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过程中发生意外时怎么办
Ⅰ 焊接过程中的注意
焊接过程的注意事项:
1、采取多层多道以及窄焊道薄焊层的焊接方法,厚板焊接结构在焊接过程中应采取多层多道、窄焊道薄层的焊接方法,在平焊、横焊、仰焊位置焊接时应禁止电弧摆动,立焊时应严格控制焊枪摆动幅度,一般焊枪的摆动幅度应控制在20mm范围内,焊枪的倾角限制为土30°,焊接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各层之间的熔敷金属量,且单道焊缝厚度要求不大于4mm,以保证焊缝和热影响区的金属的组织性能符合要求,保证焊接接头的冷弯和抗冲击性能良好。
2、焊缝应分段或交错焊,焊接时要注意观察坡口边熔化情况,避免产生咬边和未熔合缺陷,长度大的焊缝应分段、交错焊接。
3、控制层间温度,为降低冷却速度,促使扩散氢逸出,防止产生裂纹,焊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层间温度,层间温度的控制要根据材料的不同而不同,例如Q345或Q235特厚板材的层间温度应控制在150摄氏度-200摄氏度范围内。
4、控制焊接热输入:焊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焊接热输入,在保证熔合良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小焊接电流、慢速焊、以减少母材的熔深,并避免产生夹渣及未熔合缺陷。
5、连续施焊:同一焊缝应连续施焊一次完成,特殊情况下,不能一次完成时应进行焊后缓冷,再次焊接前必须重新进行预热。
6、预热:禁止在母材上焊接临时设施及连接板等,如果必须焊接,在焊前按照正式焊接要求,对母材进行预热,预热温度根据材料的不同而不同,在割除临时设施时,也必须进行与焊接工艺相同的预热温度,避免伤及母材,如果发生伤及母材的情况,必须及时进行补焊,并打磨成圆滑过渡的状况。
7、缺陷的反修:焊接过程中若发现裂纹、未熔合、夹渣、气孔等缺陷时,应采取措施清除缺陷,在确认缺陷已经被清除后方可继续焊接,但对于缺陷返修时,同一部位补焊次数不得多于3次。
8、焊后热处理:焊接完毕后,立即进行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的温度应根据材料的不同加以制定和选择,对于Q345或Q235特厚钢板不小于0.5h且整个后热的时间不小于1h来确定,焊后热处理完成后,应用石棉或其它保温材料覆盖在焊缝上,使焊缝保温并缓冷至室温。
9、消除应力退火:为了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改善焊缝和热影响区 的组织和性能,焊后应对焊件进行退火处理,退火处理的温度也应根据材料的不同而不同,Q345或Q235特厚板材可在550-600摄氏度下进行消除应力退火、进炉和出炉时温度应在300摄氏度以下。
Ⅱ 焊接触电事故的教训和安全防范措施
几种触电的危险
1) 所有焊接的电源线电压较高(220/380V)一旦触及则往往较难摆脱。
2) 弧焊电源的空载电压(60~90V)已超过安全电压,在潮湿、多汗、登高或水下作业等不利条件,容易发生伤亡事故。
3) 电弧设备和电缆由于超载运行,或风吹、日晒、雨淋、腐蚀性蒸汽或粉尘的作用等原因,绝缘材料易老化、硬脆,龟裂而使绝缘性能降低或失效。
4) 焊工带电操作机会多。
触电事故的原因:
直接电击:1)在焊接操作中,手或身体某部接触到焊条、电极、焊枪或焊钳的带电部分,而脚或身体其它部位对地和金属结构之间又无绝缘防护。在金属容器、管道、锅炉、船舱里及金属结构上的焊接,或在阴雨天、潮湿地的焊接,比较容易发生这种触电事故。
2)在接线或调节焊接电流时,手或身体某部碰触接线柱、极板等带电体。
3)登高电焊作业触及或靠近高压网路引起的触电事故。
间接电击:
1)人体接触漏电的焊机外壳或绝缘破损的电缆。
2)电焊变压器的一次绕组对二次绕组之间的绝缘损坏时,变压器反接或错接在高压电源时,手或身体某部触及二次回路的裸导体。
3)操作过程中触及绝缘破损的电缆,胶木闸盒破损的开关等。
4)由于利用厂房的金属结构、轨道、天车、吊钩或其它金属物体代替焊接电缆而发生的触电事故。
安全操作要点
5) 先安全检查后工作;检查接地或接零装置、绝缘及接触部位是否完好可靠等。
6) 加强个人防护:干燥完好的工作服、皮手套、绝缘鞋等。
7) 更换焊条时一定要戴皮手套,禁止用手和身体随便接触二次回路的导电体,身体出汗衣服潮湿时,切勿靠在带电的钢板或坐在焊件上工作。
8) 在金属容器内或在金属结构上焊接时,触电的危险性最大,必须穿绝缘鞋、戴皮手套、垫上橡胶板或其它绝缘衬垫,以保障焊工身体与焊件间绝缘。并应设有监护人员,随时注意操作人员的安全动态,遇有危险时立即切断电源进行救护。
9) 下列操作应在切断电源开关后进行:改变焊机接头、改接二次回路线、搬动焊机、更换熔丝、检修焊机。
Ⅲ 焊接过程出现火灾事故应立即上报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雨果在焊接过程中出现了火灾事故,应当立即上报。一般的情况下现场的作业人版员应当立即权报告给项目部项目经理,嗯,向项目如果锦鲤或者说本单位的负责人。应当。不超过两个小时,报告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发生火灾事故的损失。做好保护措施。
Ⅳ 点焊机焊接过程中出现虚焊 炸火怎么办
产生虚焊的原因是焊接参数不适宜,焊接能量达不到工件融化的程度,或专者是工件表面导电不良属,(油污或接触不良)。确定工件表面接触良好后,适当增加焊接周波(时间)或者焊接电流。
一般情况下,参数设置恰当,就没有焊接飞溅和炸火了。
如果还有炸火现象,可以更换新电极,调整焊接压力尝试改善。
炸火与金属材料成分也有关联,有些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
Ⅳ 焊接时预防火灾和爆炸应采取什么措施
你好,预防火灾和爆炸,可以参考如下措施:
1.从事电、气焊割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掌握焊接的安全技术操作规范,经考试合格,领取操作合格证方准操作。操作时应持本上岗,徒工学习期间不能单独操作,必须在师傅的监督下进行操作。
2.严格执行用火审批程序和制度,操作前办理申请手续,经本单位领导同意,消防保卫或安全技术部门检查批准后,领取用火许可证方可进行操作。
3.用火审批人员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批准前要深入用火地点查看,确认无火险隐患灾后再行审批,批准用火要采取定时(时间)、定位(层、段、挡)、定人(操作人、看火人)、定措施(应采取的具体防火措施),部位变动或需继续操作,应事先更换用火证。用火证只限当日本人使用,并要随时携带,以备消防保卫人员检查。用火证用完交回,以旧换新。
4.进行电、气焊割之前,应由工长或班组长向操作、看火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技术措施交底,任何领导不能以任何借口纵容电气焊工冒险操作。
5.盛过或有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化学危险物品的容器,管道和设备,在未彻底清洗干净前,不得进行焊割。
6.严禁在有可燃蒸气、气体、粉尘或禁止明火的爆炸危险性场所焊割。在这些场所附近进行焊割时,应按有关规定,保持一定的防火距离。
7.遇有五级以上大风气候时,施工现场的高空和露天焊割作业应停止。
望采纳,谢谢。
Ⅵ 焊接过程中产生毒性气体怎么办
将其隔离并在隔离区内增加排烟设施。
Ⅶ 焊接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1)焊接切割作复业时,尤其是气体切制割时,由于使用压缩空气或氧气流的喷射,使火星、熔珠和铁渣四处飞溅(较大的熔珠和铁渣能飞溅到距操作点5m以外的地方),当作业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物品或气体时,就可能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2)在高空焊接切割作业时,对火星所及的范围内的易燃易爆物品未清理干净,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乱扔焊条头,作业结束后未认真检查是否留有火种。 (3)气焊、气割的工作过程中未按规定的要求放置乙炔发生器,工作前未按要求检查焊(割)炬、橡胶管路和乙炔发生器的安全装置。 (4)气瓶存在制定方面的不足,气瓶的保管充灌、运输、使用等方面存在不足,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 (5)乙炔、氧气等管道的制定、安装有缺陷,使用中未及时发现和整改其不足。 (6)在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未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在实施置换焊补时,置换不彻底,在实施带压不置换焊补时压力不够致使外部明火导入等。
Ⅷ 在焊接切割作业中如果发生火灾爆炸应该采取哪些紧急处理
焊接和切割时会产生大量的高温和粉尘。像高温的话就需要避免作业现场有一些易燃物质,在作业前和作业后都需要对现场进行仔细检车,规范地进行焊接切割操作;粉尘的话就需要用专门的工业除尘设备来进行预防了。
(1)应判明火灾、爆炸的部位和引起火灾和爆炸物质特性,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
(2)在消防队员未到达前,现声人员应根据起火或爆炸物质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事故的蔓延,如切断电源、撤离事故现场氧气瓶、乙炔瓶等受热易爆炸设备,正确使用灭火器材。
(3)在事故紧急处理时必须由专人负责,统一指挥,防止造成混乱。
(4)灭火时,应采取防中毒、倒塌、坠落伤人等措施。
(8)焊接过程中发生意外时怎么办扩展阅读:
电阻焊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间被开发出来,第一份关于电阻焊的专利是伊莱休·汤姆森于1885年申请的,他在接下来的15年中不断地改进这一技术。铝热焊接和可燃气焊接发明于1893年。埃德蒙·戴维于1836年发现了乙炔。
到1900年左右,由于一种新型气炬的出现,可燃气焊接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廉价和良好的移动性,可燃气焊接在一开始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焊接技术之一。但是随着20世纪之中,工程师们对电极表面金属敷盖技术的持续改进(即助焊剂的发展)。
新型电极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电弧,并能够有效地隔离基底金属与杂质,电弧焊因此能够逐渐取代可燃气焊接,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工业焊接技术。
Ⅸ 关于老板请无焊工证工人在使用电焊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生火灾损失赔赏怎么划分责任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第三方造成损失的,责任由企业承担。对企业内部来内讲,工人违反安容全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企业法人可以追究该工人的法律责任并追偿经济损失。现在工人本身无焊工证却是由老板请来的,由于该焊工不懂得焊接安全操作规程而造成事故,老板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或以上的责任,具体责任比例详细要看具体事故发生经过不能一概而论。