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粗加工原則是什麼
1. 機械製造工藝學中在選擇粗基準時,一般遵循哪些原則
1.粗基準應選擇要求不高的不加工表面為定位基準;
2.粗基準選擇應使各加工表面的餘量合理分配;
3.粗基準應避免重復使用,在同一尺寸方向上只使用一次;
4.用做粗基準的表面要平整,保證定位、夾緊可靠。
2. 機械加工工藝路線的擬定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擬訂工藝路線是設計工藝規程最為關鍵的一步,需順序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選擇定位基準
定位基準包括粗基準和精基準。粗基準是指用未加工過的毛坯表面做基準。精基準是指用已加工過的表面做基準。
1、粗基準的選擇原則:
1)合理分配加工餘量的原則
a、應保證各加工表面都有足夠的加工餘量:如外圓加工以軸線為基準;
b、以加工餘量小而均勻的重要表面為粗基準,以保證該表面加工餘量分布均勻、表面質量高;如床身加工,先加工床腿再加工導軌面;
2)保證零件加工表面相對於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則
一般應以非加工面做為粗基準,這樣可以保證不加工表面相對於加工表面具有較為精確的相對位置。當零件上有幾個不加工表面時,應選擇與加工面相對位置精度要求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準。
3)便於裝夾的原則:選表面光潔的平面做粗基準,以保證定位準確、夾緊可靠。
4)粗基準一般不得重復使用的原則: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準通常只允許使用一次,這是因為粗基準一般都很粗糙,重復使用同一粗基準所加工的兩組表面之間位置誤差會相當大,因此,粗基一般不得重復使用。
2、表面加工方法的選擇
(1)各種加工方法的經濟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不同的加工方法如車、磨、刨、銑、鑽、鏜等,其用選各不相同,所能達到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也大不一樣。即使是同一種加工方法,在不同的加工條件下所得到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也大不一樣,這是因為在加工過程中,將有各種因素對精度和粗糙度產生影響,如工人的技術水平、切削用量、刀具的刃磨質量、機床的調整質量等等。
某種加工方法的經濟加工精度:是指在正常的工作條件下(包括完好的機床設備、必要的工藝裝備、標準的工人技術等級、標準的耗用時間和生產費用)所能達到的加工精度。
(2)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的選擇
根據加工表面的技術要求,確定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
這種方案必須在保證零件達到圖紙要求方面是穩定而可靠的,並在生產率和加工成本方面是最經濟合理的。
要考慮被加工材料的性質;
例如,淬火鋼用磨削的方法加工;而有色金屬則磨削困難,,一般採用金剛鏜或高速精密車削的方法進行精加工。
要考慮生產綱領,即考慮生產率和經濟性問題。如:大批大量生產應選用高效率的加工方法,採用專用設備。例如,平面和孔可用拉削加工,軸類零件可採用半自動液壓仿型車床加工,盤類或套類零件可用單能車床加工等。
應考慮本廠的現有設備和生產條件:即充分利用本廠現有設備和工藝裝備。
在選擇加工方法時,首先根據零件主要表面的技術要求和工廠具體條件,先選定它的最終工序方法,然後再逐一選定該表面各有關前導工序的加工方法。
3、機床設備與工藝裝備的選擇
1、所選機床設備的尺寸規格應與工件的形體尺寸相適應;
2、精度等級應與本工序加工要求相適應;
3、電機功率應與本工序加工所需功率相適應;
4、機床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和生產效率應與工件生產類型相適應。
工藝裝備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工件的加工精度、生產效率和製造成本,應根據不同情況適當選擇:
1、在中小批生產條件下,應首先考慮選用通用工藝裝備(包括夾具、刀具、量具和輔具);
2、在大批大量生產中,可根據加工要求設計製造專用工藝裝備。
機床設備和工藝裝備的選擇不僅要考慮設備投資的當前效益,還要考慮產品改型及轉產的可能性,應使其具有足夠的柔性。
4、加工階段的劃分
1)根據零件的技術要求劃分加工階段。
分以下幾個階段:
粗加工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盡量切除大部分餘量,主要考慮生產率。
半精加工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准備,並完成次要表面的終加工(鑽孔、攻絲、銑鍵槽等)。
精加工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保證各主要表面達到圖紙要求,主要任務是保證加工質量。
光整加工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為了獲得高質量的主要表面和尺寸精度。
2)將零件的加工過程劃分為加工階段的主要目的是:
(1)保證零件加工質量(因為工件有內應力變形、熱變形和受力變形,精度、表面質量只能逐步提高,);
(2)有利於及早發現毛坯缺陷並得到及時處理;
(3)有利於合理利用機床設備。
(4)便於穿插熱處理工序:穿插熱處理工序必須將加工過程劃分成幾個階段,否則很難充分發揮熱處理的效果。
此外,將工件加工劃分為幾個階段,還有利於保護精加工過的表面少受磕碰損壞。
5、工序的劃分
在制定工藝過程中,為便於組織生產、安排計劃和均衡機床的負荷,常將工藝過程劃分為若干個工序。劃分工序時有兩個不同的原則:即工序的集中和工序的分散。
工序集中原則
按工序集中原則組織工藝過程,就是使每個工序所包括的加工內容盡量多些,將許多工序組成一個集中工序。
最大限度的工序集中,就是在一個工序內完成工件所有表面的加工。採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按工序集中原則組織工藝過程,生產適應性反而好,轉產相對容易,雖然設備的一次性投資較高,但由於有足夠的柔性,仍然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
工序分散原則
按工序分散原則組織工藝過程,就是使每個工序所包括的加工內容盡量少些。
最大限度的工序分散就是每個工序只包括一個簡單工步。:傳統的流水線、自動線生產基本是按工序分散原則組織工藝過程的,這種組織方式可以實現高生產率生產,但對產品改型的適應性較差,轉產比較困難。
6、工序順序的安排
1)機械加工工序的安排原則
1、先基準面後其它表面:先把基準面加工出來,再以基準面定位來加工其它表面,以保證加工質量。
2、先粗加工後精加工:即粗加工在前,精加工在後,粗精分開。
3、主要表面後次要表面:如主要表面是指裝配表面、工作表面,次要表面是指鍵糟、聯接用的光孔等。
4、先加工平面後加工孔:平面輪廓尺寸較大,平面定位安裝穩定,通常均以平面定位來加工孔。
2)熱處理工序及表面處理工序的安排:根據熱處理的目的,安排熱處理在加工過程中的位置。
1、退火:將鋼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保溫一段時間,隨後由爐中緩慢冷卻的一種熱處理工序。其作用是:消除內應力,提高強度和韌性,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應用:高碳鋼採用退火,以降低硬度;放在粗加工前,毛坯製造出來以後。
2、正火:將鋼加熱到一定溫度,保溫一段時間後從爐中取出,在空氣中冷卻的一種熱處理工序。註:加熱到的一定的溫度,其與鋼的含C量有關,一般低於固相線200度左右。:其作用是:提高鋼的強度和硬度,使工件具有合適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應用:低碳鋼採用正火,以提高硬度。放在粗加工前,毛坯製造出來以後。
3、回火:將淬火後的鋼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保溫一段時間,然後置於空氣或水中冷卻的一種熱處理的方法。:其作用是:穩定組織、消除內應力、降低脆性。
4、調質處理(淬火後再高溫回火):其作用:是獲得細致均勻的組織,提高零件的綜合機械性能。:應用:安排在粗加工後,半精加工前。常用於中碳鋼和合金鋼。
5、時效處理:其作用:是消除毛坯製造和機械加工中產生的內應力。:應用:一般安排在毛坯製造出來和粗加工後。常用於大而復雜的鑄件。
6、淬火:將鋼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保溫一段時間,然後在冷卻介質中迅速冷卻,以獲得高硬度組織的一種熱處理工藝。:其作用是:提高零件的硬度。應用:一般安排在磨削前。
7、滲碳處理: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可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前或之後進行。
8、為提高工件表面耐磨性、耐蝕性安排的熱處理工序以及以裝飾為目的而安排的熱處理工序,例如鍍鉻、鍍鋅、發蘭等,一般都安排在工藝過程最後階段進行。
3)檢驗工序的安排,為保證零件製造質量,防止產生廢品,需在下列場合安排檢驗工序:
1、粗加工全部結束之後;
2、送往外車間加工的前後;
3、工時較長和重要工序的前後;
4、最終加工之後。
除了安排幾何尺寸檢驗工序之外,有的零件還要安排探傷、密封、稱重、平衡等檢驗工序。
4)其它工序的安排
1、零件表層或內腔的毛刺對機器裝配質量影響甚大,切削加工之後,應安排去毛刺工序。
2、零件在進入裝配之前,一般都應安排清洗工序。工件內孔、箱體內腔易存留切屑,研磨、珩磨等光整加工工序之後,微小磨粒易附著在工件表面上,要注意清洗。
3、在用磁力夾緊工件的工序之後,要安排去磁工序,不讓帶有剩磁的工件進入裝配線。
3. 機械材料中什麼是粗加工和細加工
一般來說,粗加工是指去掉毛坯上鑄造,鍛造的不規則表皮,按照零件要求回簡單加答工到加工餘量在5毫米左右。
之後細加工(或叫精加工)直接將材料加工到指定尺寸。加工設備可能是數控機床等的高級設備!!
粗加工:加工方法一般為,粗車、粗刨、粗銑、鑽、毛銼、鋸斷等,可見刀痕。應用在非配合尺寸或不重要的配合,用於一般要求,加工精度在IT13—IT8,Ra≤80—20.
半精加工:加工方法為半精車、精車、精刨、精銑、粗磨,表面可見加工痕跡或加工痕跡不明顯。加工精度在IT10—IT7,Ra≤10—2.5,用於重要配合。
精加工:加工方法為精車、精刨、精磨、鉸,加工精度在IT8—IT6,Ra≤1.25—0.32,用於精密配合。
超精加工:加工方法為精磨、研磨、鏡面磨、超精加工,表面光澤或達到鏡面。加工精度在IT6—IT5或更高,Ra≤0.16—0.01。主要用於量塊、量儀和精密儀表、精密零件的光整加工
4. 機械加工中,鑄件的工藝孔是在粗加工之前加工還是粗加工之後加工為什麼
工藝孔是在零件的加工過程中,為防止某一或者某幾個加工過程因刀具與工件材專料干涉而需要預先加工出來的屬孔。工藝孔在何時加工取決於工藝孔被需要的工序,原則上講只要在該工序前孔被加工出來即可。具體粗加工前還是後進行工藝孔的加工,一是看在粗加工前該工藝孔是否容易加工,例如鑽孔時需要孔口的表面與孔的軸線垂直,否則孔會鑽偏斜導致鑽頭折斷;二是看你的設備布局,以工序周轉量最輕為原則。如果可能,粗加工後加工可以更利於保證孔的位置精度。
5. 機械粗加工後一半要進行什麼處理
1.去應力退火。鑄、鍛、焊件在冷卻時由於各部位冷卻速度不同而產生內應力,金屬及合金在冷版變形加工中以權及工件在切削加工過程中也產生內應力。若內應力較大而未及時予以去除,常導致工件變形甚至形成裂紋。去除應力退火是將工件緩慢加熱到較低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金屬內部發生弛豫,然後緩冷下來。應該指出,去除應力退火並不能將內應力完全去除,而只是部分去除,從而消除它的有害作用。
2.是2Cr13吧,是一種馬氏體不銹鋼,能抗大氣腐蝕、有一定的耐有機酸並耐熱,有良好塑性。
3.316是美國材料標准編號表示方法。316是繼304之後,第二個得到最廣泛應用的鋼種,主要用於食品工業和外科手術器材,添加鉬元素使其獲得一種抗腐蝕的特殊結構。由於較之304其具有更好的抗氯化物腐蝕能力因而也作「船用鋼」來使用。
4.180js12(+-0.2)
180 ——公稱尺寸。
js ——公差配合符號,體現公差帶的位置。
12 ——精度,IT值,體現公差帶的寬度。
±0.2——允許偏差值。上偏差+0.2毫米,下偏差-0.2毫米。
6. 在機械加工中粗加工的作用
和精加工相比,粗加工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定的時間內去除的材料多。
所以粗加工最專重要的目的就是:快速屬縮短「原材料毛坯尺寸」到「圖紙工藝要求的尺寸」的時間。但應注意粗加工必須為稍後的精加工留出加工餘量,至於留多少是合適的,這就要靠加工者的經驗了。
還有不要認為加工餘量留的越少對稍後的精加工越有利,實際加工中由於機床、刀具、夾具不可避免的發生的微小移動。太少的加工餘量可能使稍後的精加工加工不到,或實為摩擦而非切削,從而使零件表面產生加工硬化等我們非預期的現象。
別:對於重要的或精度要求嚴的加工件,粗加工後往往通過退火以改善塑性和韌性,使化學成分均勻化,去除殘余應力。從而對稍後的精加工更有利。
7. 機械粗加工目的
粗加工是以快速切來除毛坯余源量為目的,在粗加工時應選用大的進給量和盡可能大的切削深度,以便在較短的時間內切除盡可能多的切屑。粗加工對表面質量的要求不高,刀具的磨鈍標准一般是切削力的明顯增大,即以後刀面的磨損寬度VB為標准。
確定精基準。
8. 機械加工中粗鏜的工序餘量怎麼確定最好是詳細點
1.不知你是學生做習題,還是實際生產需要。
2.車床加工內孔不叫鏜孔。
3.粗鏜時加工餘量的確定:專
(1)機床工作台、導軌屬剛性,主軸形式、直徑、精度、剛性。
(2)夾具夾持合理性、可靠性與剛性。
(3)鏜刀桿的材料、徑長比、結構以及支撐、導向等輔助機構的運用與否。
(4)工件該孔前道工序加工情況,加工餘量,加工餘量分配。
(5)工件材料,加工性能,加工工藝性。
(6)刀具材料,刀具斷屑槽槽型、寬度、倒棱情況等。
4.原則:在確保精加工質量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消耗,完成工作內容。
9. 敘述在機械加工過程中選擇粗基準和精基準時各應遵循什麼原則
粗基準是在粗加工中所使用的主要基準,精基準則是在精加工中所使用的主要基準。
10. 機械加工(粗加工)檢驗怎麼沒有國家標准
為標准尺寸檢驗,一般可採用GB 1804來進行。
對於模具鋼鍛件來說,若要求較高,可採用M級甚至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