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高程的仪器是什么意思
Ⅰ 关于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问题
怎么已知高程Ha-望远镜水平轴与棱镜中心的高差Va是怎么回事?怎么直接版用已知高程减去权Va了,不明白,我一般是用镜高+Va-仪器高算出A、C点的高差的。你那Ha-V我也弄不明白是咋回事,是不是算错了···
我也有个出问题
你有空过去看看,帮忙分析下,感激不尽啊···
Ⅱ 什么叫三角高程测量
trigonometric leveling
通过观测各边端点的天顶距,利用已知点高程和已知边长确定各点高程的测量技术和方法。
通过观测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天顶距(或高度角)求定两点间的高差的方法。
一百多年以前,三角高程测量是测定高差的主要方法。自水准测量方法出现以后,它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但因其作业简单,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仍得到广泛应用。
天顶距观测受到地面大气折光的严重影响。若大气密度是均匀分布的,由光源 L发出的光将以同心球波前的形式向各方向传播,其速度与大气密度相适应。实际上大气密度一般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减小,所以光波向上传播的速度比水平方向上的大。这样,波前不再是同心球,而是图1所示的形式。这时由测站S观测光源L,将望远镜垂直于波前,所看到的光源视方向将如箭头所示;图中的虚线表示视线的路径,它处处垂直于波前。这种现象称为地面大气折光,光源的视方向与真方向SL之间的角γ称为折光角。在三角高程测量中,折光角取决于测站与观测目标之间大气的物理条件,特别是大气密度向上的递减率。在实际施测中,不可能充分地掌握大气的物理条件来计算折光角,一般只能估计它的概值,或者采取适当措施削弱它对最后结果的影响。
由三角高程测量结果计算两点间的高差时,是以椭球面为依据,这样求得的高差是椭球面高差。如图2,A、B两点对于椭球面的高程分别为 H1和H2。首先略去垂线偏差不计,设由A点向B点观测的天顶距为Z1(或高度角α1 =90°-Z1),该两点在椭球面上的投影A0和B0相距的弧长为S0,A0B0弧的曲率半径为R0,则A和B的高差是:
式中项是地球曲率的影响;项是大气折光的影响;k是折光系数,通常采用平均值k=0.10~0.16。
以上是由A 点向B 点观测天顶距Z1(或高度角α 1),求定该两点间高差的情况,称为单向三角高程测量。若在A、B两点间互相观测天顶距Z1和Z2(或高度角α 1和α 2),求定该两点间的高差,则称为对向三角高程测量。采用对向三角高程测量由于观测是在同样情况下进行的,两相对方向上的折光系数k可以认为近似相同,因而可以不必考虑折光改正项。特别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对向观测时,椭球面高差h的公式简化为:
。
在对向三角高程测量中,假定相对方向上的折光系数相同,固然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但比单向三角高程测量中应用k的估值要可靠得多。因此,一般都采用对向三角高程测量。
以上的高差公式中,未顾及测站的垂线偏差对于观测天顶距的影响。在平坦地区采用对向三角高程测量,这种影响很小。此外,从公式推导过程来看,所求出的高差是椭球面高差,要化算为正高或正常高系统中的高差,还须加入改正。
在三角网或导线网中,由三角高程测量可以测定两点之间的椭球面高差,若再由水准测量求出这些点对于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则可得出各点上大地水准面对于椭球面的差距。因此,从理论上来看,三角高程测量也是一种测定地球形状的手段,它不依赖于任何假定。但由于人们一般不能以足够精度测定折光系数,因此三角高程测量迄今只能用于测定低精度的高差。
提高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的措施是缩短视线。当视线长1000米时,折光角通常只是2〃或3〃。在这样的距离上进行对向三角高程测量,其精度同普通水准测量相当。
Ⅲ 请教:水准测量法测高程不用算仪器高 而采用三角高程法测高程的时候 要算仪器高 这是为什么
你所说的第一种准确的说是叫几何水准。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水准仪回提供的一条水平线。在同一答条水平线上高程一样。而三角高程的原理是,测站点的高程加上仪器高,再加上棱镜中心相对于仪器中心的高差,减去棱镜高。即为立尺点高程,其实也有免量棱镜高和仪器高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其精度可以达到二等水准的精度。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加我的qq。手机打字不方便
Ⅳ 三角高程测量可以不量仪器高棱镜高吗
最简单的办法:随意设站,当然要整平好。如果不需要平面位置,连后视对准也版不需要了。看任权意一个已知高程的点,比如点A,它的高程为3.00米(这时你没有输入仪高和棱镜高,可能仪器上有之前的仪高输入和棱镜高,先不要管仪高,棱镜高在棱镜杆上有尺度,可以直接读取,输入棱镜高;也可以不修改棱镜高,但后面就不能随意拔长棱镜杆),好了,对准A点上的棱镜中心,测量,会显示一个不准确的坐标和高程,坐标不要去管它,因为不需要平面位置。这时显示的A点的高程为一不准确值,比如为4.05米,也可能为其他值,总之,用这个值减去A点实际高程,比如4.05-3.00=1.05米,好了,现在把测站的高程,也就是Z值减去1.05米,重新输入。对准A点上的棱镜中心,测量,这时显示的就是A点的准确高程3.00米。再测任意其他点,测出的就是较为准确的高程。这个误差就是仪器的水准测量误差了,还减少了钢尺量测仪高的误差。
Ⅳ 三角高程测量需要什么仪器
都是选用全站仪。
Ⅵ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具体步骤
测站高程-仪高-杆高-测量 可用三联脚架法观测,在站点B上摆好全站专仪,量取仪器高,属做好记录。前视A、后视C分别摆好棱镜。分别量取仪器高并记录。盘左和盘右分别观测后视垂直角,记录并计算指标差和垂直角。测量水平距离几次并记录。所有数据都合格后方可观测前视。前视也是同样步骤。等前视观测也合格后,后视移动到B点,B点摆全站仪的脚架不动,拧开仪器基座上的卡扣,只把仪器上半部分拿下,后视也是一样的操作,把棱镜放置在B点上,脚架和基座给观测者,观测者再往前视C点移动,C点的人也是只拿脚架和基座到下个点(原先的脚架不动,拿观测者给的脚架和基座)。观测的人在C点直接把仪器放好就可以观测了,省去摆脚架的步骤。也可以观测完以后不留脚架和基座,自己再摆一次脚架。可以去查找相关测量书籍,有图纸显示此方法更直观。
Ⅶ 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与方法
原理:当地面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于300米时,这些假设可以近似。但当两点之间的距离超过300米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曲率校正称为球差校正,其校正数为c,同时影响观测视线。
大气折光称为向上凸弧,需加以大气折光影响的改正。称为气差改正,其改正数为γ。以上两项改正合称为球气差改正,简称两差改正,其改正数为f=C-γ。
方法:
(1)在测站上放置仪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仪器的高度;朝向目标点(水准点或棱镜)放置仪器,测量朝向的高度。
(2)用经纬仪或全站仪,采用测量返回法观测垂直角孔,以平均值为最终计算值。
(3)两点间的水平或倾斜距离用全站仪或测距仪测量。
(4)对置观测,即仪器与靶杆位置互换,按上述步骤进行观测。
(5)用导出的公式计算高程差,用已知点的高程计算未知点的高程。
(7)三角高程的仪器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思想: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测量站到基准点的垂直角(或天顶距离)和基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计算测量站与基准点之间的高度差。该方法简单、灵活,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小,适用于三角点高程的测量。
三角点高程主要是各种比例尺测绘高程控制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在一定密度水准网的控制下,三角点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进行测量。
Ⅷ 全站仪中三角高程的问题
三角高程中间法测量:这样说吧!高程测量,水准测量原理!
你把设站点当成后视点,定向已知点为前视点,则高差va=后视-前视=ha-h设站点!
具体为什么是这样嘛!这和中间法测量在全站仪的内置程序有关!
Ⅸ “后视”、“前视”、“仪高”、“高程”是什么意思计算公式是什么
前视一般认为是待测点的坐标或者是高程,后视在全站仪使用中认为是和测站点确定坐标系统的点,水准测量中是已知高程的点,通常是已知点,点高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仪高指仪器高,一般用于全站仪测量中,即测站点到仪器中心的高度,高程是点的高,分为建筑标高和绝对高程。
后视读数+后视点的高程(如:390.100)=仪器视线高度,仪器视线高度-前视读数=测站点高程
Ⅹ 什么是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 和三角高程测量有什么区别
全站仪中间自由设站法:即在相邻两观测点平分线任意位置处安置仪器测定两版观测点间高差的
方法。
三角权高程测量,主要应用单向观测法和对向观测法测相邻两点间高差进行高程测量。山区测量高差大、通视效果不好、应用普通水准测量方法效率低、操作不方便、误差累积大。
应用全站仪中间自由设站法是三角高程测量中的一种方法,在三角高程测量中这种方法最为简单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