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的仪器舱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❶ 中国神舟七号这次飞行的主要执行任务是什么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以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而载入史册。其主要任务有哪些?在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神七”升空前夕,记者在地处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了正在组织“神七”任务准备工作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以下简称周)。“神七”肩负三大使命
记者:此次“神七”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周:神舟七号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首次飞行,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航天员出舱活动飞行任务”,为未来建立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神七”任务肩负着三大使命,即进行我国首次出舱活动,突破出舱活动技术;首次满载3名航天员,完成3人多天飞行任务;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神七”任务中安排的科学和技术试验,包括“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数据传输中继试验、释放伴飞小卫星等。其中中继卫星数据传输中继试验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我国已经在轨运行的“天链一号”中继卫星与飞船、地面间的通信链路。这项试验的成功,将大大提高我国未来中低道轨道航天器的测控覆盖能力。
此外,还将释放伴随飞船轨道舱飞行的小卫星,进行两颗卫星相对运动的轨道测量、预报和控制,为未来交会对接地面导引、控制积累经验,推动小卫星技术发展。出舱活动是最大亮点
记者:“神七”任务的出舱活动备受关注。出舱活动在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周:毫无疑问,出舱活动是“神七”任务的最大亮点,神舟七号将进行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第一次航天员出舱活动。
我们知道,人在太空中可以发挥自动化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突破了出舱技术,人就可以在飞行器外从事组装、维修工作,从事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所以,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基本技术。再进一步,就是突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掌握了发射入轨、安全返回、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这些技术,我们就可以从事更大规模和可持续的载人航天活动。发射时间为何定在9月下旬
记者:神舟飞船前两次发射都是在10月中旬,这次“神七”任务的发射窗口为什么选在9月下旬?
周:选定发射时间有几个考虑:一是不能冲击奥运会,而10月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又较多,“神七”与这些大事应当稍稍错开。这是大的方面考虑。
从技术层面来讲,“神七”任务中,航天员出舱活动应尽量在阳照面,这样既有利于确保出舱安全,下传的图像也会更加清晰。另外,“神七”返回着陆的时候,也要尽量在白天。“十一”以后,特别是10月中旬以后发射,返回时天就黑了,发射窗口也很窄,不利于发射和回收。此外,在秋分前后发射,对卫星通信也有不利影响。综合各种因素,特别是任务准备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射窗口时间为9月25号到30号,发射窗口前沿是晚上9点10分左右,着陆时间为下午5点40分左右。神舟七号飞船有哪些改进
记者:神舟七号飞船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和国外相比水平怎么样?
周:为了出舱活动的需要,神舟七号飞船把轨道舱改成气闸舱,除此之外,基本与神舟六号是一样的。具体说来,由于神舟七号的轨道舱取消了以往的留轨功能,所以轨道舱相应取消了原有的留轨飞行用电源、测控、推进、控制等设备。同时,增加了舱内气体的泄压、复压功能和出舱活动支持功能,舱门也进行了扩大和更改,使得轨道舱具有气闸舱的功能。航天员将着国产舱外服出舱
记者:“神六”任务结束后,当时的总设计师王永志表示,我国将在两年内发射“神七”。现在已经过去3年了。神舟七号在技术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周:之所以推迟了1年,原因在于我们下决心研制自己的舱外航天服。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的关键装备,技术含量非常高,目前只有美俄两国能够独立研制。我国只用了3年多时间就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舱外航天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速度,比国际上通常认为合理的研制周期要短得多。全国人民希望中国航天员穿着中国自己的舱外服在太空行走。我们不仅研制出来了,而且其可靠性很高,可以确保安全稳妥、万无一失。中国人必将在宇宙中飞得更远
记者:“神七”任务之后,中国航天将从哪些方面进一步突破,让中国人在宇宙中飞得更远?
周:完成出舱活动之后,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下一个目标将是航天器交会对接,就是使两个航天器在空间实现交会和机械连接,航天员可以在两个航天器之间转移,可以把货物转移到在轨运行的航天器里。这样,我们就具备了运行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基本技术。
届时,我国就可以建立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供人长期在轨飞行。飞船可以把人和货物送上空间站,然后返回地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可持续的、较大规模的载人航天活动。
❷ 东方红一号卫星有什么样的功能啊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内,探测电离层容和大气密度。
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只有1米,为了使地面“看得见”,技术人员把卫星外形设计成由72面体组成的一个球体,目的之一是使卫星在轨运行时能闪光,因为该卫星是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稳定,所以当它转起来以后,由于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一闪一闪的效果,这样在地面就比较容易观测。
(2)卫星的仪器舱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扩展阅读
东方红一号的具体任务是测量卫星本身的工作参数;探测空间环境参数;为中国奠定卫星轨道测量和无线电遥测技术基础。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达到这些要求,经专家们多次论证,最后确定东方红一号由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遥测、跟踪、天线、姿态测量7个分系统组成。
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声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❸ 航天测控网的主要内容
航天测控的基本组成是遍布全球的陆地测控站。为确保对航天器轨道的有效覆盖并获得足够的测量精度,通常利用在地理上合理分布的若干航天测控站组成航天测控网。因此根据测控区域的要求,陆地测控站分布范围很广,航天测控网可以建在本国境内,也可以建在全球任何适于测控的地方。
地面测控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精细和非常复杂的工作。卫星的地面测控由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各地的测控台、站(测量船和飞机)进行。在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的一刹那,测控中心要根据各台站实时测得的数据,算出卫星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参数,判断卫星是否入轨。入轨后,测控中心要立即算出其初轨根(参)数,并根据各测控台站发来的遥测数据,判断卫星上各种仪器工作是否正常,以便采取对策。这些工作必须在几分钟内完成。卫星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测控中心和各测控台站还有许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一是不断地对其速度姿态参数进行跟踪测量,不断地精化其轨道根数;其二是对星上仪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测量、分析和处理;其三是接收卫星发回的科学探测数据;其四是由于受大气阻力、地球形状和日月等天体的影响,卫星轨道会发生振动而离开设计的轨道,因此要不断地对卫星实施轨道修正和管理。对于返回式卫星,在返回的前一圈,测控中心必须计算出是否符合返回条件。如果符合,还必须精确地计算出落地的时间及落点的经纬度。这些计算难度很大,精度要求很高,因为失之毫厘,将差之千里。返回决定作出后,测控中心应立即作出返回控制方案,包括向卫星发送各种控制指令的时间、条件等。卫星进入返回圈后,测控中心命令有关测控台站发送调整姿态、反推火箭点火、抛掉仪器舱等一系列遥控指令。在返回的过程中,各测控台站仍需对其进行跟踪测量,并将数据送至测控中心。由此可见,为使卫星正常地工作,必须有一个庞大的地面测控系统日以继夜地紧张工作。卫星测控中心是这个系统的核心。计算大厅是测控中心的主要建筑之一,那里聚集着众多的大型计算机。除了看得见的硬件外,还有许多看不见的软件--对卫星进行管理的程序系统,包括管理程序、信息收发程序、数据处理程序、轨道计算程序、遥测遥控程序和模拟程序等。这些硬件和软件,既有计算功能,又有控制功能,它们是测控系统的大脑。测控中心还有它的神经网络,即通信系统,它通过大量的载波电路、专向无线电线路、各向都开通的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把卫星发射场、回收场以及各测控台站等四面八方联系起来。
航天测控站的任务是直接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遥测、遥控和通信等,它将接收到的测量、遥测信息传送给航天控制中心,根据航天控制中心的指示与航天器通信,并配合控制中心完成对航天器的控制。陆地测控站通常由跟踪测量设备、遥测设备、遥控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监控显示设备和时间统一设备组成。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控设备也在不断发展,独立的跟踪测量设备、遥测设备和遥控设备已逐步被共用一路载波信道的统一测控系统所代替。由于数据处理和控制指令生成主要由航天控制中心完成,故航天测控站的计算机以小型或微型计算机为主,履行数据录取、信息交换和测控设备的自动化监控等任务。选择陆地测控站站址的要求是:遮蔽角小,电磁环境良好,通信和交通方便。美国在全球各地有数十个固定和机动的测控站。俄罗斯的测控站也非常多,主要分布在原苏联境内,其中拜科努尔发射场就有4个测控站,其它地方的太空跟踪系统和测控站也不下20个。目前,陆地测控站正在向高功能、国际联网测控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但由于受到地理、经济、政治等条件的限制,一个国家不可能通过在全球各地建立测控站的方式来满足所有的航天测控需求,即使目前最大的陆地测控网,也只能覆盖大约15%的测控范围。为此,各国发展了其它的测控方式,以弥补陆地测控站无力触及的测控盲区。 世界上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是美国的阿诺德将军号,1962年下水。第二年,不甘落后的前苏联也造出了德斯纳号。海上测量船是对航天器及运载火箭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专用船。它是航天测控网的海上机动测量站,可以根据航天器及运载火箭的飞行轨道和测控要求配置在适当海域位置。其任务是在航天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跟踪测量航天器的运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与航天员通信以及营救返回溅落在海上的航天员;还可用来跟踪测量试验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接收弹头遥测信息,测量弹头海上落点坐标,打捞数据舱等。 航天测量船可按需要建成设备完善、功能较全的综合测量船和设备较少、功能单一的遥测船。它们除具有船舶结构,控制、导航、动力等系统外,还装有相应的测控系统。综合测量船测控系统一般由无线电跟踪测量系统、光学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再入物理现象观测系统、声呐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指挥控制中心、船位船姿测量系统、通信系统、时间统一系统、电磁辐射报警系统和辅助设备等组成。
目前,美国现役的测量船有红石号、靶场哨兵号和观察岛号3艘;俄罗斯现役的测量船有加加林号、柯玛洛夫号、克雷洛夫号等21艘,其中,加加林号满载排水量5.35万吨,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测量船。为适应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美、俄等国正不断为测量船增添性能更可靠、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测控设备。中国是继美、俄、法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远洋测量船的国家,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都是在1977年下水的。虽然时间上比其它3个国家晚了十几年,但在测量和控制的技术水平上却毫不逊色。1990年,中国首次为国外公司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当时,休斯公司要求中方必须在卫星发射后半小时内向美方专家提供卫星的初轨根数。结果,远望号只用了8分钟就完成了发现、锁定目标并发出初轨根数的一系列工作,而且,测出的初轨精度比休斯公司所要求的准确了好几倍。海上测控有许多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在船动、测控仪器动、目标也动的状况下,如何保证测量精度?中国的测控人员在这方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比如选择测量海况较为平静的海域;在天线上安装陀螺稳定装置,在船体上配装减摇鳍以有效地消除和减少船摇;在数学方法上,他们则考虑了各种动态因素,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测量时的雷达中心位置。在测量精度上,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完全可以和国外的陆上航天测量站相媲美。 天基测控卫星主要是利用通信卫星和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是一种可跟踪地球轨道飞行器并将数据传回地面站的空间中继站,该系统主要用于实时中继传输各类低轨航天器用户的信息。卫星在太空中站的高、看的远,具有其它测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天基测控卫星的使用大大拓展了航天测控网的覆盖范围。工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通信卫星和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组成星座,便可覆盖地球上除南、北极点附近盲区以外的全球所有区域;如果与极地轨道的卫星相配合,即可实现全球覆盖。美国的第一代天基测控网由7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组成,可同时覆盖25颗中、低轨道卫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300Mb/s,可为12种航天器提供服务。目前正在部署的第二代天基测控网功能更加先进,一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可同时接收5个航天器传来的信号,并同时向一个对象发送信号,可以实时传输各类航天器的数据信息,传输速率将增至1.2Gb/s~2Gb/s,实现对中、低轨道的全部覆盖。
目前,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在发展新一代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数据传输码速率越来越高,通信频段正向着Ka频段和光学频段发展。随着新一代测控卫星陆续投入使用和性能的提高,天基测控将成为未来航天测控的重要发展方向。
❹ 太空中有哪些卫星,有什么功能
你说的是人造卫星吧,那太多了。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❺ 卫星的仪器舱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充电保障动力木有电就掉下来了砸到你家房子上
❻ 卫星的具体用途是什么,还有返回舱有是什么
指围绕行星公转的星体,如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或人造天体。月球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已知的天然卫星总数(不算构成行星环的碎块)至少有40颗。土星的天然卫星最多,其中17颗已得到确认,至少还有五颗尚待证实。天然卫星的大小不一,彼此差别很大。其中一些直径只有几千米大,例如,火星的两个小月亮,还有木星外围的一些小卫星。还有几个却比水星还大,例如,土卫六、木卫三和木卫四,它们的直径都超过5200千米。人造卫星的概念可能始于1870年。第一颗被正式送入轨道的人造卫星是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人卫”1号。从那时起,已有数千颗环绕地球飞行。人造卫星还被发射到环绕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轨道上。人造卫星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讯、天气预报、地球资源探测和军事侦察等方面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2.人造地球卫星的简称,用途广泛.
卫星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卫星,天然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转的星球,而行星又环绕着恒星运转。就比如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恒星,我们地球及其它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月亮、土卫一、天卫一等星球则环绕着我们地球及其它行星运转,这些星球就叫做行星的天然卫星。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研制出了各种人造卫星,这些人造卫星和天然卫星一样,也绕着行星(大部分是地球)运转,它们在军事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自1957年前苏联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环地轨道以来,人类已经向浩瀚的宇宙中发射了大量的飞行器。据美国一个名为“关注科学家联盟”的组织近日公布的最新全世界卫星数据库显示,目前正在环绕地球飞行的共有795颗各类卫星,而其中一半以上属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它所拥有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拥有数量的总和,达413颗,军用卫星更是达到了四分之一以上。
神舟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航天员在太空完成飞行任务后需要乘坐返回舱回到地面.因此,返回舱主要是供航天员返回驾驶的飞行器
❼ 卫星的具体用途是什么,还有返回舱有是什么介绍一下航天基本知识
卫星的用途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包括空间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
技术专试验卫星是属用于卫星工程技术、空间应用技术试验的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卫星,有三大类型,一是无线电中继型,如通信卫星;二是对地观测型,如气象、资源、侦察卫星等;三是空间基准型,如导航、测地卫星等。
返回舱知识
神舟飞船由“三舱一段”组成,三个舱是: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一段是指附加段。推进舱在飞船的最下部,返回舱在中间,轨道舱在上部,附加段在飞船的最顶端。就像各国制造的飞机都有翅膀一样,从外形上看,神舟号近似于俄罗斯的联盟TM飞船。
推进舱是飞船在空间运行及返回地面时的动力装置;返回舱是飞船起飞、飞行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对交会接前,它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❽ 航天测控网的主要工作内容包含哪几方面
进行陆地测控?航天测控的基本组成是遍布全球的陆地测控站?为确保对航天器轨道的有效覆盖并获得足够的测量精度,通常利用在地理上合理分布的若干航天测控站组成航天测控网?因此根据测控区域的要求,陆地测控站分布范围很广,航天测控网可以建在本国境内,也可以建在全球任何适于测控的地方?
地面测控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精细和非常复杂的工作?卫星的地面测控由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各地的测控台?站(测量船和飞机)进行?在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的一刹那,测控中心要根据各台站实时测得的数据,算出卫星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参数,判断卫星是否入轨?入轨后,测控中心要立即算出其初轨根(参)数,并根据各测控台站发来的遥测数据,判断卫星上各种仪器工作是否正常,以便采取对策?这些工作必须在几分钟内完成?
卫星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测控中心和各测控台站还有许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一是不断地对其速度姿态参数进行跟踪测量,不断地精化其轨道根数;其二是对星上仪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测量?分析和处理;其三是接收卫星发回的科学探测数据;其四是由于受大气阻力?地球形状和日月等天体的影响,卫星轨道会发生振动而离开设计的轨道,因此要不断地对卫星实施轨道修正和管理?
对于返回式卫星,在返回的前一圈,测控中心必须计算出是否符合返回条件?如果符合,还必须精确地计算出落地的时间及落点的经纬度?这些计算难度很大,精度要求很高,因为失之毫厘,将差之千里?返回决定作出后,测控中心应立即作出返回控制方案,包括向卫星发送各种控制指令的时间?条件等?
卫星进入返回圈后,测控中心命令有关测控台站发送调整姿态?反推火箭点火?抛掉仪器舱等一系列遥控指令?在返回的过程中,各测控台站仍需对其进行跟踪测量,并将数据送至测控中心?由此可见,为使卫星正常地工作,必须有一个庞大的地面测控系统日以继夜地紧张工作?
卫星测控中心是这个系统的核心?计算大厅是测控中心的主要建筑之一,那里聚集着众多的大型计算机?除了看得见的硬件外,还有许多看不见的软件--对卫星进行管理的程序系统,包括管理程序?信息收发程序?数据处理程序?轨道计算程序?遥测遥控程序和模拟程序等?这些硬件和软件,既有计算功能,又有控制功能,它们是测控系统的大脑?测控中心还有它的神经网络,即通信系统,它通过大量的载波电路?专向无线电线路?各向都开通的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把卫星发射场?回收场以及各测控台站等四面八方联系起来?
航天测控站的任务是直接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遥测?遥控和通信等,它将接收到的测量?遥测信息传送给航天控制中心,根据航天控制中心的指示与航天器通信,并配合控制中心完成对航天器的控制?
陆地测控站通常由跟踪测量设备?遥测设备?遥控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监控显示设备和时间统一设备组成?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控设备也在不断发展,独立的跟踪测量设备?遥测设备和遥控设备已逐步被共用一路载波信道的统一测控系统所代替?
由于数据处理和控制指令生成主要由航天控制中心完成,故航天测控站的计算机以小型或微型计算机为主,履行数据录取?信息交换和测控设备的自动化监控等任务?选择陆地测控站站址的要求是:遮蔽角小,电磁环境良好,通信和交通方便?美国在全球各地有数十个固定和机动的测控站?俄罗斯的测控站也非常多,主要分布在原苏联境内,其中拜科努尔发射场就有4个测控站,其它地方的太空跟踪系统和测控站也不下20个?
目前,陆地测控站正在向高功能?国际联网测控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但由于受到地理?经济?政治等条件的限制,一个国家不可能通过在全球各地建立测控站的方式来满足所有的航天测控需求,即使目前最大的陆地测控网,也只能覆盖大约15%的测控范围?为此,各国发展了其它的测控方式,以弥补陆地测控站无力触及的测控盲区?
进行海洋测控?世界上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是美国的“阿诺德将军号”,1962年下水?第二年,不甘落后的前苏联也造出了“德斯纳号”?海上测量船是对航天器及运载火箭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专用船?它是航天测控网的海上机动测量站,可以根据航天器及运载火箭的飞行轨道和测控要求配置在适当海域位置?其任务是在航天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跟踪测量航天器的运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与航天员通信以及营救返回溅落在海上的航天员;还可用来跟踪测量试验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接收弹头遥测信息,测量弹头海上落点坐标,打捞数据舱等?
航天测量船可按需要建成设备完善?功能较全的综合测量船和设备较少?功能单一的遥测船?它们除具有船舶结构,控制?导航?动力等系统外,还装有相应的测控系统?综合测量船测控系统一般由无线电跟踪测量系统?光学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再入物理现象观测系统?声呐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指挥控制中心?船位船姿测量系统?通信系统?时间统一系统?电磁辐射报警系统和辅助设备等组成?
目前,美国现役的测量船有“红石”号?“靶场哨兵”号和“观察岛”号3艘;俄罗斯现役的测量船有“加加林”号?“柯玛洛夫”号?“克雷洛夫”号等21艘,其中,“加加林”号满载排水量5.35万吨,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测量船?为适应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美?俄等国正不断为测量船增添性能更可靠?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测控设备?中国是继美?俄?法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远洋测量船的国家,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都是在1977年下水的?虽然时间上比其它3个国家晚了十几年,但在测量和控制的技术水平上却毫不逊色?
1990年,中国首次为国外公司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当时,休斯公司要求中方必须在卫星发射后半小时内向美方专家提供卫星的初轨根数?结果,远望号只用了8分钟就完成了发现?锁定目标并发出初轨根数的一系列工作,而且,测出的初轨精度比休斯公司所要求的准确了好几倍?海上测控有许多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在船动?测控仪器动?目标也动的状况下,如何保证测量精度?
中国的测控人员在这方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比如选择测量海况较为平静的海域;在天线上安装陀螺稳定装置,在船体上配装减摇鳍以有效地消除和减少船摇;在数学方法上,他们则考虑了各种动态因素,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测量时的雷达中心位置?在测量精度上,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完全可以和国外的陆上航天测量站相媲美?
进行飞机测控?测量飞机是航天测控网中的空中机动测控站,可部署在适宜的空域,配合和补充陆上测控站和海上测量船的工作,加强测控能力?测量机上装载天线,遥测接收?记录?时统?通信?数据处理等设备及控制台;有的在靠近机头的外侧有专用舱,以安装光学跟踪系统?测量飞机的作用灵活而多样,具体来说在弹道式导弹和运载火箭的主动段,可接收?记录和转发遥测数据,弥补地面遥测站因火焰衰减收不到某些关键数据的缺陷;装备光学跟踪和摄影系统的飞机可对多级火箭进行跟踪和拍摄各级间分离的照片;在航天器再入段,可有效地接收遥测数据并经通信卫星转发;装备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谱测量仪的飞机可测量导弹再入体的光辐射特性;在载人航天器的入轨段和再入段,可保障天地间的双向话音通信,接收和记录遥测数据,并实时转发给地面接收站,必要时给航天器发送遥控指令?测量飞机的发展趋势是选用更高性能的运输飞机,并用相控阵天线取代抛物面天线,对多目标进行跟踪和数据采集,提高其测控能力?
进行卫星测控?天基测控卫星主要是利用通信卫星和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是一种可跟踪地球轨道飞行器并将数据传回地面站的空间中继站,该系统主要用于实时中继传输各类低轨航天器用户的信息?
卫星在太空中“站的高?看的远”,具有其它测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天基测控卫星的使用大大拓展了航天测控网的覆盖范围?工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通信卫星和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组成星座,便可覆盖地球上除南?北极点附近盲区以外的全球所有区域;如果与极地轨道的卫星相配合,即可实现全球覆盖?
美国的第一代天基测控网由7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组成,可同时覆盖25颗中?低轨道卫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300Mb/s,可为12种航天器提供服务?目前正在部署的第二代天基测控网功能更加先进,一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可同时接收5个航天器传来的信号,并同时向一个对象发送信号,可以实时传输各类航天器的数据信息,传输速率将增至1.2Gb/s~2Gb/s,实现对中?低轨道的全部覆盖?
目前,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在发展新一代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数据传输码速率越来越高,通信频段正向着Ka频段和光学频段发展?随着新一代测控卫星陆续投入使用和性能的提高,天基测控将成为未来航天测控的重要发展方向?
❾ 维持卫星仪器设备在太空中工作的能源主要是:
太阳能
❿ 宇宙飞船是怎么在太空飞行的
1、发射时。靠火箭的推力由静止状态逐步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后,飞船就可靠惯性运行。此时它飞行的“离心力”与地球对它的引力保持平衡,沿事先设计的椭圆形轨道飞行。
2、变轨时。假如飞船需要改变轨道,也需要推力。太空中没有空气,但飞船可依靠喷火时的反推力作动力。
3、减速时。飞船返回大气层直至降落,需要一种反向的阻力来减小其速度。这阻力的一部分是空气自然形成的阻力,另一部分是人为的,比如使用降落伞减速,同时也可采用反向喷火产生阻力(主要是最后阶段)。
(10)卫星的仪器舱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结构
载人飞船是目前最小的一种载人船天器# 仅能往返使用一次,在太空轨道上一般能单独飞行数天到十几天,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或地面和月球以及地面和行星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
座舱是载人飞船的核心,通常采用无翼的大钝头旋转体,有的是球形,有的是钟形,采用这种简单外形具有结构简单、工程上易于实现等特点。
当飞船再入大气层时,座舱在距地面40 km 左右的高空就能急剧减速,造成的峰值减加速度(也叫最大过载)为8g左右(采用半弹道式路径返回方式可达3~4 g)。
这样的减加速度,经过选拔和训练的航天员是可以承受的。座舱一般均有视野开阔的舷窗,以便航天员观察发射前的准备活动、在轨交会对接情况、返回点火时的姿态和再入着陆的地面情况等。俄罗斯航天员曾多次在自动对接系统失灵情况下,通过舷窗进行手动对接获得成功。
服务舱又叫推进舱、设备舱或仪器舱,它一般紧接在座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为飞船提供动力,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轨道舱也称工作舱,它位于座舱前面,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一般是航天员在轨工作场所,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
气闸舱是航天员在轨出舱时,保证飞船舱内气体不致全部漏到宇宙空间的设备,即供航天员进入太空或由太空返回用的气密性装置。在2舱式飞船中它是座舱的一部分,在3舱式飞船中它是轨道舱的一部分。
对接机构也叫对接舱,它与座舱或轨道舱相连,用于与其他飞船或空间站对接和锁紧。
二、技术要求
虽然宇宙飞船是最简单的一种载人航天器,但它还是比无人航天器(例如卫星等)复杂得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宇宙飞船与返回式卫星有相似之处,但要载人,故增加了许多特设系统,以满足宇航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种需要。
例如,用于空气更新、废水处理和再生、通风、温度和湿度控制等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报话通信系统、仪表和照明系统、航天服、载人机动装置和逃逸生系统等。
当然,掌握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和安全返回技术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宇宙飞船,除了要使飞船在返回过程中的制动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还应使其落点精度比返回式卫星要高,从而及时发现和营救宇航员。
前苏联载人宇宙飞船就曾因落点精度差,结果使宇航员困在了冰天雪地的森林中差点被冻死。人上天有三个条件,除要研制出载人航天器外,还必须拥有运载力大、可靠性高的运载工具;应弄清高空环境和飞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并找到有效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