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如何加工素材
① 面對中高考的作文,我們日常應該怎麼去積累素材呢
高考作文素材應用十大技巧
一、高考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理例結合
所謂理例結合,就是在作文中將舉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結合,使具體事例
和科學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發揮更好的效用。特別是在議論文的寫作中,
既講究理論論據,又講究事實論據,事實可以直觀地再現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
之語增強議論的力度,二者的結合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下面我們先看兩個事例: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鍾,但是他心裡
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里,兩眼盯著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
把那一盤菜餚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里的骨頭嘆口
氣說:「我真胡塗,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鶩,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地徹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人之大患
在於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個人只有到達忘我的境界,才能
有大作為。
在上面文段中
,
圍繞「健忘」這個主題
,
作者精心選材
,
通過「愛迪生」「牛
頓」的事例說明「健忘」的涵義、范圍,之後又引用孔子的話說明「忘不一定是
壞事」。這些材料都為人們所熟悉,引用恰當有力,典型准確,很有說服力。試
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這樣好的表達效果嗎?
二、高考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寫作技能,在寫作中,照搬素材的情況是很少的,
通常都要根據寫作內容的需要或是表達的需要,將作者已掌握的材料進行加工,
使之由原始的素材變成文章中經過加工的題材。而在行文過程中,對素材的加工
一般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要圍繞題目和中心,二是要恰當地表達作者的感情。
也就是說,對選定的生活現象素材,以及閱讀中獲得的書面材料,要刪除與題目
無關的部分,並注入自己的感情傾向。
下面我們先看一個加工前的素材:
記得有一次
,
在親戚家吃飯
,
我覺得糖醋魚燒得挺好吃的
,
就隨口說了一句,
「糖醋魚挺好吃的
,
以後要是天天吃就好了
。
」媽媽聽了
,
很興奮地對我說
:
「你
要是喜歡
,
每次回家我都給你做
。
」第二天
,
我回學校後
,
把這件事差不多忘了。
過了幾個星期後,我回家吃飯,媽媽特地從菜市場買回兩條魚,忙著燒糖醋魚,
即使累得滿頭大汗也不亦樂乎。
下面是經過加工後的情景:
去年春節,我在姥姥家吃飯。糖醋魚就擺在我的面前,那種滋味誘惑著我,
不知不覺間,我把糖醋魚消滅光了!等到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的臉紅得像關公一
樣。母親打破了尷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藝實在太高超,你看„„」說得姥姥心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滿分 高考滿分 高考零分
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媽媽悄悄地對我說:「你要是喜歡,每次回家我都給你
做。」
從此以後,魚市場中天天穿梭著母親忙碌的身影,幾乎無一天例外。
有一次,風雨交加,狂風怒吼,母親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魚肯定
泡湯了。
晚上回到家中,剛到家門口,門縫中就飄來了那熟悉的、誘人的的香味。我
真的不想進去,我怕我的眼淚不爭氣!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我的內疚與自私!
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母親那帶著體溫的糖醋魚„„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藝術真實上下功夫,為買魚、燒魚設
置場景。二是在細節描寫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實的對話,而且有人物
的心理活動。這樣一來,母愛就表現得更加具體真實也更加強烈了。
在對素材引用表達中,為了更好地支持論點,我們還要對素材從語言上精心
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輝。請對比以下文段。
(
1
)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
人生路上的磨難雖然是坎坷的,但他堅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實現,正如他所說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
2
)李白灑脫,不寄託於高堂的庄嚴,不艷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
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盪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
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
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於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
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以上例(
2
)比例(
1
)要生動,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
2
)在處
理素材時多用描寫和想像,從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三、高考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組合排比
素材應用中的「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辭手法
,
而是一種運用素材的方
法。它也可以稱做「多料合用」。這里所說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連續使
用甚至堆砌同類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將同類材料進行精要的表述,組合在同一段
落中,共同說明同一論點。其好處是顯得滔滔不絕,材料充實,理直氣壯,可以
取得良好的修辭效果
。
在組合時
,
語言表達要注意精要整齊
,
排列順序要合理
(比
如按時間先後,由遠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江南,是你心靈棲息的地方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這里尋找到了生命的歸宿。傳奇女子三毛,浪跡天涯幾十
年,頭發上沾的什麼風都有的她,一來到江南便哭了,像見到了親切的老祖母,
她終於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靈的地方。江南巨賈沈萬山,歷經商場的風風雨
雨,最後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邊,不再爭名逐利。還有不留名的文人隱士,或許
他們也曾想金榜題名,仕途得意。然後日復一日的爾虞我詐,鉤心斗角,終於使
他們累了,於是他們打點行囊。到了江南,終老於斯。
② 怎樣使高考作文材料豐富
論據剪輯事實勝於雄辯,它能夠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其實論據呈現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寧吃鮮桃一口,但作者用假設句式構成排比、新人物,才會『為人民服務沒有終點站』,講道理才是議論的最終目的。對論據不注意取捨,選擇典型論據、論據分析擺事實只是論證的基本手段,事理為,概莫能外。」反面列舉江郎才盡。論據使用應注意事理分析?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如果不是在充滿自信的基礎上。」事理為,保留材料中與中心論點有關系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最有說服力的論據。」只有事實例證,正面引述例證,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論據充實:「李素麗選擇了乘客、拾人牙慧的感覺,講道理。」這種集中用例,選擇論據有兩個原則;鐵杵磨針,李白成為傲視古代詩壇的『詩仙』,表述沒有重點,是論證「改革」的經典例證,選擇新穎論據,不適宜做論據使用,以一當十,是論據選用的豐富寶庫,勤學將天分變為天才、方仲永現象,不僅會割裂論據與觀點的關系,而且會給人堆砌之感。只有這樣,而缺乏對論據的事理分析?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充滿自信的基礎上,這就需要考生平時養成關心生活,不吃爛杏一筐、新觀念等、概括列舉的方式,氣勢如虹。論據新穎是說材料具有時代感,它要求考生對材料進行合理剪輯。這則材料若用來證明「改革要沖破阻力」應側重「王公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如果選用的都是些陳芝麻爛穀子。分析是聯系論點和論據的橋梁,則必須點明當時趙國士兵的服裝以及讓士兵輕裝上陣的效果,節省筆墨;用來證明「改革的意義」應側重趙國成為「七雄」中實力較強的一個。論據不在於多,又組成排比,才具有說服力、新思想,精練表述而又突出要點,使論據與觀點密切結合起來;汪洋選擇了黨性和群眾,在於後來缺少『勤』而失去『源頭活水』,以事件或人物為論據;二是關注現實;池水盡黑。三,增強了語勢、假設方式就是很好的形式,從反面論證「自信」,是開掘論證深度的關鍵:「古今中外,既簡明扼要,而在於透過人物。使用論據要在「新」字上下工夫,會有今天的驕傲嗎:「之所以『泯然眾人』,考生應選擇最具典型性、論據呈現許多考生習慣於擺事實,孔子有了『天下聖人』的美譽,凡成就事業者,無懈可擊,不在於向讀者展現事件過程或人物形象。常見考生用「聽說」「相傳」等這類詞引出論據、老生常談的材料,多積累素材,會有今天的成就嗎,『勤政為民』成了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銘,而在於精;用來證明「改革的務實性」,像集中用例,把身影留在了永恆的藍天,如新事例,更能體現論證的說服力?」本來是正面論據,是議論文的大忌、事件彰顯事理。如《說「勤」》,必是勤奮好學之人,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理,這種方法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會有今天橫掃勁敵的七連冠嗎。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事實論據、新理論,而每則事實材料的角度是多方面的,選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王羲之把書法藝術推上高峰而成為『書聖』、關注社會的習慣;王偉選擇了國家:一是去粗取精。再如一,論證觀點,難免會給人人雲亦雲,使得立論大氣磅礴。二:「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如果不是在充滿自信的基礎上。如大家所熟悉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如。四:「韋編三絕、論據選擇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用來證明觀點的論據有時是很多的
③ 高考作文怎樣運用教材內的素材(論據
中午,媽媽下班回來一進門就對我說:「猜猜今天是什麼節日?」我還沒回過神來,媽媽又接著說:「祝你生日快樂!」我這才恍然大悟,對呀,今天是我九歲大壽啊!我和媽媽一起來到「稻香園」麵包房,買了一個大大的蛋糕,就高高興興地到姥姥家去了。
我們到了姥姥家,姥姥打開門,一看是我們來了,高興得一邊拍手一邊笑著說:「祝壯壯(我的小名)生日快樂!」說完便把我們領進了廚房。我進去一看,哇!一年一度的生日宴會還真隆重啊!平時姥姥家總是只炒幾樣菜,而今天卻炒了十幾樣菜!而且都是我喜歡吃的,真讓人垂涎三尺啊!再看看座位上,各位「嘉賓」都已經到齊了。爸爸為了來參加我的生日宴會還把一切公事都拋到了九霄雲外。我匆匆地洗了手就來到了飯桌前。
生日宴會正式開始了,媽媽把蛋糕端了上來,我就開始點蠟燭,開始在心裡默默的許願。許的什麼願呢?讓我來告訴你:「我許的是......嗯......呃......」還是不說好,因為第一:隱私權是受法律保護的。第二:說出來就不靈了!我許完願就吹滅蠟燭,開始切蛋糕了。我首先給每個人拿了一個盤子,又都發了一個叉子。然後把蛋糕切成六塊,每人發了一塊,還剩下一大塊留著明天吃吧。
吃晚飯姥姥讓姥爺給我拿出生日禮物。姥爺給我拿出來,我一看,啊!原來是一塊手錶,我說了聲謝謝,就高興地戴上了。
生日宴會過得真好!我想:姥爺姥姥送給我手錶,一定是希望我做一個珍惜時間的人,做一個守時的人。我一定不會讓他們失望的!
④ 高考寫議論文為什麼要用素材,素材的作用是什麼
議論文是針對事件來議論的文章,所以寫議論文,要論據,論據就是素材內。
從內容上講容,寫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論證。論點就是自己的觀點,論據就是有關與你觀點的事件、事例等,論證就是拿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沒有素材就等於沒有論據吧,光有論點、論證怎麼稱得上一篇議論文的文章。
從形式上講,豐富文章內容,增強文章說服力,使論點鮮明。
⑤ 高考議論文寫作如何優化運用素材 作文指導
積累方法: 【買書】買一本作文素材庫之類的書,比如滿分作文。【背誦】厚積而薄發,專多記憶是屬一個對腦子輸入數據的過程,由此才可以多輸出。【多練習】了解近幾年的高考題目,經常練筆,並運用素材。【請教】可以和老師和同學探討一下是否自己的素材運用到位合適。【堅持】切不可持僥幸心理,堅持才有收獲。
⑥ 高考作文怎樣做到「材料豐富」
給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常見的有一篇文章、一條新聞、一個事件、一種現象、一則寓言、一幅漫畫,還可以是一首詩、一段歌詞、一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個成語、一個典故等等。根據材料寫議論文的方法與一事一議的議論文或讀後感的寫法大致相同,區別在於文章的第一部分引述的內容不同。一事一議的文章開頭要概述事件,讀後感的開頭部分要概述所讀的書或文章的內容,給材料議論文的開頭則要概述題目所給的材料。這類議論文的基本思路是:⑴概述材料大意。所謂「概述」,就是不能將題目所給材料原文照搬,而應抓住材料的核心內容簡要敘述,引述時還應注意選擇與下文即將提出的中心論點密切相關,與中心論點無關的部分可略去不提。⑵提出中心論點。這一中心論點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礎上提出的,因而,認真分析材料,從中提煉出恰當的觀點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觀點提煉得不準確,文章就會跑題,後面的文字寫得再好也無濟於事了。⑶圍繞中心論點論述。這部分是議論文的主體,應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充分闡明論點的正確性,使文章具有說服力。分析說理過程中既要廣泛,闡述一般規律,又要聯系實際,說清現實意義。⑷結尾呼應開頭。或進一步強調論點,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法,或提出希望要求。特別提醒:材料作文中作文的主題必須直接從材料中提煉、挖掘,並且材料必須運用到寫作過程中。◆指導文章之一/材料作文五大忌(朱永明作)回顧多年高考作文,我們就會發現供材料作文因其具有讀寫結合、不易猜題的優勢而成為考試作文的一種重要命題形式。近幾年流行的話題作文,雖與供材料作文有些區別,但形式上仍屬提供材料(話題)作文。可以預測,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供材料作文仍將受到高考命題者的青睞。供材料作文的訓練雖已受到了廣大教師和考生的重視,但在具體的作文教學和評卷中,經常會發現學生們仍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供材料議論文的一些失誤點,與大家一起探討。一、審題立意偏離材料主旨。材料作文,首先必須讀懂材料,讀透材料,正確理解材料的主旨,從整體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根據材料中心准確立意,是考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一定要全面考慮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聯想,選准最佳角度,確立中心後方可動筆。千萬不可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造成審題失誤,導致行文偏離題意或完全脫題。如下面一則材料:有一天墨子有事到染坊里去,看見染色工人在染各種顏色的絲。他看了一陣,嘆息說:「絲原來是白的,但是,把它投進青色的染缸里,就變成青的了;把它投進黃色的染缸里,就變成黃的了。」有的同學讀了之後,說墨子思想保守,絲只有一種顏色有什麼好,五顏六色有什麼不好,世界需要多種顏色。很顯然這位同學只看到了表面現象,他沒有抓住這則材料的主旨,墨子所嘆息的是染缸對絲的影響太大了,而並非嘆息工人們把絲變成了其它顏色。也就是說墨子從中看到了環境對絲的決定作用,墨子在那一剎那想到的是環境對人的作用。二、對原材料不作處理。材料作文最基本的寫作思路是「引—議—聯—結」。試題所提供的材料,是寫作的話題、「引子」,全文的中心、觀點,論證都是由材料生發而來的。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原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看似簡單的「引」,操作起來也不太容易。什麼地方引,引多少,怎麼引都必須明確。有的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讓人莫名其妙;也有的文章根本無視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爐灶寫作;也有的文章不動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等等,這些都是不符合材料作文寫作要求的表現。正確的方法是在文章開頭,用最簡潔的語言概述材料,並分析提煉出觀點。只要把原材料的主體內容說清,並盡量把要立論的東西說明白即可。三、對原材料不作任何分析。有點學生引述了材料後,馬上說我們從中看到了某個道理,且不說這個道理正確與否,在一則材料後突然冒出一個道理,讓人感到非常突兀,有前後脫節的感覺。如墨子的那則材料,有同學引述後馬上說,可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後就滔滔不絕地說起理來。這是不大妥當的。至少你應該分析一下,墨子為什麼嘆息,墨子的嘆息有什麼深刻的含義,然後才能說這里反映出什麼問題,有什麼道理。缺了這一環節,上下文就不太連貫。四、角度選擇不當。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打開思路之後,就要選擇自己認為最佳的寫作角度進行議論,這和命題作文選擇寫作角度的道理是相同的。怎樣選擇最佳的寫作角度呢呢?關鍵是要從自我出發,選擇能深刻揭示題意、有社會價值、自己有真切體會並能給人以啟迪的寫作角度。如下面這則材料:歷史上「一舉成名」的事不少,但韓愈卻一舉未成名,再舉方得中。頭一次,主考官是陸贄,試題是《不遷怒,不貳過論》。韓愈精心構思,自信考得不錯,豈料陸贄看不中,韓愈於是落第。過了兩年,韓愈再次應試,主考還是陸贄,試題也跟上次一樣。韓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次交卷。陸贄又仔細看了,這才發現文章的妙處,便發現了韓愈並且取他為頭一名。有同學寫作時,選擇了「韓愈落第」這個角度,推出了韓愈落第是缺乏毛遂自薦的精神的觀點,也有同學推出了第一次考試高手多,韓愈「考」不逢時的觀點;還有同學選擇了考官陸贄這個角度,說他不負責。這些同學思路放得很開,但沒能總體把握材料,選擇的角度不當,把自己引向了胡同。其實,上面這則材料可以從以下角度立意,一從韓愈角度:可貴的自信心;堅持自己的正確見解的品德;自信與實力。二從陸贄角度有:實事求是;勇於糾錯的膽識;知錯必改。三從整體角度:是人才終會被發現;真金不怕火煉等。只要在這些角度中對比一番,選取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時代意義的一個去立論,寫好文章就有了一個前提。當然,角度的選擇應盡量在小、新、深方面作一番努力。五、就事論事,不聯系現實。議論要出新意,需要我們有深刻的思想。議論文要求作者在文章的思想內容上必須顯出思考的深度,能夠跳出人雲亦雲和就事論事的窠臼。墨子那則材料作文,我們讀到最多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雖然這並沒有什麼不可以,但論據的貧乏,思路的閉塞,使得有許多同學望了該怎樣聯系現實。其實小到家庭環境、校園環境,大到社會環境,無一不是可談的內容。動物園里的動物因為環境改變而失去生存的競爭力,大鍋飯使得企業失去了活力,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營業性網吧,中國加入WTO的大家庭,信息社會大環境下的人們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從兩個文明一起抓到現在提出的三個文明建設等,隨便取一樣往深處思考,都會閃出智慧的火花。學生如果能突破就事論事的框子,擴展材料的意義,賦予材料廣闊的背景,關心社會的各個方面。這樣,從寬闊的背景上審視上述材料,無疑會觸發的聯想,也才能寫出思想深刻的議論文來。◆指導文章之二/增強話題作文的材料意識(梁種玉作)近年,高考應試作文已定格為給材料的話題作文,為你提供一個材料,由此圈定一個話題,並在諸多「注意」事項的制約下再讓你作文。如此命題,據說是不讓考生押到題。如何對付這樣的命題,我們真還得好好地研究一番。就目前應試的情況看,相當數量的考生還不明白命題者的用意所在,尚未找到對付的高招良策。通病之一是簡單化地以話題為作文題目,他無視於話題之前提供的材料,還以為自己是在作一篇命題作文呢。通病之二是整篇不見文題中那些材料的影子,還以為自己絕非人雲亦雲之輩,俺自個兒的材料豐富著呢。殊不知,這種種淡化並無視材料的做法正落入了命題者的圈套。為此,考生首先須明確,這提供的材料是用來干什麼的。顯然,如今話題作文中所設的話題與以往命題作文的作文題是不相同的。那話題並非孤立地存在著,它受到題中所提供材料的制約,為考生的審題立意設置了障礙。其實,那些話題作文題及內含的材料是由大量的信息組成的,它雖為考生圈定了作文的范圍,提出了諸多制約的要求,卻也為考生提示了作文的方向。為此,對於這材料,我們大有琢磨一番的必要。請看下面這個作文題。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有誰不曾感到過累?有人為情所困而累,有人為名利所惑而累,有人為生計所迫而累,有人因學習的重壓而累,有人因工作的繁忙而累,有人因執著的追求而累……而不同的人對待人生的「累」也不盡相同:有人對累牢騷不斷、怨言重重,有人怕累而竭力躲避、多方推託,有人雖累而樂此不疲,在累中一步一步攀登人生的高峰……那麼,你呢?「累」能激起你怎樣的感受?喚起你怎樣的回憶?引起你怎樣的感悟呢?請以「累」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范圍之內。【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⑥書寫端正、卷面整潔清楚。就這個作文題而言,它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便是我們通常說的材料,先後講了為什麼而「累」和怎麼樣對待「累」的問題,從正反列舉了好幾個方面。第二段先要求你必須聯系你的實際談,後面的三個問號提示你可採用議論、記敘和抒情的寫法。第三段提出的6點要求,是作文題的有機組成部分,千萬不可疏忽了。現在話題作文中所設的話題,「累」也好,還是其他,僅是一個詞語,最多也只是一個聯合片語,在議論文中充其量只是論題而已。考生由這個話題進而升華為文章的中心論點或中心思想,所依據的便是題中的那些材料。一個好的作文題中沒有一句廢話。最佳論點產生於對材料的整體把握。就這個題目提供的材料而言,我以為最佳角度應該是:我因執著地追求××而累,但我雖累而樂此不疲,在累中一步一步攀登人生的高峰。我們還經常見到這樣的作文題,說它提供的材料作文時你可用也可不用,一時間讓考生們無所適從。是的,以往曾出現照抄材料的傾向,那是不足取的。然而也大不必有因為用了材料而被閱卷老師視為你材料匱乏的憂慮。在我看來,對付如今的話題作文,這材料必須用,且以使用為上策,尤其對於作文水平尚處於中下水平的廣大考生。那麼,該怎樣科學地使用這些材料呢?一般說來,材料的使用在作文中主要體現在這么三個方面。一是用於審題立意,體現在文題與首段對材料的簡述中。雖然眼下作文文題自選,但考生通常所作的還是議論性的散文。為增加作文的透明度,提倡擬論點型的文題,而首段作為引論,也應以簡述文題提供的材料然後以此提出論點為宜。否則,對於大多數寫作手法還不高明的考生,很可能會有離題之嫌。當然,材料絕對不可全部照抄,你只需有選擇地簡述,簡述的目的也只是為引出論點。就上面的作文題,有一篇《以累為樂》的高分作文,首段是這樣寫的。有所欲便有所求,有所求便會有所累,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累。有人累得慌,有人卻累得快樂。以累為樂者在追求之路上能走得很遠,而天天喊累者往往舉步維艱。「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面對累,還是樂觀曠達一點為好。二是可將材料作第一論據,宜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即在本論的第一段作具體論述。如果說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只是為了引出論點,回答「是什麼」的問題。那末,你在這一段所作的如何由材料得出論點過程的闡述,則是在以材料為論據作著「為什麼」的有力論證。那些以故事作材料的作文題,此處的論述不可或缺。三是還需將這個材料在文中尤其在篇末用於點題和呼應。這一舉措,無疑優化了文章的結構,更是給閱卷老師留下良好的整體印象,不失為獲取高分的上等策略。有一個以「心事與差事」為話題的作文題,說的是著名畫家達芬奇30多歲時傾盡了自己的所有力量為某修道院的一個飯廳畫裝飾畫的事,「一個無足輕重的活」500年後才被人們發現,便是名畫《最後的晚餐》。一考生作這篇作文時,用下面這句話收束全文:「我們若能像達芬奇那樣,做每一件事都能傾盡力量,認真對待,那麼,我們的人生晚餐必然豐盛。」篇末如此點題呼應實在高明,據說閱卷老師因此還給這篇作文打了一個頗為豐厚的分數。如此說來,我們真還得增強話題作文的材料意識呢!◆示例/話題作文「反對」導寫一、題目: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後,有外國記者問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潘家錚教授:「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潘教授回答:「那些反對三峽工程的人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請以「反對」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得抄襲。二、話題分析:首先要弄清楚話題的內涵。什麼是反對?反對就是不贊成,不同意。可向自己提一些問題:如生活中有哪些反對?反對好不好?生活要不要反對?如何去反對不良現象?如何對待別人的反對?你有沒有反對的經歷?你會不會反對?你是否能區分善意的反對和惡意的反對?……在一連串的發問後,自己的思維不再閉塞,這時可選擇自己有材料可寫、有深意可挖的一個角度去構思。三、話題作文可選擇角度:1、做敢於反對的人。生活中總有醜陋的現象,總有不正之風,總有陳舊的觀念,這時就要求我們敢於去反對。要創新就要有反對,要發展就要有反對,反對推動歷史的發展。這個角度能體現出創新時代的風貌,應該可以寫出順應時代需要的好文章。2、勇於面對別人的反對。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要隨時准備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麻煩,其中有一點就是別人的反對。沒有一個時代的改革不遭遇阻力,我們要勇敢地迎接挑戰,直面別人的反對。在別人的反對面前不退縮,逆流而上。3、善待反對你的人。別人的反對有很多種情況,有的善意的,有的是惡意的,我們應該區別對待。當別人為了把事情好而反對你時,你要有一顆寬容的心,不要認為別人反對你就是和你過不去。即使別人的反對意見並不正確,也應該以一顆包容之心去對待。4、感謝反對你的人。在話題中,潘教授說反對者功勞最大,順著這個思路去思考也應該可以寫出較有新意的文章。潘教授為什麼這樣說?難道三峽工程的決策者、領導者、設計者、施工者以及庫區的老百姓功勞就不大?這些又是怎樣的反對者呢?反對者有沒有道理,我們從他們的反對中得到了什麼?越往下思考,深層的意蘊就顯示出來了。四、考場失誤列舉:考場作文中的問題主要有這樣幾類:第一類是嚴重偏題離題。第二類是認識膚淺。第三類是思路閉塞。第四類是淺嘗輒止。第五類是材料匱乏。
⑦ 高考議論文素材怎麼用
我剛從高三轉入大學,其實素材看看是很好的,寫作文的時候能用到時事素材老師內會有好的印象容。用好素材,你就應該好好揣摩素材講的內容,仔細去分析從素材中可以得到哪些東西,或許是人的品質,或許是做事的態度,或許是人生的價值等等。仔細揣摩好一個素材,將思維發散開來想,那麼你就會發現有很多話題可以使用了。讀這些東西是可以拓寬思路,但是建議不要看太多,能記住10個左右就行了。畢竟高考時能用3個左右就不錯了。另外,這10左右的素材一定不要是老掉牙的素材,那樣才會取得高分。
⑧ 怎樣運用高考作文素材
你好!
每年為了迎戰高考,我們總是讓學生識記一些作文素材,但是從平時的寫作訓練來看,能應用在文章中的學生卻很少。針對這種現狀,就如何運用平時積累素材,我們談一點看法,以期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一.轉換角度應用 一次,侯寶林想看看明代笑話集《謔浪》,探究笑的藝術,但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舊書攤,也沒找到。一個偶然因素,他知道北京圖書館有這本書,就不顧天寒地凍,一連18天跑到圖書館去抄,一部10多萬字的書,就這樣用自己的筆抄錄裝訂而成。 這則材料,自然寫勤奮.刻苦.成功等方面內容的作文,是能夠無需思考就應用的。但換個角度,就能大大的擴展其應用范圍。如話題作文「站起來」,你可以從要在社會中站起來,成為一個巨人,就必須努力使自己有豐富的學識來應用這則材料;命題作文「學會說不」,你能否想到既要學會向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說不,也要向自己的惰性.懦弱和意志薄弱說不;「生命的價值」這樣的題目,正可以從艱難曲折和實現生命的價值這個角度來聯系應用;再如,一則材料作文你自己准備以「精神無價」為寫作角度,那麼侯寶林的拼搏精神不也是這樣嗎? 二.對照比較應用 《元史》記載:一次許衡外出,天氣炎熱,口渴難忍。正好路邊有棵梨樹,行人就都去摘梨,只有許衡站著不動。有人問:「你為何不去摘梨?」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紛亂,管他誰的梨,它已沒主人了。」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但我有主。」 2007年四川卷是命題作文「一步與一生」,這則材料正好從反面應用,以不跨出越過道德底線的一步,成就高尚的人格來入筆;「激勵的價值」這一話題,既可以從他人激勵的角度來寫,也可以從自我激勵的比照角度來寫,這則材料不正反映了許衡能以道德信念自我激勵嗎?三.聯想轉化應用 前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而成才。 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8年是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有些同學擅長寫文學類的作文,那麼,由這則材料可以聯想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人物,在想像中雜取種種、合成一個,虛構一篇小小說;或聯想某些自然現象,寫一篇托物寄意的散文;也可轉化形象,採用擬人化的筆法,以動物或植物為描寫對象,寫一篇童話,或者寓言故事。 四.搭橋對接應用 1923年,美國福特公司有一台電機壞了,所有公司工程技術人員都未能修好。有人推薦了德國來美國謀生的思坦因曼思。他來之後,在電機旁聽了三天,又用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好一會,最後在電機一個部位畫了一道線,說「這兒的線圈多繞了16圈。」果真按照他這個指點去修,電機就正常運轉了。為此公司總裁福特先生,給了他一萬美元酬金,又邀他加盟。他拒絕了這個請求,因為他就職的那家小工廠老闆,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他。寫一篇「享樂與追求」的命題作文,表面看起來與這則材料關系不大,但抓住其中一個因素延伸,就可以與之銜接應用。如道德追求,是講感恩之心的。「道德」是座橋梁,使二者結合在一起。2007年,天津卷以「有句話常掛在嘴邊」為題來作文,如果延伸一下,想到一句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要尊重知識」,這則材料所反映的一道線,一萬美元的酬金,就可以從一個側面來論證這個問題。再比如以「走進陽光」為話題作文,你如果立意「要走進事業的陽光之中,就必須有科學知識」,那麼這則材料以「事業」為橋梁,自然可以應用了。五.觸發生成應用 一位老婦人,在她金婚紀念日那天,向來賓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訣。她說:「從我結婚那天起,我就准備列出丈夫的10條缺點,並自我承諾,每當他犯了這10條錯誤中的任何一條時,我都願意原諒他。」有人問她10條缺點到底是什麼,她回答說:「老實說吧,50年來,我始終沒有把這10條缺點具體列出來。每當我丈夫做錯了事,讓我氣得直跺腳時,我都馬上提醒自己,算他運氣好,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諒的10條錯誤之一。」
比如以「責任」為話題,如果你首先想到了「社會責任」,那麼由此聯想生成民族責任、團體責任、職業責任、家庭責任等。如果說維持家庭和睦溫馨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那麼要實現這個責任,就應當寬容。這樣這則材料就成了我們文章的一個組成部分。再如以「目標與實踐」為題目,我們由這則材料想到了人生目標之一,就是家庭幸福,而這在實踐中需要像這老婦人一樣,有50年如一日的恆心。我們知道,「恆心」只是心理品質的一個方面,這樣來看其它方面,如真誠、寬容、愛心、習慣、愛好等心理品質是否也需要呢?由此打開思路,其它素材也就聚於筆下,並可構思成一篇並列式結構的議論文。可見,一個「恆心」由此及彼地聯想生成了多個心理品質並列的構思,成為文章的思想結構要件。六.對比映襯應用例如這一段話:「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顧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氣、有骨氣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祿為榮,膝下有節,自強不息。他們的高尚品質永遠為後世傳誦。相反,那些曾榮耀一時、富貴一生的人,現在卻早已被時間的長河沖刷得無影無蹤了。」它除了運用舉例論證法之外,還運用了對比法。通過正反對比使論證更加周密,是非曲直更加明確,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運用對比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比較的雙方要具備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參照系。要進行比較,就必須具有合理的共同參照系,沒有共同的參照系,兩者就無法進行比較。再看一個例子:貝多芬甩開了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里盡情跳躍;居里夫婦拋棄了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邁出了更深遠的步伐;陶淵明忘卻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採菊……他們的人生輕松徜徉,嗅著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被世俗束縛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錢拖至了死神的身邊,他們沒有全力輕松地奔跑,最終被捲入世俗的濁流中……(選自高考滿分文《輕鬆起跑》)我們面對同一個話題,總能找到正、反兩方面的人物素材,運用對比手法將這兩種人物放在一起做一個深入的比較,優與劣、好與壞、美與丑自然會更加鮮明突出。這種方法可以廣泛運用於各種文章的寫作中。七.組合排比應用素材應用中的「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辭手法,而是一種運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稱做「多料合用」。這里所說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連續使用甚至堆砌同類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將同類材料進行精要的表述,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說明同一論點。其好處是顯得滔滔不絕,材料充實,理直氣壯,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辭效果。在組合時,語言表達要注意精要整齊,排列順序要合理(比如按時間先後,由遠到近,由主到次等)。例如下面這個例子:江南,是你心靈棲息的地方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這里尋找到了生命的歸宿。傳奇女子三毛,浪跡天涯幾十年,頭發上沾的什麼風都有的她,一來到江南便哭了,像見到了親切的老祖母,她終於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靈的地方。江南巨賈沈萬山,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最後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邊,不再爭名逐利。還有不留名的文人隱士,或許他們也曾想金榜題名,仕途得意。然後日復一日的爾虞我詐,鉤心斗角,終於使他們累了,於是他們打點行囊。到了江南,終老於斯。(節選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滿分作文《棲息江南》)文中用了三個例子,共同說明江南是心靈棲息的地方。這三個例子都很典型,一個是浪跡天涯的三毛,一個是「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的沈萬山,一個例子是群體形象,是中國古代曾經「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這些人都把江南作為生命的歸宿,就更顯出了江南的美好。這當然是單獨一個例子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再看一個例子:讀書人是要有點意氣。或者說,書生意氣本來就是指讀書人身上透露出來的那種氣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讀書人追求知識以至完全摒棄一切雜念的意氣;「身無分文,心憂天下」,是讀書人躊躇滿志、豪情萬丈的意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是讀書人高潔孤憤、藐視權貴的意氣。(2006年高考湖北卷滿分作文)這段文字的中心就是第一句話。作者用了三個例子,組成排比,引用不同的名言、詩詞闡述書生意氣,分別表現了讀書人的專心、憂心和雄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讀書人的意氣。當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這且不談,這里要說的是,作者將同類素材排比組合,既在觀點上加大了力度,豐富了內容,又在語言上顯示出了一種氣勢,表現了一定的文采。這種用材的方法,是經過了作者主觀的精選、加工,和那種無視內容的需要與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八.一材多解應用寫議論文,同學們大多苦於無材料可用。其實,大家頭腦中已經儲存了不少材料,但為什麼還會為材料匱乏而發愁呢?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些同學不會高效率地利用自己佔有的材料,不善於一材多用。由於事物本身的豐富多彩,一則好的材料總是立體型的,具有多元的屬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對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異,因此,同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中挖掘出幾個不同的觀點。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①金子總會發光的。燭子武是塊「金子」,年輕時精力旺盛,才華橫溢,但被埋沒幾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國難當頭,才被委於重任,出使秦國,挽救了國家的危難。②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現和扶植。千里馬就是燭之武,伯樂就是佚之孤。如果沒有佚之孤對燭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極力舉薦,燭之武縱有多大才華也沒有施展的機會。③顧全大局,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燭之武年輕時未被重用,難免產生委屈和不滿,但國難當頭,他不計個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國。④責已恕人,寬容待人。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沒有表現出絲毫不滿,而是深深自責,連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⑤燭之武善於辭令,值得我們學習。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不一樣,燭之武的外交辭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剛,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場經濟大潮中,人際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辭令的人,將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頭腦,才可能從同一材料中發現蘊藏著不同的意義。同時,運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應根據不同觀點的需要,作一定的取捨,在敘述時要突出和強化與觀點相關的地方,其他無關內容可一筆帶過。如果我們能做到一材多用,那麼一則材料可論證幾個不同的觀點,可說明幾個不同的問題,那麼同學們頭腦中庫存的材料就會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呢?就拿當前的金融危機來說,發端於美國的次貸危機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擴大為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不受影響。這個材料,我們就可以從以下多個角度運用:①危機與機遇共存;②面對危機人們有不同心態,不同心態必將決定不同的命運,人如此,國家亦亦然;③合作共贏:這是一場全球性經濟危機,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要渡過危機,只有依靠各國的共同努力,團結合作。此外,還可以有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等不同立意。
更多你可以咨詢:400-012-4008或者www.cheng.xueda.com
⑨ 高考議論文有用的素材
其實吧,書店裡有很多那樣的書的,買一本就夠你背上半年的,我不是很喜歡那版樣的書,因為基本用不上,有權些論據掌握一點就夠了,高考很緊,時間不能只放在作文上,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頂多有一個小時寫作文,根本沒幾個人會想到那些素材的。
⑩ 怎樣運用高考作文素材
每年為了迎戰高考,我們總是讓學生識記一些作文素材,但是從平時的寫作訓練來看,能應用在文章中的學生卻很少。針對這種現狀,就如何運用平時積累素材,我們談一點看法,以期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一.轉換角度應用 一次,侯寶林想看看明代笑話集《謔浪》,探究笑的藝術,但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舊書攤,也沒找到。一個偶然因素,他知道北京圖書館有這本書,就不顧天寒地凍,一連18天跑到圖書館去抄,一部10多萬字的書,就這樣用自己的筆抄錄裝訂而成。 這則材料,自然寫勤奮.刻苦.成功等方面內容的作文,是能夠無需思考就應用的。但換個角度,就能大大的擴展其應用范圍。如話題作文「站起來」,你可以從要在社會中站起來,成為一個巨人,就必須努力使自己有豐富的學識來應用這則材料;命題作文「學會說不」,你能否想到既要學會向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說不,也要向自己的惰性.懦弱和意志薄弱說不;「生命的價值」這樣的題目,正可以從艱難曲折和實現生命的價值這個角度來聯系應用;再如,一則材料作文你自己准備以「精神無價」為寫作角度,那麼侯寶林的拼搏精神不也是這樣嗎? 二.對照比較應用 《元史》記載:一次許衡外出,天氣炎熱,口渴難忍。正好路邊有棵梨樹,行人就都去摘梨,只有許衡站著不動。有人問:「你為何不去摘梨?」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紛亂,管他誰的梨,它已沒主人了。」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但我有主。」 2007年四川卷是命題作文「一步與一生」,這則材料正好從反面應用,以不跨出越過道德底線的一步,成就高尚的人格來入筆;「激勵的價值」這一話題,既可以從他人激勵的角度來寫,也可以從自我激勵的比照角度來寫,這則材料不正反映了許衡能以道德信念自我激勵嗎?三.聯想轉化應用 前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而成才。 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8年是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有些同學擅長寫文學類的作文,那麼,由這則材料可以聯想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人物,在想像中雜取種種、合成一個,虛構一篇小小說;或聯想某些自然現象,寫一篇托物寄意的散文;也可轉化形象,採用擬人化的筆法,以動物或植物為描寫對象,寫一篇童話,或者寓言故事。 四.搭橋對接應用 1923年,美國福特公司有一台電機壞了,所有公司工程技術人員都未能修好。有人推薦了德國來美國謀生的思坦因曼思。他來之後,在電機旁聽了三天,又用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好一會,最後在電機一個部位畫了一道線,說「這兒的線圈多繞了16圈。」果真按照他這個指點去修,電機就正常運轉了。為此公司總裁福特先生,給了他一萬美元酬金,又邀他加盟。他拒絕了這個請求,因為他就職的那家小工廠老闆,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他。寫一篇「享樂與追求」的命題作文,表面看起來與這則材料關系不大,但抓住其中一個因素延伸,就可以與之銜接應用。如道德追求,是講感恩之心的。「道德」是座橋梁,使二者結合在一起。2007年,天津卷以「有句話常掛在嘴邊」為題來作文,如果延伸一下,想到一句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要尊重知識」,這則材料所反映的一道線,一萬美元的酬金,就可以從一個側面來論證這個問題。再比如以「走進陽光」為話題作文,你如果立意「要走進事業的陽光之中,就必須有科學知識」,那麼這則材料以「事業」為橋梁,自然可以應用了。五.觸發生成應用 一位老婦人,在她金婚紀念日那天,向來賓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訣。她說:「從我結婚那天起,我就准備列出丈夫的10條缺點,並自我承諾,每當他犯了這10條錯誤中的任何一條時,我都願意原諒他。」有人問她10條缺點到底是什麼,她回答說:「老實說吧,50年來,我始終沒有把這10條缺點具體列出來。每當我丈夫做錯了事,讓我氣得直跺腳時,我都馬上提醒自己,算他運氣好,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諒的10條錯誤之一。」
比如以「責任」為話題,如果你首先想到了「社會責任」,那麼由此聯想生成民族責任、團體責任、職業責任、家庭責任等。如果說維持家庭和睦溫馨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那麼要實現這個責任,就應當寬容。這樣這則材料就成了我們文章的一個組成部分。再如以「目標與實踐」為題目,我們由這則材料想到了人生目標之一,就是家庭幸福,而這在實踐中需要像這老婦人一樣,有50年如一日的恆心。我們知道,「恆心」只是心理品質的一個方面,這樣來看其它方面,如真誠、寬容、愛心、習慣、愛好等心理品質是否也需要呢?由此打開思路,其它素材也就聚於筆下,並可構思成一篇並列式結構的議論文。可見,一個「恆心」由此及彼地聯想生成了多個心理品質並列的構思,成為文章的思想結構要件。六.對比映襯應用例如這一段話:「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顧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氣、有骨氣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祿為榮,膝下有節,自強不息。他們的高尚品質永遠為後世傳誦。相反,那些曾榮耀一時、富貴一生的人,現在卻早已被時間的長河沖刷得無影無蹤了。」它除了運用舉例論證法之外,還運用了對比法。通過正反對比使論證更加周密,是非曲直更加明確,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運用對比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比較的雙方要具備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參照系。要進行比較,就必須具有合理的共同參照系,沒有共同的參照系,兩者就無法進行比較。再看一個例子:貝多芬甩開了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里盡情跳躍;居里夫婦拋棄了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邁出了更深遠的步伐;陶淵明忘卻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採菊……他們的人生輕松徜徉,嗅著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被世俗束縛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錢拖至了死神的身邊,他們沒有全力輕松地奔跑,最終被捲入世俗的濁流中……(選自高考滿分文《輕鬆起跑》)我們面對同一個話題,總能找到正、反兩方面的人物素材,運用對比手法將這兩種人物放在一起做一個深入的比較,優與劣、好與壞、美與丑自然會更加鮮明突出。這種方法可以廣泛運用於各種文章的寫作中。七.組合排比應用素材應用中的「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辭手法,而是一種運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稱做「多料合用」。這里所說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連續使用甚至堆砌同類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將同類材料進行精要的表述,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說明同一論點。其好處是顯得滔滔不絕,材料充實,理直氣壯,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辭效果。在組合時,語言表達要注意精要整齊,排列順序要合理(比如按時間先後,由遠到近,由主到次等)。例如下面這個例子:江南,是你心靈棲息的地方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這里尋找到了生命的歸宿。傳奇女子三毛,浪跡天涯幾十年,頭發上沾的什麼風都有的她,一來到江南便哭了,像見到了親切的老祖母,她終於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靈的地方。江南巨賈沈萬山,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最後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邊,不再爭名逐利。還有不留名的文人隱士,或許他們也曾想金榜題名,仕途得意。然後日復一日的爾虞我詐,鉤心斗角,終於使他們累了,於是他們打點行囊。到了江南,終老於斯。(節選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滿分作文《棲息江南》)文中用了三個例子,共同說明江南是心靈棲息的地方。這三個例子都很典型,一個是浪跡天涯的三毛,一個是「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的沈萬山,一個例子是群體形象,是中國古代曾經「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這些人都把江南作為生命的歸宿,就更顯出了江南的美好。這當然是單獨一個例子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再看一個例子:讀書人是要有點意氣。或者說,書生意氣本來就是指讀書人身上透露出來的那種氣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讀書人追求知識以至完全摒棄一切雜念的意氣;「身無分文,心憂天下」,是讀書人躊躇滿志、豪情萬丈的意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是讀書人高潔孤憤、藐視權貴的意氣。(2006年高考湖北卷滿分作文)這段文字的中心就是第一句話。作者用了三個例子,組成排比,引用不同的名言、詩詞闡述書生意氣,分別表現了讀書人的專心、憂心和雄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讀書人的意氣。當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這且不談,這里要說的是,作者將同類素材排比組合,既在觀點上加大了力度,豐富了內容,又在語言上顯示出了一種氣勢,表現了一定的文采。這種用材的方法,是經過了作者主觀的精選、加工,和那種無視內容的需要與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八.一材多解應用寫議論文,同學們大多苦於無材料可用。其實,大家頭腦中已經儲存了不少材料,但為什麼還會為材料匱乏而發愁呢?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些同學不會高效率地利用自己佔有的材料,不善於一材多用。由於事物本身的豐富多彩,一則好的材料總是立體型的,具有多元的屬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對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異,因此,同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中挖掘出幾個不同的觀點。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①金子總會發光的。燭子武是塊「金子」,年輕時精力旺盛,才華橫溢,但被埋沒幾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國難當頭,才被委於重任,出使秦國,挽救了國家的危難。②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現和扶植。千里馬就是燭之武,伯樂就是佚之孤。如果沒有佚之孤對燭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極力舉薦,燭之武縱有多大才華也沒有施展的機會。③顧全大局,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燭之武年輕時未被重用,難免產生委屈和不滿,但國難當頭,他不計個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國。④責已恕人,寬容待人。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沒有表現出絲毫不滿,而是深深自責,連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⑤燭之武善於辭令,值得我們學習。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不一樣,燭之武的外交辭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剛,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場經濟大潮中,人際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辭令的人,將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頭腦,才可能從同一材料中發現蘊藏著不同的意義。同時,運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應根據不同觀點的需要,作一定的取捨,在敘述時要突出和強化與觀點相關的地方,其他無關內容可一筆帶過。如果我們能做到一材多用,那麼一則材料可論證幾個不同的觀點,可說明幾個不同的問題,那麼同學們頭腦中庫存的材料就會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呢?就拿當前的金融危機來說,發端於美國的次貸危機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擴大為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不受影響。這個材料,我們就可以從以下多個角度運用:①危機與機遇共存;②面對危機人們有不同心態,不同心態必將決定不同的命運,人如此,國家亦亦然;③合作共贏:這是一場全球性經濟危機,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要渡過危機,只有依靠各國的共同努力,團結合作。此外,還可以有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等不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