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控仪器 » 观星台景具有什么天文仪器

观星台景具有什么天文仪器

发布时间: 2021-02-20 01:13:38

⑴ 我国古观象台是什么样的

洛阳灵台是东汉光武帝于中元元年(56年)在洛阳南郊(今河南偃师)建造的。

夏代的天文台称为清台,商代的天文台称神台,而周代则改称为灵台。洛阳灵台占地44000平方米,东西各有墙垣,墙垣内的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高台,即灵台,台高约20米,台基约50米见方。台的四周有上下平台两层,平台间有坡道相连接,两层平台内各建有10余间房间。灵台顶部是观测天象的场所,四周的建筑则是观测人员处理观测资料的办公室。该灵台规模庞大,项目齐全,为我国汉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直接领导过灵台的观测工作,设计并制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并写出了《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不朽的天文学著作。

据史料记载,洛阳灵台在曹魏和两晋时期还一直沿用,到北魏时才被废弃不用。1974年冬季至1975年春,中国有关部门发掘时,发现了这个宝贵的天文古迹。

登封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观星台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登封古观星台坐落在洛阳东80多公里远的登封县告成镇。

观星台由台身与石圭、表槽组成。砖石结构的观星台由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台面呈方形,用水磨砖砌造。耸立着的高台和台下的一条长堤恰好组成一具特殊的圭表。高台即为立表,高9.46米;长堤相当于土圭,称为量天尺,长31.19米,位于正南北向。

在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所有的天文建筑中,在登封观星台进行观星、测影等天文活动的时问最长。从公元前1060年的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在这里“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求得地中”开始,一直到元代末年,时间长达2400多年。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建筑,登封观星台是古代天文文物的典型代表,其经历朝代之多,年代之久,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科技发展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观星台在编制历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代天文、历法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观星台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科技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位干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1442年)。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8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

从明朝正统年间起,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500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代制造的8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这8件铜制天文仪器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⑵ 古观象台有什么特点

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航海,军火空前发达,农业进一步发展。

⑶ 星空天文网的历史天文仪器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登封,建于元朝初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回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1442年。答
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天体仪”,用于显示天球的各种坐标、天体的视运动和亮星位置,公元1905年制造。
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简仪”。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浑仪”,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公元10世纪的中国古星图。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之一,现列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位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北面的著名巨石阵。巨石阵主轴线指向夏至日出方位,其中两块巨石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方向。
玛雅古天文台。它是一组建筑群,从一座金字塔上的观测点望去:东、东北和东南庙宇分别是春(秋)分、夏至和冬至日出方向。

⑷ 观星台景区主要天文仪器有哪些

你好!
1、天体仪,古称浑象或浑天象,今称天球仪,用以演示日、月五星等天专体运行情属况。原件在清朝初年不幸被毁,此件是复制品。2、浑仪,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3、简仪,这是中国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简化浑仪而创造的一种天文测量仪器,它把唐宋的浑仪结构精简并重新组合而成,故称简仪,此件是现存最古老的仿制品。4、圭表,圭表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铜制天文仪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尺叫做圭,直立的柱叫做表。可根据正午时表的影子长度测定回归年的日数和二十四节气等。

⑸ 观星台的历史沿革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具有机高的价值。各种天文仪器:沈括浮漏、正方案、仰仪、景符、日晷。
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孙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现存观星台创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七百年。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
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初对古代的圭表进行了改革,新创比传统“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它的结构和测影的方法﹑原理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当时建筑在元大都的高表据记载为铜制,圭为石制。表高50尺,宽2尺4寸,厚1尺2寸,植于石圭南端的石座中,入地及座中14尺,石圭以上表身高36尺,表上端铸二龙,龙身半附表侧,半身凌空擎起一根6尺长﹑3寸粗的“横梁”。自梁心至表上端为4尺,自石圭上面至梁心40尺。石圭长度为128尺,宽4尺5寸,厚1尺4寸,座高2尺6寸。圭面中心和两旁均刻有尺度,用以测量影长。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测影时,石圭上还加置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和梁影。景符下为方框,一端设有可旋机轴,轴上嵌入一个宽 2寸﹑长4寸﹑中穿孔窍的铜叶,其势南低北高,依太阳高下调整角度。正午时,太阳光穿过景符北侧上的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很小的太阳倒像。南北移动景符,寻找从表端横梁投下的梁影。这条经过景符小孔形成的梁影清晰实在﹑细若发丝。当梁影平分日像时,即可度量日影长度。
登封观星台的直壁和石圭正是郭守敬所创高表制度的仅有的实物例证。所不同的是,观星台是以砖砌凹槽直壁代替了铜表。经过实地勘测推算。直壁高度和石圭长度等结构与《元史》所载多相符合。石圭以上至直壁上沿高36尺,从表槽上沿再向上4尺,即为置横梁处,恰在小室窗口下沿,很适合人们在台顶操作。由此至圭面为40尺。通过仿制横梁﹑景符进行实测,证明观星台的测量误差相当于太阳天顶距误差1/3角分。观星台现为对外开放的文物旅游景点。

⑹ 第一台独立于天文仪器的时钟是什么时候的

第一台独立于天文仪器的时钟是郭守敬设计制作的大明殿灯漏,也称“七宝灯漏专”。这个灯漏属很大,高约一丈七尺,用水力带动灯漏运行。为了保证水流的稳定,郭守敬利用曲梁中央的云珠和下悬的珠以及曲梁两端的龙来监测水位的变化,控制水的流速在一个小范围内。七宝灯漏还设有手执报时牌的神像12个,并设有自鸣的钟鼓等器物。一般来讲,七宝灯漏比起宋代的水运仪象台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它是第一台专门用于计时的大型机械钟表,特别是安装在大明殿,为元朝政府的朝会报时,因其功能单一,对以后钟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大的砖石圭表是河南登封告成镇观星台的圭表。这里的砖砌测景台相当于一座坚固的“表”,刮风也不会使它摇晃;台下有一条石制“长堤”,它是测日影用的大尺子,即“量天尺”,相当于一个“圭”。这个大圭表建于元代,到明代曾进行重修。这座圭表高约36尺(9.46米),台上设有二室,分别放置着漏壶和浑仪,量天尺长达128尺(31.19米),处于南北方向上。这座圭表的测量精度极高,除去人为的因素,仪器的误差只有0.12毫米。由此可见,郭守敬的设计精妙绝伦,令人赞叹。

⑺ 观星台有哪些建筑特点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内郭守敬创建,是我容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⑻ 谁知道襄阳古隆中的观星台啊有没有相关的详细资料呢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7.5公里的告城镇,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望十分优越,曾是古代阳城所在地。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 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天文科学建筑物,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终于在18年(公元1218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28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期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 “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各种天文仪器:沈括浮漏,正方案,仰仪,景符,日晷,观星台现为对外开放的文物旅游景点。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北,东经113°08306±315,北纬34°24169±13。中国历代许多天文学家曾到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古“影字”,下同),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东汉郑玄在注释中引用郑众的话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今观星台南20米处,尚保存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宫说刻立的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表高196.5厘米,约为唐小尺8尺,表下石座上面北沿6.6~37厘米,切近唐小尺1.5尺,故知此表在规制上与《周礼》所载土圭测景说相近。
现存观星台创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七百年。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徵。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
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初对古代的圭表进行了改革,新创比传统“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它的结构和测影的方法、原理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当时建筑在元大都的高表据记载为铜制,圭为石制。表高50尺,宽2尺4寸,厚1尺2寸,植于石圭南端的石座中,入地及座中14尺,石圭以上表身高36尺,表上端铸二龙,龙身半附表侧,半身凌空擎起一根6尺长、3寸粗的“横梁”。自梁心至表上端为4尺,自石圭上面至梁心40尺。石圭长度为128尺,宽4尺5寸,厚1尺4寸,座高2尺6寸。圭面中心和两旁均刻有尺度,用以测量影长。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测影时,石圭上还加置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和梁影。景符下为方框,一端设有可旋机轴,轴上嵌入一个宽 2寸、长4寸、中穿孔窍的铜叶,其势南低北高,依太阳高下调整角度。正午时,太阳光穿过景符北侧上的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很小的太阳倒像。南北移动景符,寻找从表端横梁投下的梁影。这条经过景符小孔形成的梁影清晰实在、细若发丝。当梁影平分日像时,即可度量日影长度。
登封观星台的直壁和石圭正是郭守敬所创高表制度的仅有的实物例证。所不同的是,观星台是以砖砌凹槽直壁代替了铜表。经过实地勘测推算。直壁高度和石圭长度等结构与《元史》所载多相符合。石圭以上至直壁上沿高36尺,从表槽上沿再向上4尺,即为置横梁处,恰在小室窗口下沿,很适合人们在台顶操作。由此至圭面为40尺。通过仿制横梁、景符进行实测,证明观星台的测量误差相当于太阳天顶距误差1/3角分。
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孙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观星台台体和有关文物进行了加固维修。1961年,国务院规定登封观星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⑼ 观星台的历史谁知道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公里告成镇北,告成即阳城。这里北望嵩山太室峰,西观少室诸峰,面对箕山,南临颍河,东有石淙河绕流。相传西周大政治家周公姬旦曾来到阳城测验日影。今观星台南20米处尚保留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宫刻立的“周公测景台”石表一座,其制与《周礼》所记土圭测景之说相符。石表为长方形柱体,上有屋顶石帽,表高196.5厘米,约八尺(唐天文尺),表下有与表同高的覆心状石座。座上面北沿距石表背面36.6~37厘米,约合一尺五寸,这段距离恰好是夏至八尺表的投影长度。这是我国建台时间最久的一座测景台。

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距今已有约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命太史令王恂等人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经过王恂、郭守敬、张衡等人的辛勤观测和推算,终于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18年)实行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法》。此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5.2425日,合365天5时48分12秒。与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里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300年。如与现代科学家推算的回归年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授时历》仅相差26秒,因此,我国观星台所测时间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学的。

观星台为砖石结构,由覆斗状的台体和台北面漫长的石圭组成。台高9. 64米,平面方形,其上小室为明代增建。台室通高12. 62米。台下各边长16米多,台上各边长8米多。有明显的上下收分,反映了宋元时期建筑特征。台北壁下设有对称的东西两踏道口,人们可同时由两口盘旋登至顶部。踏道由红岩石条砌成,梯栏及台顶四沿女儿墙用砖砌成,上层用红石雕顶封护。台上是观星和测影的工作场所。台北面中部砌一凹槽,槽的南壁上下垂直,东、西两壁有明显的收分。其直壁与台下的石圭是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元代圭表装置,因为它比前代的八尺之表高出5倍,故称“高表”。石圭在台体以北,南端伸入北壁的凹槽内,与直壁相距36厘米,石圭长31.96米,因它的用途是测量天体,所以古人称之“量天尺”。它的上面是连续平铺的三十六方青石板,上刻有流水的双行水渠,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长条状泄水池,池两头有泄水孔。这种水渠在古代天文仪器上通常是用来取水平的。

在历史上,观星台屡遭破坏。元代以后,几经修葺。明初,在台前建立了周公祠;嘉靖年间对台体与石圭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清代对周公祠等建筑进行维修。1961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1975年国家拨专款进行复修,并找到了早已散失的量天尺圭石,恢复了量天尺的三十六方圭石原貌,其长度达到31. 96米。与《元史》所载的石圭长128尺接近。重建了围墙,美化了周围环境,种植了花草树木。观星台已对外开放,每月有不少国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游客到此参观。

⑽ 古观象台的相关资料,还有郭守敬的资料,最后是天文学简介。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42年左右),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轨迹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