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记录什么的仪器叫做地震仪
⑴ 地震了,为啥第一时间就能知道,是用什么仪器测量的
地震仪都连接有许多灵敏的地震波接受装置(检波器),可以检测到微弱的地震波变化.当有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发生明显的异常反映.通过地震仪和其它仪器的综合分析,就可以确定出地震的方位和强度了.
⑵ 地震仪器是什么
答:一、地震仪器的含义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
二、地震仪器的用途
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三、地震仪器的类别
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仪主要有三种,每一种都有与它们将要测量的地震震动幅度(速度和强度)相应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摆完成一次摆动所需的时间长度,或者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1、短周期
一般用于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动,测量移动速度最快的地震波。
2、长周期
使用的摆锤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次摆动,可以用来测量跟随在地壳初次和二次震动后的较缓慢的移动。
3、超长或宽波段
具有最长摆锤摆动周期的地震仪叫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
⑶ 强震仪是什么东西
地震勘探中用人工爆炸或用其他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它在地面引起的振动位移的仪器。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规律,确定地震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
地震勘探仪器一般由地震检波器、放大系统、记录系统 3部分组成。地震检波器主要有感应检波器、压电检波器、激光检波器等几类。它可直接拾取地震振动,并将振动转换成能为仪器记录的能量形式。放大系统的作用是对检波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进行滤除干扰和增益放大控制。记录系统以不同方式将信号记录下来。检波器、放大系统、记录系统 3个基本环节组成一个地震道。地震仪一般是多道的。
按地震波的记录方式,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已经历了 3代。第一代是模拟光点记录地震勘探仪。这代地震仪大多数由电子管制成。由于光点感光方式的限制,其动态范围小,仅有20分贝,频带宽约10赫兹,采用自动增益控制,记录结果不能作数字处理。第二代为模拟磁带记录地震勘探仪。大多数采用晶体管电路,利用磁带记录,可多次回放,并可作多次叠加和数据处理。动态范围达50分贝,频带宽为15~120赫兹,采用公共增益控制或程序增益控制。第三代为数字记录地震勘探仪器。这代地震仪采用二进制增益控制方式和瞬时浮点增益控制。它把检波器输出的信号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记录在磁带上。其动态范围为120~170分贝,频带宽为3~250赫兹以上,记录的振幅精度高达0.1~0.01%。
按使用范围,地震勘探仪器分为3类:
石油地震勘探仪器。种类很多,一般常用的是数字地震仪。这种仪器是把检波器输出的信号数字化,并将数字化的信息按一定格式记录在磁带上。这种仪器的特点是动态范围大、频带宽、精度高等。仪器的主体包括3个箱体:模拟箱体、逻辑箱体和磁带机。另外还有两个辅助箱体:覆盖开关(包括电台)和照相记录仪。60道或120道地震检波器接收到的地震信号,经过滤波前置放大器,模拟滤波,再经多路转换开关对各道地震信号进行采样,瞬时浮点放大和模数转换,送至控制箱体,经过记录逻辑系统再送入磁带机最后记录在磁带上。
用于工程地质领域的浅层地震仪。又称工程地震仪。一般是指勘探深度近数百米范围内的地震勘探仪器。按其工作原理分计数型、波形表示型和信息增强型 3大类。广泛用于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浅层地震仪常见的有传真式地震仪。它的记录方式是只记录幅度超过一定阈值电平的信号,并用归一的“短划”形式记录在电敏纸上。一方面通过地震波的非线性变换,将连续的地震信号用幅度比较器转换为脉冲讯号;另一方面用逻辑门对双信号道的信号利用相关波长滤波技术进行处理,可得到记录良好的浅\层反射波。计数型浅层地震仪是通过地震波由检波器1到检波器2的传播时间来得知振动速度的。即把地震波到检波器1、2产生的信号分别作为启停控制脉冲,并用时钟电路提供的计时脉冲,将两个信号的时间间隔数字化,用数字的计时单位直接给出观测值。波形表示型浅层地震仪主要有光线示波器型和紫外线示波器型、阴极射线管指示器型和传真摹写型等。它的波形显示方式具有直观显示特点,能进行续至波记录,还能提供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增强型浅\层地震仪是一种采用信号叠加的处理方法来改善检出信号的信噪比,以增大探测深度或便于在干扰严重地区进行有效工作。它测量在同一锤击点多次激发的地震波,将其到达检波器的时刻与各地震界面相对应的相同信号叠加在一起,从而使信号得到增强,而相位紊乱的随机干扰信号随锤击次数增加而趋于互相抵消。
用于近场地震研究的强震仪。地震工程中获得定量数据的仪器。它能记录较为强烈的地震,由拾震记录系统、触发控制系统、时标等部分组成。频带为 0~15赫兹或0.06~50赫兹,均采用自动触发、启停工作方式。
⑷ 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是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世界上第一台地版震仪是中国东汉时代的权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但此地震仪与现今各国使用的地震仪不同,只能称之为“验震器”。
候风地动仪是中国古代侦测地震的仪器,也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由东汉时期,南阳天文学家张衡在汉顺帝永建七年(132年)发明。
张衡(78年[1]-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中国东汉天文学家。
后汉书记载该仪器曾经测出陇西方向有地震,官员立即上奏皇上,但当时并无地震讯息,立时遭众臣诽议。三日后六百里加急来报:“甘肃发生大地震”,众人乃信服。
美国地质调查局使用的强震仪
⑸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发明创造了最早的测量地震仪器——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了多少年
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要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正好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会自动张开,铜球恰好落在铜蛤蟆嘴里。
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预报地震的准确性。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张衡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验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观和原理长期成为人们心中的谜团。所幸《后汉书.张衡传》对地动仪作了记载,但总共只有196个字,“……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根据这一史料,中外科学家一直试图复原它。
19世纪末,日本和英国的科学家先后绘制出复原模型。目前家喻户晓的地动仪模型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文物专家王振铎于1951年设计的,其内部结构采用直立杆原理。但是,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界一直对它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因为它不能检测地震。20世纪70年代后,国内外相继提出了6种新的复原模型,但这些都属于概念模型
现在的地震仪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seismograph),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
⑹ 记录什么的仪器叫做地震仪
记录什么的仪器叫做地震仪
地震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⑺ 地震测试仪器能预测多久的地震
最早的地震仪: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我国汉朝的科学家专张衡属,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现代地震仪: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⑻ 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预测仪器叫什么
地震仪。
简介:
世界最早地震仪是张衡发明的。地震仪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悬垂摆”,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检测地震的准确性。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可惜的是东汉地动仪早已失传,我们看到的地动仪都是后人根据史籍复原的。
地震仪制成后,安置在洛阳。在公元138年的一天,京都和往常一样,周围并没有什么动静,但是小钢球却异乎寻常地从龙口里吐了出来,落到蛤蟆嘴里。激扬的响声,惊动了四周,人们纷纷议论,大地并没有震动,地震仪为什么会报震呢?大概是地震仪不灵吧?谁知过了没有几天,陇西(今甘肃省西部)发生地震的消息便传来了,事实生动地证明了地震仪是何等的灵敏、何等的准确!
由于地动仪只是记录了地震的大致方向,而非记录地震波,所以相当于是验震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张衡发明的地震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报地震的历史。对此,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成的,能探测地震波的主冲方向。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2世纪初能做到这一点,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它和国外类似的地震仪相比,早了1千多年。
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
中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国地震台由一个发展到几百个,已拥有全国基本台网,大地震速报台网,都可以由地震仪记录下来,并报送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使中国地震观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希望帮助到你,谢谢
⑼ 张航发明的地震仪是世界上什么测定方向的仪器
应该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⑽ 地震波接收器的原理是什么
唐山与南京虽远隔千里之外,但记者从南京基准地震台了解到,30年前唐山发生地震的那一瞬间,该地震台的DD1式、基式和维歇尔式3种地震仪器不仅监测到了地震,而且还接收到了地震波。
由于震级比较大,DD1式和维歇尔式地震仪的记录“笔”先后都被震飞了,只有基式地震仪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发生地震的全过程。
唐山发生地震时南京3种测震仪器是如何进行记录的?记者采访了南京基准地震台办公室主任马林,并且有幸亲眼目睹了当年记录地震波的3台仪器。
维歇尔式
地震仪:“记录笔”被震飞了
维歇尔式地震仪由一大一小两个圆柱形组成,占据了近20平方米的面积。与普通的地震仪相比,给人的感觉就是超大无比。
马林解释说,较大的仪器是专门测量水平地震,较小的则是测量垂直地震。
“维歇尔式地震仪当时德国仅生产了3台。其中,一台留在了德国,一台留在了
墨西哥
,还有一台就在中国,但现在只有我国这台不仅完好无损而且依然能够监测地震。”
马林告诉记者,这台维歇尔式地震仪摆锤重达1200公斤,摆动部分重达20吨,固有周期为1.5秒—4秒,可放大倍数为150—200倍,短周期内可测量1000公里以内的地震情况,长周期则可测量全球内的震情。
记者注意到,地震仪左侧一根细长的“记录笔”居然会在垂直的黑纸上不停的工作,随着滚轴上下来回地旋转,“记录笔”就在黑纸上留下了一道道细细的白线。
为何黑纸上会留下一道道白线呢?“这卷纸原本是白色的,是在经过了煤油灯烟熏的特殊处理后才变成黑色的。”马林所,维歇尔式地震仪有一个保持平衡的摆锤,只要地面发生一点点“晃动”摆锤就会运动,其产生的动力也会随之传到“记录笔”上,从而完整地记录整个地震波。
虽然能够24小时记录,但如何区别地震发生的时间呢?马林指着“记录笔”上的一根黑线说,这根线与地震仪旁一台天文钟相连,每隔一个时段“记录笔”就会在纸上画一条长符号,以此来区别地震发生的时间。“唐山发生地震时,由于震级超出了‘限幅’太大,维歇尔式地震仪的‘记录笔’都被震飞了。”
DD1式地震仪:用“笔”画出地震波
与维歇尔式地震仪相比,DD1式地震仪则显得小巧玲珑,该地震仪呈长方形,仪器内装有一个白色的滚筒卷纸,在卷纸的右上方装有一支短小的记录笔。
“这个笔只是记录最后收到地震波的情况,测量地震的3要素完全依靠它的测量仪器。”马林告诉记者,这个长方形的机器只是DD1地震仪的数据接收器,在大地基岩上则按照不同的方向摆放有3台测量地震波的仪器。
“其中,两台仪器专门负责测量水平方向的地震波,一台仪器则负责测量垂直方向的地震波。”马林告诉记者,测量水平方向地震波的两台仪器中,一台是测量沿直线行走的纵波,另一台则测量走曲线的横波,根据两种波形的走势来判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和位置。而负责测量垂直方向的仪器所测的是面波,以此波形主要用来判定震级的尺度。
“只有通过仪器所测量纵波、横波和面波的准确数据,才能判断出地震的3要素。”马林告诉记者,当年唐山发生地震时,DD1式地震仪也在第一时间内收到了地震波的信号,并将收到的信息及时通过“笔”记录在白色的卷纸上。但由于后来仪器所测到的震级太大超出了仪器的记录范围,使得记录的地震波并不是很准确。
基式地震仪:“拍”下地震波全过程
基式地震仪看上去就像一个长方形的大铁盒,它是如何“拍”下了整个地震波?马林解释说,基式地震仪是由信号接收器、记录仪和监测器组成。长方形的大铁盒就是记录仪,里面放有一卷滚筒相纸。如果监测器收到地震波的信号时,就会将信息传输到信号接收器上,然后就利用相机拍照的原理,通过信号接收器将地震波不断地传输到记录仪的相纸上。
随后,工作人员就将相纸取出,按照冲洗照片的方式将地震波全部“印”在相纸上。然后,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相纸上的记录来判断地震波变化的情况。
“这台基式地震仪当时可是立了大功,由于震级超出了限幅,维歇尔式与DD1式地震仪都没有记录下完整的地震波,只有它全程对唐山地震进行了监测,并且把所监测到的数据完整的记录下来。”
马林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就是通过这张地震波图纸进行了分析,准确迅速地判断出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然后向中国地震局进行了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