步驟4里晾乾的肉條取出裝在一個大盆里,澆上步驟5里煮好晾涼的醬料水,腌3天左右,取出掛到陰涼通風的地方,曬1-2個星期。
Ⅱ 臘月怎麼算幾天為一個九
九天為一個九
Ⅲ 冬月,正月,臘月,是怎麼劃分的
臘月是農歷十二月,正月是農歷一月,冬月是立冬之後,立春之版前都是冬月。十二月為一權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
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
即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
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歷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Ⅳ 臘月天怎麼做豆腐乳
做法:
1、把豆腐切成邊長約4厘米的小方塊,瀝干水分,至少要24小時版;
2、把豆腐整齊排放在干凈的權籠屜上,注意豆腐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隙。上面蓋一層紗布防塵(或者報紙、稻草等),使其在攝氏度約為15度的壞境下自然發酵。等到豆腐表面會長出一層淡黃色的菌毛,則可進入下一步。若豆腐表面的毛為黑色或綠色,則說明製作失敗;
3、制備鹵湯:將花椒、桂皮、姜、八角、辣椒等香辛料用水煮開,晾涼後倒些黃酒;
4、將壇子洗干凈,用開水燙過,晾乾;
5、把豆腐一層一層地放入壇子里,每放一層,灑上一些花椒水和鹽,注意:鹽要覆蓋住每一層的豆腐坯;
6、全部放進後,蓋上蓋子,放溫度約為15攝氏度的環境里,使腌漬的豆腐坯再次發酵。一星期左右或更長時間之後,醇香可口的自製豆腐乳就完成了。
Ⅳ 臘月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習俗
農歷的十二月為「臘月」,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沒有太大關系。「臘」就是打獵,即在一年歲尾、新舊之交,用打來的野獸搞祭祀活動。臘月里的民俗十分豐富,如農歷十二月初八喝臘八粥,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過小年,然後是掃房、寫春聯、辦年貨等,直到除夕夜。不過,臘月里正值寒冬,民俗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就是言其冷。
臘月
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蠟月」。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系,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漢應劭《風俗通義》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蠟,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這里所說的,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說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臘月是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民諺雲:「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這時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閑」之說。農事上是「閑」了,但人們生活的節律並未因此而放慢,人們懷著愉悅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節邁進的步伐。春節,是中國人傳統的三大節中最為隆重的一節。而臘月,正是迎接春節的前奏曲,在這個前奏曲里有著豐富的內容。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廣義地說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甚至可以說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一直要過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而過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還有拖至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過年才算結束,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可看到。
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極富有魅力的。為了過好年,中國人要拿出近一個月的時間做諸多准備。人們要忙著對保佑、賜福於他們的神祗、祖先有個交待;要對一年來的往來賬目有個結算;要對親戚、鄰友、同僚給以節日的慰問,以使今後能更好地相處。對一年來的家庭事、個人事都要加以總結,以使在新的一年裡,個人能更有進步,家業更加興旺。
臘月里的習俗:
臘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
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初八
紀念釋迦牟尼
臘八粥的由來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月23
進行食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臘月24
掃房子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
「帚」字已見於甲骨文。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的銘文。可見,人們在幾千年以前就用掃帚掃除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說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周書《秘奧造宅經》中就有「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
《呂覽法》稱:「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以祈新歲之安。」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打埃塵》:「臘將殘,擇憲書(指歷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清*蔡雲詩《吳俞欠》詩曰:「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歲時瑣事》則說:「十二月二十四日掃舍宇,凡有所為,不擇憲書,多嫁娶,謂之亂絲日。」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對於北方來說,嚴冬中的臘月掃房,只是撣掃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將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邊、井邊去刷洗。掃房以後,全家就要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又名「掃塵、打埃塵、除殘、除塵」。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25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後,天帝玉皇於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臘月28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制過年的麵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蒸饅頭」。(摘自禮俗流水賬)
老北京關於春節的一首童謠: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
臘月二十五,炸豆腐;臘月二十六,煮白肉;
臘月二十七,殺公雞;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教孩子念的時候,我不禁心生疑惑,怎麼是從臘月二十三說到初一,而不是從初一說到十五呢?也許是對節日的期待比過節本身更加有趣吧?!過了初一,自由自在的節日是過一天少一天,而從臘月二十三到初一,過節的氣氛可是一天比一天熱烈。所以大年三十前的日子可不容忽視呀。
臘月29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
Ⅵ 正月和臘月怎麼分
正月的意思:農歷一年的第一個月(也就是1月)臘月的意思: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也就是12月)
Ⅶ 為什麼要在臘月腌臘肉呢
臘(xi1)肉是指肉經腌制後再經過烘烤(或日光下曝曬)的過程所製成的加工品。臘肉的防腐能力強,能延長保存時間,並增添特有的風味,這是與鹹肉的主要區別。臘肉並非因為在臘月所制,而為臘肉,臘月的臘(la4)與臘肉的臘(xi1)在古文里並非同一個字,亦即,臘月的臘是繁體的臘,而臘肉的臘本來就是臘月的臘的簡化字。所以,臘肉之所以稱為臘肉,其實是因為臘(xi1)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乾肉」(見《說文解字》)。至於為什麼現在人們都讀la4,而不讀xi1,除了簡化字的原因使兩個字沒有了區別以外,可能確實跟臘肉一般都在臘月里製作以待年夜飯之用有關。
由來
臘肉是湖北、四川、湖南、江西、貴州、陝西的特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贊不絕口。 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臘肉從鮮肉加工、製作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還有久放不壞的特點。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蠅不爬,經三伏而不變質,成為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味食品。
臘肉作為肉製品,並非長久不壞,冬至以後,大寒以前製作的臘肉保存得最久且不易變味。臘肉在常溫下保存,農歷三月以前味道是最正宗的時候,隨著氣溫的升高,臘肉雖然肉質不變,但味會變得刺喉。所以農歷三月以後,臘肉就不能在常溫下保存了。最好的保存辦法就是將臘肉洗凈,用保鮮膜包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這樣就可以長久保存,即使三年五年也不會變味.
Ⅷ 香腸怎麼加工
香腸製作之秘籍
進入臘月,隨便走入小區,都可以看到別人家懸掛的香腸,在太陽曬過之後格外讒人
但是以前都是父母做的,我們都是吃現成的。現在在外面工作,吃不到父母做的,在超市買的,很多裡面加了澱粉,一點都不合自己口味。我今年自己嘗試著做了一次,結果發現還是很成功的。現在將製作秘籍傳於大家。
選料:去市場買肉,只要告訴師傅你買的是用於做香腸,他就會給你推薦。香腸的肉一般選擇前腿和後腿肉,前腿肉偏肥,後腿肉偏瘦,看各人的愛好。我們當時買的是後腿肉,如果單買是8.0元/斤,如果你在他那裡灌的話,加手續費每斤0.5元,即8.5元/斤,前腿單買7.5元/斤。買肉師傅那裡會給你提供免費的腸子灌。一斤肉大約能灌三節。您可要計劃好哦。
加工:
在市場:讓買肉的師傅幫你把肉絞碎,他們有絞碎的機器。不要過碎,比我們炒菜時的肉稍大些。把肉帶回家,用些溫水把肉清洗2-3遍。讓它把水滲干。
炒料:把鍋點上火,倒一些油,用小火,放鹽、(「專家」稱每斤肉放3錢鹽,我們也沒有稱,只能考自己的眼力了,呵呵。)花椒(不愛吃的人勿放,四川人是必放的)、胡椒、辣椒粉、八角(如果要放的話,建議碾碎一些),炒到出香味就可以出鍋了。(看自己的口味加香料。把香料炒一下而不是直接拌,是因為炒過的香料很容易出香味)
拌料:把滲干水的肉放到家裡准備好的盆里,把炒好的香料放進去,再加一些醬油調色,還有加一些燒酒提香,然後把這些料用鍋鏟攪拌均勻,再裝進塑料袋提到剛剛買肉的地方,餘下的就是買肉師傅的活了。一般10來分鍾就可以用機器灌好了。
最後:把灌好的香腸提回家,心裡美滋滋的,原來自己也能親手製作香腸,但是您可別忘了,到家裡懸掛起來後,再用針在香腸上扎一些孔,讓它泄泄裡面的空氣。晾曬2周,就可以吃到自己親手製作的香腸了。
食法:經過兩周的晾曬,香腸慢慢變小,在陽台上都可以聞到香味了,真是垂涎欲滴啊。切下兩節,用溫水清洗,把它切成片狀,裝盤,有微波爐的可以直接用大火熱上幾分鍾就聞到香味,沒有微波爐的蒸即可。還可以在盤底放些豆豉,再在豆豉上放切好的香腸片,多蒸幾次,豆豉的香味就進入香腸里了,越蒸越香,也是別有一種味道的。比較適合四川、江西等地口味。
不信,自己動手試一試。真的很香、很好吃,尤其看著自己做的自己口味的香腸,心裡甭提多樂。
=========================================
製作香腸的方法
香腸的特點是香味濃郁,肉質緊密,瘦肉不老,肥肉不膩,吃起來很可口。
選料並配方
加工香腸一般用豬肉,尤其是豬的後腿和前夾心肉為最好。因為這兩處的肉瘦,而且質緊。加工香腸用的瘦肉和肥肉的比例一般是:瘦肉佔70—80%,肥肉佔20—30%。肉選好後,要切成長6.5厘米、寬、厚各1.6厘米的條子或者長、寬、厚各1.6厘米的肉塊。加工香腸還需要白糖、味精、黃酒或白灑、精鹽以及用生薑榨的汁。如果有條件,還要用陳皮、丁香、八角、花椒、肉桂等上等佐料。此外,還要有硝水。
配方是加工香腸的關鍵環節。以10公斤肉為例,要配上400克白糖,30克味精,200—300克白酒或黃酒,300—400克精鹽,600克生薑榨出的汁。此外,還可以配上陳皮、丁香、八角、花椒、肉桂等各30克左右,外加20克硝水。料配好後,要用手反復攪拌,使肉和配料充分拌勻。間隔1小時左右,待配料入肉後便可以灌制。
灌制與烘烤
家庭灌制香腸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雙人操作,一人撐開腸衣口,一人用手一點一點地把肉料往裡塞。另一種是單人操作,可用一隻小漏斗,插進腸衣,一手捏緊,一手往下填肉料。無論採用哪種方法,都必須灌一段,用手從上往下抹一段,讓肉料擠緊些,消除空隙。要特別注意的是,手向下抹時,用力不要過猛,以防導致衣腸破裂。
灌好的香腸需進行烘烤。要用磚頭砌成一間高2米、長、寬各4米的簡易烘房,裡面放上3—4個煤火爐。然後,把灌好的香腸串在竹竿上(要注意香腸與香腸之間要有1.6厘米左右空隙)送進烘房烘烤。
烘烤香腸,用火很講究。先用文火慢熏,5、6個小時以後,再把爐火燒旺,用急火烘烤。烘烤約20個小時左右。香腸達到八成干時,再移到烘房外面晾曬。如果連續晴天,晾曬10—12天後,再移到室內風干,一般25天左右就行了。如果在晾曬香腸過程中,出陰雨天,還要把香腸拿到烘房裡適當烘烤,再移入室內風干。這樣,可以保持香腸的味道鮮美。
保管方法
加工好的香腸,如果短期貯存,只要掛在室內,經常注意打開門窗風透氣就行了。這樣可以保管60天左右。如果貯存時間較長,可把香腸裝進較深的缸里,方法是:在缸內倒放一隻竹籃,使香腸架空,便於透氣。每放一層香腸,要用噴霧器噴一次酒。裝好後,在缸上加蓋、封實,並放在陰涼通氣的地方。這樣,可以使香腸保存4—6個月,風味不變。
======================================
如皋香腸製作新方
每根長約7寸,原料凈重9兩,曬干後約6兩左右。它的作法是:將豬的前夾心和後腿部分精肉及足膘肥肉切成小方塊,放在木盆或瓦盆里,加盥、硝水拌和。拌好後,靜置30分鍾。這樣盥和硝水就慢慢地浸入肉里,然後再加糖、醬油、酒拌和,要拌得勻透。拌好後,將肉灌進大腸衣內,一面用針在腸上戳眼放出裡面的空氣,一面用手擠抹,並用花線將兩頭扎牢。這樣做,肉塊擠得緊,質量好。
灌進肉的腸,掛在曬架上吹曬。一般約曬5個晴天(夏天只需二天),然後取下入倉涼掛。倉庫內必須通風透氣,好使曬後的腸子退去余熱,慢慢干透。涼掛一個月後就成成品了。
過去如皋香腸的配料是:每百斤鮮豬肉(精肉70%,肥肉30%)配用食鹽70兩,白砂糖30兩,醬油20兩,大麴酒10兩,硝水10兩。為了保持和發揚民族遺產,使其更加美味可口,當地的香腸工廠改進了配料。現在每百斤肉多加糖20兩,醬油10兩,少加鹽6兩,酒4兩,香腸有僅更好吃,而且色澤也理加鮮艷了。
Ⅸ 一年中為什麼會有臘月為什麼叫臘月臘月是怎麼來的
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蠟月」。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系,而主要專是以歲時之祭祀屬有關。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漢應劭《風俗同義》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蠟,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臘月是個「祭祀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