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加工中心 » 中葯材加工炮製的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

中葯材加工炮製的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4 06:45:30

A. 中葯加工炮製的意義是什麼

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臨床用葯理論和葯物配製的需要,將葯材進一步加工的傳統工藝。

由於中葯材大都是生葯,其中不少葯材必須經過特定的炮炙處理,才能更符合治療需要,充分發揮葯效。按照不同的葯性和治療要求而有多種炮製方法,一種炮製方法兼有幾方面的目的,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聯系。有些葯材的炮製還要加用適宜的輔料,並且注意操作技術和講究火候,正如前人所說:「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性味反失。」炮製是否得當,直接關繫到葯效,而少數毒性葯和烈性葯的合理炮製,更是確保用葯安全的重要措施。葯物炮製法的應用與發展,已有很悠久的歷史,方法多樣,內容豐富。

炮製的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葯物碎有較好的療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臨床應用不安全,則須通過炮製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如川烏、草烏生用內服易於中毒,需炮製後用;巴豆、續隨子瀉下作用劇烈,宜去油取霜用;常山用酒炒,可減輕其催吐的副作用等。

(二) 改變或緩和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適合病情需要。

中醫採用寒、熱、溫、涼及辛、甘、酸、苦、咸來表達中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葯物,在臨床應用時,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通過炮製改變或緩和了葯物的性能,臨床應用各有所長。如地黃生用涼血,若製成熟地黃則性轉微溫而以補血見長;生薑偎熟,則能減緩其發散力,而增強溫中之效;何首烏生用能瀉下通便,制熟後則失去瀉下作用而專補肝腎等等。

(三)增強葯物療效

作為葯物,起作用的是物質。葯物所含的活性物質,通過適當的炮製處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並使溶出物易於吸收,從而增強療效。

(四) 改變或增強葯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

(五)便於制劑和貯藏及保存葯效

葯物在加工炮製過程中都經過乾燥處理,使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爛變質,有利於貯存。如一般飲片的切片;礦物、動物甲殼、貝殼及某些種於類葯物的粉碎處理,能使有效成分易於溶出,並便於製成各種劑型;有些葯物在貯藏前要進行烘焙、炒乾等乾燥處理,使其不易霉變、腐爛等。

(六)除去雜質和非葯用部分,使葯物純凈,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常將葯物採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麩炒等方法處理混有的沙土、雜質、霉爛品及非葯用部位。因此,必須加以凈選、清洗等加工處理,使葯物純凈,才能用量准確,或利於服用。如一般植物葯的根和根莖當洗去泥沙,揀去雜質;枇杷葉要刷去毛;遠志去心;蟬蛻去頭足;而海藻、肉蓯蓉當漂去鹹味腥味,以利於服用等。

B. 中葯炮製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中葯炮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醫療、配方和制劑的需要,根據中醫學理論和葯物本身的性質,將中葯材製成一定規格的飲片所採用的一套加工制葯技術。

C. 什麼叫中葯炮製

【炮製的概念】

炮製是指葯物在應用前或製成各種劑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處理過專程,包括對原屬葯材進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葯材的特殊處理。古代稱為炮炙、修治、修事等。
由於中葯材大都是生葯,在制備各種劑型之前,一般應根據醫療、配方、制劑的不同要求,並結合葯材的自身特點,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才能使之既充分發揮療效又避免或減輕不良反應,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臨床用葯的目的。葯物炮製法的應用與發展,已有很悠久的歷史,方法多樣,內容豐富。

D. 中葯材炮製加工的方法有哪些

答:中葯材炮製加工的方法可分為:凈選、淘洗、切制、炒制(含炙)等,按工藝要求進行炮製加工,炮製的依據是中國葯典和河南省葯材炮製規范
來源:獸葯吧

E. 中葯炮製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

中葯炮製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按中醫用葯要求將中葯材加工成中版葯飲片的傳統方法和技術,權古時又稱"炮炙"、"修事"、"修治"。葯物經炮製後,不僅可以提高葯效、降低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葯的必備工序。

F. 中葯製作中的「炮製」怎麼理解

簡單地說,炮製就是把原葯材經過一定的處理方法,如挑選(除去非葯用部專分或其他摻雜葯材)屬、除雜(除去泥沙、石塊等雜質)、切制(切成塊、段、片)、炒制(包括炒黃、炒焦、炒炭,為直接在鍋內炒)、炒炙(如酒炙、醋炙、蜜炙、米湯炙、童便炙等,為在鍋內炒時,要加入上述液體輔料)、蒸制(如把生何首烏蒸成熟何首烏,把生地黃蒸成熟地黃)等,加工成具有一定規格的中葯飲片,以適合葯房調劑(即葯房工作人員根據醫生開具的處方,進行抓葯,所抓的葯,就是已經炮製好的中葯飲片),或者適合葯廠購買過來已經炮製好的飲片後,直接按中成葯生產的規定處方,進行投料來生產葯品。

G. 什麼是中葯炮製求答案

中葯炮製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按中醫用葯要求將中葯材加工成中葯飲片的傳統方法和技術,古時又稱"炮炙"、"修事"、"修治"。葯物經炮製後,不僅可以提高葯效、降低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葯的必備工序。
幾千年以來,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炮製方法與技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傳統的炮製加工工具。炮製是中葯傳統制葯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飲片入葯,生熟異治"是中葯的鮮明特色和一大優勢。中葯飲片炮製技術是中國所特有的,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葯炮製歷史久遠,相傳起源於神農時代。遠古時候,人們為使葯物清潔和服用方便,採取了洗凈、劈塊等簡單的加工方法,這就是中葯最早的炮製。當人類發現火以後,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啟示,便用火來加工葯物,因此對葯物的毒性降低和調整葯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時代,由於釀酒的出現,為以後的酒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後來出現的鹽制、醋制、蜜炙等炮製方法,更豐富了中葯的炮製內容,且較好地適應了臨床的需要。
中葯炮製的發展大約可分為四個時期:春秋戰國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葯炮製技術的起始和形成時期;金元、明時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製理論的形成時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製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現代(1912年以後)是炮製振興、發展時期。
中葯的炮製前人稱為炮炙。但"炮炙"二字僅代表了中葯整個加工處理技術中的兩種火處理的方法,並不能概括其他中葯炮製方法。為了保存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確切地反映整個中葯處理技術,現統稱為炮製。其中"炮"字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制"字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技術。
中葯炮製的文字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現存的我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治半夏"即是炮製過的半夏。到了漢代,炮製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研、挫、搗、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同時,炮製理論也開始創立。如當時問世的中國第一部葯書《神農本草經》序中寫道:"葯……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記述了一百餘種葯物的炮製,他也認為葯物"有須根去莖,有須皮去肉,或須肉去皮,又須花去實,須燒、煉、炮、炙,依方煉采。治削,極令凈潔。"由此可知,在漢代,人們對中葯炮製的目的和意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H. 中葯材的生產存在哪些問題

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野生資源消耗速度過快:近年來,隨著葯材需求量的加大,回濫采亂挖嚴重,野生資源越來越少答,採挖周期越來越短,造成葯材品質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如甘草、肉蓯蓉、川貝母、石斛、穿龍薯蕷,冬蟲夏草等。由於環境惡化,生態平衡失調,有些葯用植物分布區域縮小,甚至減少到物種滅絕的邊緣。

I. 什麼是中葯炮製

葯材炮製系指將葯材通過凈制、切制、炮炙處理,製成一定規格的飲片,以適應醫療要求及調配、制劑的需要,保證用葯安全和有效。

炮製葯材的用水,應為飲用水。炮製葯材除另有規定外,應符合下列有關要求。

一、凈制 即凈選加工。經凈制後的葯材稱為「凈葯材」。凡供切制、炮炙或調配製劑的,均應使用凈葯材。

凈制葯材可根據其具體情況,分別選用挑選、風選、水選、篩選、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串火燎及泡洗等方法達到質量標准。

二、切制 葯材切制時,除鮮切、干切外,須經浸潤使其柔軟者,應少泡多潤,防止有效成分流失。軟化處理方法有:噴淋、搶水洗、浸泡、潤、漂、蒸。並應按葯材的大小、粗細、質地等分別處理。注意掌握氣溫、水量、時間等條件。切後應及時乾燥,保證質量。

切製品有片、段、塊、絲等。其厚薄、長短、大小、寬窄通常為:

片 極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 短段5~10mm,長段10~15mm ;

塊 8~12mm的方塊;

絲 細絲2~3mm,粗絲5~10mm。

其他不宜切制的葯材,一般應搗碎用。

三、炮炙 除另有規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 炒制分清炒和加輔料炒。炒時應火力均勻,不斷翻動。掌握加熱溫度、炒制時間及程度要求。

清炒 取凈葯材置熱鍋中,用文火炒至規定程度時,取出,放涼。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黃色,斷面色加深為度,取出,放晾。炒焦後易燃葯材,可噴淋清水少許,再炒干或曬干。

麩炒 取麩皮,撒在熱鍋中,加熱至冒煙時,加入凈葯材,迅速翻動,炒至葯材表面呈黃色或色變深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

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凈葯材,用麩皮10kg。

2.燙 燙法常用的輔料為潔凈河沙、蛤粉或滑石粉。取河沙(蛤粉、滑石粉)置鍋內,一般用武火炒熱後,加入凈葯材,不斷翻動,燙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規定的程度時,取出,篩去輔料,放涼。

如需醋淬時,篩去輔料後,趁熱投入醋中淬酥。

3.煅 煅制時應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煅 取凈葯材,砸成小塊,置無煙的爐火上或置適宜的容器內,煅至酥脆或紅透時,取出,放涼,碾碎。

含有結晶水的鹽類葯物,不要求煅紅,但需使結晶水蒸發盡,或全部形成蜂窩狀的塊狀固體。

煅淬 將凈葯材煅至紅透時,立即投入規定的液體輔料中,淬酥(如不酥,可反復煅淬至酥),取出,乾燥,打碎或研粉。

4.制炭 制炭時應「存性」,並防止灰化。

炒炭 取凈葯材,置熱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或至規定程度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乾。

煅炭 取凈葯材,置煅鍋內,密封,燜煅至透,放涼,取出。

5.蒸 取凈葯材,照各品種炮製項下的規定,加入液體輔料拌勻(清蒸除外),置適宜的容器內,加熱蒸透或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乾燥。

6.煮 取凈葯材加水或液體輔料共煮,輔料用量照各品炮製項下的規定,煮至液體完全被吸盡,或切開內無白心時,取出,乾燥。

有毒葯材煮制後剩餘汁液,除另有規定外,一般應棄去。

7.燉 取凈葯材照各品種炮製項下的規定,加入液體輔料,置適宜的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或用蒸汽加熱燉透,或燉至輔料完全被吸盡時,放涼,取出,乾燥。

8.燀 取凈葯材投入沸水中,翻動片刻,撈出。有的種子類葯材,燀至種皮由皺縮至舒展、能搓去時,撈出,放冷水中,除去種皮,曬干。

9.酒制 包括酒炙、酒燉、酒蒸等。酒制時,除另有規定外,一般用黃酒。

酒炙 取凈葯材,加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

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凈葯材,用黃酒10kg。

酒燉 取凈葯材,加酒拌勻,照上述燉法制備。

酒蒸 取凈葯材,加酒拌勻,照上述蒸法制備。

酒燉或酒蒸,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凈葯材,種子類用黃酒20kg,根及根莖類用黃酒30kg。

10.醋制 包括醋炙 、醋煮 、醋蒸等。醋制時,應用米醋或其他發酵醋。

醋炙 取凈葯材,加醋拌勻,悶透,置鍋內,炒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

醋煮 取凈葯材,加醋,照上述煮法制備。

醋蒸 取凈葯材,加醋拌勻,照上述蒸法制備。

醋炙、醋煮或醋蒸,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凈葯材,用醋20kg, 必要時可加適量水稀釋。

11.鹽制 包括鹽炙、鹽蒸等。鹽制時,應先將食鹽加適量水溶解後,濾過,備用。

鹽炙 取凈葯材,加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個別葯物則先將凈葯材放鍋內,邊炒邊加鹽水),以文火加熱,炒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

鹽蒸 取凈葯材,加鹽水拌勻,照上述蒸法制備。

鹽炙或鹽蒸,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凈葯材,用食鹽2kg。

12.薑汁炙 薑汁炙時,應先將生薑洗凈,搗爛,加水適量,壓榨取汁,姜渣再加

水適量重復壓榨一次,合並汁液,即為「薑汁」。如用乾薑,搗碎後加水煎煮二次,合並煎液,濾過,取濾液。

取凈葯材,加薑汁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薑汁被吸盡,或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晾乾。

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凈葯材,用生薑10kg或乾薑3kg。

13.蜜炙 蜜炙時,應先將煉蜜加適量沸水稀釋後,加入凈葯材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規定程度時,取出,放涼。

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凈葯材,用煉蜜25kg。

14.油炙 羊脂油炙時,先將羊脂油置鍋內加熱溶化後去渣,加入凈葯材拌勻,用文火炒至油被吸盡,葯材表面呈油亮時,攤開,放涼。

15.制霜(去油成霜) 除另有規定外,取凈葯材碾碎如泥狀,經微熱後,壓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後,取殘渣研製成符合規定要求的鬆散粉末。

16.水飛 取凈葯材,置容器內,加適量水共研細,再加多量的水,攪拌,傾出混懸液,殘渣再按上法反復操作數次,合並混懸液,靜置,分取沉澱,乾燥,研散。

17.煨 取凈葯材用濕面或濕紙包裹,或用吸油紙均勻地隔層分放,進行加熱處理,或將葯材埋入麩皮中,用文火炒至規定程度時取出,放涼。

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凈葯材,用麩皮50kg。

J. 中草葯的炮製技術如何

所謂炮製是根據醫療、配方、制劑的不同要求,結合葯材自身的特點,對葯物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它包括對原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對部分葯材的特殊處理。歷史上將其稱為「炮炙」、「修治」、「修事」等。葯物經炮製後,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療效,而且可以避免或減輕不良反應,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臨床用葯的目的。一般來講,按照不同的葯性和治療要求而有多種炮製方法,有些葯材的炮製方法也很復雜。正如前人所說的「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性味反失」。炮製方法是否得當,直接關繫到葯效的好壞。

中葯的炮製古人稱為炮炙。但「炮炙」二字僅代表了中葯整個加工處理技術中的兩種火處理的方法,並不能概括其他中葯炮製方法。因而為了保存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確切地反映整個中葯處理技術,現統稱為炮製。其中「炮」字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制」字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技術。

中葯炮製是隨著葯物的發現和應用而產生的。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通過採食植物和狩獵,逐漸了解許多植物和動物,有的可以充飢果腹,有的可以減緩病痛,有的則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此人們逐漸在覓食中就要有所辨別和選擇,開始認識到某些自然產物的葯效和毒性。人們為使葯物清潔和服用方便,採取了洗凈、劈塊等簡單的加工方法,這就是中葯最早的炮製。當人類發現了火以後,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啟示,便用火來加工葯物。火的發現和使用,對葯物毒性的降低和葯性的調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時代,由於釀酒的出現,為以後的酒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後來出現的鹽制、醋制、蜜炙等炮製方法,更豐富了中葯的炮製內容,有效地適應了臨床的需要。歷代本草都有一定的解說,如酒制提升,姜制溫散,入鹽走腎,用醋止痛,乳制潤枯生血,蜜制潤燥益元。麩炒資其谷氣,蒸熟取其味厚,炒黑入血,煅淬使其脹脆、純凈,黑豆湯、甘草水浸解毒,去瓤者免脹,抽心者除煩……這些理論多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如姜制溫散(姜中的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蜜制潤燥益元(蜂蜜有滑腸及增強營養的作用),煅淬使其脹脆、純凈(葯材經高溫處理,有機成分破壞並逸去,故葯材鬆脆,且保留了較純凈的無機成分),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後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礦物,它們都來源於自然,這些葯物都需要經過炮製才能應用。因此中葯炮製的目的變得尤為重要。中醫學認為,不同的葯物,有不同的炮製目的;在炮製某一具體葯物時,又往往具有幾個方面的目的。這正是中葯炮製的精華之所在。中葯炮製的目的大致可分為六個方面。其一,中葯炮製可以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葯的安全。如附子、半夏、天南星、馬錢子等生用內服容易中毒,炮製後便能降低其毒性;巴豆、續隨子瀉下作用劇烈,宜去油取霜用。其二,中葯炮製可增強葯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的療效。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其三,中葯炮製能夠改變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適應病情的需要。如何首烏生用能瀉下通便,制熟後則能專補肝腎等。其四,中葯炮製能夠改變葯物的某些性狀,便於儲存和制劑。如桑螵蛸為螳螂之卵鞘,內有蟲卵,應蒸後曬干,殺死蟲卵,以防儲存過程中因蟲卵孵化而失效。其五,中葯炮製可以純凈葯材,保證葯材品質和用量准確。其六,中葯炮製可以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中葯炮製的文字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現存的我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治半夏」即是炮製過的半夏。到了漢代,炮製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研、挫、搗、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炮製理論也開始創立。如當時問世的《神農本草經》序中寫道:「葯……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記述了一百餘種葯物的炮製,他也認為葯物有須根去莖,有須皮去肉,或須肉去皮,又須花去實,須燒、煉、炮、炙,依方煉采。治削,極令凈潔。可見,在漢代,人們對中葯炮製的目的和意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南北朝時期的《雷公炮炙論》對公元5世紀以前的葯物採制和炮製方法進行了總結,書中所載的炮製內容除了一般凈制、切制外,還有蒸、煮、烙、炙、炮、煅、浸、飛等方法。此書中的炮製方法已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具有一定的科學水平。

在科學文化較發達的唐代,中葯的炮製更為人們所重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諸經方用葯,所有熬煉節度皆腳注之,今方則不然。於此篇具條之,更不煩方下別注也。」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國的第一部國家葯典,標示有葯物炮製的方法,是炮製技術受到政府保護的開端。書中收載了很多炮製方法,如煨、燔、作櫱、作豉、作大豆黃卷等,並記載了玉石玉屑、丹砂、雲母、石鍾乳、礬石、硝石等礦物類葯的炮製方法。

中葯的炮製在宋代發展較快,宋政府頒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設有炮製技術專章,提出對葯物要「依法炮製」、「修制合度」,將炮製列為法定的制葯技術,對保證葯品的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元時代,中葯炮製的發展較為突出的是理論研究。如王好古在《湯液本薛》中引用李東垣用葯:「黃芩、黃連……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黃須煨,恐寒則損胃氣,至於川烏、附子須炮以制毒也。」「當歸酒洗取發之意,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等,均為有關中葯炮製理論的重要論述。中葯的炮製在明代發展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地論述了若干炮製輔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軟堅,醋制入肝經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炙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潰曝,並解毒至令平和……他還明確地指出中葯的效應貴在炮製。

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制」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對有些炮製方法,還結合中醫理論加以探討。明代繆希雍所著的《炮炙大法》也是明代一部較有價值的炮製專著,書中記載了439種葯物的炮製操作和成品貯藏方法,並將古代炮炙方法歸納為《雷公炮炙十七法》,據資料記載即炮、烘烤、火上燒、炙、煨、炒、煅、煉(長時間的火燒)、制、度(量葯之長短)、飛(水飛)、伏(潤葯或火制後貯存相當長時間,稱「伏山」)、鎊(削、刮、刨)、擊碎、煞(曬)、曝(強烈日光下曙曬)、露(將葯物曰曬夜露;或溜水的提取)。此十七法長期以來,在中葯加工業中有深遠的影響,但由於歷史變遷,其實際涵義尚難闡明。

清代專論炮製的書籍首推《修事指南》,是由張仲岩將歷代各家有關的炮製記載綜合歸納而成。該書詳細記載了232種炮製方法,系統地敘述了各種炮製方法,條目清晰,較為醒目。

現代我們所使用的炮製方法,是在古代炮製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和改進而來。根據目前的實際應用情況,其炮製方法主要有修治法、水製法、火製法、水火共製法和其他製法五種。「修治法」包括純凈處理、粉碎處理和切制處理;「水製法」是一種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物的方法,包括潤、漂和水飛法;「火製法」則是指用火加熱處理葯物的方法,包括炒、炙、煅、煨和烘焙法;「水火共製法」則包括了煮、蒸、和淬法;而其它製法則指一些其他特殊製法,常用的有制霜、發酵、發芽等。

近些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們正在探索應用新設備、新工藝。對一些傳統的炮製方法進行改進,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以及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專家學者們已經開始從工藝、化學、葯理、臨床等多方位對中葯的炮製加以研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對中葯炮製進行闡述,為中葯炮製步入科學化、規范化提供了依據。它一方麵包括了同種輔料,不同條件的對比研究,例如醋制元胡用於臨床,沿襲已久,在現代研究則表明,醋酸能與元胡中的生物鹼結合成易溶於水的生物鹼鹽而易於煎出。有關學者用酸性染料滴定法測得用醋為輔料煮、炒、拌、浸元胡的水煎液中,總生物鹼的含量相差不大,而且在拌法中總生物鹼的含量略高。由於拌法可在較為密閉的容器中進行,與煮、炒等加熱方法相比可以減少醋的揮發,並且工藝簡單,從而能夠有效地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通過多因素、多輔料的對比研究,生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均為常用葯,相關研究人員運用HPLC法探討了不同炮製方法對芍葯苷含量影響,結果表明,烘乾乾燥法、減壓乾燥法、炒制及酒制,均會造成芍葯苷含量的降低,其中烘乾乾燥法的影響最大。減壓乾燥法影響最小,與《葯典》中採用減壓乾燥法相符合。相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葯的炮製技術和工藝也將不斷的簡化,從而進一步提高炮製的效果。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