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找水什么仪器好
Ⅰ 如何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手段提高综合找矿水平
牛文革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近10年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在地质找矿方面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在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方面取得成功突破。通过总结找矿经验不难发现,凡是找矿有较大突破或者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矿带或矿区,无不与20世纪70~80年代的化探成果密切相关,无不是充分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综合分析的结果。但是随着找矿形势的发展,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找矿深度越来越大,原来的一些地质和化探方法已经落后,因此新方法的实践以及利用地质物化探手段提高综合找矿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主要针对我局地质找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综合找矿水平,发表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制约我局地质找矿综合找矿水平的几个因素
1.找矿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1)人员专业技术配备不合理,各队从业人员中,技术专业主要为地质,物化探较少,岩矿分析人员更是稀缺,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找矿和深部找矿的需求;
(2)除总院外,其他地质队中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更少。
(3)引进的后备力量中,高素质人才比例偏低,本科以上学历偏少。
2.找矿手段单一,方法落后
目前找矿方法仍然是以地质为主,随着找矿深度的加大,获得找矿信息难度增加,单一找矿方法很难适应找矿形势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地质队也开始引进大量的物探及分析设备,但应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首先是地质、化探、物探手段不能有机结合;其次是分析手段单一,仍沿用原有化学分析方法,不能配合有效的岩矿分析。
找矿方法相对落后,特别是地质和化探方法落后。地质上仍是以宏观方法为主,缺少微观方法的配合,找矿方法不仅没有发展,而且由于分析方法的单一,甚至达不到70~80年代的水平。
目前我局采用化探方法主要为沟系次生晕,该方法在快速发现异常,缩小找矿靶区时效果不错,但和地矿部门要求的非正规网相比,点位密度偏低,主要原因是节约成本。由于点位分布不均匀,实际应用的效果不佳,对异常的解释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化探新方法应用少,不敢进行探索和实试。例如现在找矿应用较好的构造地球化学新方法和对金矿等热液型脉状矿深部找矿较好的构造叠加晕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没有人去探索和尝试等。
3.队伍技术素养整体偏低
现代找矿需要的是具有地、物、化、遥综合找矿能力的地勘队伍,由于历史原因,我局地勘队伍人员配备不整齐,整体技术素养较差。特别是缺少具有知识面广的,能综合运用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手段的高素质人才。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年轻地质人员较多,野外实践经验不足,缺少必要技能培训,丢失了过去地质队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2)技能培训形式有缺陷,每年的冬训,重视理论培训,缺少必要野外技能培训和技术方法培训,过度追求形式,忽视了地质人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3)找矿新方法的探索和实践较少,使得新方法和新理论难以消化和应用,主要是缺少工作方法的介绍(比如,实际怎么采样,采样的技术要求和分析手段),真正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研和综合研究较少,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培养人才和锻炼人才的作用。
二、提高综合找矿能力的几点建议
1.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特别是地质、物化探相结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由于这样人才是多年实践的结果,引进的难度非常大,重点应放在培养和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上。可以让一些项目负责人进行多方面的自学和培训,且忌不要只重视理论培训,而忽视了技术方法的培训和野外实战的指导。
2.针对重点矿区开展综合研究项目
重点矿区的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对地质、物化探综合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成矿构造演化和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开展综合研究,分析矿区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通过上述综合研究,带动邻近矿区找矿突破,并在研究项目中,锻炼和培养一批综合素质人才。
3.学习最新的找矿经验,敢于对新的有效的找矿方法进行实践和探索
目前,我局难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找矿方法落后,缺少对新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一个矿区要实现找矿新进展,重要的是要开阔思路,尽可能多方面获得找矿信息。现代找矿以寻找盲矿和深部隐伏矿为主,利用常规方法往往很难发现有效的找矿信息,不妨利用一些物化探新手段、新方法进行探索和试验,以期获得有用的找矿信息。
现在,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经验,例如,李惠教授通过对国内大量热液型金矿床原生晕的研究,总结出一套构造叠加晕方法,在国家大型危机矿山研究项目中取得了突破,在国内地质界引起较大反响。另外各大院校,都开展了构造地球化学课题研究,利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矿带、矿田、矿区成矿构造中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含量研究,总结出相关的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规律,同时总结出矿区构造的演化、分布规律,获得有效的找矿信息。上述成功的找矿方法和经验,我想不仅适用热液型金矿,也适用于热液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等。
4.提高地质、物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运用能力
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方法,多年来在地质矿产勘查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目前我局综合找矿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不能把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物探方法设计和应用目的不够明确,在设计和施工中,均存在为完成工作量而设计工作量的现象。
(2)对物探方法的应用条件,实地调查和研究较少。
(3)往往只停留在发现异常的水平上,在综合解释方面,存在手段单一,不能和地质、化探等资料有机结合,进行一步说明异常性质及与地质体和含矿构造的关系,达到判断地质体赋存位置及确定含矿构造产状等空间分布特征的目的。
面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经过评审,尽量禁止为工作量而设计工作量的现象。
(2)在实际工作中,地质、物化探技术人员要在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详细研究基础上,开展物探工作,要收集矿区不同地质体的物性参数的区域资料,并进行实地测试,为物探成果的进一步解释打基础。
(3)对物探方法应用条件进行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该种方法对什么类型的矿床适用,适用于详查还是普查扫面。测定的参数要让勘查项目的总负责人明白,是能从空间立体上反映不同深度的地质体的参数,还是对某地质体一定深度内的整体参数的综合反映。除异常强度外,是否能结合地质现象,对异常形态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达到判断目标地质体产状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目的。
(4)各专业人员相互结合,加强综合研究,多方位捕捉找矿信息。当发现物探异常与实际地质现象不吻合时,将物探成果与地球化学异常和地质现象相结合,判断物探剖面方向的布设是否有问题。然后确定是否调整物探剖面方向,重新进行测量。
(5)化探异常是较为直接的找矿标志,针对化探异常空间分布特征,要追根索源,特别是与成矿构造的关系,要通过物探、地质及山地工程综合手段进行多方位查证,查明异常空间分布与含矿构造及地质体的关系。特别是内带异常与含矿构造的关系,为深部工程提供充分的依据。同时利用已知来推断未知的原理,对其他异常进行判断解释。
(6)多进行物探方法由已知到未知的试验,以提高物探方法在综合找矿的应用效果。
三、举例说明如何综合运用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方法
下面以陕县崤山地区寺家沟金矿为例,谈谈综合运用地质、物化探、遥感找矿方法的思路。希望通过个人的一点浅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广泛讨论。
陕县崤山地区是我省一个重要的成矿带,崤山北段地区是我省3个重要的变质核杂岩分布区之一,根据区域重磁和遥感资料,已证实在张村一带存在一个隐伏花岗岩体。虽然本区成矿条件与熊耳山地区有相似之处,但一直未实现大的找矿突破,目前本区只发现了一个小型金矿床、一个中型金矿床以及众多的矿点和几个重要的化探异常区。
以往多数地质专家认为,该地区的矿床主要受与变质核杂岩构造有关的拆离断层控制。半宽金矿矿体主要赋存在北东向的层间裂隙中,矿化以金为主,属薄脉型热液矿床,矿体规模普遍较小。申家窑矿床受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化以金为主,共生铅矿床,矿床规模达到中型。在矿区外围葫芦峪一带新近发现与之平行的一条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断裂带,局部已发现工业矿体。
寺家沟矿区位于申家窑矿区东南部、半宽金矿区的南部。目前已发现的许多金矿点,民采较多,均受北东向层间裂隙控制,但目前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化体较少,多年的勘探工作证实,该类型的矿床不具备寻找大型矿床的前景。
那么在该地区是否具有寻找大矿的背景呢?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崤山地区具备寻找大矿背景,理由如下:该区证实有大型隐伏花岗岩体的存在,具备寻找大型金矿类似的地层和构造背景。该地区未实现找矿突破的原因是该区覆盖层较厚,山高林密,赋矿构造难以用常规地质找矿方法发现。怎样才能利用地质、物探、遥感等先进找矿手段实现找矿突破呢?下面仅以个人观点谈谈如何改变找矿思路。
1.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和遥感捕捉构造信息
区域资料显示,本区除与变质核杂岩构造和分布核杂岩边界附近的拆离断层有关外,还发育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北西向断层和北东向断层。同样遥感解译资料显示,本区同样分布北东向和北西向线性构造。区域上已发现的矿床同样受两组断裂的控制。说明这两组构造与矿化关系密切。
客观上讲,遥感解译资料显示这些线性构造是否存在,是不是就是断层,断层具体位置在哪里,断层的性质和特征如何?有待进一步证实。应在遥感解译资料基础上,通过化探异常分布特征,矿点的分布特征和物探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判断。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并通过物探手段进行证实。但是,不可否认,遥感解译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标和依据,为寻找那些受构造控制的隐伏矿床提供了重要信息。
2.如何利用化探方法及异常信息缩小找矿靶区和确定找矿靶位
该区前人已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2.5万的沟系次生晕扫面。在本区已经发现了两个大的异常区带(野乔河至寺家沟异常和胡沟异常)。但并未弄清异常和含矿构造的关系。为此,在矿区又进行了1∶1万的化探扫面,发现了一批以金银铅元素为主的一系列组合异常,这些异常的发现,有效地确定了含矿构造的位置。野乔河至寺家沟异常,在宏观上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单个异常的内带异常又呈北东向分布。显然,内带异常和北东向薄脉型金矿体方向一致,有效地指示了含矿构造的位置。呈北西向分布的异常带和遥感解译线性构造方向和位置基本吻合,有效地证实了北西向构造的存在。该类构造是导矿构造还是储矿构造,查明其性质,对下一步构建找矿思路,确定找矿目标,至关重要。
本区的又一个特点是,胡沟异常和寺家沟异常特征完全不同。胡沟异常带呈北东向展布,内带异常轴向为北西走向,和寺家沟恰恰相反。本区以往找矿工作程度较低,未发现有价值的矿脉,但异常强度很高,可以肯定地作出判断,该区是下一步工作的一个重要靶区,找到工业矿体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何在靶区内,寻找赋矿的有利部位,为下一步施工山地探矿工程提供充分依据,就必须查明异常性质,查明含矿构造与异常关系,其难点是确定含矿构造位置、方向和产状,只有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利用有效的物探手段,才能获得下一步找矿信息的目的。
3.如何利用有效物探方法捕捉找矿信息
物探方法是一种重要的间接找矿手段,寻找金银多金属矿床最主要的手段是电法和电磁法。我队现有仪器是双频激电仪和EH4电磁仪。该种方法在本矿区是否有效,首先,应利用已知矿体和含矿构造进行实试。其次是弄清采用物探手段的目的。物探手段是为地质找矿服务的,不能只是为发现异常而工作。要有明确的方向意识,在方法采用的初期,就为下一步解释打下基础。
在普查详查阶段,物探的目的应定位在寻找隐伏含矿构造,确定含矿构造产状和有利的矿化富集部位上。在物探测定的参数成果出来后,根据图件上异常特征与化探异常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遥感解译的构造地质特征对含矿构造的性质做出综合判断。当发现物探异常与上述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相矛盾时,应对物探剖面方向进行调整,重新进行物探测量,以期获得更好的找矿信息。
4.如何利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获得深部找矿信息
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深部找矿信息获得是比较难的。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是一种新的找矿方法,在获得深部找矿信息具有特殊作用。
多年的找矿成功经验已经说明,化探方法在寻找多金属矿产方面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近10年来,化探方法仍采用传统的扫面方法,导致在已知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的原生晕方法较少,原有钻孔原生晕测量方法已经不再采用,获取的资料更少,从而难以总结出成矿元素活化、迁移、沉淀富集的规律。为此有必要对已知矿体采用大比例尺的原生晕测量工作,总结出含矿构造的原生晕分布规律,特别是元素分带规律(元素分带序列)。根据上述规律,判断是否有构造叠加晕存在,达到判断深部是否有隐伏矿体存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测量,从而结合构造分布规律及区域上含矿构造分布规律,获得找矿信息,指导下一步找矿。
建议在本区从葫芦峪至野乔河开展北西向含矿构造研究,并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测量工作。
5.利用多种岩矿测试手段捕捉找矿信息
我队以往测试手段主要采用的是化学分析手段,应引进先进仪器,开展快速的野外分析方法和镜下岩矿鉴定方法。
岩矿鉴定在研究构造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好比是地质人员的第三眼睛,只是现在应用的太少了。
通过岩矿鉴定与宏观地质方法的结合,有助于判断含矿构造性质,为其他化探和物探方法提供依据。
6.综合找矿方法流程
地质找矿是一套系统工程。特别是现代找矿,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找矿效果,必须多种有效方法配合使用,有机结合,反复总结,科学应用。要总结一套切实可行工作流程。结合寺家沟矿区,本人根据经验总结出以下找矿程序:
(1)利用遥感资料,确定矿区构造位置,确定区域构造和矿区外围构造的关系,确定研究对象。
(2)利用化探成果,缩小找矿靶区,判断遥感解译的线性构造与化探异常的关系。
(3)在有找矿前景的化探异常区和线性构造重叠区域,布置物探工作。进一步查明化探异常性质,准确定位含矿构造位置及产状等特征。根据物探异常特征与化探成果综合分析,确定找矿靶位,为山地工程和中深工程提供依据。
(4)在已知矿体进行原生晕测量基础上,总结元素分带规律,在含矿构造及其他构造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测量,进一步对构造性质进行判断,并根据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上地球化学信息进行对比研究,获得深部成矿信息,指导深部找矿。
Ⅱ 电测深仪器一般多少钱,请搞物探的各位给参谋一下找水和采空区勘探用的仪器
这个范围太大,目前找水大地电磁(EH4)用的多些,采空瞬变用的多些!仪器因配置和厂家及产地不同价格就不同,从10万到300多万的都有!
Ⅲ 物探方法怎样找水
现在最先进的物探找水设备为:EH-4可控源变频大地电磁法!
EH4大地电磁系统是由美国GEOMETRICS和EMI公司联合生产的采用最新数字处理器的连续导率成像系统, 该系统是采用天然场源与人工场源相结合大地电磁测量系统, 其有效勘探深度为0米至三千米左右, 很适合于我国目前矿产勘探的现实需求, 与其他大地电磁系统如加拿大凤凰公司生产的V系统、美国EMI公司生产的MT系统等电磁仪一样, 其观测的基本参数为正交的电场分量, 和磁场分量, 。通过密点连续测量, 采用专业反演解释处理软件可以组成地下二维电阻率剖面, 甚至三维立体电阻率成像。用来测量地下0-3000米深的地球电阻率的特殊大地电磁测深仪器。这套仪器即可以使用天然场源的大地电磁信号,又可以使用人工场源的电磁信号,以此来获得测量点下的电性结构。大地电磁测深仪器是通过同时对一系列当地电场和磁场波动的测量来获得地表的电阻抗。这些野外测量要经过几分钟;傅立叶变换以后以能谱存储起来。这些通过能谱值计算出来的表面阻抗是一个复杂的频率函数,在这个频率函数中,高频数据受到浅部或附近的地质体的影响,而低频数据受到深部或远处地质体的影响。一个大地电磁测量给出了测量点以下垂直电阻率的估计值,同时也表明了在测量点的地电复杂性。在那些点到点电阻率分布变化不快的地方,电阻率的探测是一个对测量点下地电分层的一个合理估计。
主要用途:岩土电导率分层、地下水探测、基岩埋深调查、煤田高分辩率电探、金属矿详查和普查、环境调查、金属矿详查和普查、大坝、铁路、桥梁等基岩调查、铁路、公路路基、隧道勘查。咸、淡水分界面划分、地震地质剖面、构造断层划分、水库探测漏水点、探测找矿、各种钻探前地下剖面平面三维成像。总之该设备用途广泛!只要是想知道或者想了解地下情况的均可进行EH-4探测,可为工程的后期工作节约很多费用,如找水!可划分出地层的剖面、储水层位置及深度。矿山钻探前先进行EH4,根据EH4二维三维图及地质构造、走向、断层等来布置钻孔,大大节省了后期成本。EH-4是大地前期工作的首先!云南省核工业二0九地质队有相关设备、软件及技术人员,在任何浏览器里搜索“核工业209打水井”可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
Ⅳ 找地下断层,裂隙破碎带的地下水选择什么样的物探方法,为什么
可考虑选择电法类方法,例如高密度电阻率法、EH-4或者瞬变电磁法。地下断层中充水之后相对围岩会显示低阻异常,从电阻率剖面上可以比较明显地分辨出来,这是最明显的物性差异。
Ⅳ 如何利用地面物探方法寻找地下水
传统方法)有:(1)电法勘探;(2)电法测井等。在工程地质调查中主要使用的物探方法(传统方法)有:(1)电法勘探;(2)地震勘探;(3)声波探测等。
Ⅵ 发展过程
(一)1949~1957年边学习、边工作效果尚不明显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水文物探工作始于1952年,由顾功叙主持,唐光后、张恺等参加的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用电法找水,虽发现了低电阻带,但未找到水。
1953年,地质部物探局首次组织物探队去山西平顺用电法找水,在低电阻率处打出水。1954年,地质部的水文物探队还在西安市区用电法找第四系地下水,效果不明显。以后地质部物探局的直属队伍较少进行水文物探工作。
1953年冬,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总局北京勘测设计院决定成立水利电力部门的第一支物探队,并准备于次年工作。其主要任务为水利工程方面的物探工作,但也从事一部分找水任务。
1954年起,铁道部的有关单位也陆续成立了物探队,除承担铁道工程方面的物探任务外,还为沿线车站找水源地。同年煤炭部门的电法队伍成立后,陆续也为煤田的水文地质工作及水源地勘查进行工作。
1955年,农业部农田水利局开始组建找地下水的物探队伍(以电法为主),从此开始了为农业服务的物探工作。
这一时期水文地质工作任务并不大,地质部物探局的水文物探任务少,队伍不固定,所用方法主要是电剖面及电测深法。物探找水任务,一般由水文地质队伍提出,多是点上的任务;物探在找水方面尚缺经验,对含水层的物探特点尚未掌握,对电法曲线的解释办法和经验也不多。因此,水文地质工作者按常规办法布孔找水,对物探需求不多。
这一阶段水文物探属于组建队伍,边学习、边工作和试生产,尚未引起重视。
(二)1958~1968年得到普及大量应用取得效果积累经验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支援农业抗旱和工矿区找水的需要,也因物探队伍下放到省区,各省区纷纷成立了物探大队和水文地质大队,寻找地下水的地质、物探任务大增。因此,这一阶段物探在农业用水及工矿用水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1959年起,各省区的综合物探大队根据当时找水的需要陆续安排了平原区为主的找水工作,主要是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缺水省区。由于找松散层孔隙水,物探任务是第四系分层;电法(特别是电测深法)能较好将含水的砂砾层圈出来,有时还能将淡水层与咸水层分开。因此,找水效果良好。
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为农业抗旱,地质部、农业部和水利部等部门,在地属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七省市平原的黄淮海地区面积30万km2,进行了大规模的电法找水工作,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黄淮海大地上活跃着上百支的物探队伍(有地质行业的物探“正规军”,有专区和县里的物探“地方部队”,还有当时人民公社或乡一级的物探“民兵连”。当时仅沧州、衡水两专区就举办了十二期水文物探学习班,培训了330名会操作、能初步对比分析的水文物探人员),最高峰时期有上千个电测台班在从事电测深、电剖面和电测井等物探找水工作,工作比例尺从1:1万、1:2.5万到1:5万、1:10万。根据物探资料成功确定40万眼机井井位,成功率达90%。这样大规模的有非专业队伍的水文物探力量参与,并取得好效果,社会、经济效益均很大的事情,表明只要正确运用方法且地质-地球物理条件有利,物探找水的生命力是巨大的。
在平原区开展的大量水文物探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和大量资料,也为以后区域水文物探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期间物探还在一些山区开展了找基岩裂隙水的工作,主要采用的是电剖面法(以联合剖面法为主)追索断裂破碎带。在广西、云南等地一直用电法找岩溶水(岩溶发育带、暗河、岩溶洞等),也取得一定效果。浙江、福建省份在沿海岛屿找淡水,广东等省在矿区找水。同时还在一些城市开展了寻找水源地的工作,为石家庄、徐州、昆明、广州等城市的供水物探也发挥了作用。黑龙江省的物探队曾为大庆油田寻找过地下水。
根据《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的史料,1959年湖南省地质局物探大队为找地热在宁乡灰汤用电测深、自电等电法提供了有关岩体界面、断层位置等信息,这属地热物探较早开展的工作。1960年,在福州地热田也开展了专门的物探工作。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冲击了地质工作。尽管如此,1967年前一些野外物探生产工作仍在维持着,水文物探也因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工作。
这一阶段找水的类型由平原孔隙水到山区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均进行了工作,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咸淡水区分及进行流速、流向的测定。除地面电法外,电测井也广泛应用。通过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细分出弱咸水层位,为华北平原利用弱咸水,提供了依据。电测深的曲线量板得到推广、应用,并在地形影响及非水平层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1,3,4,15]。
(三)1969~1977年抗旱找水组建水文工程兵开展水文大普查地热物探兴起
1969年后,“文化大革命”进入新的阶段,各级管理机构相继撤销、改组,管理工作也大为削弱;但中央及省一级的管理机构开始以“抓革命促生产”为转机,对一些工作进行了安排。根据国务院的决定,1973年,组建了军队建制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主要在我国边远和工作条件差的地区开展找水,这些部队一直工作到1984年。
除“黄淮海”地区的找水工作继续外,地质部门在云南、福建、湖南、江西、江苏、广东等省开展了物探找水工作,均取得好的效果。寻找地下水所用方法主要是电测深和电剖面,但也有一些地区采用磁法研究基岩性质及追索含水构造、脉岩。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陕西物探队提出了激电衰减时方法来判定含水性,在一些地区使用效果很好。
1969年地质部门在广东丰顺开展专门性地热物探,而后于1970年在北京、天津、河北怀来、江西宜春,1971年在陕西西安、蓝田和福建福州,1972年在江西遂川,1974~1976年在西藏羊八井,1976年在山西夏县陆续开展了以电法为主的综合物探方法找地热的工作,均取得了好的效果,特别是羊八井根据电阻率极小值圈出的地热田范围打出了高温热田。应该说这一阶段地热物探取得的突破,为地热界认识物探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地热物探成为物探中的热门。所用方法主要还是电测深及电剖面法,但有时还采用了磁法、自电、激电等方法,在研究构造时还引用了重力资料;在河北怀来还曾进行了浅井测温,多数地区还进行电测井和井温测量。
这一阶段,除地质部门外,水利、铁道、煤炭、石油、冶金等部门为本部门建设和社会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进行了物探找水工作[1,3,15]。
(四)1978~1990年大发展大丰收大进步
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水文(地热)物探也迎来春天,得到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社会和地质界的重视。
1978年4月,国家地质总局在广西柳州召开了“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专业会议”,交流了经验,研究了水文工程物探的科技规划;1984年,地矿部在北京召开了“城市物探工作座谈会”;1988年10月地矿部在北京召开了“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工作会议”,总结了自1978年,特别是1984年以来的成果和经验,研究了在新一轮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物探、化探、遥感方法技术作用的问题,提出了八项任务和五项措施。1984年,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撤销后,地矿部接收了其中一部分力量,组成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指挥部。1988年底,地矿部在指挥部基础上成立了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下有5个大队、3个中心、2个所),是地矿部的直属水文、工程地质队伍(均配有物探力量)。这一系列会议和会后的举措,使得地质部门的水文物探工作得到了很大加强,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这期间,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内蒙古河套平原及呼包平原、山西省太原等几个盆地、新疆乌鲁木齐河、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开展了以电测深为主的区域性水文物探工作。各省区水文地质队中的水文物探分队与水文地质普查工程兵部队配合在我国西部、华北北部及东北西部广大的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水文物探。覆盖面积达到近百万平方千米,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提供了宝贵资料,并且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一批水源地。在这期间,陆续以各省会城市为重点,开展了了解城市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为目的的1:5万~1:10万综合物探(重力、磁测、电测深为主,个别还进行了浅地震剖面测量)调查,城市的数目达50处以上,成效显著。
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一些平原、盆地已有的为各种目的(水文、油气及煤炭勘查)所进行的电测深资料,进行了综合编图和综合研究;这些地区主要是“黄淮海”平原、山西省内太原等六大盆地、江苏长江两岸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和三泰(泰州、泰兴、泰县)地区、湖北江汉平原、甘肃河西走廊及石羊河流域、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等多个地区。综合研究除对这些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区划、提出了主要富水地区及含水层位等,也为全面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还总结了冲洪积扇、古河道及隐伏岩溶等富水构造类型的地电模型,为寻找这类地下水提供可指导的模型和方法组合。
在这阶段,为水源地的勘查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为电厂找水(如淮北二电厂、张掖电厂、河北三河电厂、鹤岗电厂、双鸭山电厂等),为煤矿找水、治水(如内蒙古乌审旗呼吉尔特煤田、神府-东胜能源基地、河北邢台及开滦煤矿、山东枣庄煤矿、安徽淮北煤矿等),为缺水城市找水(如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山西河津市禹门口、长春市、南通市、济南市、合肥市、长沙市、金华市、北海市、天水市等多个城市),为海岛(舟山)及海滨城市(青岛、连云港、大连)找淡水,为太原卫星基地等特殊工程找水等。为农牧业用水及一般民用水进行了大量工作,难以计数。水文测井指导太行山东麓取水井的滤水管准确下到承压水层位,使之成为自流井,效果很好。
地热田的物探工作开展更为广泛,成果更多。西藏羊八井物探进一步工作,指导布孔,并提出在北区找深部热田的建议(以后得到证实)。另外,还在西藏当雄羊易、那曲二地根据物探资料打出高温热田。在此期间,北京、河北、陕西、山西、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市均进行了物探找地热的工作,新发现或扩大了原有的热田,多为低温的中型热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性的水文物探与计划内的水文物探并行。各部门的水文物探工作也大量开展,除完成本部门任务外也开始承接市场性任务。
这一阶段物探找地下水(地热)所采用的方法除常规电法外,增加了引进和自行开发的甚低频电滋法、天然音频电场法(音频大地电场法)、磁偶源频率测深法、α卡法、210P0法等,为激电衰减时法还专门设计和生产了相应的仪器。浅地震法及井中无线电波法在一些队伍及项目中得到使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在电测深曲线解释方面实现了计算机一维反演,对二维反演开始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用航空频率域电磁法在河北南宫地区划出浅层的淡水、咸水和半咸水分布区,预测古河床淡水的相对富水程度,与地面电法成果相一致。在连云港地区也圈出了淡水范围,与已知情况比较一致。在大连试圈定了海水入侵的范围,这些工作表明航空电法在找浅部地下水是有效的。
自1986年起,地矿部组织的“1:5万区调中遥感物探化探应用和方法研究”项目中设立了“基岩裂隙水调查的遥感物探方法”专题、“第四系岩性分层及活动断裂调查的遥感物探化探方法”专题及“地下热水调查的物探化探方法”专题研究,并出版了相应书籍。这些成果无疑对找水(地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7,9,11,12,15]。
(五)1991~2000年走向市场西部找水技术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本着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除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重大水源地勘查及贫困地区的支农、扶贫、改水任务外,国家不再安排计划内一般性找水源地的任务,物探找水基本走上市场。各部门的物探队伍在走向市场时,主要的工作就是水文和工程物探。
1991年地矿部在水文物探方面提出了“在农业干旱区、缺水城市和山区开展物探、遥感的地下水综合调查”、“开展城市及缺能地区的地热调查”的任务,并明确要开拓地质市场,搞活地勘单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部找水成为重点;1998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西部找水特别计划。
这十年内水文物探除地矿部门及各工业、农业部门进行外,解放军的给水团也在边远地区用物探为部队和当地民众找水,出现了像李国安这样的先进人物。
这一阶段,在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广西、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及北京为工农业进行了找水源地工作。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找深层水的工作;在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找油田及生活用水;在宁夏、新疆为居民找生活用淡水;在沿海几个大城市找生活用淡水;在广西、云南等省区找岩溶水,解决缺水地区的工业及生活用水。
这一阶段,在一些地区还用物探方法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一些工作(这类工作有的可归为环境物探领域),在圈出地下水范围的同时用充电法、自电法及测井对地下水流向、流速进行了解,以便了解地下水变化情况。
各方面所从事的市场性物探找水,往往是用户在打到水或成水井后付款,这类工作项目很多,已无法计数。
这一时期地热物探有一些进展,在西藏羊八井北区根据物探资料打出孔深2006m,水温329.8℃的高温热田,还在河北滦县、山东肥城、陕西咸阳、甘肃武威及海南琼海、三亚等处找到或扩大热田,其他省区也进行了地热调查并获成果。
这一阶段找水(地热)的物探方法增加了磁大地电流法、瞬变电磁法、混场源频率域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微震测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还引进了对水有特殊响应的核磁共振法,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试验和试用,该方法的探测深度仅达百米,但能直接找水并判断水量等。另外,激电衰减过程综合参数法也有新的进展。浅地震方法技术用于找水(地热)日趋成熟、完善。
水文(地热)测井方法增加了电视测井、介电常数测井、放射性测井等方法。测井还为修复老水井测定含水层位、求孔隙度等。
航空电法曾于1996年和1997年分别在山东黄河口及甘肃安西—敦煌进行了找淡水的工作,圈出了咸、淡水分布范围,与已知的实际资料相当一致,并还提出了新的分布地段,为进一步找水、进行评价提供了宝贵资料。为找300m以下深层淡水,除采用磁大地电流法和混场源频率域电磁法外,还采用地震研究构造及岩性分层,利用一些盆地的油气、煤炭的地震资料进行再解释。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水文物探曾前往中东、非洲找水,成绩显著[1~3,8~14]。
Ⅶ 聊城找水仪、物探仪器哪家生产
推荐山东创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
公司地址:山东省聊城市开发区黄河路号科创大厦3楼
联系电话:
物探仪器部:0635-2180965
系统集成市场部:0635-2180961
系统集成技术部:0635-2180966
软件开发部:0635-2180965
电子产品开发部:0635-2180965
办公室:0635-2180969
管理部:0635-2180166
发展规划部:0635-2180968
传真:0635-21890969
邮政编码:252000
公司网址:www.lcctit.com www.lcct.com.cn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乘车路线:①聊城长途汽车总站乘坐18、329路科创大厦下车
②聊城火车站乘坐6路公交车科创大厦下车即到
主要产品有,CTE—3型数字直流电法仪,CTE-2型智能激发极化仪,CTE-1型智能电法仪。
山东创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性质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总部设在有着“江北水城”美誉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聊城市。是山东省著名的IT企业,2002年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系统集成资质认证,2006年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双软企业认证,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通过ISO9001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创通科技”商标2003年由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著名商标。
多年来,创通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和综合软硬件综合实力,在国内IT品牌独树一帜,为国家地质、水利、水文、物探等部门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探、找水仪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山东电讯十一厂根据国家地质、物探、水利等部门的需求,由国家计划部门下达电测仪开发计划,于1972年研制成功了JDC-1型机电仪。1982年又与山东水利科学研究所及山东工学院联合研发成功了SDJ-3型激发极化仪。历经沧桑,山东电讯十一厂根据发展的需要,并入浪潮集团更名为浪潮集团一分厂。再经体制改革及市场的需要分立出了以研发地质、物探、水利、水文、找水仪器的专业化公司——山东创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为仪器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产品智能信息化已成为市场主流,为此,公司联合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院、山东大学,根据市场的需求,为地质、物探、水利、水文等部门设计了新一代智能信息化物探、找水系列仪器。CTE-1型智能直流电法仪于2002年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代进口产品,成为我国物探、找水仪器的主流产品。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发展计划。2003年取得国家专利及著作权。
三十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公司专注物探、地质、水利、水文、找水仪器的研究与开发,造就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高品质物探、找水仪器,应用于全国二十几各省、市、自治区及非洲国家,为国家防汛、抗旱救灾,造福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