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怎麼加工成食用
『壹』 海水加工成食用鹽的過程步驟
食鹽按加工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原鹽(粗鹽)、洗滌鹽、再制鹽(精鹽)。原版鹽是從海水、鹽井水直接製得的權食鹽晶體,除氯化鈉外,還含有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鈣、硫酸鈉等雜質和一定量的水分,所以有苦味;洗滌鹽是以原鹽(主要是海鹽)用飽和鹽水洗滌的產品;把原鹽溶解,製成飽和溶液,經除雜處理後,再蒸發,這樣製得的食鹽即為再制鹽,再制鹽的雜質少,質量較高,晶粒呈粉狀,色澤潔白,多作為飲食業烹調之用;另外,還有人工加碘的再制鹽,為一些缺碘的地方作飲食之用。http://ke..com/view/29262.htm
『貳』 海鹽是怎麼來的能不能直接吃
海鹽,是將海水引進鹽田經幾個月暴曬節精而成的,因為含有大量的其它雜質(如:鈣,鐵,鋁,銅等),對人體有害,因而不能直接食用。
可以用於烹調和化妝。雖然很多精鹽也來自海鹽,但並未表明為海鹽,顆粒細小。市售海鹽一般顆粒較大,價錢比一般的食鹽要貴很多。和精鹽相比,海鹽的主要成分也是氯化鈉,並沒有證據顯示其對人體有特殊的好處。而且海鹽中可能缺碘,所以不宜完全取代碘鹽。
(2)海鹽怎麼加工成食用擴展閱讀
制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化學工藝之一。
根據來源,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石鹽等幾大類。
如今在世界的鹽產來源中,岩鹽佔41%、地下鹵水及鹽湖佔29%、海鹽佔26%。
其中海水和石鹽是最主要的兩個來源。
石鹽是內流盆地中封閉的湖泊蒸發所沉積下的礦物質。
石鹽的岩床可以在地下廣大的區域里延伸,最多達350米厚。
在美國和加拿大地下有一片巨大的岩床,從紐約州西部的阿巴拉契亞盆地起,通過安大略省地下,覆蓋大部分密歇根州的地下區域。
英國的柴郡地下和伍斯特郡周圍有石鹽礦。
奧地利的薩爾茲堡因其鹽礦,被稱為「鹽城」。
中國江蘇省淮安市地下有厚度為100-200米的鹽礦,儲量在世界首位。
海水的鹽度約為35‰,是食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來源。
海鹽可自然或者加工技術生成,可分成海水蒸發和離子交換膜電透析(EDI)。
海水蒸發是傳統工法,受日照或降雨因素影響產量,需佔地廣大的鹽田。
而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是海水淡化技術的一種,需消耗大量能源,但比較可以有穩定的產量。
在蒸發量大、降雨量小的海洋國家,海水蒸發是制鹽的首選方法。
先讓鹽田內充滿海水,等到海水蒸發後就能從中獲得鹽晶。
由於一些海藻和微生物在高鹽度的環境下生長良好,因此有時這些鹽田會有非常鮮艷的顏色。
中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原鹽年產量240多萬噸,佔中國全國原鹽總產量的7%和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中國井鹽生產肇始於戰國末年,李冰是其生產創始人其他地方的食鹽則是透過開采巨大的沉積礦藏而得,這些礦藏是數以百萬年前的海洋和湖泊蒸發而成。
這些鹽礦可能會直接開采作岩鹽,也有可能會將水泵進礦床中,溶成溶液後再提煉。
上述二種情形採集的食鹽都可以透過鹽卥的機械蒸發來純化。
傳統上,這個工序是在敞口平底鍋上進行,通過加熱來增加蒸發率。
近來這製程會在真空狀態的平底鍋中進行。
『叄』 古代海鹽怎麼製作成食用鹽
曬制好的海鹽。進行凈化過濾,然後烘乾粉碎。就可以了。主要是 曬
『肆』 我們吃的海鹽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我們知道海洋的話就是通過曬干,然後進行一下加工,然後就可以製作出來了。
『伍』 海水加工成食用鹽的過程步驟 詳細的問題說明,有助於回答者給出准確的答案
食鹽按加工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原鹽(粗鹽)、洗滌鹽、再制鹽(精鹽).原鹽是從海水、鹽井水直內接製得的食鹽晶體容,除氯化鈉外,還含有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鈣、硫酸鈉等雜質和一定量的水分,所以有苦味;洗滌鹽是以原鹽(主要是海鹽)用飽和鹽水洗滌的產品;把原鹽溶解,製成飽和溶液,經除雜處理後,再蒸發,這樣製得的食鹽即為再制鹽,再制鹽的雜質少,質量較高,晶粒呈粉狀,色澤潔白,多作為飲食業烹調之用;另外,還有人工加碘的再制鹽,為一些缺碘的地方作飲食之用.http://ke..com/view/29262.htm
『陸』 食用鹽如何製作
我國食用鹽是實抄行國家襲專產專賣的產品。據悉,一般合格食鹽製作過程中必須經過十多次蒸發曬制,才能將鹽中的雜質和重金屬全部去掉。鹽場一般採取分級結晶的方法來曬制食鹽,濃度在25度到27度的可以曬製成一級食鹽,27到28.5度的曬製成二級食鹽,28.9到30度的只能曬製成食品加工用鹽。高於30度的海水則只能用作工業鹽或製成農業用鹽。而徐聞縣國有鹽田周邊農民通過打井滲透取得的海水,基本上都超過了30度;由於濃度高,所以曬一天便可以出鹽。
『柒』 古代人是怎麼把海鹽提純變成食用鹽的
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鹵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鹵水和岩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鹵煎鹽。
有天然鹵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鹵、煎鹽。齊管仲(公元前?~前645)實行「官山海」政策,即鹽由官民並制,產品全部由官府統一運銷。
但由漢代至明代,除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到唐玄宗開元十年(722)的139年間,開放全國海灘、鹽井、鹽湖,任民自由產銷外,其他歷代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大都實行專賣制度,以嚴刑峻法控制著鹽的產銷,以徭役的形成強迫鹽戶產鹽,生產者役作極苦,還要負擔繁重的鹽課,因而嚴重地阻礙了生產的發展。
雖然隋、唐之際,山西湖鹽生產已形成「墾畦澆曬」的新工藝,宋、元之際,福建海鹽生產已部分採用曬鹽法,但生產規模小,工具設備簡陋,生產者之間只有簡單的協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狀態。
井礦鹽的情況有所不同。四川在宋代出現了卓筒井,首次使用鑽頭(「圜刃」銼)鑿井。由明代到清代,手工機具逐漸完備,分工協作逐漸明確,商業資本日益轉為產業資本。
隨著外地遊民的流入,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到清代乾隆(1736~1795)、嘉慶(1796~1820)年間,自貢鹽業已進入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1835年以後,黑鹵井、岩鹽井、深層天然氣井的相繼開鑿,又為鹽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
岩鹽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鹵,促成了有關井戶的聯合,大大促進了鹽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7)海鹽怎麼加工成食用擴展閱讀:
世界制鹽工業
隨著社會需要量的不斷增長,50年代以來的約30年中,世界產鹽量增長兩倍多。年產鹽量在100萬噸以上的國家,除中國外,還有18個(表2)。世界鹽業的進出口總量1985年為4250萬噸,其中進口量為1776萬噸,進口最多的國家日本為683萬噸;
出口量為2474萬噸,出口最多的國家是澳大利亞為495萬噸左右。還有一些國家,如美國、蘇聯、英國等,既出口也進口。以美國的進出口量為最大,1985年進口563萬噸,出口82萬噸。
當今世界制鹽企業逐步大型化,如蘇聯1955~1975年,大中型鹽廠的產量擴大1.6倍,小廠則逐步關閉或合並;歐美國家的制鹽企業則相繼組成公司,從科研、設計到生產、銷售,統一經營。美國12家大公司的產鹽量佔全國產量的88%(1974)。英國帝國化學公司幾乎壟斷了全國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