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怎麼加工
① 敘述川貝母的植物來源、商品葯材規格與等級和加工方法。
川貝母的植復物來源制於四川。商品葯材規格與等級見部頒標准。加工方法:川貝母,水浸片刻,用粗礱糠拌和手揉,洗凈礱糠,置盆內,上蓋濕布,待中心柔軟,剝開去心曬干。(江蘇省鹽城市:王光普)
信箱:[email protected]
② 平貝母如何進行產地加工
平貝母首選挖出來需要用機器把外表的土洗干凈
,然後一般是用硫磺熏過
再自然曬干
我們是洗干凈後直接進烘乾室烘乾
主要是出口的。
③ 怎樣加工浙貝母
加工浙貝母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為元寶貝、脫水片兩種商品,其加工方法如下:專
①元寶貝。為採用屬傳統浙貝母加工方法製成,即將起收鱗莖按大小分開,置竹籮內,洗去泥土,大個的挖去心蒂,加工成元寶貝;小的不去心蒂,加工成珠貝。先用木製擦桶推撞,使鱗莖互相摩擦,直至漿液滲出為止。然後,按鮮貝母500克加石灰或蠣殼灰2.5千克的配比繼續推撞,待鱗莖全部塗上石灰或蠣殼灰時,倒出曬干或烘乾。一般暴曬5~7天,陰晾1~2天,再曬1~2天,至表裡干透,即為商品。如果起收後遇連續陰天,可把鱗莖薄攤於通風處;若攤的時間過長,不但加工擦皮時間要長一些,而且要少放石灰。加工後如繼續陰雨,應用炭火烘焙,但烘焙時要經常上下翻動,以免烘熟變成僵個,或者烘的時間過長變成松塊。
②脫水片。是用近年試行的加工方法製成:將鮮貝除芯,清洗後切成厚約4毫米的片;鮮片置於攤匾,上架後推入烘房,溫度保持65~76℃,約經8小時烘至乾燥,涼後包裝。用此法加工,浙貝母帶有外皮,表面不平滑。
東貝母挖取鱗莖後,洗凈,擦去外皮,浸石灰水兩天,漂清,曬干。
浙貝葯材
④ 剛採摘的川貝怎麼處理
川貝母採挖後要及時攤放曬席上,忌水洗;以1g能曬至半干,次日能曬至全乾為好;切勿在石壩、三合土或鐵器上晾乾。切忌堆漚,否則泛油變黃。如遇雨天,可將貝母鱗莖窖藏於水分少的沙土內,待晴天抓緊曬干。鱗莖鮮重在3g以下的,盛於網袋中,扎緊袋口,撞至殘根脫落及鱗莖表皮略有擦傷為度,晾乾,攤與竹席上,蓋以黑布,曝曬呈粉白色。如遇天氣不好,撞後攤於篩板上,用無煙熱源或烘房於40~50℃烘乾。若溫度過高,貝母變成「油子」質量降低。在乾燥(曬或炕)過程中,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時,不宜翻動,以防變黃。翻動用竹、木器而不用手,以免變成「油子」或「黃子」
貯存於低溫、乾燥通風處,防霉、防蛀;溫度25℃以下,相對濕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2%~13%.
本品易蟲蛀,受潮後發霉、變色。受潮品潮軟,顏色變深、手感潮軟,松開時不響亮;有的顯霉斑。危害的倉蟲有葯材甲、煙草甲、咖啡豆象、玉米象、赤擬谷盜、鋸谷盜、印度谷螟等。蛀蝕品表面出現針眼狀細小蛀孔,嚴重時內部蛀成碎粉。
如果商品含水量高或倉庫濕度過大,可選晴天攤晾。亦可用生石灰、無水氯化鈣等吸潮劑去濕。貯藏期間應保持環境乾燥、整潔。定期檢查,發現吸潮及輕度生霉品,及時置於通風處散潮、乾燥。有條件的地方應選15℃以下低溫、乾燥庫房貯藏,或用密封抽氧充氮進行養護。蟲情嚴重時,可用磷化鋁熏殺;忌用硫磺。
⑤ 川貝枇杷膏煉制方法
⑥ 川貝母怎樣進行野轉家栽
目前川貝母多為野生,人工栽培的歷史不長,面積也不大,還處於引種試種階段。川貝母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西緣外圍山地所產多種貝母的總稱,它們對氣候及土壤條件要求比較嚴格。遠離原產地引種很難成功,一般只在原產地或鄰近區域引種栽培才容易獲得成功。
(1)繁殖方法 川貝母多數來源種都可用種子或鱗莖繁殖。
① 種子繁殖 川貝母種子胚發育不全,有後熟過程。據研究,種子胚的形態後熟在4~12℃的變溫較好,需42~45天就可完成,再於0~3℃低溫下70~90天完成生理後熟階段,種子才能發芽出苗,因而可於采種後及時播種,也可將種子進行砂藏層積處理後於冬季封凍前播種。采種後播種的種子在田間時間較長,不便管理,田間條件較難控制,容易造成種子損失或發芽率低,而將種子集中進行層積處理,管理方便,節約勞力,故一般採用層積處理後播種,其方法如下:
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果實成熟,採收黃熟果實,脫粒,簸篩干凈後,將種子按體積1∶4的比例與濕潤的腐殖質土、鋸末或砂混合均勻。在室外選蔭涼處或林下挖深20~30厘米,寬40~50厘米,長依種子量的多少而定,底整平後,先鋪一層約5厘米的腐殖質土、鋸末或砂,再把混合均勻的種子放入攤平厚度10~20厘米,上再蓋一層5~10厘米厚的腐殖質土、鋸末或砂,再蓋草或蘚類材料3~5厘米以利保濕。經常檢查,注意保持濕潤,發現有霉爛應取出洗凈,挑出霉爛籽,再用多菌靈等葯劑消毒後重新貯藏。至秋末冬初胚形態發育成熟的種子可達90%以上。隔年干種子最遲應在7月底進行層積貯藏處理。
於結凍前播種,播種前整地,將地按畦寬120厘米,高10~15厘米,長不限,畦間溝寬40厘米作畦,每667米2施入磷銨30千克,與表土拌勻,再耙細整平後即可播種。把經處理的種子取出進行撒播,均勻撒在畦面,種子間粒距約2厘米即可。也可進行條播,播幅10~15厘米,條距8~10厘米,播後立即覆蓋細的堆肥或腐殖質土厚1.5~2厘米,再蓋草保濕、保溫、保護越冬,次年3月即可出苗。
② 鱗莖繁殖 栽種期一般在挖收時,邊挖、邊選、邊栽。整地作畦時,先在畦底施入一層約2厘米厚的基肥,如腐熟的牛、馬糞或堆肥與底土拌勻,再把溝中表土鏟起鋪在上面3~4厘米厚,整平後即可播種。把選作種用的鱗莖分大小按行株距6~12厘米×5厘米擺在畦面,擺好後再把溝中表土蓋上6~10厘米,然後再蓋草約5厘米厚即可。也可開溝栽種,先把肥料施於溝中,再下種,把開下一溝的土,蓋在前一溝的鱗莖上。
此外,在挖收過程中有些挖傷的掉離鱗片,或大粒的鱗莖可將鱗片掰開切塊,攤開晾約一星期,待傷口形成棕黃色愈傷組織後再種。
(2)田間管理 要勤除草,特別是有性繁殖地,因播種淺,密度大,出苗後植株很小、苗弱,雜草生長很快,如不及時除草,等草長大了再拔草,此時雜草根系大,很容易把種子、小鱗莖或小苗也一起帶出土面,會造成較大損失。所以,除草要早,做到有草就拔,保持地里干凈無雜草。
逢久旱無雨,一定要澆水抗旱,多雨季節要注意開溝排澇。
有性繁殖地因覆土較淺,在出苗後第一、二年幼苗枯萎後,都要在畦面再培土2~3厘米厚。到秋末冬初(包括鱗莖繁殖地)都要在畦面上覆蓋3~5厘米厚的腐熟糞肥或堆肥,保護安全越冬,也是翌春貝母出苗後的肥料。
川貝母地上部生長期很短,枯苗後至凍土前很長一段時間,地上是空的,特別是有性繁殖的貝母,需4年才收獲,可利用這段時間套種蕎麥等根系較淺,生長季短的作物,以提高復種指數,增加收入。再者,因夏季地面裸露,陽光直曬,常使地面溫度升高,中午地表溫度較高,會引起地下鱗莖早衰或腐爛,套種作物還可以降低地表溫度,保護鱗莖在地里安全越夏。
(3)採收與加工 種子播種栽培4年,鱗莖繁殖栽培2年於地上部莖葉枯萎後及時挖收,除選留作種用鱗莖外,其它鱗莖則進行加工。
3克以下的鮮貝母可曬干或烘乾。選晴天將貝母裝入尼龍袋或編織袋裡,放進水中淘去泥沙後扎緊袋口,來回挪動,使貝母相互摩擦至殘根脫落,表皮略有擦傷即可,倒出晾乾表面水分,再放在竹席上曝曬,未變成粉白色前貝母未冷不翻動,最好蓋上黑布。一般曝曬4~6小時可成粉白色,傍晚貝母溫度下降後,置晾室內攤薄,次日再曬即可曬干。如遇陰天可用火烘,控制溫度在40~50℃為宜。
3克以上鮮貝母不易曬干,應烘乾,鱗莖經挪撞摩擦後,用硫磺熏至斷面用稀碘液試之不變藍色,再烘至干。
川貝母加工乾燥要求失水要快,需一次不間歇干至現粉白色,才能較快乾燥,不影響質量。失水慢或溫度過高,會形成泛油色的「油子」、「僵子」或「軟子」,大大降低質量和商品價值。一般鮮干比為3.1~3.5∶1。
⑦ 川貝母該怎麼採收
川貝復母家種、野生均於6~7月採收制。家種貝母,用種子繁殖的,播後第3年或第4年收獲。鱗莖繁殖的,播種第2年6~7月倒苗後收獲。選晴天挖起鱗莖,清除殘莖、泥土;挖時勿傷鱗莖。採挖野生貝母,用特製的鳥喙狀彎形挖葯鋤輕輕插入土中,往上搬動,貝母鱗莖即露出土面。出土的貝母不能長時捏在手中,以免變成油子。
⑧ 新鮮貝母的乾燥技術
加工 川貝母採挖後要及時攤放曬席尚,忌水洗;以1g能曬至半干,次日能曬至全乾為好;切回勿在答石壩、三合土或鐵器上晾乾。切忌堆漚,否則泛油變黃。如遇雨天,可將貝母鱗莖窖藏於水分少的沙土內,待晴天抓緊曬干。鱗莖鮮重在3g以下的,盛於網袋中,扎緊袋口,撞至殘根脫落及鱗莖表皮略有擦傷為度,晾乾,攤與竹席上,蓋以黑布,曝曬呈粉白色。如遇天氣不好,撞後攤於篩板上,用無煙熱源或烘房於40~50℃烘乾。若溫度過高,貝母變成「油子」質量降低。在乾燥(曬或炕)過程中,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時,不宜翻動,以防變黃。翻動用竹、木器而不用手,以免變成「油子」或「黃子」
⑨ 川貝母的加工方法是什麼
川貝母來忌水洗,挖出後自要及時攤放曬席上。以1天能曬至半干,次日能曬至全乾為好。切勿在石壩、三合土或鐵器上晾曬。切忌堆漚,否則泛油變黃。如遇雨天,可將貝母鱗莖窖於水分少的沙土內,待晴天抓緊曬干。鱗莖鮮重在3克以下的,盛於網袋中,扎緊袋口,撞至殘根脫落及鱗莖表皮略有擦傷為度,晾乾,攤於竹席上,蓋以黑布,暴曬呈粉白色。如遇天氣不好,撞後攤於篩板上,用無煙熱源或烘房於40~50℃烘乾。溫度過高,貝母變成油子,質量降低。在乾燥曬或炕過程中,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時,不宜翻動,以防變黃。翻動用竹、木器而不用手,以免變成油手或黃子。鮮重3克以上者,撞後以硫磺煙熏至斷面加碘液不變藍色,再烘乾。不用硫磺熏,乾燥困難。
川貝葯材
⑩ 浙貝母怎樣加工才能保證質量
一般於5月上、中旬,植株基本枯萎時挖收。起挖時要小心,不要把鱗莖挖傷,挖出立即洗凈。把較大的鱗莖掰下鱗片,挖出心芽,加工成元寶貝,挖下的心芽加工成貝蕊;較小的鱗莖不去心芽,加工成珠貝。
將分好的各檔貝母分別放入特製的木桶里,木桶形態似船,長1米,寬0.5米,高約0.3米,木桶懸掛於三角架上,每次裝20~25千克,由兩人各在一邊來回推撞,使桶內貝母相互摩擦,經15~20分鍾,表皮大部分脫落,漿液滲出時加入石灰,每50千克鮮貝母約加石灰1.5~2.5千克,繼續推撞15分鍾左右,使貝母全部沾滿石灰為止。一般在上午起挖,下午去皮,摻石灰推撞,然後將貝母放入竹籮內過夜,使石灰滲入貝母內,第二天取出曝曬3~4天,再裝入麻袋,放置1~3天,讓內部水分滲到表面,稱「發汗」,再曬1~2天就可曬干。如遇陰天,應把貝母攤放在通風處陰干或用炭火烘乾,但火力不宜過猛,要經常翻動。
在曬的過程中,每天都要用孔徑5毫米的篩子,將石灰、碎鱗片等雜物篩出,乾燥的標準是將貝母折斷時鬆脆,斷面白粉狀,顏色一致,如斷面還有玉色的說明未乾,還需再曬。經這樣加工的商品質量好,符合標准。一般3~3.2千克可加工成干貨1千克,若方法不當,則需4千克才能加工成1千克,667米2產干貨200~300千克。
有些新產區加工時不去皮也不加石灰,採用硫磺熏後再曬干,這種方法由於不去皮,漿汁流失少,出干貨比傳統的加石灰法高6%~7%。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容易掌握,但對葯效有無影響,尚需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