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製品深加工怎麼做
❶ 肉製品深加工誰來負責
肉製品深加工需要辦理生產許可證。
❷ 肉製品加工工的工作要求
肉製品加工工的工作要求
肉製品加工過程中的衛生要求有哪些呢?跟著西安陽雲食品加工一起來看看吧!
一、 原料肉和輔料、添加物的衛生要求
原料肉
首先要求原料肉沒有受到污染,即細菌、農葯、化學品等的污染,這個要求靠感官很難判斷,需要獸醫衛檢合格後方可使用。其次,原料肉為鮮肉時,衛檢合格低溫排酸後即可使用,使用凍肉時則對化凍的條件有一定的要求,化凍有自然循環空氣化凍、循環水化凍等幾種方式。第三對原料肉進行修整加工時要求環境、器具、人員的衛生良好,環境的溫度要求低溫,修整後的肉衛生要求達到加工的要求。
輔料添加物
首先要求輔料及添加物的品質要穩定、安全衛生,這些需要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標准來執行。第二添加物和輔料最好選擇大的、信譽度高的生產廠家來供給,這樣質量會有保證。第三輔料和添加物在保管和使用時要求注意衛生,每次使用完畢後要求及時清掃整理。
二、 加工過程中的衛生要求
1.腌制。腌制是肉製品加工的基本工序,目的是提高肉製品的保存性、發色及增強風味和保水性。對腌制的衛生管理要求主要是防止有害細菌侵入肉中,這就需要對原料肉、腌制劑、操作機械和腌制間的衛生有嚴格的要求,另外對環境的溫度也要求控制在符合加工要求的范圍內。
2.斬拌、攪拌、滾揉、充填。這幾個工序是加工的關鍵工序,對衛生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加工間的溫度要求低溫,一般要求為4-10℃間;二是操作機械和操作間的衛生要求清潔;三是添加的輔料要求符合加工的衛生要求。
3.乾燥、煙熏、蒸煮、冷卻。這里的衛生情況與設備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使用將乾燥、煙熏、蒸煮、冷卻於一體的全自動煙熏爐則衛生情況相對好掌握,只要按操作按鈕便可進行調整控制,另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如果設備是分開的,則需要對加工設備的衛生、加工的溫度、各工序的連續性操作等要有嚴格的要求。
4.包裝。二次包裝的產品要求將污染度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並進行二次滅菌處理,產品包裝室的溫度也要求符合規定。
三、 儲存和流通過程中的衛生要求
儲存保管過程中,首先要求生熟分開,不同的熟肉製品要按不同的儲存環境放置,其次,儲存庫的衛生、溫度要求符合要求。還有流通中的溫度、環境、人員和容器的衛生等都要求按相關的規定進行。
❸ 肉食品加工廠車間普工就是做肉食品加工,工作具體是怎麼樣的
男的切肉什麼 的 食品廠 主要是有點潮濕 一直是冷氣 沒有特別的危害
❹ 怎樣核算肉製品加工(主要經營臘肉、臘腸)成本
由於自家經營,就採取比較簡單的加減法來核算
第一、弄清楚做版1斤成品所需要的原料的重權量和價格,舉例:可能需要1.5kg豬肉且豬肉價格是10元每斤
第二、弄清楚做1斤成品所需要的輔料的重量和價格,同上
第三、弄清楚做1斤成品所需要的腸衣的價格
第四、弄清楚做1斤成品所需要的包裝的價格
第五、弄清楚做1斤成品所需要的你的人工成本和店面等成本
以上所有成本加起來就是產品的成本。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❺ 怎樣核算肉製品加工(經營臘味)成本
不妨試一下標准成本制度的核算。
按照肉製品加工企業的特點,如果是車間標准化製造的版話,應該用料量權上差異較小。
如果有差異,可以算入製造費用,再按產品種類之間的產量比例分攤。
成本計算上,建議使用品種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結合。
❻ 肉食加工廠如何做好肉食品食品安全
1、首先要保證生產人員的健康,其次保證原料的合格,再次加工、運輸過程中保證產品不被污染。
2、做好一套食品安全防護體系等。
❼ 食品肉製品委託加工需要什麼程序
委託加工食品的,是需要向當地食葯監局做委託加工備案。
現在已經改成了版只需要正常備權案即可,不需要食葯監局審批。
備案所需資料,請咨詢當地食葯監局,不同省份可能需要的資料不一樣。
另外,備案需要代工廠的配合,需要代工廠的一些資料。
❽ 如何建立一個規范的肉製品加工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論語》留下了古人對食物保鮮的最早觀點。如果那時有防腐劑,孔夫子就不用擔憂了。 和孔子的那個年代相比,今天中國食品的生產、加工、經銷、售賣和消費的方式已經徹底改變。食品從田間到餐桌之間的鏈條被拉得越來越長,食品添加劑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了食品中去。與此同時,對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也受到了挑戰。 從油條、豆腐開始,中國應用添加劑的歷史已經很久了。早在東漢時期,就使用鹽鹵作凝固劑製作豆腐。從南宋開始,一礬二鹼三鹽的油條配方就有了記載,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價廉的食品。國人吃了上千年的油條、豆腐,歷史上尚未出現一例長期吃這種食品產生的中毒事件。 亞硝酸鹽大概在800 年前的南宋用於臘肉生產。公元6世紀,農業科學家賈思勰還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天然色素用於食品的方法。 泡菜的歷史有幾千年了。加工過程中先民不自覺使用了食品添加劑,過去的食鹽、海鹽等全都是粗製天然鹽,正是泡菜口感變脆的因素。 世界范圍內,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為糖果著色,公元前4世紀,人們開始為葡萄酒人工著色。最早使用的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是1856年英國人W.H.Perkins 從煤焦油中製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到目前位置,全世界食品添加劑品種達到25000種,其中80%為香料。直接食用的有3000-40000種,常見的有600到1000種。 從數量上看,越發達國家食品添加劑的品種越多。美國食品用化學品法典中列有1967種,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約有1100種,歐盟允許使用的有1000到1500種。 這個名單也在調整中。溴酸鉀作為面團調節劑在發達國家已有8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很多國家的研究報告顯示,過量使用溴酸鉀會損害人的中樞神經,血液及腎臟並可能致癌。中國在2005年7月1日下達了「禁止使用溴酸鉀」的命令。 食品添加劑市場在中國規范發展的歷史並不長。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劑公司的副總經理彭沖回憶說:「大概1996年才開始,都是化工店和小門市形式的,這邊賣化肥,那邊就賣食品添加劑,都用麻袋裝。這造成一種錯覺,大家認為添加劑跟農葯是一樣性質的。」 1996年,國家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添加劑開始大量應用於食品加工了。10年後,2007年國家頒布了更嚴格的食品添加劑國標,從過去禁止放什麼添加劑,具體到每種產品允許放什麼。 1992年,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劑公司張利勝從大連工業大學的食品工程系畢業,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專門的食品添加劑工廠,於是他就到一家食品加工廠當上了技術員,研究飲料、肉類、果醬、罐頭,經常是春夏兩季加工水果,冬天加工肉類。 在那家廠幹了8年後,張利勝又去了另外一家食品加工廠,專門研究肉製品的生產配方。「當年剛接觸食品添加劑,真是有點恐慌,覺得添加劑有點像毒葯。」而現在,他認為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靈魂。 這個觀點,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不謀而合。「大規模的現代食品工業,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劑的基礎上的。因為消費者對食物的外觀品質、口感品質、方便性、保存時間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來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劑,只怕大部分食品都會難看、難吃、難以保存,或者價格高昂,消費者是無法接受的。」 范志紅不認為食品添加劑是魔鬼。「實際上,國家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整體安全性是比較高的,在正常用量下不會引起不良反應。對於加工食品來說,如果沒有這些食品添加劑,就很難想像食品能有足夠的時間運輸和出售,也很難想像消費者能夠吃到放心的食品。」 中國食品供應的工業化進程基本可以認為是大約20年前開始,20年時間還不足以讓中國建立完全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西方工業化國家普遍用了一百多年。工業化程度越高,對食品加工的要求就越高,加到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質也越多。這其中有合法無害的添加劑,也有非法有毒的添加物。隨著食品工業化日益加深,中國人也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把生化技術製造出來的東西吃了下去。 旅美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