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生研究原子结构用了什么仪器
① 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
(1)大来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源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 故填: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故填: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被弹回的很少,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 故填: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所以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且是很少被弹回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
②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
(1)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荷,且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回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填:答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荷,且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现象以及原因: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被弹回的很少,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
故答案为: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原因:①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所以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且是很少被弹回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③ 汤姆生,卢瑟福,玻尔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生的"枣糕"(糟糕)结构 卢瑟福的"核式"(合适)结构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仅仅完美使用于氢原子)
④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是怎样的
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生提出,是第一个存在着亚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专。
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属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认为
①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8];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正确性。
看里面"历史"的内容
http://ke..com/view/21855.html?wtp=tt#2
⑤ 自从汤姆生发现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
D
1909年,在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的指导下,菲利普·伦纳德(P.E.A.Lenard )用氦离子回轰击金箔。发现答有很小一部分离子的偏转角度远远大于使用汤姆生假设所预测值。卢瑟福根据这个金铂实验的结果指出:原子中大部分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当中,电子则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原子核。带正电的氦离子在穿越原子核附近时,就会被大角度的反射[6]。这就是原子核的核式结构。
⑥ 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11年卢
汤姆生 阴极射线试验 发现电子 另提出“葡萄干蛋糕模型”
卢瑟福 a粒子散版射试验 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权
卢瑟福 a粒子轰击氮核 证实原子核中有质子
查德威克通过试验和分析 发现不带电的中子
⑦ 汤姆森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于1904年提出了什么原子结构模型
(1)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荷,且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填: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荷,且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现象以及原因: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被弹回的很少,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
故答案为: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原因:①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所以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且是很少被弹回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⑧ 微观粒子结构探索:汤姆孙发现电子后,提出了什么原子模型
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其原子结构模型也存在缺陷.
⑨ 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
20世纪初抄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枣糕袭式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却象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生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其缺陷是只能说明了原子中有电子的存在和电子带负电,不能正确表示原子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