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噪比用什么仪器测量
❶ 最近要买一台红外光谱仪,看了仪器的配置指标,其中的P-P指标一项是:优于8.68*10-6Abs,谁能告诉我
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简记为SNR ),顾名思义,就是信号值与噪声值的比,这一比值当然是越高越好。可是,翻遍《GB/T 21186-200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GB/T 6040-2002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见红外光谱相关标准与检定规程大合集)以及其他的一些行业性、地方性的检定规程(国家级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定规程至今还未出台),甚至中国药典,愣是找不到关于信噪比的只言片语的定义。信噪比指标对红外仪器性能的评判很重要,怎么会找不找呢?且慢,注意标准中屡屡提到的“基线噪声”(100%T线噪声)XXXX:1或1:XXXX,还往往标了P-P或RMS,这不就是我们熟悉的信噪比的表示方法吗?哈哈,总算找到你了。
艰难的看过标准上的描述(没办法,中国国标写的水平就是高!?),为了各位同学能够顺利读懂,我将它写为白话现代汉语版:
红外信噪比,是通过基线(100%T线)噪声来表征。也就是,在样品室中不放样品的情况下(空光路),测得一条假定理想的100%T透射光谱。信号,当然就是100%T了,如果没有噪声,那么这条光谱将是一条严格的纵坐标为100%T的直线,但是,实际情况是噪声总是存在的,这就使得这条光谱的各个波数点上的值不见得一定是100%T,可能高一些(比如100.1%T),也可能低一些(比如99.9%T)。P-P(峰-峰值)噪声的意思就是说刚才测得的那条光谱在某一段波数区间内(比如2200~2100cm-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比如说是100.1%T-99.9%T=0.2%T。前面说了,信号是假定为100%T,那么,根据信噪比的定义,信号值/噪声值,比如100%T/0.2%T=500(注意此处单位相消,也就是说,信噪比用信号噪声比值表示的话,是一个无量纲的数)。此时,我们可以说,这台红外光谱仪的信噪比是500:1。换句话说,我们知道了P-P(峰-峰值)噪声,我们也就自然知道了 P-P值信噪比;同理,我们知道了P-P值信噪比,比如500:1,那么我们很自然的也能利用噪声=信号/信噪比,即100%T/500=0.2%T,得到P-P噪声值的大小为0.2%T。
有人说,为了避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此君是彩票迷,鉴定完毕!),噪声值应该用更具代表性和统计性的 RMS(均方根值)噪声来表示。那啥是RMS呢?我不得不祭出万恶的数学公式(霍金一部《时间简史》,只用了一个公式。我这个小小的原创这么早就出公式了。我不如霍金。。。)
设{Y1, Y2, Y3, …YN}为给定波数区间内N个连续波数点对应的纵坐标值(按照前述条件下,为一系列%T透过率值),则这些值的均值为:
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简记为RMS)偏差为:
如果不用公式,通俗地讲,均方根值就是一组数的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均方根偏差就是一组数与这组数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所以,你瞧,我早早放弃了只用文字叙述,还是看看万恶的公式吧。显然,用上式求得的一条光谱在某波数(横坐标)区间内全部N个数据点纵坐标值的均方根偏差就作为了RMS噪声的度量。
一般对红外光谱来讲,P-P(峰-峰值)噪声会比RMS(均方根值)噪声大5倍左右,换句话说,RMS噪声的绝对数值更小,换算成信噪比时就更大,所以你发现用RMS值表示的信噪比往往看起来都很漂亮也就不奇怪了,因为它比P-P值表示的信噪比大了5倍(而且,显然参与运算的波数点越多,这一倍数还会增加)。
上面的“基线噪声”都是用了100%T基线,对应的是透射光谱的透过率表示形式;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用透射光谱的吸光度表示形式,此时的“基线”自然变成了0A基线。该“零基线”上的噪声单位,显然也就变成了A(吸光度单位,有时写做AU)。此时,计算P- P噪声和RMS噪声的方法与前面完全一样。但是,因为这些基线都是在样品室中不放样品的情况下(空光路)测得的,所以此时的信号应该是0A,如果直接计算信噪比的话,0/噪声=0,显然得不到明确的有意义数值。所以有很多同学这个地方就会糊涂了,由吸光度表示的基线噪声值,怎么得到信噪比?在此,zwyu 独家奉献推导过程(呵呵,反正市面上所有的资料里都没写,可能觉得太简单了吧。):
前面讲到,因为测量吸光度基线噪声时,假定的信号就是 0A(相当于没有信号),导致所有的计算归零。那么,绕开这一“归零窘境”的关键就是不用0A,而采用等效的100%T,因为前面用100%T基线噪声时计算信噪比已经证明是行得通的。所以,要做的工作就是将0A基线时的噪声等效为100%T基线时的噪声。由吸光度与透射率之间的转换关系:
设此时信号为1(即100%),考虑到将A坐标下的噪声A-0转换到%T坐标下的噪声1-T(为简化起见,将100%记为1,T则不再乘100),则根据信噪比SNR的定义,
这里的A就是0A基线下给出的基线噪声值(如果你怕将它和吸光度单位A混淆,请自行将公式中的变量A换为任意字母代替)。后面我会结合实例,验证我这一推导公式。显然A值越小,得到的信噪比越大,也就是说基线噪声值越小越好,这也与我们的认知相一致。
看罢这粉墨登场的诸多款红外光谱仪和它们的参数,我不知道诸位同学晕了吗?反正,如本文开头所述,玩了一辈子红外光谱的翁老爷子晕了。。。
老爷子之所以会晕的原因,不是他老人家红外经验少,更不是看的不认真,而是——各个标准之间,各个红外厂商的宣传资料之间,对红外信噪比实际测量时的诸多具体参数设置,根本不一致(用翁老爷子的原话就是“测定的条件不相同”)。或许,“因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疏漏”;或许,本来就是有人希望搞出这种不一致来以混淆视听;或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之,苦了各位同学了。
先抛开这些让人纠结的具体参数,只看最终的结果。我们很容易发现,红外厂商之间最通用的信噪比表示方法一般有两种:5S(秒钟)P-P值信噪比和1Min(分钟)P-P值信噪比,但也有只给出了5S P-P值信噪比(如Varian)或只给出了1Min P-P值信噪比(如Shimadzu)的例外。为了统一起见,需要知道5S和1Min P-P值信噪比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这里,提前谈一下扫描时间(在实际参数设置时,更直接的说,是扫描次数)这一参数对红外信噪比的影响。因为测量红外光谱时,检测器噪声占了总噪声的主要部分,而检测器噪声又与信号水平不成正比,或者说是噪声是随机的且与信号电平无关。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通过多次测量求均值的办法来提高信噪比。而从数学上可以证明,n次测量平均的结果是信噪比可以提高到1次测量的倍。比如,4次叠加平均信噪比提高2倍,16次叠加平均信噪比提高4倍,32次叠加平均信噪比提高5.6倍,64次叠加平均信噪比提高8倍,128次叠加平均信噪比提高11.3倍。。。我们一般在使用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测量时,常选的叠加平均次数是16或32,这也是因为此时能达到最经济的效能。次数过少,信噪比提高的有限;次数过多,测量时间会很长,反而得不偿失。而且注意这里说的是FTIR,对于光栅红外来讲,扫一次全谱甚至需要几到几十分钟的时间,现代的实验人员不会疯狂到叠加平均多次从而花掉一天的时间来得到一张光谱。而对FTIR来说,扫一次全谱花掉的时间只有1S左右,完全可以多次扫描叠加平均来有效的提高信噪比。那么,问题来了,1Min扫描相比5S扫描,多扫了多少次呢?或者说,1Min扫描,红外光谱仪内部叠加扫描了多少次,5S扫描,又是叠加多少次呢?幸运的是,前述各厂家给出信噪比指标的时候,都使用的是分辨率为4cm-1时的数据,也就是说,此时扫描时间和扫描次数基本上成一个简单的正比关系。5S:60S=1:12,可以简单的认为,1Min扫描的次数是5S扫描次数的12倍,套用前面给出的关系,也就是说,预期信噪比可以提高3.5倍。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信噪比数据都给出了的厂家提供的数据:
Thermo/Nicolet公司的iS10:1Min P-P值信噪比:5S P-P值信噪比=35000:10000=3.5,完全符合我们的推论。
PE公司的Spectrum 100 :1Min P-P值信噪比:5S P-P值信噪比=36000:10500=3.4,基本符合。
Bruker 公司的TENSOR 37:1Min P-P值信噪比:5S P-P值信噪比=45000:8000=5.6,与我们的预期值偏差较大。我们注意到这两个数据Bruker公司将它标为了“可达”,而不是“最少”(标为“最少”的,只有5S P-P值信噪比=6000:1这一个数据)。换句话说,1Min扫描信噪比能够比5S扫描提高5.6倍,这只是可能发生的最好情况,而不是一定保证的数据 。由于我们前面给出的“n次测量平均的结果是信噪比可以提高到1次测量的倍” 这一结论已经是理想情况下的数值了,实际情况可能还达不到这一效果,那么,Bruker公司的提高5.6倍,远超理论上限值3.5倍的数据,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又不得不提到一个扫描速度的问题。前面说过,现代的FTIR扫一次全谱(4000~400cm-1)花掉的时间只有1S左右,当然,它有“左”也有“右”了。如果扫描一次正好需要1S时间,那么,5S内,光谱仪共扫了5次,1Min内,共扫了60次,这就是我们前面用到的数据。但是,如果1次扫描需要花费的时间不止1S呢?比如说,是1.5S,那么,光谱仪在5S内的完整扫描次数只有3次(还有1次未完成,不参与叠加平均),而在1Min时间内能够正好完成40次扫描,理论上1Min扫描信噪比能提高3.7倍,比之前的3.5倍高了一些。更极端一点,假定完成1次扫描恰好需要2.51S,则5S内只能完成1次完整扫描(剩下的2.49S白忙乎了),而1Min内能够完成23次完整扫描,理论上信噪比能提高4.8倍,比之前估计的3.5倍又提高了不少。但这与5.6倍还是有一定距离。到这儿,zwyu也解释不下去了。但好在Bruker公司的宣传资料也很明显的提示我们了,5.6倍的提高只是“最好情况”,所以我们在这也不必再深究“为什么”了,不过请正在使用TENSOR 37或27的朋友,告诉我一下在光谱分辨率为4cm-1时,使用DTGS检测器,其它参数全部使用默认设置,扫描4000~400cm-1全谱一次需要多长时间?连续扫描1Min又能扫描完成几次?谢谢!
好了,不考虑Bruker数据的特殊情况,采用3.5倍这一比较正常的换算系数,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知:
Agilent/Varian公司的640-IR:5S P-P值信噪比=6000,1Min P-P值信噪比=6000*3.5=21000
Shimadzu公司的IRPrestige-21:5S P-P值信噪比=40000/3.5=11000,1Min P-P值信噪比=40000
顺便看一下国产的FTIR
北京瑞利的WQF-510:5S P-P值信噪比=3000/3.5=850,1Min P-P值信噪比=3000(我看到的资料中只是给出了32次扫描的RMS值信噪比为15000:1,前面提过,RMS值信噪比一般是P-P值信噪比的5 倍,所以32次扫描的 P-P值信噪比为3000:1;又因为据我观察,正常扫描情况,WQF-510用4cm-1分辨率扫完4000~400cm-1全谱1次的时间绝对不止 1S,所以我们可以暂时认为其32次扫描时间接近于1Min)
天津港东的FTIR-650:5S P-P值信噪比=15000/3.5=4200,1Min P-P值信噪比=15000(我看到的资料中只写有P-P值信噪比为15000:1,而没有注明时间;写了时间的那份资料里的信噪比数值又让我崩溃且没标明是P-P值。所以姑且认为这里的扫描时间是1Min,大家存疑也就是了。当然,也十分欢迎国产仪器的厂方专家前来指正)
朋友可以到行业内专业的网站进行交流学习!
分析测试网络网这块做得不错,气相、液相、质谱、光谱、药物分析、化学分析、食品分析。这方面的专家比较多,基本上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有问题可去那提问,网址网络搜下就有。
❷ 如何用示波器测量信噪比
信噪比,即SNR(Signal to Noise Ratio),又称为讯噪比。狭义来讲是指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的电压与同时输出的噪声电压的比,常常用分贝数表示,设备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产生的杂音越少。一般来说,信噪比越大,说明混在信号里的噪声越小,声音回放的音质量越高,否则相反。信噪比一般不应该低于70dB,高保真音箱的信噪比应达到110dB以上。
以上信息出自http://ke..com/view/7271.htm
如果是用示波器测试功放,很好办,把示波器分别接在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分别测试在一个信号出入变量下,输出端的变量的比值是多少。这个一般没有什么意义,这主要是维修的时候使用。
如果是测试音箱的信噪比,就需要有一个声波和电信号转换的装置,什么拾音器,高品质话筒等的东西,才能检测。要不声音怎么能用测试电信号的示波器测试呢。如果有了这些设备,你就可以在音箱里播放声音信号,通过全频段的拾音器的信号拾取,按照第一步的方法去做,就能比较推算出信噪比了。
特别注意的是,一般的话筒都是对人声波段比较敏感,对别的信号有衰减。想要测试音箱的信噪比,我觉得个人用户,还是比较难的一件事。如果能在大学的声波实验室里面就能进行了。
❸ 高效液相色谱的信噪比怎么确定呢使用仪器本身的信噪比呢还是自己测量
信噪来比在高效液相色谱自仪中用于定量限(S/N=3:1)和检测限(S/N=10:1)的确认,在方法学研究中,这两个值需要自己确认。在保证基线平稳的情况下分析噪音,同进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找出信号值,得出信噪比,即可。
❹ 如何测试摄影机的像素
分辨率楔形图
1、分辨率是衡量摄像机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指的是当摄像机摄取等间隔排列的黑白相间条纹时,在监视器上人眼能够看到的最大线数,当超过这一线数时,屏幕上就只能看到灰蒙蒙的一片而不能再分辨出黑白相间的线条。清晰度又分为水平分辨率度和垂直分辨率。
2、测试方法,摄像机拍摄综合测试图,用目视法观察监视器上图像中心楔上能分辨的最大线数或十组中心清晰度线段能分辨的最大线数。
3、测试时应注意
(1)要使用成像质量好的镜头,因为镜头的好坏影响最终的测试结果。
(2)显示时使用黑白监视器,线数应在600线以上,如果使用彩色监视器,要将色饱和度旋纽调至最低,避免色度信号对亮度信号的干扰。
4、采购时应注意
(1)使用索尼、松下原装摄像机做横向对比,观察两种摄像机在分辨黑白线条组时差距;原装机的性能指标真实可靠,通过对比,可以对要采购摄像机的清晰度指标得出正确的结论。
(2)购买单板机时,有时配套的镜头成像质量较差,除了要测试中心分辨率外,还是测试四个角的分辨率,不能出现模糊和变形,否则,就要更换较好的镜头。
二、最低照度指标要有相关的条件
1、最低照度的概念,摄像机产生的亮度输出电平,是额定电平(700mv)的一半时,被摄物体的最小照度。
2、测试方法
十级灰度测试卡
(1)对比法:将摄像机置于暗室,选择一部名厂的原装摄像机作
对比,使用二个同种型号的手动光圈镜头,暗室内装有调压器控制的220V白炽灯,以调压器调节电压的高低来调节暗室内灯的明暗,电压可以从0V调到220V,室内光照也可以从最暗调至最亮,将二部摄像机分别对准层次丰富的物体,调低室内的光亮度,直至看不清物体的暗部层次,或者将镜头光圈调小一级作对比,根据名厂的原装摄像机标称的最低照度值推测出待测摄像机的最低照度值。
(2)仪器法:同样在暗室中测试,将摄像机对准十级灰度测试卡,调低室内的光亮度,直至摄像机输出的视频信号在示波器上的辐度降至350mv,再用测光表测量测试卡表面的照度值,计算出最低照度。
3、测试时应注意的是最低照度的数值与下列四个因素有关。
(1)镜头的光圈
(2)光源的色温
(3)视频信号的幅度
(4)反射率(目标的反射率和背景)
只有标明以上四个相关条件,测试出的最低照度才是有意义的,不能抛开上述四项测试条件而单纯比较某品牌摄像机的照度标称值和另一个品牌摄像机的照度标称值去比较,否则根本不能得出哪部摄像机的低照度特性更好的结论。
4、采购时应注意
选择照度摄像机:标称的最低照度只能作参考,关键还是要根据使用场合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摄像机。使用测光表测量现场的最低照度。在暗室中模拟现场的光照度环境,选择不同的摄像机试验或使用大口径光圈的镜头,直至分辨清楚灰度测试卡的十级轮廓。
三、信噪比的高低和照度的关系
1、所谓“信噪比”指的是信号电压对于噪声电压的比值,通常用符号S/N来表示。信噪比又分为亮度信噪比和色度信噪比。信噪比也是摄像机的一个主要参数。
当摄像机摄取较亮场景时,监视器显示的画面通常比较明快,观察者不易看出画面中的干扰噪点;而当摄像机摄取较暗的场景时,监视器显示的画面就比较昏暗,观察者此时很容易看到画面中雪花状的干扰噪点。摄像机的信噪比越高,干扰噪点对画面的影响就越小。
2、亮度信噪比的检测方法
(1)简单判别法
亮度信噪比:将镜头的光圈关闭,或盖上镜头盖,在监视器上观察雪花状的干扰噪点的多少。
色度信噪比:将摄像机对准白平衡测试卡,观察带有颜色的噪声点的多少。
(2)对比法
将摄像机置于暗室,选择一个名厂的原装摄像机作对比,使用二个同样型号的手动光圈镜头,将待测摄像机和原装摄像机对准黑平衡测试卡,用调光器调节光照度的大小,直至画面上明显出现雪花状的干扰噪点,比较噪声点的密度和大小,估计信噪比的数值。
(3)仪器法
亮度信噪比:将摄像机对准十级灰度测试卡,调整光圈的大小,使摄像机输出的视频电平达到350mv,将信号接入视频噪声测量仪,在仪表盘直接读取信噪比的读数
3、测试时应注意
①滤波器的选择,一般采用100KHZ的低通和fg高通,不采用视频加权曲线。
②要考虑摄像机AGC和r校正的影响。
4、采购时应注意
由于视频噪声测量仪价格昂贵,国内厂家一般没有这样的设备,大的厂家使用示波器估计信噪比的大小,小的厂家目测摄像机的雪花点多少,随便填写一个数字,色度噪声测量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在购买摄像机时,要根据使用地点的光照度条件选择摄像机,使用测光表测量并记录,使用场地在监控时段内的不同照度值。回到办公室暗室中模拟使用场地的不同照度值,观察哪一种摄像机的噪声点多,增大镜头的光圈或使用大口径通光量的镜头,或是增加使用地点的灯光亮度,直至监视器上显示的图像质量到可接受的程度,这就是你适合使用的摄像机。
❺ 您好,现在参与一项工作:检测公共广播系统的最高输出电平、信噪比、频宽,请问分别选择什么仪器好呢
主要要用频谱分析仪。
❻ 当有噪声加入时,信噪比比较低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信号检测,什么方法抗干扰
1、仪器的检出限仪器检出限是指在规定的仪器条件下,当仪器处于稳定状态时,仪器本身存在专着的噪音引起测量读属数的漂移和波动。仪器检出限的水平可对同类仪器之间的信噪比、检测灵敏度、信号与噪音相区别的界限及分析方法进行测量所能达到的最低
❼ 什么仪器可以检测无线信号的信噪比,最好给一个具体型号。
那个东西复没有可以测制试的把。只能通过一些数据计算。。
function y=snr(x1,x2);%x1是原始信号,x2是降噪后信号
N=length(x1);
y1=sum(x1.^2);
y2=sum((x1-x2).^2);
y=10*log((y1/y2));
❽ 信噪比是指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检测生物信号的仪器要求具有较 的信噪比
填空题吗?那应该是填“高”咯
❾ 某仪器信噪比80dB,则噪声电压为信号电压的几分这一
万
乘积
2 4
变极距(变间隙)型、变面积型型和变介电常数型
直热式 旁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