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叫什么
1. 古代的计时仪器有那些
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有太阳钟和机械钟两类。太阳钟是以太阳的投影和方位来计时,分别以土圭、圭表、日晷为代表。由于地球轨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倾角的影响,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是不一致的,机械钟应运而生,代表有水钟、香篆钟、沙漏。
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圭表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漏刻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浑仪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
天体仪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
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
水运仪
水运仪象台是在北宋时代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仪器,是苏颂、韩公廉等人在开封设计制造的。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2. 中国古代计时仪器有哪些
圭表复
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制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漏刻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浑仪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
3. 古代计算时间有哪些工具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圭表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为大明殿灯漏。
除此外,还有油灯钟、蜡烛钟等计时工具。17世纪后,西方更为精密的钟表传入,人们逐渐放弃了原有的计时工具。在计时方法上,古人采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将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约等于14.4分。隋唐时期发明了十二时辰计时。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后,为适应24小时计时的方法,百刻制改为96刻制;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四刻。
4. 古代人测量时间的仪器是什么!急急急
日晷
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内的指针和石容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漏壶(漏刻)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火计时
烛光计时
5. 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 )和( )
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漏刻 )和(日晷
6. 古时候计量时间的工具是什么
远古时候日晷,发明人已经不祥,日晷样子就好像是陀螺那样,上面插一根铁或者石头,通过石头指示轮盘上的刻度从而知道时间。
然后是利用铜壶计时,最早的铜壶,听说产生在周朝,青铜器时期,铜壶里面装有水,通过滴水,计时,铜壶上有一浮标作用的标尺,水位下降,木头下降并指示出相应的时辰。
PS以下是计时工具的发展过程
从日晷到铯原子钟
在古代,人们没有计量时间的工具,只是以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因此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语。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早在周汉时期,就有了计量时间的仪器。最早的计时器是一种水时计——漏壶,据《隋志》记载:“漏刻之制,盖始于黄帝。”足见其出现之早。
漏壶 日晷
另一种计时器叫做日晷,它是在圆形的石板中间竖立一根铁针,石板周围刻着时辰标记,随太阳的东升西落,铁针的影子就能指示出时间来。元代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立的观星台,表高40尺,圭长128尺,重18吨,使日影长度读数可准到0.1毫米。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存有日晷这一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
十六世纪中叶,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从教堂中的吊灯中受到启示,发明了摆钟,从此钟表就诞生了。不过,当时钟表极其简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时”的时针,只有到了十八世纪才出现了分针,秒针是在十九世纪才出现的。人们将一天分为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一秒钟就是一个平均太阳日的1/864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钟表业也在飞速发展。从机械摆钟到电子手表,各种钟表,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对于我们日常中的计时,这些钟表就已足够了。
但是,地球的自转并不是一天 24小时丝毫不差,它在10年左右就会相差一秒。例如1992年就要润一秒钟。因此,更精确的计时标准势在必行。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权度会议通过了新的时间标准:
1秒钟=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经历的时间。
这种铯原子钟即使用三十万年,误差仅一秒!1992年的润秒就是由这一铯原子钟所确定的。目前,科学家们又在探索更高标准的计时系统,理论上预言用激光所建立起来的时间标准的精度还可以提高一万倍!
7. 中国古代如何用杆秤测量时间,这种计时仪器叫什么
水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简单的测时方法
找一支香,先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度。点燃五分钟以后,再量一下它的长度;过五分钟以后,又量一次。量了几次以后,你会发现:在没有风的情况下,香的燃烧速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燃烧速度,比如,每五分钟燃烧掉1厘米,就可以在同样的香上每隔1厘米刻上一个刻度。这样,就成了一把测量时间的“尺子”了。只要看看香烧掉的长度,就可以知道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
利用水流,也可以计算时间。
找一个空酒瓶子,灌满水以后,倒立过来,让水流出去。反复做几次,水流完的时间总是一定的;第一次用几秒钟,第二次还是几秒钟。
流动的水和燃烧的香为什么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尺子”呢?因为水的流动和香的燃烧都是一种运动,时间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流逝的时间。因此,量度时间离不开运动。
在没有钟表以前,古人就是用水和火来计时的,根据古书记载,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一种滴水计时的“刻漏”,又叫水钟。
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壶组成,又叫“漏壶”。除了最底下的那个,每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眼。水从最高的壶里,经过下面的各个壶滴到最低的壶里,滴得又细又均匀。最低的壶里有一个铜人,手里捧着一支能够浮动的木箭,壶里水多了,木箭浮起来,根据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
燃烧计时也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有一种“火闹钟”:把香放在一个船形的槽里,在香的某一点,用细线系上两个铜铃,横挂在放香的小“龙船”上。香从一头点起,烧到拴细线的地方把线烧断,两个铜铃就落在下面的金属盘里,人们听到响声,就知道预定的时刻到了。
现在人们仍然使用着“火钟”:引起炸药爆炸的各种导火索都是火钟,从点火到爆炸的时间是由导火索的长度决定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告诉我们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这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运动。自古以来人们还利用这种运动来计量时间。人们制成了日晷〔guǐ〕,这是一种“太阳钟”,它是利用日影的运动来指示时间的。不过,在阴天和夜晚,太阳钟就不起作用了
8. 日出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你知道人们是怎样利用日出来计时的吗
那叫日晷,就是太阳光在日晷上的影子位置来计时。
9. 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通过观察它在阳光下影子的什么来计时的
通过观察它在阳光下影子的角度来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